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作为“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的读者来浅析一下造成他复仇行为延宕的原因以及揭示了什么本质问题。

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一个精神忧郁,行动迟疑的延宕王子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篇1哈姆莱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

一个典型的复仇悲剧。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家,发现父王突然逝去,叔叔继承了王位并与他的母亲结了婚。

家庭和王国的重大变故使王子陷入了悲痛、迷惘和疑惑中。

父王鬼魂的显现,向他揭示了可怕的事实:他的叔叔以阴险的手段弑兄、篡位、娶嫂。

哈姆莱特必须报仇,面对强大的敌手--国王,哈姆莱特怎样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呢?剖析剧情,他整个的复仇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父仇不共戴天、复仇决心弥坚;第二阶段是气馁消极甚至走向宿命,沦落到与雷欧提斯一般——仅仅为荣誉而复仇。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变化,就是复仇行动的延宕,这也正是这部悲剧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一切戏剧都有延宕,没有了延宕也没有了戏文。

本文现从以下三方面来浅析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从先前对父亲鬼魂的深信不疑、誓死复仇到怀疑父亲的鬼魂是魔鬼,在引诱他走向沉沦,表面上看是哈姆莱特在用理性控制感情,而实际上这是他在冷静之后深感复仇愿望难以实现而对复仇理想产生了动摇。

至少,他承认自己#柔弱忧郁,就是一种自暴自弃。

透过后面一段自白,我们可以猜度哈姆莱特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多么希望那个鬼魂是一个魔鬼啊!如此自己就不会沉沦,因为血海深仇不复存在。

到后来,哈姆莱特甚至开始宽恕自己的仇人,他杀害了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向他寻仇时,他是这么说的:#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雷特做的。

哈姆雷特延宕之分析

哈姆雷特延宕之分析

哈姆雷特延宕之分析杜娟(新闻091 05)西方文学界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延宕的分析评价上。

但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延宕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日益冲击着民众的思想观念。

反映到《哈姆雷特》中,那是一个“颠倒错乱”的时代。

他原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人性无法找到支撑的东西,所以只剩下了无奈。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在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突然崩盘的境地下,怎能对他没有影响,他又怎能没有困惑和矛盾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性格上出现延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性,延宕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小议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一再拖延,主要原因:一、宗教意识浓烈。

哈姆雷特报仇的第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是他的叔父在祈祷的时候。

如果他抓住机会,便可十拿九稳地实现复仇愿望。

但是举刀之际却犹豫了。

理由是“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识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信奉人向上帝忏悔就能被饶恕,人死可以上天堂。

他不能让害死父亲的仇人洗清在人间的罪名,进入极乐世界。

他下意识认为如果不把叔父的罪恶向世人昭示,让他受到世人的唾弃,道义的谴责,那么,即使杀死了他,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仇。

正是这种思想里的宗教因素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机会。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不屑于在一个罪人做祷告的时候复仇。

一要把叔父的罪恶昭告天下,让其受到应有的谴责,二当所有罪恶大白于天下,再把恶人除之而后快,是正义的勇士所为。

相反,如果在不为人知觉的情况下把叔父杀死了,除了宗教意识里认为这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外,从另一角度看,这样是一种乘人之危的行为,是应该为人文主义理想者所不齿的。

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力。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性淳良、对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哈姆雷特闻悉父亲真正的死因后,感情冲击非常大,狂躁不安,精神亢奋。

这不仅仅是因为哀痛父亲惨死、愤恨叔父无良,还在于他听到的黑暗、罪恶事实粉碎了他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

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马西勒斯说:“天地之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他俩,更是哈姆雷特本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后,本应该马上就有所行动,开始谋划复仇事宜,因为在鬼魂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三、宗教观念是延宕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又一帮凶二、敌人的强大势力是迫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莱特的杀父仇人是现任丹麦国王,与国王为敌意味着与整个丹麦的政权和军队为敌,而哈姆莱特的复仇势力又是如此此渺小,仅有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霍拉旭,就连自己的母亲也在仇人的行列。

以哈姆莱特的微弱之势,如果公开直接地挑战国王无疑是飞蛾扑灯。

因此,不管是怯于敌人的势力,还是讲究复仇的策略,哈姆莱特只能身不由已地选择延宕。

哈姆莱特虽然有着刚强的品质和超人的武艺,但他也是凡人,面对强大地阴险地敌手,他也感到害怕、犹豫。

在每一个基-督教徒的心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悲惨城堡。

哈姆莱特也是这样认为的,他面对的敌手无比强大,但他却轻易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举手之劳便可成功复仇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哈姆莱特一时的仁慈,而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在作祟,此时他的敌手正在祈祷、忏悔罪恶,这样杀死他便是送仇人进天堂,因此他说:#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可见,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观念中,简单的残杀肉体,使灵魂脱离肉体,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复仇是将敌手的灵魂送进地狱。

因为宗教力量的束缚,哈姆莱特开始怀疑自己复仇的动机和可行性,在一次跟霍拉旭的对话中,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虔诚的信徒,就算他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开脱,这个借口也是宗教观念,上帝给予他提供的,这使他在行动时迟疑不决,#最后带着宿命的观点向敌手发起冲击。

宿命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包括在基-督教教义之内的,在基-督教#上帝论中,上帝是#天地至高一神,掌握着人类的幸福、仇恨、灾难,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宿命,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资料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资料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内容提要:从哈姆莱特接受父亲鬼魂的复仇重托到哈姆莱特最终将仇人杀死经历了漫长的几个月的时间,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复仇延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哈姆莱特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以及他对母亲深深的爱起了重要作用. 哈姆莱特的性格独特,甚至是矛盾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国内、国外的形势都不稳定,他又受过高等的教育,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比常人更全面更深刻,并且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一直深爱着自己得母亲,以上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本文也是从以上几点入手进行分析.关键词: 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生命价值社会伦理爱母情节首先社会环境方面,国际上,前丹麦王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亲杀了前挪威王并占有了挪威王的土地,前挪威王的儿子福丁布拉斯,一个血气方刚、有胆识、有仇必报的青年,正在国内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等待时机,随时准备报仇,战争一触即发.国内方面,丹麦老王突然去世,其弟克劳狄斯继位,并娶前王后为后,王子得知父亲死讯,匆忙从国外赶来,国内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定.所以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假如哈姆莱特将国王杀死来报仇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哈姆莱特不是庸俗的凡人,他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熏陶的人,当时的局势他应是明白的,虽然仇恨充塞着他的内心,但他还没有失去理性,他应该知道他的行动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行动上的限制,这点在文中也有显现,在第一幕第三场中雷欧提斯对奥菲丽娅这样说道:“他有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他不能像庶民一样为自己选择,因为他的决定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危.”作为王子哈姆莱特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造成他行动延宕的社会因素还应包括他行动上的外部困难(1).他的仇人是当今的国王,身边应该是朝臣簇拥,而且还应有许多卫兵,虽然哈姆莱特懂一些剑术,但想越过这么多阻碍将仇人杀死显然是有难度的.他又不能公开指控他的仇人,因为除了一堆谁也不会相信的鬼魂的话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 他要做的是复仇,但他也必须考虑到复仇的代价以及复仇应采取的方式,他若贸然行动的话只会使得自己的境遇更加糟糕,到那时别说是复仇,自己连自由都可能失去,甚至有生命危险. 所以哈姆莱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筹莫展,能做的只有耐心的等待,也便是我们所说的“延宕”.哈姆莱特的性格方面,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可能是造成他行动延宕的最重要的因素.纵观全剧,不难发现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他思维缜密但又多虑,嫉恶如仇但又内心忧郁.当鬼魂要告诉他事实的真相时出于对父亲的敬爱他显得十分的激动,当时他是这样说的:“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但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迅速地行动,这就源于他思维的缜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鬼魂所说的一切,他还不能确定那个鬼魂是他的父亲,在第二幕结尾时哈姆莱特这样说道:“我所看到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种本领的,对于柔弱的灵魂它更容易发挥力量.”所以在和鬼魂对话之后的很长时间他都在寻求能够证实鬼魂所说属实的证据,终于一个戏班的来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的思维是如此的缜密,他不仅要自己亲自观察国王看戏时的反应,他还让霍拉旭在一旁紧盯着国王的脸.后来国王的反应已经证明了鬼魂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且他也曾有机会在国王独自一个人祷告的时候趁他毫无防备把他杀了,但我们的王子还是没有下手,这恐怕要归因于他性格的多虑.第三幕第三场当哈姆莱特看到独自祷告的国王时有一段这样的独白:“他现在正好在祷告,的正好下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可见正是他对仇人可能上天堂的多虑使他错失了绝好的报仇机会.还有便是他性格的忧郁,遍看全剧我们会发现他忧郁的最重要的根源并不是他父亲的死,而是他母亲的匆匆改嫁,使得他心目中的慈母的形象被完全破坏.这就造成他报仇的欲望不够强烈,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国王还没有让他痛恨到想要一剑把他结果掉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当今的国王对哈姆莱特还算是不错的,他本来是没有斩草除根的念头的,这一点从开始时国王想留哈姆莱特在国内以及当得知哈姆莱特要邀请他看戏的欣喜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哈姆莱特也总是彬彬有礼,称他为“亲爱的儿子”,是他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对哈姆莱特从未恶语相加,而且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是忏悔过的,或许他内心更多的是对哈姆莱特的愧疚,所以即使是在哈姆莱特激怒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当面责备哈姆莱特.虽然哈姆莱特并不十分喜欢自己的叔父,甚至经常对他咒骂,但他也是有感情之人,叔父对他的态度不可能使他无动于衷,这就造成了他报仇决心根本上的动摇.直到后来哈姆莱特让国王感到了威胁,决定送他出国并除掉他,也正是在哈姆莱特得知国王此时的险恶用心后才再一次彻底下定了复仇的决心.但可惜的是,这时国王已经意识到了威胁,提高了警惕, 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客观上的阻力更大,使哈姆莱特在确实想报仇的时候又不能得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行动起到的巨大作用.另外, 哈姆莱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对他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哈姆莱特已经近三十岁,已经是一个很成年的人了,又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他是王子,他每天沉溺在自己的思想之中,陶醉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涉世未深,虽然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还不够成熟.他本来还是一个求学的追求自己理想的青年,但几个月间他便经历了父亲的猝然离世,母亲的匆匆改嫁,爱情的挫折,友谊的破裂,鬼魂复仇的重托……这些都使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破灭了,一下子陷进了迷茫之中,他内心的迷茫可以从第三幕第一场他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中看出,这一段独白将他内心的迷茫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不得不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他已经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易逝,他要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结束别人生命的权利,即使他要杀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仇人.他的思绪已经开始混乱,已经陷入了心灵的沼泽,这使得他言语前后不一,他一会说要“马上行动”,一会又说要“等一下”.所以他一直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还有就是社会伦理方面,这不是一件简单的报仇事件,他还牵扯到社会的伦理问题,杀父仇人固然可恨,他夺走了父亲的一切,但当这个仇人是自己的叔父时事情就要另当别论了.如果说杀兄的人罪无可恕的话,那么杀叔父的人呢?从当时的社会眼光来看,哈姆莱特还不清楚他杀了自己的叔父报仇会不会违反社会伦理. 哈姆莱特对社会伦理是十分看重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他的母亲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一向尊敬他的母亲,但母亲的匆匆改嫁确实使他苦恼不已,心中的慈母一下子变成了乱伦的淫妇,所以他对她唇枪舌剑,尤其是在第三幕第四场,他对他的母亲说了这样的话:“你的行为可以是贞洁蒙羞,是美德得到伪善的名称,从春节的连请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他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实验一样虚伪,啊!这样的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谎妄的狂言.”可见他对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是多么的厌恶,所以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他是不会轻易做的,显然杀叔父的行为确实是极有可能违背社会伦理的,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他在伦理道德的旋涡里挣扎,找不到解脱的方法,在他复仇之前他要确定自己的复仇是正当正确的,但他一直无从确定,所以他一再延宕.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那就是他对母亲的爱,可以说他是十分敬爱他的母亲的,同样他的母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谓母子情深。

王子的快乐、忧郁与延宕——浅谈《哈姆莱特》

王子的快乐、忧郁与延宕——浅谈《哈姆莱特》
姆莱特又 觉得人 生不如 “ 早早脱身而去 ” 。却
莎士 比亚的创作大 概分为 三个时期 。第

个 时期主 要是历史剧、喜剧 和诗歌的创作 ,
基 调是乐观 、激越 、明朗的 ,当时是伊 丽莎
白女王统 治的繁盛时 期,莎 士比亚也凭借 自 己的努力取得 贵族 的资助、支 持和保护 。从
腐朽之处 彻底暴 露,专制统 治者 的 目的 日益 明朗 ,清 教徒与 王权矛盾 日益尖锐 ,人文主
虑 。哈姆 莱特身上 的悲剧美 ,关键就在于 着
系列矛盾的冲突 。鲁迅 曾经说过:“ 悲剧 就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因此 哈

义更难实现 ,莎 士比亚 的传 奇方式展 现 了 自
哈姆莱特 从鬼魂那 里得知父 王猝死 的原 因后, 接受 了复仇 的任 务, 想要 “ 重整 乾坤” ,
却迟迟 没有开展 自己的行动。他曾经 呐喊 “ 这 是一个颠倒 混乱 的时代 唉 ,倒霉 的我却要 负
最后 ,莎 士比亚让哈姆 莱特在 比剑 中结束他 悲壮又凄 凉的一生 ,圆满的完成 了他复杂而 完整性格 的描绘 ,却也 是最悲壮 的一笔 。但
文 学 天地
王子的快乐 、忧郁与延宕
浅谈 《 哈姆 莱特》
刘益君 房 永彬
临沂大学文学院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5
摘要 : 《 哈姆 莱特 》是莎士 比亚 四大 悲剧之 一,它通 过主人公哈姆莱特 的复仇之路 为线索,描绘 了哈姆莱特 从一个 快乐王子到忧郁王子再到延宕王 子 的蜕 变之路 ,亦从侧面反映 了文艺复兴 时期 的社会 面貌 ,表现 了人性 的解放 与复杂 。 《 哈姆莱特 》同时也是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之一,体 现 了超高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悲剧当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悲剧意义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直以来,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延宕性被众多的学者从很多角度予以了解释和分析,我们无法去确认莎士比亚最初的创作意图是否已经站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也许那些分析已经早已经超出了莎士比亚赋予它的含义,但是对于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涌出的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作品,这样的推敲是很具有价值的。

本文将从社会时代,人格心理和戏剧审美三个方面浅谈对哈姆雷特延宕性与戏剧悲剧性的一些收获。

一有学者曾经指出,哈姆雷特是现代化进程的祭品。

何谓现代性,依舍勒的分析,现代性关涉的是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的重新设定。

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的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的存在中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发生的转化。

”按此说法,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

现代现象中的根本事件是:传统人的根本理念被根本动摇。

克劳狄斯与莱阿替斯的生存标尺是截然不同于哈姆雷特的。

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替斯的感性冲动在现代进程中,会逐渐地占据优先地位。

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无非是现代人的一体两面。

哈姆雷特在人格上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使其无法对抗冷静或者冲动。

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在本质上是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的现代人理念的合谋。

而哈姆雷特所在的时代很大程度上是莎士比亚创作时代的英国社会秩序。

这一秩序用《亨利六世》中的话来说就是:“惨不忍睹的景象,血的时代!狮子争夺窝穴,相互博斗,无辜的驯羊却在仇杀中遭殃!”有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莎士比亚创作中存在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秩序”观念,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就包含了他的“秩序观”:不论是整个宇宙还是某一个物种内部都有其特定的排序方式。

浅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及其心理机制

浅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及其心理机制

摘要:《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戏剧史上一部不可企及的典范作品,被称誉为“那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体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夺目的宝石”,它的多重主题相互交织使它永远闪耀着扑朔迷离的色彩并呈现出一种多元审美价值的张力。

而哈姆莱特著名的“延宕”问题被看作是“斯芬克斯之谜”,几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至今也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

学者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原因进行倾力探索和揭示,从而形成了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邻人眼花缭乱的局面。

本文以哈姆雷特相互矛盾、相向撕扯的心理机制作为走出迷宫的“阿莉阿德尼线”,尝试对哈姆雷特的延宕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延宕相互矛盾相向撕扯心理机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是世所罕见的语言艺术的绝唱、不可企及的戏剧作品的经典,具有不以探测的深度和难以把握的繁复。

漫漫的历史尘埃始终未能遮住《哈姆雷特》这颗“王冠上面的宝石”的熠熠光辉,丹麦王国里那位举世皆知的青年王子以其不朽的生命元素抵御了无情岁月的销蚀,时至今日,依然充满着灵与肉的搏动,吸引了无数学者,倾倒了众多艺术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各国的读者。

哈姆雷特著名的“延宕”问题的解读是把握该剧以及认识其艺术形象的关键所在,自1736年汉谟提出这个问题以来,激荡起了汹涌澎湃的评论浪潮,不知多少文人学者为之倾注笔墨,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1980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此做了简要的概括:“现在关于哈姆莱特所有的材料,都不足以解释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莱特构思中最关键和独特的地方。

”于是有了“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哈姆莱特的“延宕”问题被看作是“斯芬克斯之谜”。

下面将从三个层面的不同性质的思想意识、观念造成了的哈姆雷特相互矛盾、相向撕扯的心理机制作为走出迷宫的“阿莉阿德尼线”,尝试对哈姆雷特的延宕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探析分析

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探析分析

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探析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5)二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社会原因 (6)三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根源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词 (10)摘要《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公认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顶峰,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最为著名。

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他有“骑士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他是“国家所瞩望的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但在他性格中却有着犹豫不定,延宕的一面。

但正是因为他的忧郁延宕才使得这一形象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文主要是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浅析:通过概述《哈姆雷特》主要的故事情节,分析出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中呈现的主要性格——忧郁的性格特征。

作为人文主义的代表哈姆雷特是如何在复仇中,表现出反复迟疑,犹豫不决的心理;同时有怎样体现了其处于亲情,爱情中矛盾,延宕的性格特征。

论文还进一步的分析了形成哈姆雷特性格的成因和背景,从而总结出哈姆雷特忧郁,延宕的性格特征,进而表达出作者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看法以及作品对其的影响,达到更好的理解与挖掘《哈姆雷特》的文学价值,以及通过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对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理解。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浅析忧郁延宕AbstractABSTRACT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most remarkable playwright and a poet of Englan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naissance in European ,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umanitarianism ,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Being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writers, he was recognized as the pinnacle of English Renaissance. In his works, Hamlet, one of the four tragedies, is considered the summit of Shakespeare’s art. Many characters were created by Shakespeare with unique creative technique in writing. These characters were alive with the unique personality, particularly in Hamlet, the image of Hamlet; the prince of Denmark is most well-known. Hamlet is a prince with humanistic ideas. He is “Th’expectancy and rose of the fair state, The glass of fashion and the would of form,” However, he was dithery and delayed. His melancholy is the reason that makes the image has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 In this paper, the main target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Through the overview of the plot of Hamlet, the main character of Hamlet in Hamlet were shown---melancholy and delay have analyz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umanitarianism, how has Hamlet shown the psychology of hesitation in his reveng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nalyze how to realize his character of delay in the contraction of his family and love.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Hamlet’s and excavation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Hamlet, the thesis summarizes Hamlet has melancholy, delay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n expresses the view of the author in Hamle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is work. Deepening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by analyzing Hamlet’s character.Key words: Hamle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Melancholy Delay前言自从《哈姆雷特》这部伟大悲剧问世以来,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就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从不同角度有过研究,就其量来说,可谓汗牛充栋。

从时代背景出发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精品文档

从时代背景出发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精品文档

从时代背景出发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

当时的英国,封建社会日趋衰退,资本主义逐渐兴起,封建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之一。

尽管剧中描写的是丹麦王室的种种腐化堕落,但不难发现,剧中的丹麦其实是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剧情细节无不透露着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气息。

莎翁在剧中借哈姆雷特无情地批判着社会的黑暗,尽情表达着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忧郁、延宕。

可以说,他的忧郁和延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早年留学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对人性、社会和理想有着与传统观念迥然不同的看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生活的不幸、社会的无序、时代的混乱让他逐渐变得忧郁。

他忧郁但不消沉;他延宕但从未放弃过与罪恶势力的斗争。

从知道父王被害真相时起,他便一直都是主动出击,制定复仇计划,等待最佳时机,上演“戏中戏”,任何时候从未胆怯过。

他之所以忧郁和延宕,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个人复仇计划与重整乾坤、拯救人类、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他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也有改造社会的决心,但又深感人类的渺小和不完美。

矛盾的心理使他深陷忧郁之中,也一直拖延着他的行动。

这种带有时代烙印的忧郁和延宕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他命运的悲剧。

一哈姆雷特的忧郁忧郁是哈姆雷特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是他的天性。

自幼生活在顺境中的哈姆雷特身份高贵、家庭美满,拥有权位、亲情、爱情和友情,是位无忧无虑的快乐王子。

他是父母的宠儿,是丹麦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有着常人可望不可及的前程和命运。

由于早年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他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和事物都充满了希望,感觉生活无比幸福、无限美好,认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哈姆雷特的忧郁是源自生活的不幸。

父王的死,令他悲痛不已,也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急剧逆转。

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及其悲剧根源浅探

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及其悲剧根源浅探

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及其悲剧根源浅探作者:郑辛梓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07期摘要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人物,代表着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通过剖析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的深层原因,揭示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忧郁;延宕;人文主义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1601年根据十二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格拉马提卡编写的《丹麦史》中一段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的。

前人已将此故事改编成悲剧,莎士比亚是根据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但它已不是对史事的简单复述了,而已被赋予一种更为深广的时代意义。

一、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悲剧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虽然披着丹麦王子的外衣,但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中世纪的王子,而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当代英雄”。

试想:传说中的中世纪丹麦王子,怎么会在十六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的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呢?这一“时代的谬误”,证明莎士比亚笔下所描绘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剧中哈姆莱特像人文主义者那样肯定人的价值,推崇人的品格,赞颂人的力量。

他高唱“人”的贊歌:“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生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看法。

他要霍拉旭不称他殿下,改叫“好友”;他不愿士兵对他“尽忠”,而要彼此“尽爱”。

这种人生理想,对于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观念来说,无疑是进步的,虽然他理想的“人”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

而且哈姆莱特本身也具有人文主义者那种“全面发展”的性格,正像奥菲利娅赞颂的那样: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正如福丁布拉斯所预言的那样:“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但是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后期,他所面临的是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研究家,都试图给出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可是几百年来,莫衷一是,于是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理论成果,以达到深刻了解这本著作的目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从主观方面分析就是从哈姆雷特的自身性格分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或只单纯从剧中的哈姆雷特的个人性格方面分析,或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主观倾向来解释哈姆雷特性格中的人文主义倾向,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这里就不多加考证了;其二、从客观方面分析就是从哈姆雷特在剧中所处的客观环境去发掘,认为客观因素是他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以普劳曼,瑞特逊,克兰和魏尔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外部条件对哈姆雷特不利导致他行动延宕;其三、综合论这种观点将哈姆雷特的主观性格与当时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哈姆雷特性格稳重,谨慎,内向,多疑,复杂矛盾,但是他并不是不善行动的人,他深知自己有责任改造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可是他性格中的软弱使他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来杀死克劳狄斯,从而接替他登上王位,治理国家,因此便一拖再拖,最终酿成悲剧。

有的学者将此观点升华,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时代局限性,更加深入的剖析了哈姆雷特复仇延宕之谜。

心理性格理论是哈姆雷特复仇延宕内因论的核心。

19世纪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尔律治从自己的平衡理论(感官的事物的注意力与心灵作用的冥想之间的平衡)中提出了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经历全都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哈姆雷特主观上具有治理国家的愿望和理想,可是他性格里的懦弱与谨慎,使他成为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还有一种说法是结合莎翁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哈姆雷特,赋予他人文主义的光环,他之所以迟迟不肯复仇是因为他“不愿采取和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不相符合的步骤”。

哈姆雷特性格悲剧【试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性格悲剧【试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性格悲剧【试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就要改写。

而且,就整个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而言,莎士比亚也是璀璨耀眼的明星。

而《哈姆雷特》则是他代表作中的代表。

历来对哈姆雷特性格的评论层出不穷,大致也不外乎敏感、多疑和忧郁等几个方面。

但其性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还有,对其忧郁性格所致的悲剧性结局也评论不一,各持己见。

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探索了其形成的原因及所致的结果。

一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原是快乐而幸福的,他拥有常人所没有的优厚条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国王,母亲是美丽仁慈的王后,恋人是王宫大臣的女儿,朋友对他忠心爱戴。

而他正值青春年少,热情洋溢。

这样的他,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生活在一夜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暴亡、母亲改嫁、叔父成为新王。

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家庭,还要“担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

他变得多疑、敏感、忧郁,甚至无情冷酷。

他责骂自己的母亲:“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对自己曾经用生命来爱戴的母亲,他变得这样的冷酷与无情。

而对他深爱的奥菲利亚,他则在信中说道:“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但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他又说:“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

”由此及彼,这种推论显得很简单,足以见证哈姆雷特在失去一切后的敏感和多疑。

更有甚者,他推而广之,“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世界都变坏了!当从父亲的鬼魂中得知他死亡的真相后,哈姆雷特决定复仇,可他的复仇却显得犹豫。

他本来是可以刺杀篡权者――父亲的弟弟、自己的叔父的,但他却犹豫了,因为那时的叔父正在做祷告。

刺还是不刺?犹豫之后,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在上帝的面前,不可以这样做,而且,这不正成全了叔父吗?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他因犹豫而放弃了机会。

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作品,其创作于他发展中的第二个时期…A.犹豫原因敌强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拙于行动---- 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C.犹豫结果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摘要:莎翁笔下的‎著作《哈姆莱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者形‎象。

自1736‎年汉默提出后,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出‎现的犹豫,延宕就成为‎人们经久不‎息讨论的话‎题。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延宕进行‎分析。

关键字:哈姆莱特行为延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人物是‎社会历史性‎格的艺术概‎括。

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历史‎性格在人物‎个性中的体‎现。

哈姆莱特也‎不例外,他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人格‎特点,明确而有力‎地体现出当‎时社会心理‎的某些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在‎探讨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时‎,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人物,而必须联系‎当时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到家‎里,发现父亲突‎然离奇死亡‎,母亲改嫁给‎叔父,叔父克劳迪‎斯成为丹麦‎国王,加上父亲的‎鬼魂在王宫‎出现。

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常‎人来都是难‎以接受的,心理上的打‎击使年轻的‎哈姆莱特不‎知所措,陷入迷茫,混乱的状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青年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

哈姆莱特正‎正处于这个‎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

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

或许还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幼儿的原型‎”,而不愿变得‎成熟起,做事犹豫不‎决。

19世纪,别林斯基曾‎指出“是什么东西‎将他导向如‎此可怕的不‎和谐?——原因是显示‎与他生活理‎想之间的不‎适应。

”原来的王子‎是快乐的,他在外求学‎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他的精神是‎富裕的;此外他又是‎丹麦的王子‎,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在生活中,他崇拜自己‎的父亲,把母亲看做‎爱的化身,并与情人奥‎菲利亚彼此‎相爱。

当他回来的‎时候属于他‎的一切光明‎都变成了灰‎色,眼前的现实‎生活与昔日‎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的延宕*如何阐释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延宕一直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难题,不过,也正因为是一道难题,它才为不同的批评视角与批评方法施展自己的拳脚提供了舞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一个惊人的秘密:现任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谋杀了前国王(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诱使王后改嫁给他。

父亲的鬼魂要儿子为自己复仇,听了父亲的述说之后,哈姆莱特也发誓要复仇。

但事实上,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被一再推延。

首先哈姆莱特怀疑鬼魂之言的真实性,他必须证实鬼魂之言,因此他以多种方式来测试叔父与母亲。

当鬼魂之言被证实后,他又深感这一谋杀事件与整个社会邪恶有内在关联,而当他将自己的复仇与伸张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时,他又怀疑自己是否有维护整个社会正义的能力,“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

更要命的是,一旦将个人的复仇同对抗整个社会的邪恶联系起来,他又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固然不好,冒险反抗,拼死一搏也未必更好,因为谁也未从死亡的国度回来告诉世人,是悲惨的人间好还是不可知的冥界好。

总而言之,哈姆莱特越来越失去了复仇的理由,他犹豫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只是偶然杀死了叔父,而事实上他的复仇计划与行动都被抽空了。

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众说纷纭。

歌德的著名分析是哈姆莱特的延宕出于他的道德责任感与软弱天性的冲突。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既是一个美丽、纯洁而道德高尚的人,又是一个天性软弱、缺乏坚强意志的人。

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有为整个社会伸张正义和重整乾坤的神圣责任,他不能丢弃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担负起这一责任,因此,他在行动中一再犹豫、彷徨,以致于最后被他肩上的担子所压跨。

“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这是一棵檞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生长,花盆就破了。

读书心得——浅谈《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忧郁性格

读书心得——浅谈《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忧郁性格

读书心得——浅谈《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忧郁性格《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这部作品带给人们深刻的反思,对人物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人公。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它的认识远不是一致的,哈姆雷特的问题很久以来就困扰着许多人,人们争论的焦点最多的是哈姆雷特的性格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哈姆雷特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这段时间笔者再次阅读了《哈姆雷特》,结合自己的认识,简单谈谈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特征和它的典型意义。

从戏剧情节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类很多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放出异彩,人类的某些弱点有时也在他的身上如浮光掠影一闪而过。

曾有评论家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概括哈姆雷特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其实不管是冷酷与热情,消极与积极,鲁莽与谨慎,冲动与沉默,疯狂与清醒,厌倦生却又不愿意死,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忧郁。

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关键,这既是他的性格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他生命的颜色。

一、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在忧郁的基础上,孕育和产生了哈姆雷特的其他种种特征,也就是给他的性格带来了复杂的富有特征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的复杂性和沉重性,几乎不是一个博大的心灵所能容纳和承受得了的。

这种过量的负担,外在表现为有时神经错乱和行动的不可理解,精神上则出现难以理喻和分裂的现象。

哈姆雷特忧郁的主要表现就是复仇的延宕。

由于忧郁常沉沉地笼罩在哈姆雷特的心头,使他愁眉不展,对一切都感到无趣与无聊,这就必然影响到他的活动能量。

这种过量的愁情,造成他在心理上思虑过重,习惯幻想,犹豫不决,在行动上动作迟缓,坐失时机。

但这并不是说明哈姆雷特懦弱,应该说哈姆雷特是相当果敢和充满智慧的。

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对坏人辛辣的讽刺是多么有力,他和王后谈话的内容是多么锋利,他设计“戏中戏”把克劳狄斯的罪行搬上舞台,与雷欧提斯决斗比剑表现得又是多么的无畏。

哈姆雷特的“延宕”

哈姆雷特的“延宕”

哈姆雷特的“延宕”近来,有人从现实需要出发对哈姆雷特的“延宕”进行了重新把握,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欲罢”复仇而“不能”不复仇的悲剧。

他指出,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很古老的复仇故事,西方人用了400年的时间来不断地改编这个故事,而莎士比亚第一次向这个自古已然的迫不及待的复仇故事挑战,即莎士比亚开始转念而想到复仇的理由。

我为什么要复仇?我有什么理由去复仇?这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

而莎士比亚“接着讲”的正是“延宕”,莎士比亚加上了的“一两”也正是“延宕”。

显然,这是对哈姆雷特的“延宕”极不准确的把握。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从来没有打算终止复仇。

当哈姆雷特父亲的灵魂要求哈姆雷特必须替他报仇时,哈姆雷特就发誓“把仇人杀死”,只是有些感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的第一次“延宕”,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哈姆雷特》里的鬼魂“只是哈姆雷特自己的内心预感的一种外在形式。

哈姆雷特一出台,我们就看到他已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总有什么凶恶可怕的事情发生过。

接着就是他父亲的鬼魂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揭露了所有的罪行。

在这警告性的揭露之后,我们当然期待着哈姆雷特马上就勇猛地去惩罚这种罪行,我们认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报仇。

但是他延宕而又延宕。

……哈姆雷特延宕,因为他不肯盲目地相信鬼的话:我所看到的那魂灵/也许是个魔鬼:而魔鬼有魔力/扮出讨人喜欢的形状;对,也许/他是趁我的软弱和我的忧郁/(这样心情最易让鬼施展身手)/来骗我遭天诛地灭,我还要找/更确凿的证据:演戏正是好机会,/让我探出国王是否做了亏心事。

从此可知,鬼的出现本身并没有使哈姆雷特仓皇失措,他只是在怀疑,在他采取行动之前,他要想办法使自己确实有把握。

”(《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4―295页。

)在哈姆雷特的叔父祈祷和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正好动手,但是他“延宕”了。

这是因为“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生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引言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然而,纵观这些研究,评论家们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单纯从作品出发来探讨这一课题,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产生了无穷争论。

本论文将集百家之长,试图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特点的分析,力求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的理解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的原因。

主要观点18世纪初期以及以前,人们是从舞台上理解和欣赏哈姆雷特的。

在人们的眼中,他是勇敢的和强有力的英雄,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并恢复了正义。

18世纪以后,哈姆雷特从舞台来到了读者和研究者手中,从此就有了说不尽的哈姆雷特。

歌德是德国第一个分析哈姆雷特性格的人。

他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于他性格软弱。

在他的笔下,“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19世纪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批评家,他们笔下的哈姆雷特忧郁感伤,回避现实,耽于幻想。

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哈姆雷特并不懦弱,拖延报仇是由于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是过度思虑的结果。

20世纪初的布拉德雷基本上继承了19世纪的研究传统,认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行动迟缓。

布拉德雷认为忧郁是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特有的气质。

他认为哈姆雷特本来是善于行动的,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犹豫不决。

几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经久不衰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成功和不朽。

戏剧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是一个行动非常果断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刺杀波洛涅斯和在海上遇见海盗船时第一个跳上贼船时的勇敢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离开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我们就无法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目的。

在众多的评论当中,威尔逊的观点为哈姆雷特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他把哈姆雷特和当时的真实人物联系起来,他认为第一次进入莎士比亚头脑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来自于“光辉的、忧郁的和不幸命运的埃塞克斯的遭遇和个性。

”凯特尔也认为应该把哈姆雷特的性格放到整个时代和整个世界中去理解。

他着重指出,在?600年那样的年代,“既不是哈姆雷特也不是莎士比亚能够用行动(即便是悲剧性的)解决一个青年的困难处境的……莎士比亚除了用深刻的现实主义去表现外,其他都是无能为力的。

”(凯特尔,136)故事来源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前,有关哈姆雷特的故事就已经流传了400多年,而且有不同的版本。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考证,普遍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是根据基德的同名故事改编的,因此,莎士比亚对原故事的取舍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观点和目的。

基德介绍了国王身边的卫兵,增加了哈姆雷特接近国王的难度;突出哈姆雷特的装疯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国王。

然而莎士比亚从未提及卫兵所带来的障碍而哈姆雷特的装疯在莎士比亚笔下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看似的疯话,却往往是一语道破。

那么莎士比亚是如何使延宕的行为合理化呢?他赋予哈姆雷特一个忧郁的性格。

因此忧郁是莎士比亚要突出表现的主题。

历史背景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

文艺复兴作为一个呼唤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其成就是惊人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灿烂,也要认清它的深刻矛盾和黑暗。

人们看到了科学的曙光,但是对光明的追求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历程,甚至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

曾到英国讲学的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因为接受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一六○○年被活活烧死于罗马。

因此,“巨人”们渴望光明和自由,但是却被专制、压迫和欺诈包围着,孤独、失望、悲观厌世、忧郁愤懑正是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英国,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王朝的封建主义反动本质有增无减,它同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破裂,下议院不断抗议女王的政策和皇家特权,通货膨胀,疾病,贫穷,宗教分歧,社会动荡,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日益加深,他们在担负封建势力的压迫的同时,又多了一重灾难。

人与人之间金钱利害关系猖獗,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伦敦变成了娼妓、盗贼和罪恶的深渊。

空中弥漫着忧郁和压抑的阴云,忧郁症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莎士比亚从喜剧到悲剧的创作转变历来是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喜剧明朗的天空突然变得如此阴暗?阳光、欢笑和快乐的生活、甜美的爱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怖的气氛和暗淡、绝望的心情?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一种解释是,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喜剧和历史剧的创作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悲剧,这种源于古希腊的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给他的艺术才华以更大的创作空间,而莎士比亚对古典悲剧理论的突破,尤其是对时空的突破,使悲剧艺术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因此,悲剧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最高成就。

另一种解释是,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个人也在遭受不幸,他的儿子,十一岁的哈姆奈特不幸离开了人世,这无疑使莎士比亚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尽管上述解释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普遍的理论认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因素来自当时的社会。

批评家们认为莎士比亚的第66首十四行诗是他悲剧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他第二时期悲剧创作的基调。

在诗中,他这样写道:“对这些都厌倦了,我呼唤着安息地死亡,君不见,天才注定要成为乞丐,空空如也的草包却修饰得富丽堂皇……全都厌倦了,我要离开这一切,只是我死了,将撇下我爱人形单影只。

这一时期,在英国的文坛上,虽然存在多种文学形式,如抒情诗、史诗、散文和十四行诗,但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戏剧,尤其是悲剧。

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英国伟大的悲剧时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作家。

这一现象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有直接联系的。

这一时期文坛的另一特点是讽刺作品的盛行,作品风格悲观,愤怒,以各种方式针砭时弊。

虽然后来这种讽刺作品被教堂严禁,但是人们很快就在舞台上听到了讽刺的声音。

尤其是在悲剧的语言中。

悲剧,从关注主人公的不幸命运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以讽刺的视觉审视社会弊端的艺术形式。

所以当哈姆雷特在痛苦中思索“生存还是死亡”时,当他感慨“丹麦是一座监狱”时,或讽刺纨绔子弟奥斯里克时,这种声音正是那个时代的声音。

在《哈姆雷特》中,戏子们应得的待遇是一顿皮鞭,最坚固的建筑是绞刑架,多么残酷的现实,而这正是当时时代的真实画卷。

哈姆雷特的忧郁正是时代的忧郁。

忧郁是哈姆雷特的主要特征,但是并非是他的天性,他曾经是快乐的。

他的忧郁,源于他的不幸和其权利欲望的压抑。

父亲的突然死亡和母亲的迅速再嫁,父王“天神”一样的高贵而叔父却如“一株霉烂的禾穗”,可这个可恶的人却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哈姆雷特怎能不忧郁?他忧郁性格的另外一个原因,来自对腐败和无秩序的社会的失望和忧虑和惆怅。

在他看来,在“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这庄严的屋宇”下却是“一个不毛的荒岬”,“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里恶毒的莠草”,“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一切都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正像哈姆雷特所质问的那样,“谁愿意忍受世人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不仅丹麦,世界也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里没有正义,到处充满着阴谋诡计,虚伪奸诈。

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是时代的忧郁。

威尔逊在评论哈姆雷特性格时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这个时代其他许多戏剧人物一样,是一个忧郁课题;忧郁是16世纪晚期和整个17世纪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

”延宕原因哈姆雷特的忧郁部分解释了他的延宕。

因为忧郁往往使一个人殚于思而慎于行。

但是忧郁并非延宕的全部原因。

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莎士比亚的时代,我们发现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是对当时埃塞克斯事件的映射。

因此,威尔逊首先提出了如下的推论,即:首先进入莎士比亚脑海中的哈姆雷特便是埃塞克斯的形象。

在很多方面,哈姆雷特和埃塞克斯都极为相似。

虽然我们还无法考证莎士比亚对这一事件所持的观点,但考虑到埃塞克斯事件的影响和莎士比亚和埃塞克斯之间的关系,埃塞克斯事件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是肯定的。

我国莎学研究者辜正坤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威尔逊的观点,他认为埃塞克斯在试图推翻伊丽莎白的过程中不断延宕而失去时机导致失败,延宕的原因是政治抱负和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哈姆雷特的延宕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虽然埃塞克斯和哈姆雷特都有延宕,但是通过对剧情的分析,本论文认为他们延宕的原因却不一样。

埃塞克斯的延宕原因是政治抱负和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但是哈姆雷特的复仇和他的道德良心是不矛盾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决心和误杀波洛纽斯时的果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本论文提出了另外一个可能性,即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他复仇的愿望和捍卫荣誉的愿望之间的冲突。

在《哈姆雷特》中,另外两位复仇者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明显是作为陪衬而设的,作者想通过他们和哈姆雷特的对比,更好的突出哈姆雷特的形象。

雷欧提斯勇于行动,他捍卫荣誉时毫无顾虑,但是,他有勇无谋,行动鲁莽,缺乏理智,唯一考虑的就是“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

因此,他很容易就被国王利用,成为国王借刀杀人的工具,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死在自己所布下的陷阱里;福丁布拉斯为了捍卫荣誉,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率领大军走向战场,只是为了争夺一块蛋壳大小的不毛之地,为此要牺牲两千士兵的生命:哈姆雷特虽然很佩服福丁布拉斯的这种精神,但却鄙视他种维护荣誉的做法。

哈姆雷特既要实现复仇的愿望,同时也要捍卫自己的荣誉。

而捍卫荣誉的过程必须是理智的。

在克劳狄斯祈祷时,哈姆雷特本可以一剑结束他的生命,从而实现复仇的愿望,但是哈姆雷特没有那样做,这是普遍认为哈姆雷特延宕最主要的情节,那么怎样理解这一情节呢?首先,延宕是复仇剧的传统,是情节的需要,实现复仇和伸张正义理所当然应该发生在故事的结尾部分。

其次,杀死克劳狄斯和哈姆雷特的良心是不相违背的,但是杀死正在祈祷的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所不情愿的,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哈姆雷特拔出剑但又放回的这一举动突出了哈姆雷特的宽容,从此使哈姆雷特赢得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观众的心。

通过这一幕,莎士比亚向人们展示人性复杂的一面。

决心和犹豫都是人性的真实反映,在巨大的行动面前,片刻的犹豫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人们如此喜爱哈姆雷特正是因为他的真实。

哈姆雷特的理由是,此时杀死了克劳狄斯,会把他送上天堂。

因此,哈姆雷特要等一个能把克劳狄斯送进地狱的机会。

所以就有了毫不犹豫刺杀波洛纽斯的一幕,因为克劳狄斯此时正在偷听。

上述的解释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但是本论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哈姆雷特的复仇愿望和捍卫荣誉愿望之间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