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2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

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

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

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

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

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贸易规则和机构的建设,提高贸易体制的公正和透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环境。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

第2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2.1 复习笔记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2.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国际分工的性质则由国际生产关系所制约。

具体说,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

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对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

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的状况,改善了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并促使新部门和新产品不断出现,从而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内容、深度和广度随之发生变化。

②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

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因而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

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使国际分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决定因素。

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单纯依靠自然因素是无法催生出国际分工的。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绝对优势理论,来说明各国进行生产分工,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在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1776)1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例子:律师与打字员)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

这种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1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分工前: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分工后:英国(220/100=2.2)葡萄牙(190/80=2.37)交换后:英国(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1个单位的呢绒),葡萄牙(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37个单位的酒)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7年提出的。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A国
PA 价格高
进口
B国

PB
← 价格低+运输费用
出口
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 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案例:比较优势陷阱
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 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 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 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2、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3、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缺陷:
1.错误的认为交换会引起社会分工,而交换又是人 类的本性所决定的。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 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 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 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比较优势陷阱)
3.比较成本说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 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 家之间流动。
5.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6.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7. 无运输成本。 8. 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 9. 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1.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初一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比较成本说是大卫。

李嘉图剔除的一种国家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3.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见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的)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吸血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果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一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6.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7.论述题: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什么?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置易与国际分工理渝黄仲熊的科学说明。

斯密和李嘉图都确认资本主义一财富的具正源泉在于劳动,并奠立了劳动价值学说的最初基础。

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富的具体形式,接触到剩余价植的特殊形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活态动年代正处在英国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产业—地租、利润等的产生及其量变的规律性。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革命从发生到发展的时期。

他们站在新兴的的理论从本质上浸透着阶级利己主义的精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立惕上,主张尽快神。

例如,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国家财富”,从而客观上系的范畴看作自然的范畴,把资本主义生产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耍地方式描述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以便于把剥位。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同英国国内还削关系、刹削制度合理化和永恒化。

保持着相当地盘的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使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者们这种阶级本性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摆脱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的表现和他们对国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理束缚。

论表述之间的矛盾,还主要是反映于他们的禺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古典经眼界的局限性,即对待科学的分析很不彻底济学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充满着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理论产生严重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的缺陷和错误,那么,他们在阐述国与国的经畴和规律并证朋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就更进一步地暴露了英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

国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的伪善面貌。

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焉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的国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只不过是为掩典经济学者们探究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盖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和矛盾的一部联系。

层面纱。

把这种理论同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的其他一些理论比较起来,不但显得更加浅叶,英国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事薄而缺乏根据,拜且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质。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a
16
(二)理论的内容要点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专门 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相互进行贸易, 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的物质福 利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a
17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
(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
a
13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a
14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a
15
一、绝对成本理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
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 式开始形成和建立,并显示出其巨大 作用和力量。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进 口原材料,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销售 其产品,并产生了进行生产分工的客 观要求。
a
8
2、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单位
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各国劳动强度 的变化会改变世界劳动强度,从而影响 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劳动强度与国际价 值量成正比关系:劳动强度越大,意味 着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多,因而价值 量也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越小,单位 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少,因而价值量也越 小。
6
(二)国别价值:
是一国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 由一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作为一 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 同的,但在量上存在差别。
a
7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改变的。 所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受劳动生产率的影 响。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 、 科学性: a俄林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 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 b将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c生产要素禀赋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 局限性: a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 b该理论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c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两大分支: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 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
1、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 2、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
价值 劳动生 产率低 亏 国际价值 盈 劳动生 产率高 甲 乙 国别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4、李嘉图理论的局限性 、 1)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2)静态的观点 3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第三节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假设 (2)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a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b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 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一国进 口 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产业间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既 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3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 知识资产优势 规模节约优势 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产品差别 规模经济 消费者偏好差别 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 消费层次结构
二、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理论 (一)、公司内贸易的定义: 公司内贸易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国际贸易的区别: 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 ②进行交易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 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订的转移价格 ④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 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

第三章_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

第三章_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
(共同所有权,内部市场,调拨价格)
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 公司内贸易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 公司内贸易与直接投资相联系
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 利益
• • • • • 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衔接) 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力量 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 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生的利益
内部定价的利益所在
• 利润转移 • 避税
公司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公司内贸易 • 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 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模式: 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的综合商社式 生产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 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体,以产 品为后盾,以金融为纽带,具有
交易、金融、生产、情报、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
• S C P分析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流派 最重要的理论内核。
• S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即厂商之间 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
• 市场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 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与退出壁 垒、规模经济等。
复习:市场的四种形态
• • • •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寡头竞争 垄断竞争
但同时韩国的大宇汽车其竞争力却高
于国际汽车产业的平均水平,使其汽
车能打入美国市场→韩、美两国汽车
上的产业内贸易。
• 以上说明了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公司特定的 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优势:→成本的降低
二是知识资产的优势→公司特有的专 利、专有技术和独特的管理、销售模式可 以生产差别化产品,从而获取垄断优势。 • 正是由于这种公司特定优势强弱的不同, 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实现的 条件
•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 (二)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
分工的发展 • 1.国际商品交换的规模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 2.国际商品交换发展速度影响国际分工扩大
的程度 • (三)国际贸易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
家的分工利益 • (四)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用。 •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
的发展 • (四)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
条件 •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 (六)上层建筑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 增长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 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三次科技革命使得 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 2.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起着决定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新
特点
•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 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步削弱 • 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 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 国际分工从货物领域向服务和技术知识部门扩展 • 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 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
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虑,中国是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按劳动力的因素来考虑,中国是 处于绝对优势。
·
根据H-O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
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
·
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一些 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我国的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还可以发挥我国的某些优势, 也可以利用外国的优势,对参与分工的国家都有好处,所以,我 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1.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亦称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 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 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
·
2.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 (2)参加世界市场的国家类型日益广泛。 (3)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 化。 (4)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加剧 (5)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力发展的作用下得到不断深化与完善。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同
时,也使国际分工成为对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影响最为活跃与有 效的因素。

【课堂讨论】1.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二者的联系?2.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2.1.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
应商。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务之急是推动整机厂尽快增加新供
· ·
但整机厂庞大的机构和拖拉的作风,新供应商的认证工作
迟迟不见有实质的进展。
T公司再次建议,根据整机厂工艺手册上的材料规格对应
一个同等的或更高的行业标准,将这个标准写入工艺手册。
· ·
由此一来,只要符合这个行业标准并取得该认证的众多厂

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25大米90小麦 1吨大米
1吨小麦
中国
0.625吨小麦
1.6吨大米
美国
1.2吨小麦
0.83吨大米
贸易前后的福利分析
贸易后,中国只生产80吨大米,美国只生产120吨小麦,且中国 用25吨大米按市场1:1的价格与美国的25吨小麦交易。
大米
80
55 50
0 25 50 80
小麦
中国市场
18.75
大米 120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出口商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玩具、服装和简单电子配件等
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TV、监视器和录影等设备
市场换技术
中国出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种意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 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要 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化 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划 经济的思路。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了 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出口贸易 依存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中国的出口贸 易额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6%。
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 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实施以劳动密 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
100
25
0
90 95 120小麦
美国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 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 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时代赋 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 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 贸易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分类
重点:
理解国际贸易历史演进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32)。
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1817年代表作《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
三、大卫.李嘉图贸易理论
1、产生背景:
• 1791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封建领主的利 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限 制外国粮食的进口,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品 的竞争能力 ,还招致外国的贸易对抗,以 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动); • 两国在同一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不同
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 • 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
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 无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 ⑵ 晚期的重商主义: • 主张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本国对外贸易
总额的顺差。
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 ⒈ 主张实行由国家管制的对外贸易政策 : – 管制金银货币 – 国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 制定垄断经营上的法律
• ⒉ 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 • ⒊ 保护本国的工业,实行鼓励和扶持
幼稚工业的政策
2、比较优势原理
• 贸易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贸 易发生的原因。
• 贸易原则-----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 取其轻
•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那个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
•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 贸易所得:总产出增加。 • 贸易性质:正和博弈。
3、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成本优势
分析缘由: 为了研究一国能够出口什么,需要进口
什么,我们必须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一国的生产能力。
•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 效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 的组合。
5、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
• 假设中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大米和小麦
• 如果我们将全国所有土地和人力用于生产 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总产量可达到W吨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1723-1790)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 奠基人。
1776年出版《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Wealth of Nations)。
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国富论》的主要思想贡献:
• 劳动价值论 • 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经济 • 分工与交换 • 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 • 自由放任的政府政策 • 货币、资本、财富和富有
重要指标
• 绝对成本:L/Q; • 绝对生产率:Q/L; • 绝对优势:绝对成本低,绝对生产率高。
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英国与葡萄牙按1:1贸易
练习2:
• 有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小时) 如下表所示。
1.5-1
• 假设分工前后两国对产品投入的劳动总 量不变,分工后各自集中生产绝对优势
• 如果将全部资源投入生产大米,我们可生 产R 吨的大米。
5、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
5、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
•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部分资源生产大米, 以剩余资源生产小麦,则存在很多生产组合 点。
•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充分使用其 有限资源时所能达到的各种生产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含义:
INTERNATIONAL TRADE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 论
授课教师:马 英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斯密的经济学思想 斯密的贸易理论
重点:
斯密的贸易理论
一、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商业兴起初 期,代表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基本观点: •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代表,一切经济
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货币。一国金 银货币拥有量的多少,反映该国的富裕程度 和国力的强弱。 • 怎样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取金银货币呢? 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 发展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货币财富的真 正源泉。
• ⑴ 早期的重商主义: • 主张对外贸易活动中,每笔交易和每
对重商主义的评论
⒈ 积极的历史意义 • 理论上,提出贸易顺差的概念,指明对外贸易
能使国家富裕; • 政策上,提出了关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一系
列政策措施。
2. 局限性:缺乏系统性,不全面。 • 把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 • 认为商业是国家的基础,是一种反映商业阶层
利益和要求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 损人利己最后损人损己,国际贸易是双赢。
英国与葡萄牙按1:1贸易
4、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含义
➢国际分工的基础:
➢每个国家应该跟个人一样,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那些它在生产率上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或服务,进口那些它不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就会从贸易中获利。
老板与司机
• 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否体现比较优 势的例子?
5、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
三、亚当.斯密贸易理论
• 贸易发生的基础——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 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那 么称该国具有该产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 贸易模式: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自 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用来交换 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 贸易所得: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 最有效的利用,产出增加。
• 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 贸易的性质:正和博弈。
(一)基本概念
1. 绝对优势——分工的原则 自然优势:地理、环境、矿产等 获得性优势: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2. 生产成本——分工的基础
生产成本低——出口 生产成本高——进口
扬长避短
(二)理论假设
• 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
产品,按1:1的比例交换,其他条件符
合绝对成本理论的假设条件。请分析和 计算:
• (1)各国的绝对优势产品是什么?分工 后各自生产哪种产品?
• (2)计算两国分工前后的生产和贸易情 况,并将计算结果写出。
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的改变
可贸易吗?
课堂讨论:
• 钱、资本、财富和富有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