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

消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一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病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右烂苹果气味的铜症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一、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二、若有皮肤瘙痒、疖肿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四、做好饮食调护、热者控制主食量。
五、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六、加强情致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
不寐(失眠)不寐又称失眠,是内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
一、按照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温湿适宜,光线宜暗,避免噪音,清楚异味,床铺舒适、干燥。
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激烈的运动,不久看电视、小说,避免过度兴奋。
四、教会患者做“放松功”,以及其他帮助入睡方法,如默念数字等。
五、无脏腑器质性病变患者,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阴阳的调和剂脏腑功能的恢复。
六、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七、中药汤剂服用,实证宜偏冷服,虚症者宜热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八、饮食宜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等品。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有条件时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九、做好精神护理:协助解决患者思虑的难题。
十、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ﻩ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常规

《常见病护理常规》目录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9、神昏护理常规10、褥疮护理常规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
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
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含℃)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
或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
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并向患者做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
(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二)食物禁忌:饮食调护,一定要根据病人得体质,病证得性质,选择不同属性得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得配合治疗目得。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二、颈椎病护理常规三、肩周炎护理常规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常规六、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七、面神经炎护理常规八、滑膜炎护理常规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
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颈椎病护理常规【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
【评估要点】颈椎病的评估可以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单项评定,亦可从症状体征以及影响ADL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定。
其中,针对疼痛程度,可以采用VAS划线法,针对颈椎活动范围,可以采用方盘量角器进行颈椎屈曲、伸展、侧弯、以及旋转度的具体测量。
【护理措施】(一)颈椎病患者的睡枕要求:颈部姿势对颈椎病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睡眠姿势影响尤大,如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
合乎人体生理状况的枕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曲线造型符合颈椎生理弯曲;枕芯可以承托颈椎全段,使颈肌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枕芯透气性良好,避免因潮湿而加重颈部不适。
(二)纠正颈姿: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故长期伏案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合理调整头与工作面的关系,不宜长期低头伏案看书或工作,也不宜长期仰头工作,因为两者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 伴随症状, 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 初咳期, 痉咳期, 恢复期(脾气亏虚证, 肺阴亏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执行呼吸道隔离3)避免接触异味, 煎炒, 辛辣, 烟熏等刺激物, 以免加重咳嗽。
4)避免直接吹风。
5)对幼小患儿在阵咳时要轻轻抱起, 轻拍背部。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咳嗽的时间, 性质及痰的色, 质, 量以及呼吸, 神志, 面色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 气急鼻煽, 紫绀, 烦躁不安, 喉间痰鸣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出现痰中带血, 目睛及鼻腔出血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4)咳时两眼凝视, 屏气或抽搐不停者,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在饭前服, 药丸或药片药碾成粉末, 温开水调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易消化, 富于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油腻, 海腥发物或过甜过咸之品。
5 情志护理1)组织轻症儿童游戏娱乐, 以分散注意力, 保持心情愉快, 减少发作。
2)做好烦躁哭闹患儿的情绪调护, 可采用患儿喜欢的方式, 如讲故事, 听儿歌等。
6 临证(症)施护1)初轻咳时, 可将患儿坐起或站立, 或侧卧位, 必要时吸痰。
2)服药, 哺乳, 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时, 及时给氧。
3 健康指导1)合理计划免疫接种, 预防传染病。
2)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 将患儿及时隔离。
3)掌握缓解咳嗽的简单方法。
4)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5)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 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十九瘾疹多由禀性不耐或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
以皮肤瘙痒, 搔之出现红斑隆起, 形如豆瓣, 堆累成汁, 发无定处, 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荨麻疹可参照本病。
1 护理评估1)感受外邪史。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急诊护理1.接诊和评估:及时接待患者,记录病史,了解患者主诉和病情变化,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性。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心理护理:以温暖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4.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
二、疼痛管理1.疼痛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了解疼痛的特点,以便进行合理的疼痛管理。
2.疼痛缓解措施:根据病情和疼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非药物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同时可以给予必要的药物镇痛治疗。
3.定期复评: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复评,判断疼痛程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管理1.药品准备:根据医生的嘱咐,准备必要的中药和西药,确保药品的准备充足。
2.药品计量和给药:按照医嘱准确计量药品,并根据给药途径和药品性质进行给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
3.药品监测: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记录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四、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疾病指标监测: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疾病特点,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氧饱和度、电解质平衡等。
3.病情变化观察: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包括疼痛程度、精神状态、心理行为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
五、传染防控措施1.感染隔离:对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单人间隔离、戴口罩等,防止交叉感染。
2.洗手和消毒:护士要经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洁,并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适当的手消毒。
3.废物处理:将医疗废物正确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总结: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新患者连测3天,每天测量4次,正常者每天一次。
体温超过37.5度每天测量4次,超过39度,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护理措施1、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辩证施食,合理调配,五位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剧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需严密观察和记录。
5、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治疗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6、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7、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8、健康指点: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多活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克不及自主的一种自觉病症,包括惊慌、怔忡。
惊慌多因惊恐、愤怒而诱发,病情较轻,惊慌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是并未吃惊,而自觉心慌不安,稍劳即发,病情较重。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坚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5、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6、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用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7、若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9、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中医科专科护理常规(细分疾病版)

中医科护理常规****年**月修订目录痔的护理常规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护理常规 (7)肛瘘护理常规 (10)肛裂护理常规 (14)糖尿病护理常规 (14)脑梗死护理常规 (19)痔的护理常规概念痔的临床类型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内痔是肥大、移位的肛垫而不是曲张的直肠上静脉终末支,肛垫内正常纤维弹性结构的破坏伴有肛垫内静脉和慢性炎症纤维化,肛垫出现病理性肥大并向远侧移位后形成痔多位于直肠下端,直肠上动脉分支处即截石位3、7、11点。
外痔由齿状线下方的直肠下静脉丛形成,表面覆盖肛管的皮肤,以血栓性外痔最常见。
混合痔由内痔通过静脉丛和相应部位外痔静脉丛互相吻合并扩张而成内痔发展到二度以上多形成混合痔。
㈠观察要点⒈严密观察患者便血的轻重及肛门剧痛,心律、心率、呼吸、血压、面色等的变化,。
⒉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无贫血,注意肛门有无疼痛,有无痔块脱出,是否可自行回纳,辅助回纳是否脱出,肛门有无粘液性分泌物和局部瘙痒,在肛周可否看到暗紫色椭圆形肿物,严重时看似梅花的环状痔若嵌顿会引起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⒊肛门镜观察直肠粘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排除其他直肠疾病。
⒋注意饮食,尿潴留。
5.观察血红蛋白、电解质等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实验室指标。
㈡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饮食与活动:嘱病人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粗粮,少饮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切忌久站久坐久蹲。
2.热水坐浴: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局部清洁舒适,必要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3000毫升坐浴,控制温度在43-46摄氏度,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以预防病情进展及并发症。
3.痔块回纳:痔块脱出时及时回纳,嵌顿性痔应尽早行手法复位,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栓性外痔者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
4.术前准备: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指导病人进少渣食物,术前排空大便,必要时灌肠,做好会阴部备皮及药敏实验,贫血病人应及时纠正。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科基础护理常规中医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 .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病室每日开窗通风,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每日湿式清扫地面。
2 .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3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4 .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
老年患者活动时要防止走失。
5 .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6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干净。
7 .做好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工作,按职责完成各项工作。
8 .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状态。
康复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评估患者失去和残存的功能,掌握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以便明确护理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原则指导康复护理工作。
2 .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温在18-25度,相对湿度为50-60%,每日湿式消毒清扫地面2次。
3 .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并给予饮食指导。
给不能自行进食者喂食或鼻饲。
给予高热、昏迷、禁食、危重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
5 .遵医嘱及治疗师的计划,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6 .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目蜥口充分的休息。
7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8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齐和干燥,及时修剪指甲、剃胡须、更换病员服,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9 .入院后,测量生命体征,如高殛高热护理常规。
评估大小便次数,测量体重每周1次,记录于体温单上。
10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注意良好体位摆放,加强排泄训练。
11 .按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
12 .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1.观察和询问: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声音、呼吸、饮食、
排便等生活习惯和生理状况,同时还要询问病史、症状、脉象等信息,以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脉诊:中医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变化的信息。
3.舌诊:中医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疾病。
4.辨证施治:中医护士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辨证
施治,例如通过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根据病情的不同,
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中药。
5.药物治疗:中医科护士根据医生的嘱托和患者的病情,配制中药方剂,按时给予服药,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6.食疗:中医护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给出相应的食
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7.穴位按摩:中医护士可以进行穴位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调
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的康复。
8.心理疏导: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
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9.康复指导:中医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康复指导,包括
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科护理的常规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环境舒适:确保病房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保持清洁卫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病人的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药膳、病后饮食、调理饮食等不同的饮食方案,促进病人的康复。
3.病人的休息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休息时间和作息规律,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4.病人的活动护理: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
5.病人的情绪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病人足够的安慰和支持,积极引导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6.观察与记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病人的症状变化。
记录病人的诊治情况,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7.病人的口腔护理:定期给予病人口腔清洁护理,如刷牙、漱口等,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8.定期给予病人体位转换:根据病人的情况,定期帮助病人转换体位,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和其他并发症。
9.病人的皮肤护理:定期给予病人身体清洁护理,防止皮肤感染和损伤。
10.给予病人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咐,正确给予病人药物,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防止用药错误。
总之,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维护病人的健康和康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休息、活动、情绪的护理,以及环境的舒适和药物的管理,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恢复。
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保障病人的安全。
中医科护理常规(2020年修订)

中医科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科疾病的一般护理1.病室应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2.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生命征、舌象、脉象、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
3.疼痛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对眩晕、活动障碍等跌倒/坠床高危患者,做好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宣教,休息时加床栏保护。
4.饮食调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给予相应的中医饮食指导。
5.给患者相关用药及服用中药指导。
6.提供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7.情志调护:关心患者,以康复的实例鼓励患者,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属的支持。
8.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第二节泄泻【疾病概述】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常见证候要点:(一)寒湿困脾: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时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二)肠道湿热:腹痛即泄,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三)食滞肠胃: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夹有不消化之物,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四)肝气郁滞:腹痛肠鸣即泻,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泻后痛缓,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
(五)脾气亏虚: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
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伴有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六)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作痛,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一般护理】(一)生活起居调护:病室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排便后及时清理,开窗通风。
寒湿和脾胃虚弱者宜住向阳病室;湿热者室内宜凉爽干燥;肝气郁滞室温可偏凉,光线要柔和;肾阳亏虚者病室宜温暖,做好腹部保暖工作;若为传染性腹泻,则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制度,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中医专病护理常规

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问题,如经济压力、家庭关 系等,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应对能 力。
PART 08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1 2 3
专病护理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针对中医专病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护理方案,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提高了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02
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 与发展
未来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涌现出更多安全、有效、便捷的护 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
03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 推广与应用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 高,中医护理也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全球患者提供多 元化的护理选择。
THANKS
0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 呼吸急促、喉中痰鸣、 面色苍白等应立即报告 医师。
03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富营养,忌生冷、肥甘 厚味之品。
0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 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 发因素。
胃痛护理常规
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如疼痛 剧烈、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应立即报告医师。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
背景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专 病护理在临床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其独特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在疾 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专病护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个体化护理
中医专病护理注重因人、 因时、因地的个体化护理 ,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
整体观念
中医专病护理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注重身心并调。
PART 05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中医科护理常规是指在中医科疾病的护理工作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和特殊护理的一系列常规操作。
中医科疾病主要以中医理论、中药治疗和中医针灸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1.了解病情:护士应熟悉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并与医生交流病情,了解病情的进展和治疗计划。
2.观察病情:护士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舌苔、脉搏、体温、呼吸、皮肤颜色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3.中药治疗:根据医嘱,护士要准确配制中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和药效反应。
4.针灸治疗:护士要配合医生进行针灸操作,包括准备针具、给病人进行穴位定位、进行针刺等,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人的反应。
5.营养指导:中医治疗重视调理饮食,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给出合理的膳食建议,指导病人合理摄入药膳,保持营养平衡。
6.心理护理: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护士要通过耐心倾听、关心病人的所思所想,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7.康复训练: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包括病后康复训练。
护士要安排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帮助病人恢复体力和功能。
8.卫生护理:护士要定期为病人进行身体清洁和床位整理,确保环境卫生。
同时,还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病人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9.安全护理:护士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安全情况,包括防止病人跌倒、受伤,定期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0.病房管理: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安排病房床位,确保病人的就诊秩序和治疗效果。
中医科护理常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护士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并及时反馈病情,为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护士的细心观察和专业操作是中医科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得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得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弊窍、痰火闭窍、痰湿弊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阳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
3、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位。
4、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膀胱冲洗。
5、神昏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服中药后观察患者得反应,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4、及时记录患者神志清醒时间,立即报告医师。
5、用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得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与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四、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以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得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五、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得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得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得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咳嗽(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护理评估1、咳嗽得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得性状、颜色与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症、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与咯出痰得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症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得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五、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与肝火犯肺咳嗽得患者,做好六、临证(症)施护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健康指导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3、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4、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得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6、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得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根据自身得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部拔管或镇咳药。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痰难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七、健康指导(出院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喘症(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护理评估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得诱因及就是否接触过敏原。
2、哮喘发作得症状及伴随症状。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得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与精神等因素得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憋加重,咳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治疗。
5、服用含麻黄得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咳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与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药。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五、心理护理1、解除患者得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得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床(症)施护1、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2、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中药服用。
健康指导(出院指导)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得食物。
4、保持良好得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悬饮(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肺肿瘤)护理评估1、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得程度及性质。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邪郁少阳证、饮停胸胁证、肺络不畅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中医护理常规进行。
2、胸水量多、胸满气急者,取半卧位休息。
恢复期适量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3、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者,预防发生压疮。
4、肺结核活动期,执行呼吸道隔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胸痛与胸水消长情况及痉痛得性质、程度。
2、胸胁痉痛严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面色紫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如服用逐水祛饮药时,应向患者讲明服药方法、药物作用及服药后可能发生得反应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忌食肥腻、煎炸、酸性收敛及助湿生热之品。
2、饮邪亢盛时,可选用行气利水之品,适当限制饮水量。
3、气阴两虚者,可给予补中益肺之品。
五、情志护理保持良好得心态,对水饮消退较慢或病情反复者,耐心疏导,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得信心,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1、胸痛严重,取患侧卧位,减轻痉痛。
2、水饮积聚较多,呼吸困难明显,遵医嘱做好胸腔穿刺术前准备及术后得护理。
3、患者喘促、气急、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七、健康指导1、慎起居,预防感冒。
2、劳逸结合,选择适当得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3、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愉快、乐观、开朗得心情。
4、定期复查,预防并发症得发生。
肺胀(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护理评估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与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湿雍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以窍证、肺肾气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