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讲解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稿
找解释不正确 不正确的一项 主流题型 :找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为什么文言实词考查, 为什么文言实词考查,绝大部 分都是三对一错呢? 分都是三对一错呢?这从本质上符 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 浅易古代诗文 合“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 要求。 要求。
为了使文本“浅易” 为了使文本“浅易”,设题者或者通过 选材,或者通过剪裁 或者通过注释 剪裁, 注释, 选材,或者通过剪裁,或者通过注释,尽 力降低难度。 力降低难度。这种三对一错的实词考题设 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置,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三个正确的实词解释当然对弄懂原文有好 处了。这意味着,就算你判断不出错误项, 处了。这意味着,就算你判断不出错误项, 把这些信息全部还原到原文中, 把这些信息全部还原到原文中,你也有将 百分之八十的正确率 的正确率, 近百分之八十的正确率,对你做其他题提 供了很多有效信息。 供了很多有效信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小 分析综合”的命题原则也是如此, 题“分析综合”的命题原则也是如此,对 大家似乎更有帮助。 大家似乎更有帮助。
2007年全国卷 (我省使用) 年全国卷1 我省使用) 年全国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过错。 .夫送终逾制,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招求。 .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祭祀。 .有唐、后二山,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阻碍。 .帝善其不挠,
考纲要求的重点文言实词详解 ★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师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 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 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喜欢,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舍不得,吝惜,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译文:如果当初韩、
_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而”“因”“以”“乃”。
4.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 翻译题仍然备受青睐, 2009 年 18 套试卷无一不涉及 文言翻译,分值在8~10分之间,继续凸显了这一文言考
查重点。另外,主观题中还有文言断句和简答题,如2009
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试卷涉及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 等;以简答形式设题的试卷有上海卷、福建卷、江苏卷和 湖南卷等。
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
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 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 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 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
移。
(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 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 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 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
(3)鉴赏评价(E级)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 B 级和 C 级两种能 力。
考情总览 文言文试题从文本选择、题型题量、设题角度及要 点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把追求新异
作为目的,可以说这一板块是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
信度的一部分。但18套试卷也在这种大趋势中表现出一定 的灵活性,体现出地区间的不同特点,总体来看体现以下 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形式丰富。 从 2009 年高考选文来看,大纲考区共有北京卷、湖
北卷、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涉及传记,其他省份选用了多
种体裁的文章,如四川选择了散文,湖南选择了序言,重 庆选择了论说文。
(7)蟪蛄不知春秋(否,春天和秋天)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0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 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 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 不见,如隔三秋”。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1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 的现象。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
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
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4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谢Fra bibliotek你的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1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 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 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 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05页PPT文档
5.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其考查范围是文中 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重点 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思想、个性形象等的概括能力。
考查的内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 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是重点。
名题导航
(201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 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 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 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 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 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 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 之。
2.文体选择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 与2009年高考选文多样化(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 序跋类、赠序类)相比,2019年选文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以传 记文为主,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 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3.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受到重视。2019年高 考全国卷比较稳定地考查了文言实词、筛选信息、归纳概括、 翻译四项,在地方卷中,考查了文言虚词(广东、山东、湖 南、天津、北京卷等)、词类活用(广东、山东卷)、句式(天 津、江苏、福建卷)、断句(广东、辽宁、湖南、浙江卷),整 体来看,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的题型多样化,题量 趋于增加,分值也在不断攀升。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文言文实词推断(精品)说课讲解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指导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试说明”:“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取,占领。
《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
《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逃亡的人。
《过秦论》。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遇见。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答案:C模拟练习:(1)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似,此句中“报”解释为“答复,回复”,二、语境推断法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优选课件
祝你梦想成真!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 (《元日》)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 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 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 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 来替代。(具体见后面“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 断”)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 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 而立法”。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 “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 《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一词多义的辨析方法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 手和脚 比喻义: 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 头和颈 比喻义: 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PPT精品课件
六 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 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乙类 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较常 见的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 活用为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意动,为动。
例题应用
•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影子一样 • 2人皆得以隶使之
一、古今异义 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 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 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 异义。
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 一项是( D) A、天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绝粮食) B.小学而大遗失 (小的方面要学习) C.古之学者必有师 (读书求学的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具体的语境
2012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 考 点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研 能力层级为B。 读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 - 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 - 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 考 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 纲 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 点 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 击 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考 点 研 读 - - 考 纲 点 击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 “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 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 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 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 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 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讲解共54页文档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课讲解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 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 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文言文阅读”之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复词 • 偏义复词
命题规律
• 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高考规定的 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 的实词。
• 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 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 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 (1)东犬西吠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5)而相如廷叱之 • (6)常以身翼蔽沛公 • (7)人皆得以隶使之 •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
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 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生了变化。
特别提醒
• 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该 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 数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 ,而古代是两个词,必须拆开翻译。
• 举例:妻子、祖父、夫人、其实、于 是、用心……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 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 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成语举例】爱民如子 爱莫能助 【经典文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2.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不得送给别人——吝惜、吝啬、爱惜 【成语举例】爱日惜力 爱财如命 【经典文言】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3.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想让别人发现——隐蔽、躲藏 【经典文言】 •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
【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 【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江苏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该句中的“容止”是两个单音词“容”和“止”的连 用,应该分别解释为“容貌”和“举止”,如果考生把 它们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形貌”,就 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里了。
↓→同“披”→披在身上、穿在身上 ↓→披散
尝试练习
请解释下列各句中“爱”的意思。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
秦论》
【本义】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爱。 【成语举例】爱憎分明 爱如珍宝 爱不释手 【经典文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引申义】 1.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寄予同情和爱护——同情、爱护
• 名词或用作动词(一般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 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 名词或用作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 名词或用作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的 意思。
•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 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常见错误
【错误类型一】弄错通假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重庆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该句中的“趣”是“促”的通假字,意思是催促 、督促的意思,如“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 世家》)等。B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促”的通假 字,而仍按“趋”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
【错误类型二】不辨古今 【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湖北卷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但“鄙”在古 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先 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所以,A项就犯了以 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规律总结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
义之中。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
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
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
(3) 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 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 ①驴不胜其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词义种类: • 本义: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 引申义:有本义引申出的意义。 • 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 • 假借义:借用另一个同音字的意义。
实词举例
• 病 → 重病 → 缺点、毛病 → 损害、伤害 ↓
困苦、疲劳 → 担忧、忧虑 被→被子→覆盖、穿→遭受、蒙受
【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履苍莽中 履:鞋子
该句中的“履”是词类活用,属名词活用为 动词,应解释为“行走”,成语中“如履薄冰” 的“履”字就是这种意思。而D项在解释“履” 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履”的字 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 古今同形异义词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 特点。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沛公居山东时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5)(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