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具书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https://img.taocdn.com/s3/m/ef2bd00402020740be1e9b0a.png)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杂谈文史工具书是从事文史学习和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本文转自[启迪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而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因此在下拟将文史工具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作个简要介绍(到清代为止):一、语言文字类二、类书、政书类三、年鉴、手册类四、目录、索引类五、表谱、图舆类六、辨伪及其他文史工具书的发展简介:文史工具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字书《史籀篇》和词书《雏名》,汉代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同时也出现了目录书《七略别录》和年表、政书、帛画地图,三国时期,曹丕组编《皇览》是有记载的第一部类书,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开创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隋朝陆法言等编著的《切韵》,有音韵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在继承前代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字、词、韵书,如《六书故》、《龙龛手鉴》、《广韵》、《集韵》、《埤雅》等;也出现了如《汉简》、《干禄字书》、《字通》、《班马字类》等一些专门性的字典词典。
在目录学方面,有《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子略》等;政书有《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类书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等。
明清时代,工具书已经开始成熟,字词典类有《字汇》、《字通》、《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经传释词》、《通俗篇》、《恒言录》、《迩言》、《助词辨略》等;书目类有《千倾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类书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佩文韵府》等;年表、纪年有《历代纪元编》、《历代帝王年表》等;辨伪专著有《诸子辨》、《四部正讹》、《考信录》、《群书疑辨》等等。
第一类语言文字类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字典类工具书:研究汉字的形态、来源、发展变化和字义的,就是字典类工具书。
2、词典类工具书:研究词的来源和涵义的,就是词典类工具书。
3、语音字典:研究语音的专著就是语音字典,往往表现为韵书形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物殊的字典。
工具书的检索和利用
![工具书的检索和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e356172a90c69ec3d4bb751f.png)
工具书的检索和利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样少不了要利用工具书,因为,一个人即使读书很多,而且非常专心致志,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和材料都记在脑子里。
因此,对于青年同志来说,就更有必要在学习和认真钻研专业的同时,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现状及其使用方法,培养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在学习或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工具书的名称和作用所谓工具书,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倘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可简略地这样说: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某些资料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即可称之为工具书。
一般图书是工具书的原始材料,工具书是在一般图书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重新组织编排的加工品。
一般图书主要是供人阅读用的,工具书则是供质疑解惑时查考用的。
二者之间有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又并非绝对的,例如,像《四库全书总目》这样典型的工具书,它既可供人翻检,又可供人阅读。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背过《英汉词典》;过去很多老师在睡觉前总要看几页字典。
据说钱钟书就有阅读辞海的习惯。
与此相反,一些供人阅读的图书,即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名著,除供人阅读之外当然也可供人查考资料来用。
总之,我们认为,工具书与非工具书只是相对而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必过于拘泥于名称或形式上的区别。
有人说,凡是从事某种工作需要经常查考的图书,都可以叫做工具书。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古代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图书不如今天这么多、这么复杂,而且那时的读书,强调靠记忆,所以对工具书的需要也远远不如今天这么迫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门类的日趋精细和各类图书的急剧增加,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报杂志,如果没有工具书作为输助,要想广泛收集某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那简直就象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而且正因为要读的书太多,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就更感到时间特别宝贵。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86edb7c866fb84ae45c8d82.png)
形书、音书
形书主要是正字形,如《干禄字书》(唐颜 元孙)、《五经文字》(唐张参)、《新加 九经字样》(唐唐玄度)、《复古编》(宋 张有)、《龙龛手鉴》(辽释行均)(除辨 正俗今古外,还注音释义)
音书主要是指韵书,如《声类》(魏李登)、 《韵集》(晋吕静)、《切韵》(隋陆法 言)、《广韵》(宋陈彭年等)、《集韵》 (宋丁度等)、《礼部韵略》(宋丁度等)、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音韵阐微》 (清李光地)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易观卦:“观我生。”虞注: “我,身也。”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注:“我, 身也。”
尔雅释诂:“卬,我也。”小尔雅广言:“卬,我也。”书 大诰:“不卬自恤。”释文:“卬,我也。”诗邶风匏有苦叶: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传:“卬,我也。”小雅白华:“卬 烘于煁。”传:“卬,我也。”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传: “卬,我也。”
(十二)《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 介词,连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 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全书按注音字母编次。
(十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共收文言 虚词549个,对每个虚词都从词类、用法、意义、举例 等几个方面加以解说。全书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十四)《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汇集了唐宋 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阅读 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专门辞书,如连绵词典《辞通》(朱起凤)、 《连绵字典》(符定一),专书词典《诗经 词典》(向熹)、《论语词典》(杨伯峻)、 《左传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杨伯峻等)等,诗词曲语辞 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宋元 语言词典》(龙潜庵),《近代汉语词典》 (高文达等)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c14a2ba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b.png)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说文解字》:最著名、最权威的古文字典,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撰而成,收录了上万个汉字,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康熙字典》: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大型字典,收录了多达四万余个汉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字典。
《甲骨文合集》:收录了中国商周时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金文编》:收录了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金文,涵盖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竹简汉字字形字义表》:收录了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文字,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说文新证》: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字源》: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研究著作,对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洪武正韵》:元代刘大夏编撰的韵书,收录了当时的常用字音和词汇,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常用工具书简介
![常用工具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3cae04f852458fb770b561a.png)
综合性词典兼具语文词典和知识性词典的特点,如《辞 海》、《辞源》。
常用工具书简介
(3)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百科全书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从1980年起出版的第一部大 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则是一部专业性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还有其他分类法,如可以按照部头大小分为大 百科全书、小百科全书和单卷本百科全书等。
常用工具书简介
(4)类书: 中国古代特有的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辑录古籍中记 事、诗文、词语等资料,以供寻检和征引。因为主要采用以 类系事的分类编排方法,故称之为类书。
现存综合性类书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艺文类聚》、宋代 《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此外还有汇集某一门类知识或专考某一类事物的专门性 类书,如宋代《全芳备祖》,明代《三才图会》,清代《格 致镜原》等。
(12)地图: 地图大体分为普通地图、专业地图和历史地图三类: 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地面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有助于 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查阅。专业地图反映相关专业内容,如 《中国语言地图集》。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内容包 括历代疆域、政区、政治形势、军事行动、经济和文化发展、 民族迁徙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等,如《中国历史地图集》。
常用工具书简介
2、工具书的种类 古今中外,工具书类型很多,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 认为工具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字典、词典、百科全书、 类书、政书、书目、索引、年鉴、手册、表谱、图录、地图等。 (1)字典: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宋陈彭年等《广韵》(现存 最早的完整韵书)、清代《康熙字典》、《新华字典》、《中 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字典》。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f88b880e53a580216fcfe92.png)
其他辞书,如《甲骨文字集释》 其他辞书,如《甲骨文字集释》(李孝 定)、《甲骨文虚词词典》 定)、《甲骨文虚词词典》(张玉金)、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古玺文编》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古玺文编》 (罗福颐)、《陶文编》 (罗福颐)、《陶文编》(金祥恒)、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等)、《古文四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等)、《 声韵》(宋夏悚)、《汗简》 声韵》(宋夏悚)、《汗简》(宋郭忠 恕)、《古文字诂林》(李圃等)、《 恕)、《古文字诂林》(李圃等)、《古 字通假会典》 字通假会典》(高亨)。
(十一)《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着重研究先秦和汉 十一)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着重研究先秦和汉 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编排以 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编排以 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清人刘淇的《 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清人刘淇的《助字辨 略》也是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 (十二)《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 十二)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 介词,连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 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全书按注音字母编次。 (十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共收文言 十三)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共收文言 虚词549个,对每个虚词都从词类、用法、意义、举例 虚词549个,对每个虚词都从词类、用法、意义、举例 等几个方面加以解说。全书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十四)《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汇集了唐宋 十四) 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汇集了唐宋 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阅读 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阅读 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https://img.taocdn.com/s3/m/8caecb7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c.png)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文史工具书介绍《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刘叶秋读书求学,总离不开工具书,而字典又是工具书中用处较多的一种。
通行的《新华字典》收单字八千余个,供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检查之用,已差不多。
但遇到一些冷僻的字,如某些人名,地名等等,由这类字典内就找不到。
阅读古籍与用古汉语写的作品,须查的字当然更多。
即大型的词书如《辞源》、《辞海》,所收单字也不过一万五千左右,亦往往不能满足这种查字的要求,还须借助于某些旧字书来了解文字的音义。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就是在今天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旧字书。
例如“炱”音tái,是烟火凝成的黑灰,在《新华字典》和《辞源》、《辞海》中都能查到,但“炲”字却只有《康熙字典》根据宋人编的《集韵》收入,列在“炱”之下,原来是“炱”的异体。
《康熙字典》为清康熙(玄烨)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至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历六年而成书。
这是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字典。
中国古代的字书,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宋戴侗的《六书故》,所录文字都是篆籀,主要作用在于阐明六书。
南朝粱顾野王的《玉篇》,是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但文字排列并无次序,很难查阅。
宋司马光的《类篇》,也偏重于古代训诂的解说,实际还是《说文解字》一类的书。
这些字典,都不适于一般人的使用。
直到明梅膺祚编的《字汇》出来,我国才算有了着重实用的字典。
《字汇》把《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个部首,合并为二百十四个,纠正了分部过于繁琐的毛病·凡部首的排列与各部中文字的排列,都按笔画多少为先后,不像以前字典那样漫无次第,解释也比较简明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有了不小的革新。
其后明张自烈复根据《字汇》修订增补而撰《正字通》。
《康熙字典》仿照《字汇》、《正字通》的体例,沿用其二百一十四个部首,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标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首列总目、等韵、检字,辨似等附录,末附补遗,备考;在前两书前基础上,集其大成,又作了一些改进。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c464c2025c52cc58bd6be80.png)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导读: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
收字四万七千多字。
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全书按部首排列。
分为200个部首。
4、《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
收虚词160条。
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清刘淇著。
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
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
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
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史类书籍
![文史类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8b3a206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0.png)
文史类书籍阅读中国历史书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高人们眼光与修养。
下面结合各个时期,推荐几部中国历史类书籍:一、先秦史书籍1、《史记》:《史记》,中国史学家司马迁的杰作,共82篇,详细叙述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楚武王分封秦国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2、《春秋》:《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三、汉代史书籍1、《汉书》:《汉书》是早期编年史,由司马迁负责编写,记录了汉朝从西汉开始至晋明圣皇帝时期的历史,是研究汉朝社会历史的最重要的古籍。
2、《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史书,由后汉时期传教士司马光创编,叙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
四、唐代书籍1、《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以唐朝的历史为主题的大部头史书,记载了从五代开始到中唐文宗时期的历史。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以唐朝为主题的重要史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历史研究者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五、宋代书籍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士林弘治及桓宽共同编写的宋史书籍,描述了宋朝从太祖起直至元丰末年的历史。
2、《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苏东坡撰写的宋史书籍,内容包括了宋朝的社会历史、宗教以及文化传统。
六、元代书籍1、《元史》:《元史》是元朝历史参考书,由玄奘撰写,记载了从元太祖垂帝(成吉思汗)到末代皇帝明成祖元丰元年的历史。
2、《清史稿》:《清史稿》是一部书面历史记载,在明清连续完成,记载了从明顺治元年到清顺治九年的历史。
阅读中国历史书籍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而且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修养。
推荐以上中国历史书籍,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帮助。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https://img.taocdn.com/s3/m/9f05738884868762caaed578.png)
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https://img.taocdn.com/s3/m/b92cf706eff9aef8941e061e.png)
文史工具书查字词——查冷僻字:《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出版《中华大字典》,徐元诰等编,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出版《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出版8卷本,1992年又出版缩印本《难字表》(修订稿),文字改革出版社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64年出版查古汉语字典、词典:《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出版《中华大字典》,徐元诰等编,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出版《说文解字》,(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尔雅》,(晋)郭璞注释,中华书局1936年重印《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始印《辞通》,朱起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著,世界书局1936年影印《常用通假字字典》,欧少华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重印《联绵字典》,符定一编,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查虚词字典:《助字辨略》,(清)刘淇撰,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文言常用虚词》,杨伯峻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编著,中华书局1982年重印《文言虚词》,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现代汉语常用虚词选择》,李谱英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查文艺作品惯用词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印《戏曲词语汇释》,陆澹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方言词例释》,傅朝阳著,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词曲语辞例释》,王瑛著,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唐宋词常用语释例》,温广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朱居易著,商务印书馆1956年出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你那增订出版查专科性词条:《简明哲学辞典》,(苏)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三联书店1973年出版《哲学小词典》,张弓长等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政治经济学辞典》,许涤新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分三册陆续出版音韵《法学词典》,《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国际时事辞典》,《国际时事辞典》编辑组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哲学名词解释》,(上下),马全民、杨宪邦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小辞典》,吉林大学经济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许涤新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语言学名词解释》,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逻辑学小辞典》,《逻辑学小辞典》编写组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等编,浙江出版社1984年出版《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中国近代史词典》,方诗铭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查音韵专书:《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编,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汉语方言字汇》,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诗词格律概要》,王力编,北京出版社1978年出版《现代诗韵》,秦似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上古音手册》,唐作藩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普通话正音手册》,徐世荣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出版《诗词格律》,王力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诗韵新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查典故出处和语句出处——查类书:《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印《骈子类编》,(清)吴士玉等编,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渊鉴类函》,(清)张英等编,扫叶山房1932年重印查语词索引:《十三经索引》,叶绍钧编,中华书局1983年新一版《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杜诗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哈佛燕京学社1940年出版《中华语汇通检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编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论衡通检》,中法汉学研究所编,中法汉学研究所1943年出版查主题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1958年印《列宁全集索引》(1-3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毛泽东著作主题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1960年印查典故词典和成语词典:《汉语典故词典》,王慰庭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常用典故词典》,于石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出版《古书典故辞典》,杭州大学中文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查典故文选和名句选:《成语典故文选》,李毓芙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古代诗词曲名句选》,蒋士珍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国古代名句词典》,陈光磊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实用名句大全》,梁适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名言警句辞典》,袁世全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格言大辞典》,郭东斌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查诗文和专题资料——查综合篇目索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56年编辑出版《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作者引得》,蔡金重编,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1941年印《全唐诗作者索引》,张忱石编,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全唐文篇名及作者索引》,马绪传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元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陆俊岭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杨殿珣等编,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编印《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1973年始印《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人民日报图书馆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人民日报索引》,人民日报图书馆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51年始每月出版一册查专题篇目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乙编增订本),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国内报刊有关地理资料索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1-39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报刊所载毛泽东同志言论著作、文电编目》,人民出版社1959年至1962年编印《语文教学篇目索引》(1950-1980年),《中国语文》编辑部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资料索引》(正、续编),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963年出版《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二编),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79年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鲁迅著译篇目索引》,人民日报图书馆编,人民日报社1972年印《鲁迅研究资料索引》,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杜瑜、朱玲玲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查资料汇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选注,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962年出版,中华书局1962年新一版,1977年重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郑天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61年—1965年出版,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委员会编,法律出版社1956-1964年出版《世界经济统计简编》,王怀宇等编,三联书店1974年出版《新华月报(文献版)》,《新华月报》编辑室编,人民出版社按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陆续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历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陆续出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丛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查文摘:《新华文摘》,《新华月报》编辑室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开始按月出版《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编辑出版《文学情报》,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编辑部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当代文艺作品评论提要文摘卡片》,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编,中国人民大学资料社出版发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查手册和辞典:《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姚麟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政治常识手册》,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编,中国青年出版是1983年第三版《国际知识手册》(上、下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查书籍和刊物——查综合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4年重印《贩书偶记》,孙殿起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6—1997年出版《古籍书目》,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全国总书目》,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全国新书目》,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印《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三联书店1979年重印《中国学术名著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编,范希增补正,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生活)全国总书目》,平心编,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查专题书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出版《八百种古典文学著作介绍》,黄立振编,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修订出版《建国以来文艺作品专题书目》,图书提要卡片联合编辑组1962年编印《外国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编,中华书局1981出版《中国边疆图籍录》,邓衍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阿英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曲海总目提要》,(清)黄文旸等编,董康辑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外文学名著简介》,徐波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全国少年儿童图书综录》,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出版查书目索引(通检):《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60年重印《同书异名通检》,杜信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同名异书通检》,杜信孚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四库全书目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古书同名异称举要》,张雪庵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查年代和事件——查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中华书局1978年新一版《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编制出版《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重印《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冯君实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国历史年表》,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陆俊岭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新华通讯社国内资料组编,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知识出版社编,知识出版社1982年出版《公元干支推算表》,汤有恩编,文物出版社1961年出版查历表:《中西回史日历》,陈垣编,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二十史朔闰表》,陈垣编,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中国近代史历表》,荣孟源编,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新编万年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79年出版《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徐锡祺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方诗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万年历谱》,鞠德源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张培瑜编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二百年历表简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65年出版查专门年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徐邦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倪海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陈学询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西藏大事记》(1949—1959),郭兹文编,民族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国战争大事年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查年鉴:《人民手册》,大公报社《人民手册》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编写组编,三联书店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文艺年鉴》,《中国文艺年鉴》社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开始出版《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开始出版《中国体育年鉴》,国家体委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查历史词典和历史手册:《辞海·历史分册》《简明中外历史词典》,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学历史教师手册》,王芝九等编,新知识出版社1960年出版《世界史编年手册》,刘绪贻等译,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编写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中小学历史教学实用手册》,徐云龙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查地名和地理沿革——查地名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重印《中国地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世界地名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等编,中华书局1948年再版《中国名胜辞典》,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西域地名》(修订本),冯承均著,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查地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来荷初编,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出版《汉语拼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名索引》,地图出版社编制,地图出版社1978年出版《三国志地名索引》,王天良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史记地名索引》,嵇超等编,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查史书的地理志:《四部备要》(即清代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通行版),中华书局出版查地方志:《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初稿)《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清)廖鸿荃等编撰,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帝京景物略》,(明)刘侗等撰,北京古籍书店1980年重印《元一统志》,赵万里校辑,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重印查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制,地图出版社1974年出版《世界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制,地图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一册,后七册陆续出版《简明世界史地图》,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中国地图册》,地图出版社编,地图出版社1976年出版《世界地图册》,地图出版社编,地图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部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4年起陆续出版《亚洲各国近代史参考地图》,王春良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张传玺等编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查地理沿革表:《历代地理沿革表》,(清)陈芳绩编,黄廷鉴校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丛书集成》初编本《历代沿革表》,(清)段长基编,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四部备要》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等编,地图出版社等按年度出版《中国疆域沿革表》,顾颉刚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清代地理沿革表》,赵泉澄编,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中华民国疆域沿革表》,王祖彝编,北平五兴书房1935年印行《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张在普编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出版查地名手册和地理手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主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汉英对照),严地编,测绘出版社1979年修订出版《中学地理教师手册》,卫杰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上册,1983年出版下册《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6年出版《世界人文地理手册》,毛汉英等编,知识出版社1981年出版查地理专著:《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读史方舆记要》,(清)顾祖禹撰,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徐霞客游记》(普及版),(明)徐宏祖著,褚绍唐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李洁萍编著,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清朝刻本查人名和人物事迹——查人名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重印《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桢编,好望书店1936年出版《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当代国际人物辞典》,《当代国际人物辞典》编写组编,上海辞书社1980年出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编,上海书店1981年重印《中国文学家辞典》,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开始陆续出版各册《中国艺术家辞典》,北京语言学院《中国艺术家辞典》编委会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开始陆续出版各册《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世界人名大辞典》,潘念之等编,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曹惆生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余剑华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简明外国人物词典》,杨生茂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查人物传记:《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胡华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民国人物传(中华民国资料丛稿)》,李新等主编,中华书局1978年起陆续出版《中共党史人物传》,胡华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起陆续出版《世界历史人物小传》,杭州大学历史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编著,古典文学出版书1957年出版《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开始出版《外国名作家传》,张英伦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历代作家小传》,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起陆续出版《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起陆续出版各册《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朱光庭主编,重庆出版社1982年出版查人名索引和传记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张忱石等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56年重印出版《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编校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著,上海书店1982年根据岭南大学1937年版影印《清代碑传文通检》,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史记人名索引》,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宋元方志传记索引》,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查名录和行第录:《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商务印书馆1966年编辑出版《唐人行第录》,岑仲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院1959年编印《鲁迅笔名索解》,李允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查年谱和人物年表:《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出版《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来新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李白杜甫年谱》,郭沫若编,附于作者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之后《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吴海林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国历史人物年谱集目》,杭州大学图书馆资料组编,1962年印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姚奠中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鲁迅年谱》,李何林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起分卷出版查古今事物和典章制度——查十通:《十通索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查会要、会典:《宋会要辑稿》(宋代官修),(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出版《明会要》,(清)龙文彬撰,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出版《元典章》,(元)英宗敕撰,中华书局1957年重印《春秋会要》,(清)姚彦渠辑,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出版《两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清会典》,(清)乾隆敕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万有文库》本查类书:《事物纪原》,(宋)高承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丛书集成》初编本《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中华书局1984年增补再版《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蒋廷锡编,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出版《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查历史表谱:《历代职官表》,(清)皇本纪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表释》,藏云浦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清代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清季重要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历代官制、兵制、科学制常识》,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编制查历史图录和文物图录:《简明中国历史图册》,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起陆续出版《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上海教育图片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中华古文化大图典》,胡曾等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新中国出土文物》,外文出版社编,外文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选》,中国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查辞典和手册:。
300012文史工具书 作业(专升本)
![300012文史工具书 作业(专升本)](https://img.taocdn.com/s3/m/61336996227916888586d77c.png)
37、目前,国内收录方志最多的一般方志目录是( )。
A、《中国地方志综录》 B、《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C、《中国古方志录》
D、《方志考稿》
3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听韵书( )。
A、说文解字 B、尔雅 C、广韵 D、史籀篇
39、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的( )中可获得从数百种、澳、台以及世界各国报刊
D、汇总、提炼、分类和综合
54、我国工具书正式产生并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在( )。
A、西周 B、汉代 C、唐代 D、清代
55、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分类目录是( )。
A、《皇览》 B、《崇文总目》 C、《通志》 D、《七略》
56、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是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编成的( )。
A、《修文殿御览》 B、《古今书录》 C、《汉书﹒艺文志》 D、《通典》
A、《说文解字》 B、《广韵》 C、《字源》 D、《国语》
22、( )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巨型历史性详解字典。
A、《词源》 B 、《辞海》 C、《汉语大字典》 D、《常用大字典》
23、(
)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备地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
C、词语与名物的有关知识
D、名物与资料的有关知识
52、书目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机读形式的( )。
A、图书目录、文献摘要和索引等 B、资料目录文献信息和索引等
C、文献目录、文献摘要和索引等 D、文献目录、索引和文摘等
53、工具书是对原始文献的( )。
A、收集、整理、重组和综合
B、收集、编辑、提炼和综合
C、整序、浓缩、重组和综合
(2)文史工具书PowerPoint_演示文稿(1)
![(2)文史工具书PowerPoint_演示文稿(1)](https://img.taocdn.com/s3/m/eea9d8db240c844769eaeed0.png)
古书流传过程中,因不断复制,往往会产生几 种甚至多种文字有出入的不同传本。清代由于 考据学的兴盛,读书人很讲究所读之书的版本。 要求目录之书提供收录之书的版本信息。但 《四库提要》这样一部重要的目录著作却没有 这方面内容。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 辰著,邵章增订。
清代中叶以后,读书人、藏书家重视版本,不仅仅是 宋元珍本,一般的明清本也得到关注,于是有人利用 《简明四库目录》,在其上批注版本方面的内容,注 明每书有一些什么版本,正好解决和弥补了《四库提 要》不注版本的缺憾。这种清人批本有数种。邵懿辰 为清代道咸时人,其批本以《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为 名,是同类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后经多人增补,其孙 邵章汇集。除补注版本外,还增补了多种《四库》未 收之书。后正式出版时以《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为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 出版社修订重印。附有书名著者索引。
庚子乱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廷签订《辛丑条约》,索 取了大笔赔款,即所谓“庚子赔款”。民国初年,各国退还部分 赔款,主要用于文化教育,如创办学校、招收选送留学生等。日 本于1925年用退还款项,在北京创办“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 组织一批中国学者(其中大多是满清遗老)编写一部大书——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类编排体例均仿照《四库提要》。 收录范围自清乾隆以后直到民国初年,时间上与《提要》相衔接。 此外还收进《四库提要》未收的若干种乾隆以前的著作,主要有 佛教和道教典籍,部分明人著作,部分禁毁书,有名的戏曲小说 等,可以部分补充《四库提要》的不足。但也不著录版本情况。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影印原打印稿,收10070种,总数与《提 要》基本持平。原稿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经整理已印行, 共收书32960余种,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3倍多,比之台湾 商务本,内容完备远过之。 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原稿本。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概览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01494b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e.png)
1983年修订出版完毕。
•
根据与《辞海》的分工,《辞源》修订成了一部阅读古籍用的专用
工具书和古代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是专为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词语
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的,仍用繁体字排版,所
收古代词语和典故相当丰富,释义精当,引文详细注明出处,成为我国一
部大型的古代汉语辞书。
•
2.笔画法:按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汉字
也属形序法。一般先按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内 部再按笔形顺序排列,起笔笔形相同的,再按第 二笔的笔形顺序排列,依此类推
优点:是不明字音或读不准字音的字均能查找 缺点:是8至12画的字数相当多,不便查找
3、按編碼排列
• 把漢字按照一定的原則分別編出號碼,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 法。
政書—是專門記載典章制度的工具書。它收集了歷代或某一朝 代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和敘述, 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學術史的性質。如《政典》、《通典》 《通志》《會要》等。
4.書目、索引類
書目——是圖書目錄的簡稱,它著錄一 批相關的圖書,按一定的次序編排而成的 工具書。如《藝文志》、《經籍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1. 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後以筆劃的多少為序。 部首筆劃相同時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順序是:橫(一)、 直(丨)、撇(丿)、點(丶)、折(乛)。 同一部首內,筆劃少的列前,筆劃多的列後。 同一部首內,筆劃相同時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順序是: 點(丶)、橫(一)、直(丨)、撇(丿)、折(乛)。
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 毛——莫 袍 切
则无注音的作用。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精)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精)](https://img.taocdn.com/s3/m/0983244df78a6529647d53bb.png)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
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
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
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
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
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
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
——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文史通义校注
![文史通义校注](https://img.taocdn.com/s3/m/941dd4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0.png)
文史通义校注
《文史通义校注》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之一,于明朝末期问世,在学者眼中极具价值。
它是集百家文言书籍注解和综合研究的一部大辞书;其编纂蕴含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既可以作为文史研究资料,也可以说是翻译古典文学的宝贵财富。
《文史通义校注》包括四卷,它涉及到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学、史书典籍、诗词歌赋及祭祀仪礼的注解研究。
第一卷以古代四书五经为主,研究语言系统、文学特色与文学背景,以及百家名著的古典文本和译本;第二卷以古代史书为主,详释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史书、诗歌、诗词及祭祀仪式等的历史背景;第三卷以政治、军事、外交、史学知识概括为主,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以及当时文化的多样化特色;第四卷以哲学、礼仪、经学等知识为主,讨论当时抽象且理论性强的知识概念。
《文史通义校注》一出版,就深受当时江南诸侯、文人墨客等贵族得以及学者们的喜爱,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经典之一。
它汇聚了古代智慧,把汉说、唐说、宋说、明说、秦说等不同语言概念和思想融为一体,是近代子孙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的宝贵财富。
到了清朝,《文史通义校注》便被列入学术界的核心知识体系之中,更是青年学子考科所必备的“入门书”,清朝的举国上下均被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史通义校注》也一直被重视,多次出版,被认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传承者不可或缺的文献。
《文史通义校注》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对于阅读古典文学、古代史书、知识体系与语言系统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明朝至今,它一直激励着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在学者和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语言学习知识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要资料汇总整编
![汉语言学习知识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要资料汇总整编](https://img.taocdn.com/s3/m/f3e10350a76e58fafab00362.png)
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
《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
《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
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又叫《尚书》,即“上古之书”,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
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
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
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一八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榖》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既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九经”:《诗》、《书》、《易》、“三礼”、“三传”。
“十二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论语》、《孝经》、《尔雅》。
“十三经”:在“十二经”基础上加入《孟子》。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都是私家著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3、《太平广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总集。
本书由李昉、徐铉等十二人奉旨编纂,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且与《太平御览》同时。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
按内容性质分为九十二大类,专门收录了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
价值:①《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
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分类较细﹐也便於按题材索检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
③《太平广记》的编纂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
④《太平广记》不仅具有工具书便于检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发现了稗官野史小说的奇葩并传承下来。
从而给现代人去研究汉到宋的文化、政治、宗教、民俗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广记》的意义更大更久远。
⑤《太平广记》挽救或着说是保留了一部分古典文化价值。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错出其间的名物典故,亦可以挖掘社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习惯诸种被正统史家所忽略的历史信息,还可以找到明清之际戏剧、曲艺、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故事渊源,(小说、说书、戏曲三者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
说书人的话本加以整理,编纂便是小说,小说、话本的题材编成剧目便是戏曲。
4、四种检字法的使用以及两部字典的使用: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笔顺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
(按字形检字)。
注音字母检字法、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按字音检字)。
《新华字典》、《同音字典》等(自己掌握)例子:河(3112)推(5001)姓(4541)姊(4542)玩(1111)輕(5101)禮(3521)或(5310)花(4421)辨(0044)後(2224)兄(6021)西(1060)里(6010)国(6000)目(6000)張(1123)即(7772)罷(6021)見(6021)進(Jin3030)待(2424)四(6021)甲(6050)由(5060)羽(1712)頭(1118)説(0861)從(2828)政(1814)節(8872)妙(4942)經(2191)消(3912)林(4499)談(0968)料(9490)課(0669)親(0691)慢(9604)尖(9043)足(6080)清(3512)形(1242)拜(2155)行(2122)街(2110)因(6043)但(2621)門(7777) 間(7760)們(2722)官(3077)母(7750)體(7521)完(3021)房(3022)尸(7720)衫(3222)皿(7710)用(7722)反(7224)子(1740)衣(0073)師(2172)大(4003)業(3290)亦(0023)水(1223)添(3113)七(4071)毛(2071)5、《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
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
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
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
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
查法是按照《广韵》的二百零六部排比诸姓。
每姓都记载得姓受氏的源流和各家的谱系。
价值:①征引古籍丰富,很多失传的古籍的内容概要都赖以保存;②内容范围广泛,搜辑唐人姓氏较为详备,对于治隋唐史的人也有应用价值。
P2511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代州中府,雁门郡去上都一千六百里。
解释:《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作者(唐)韦澳。
记载于《法藏敦煌文献》伯希和代州(地名),中府是指(代州的等级),雁门郡是代州下属的郡,去(距离)上都(长安)一千六百米。
P2522 《贞元十道录》下冀州临冀郡上三千,东三千六百,卫山二下冀水二下,贡当归、大黄。
解释:《贞元十道录》作者:贾耽。
下(等级)冀州,临冀郡(冀州下属的郡),距上(长安)三千里,距东(东都洛阳)三千六百里,卫山(县名)二(下有两个乡)下(等级),冀水(县名)二(下有两个乡)下(等级),贡(贡品)上贡的物品有当归和大黄。
《贞元十道录》,唐贾耽纂,4卷。
已佚,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另据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称:“近在敦煌发现写本《贞元十道录》残页,《鸣沙石室佚书》中有影印本。
”6、《元和郡县志》:中国唐代地理名著。
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李吉甫撰。
原本40卷,另有目录2卷,共42卷。
完成于元和八年(813)。
《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时划分的10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
然后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
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势,攻守利害。
可见作者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着眼。
价值:①《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
②在编写体例方面,对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人们盛赞《元和郡县图志》开我国总地志的先河。
③详细记载元和时的情况;④除记载元和户数、乡数外,还记有开元户数、乡数;⑤记载州境,“八到”、小地名。
7、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历法中包含的其他时间元素(单位)尚有:节气、世纪和年代。
8、记年记日法:王位纪年法:十年春,齐师伐我(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年号纪年法:贞观元年康熙六年干支纪年法:甲午年公元纪年法:2014年岁阴岁阳纪年法:岁在柔北(丙)执徐(辰年)如月(二月)韵目代日法:马日事变《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使用见书P105——P107《二十史朔闰表》的使用P111(日曜表P110)《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P1159、姓氏起源10、五本书名、作者(所有老师讲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