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3课《古诗两⾸》注释及译⽂),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帝城】 原⽂: 早发⽩帝(dì)城 朝[zho]辞②(cí)⽩帝彩云间, 千⾥江陵(líng)⼀⽇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 轻⾈已过万重[chóng]⼭。

词句注释: 发:启程。

⽩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帝⼭上。

杨齐贤注:“⽩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鱼复,有⽩龙出井中,⾃以承汉⼟运,故称⽩帝,改鱼复为⽩帝城。

”王琦注:“⽩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之云也。

”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帝城在⽩帝⼭上,地势⾼耸,从⼭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云间。

⽩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帝⼭,⼭上有⽩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帝城到江陵约⼀千⼆百⾥,其间包括七百⾥三峡。

郦道元《三峡》:“⾃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亭午时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天就可以到达;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作“尽”。

轻⾈已过:⼀作“须臾过却”。

万重⼭:层层叠叠的⼭,形容有许多。

译⽂: 清晨告别⽩云之间的⽩帝城,千⾥外的江陵⼀⽇就能到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诗中运用“梧叶”“秋风”写出了秋 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写出了秋天的清冷,表达了诗人 孤独、凄凉、思念亲人的感情。
“儿童挑促织”会使诗人想到什 么呢?
会使诗人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 童年生活。
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
“客”是指谁呢?叶绍翁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 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 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 到什么了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shēng
七 言
江上秋风动客情。 qíng绝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押韵
夜深篱落一灯明。 mí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料想; 挑:捉;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 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 了一个人。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古诗第一篇三年级古诗: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二篇三年级古诗:王维三年级古诗大全「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第三篇三年级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三年级秋天是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她把高梁变红了,把棉花变白了,把葡萄变紫了,把桔子变黄了。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古诗两首
1、正文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风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诗意解读:
咏柳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用比喻打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条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着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春日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景无限,一时间许多新鲜奇丽的风景映入眼帘。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

3、诗人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少年就
以文词而出名。

他工于书法,尤其善写草书隶书。

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

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颂。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对教育强调启发。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意》《诗词传》《楚辞集注》等。

4、生字词
咏碧妆裁剪滨紫绦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2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2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 楚江 碧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 日边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 十处特色风景,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 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 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断桥残雪
•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 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 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 漂亮的。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 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 楚江 碧水 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 日边
天门山:长江两岸,江北叫西梁山, 江南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属于 楚国,所以叫楚江。
思考:
1、用一个词语形容长江给你的感 觉。
2、结合诗句解释“中断”、 “开”、“至此回”,“相对出”。
观察“断”字古文写法的外形特点,想想天门山是怎么分开的?
开 : 冲 开 , 开 通 。
中 断 : 从 中 间 断 开 。
结合图想象一下“至此回”是什么样的景象?
回:回旋、回转。 至此回:在这里回旋。
“出”:突出,出现。 “相对出”:相峙(zhì)而立 , 相互对立着出现在眼前。
诗意解读: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 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 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江雪】千山鸟飞绝①,万径②人踪③灭。

孤④舟蓑笠⑤翁,独⑥钓寒江雪。

注释译文编辑注释:①绝:无,没有。

②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③人踪:人的脚印。

④孤:孤零零。

⑤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

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编成。

⑥独:独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创作背景:《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创作背景: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夜書所見》】《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

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

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

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淒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出“秋風”。

“月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

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

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

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

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

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淒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螢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1 【促】读音:cù巧记:一人(亻)脚(足)大。

字义:①靠近②时间极短,急迫③催,推动组词:①促膝谈心②仓促急促短促③促使促进促销造字:形声法造句:现实促使我们要改变旧观念,不断更新思想。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口”不宜大,捺要伸展。

字歌:有人催促有手捕捉2 【深】读音:shēn巧记:水(氵)边“木”上八戴帽()。

字义:①久,时间长②(颜色)重③程度高的组词:①深夜②深黄色③深信不疑深谋远虑深情厚谊造字:形声造句:深夜,老师还在批(pī)改作业。

笔顺:左窄右宽。

“木”的横不宜过长,撇捺要伸展。

3 【忆】读音:yì巧记:心(忄)直想飞,却没插(chā)翅膀(乙)。

字义:①回想,想念②记得组词:①回忆忆想忆故人忆苦思甜记忆犹新忆想往事②记忆力造字:形声法造句:奶奶总爱回忆过去的事情。

笔顺:左窄右宽。

右部弯处要圆转。

字歌:德艺双馨威望高亿万人民永记忆4 【异】读音:yì巧记:导头(巳)弃尾(廾),与众不同。

字义:①另外的,别的②特别的③奇怪④不相同的组词:①异乡②异味异香③惊异奇异④异口同声造字:形声造句:身在异乡的游子难免会思念家乡的亲人。

笔顺:上窄下宽。

下部横要长,撇与竖间距适当。

字歌:舍弃盲从仔细摆弄接受指导查找异同5 【逢】读音:féng巧记:走之(辶)来取峰前山(夆)。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断】
读音:duàn
巧记:半口()吃了一“斤”“米”。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截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不继续③判断,决定,判定
组词:②打断断奶③诊断
造字:会意
造句:随便打断别人谈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笔顺:左宽右窄。

“斤”竖长而直。

字歌:
丝在左边
继续相连
斤在右边
断绝相连
2 【楚】
读音:chǔ
巧记:“林”下有鸡蛋,蛋中虫爬走(疋)。

字义:①痛苦②古书上指牡荆(一种落叶灌木)③清晰,整齐
组词:①苦楚凄楚③清楚齐楚
造字:形声
造句:妈妈满腹苦楚,无处倾诉。

笔顺:两个“木”要穿插迎让;下部捺顿笔有力。

字歌:
梦境清清楚楚
禁止焚烧垃圾
3 【孤】
读音:gū
巧记:“瓜”子(孑)。

字义: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③古代君主的自称组词:①孤单孤独孤掌难鸣②孤儿③孤王孤家
造字:形声法
造句:张奶奶的儿女不在身边,她感到很孤单。

笔顺:左窄右宽。

“瓜”布局要紧凑,捺舒展。

4 【帆】
读音:fān
巧记:毛“巾”边上有“几”点(丶)。

字义: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
组词:帆船白帆帆樯征帆一帆风顺扬帆远航千帆竟发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们乘着帆船向小岛驶去。

笔顺:“巾”竖长且直;右部横折弯钩不宜过大。

字歌:不甘平凡起航扬帆梵刹林立复盐明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_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_图文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 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 边来”的“一片孤帆”。
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 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 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 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 “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 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 画面的动态美感。
望天门山李白李来自(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欢 迎 进 入 诗 句 赏 析
1、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 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 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2、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 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 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 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 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 险。
碧水东流至此回
•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 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 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 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 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 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 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三年级-第六单元-古诗两首

三年级-第六单元-古诗两首
后雨
从题目中, 你能了解到什么?
精品课件
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 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精品课件
饮湖上初晴后雨
liàn yàn 宋 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精品课件
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 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 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 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 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 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精品课件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精品课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精品课件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 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现存近千首。他的诗歌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又富于想象,赢得了一代 “诗仙”的美誉。长江水的汹涌奔 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 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 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 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 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 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西施
诗句赏析
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 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 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 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 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这个 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 成了西湖的别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

拓展延伸
李白在与孟浩 然分别后的第二年, 又写下一首《江下 行》来怀念友人: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王维的这首 《送元二使安西》,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 挚的惜别之情,饱 含深情,略带惆怅 却不失雄壮。这首 诗以它情谊殷切、 韵味深长而广泛流 传。
课堂演练
1.多音字组词。
zhāo (朝霞) 朝
chshě (舍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堂演练
3.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 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 恋的感情,也写出来祖国河山的壮丽 美好。
第二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 祝福。
词语解释
天际:天边。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更:再。
字词乐园
词语积累 含有“烟”的成语 浩如烟海 杳无人烟 烟消云散 不食烟火
烟花三月
七孔生烟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第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 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2
2.第二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雨中为朋友送行时劝酒 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重难点解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之”: 去、往的意思; “广陵”: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重难点解析
黄鹤楼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 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 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文人 墨客在此题诗作画而闻名。李白就在此为送别友人孟浩然 而题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李 白


《將 進 酒》
李 白
一 、人生苦短,行樂及時
(1) 由大自然聯想到人生:
1 黃河水 —— 一去不返 2 人比
(2) 自己的人生觀:
1 得意之時,應該盡歡 2 盡歡之道,莫如喝酒
對比
二 、喝酒之樂
(1) 肯定自我――天生才華
(2) 毋須計較金錢 (3) 豪飲方為至樂:
1 不用節制 2 不計化費 3 高歌助興
回應:樂 伏筆:懷 才不遇
伏筆:金錢
• 富貴 —— 不足貴
• 聖賢 —— 不足羨
• 飲者 —— 留名後世
對比
三、情緒複雜
(1) 借陳王自況:
1 陳王斗酒萬錢,歡樂無既
2 自己也要效法――不計酒錢
回應:樂
回應:懷 才不遇 回應:金錢
(2) 願棄名利,長住酒鄉
首尾呼應
請 鼓 掌!
《兵 車 行》
杜 甫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故乡。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和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亲情的独特情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深深地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深情呼唤。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它们不仅教育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懂得感恩和尊重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xx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xx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五、课后作业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xx
xx梧叶送寒声,
xx上xx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二)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xx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xx。

2、教xx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xx→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xx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