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
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的简介
马致远(1875-1906),原名马延,中国四大才子之一,晚清诗人、文
艺家,有“山水诗仙”之称。
一、出生背景
马致远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清朝朝廷官员家庭,家族多有文人之才。
马致远幼年接受私塾教育,中学曾就读于普通中学、早在1900年就就
读于北洋中学(今南京外国语大学)。
二、文学创作
他在文学创作上要求自己、严谨、精深,他创作的诗歌朴实而细腻脱俗,尤其结合中西方的文学手法,特别是在写景上,采用西方的写景
手法,有深刻的含义,抒发出他深厚的思想和情感,留传于后人。
三、诗文作品
他的诗文作品大都以山水景物感悟人生的痛苦与禁欲为主题,主要作
品有《碧云薄日暮》、《章台夜雨》、《花间集》、《昆州诗镜》等,也包括小说、寓言等。
四、主要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旗形写生集《花间集》,内容包括诗、小品、片段、及写生随笔等,充满乡土情味;另一本书是《昆州诗镜》,内容涵盖
了他对昆州山水景物的感悟,以及他的人生抒发。
五、诗歌风格
浪漫主义诗风,无论是诗体的融合还是内涵的特点,马致远的诗歌均突出表现孤独和黯淡的心情,抒发深厚的思想和情感,他笔耕不辍,创作着一首首新的诗歌,成为其在文坛上的千古名篇。
六、死因
1906年,马致远因拒绝参加清政府组织的处刑考试而坠入深渊,临终前叹息:“国之亡,文士灭也”,最后一稿就是著名的《有怀》。
七、纪念
马致远虽年少作终,但其以超群的才华著称于文坛,被比作祖国民族文学的灵魂。
他的立笔与离开的留存,历久弥新,已成遗珠可环。
浅析马致远散曲中的生命意识
浅析马致远散曲中的生命意识1.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2.临沧市云县大寨中学,云南云县675809摘要: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在他的散曲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马致远的作品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主要表现对人生失意的苦痛,感叹人生短暂、国破家亡的家国情怀;二是归隐后表现出的对功名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本文从人生失意的生命苦痛、生死离别的生命体验、孤独寂寥的生命吟唱、回归自然的生命哲思四个方面来研究马致远散曲的生命意识,以期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剖析其作品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马致远;散曲;生命意识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先生,元大都人,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家和杂剧家。
因马致远散曲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有“元代曲状元”之美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生平以归隐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追逐功名,一心想要入仕为主。
后期则对朝廷失去信心,后来退隐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瞿钧编注的《东篱乐府全集》是收录马致远散曲最多的专集,收录小令117首,套数22套,残套4套。
马致远散曲咏史、叹世、归隐、写景、闺怨等题材都有涉及,内容主要抒写久不得志的郁闷之情、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歌唱男女恋情和闺怨、以及归隐山林的田园乐趣等。
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表现,马致远的散曲凝聚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包含着他对生命的咏叹、对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本文希望通过对马致远散曲中生命意识的研究,能加深对其创作特点、生平经历以及个性思想的了解,同时也提高我们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
一、人生失意的生命苦痛(一)功业未成的悲叹年轻时的马致远一心追求功名,有着极为强烈的功业欲望,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四处碰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
虽然担任过工部主事、浙江行省务官,但都只是小官,没能得到重用。
因此,在马致远的散曲中抒发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遗憾,表露着仕途受阻、功业未成的悲叹之情。
他在《金字经·失题》中写道:“夜来西风动,九天雕鹗飞。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在元代杂剧作家中,马致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写了十五种杂剧,除了散佚的,现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六种。
另外,《开坛阐教黄粱梦》一种,是他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集体编写的。
对马致远杂剧的评价历来都是很高的。
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关、马、郑、白”并提,最早尊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录鬼簿》补作的挽词,对马致远赞誉道:“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同样认为马致远在元代杂剧作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家对马致远的评价更高。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马致远于元曲家的187人之首,认为“马东篱之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这位封建藩王已经把马致远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他们的评价公允吗?符合戏曲历史的真实吗?这是值得今天的戏剧研究工作者重新来推敲的问题。
这些封建时代的评论家受到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局限,又往往着眼于剧作的曲词和音律的技巧,他们对马致远的赞誉之词,很难看作是对马致远杂剧思想与艺术的全面和正确的估价。
我们应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和美学标准,对马致远的杂剧作出崭新的评价,让这位杂剧作家的作品能够获得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给马致远补作的挽词里提到:“《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瘐白关老齐眉。
”他认为这四种杂剧是马致远的成就较高的作品;有了这四种作品,马致远就可以同庾无锡、白仁甫、关汉卿并驾齐驱了。
《戚夫人》、《孟浩然》已佚;《汉宫秋》、《青衫泪》在马致远现存七种杂剧中,的确成就较高。
尤其是《汉宫秋》,思想上、艺术上光彩焕发,不愧为马致远的代表作,也确实可以列入元杂剧的佳作之林。
臧晋叔选为元曲第一,是有眼力的。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马致远,生卒不详,号东篱,大都人。
贾仲明曾称他为“曲状元”。
他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合作。
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省务提举,不久辞职。
晚年则隐居田园,过着“红尘不向门前惹”的闲散生活。
《录鬼簿》著录其杂剧十三种,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七种。
一、《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1.《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为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农家女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昭君奠酒辞汉,投水而亡。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醒来听到孤雁哀鸣,倍添愁绪,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2.《汉宫秋》的艺术成就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造,虚构了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并把宋末元初的时代特征熔铸到剧本之中。
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
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马敏,池州学院中文系摘要:元朝在消灭南宋政权以后,将当时的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九儒十丐‛更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马致远的创作心境在不断地变化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隐逸思想就是其中的闪光点……关键词:四等人,九儒十丐,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牢骚满腹,隐逸思想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上面这首词中的‚马神仙‛‚致远‛‚曲状元‛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元曲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3年),以字行,名未详,致远为名或字,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青年时热衷功名,曾献诗‚龙楼‛,奔驰‚燕赵‛,然未得一官半职。
在此期间,开始与大都艺人交往,从事杂剧、散曲创作。
中年时期南下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又到豫章(今南昌)、洞庭湖一带行役,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元贞、大德年间,加入‚元贞书会‛,作品纷出。
晚年归隐林泉,一面宣称‚闲身跳出红生外‛,淡薄名利,诗酒自娱,同时自娱,同时又慨叹‚空岩外,老了栋梁材‛,而到道教中求解脱。
马致远创作的散曲今存小令115支,套数16,残套7。
在元朝第二代曲作家中创作最丰,在整个元代群里灿烂的曲家中,马致远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蒙古时代后期及元朝统治前期汉族土人的共同境遇和心态。
其杂剧声名很大,与关汉卿、白朴、王实甫并称为元剧‚四大家‛;其散曲语言本色,既‚曲雅清丽‛,又豪宕雄劲,意境宏丽,为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元人第一‛;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本文开头的【凌波仙】吊词中称曲作家马致远为‚曲状元‛,这是当之无愧的。
根据他的曲作,我们大致可将马致远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约1250年—约1285年)‚布衣彷徨期;中年(约1285—约1305年)任职‚漂泊‛期;晚年(约1305年—约1324年)‚林泉隐居‛期。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
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冠以“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美称,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成“元曲四大家”。
其一生仕途不顺,中年中进士,后因不满时政,晚年隐居田园。
以下主要论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情况。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吕太后人彘戚夫人》、《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太华山陈抟高卧》、《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冻吟诗踏雪寻梅》、《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大人先生酒德颂》、《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
现存的杂剧仅剩七种,分别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马致远的作品自古以来分类不一,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居多。
现按照尚达翔的三分法,一、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包括《汉宫秋》和《青衫泪》。
二、描写知识分子,包括《荐福碑》。
三、其它四则皆描写神仙道化。
首先,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得作品。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取材于《汉书 匈奴传》,改编后的大致内容是:汉元帝国势衰微,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官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
它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奸臣小人毛延寿,一个是舍身卫国的巾帼英雄王昭君。
我个人以为《汉宫秋》包含两个主题: 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
对于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民间题材,马致远在处理的时候,避开了“红颜薄命”和“远适荒漠”的俗套,其中爱情主题指歌颂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真挚的爱情,政治主题则指王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
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冠以“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美称,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成“元曲四大家”。
其一生仕途不顺,中年中进士,后因不满时政,晚年隐居田园。
以下主要论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情况。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吕太后人彘戚夫人》、《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太华山陈抟高卧》、《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冻吟诗踏雪寻梅》、《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大人先生酒德颂》、《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
现存的杂剧仅剩七种,分别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马致远的作品自古以来分类不一,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居多。
现按照尚达翔的三分法,一、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包括《汉宫秋》和《青衫泪》。
二、描写知识分子,包括《荐福碑》。
三、其它四则皆描写神仙道化。
首先,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得作品。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取材于《汉书 匈奴传》,改编后的大致内容是:汉元帝国势衰微,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官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
它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奸臣小人毛延寿,一个是舍身卫国的巾帼英雄王昭君。
马致远散曲创作浅述
马致远散曲创作浅述作者:吴艳霞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2期摘要:马致远,号东篱,元代久负盛名的散曲大家,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风为“朝阳鸣凤”,“如神凤飞鸣于九霄”,推为元人第一。
游国恩先生亦称:“马致远是散曲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那么,马曲何以如此备受重视,本文将从其散曲之美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悲剧之美避世之美诗画之美马致远的散曲如同其杂剧一样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其散曲历受称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通过作品给予读者的那种美的感受。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马致远在他的散曲中营造了怎样的美。
一、悲剧之美马致远的散曲作品给予我们最大震撼的是其悲剧之美。
悲剧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那种美是永恒的和不灭的。
而马致远散曲就多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中的不幸遭遇,隐含着浓厚的、深沉的悲剧美感。
“在其所创作的散曲中,无论是慷慨豪壮的咏史之作,还是孤凄悲愁的叹曲篇章,或是寄情山水的写景小令,或是歌颂真挚爱情,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的长套等等都有贯串着一个字——悲,悲情之美渗透于马致远散曲的全部。
”先来看一下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之作,被周德清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每读一遍这支散曲都仿佛让人看到一幅画面: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在空旷、凄凉、冷落的秋日黄昏,牵着一匹瘦马从古道上风尘仆仆地走来,秋风吹着他凌乱的头发,肩上的行囊折磨着他那沉重的步履,伴随着归巢乌鸦的哀鸣,道出了游子稠怅的愁绪。
全曲仅仅33字,便勾勒出了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使人产生一种悲怆而深沉的愁绪。
第一句在“藤”“树”“鸦”前冠以“枯”“老”“昏”,既点出了一年中的时令,也点出了一天中的时间,这三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色调暗淡,毫无生气,展示出暮秋傍晚的萧索与苍凉。
而“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却透露出浓浓的温馨气息,正好与上句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温暧、安适、宁静的心理感受。
简述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简述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马致远(1254年-1321年)是中国元代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中国散曲的奠基人之一。
马致远的散曲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包括:
1.抒发情感:马致远的散曲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的诉求和表达。
他通过细腻的词语和流畅的曲调,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或听众产生共鸣。
2.描绘自然:马致远的散曲也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之一。
他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词句通常简洁明快,富有形象感。
3.塑造人物形象:在一些散曲中,马致远也会塑造一些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的形象、情感和命运,表达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二、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词曲融合:马致远的散曲注重词曲的融合,他的词曲结构紧密,音乐与词意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2.简洁明快:马致远的词曲通常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用简练的词语和旋律表达情感,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变化多样:马致远的散曲旋律多样,节奏灵活,情感
表达丰富,音乐形式多变。
他善于运用音乐的技巧和变化,使散曲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情感真挚:马致远的散曲情感真挚,表达深情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他通过文字和音乐,将内心的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引起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马致远的散曲以情感抒发和自然描绘为主要内容,具有词曲融合、简洁明快、变化多样和情感真挚等艺术特点,对中国散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马致远散曲中的隐逸思想
浅析马致远散曲中的隐逸思想作者:王璐琦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37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马致远散曲,找出其中体现了隐逸思想的作品,将这些作品分为两类,对每一类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阐释,并结合元朝背景和马致远自身经历,对他形成隐逸思想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以此一窥元散曲风貌以及创作特色。
关键词:马致远;散曲;隐逸思想引言元曲作为和唐诗、宋词并提的文学形式,包含元杂剧和元散曲,其中元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诗歌形式。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其形式和表现手法与之前的诗、词皆有很大不同。
元代散曲家人数众多,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作家,例如前期的关汉卿、马致远,后期的张可久、张养浩等。
这些作家的散曲作品中,表达隐逸思想的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
本文试图分析、鉴赏体现马致远隐逸思想的元散曲,并尝试探究导致马致远产生隐逸思想的原因。
一、马致远生平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成就最高的散曲,被贾仲明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张可久、乔吉合称“元曲四大家”。
其作品现存小令115首,套数16套,被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作品题材广泛,以叹世归隐类的最多。
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二、作品隐逸思想分析《全元散曲》中共收录了马致远小令50首,套数14套,其中体现了隐逸思想的大致有20首(包含3套残篇)。
这些作品虽然都体现了作者的叹世归隐思想,但是细分后发现各有不同。
本文将这些作品分为类,对每一类逐一进行分析。
(一)体现作者闲情之作马致远仕途不顺,政务并不多,因此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闲情”。
例如:【仙吕】青哥儿·十二月四月东风园林昨暮,被啼莺唤将春去。
煮酒青梅尽醉渠,留下西楼美人图,闲情赋。
六月冰壶瑶台天远,逃炎蒸莫要逃禅。
约下新秋数日前,闲与仙人醉秋莲,凌波殿。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
人物简介: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天净沙·秋思》《锦上花·展放愁眉》等
文学思想:
1、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
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
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2、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
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
3、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写
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
轻佻之语。
4、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塑
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充分发挥了传统士大夫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
《岳阳楼》、《陈抟高卧》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
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他的这类作品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
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如《荐福碑》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学问也没有出路的窘况,悲愤地控诉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贤愚不分与道德的沦丧。
此外,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他的剧作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文人创作的痕迹,其剧作的文辞和音律都颇有称道之处。
从音律的角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一再对马致远剧作的曲辞加以赞扬。
他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其曲辞的写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宫秋》第三折对离情别绪的渲染,第四折对元帝思忆昭君的敷演。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以清俊概括其风格,马致远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
马致远剧作的清俊隽水,来自于他对语言的运用,他真正做到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如他的《荐福碑》,曲词豪放、悲凉,但在豪放、悲凉中流荡着一种让人回味不尽的清爽之气。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精神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精神马致远(1254年-1321年),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元明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更深刻地展现了元代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诗歌形式、题材选取、意境表达等方面,探讨马致远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精神。
马致远的诗歌形式创新的诗句结构马致远的诗句结构独具一格,他以“吟”、“唱”、“诵”、“忆”等限定词开头,形成了独特的音韵格局。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开篇:“吟秋不读书,唱好未成夜。
诵尽菊花忆,忆花刷尽笔。
”这种开头的限定词不仅使诗句有了强烈的韵律感,也为后文的表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严格的格律要求马致远的诗歌格律严谨,他擅长运用绝句、律诗等形式进行创作。
其中,他最擅长的是绝句,通过“从古视今,寓意于词句之中”的手法,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融入其中。
例如《秋月知何夜》中的一句:“菊花千朵不开时,怕她空对素颜归。
”这句诗既表现了菊花凋谢的景象,又意喻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失望。
马致远的题材选取历史沧桑与社会变革元代是一个经历了大规模战争和政治变革的时代,马致远的诗作也充满了对历史沧桑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壮丽的战争场面和帝王英勇事迹的描写,如《登金陵台》:“齐鲁耻清明,荆楚幸萧条。
世间无过事,浑忘尽战备。
”这句诗表达了马致远对战乱时期的悲痛和对和平的向往。
自然山水与人生哲理马致远的诗作不仅关注社会现象,也注重对自然山水和人生哲理的抒发。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观的描绘,以此映衬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例如《吊白居易》中的一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诗将人生比喻为一场梦境,传达了对白居易逝世的悼念之情。
马致远的意境表达情感细腻与意境营造马致远的诗作以情感细腻和意境营造著称。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情感氛围。
例如《吊白居易》中的一句:“念归白居易,肠断唐王宫。
”这句诗通过对白居易的追忆,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怀念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故事介绍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故事介绍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代表作有秋思,被称之为秋思之祖,那关于马致远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致远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马致远的故事马致远在年少时候非常的好学,上进。
被马氏后人以及所有的后人津津乐道,并在茶余饭后的笑谈之中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
在自己的家乡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
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当时那个寺庙的香火非常的兴盛,里边的僧人也非常多。
长老的学问特别高。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
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无奈我的家里非常的贫穷。
希望长老能赐教我一下想要增长学问。
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变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
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但是一定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
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
号称东篱。
马致远前期的仕途并不好。
但是非常欣慰的事他闲暇时候创作的杂剧和散曲非常的有名,还有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就是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让自己的家乡躲过一场灾难。
明初年间,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让河北河南山东的百姓惨遭杀害。
逃亡惨痛不堪。
河北的地方到处都是白骨森森。
满目疮痍的大地。
据说燕王曾经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
对马致远很崇敬。
得到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便下令。
逢马不杀,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马致远生平故事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
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
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
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
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有一百二十多首。
马致远资料简介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鉴赏
马致远资料简介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鉴赏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马致远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马致远资料简介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
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
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
当马致远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分都是开始必备的题材,现如今,很多不能得知的人都善用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鉴赏《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很有名的小令,当然也是远近闻名的著名的散曲。
《天净沙·秋思》是由当时专门写散曲的著名作家马致远先生所写的,这首曲子可谓是图文并茂,虽然没有图片,但是单单看到诗句就能让人立马联想到,那秋分时节郊外夕阳天边挂的美不胜收的景色图画。
寥寥几行而已,意境却非常的强大,抑扬顿挫。
而作者马致远也因为这部作品,被后来的人称为“秋思之祖”,这绝对是有根有据的。
《天净沙·秋思》主要写的是,在一派萧条,凄凉而又悲戚戚的环境里,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在万物的自然环境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卑微。
论马致远的音乐思想
论马致远的音乐思想
马致远的音乐思想,随其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分为前后两期。
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起主要作用。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早年意气风发,渴望功名。
他早年恪守儒家礼乐文化,勤学六艺,遵循礼乐。
他认为音乐对人有陶冶作用,作为传统音乐文人,他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
他也非常关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中年后,马致远经历了坎坷仕途后,由仕入隐。
难以言表的内心苦闷,使他投身到酒乐中,“浅斟低唱”,“渔笛渔歌”,远离尘嚣,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是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出音乐家后期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马致远音乐造诣极高,被称为“曲状元”。
他热爱民间音乐,以乐会友,与民间艺人相交甚好,一起创作。
马致远由儒入道的音乐思想,是元代特殊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与马致远个人性格同时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的个性,也体现了整个封建社
会儒家士人音乐家们的共性,是元代多元化音乐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致远从胸怀大志到悲观隐居,前后作品差距大,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
马致远从胸怀大志到悲观隐居,前后作品差距大,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写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写了不少经典的元曲诗词。
我们看马致远的作品会发现,早年的他豪情满怀,一心建立功名,晚年的他却心灰意冷,满腹归隐之心。
那么,马致远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令他的思想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马致远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他年轻时候他就梦想建立功名。
他年轻时的追求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想要依靠自己的才学获得元朝统治者的赏识,他因此曾向忽必烈的太子献诗,并因此获得了拔擢,成为元朝官员。
本来踌躇满志要一展抱负的马致远,因为太子被卷入政治斗争去世,失去靠山的马致远在不久之后黯然落寞,流落南方。
马致远中年之后面对命运无能为力,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早年的热血激情,转变为悲观哀怨,随后他由儒入道,晚年隐居南方。
他的作品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同时思想倾向则倾向隐士思维。
所谓“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这些词句都体现了马致远的这种思想转变。
晚年的马致远隐居南方,“西村最好幽栖”,远离了凡尘俗世。
但是,马致远的隐居并非最初的初心,他是被迫隐居,是无奈之举。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对于世俗功名的追求。
在马致远晚年,宋仁宗即位,随后恢复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儒生们重新获得了晋升途径。
这一次,隐居中的马致远立刻欢呼雀跃,诗兴大发,写下了《粉蝶儿·至治华夷》,对元朝统治者大加吹捧。
当时马致远已经六十八岁,没多久他就要去世了,可见,圣人教化礼义廉耻从来不是儒生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功名,是做官。
可惜,马致远未能像早年那样获得元仁宗的垂青,他也没有机会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获得高官厚禄了,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马致远和王维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前辈一样,早年意气风发,“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现实很残酷,他们经历了种种挫折磨难之后,大多变得保守淡泊。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至真情性道行愁——由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看其《〔越调〕天净沙 秋思》
至真情性道行愁——由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看其《〔越调〕天净沙秋思》经典赏析〔教材解读〕至真情性道行愁——由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看其《〔越调〕天净沙•秋思》范明智元代前期最重要的元曲作家马致远,一生创作甚丰。
今天我们探究东篱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人生的不得意是非常正常的。
他生活在一个民族压迫非常深重的时代,作为一个政治上没有出路的汉族文人,其许多作品(无论是他的杂剧还是散曲)都表现出一种失落、凄凉。
这与其人生的际遇是密不可分的。
其杂剧《汉宫秋》用浓郁的抒情和沉郁凝重的风格取代插科打诨的宾白,不仅将《昭君出塞》改写成了一出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更是一出历史悲剧和民族悲剧(当然,今天我们不再提民族悲剧了);《荐福碑》书写了书生张镐的不幸遭遇,诅咒社会“这壁拦住了贤路,那壁又挡住了仕途”,用俚俗的语言道尽了自己的人生失意的愤懑。
此外,他的一些杂剧作品还带有极强的消极虚无的宿命色彩。
然而,他的散曲开拓了元曲的题材,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地位。
虽然其主要内容一如杂剧一般,主要是怀才不遇的悲哀,飘逸生活的歌颂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其作品形象鲜明,语言炼达,当然也不乏幽默感和组织市井语言的功力,“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其表现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自由的,语言雅化而又不失本色,是非贵族化、士大夫化的一个失意文人真我情性的自然抒写;他的散曲将写景、叙事、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更高的水平。
但凡教学语文的教师都非常熟悉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代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它是马致远最能代表其描绘景物风格成就的典范之作。
此曲是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1993版〕)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至今已有26年教材选用历史。
《天净沙•秋思》短短5句28字,句句带悲,字字催心。
东篱先生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秋天景物的选择与组织,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衬托了漂泊天涯者的彷徨悲愁。
至真情性道行愁。
马致远就是用这样一支极其简短的曲子,来道尽秋深岁暮羁于旅途、思亲思乡、人生失意的天涯游子“肠断”之悲愁,至今,“断肠人”已成为极富深沉的情感意象和社会意义的文学形象。
马致远元曲
马致远元曲引言马致远(1254年-1321年),南宋末年文学家,被誉为元曲的奠基人。
他的元曲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对后来元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其生平、创作背景、元曲的特点以及马致远元曲的代表作进行探讨。
生平马致远出生在南宋末年,其身世并不显赫,但他以才华出众脱颖而出。
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但由于种种原因,马致远并没有跟随父亲的脚步。
相反,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马致远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时期。
南宋朝廷的衰败使得社会上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
马致远的元曲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触动。
元曲的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与其他戏曲形式相比,元曲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1. 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元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马致远的元曲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他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元曲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他不仅具有舞台表演的特点,还融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元曲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享受。
3. 深入人心的情感刻画马致远的元曲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刻画而闻名。
他能够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精确的心理分析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马致远元曲代表作1. 《汉宫秋》这是马致远创作的一部作品,通过对于汉宫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宋王朝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词句和婉转的意境,成为马致远元曲的代表之一。
2. 《伊秋哀》这是马致远创作的另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
通过对于爱情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剖析,马致远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对于人性的犀利观察。
3. 《劝学》这是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劝学之作,他通过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对于求知的推崇,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的关切和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马敏,池州学院中文系摘要:元朝在消灭南宋政权以后,将当时的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九儒十丐‛更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马致远的创作心境在不断地变化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隐逸思想就是其中的闪光点……关键词:四等人,九儒十丐,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牢骚满腹,隐逸思想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上面这首词中的‚马神仙‛‚致远‛‚曲状元‛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元曲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3年),以字行,名未详,致远为名或字,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青年时热衷功名,曾献诗‚龙楼‛,奔驰‚燕赵‛,然未得一官半职。
在此期间,开始与大都艺人交往,从事杂剧、散曲创作。
中年时期南下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又到豫章(今南昌)、洞庭湖一带行役,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元贞、大德年间,加入‚元贞书会‛,作品纷出。
晚年归隐林泉,一面宣称‚闲身跳出红生外‛,淡薄名利,诗酒自娱,同时自娱,同时又慨叹‚空岩外,老了栋梁材‛,而到道教中求解脱。
马致远创作的散曲今存小令115支,套数16,残套7。
在元朝第二代曲作家中创作最丰,在整个元代群里灿烂的曲家中,马致远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蒙古时代后期及元朝统治前期汉族土人的共同境遇和心态。
其杂剧声名很大,与关汉卿、白朴、王实甫并称为元剧‚四大家‛;其散曲语言本色,既‚曲雅清丽‛,又豪宕雄劲,意境宏丽,为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元人第一‛;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本文开头的【凌波仙】吊词中称曲作家马致远为‚曲状元‛,这是当之无愧的。
根据他的曲作,我们大致可将马致远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约1250年—约1285年)‚布衣彷徨期;中年(约1285—约1305年)任职‚漂泊‛期;晚年(约1305年—约1324年)‚林泉隐居‛期。
而造成马致远多变的心历旅程,这跟当时整个元朝的社会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朝在消灭南宋政权以后,将当时的中国人分为四等,以便在多层对立的复杂矛盾中加强控制。
这四个等级是: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较早被征服的西域各部、族),第三等汉人(较早被统治的北方汉人和金人等),第四等南人(最后被统治的南方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上都是高低有别,贵贱悬殊,如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打死了只赔点‚烧埋银‛了事,重要的机关中不准汉人、南人做官吏,一般机关中汉人、南人只能做副职。
赵人的《二十二史札记》,所载甚祥,此处则要引文:‚官有常职,位有常足,井长者皆以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故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宫者。
‛元朝停止科举多年,不让汉人、南人通过考试的途径取得做官吏的权利。
由汉人、南人组成的军队只能驻守边地。
对汉人、南人防范极严,规定凡私造、私藏兵器者要处死刑,汉人中除当兵以外,不准习武、打猎或手执弓简、兵器,犯者按情节轻重治罪,甚至连夜晚走路和点灯,也在被禁止之列。
中国历来都是通过地方推荐或科举考试,来选拔一部分知识分子进入政权机关的,而知识分子也历来将读书、科举视作进身之阶。
但在元朝,掌握军政大权的是蒙古族或色目人中的贵族、军人,并以世袭的承荫关系传给子孙,中下层的官职则由各种‚吏员‛(如税吏、库吏、令吏、典吏等)分别担任和升充。
工匠、医、算、阴阳等行业,也都没有官职来专管其争。
而充任这些职务的,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
汉族的知识分子非但不能求仕,甚至被蒙古贵族和将军掳掠去当工奴、农奴,直到元朝最高统治者多次禁止这种行为,并下令将被掳的儒士释放为良民,才使得其中极少数幸运者得以脱离奴隶的地位。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写道:‚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介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等职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八娼、九儒、十丐。
这是真正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知识分子还从来没有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从宋朝的华夏文明之造极,文人地位的空前之高,到元朝的将汉名族弃之如敝展,文人跌落到娼妓之下,仅比乞丐高一等,真是反差何其大也。
游牧民族对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征服,其实就是‚武化‛对文化的胜利,‚九儒十丐‛更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马致远的创作心境在不断地变化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青年时期的马致远却积极入世,追求功名,尽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然而对‚龙楼凤阁‛犹抱幻想,所写曲作豪情外道,多为慨叹激越之青。
他既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又说‚悲,古人知未知。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表明他已接近势要,终究没能爬上去。
他在残套【黄钟〃女冠子】中写道:‚枉了闲愁,细寻思自古名流,都曾志未酬......且念鯫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著领中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
‛这便是他当时热衷仕进、失意待时的心境写照。
那首【中吕〃粉蝶儿】‚寰海清夷‛的套曲,说什么‚祝吾皇万万年,镇家邦万万里‛之类极尽歌功颂德的话,便是他献诗‚龙楼‛的产物。
他为了获取功名,曾奔走边疆,自云‚昔驰铁骑经燕赵,往复奔腾稳似船‚。
但在元蒙贵族统治集团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对汉人士子的排斥打击政策下,他的‚佐国心,拿云手‛都化作了一场‚风波梦‛。
万般无奈之下,他不禁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如此撕心裂肺的呼号,只好一面子以‚古人尚自把天时待,只不如且酩子里胡捱‛自宽自慰,聊解激愤;一面开始与大都艺人接触,从事散曲、杂剧创作,写出了震动剧坛的借古讽今历史悲剧《黄粱梦》(据载《汉宫秋》和《岳阳楼》在至公元年间已有文人作诗吟赞,《黄粱梦》则系与大都艺人李时中、折花李朗、折红字李二合作),从而奠定了作为‚曲状元‛的崇高地位。
而在中年时期的马致远,由大都南下杭州,任江浙行省务官,从‚这壁拦住贤路,那壁由挡住仕途‛的不断碰壁中,好歹得一微职,从此过着‚每日画着卯历‛‚看州例,议公事‛的从政生活;同时还要听从差遣,行役异地,曹经去过金山寺,到过豫章城,直至‚结束了洞庭秋月‛。
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极其精警地写其羁旅愁怀,成为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的绝唱,就在元贞、大德时期,他还加入了‚元贞书会‛,成为中坚之物,创作了反映知识分子不幸遭遇的历史剧《清杉泪》、《荐福碑》和‚隐居乐道‛剧《陈抟高卧》,其中主人公都闪现着他自己的影子。
至于小令、套曲,则更逐情而发,层出不穷。
但是,他这个‚气道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的汉族文人,经过宦海沉浮,看透官场黑暗,参破人间宠辱,深感‚事世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终于决心辞职归隐,‚乔公事心头再不罣‛,从此告别了官场的‚漂泊生涯‛。
晚年时期的马致远,变成了一个陶醉园林、诗酒自娱、啸傲风月的高人隐士,淡泊名利,神往老庄,过着‚酒中仙,生外客,林间友‛的散诞生活。
他自称‚东篱本是风月生,晚节园林趣‛,做一个‚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的大自然主人;认为‚半世逢场作戏‛,他要‚自减风云气‛,‚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
但是在他不问世事、及时行乐、追求闲逸、远离红尘的外衣下,仍然忍不住那颗难耐寂寞、不是躁动的内心。
他无可摆脱地说他‚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间愁得白头。
‛甚至说什么‚空岩外,老了栋梁材‛,‚穷,男儿未济中。
‛。
这种思想的矛盾,驱使他到全真教义中寻求精神避难所,以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所以直到至大二年(1309)以后,他还写了最后一部‚神仙道话‛剧《任风子》①。
尽管此剧并不见佳,但可看出这位‚曲状元‛老当益壮的艺术创造力。
他晚年最佳的作品,当然就是被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为‚万中无一‛、明人王世贞《曲藻》誉为‚元人称为第一‛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
其开头两句‚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便足以概括其晚年既慨叹人生如梦、应该饮酒行乐,又抹杀帝王将相功名富贵而愤世嫉俗难忘往事的矛盾心态。
曲中将诗酒湖山作为人生的归宿,表明其彻悟之后对校、现实的想、彻底否定。
全曲艺术技巧极其纯纯熟、老练,造语遣韵均称卓越,特别是创造了‚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王世贞《曲藻》)的独特意境,成为马致远散曲中堪可压卷的代表作。
一些作家、论者对马致远及其作品所体现得一些思想做了以下评论:李修生的《马致远》认为:元贞大德之前,马致远咀嚼着金末元初社会动乱的苦果,思索着兴亡演变的事实,并加以表现;元贞大德后,试图从神仙、隐士中求解脱,但未如愿,其愤激之情在悲凉的思绪中回荡,故其作品有豪放之气。
马致远的咏诗之曲所表现出来的虚无态度,‚绝对不是无事无非的,而正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事无非的无奈,而这种无奈是极悲痛的事,这才是真正地悲剧‛,正是这种‚无奈‛的心态,使马致远对景物的描写多追求疏淡清旷的美。
‚马致远的散曲继承诗词的传统,并使曲律化、词化,但并没有丢掉曲的特色‛,‚马致远的杂剧散曲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整个作品以意为主,读者通过马致远的作品感受到他的心灵跳动,透过其超然放达的词语听到他叹世的悲音‛。
洪柏昭的《元人审美理想的物化》认为:‚马致远的作品是充满了感伤情绪的,其思想脉络是循着愤懑--悲哀--超脱的轨迹行进‛;其‚悲愤、超脱的思想,加上直率、酣畅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马致远豪放风格的奥秘‛。
张燕瑾的《马致远的创作道路》认为:‚不论前期还是后期,马致远都不是对统治者采取反抗与不合作态度的人,而是想合作而不可得,求仕进而无门,这是他不满情绪的根源。
随着仕宦欲望浓淡强弱的变化,前后期马致远的牢骚和不平也随之起落‛。
‚他只是在想为世用而为世不用的情况下,愤而隐居又不甘心隐居的文士‛。
故其否定历史、颂隐居,往往‚反言见意,旁敲侧击‛,以表示不满;其‚写景之作多是寄景为迹,借风物而寄怀抱‛。
李昌集认为:马致远的散曲‚包含了他的整个心灵世界‛,由‚进取性传统文人形象‛和‚超脱放旷的隐士形象‛这两种‚自我‛交织在一起,‚重叠成一个悲剧化的身影‛。
因此,‚在放脱中深蕴着悲剧意识‛。
他的超脱,不是陶醉于‚雅‛而是倾心于世俗人间最有生命活力的‚闲‛。
李昌集还特别推崇马致远的散套,认为‚是整个散曲史上的一座高峰‛。
赵义山认为:‚马致远的悲剧在于‘读书--做官--致君泽民’之理想被现实所粉碎,却仍不懈追求,直至彻底绝望,最后,由热衷功名转为热恋山水,避世陶情,逍遥放诞。
他的悲剧人生,是元代不幸文人最典型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作为元散曲主旋律的叹世归隐题材已有不少人染指,但却谁也没有写得像他那样淋漓恣肆,那样放逸宏丽,那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