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
案例海尔的崛起
案例海尔的崛起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5年海尔实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
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名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
据权威评估,海尔自主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在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的排名中,海尔排在第89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
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一、艰难的起步(1983—1988年)1984年是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984年亏损达147万元。
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基础上,他们选择冰箱为突破口,试图通过引进技术转产电冰箱来谋求一条生路,通过对32个国外厂家进行比较,该厂决定采用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先进技术,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
同年10月,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当时,国内已有40多家冰箱生产定点厂,其中有不少产品冠以“部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进口冰箱已充斥市场。
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名牌几乎还只是洋货的代名词,若本厂能够率先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创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综述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
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名内,海尔用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
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品就能出厂。
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名牌。
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
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
张瑞敏导演了着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言。
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
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
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
扩张之初一度混乱。
张瑞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
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
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
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定市场份额。
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
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案例分析(观海尔成功之路)
企业发展战略
•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
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 的管理模式。
•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 1984 年只有冰箱
•
• • • •
管理特色
• • 1、海尔的管理经验:“斜坡小球原理”——海尔发展的动力与源泉。“OEC管 理方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2、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海尔的用人理?quot;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以人为本,实现全员自我管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的竞争机制 ,与员工绩效相挂钩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工资制度,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完 善的培训软环境,做德才兼备的海尔人。 3、海尔的营销策略:细分市场,差异化营销,品牌营销,质量服务意识, 消费者主权意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海尔人独特的营销 思想,令“海尔”成为行业的排头兵。 4、战略管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三大战略思想 ,造就国际化的海尔,三个1/3战略,直面WTO的挑战。 5、资本运营:股权融资,上市改制促发展;海尔兼并神话,激活“休克鱼”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文化先行,转变观念,转换机制 ,实现精神变物质,以企业文化盘活有形资产,揭示海尔低成本扩张的秘 密。 6、物流管理:"海尔一流三网同步模式",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海尔 物流与海尔供应链,海尔物流与海尔立体库,海尔物流与海尔ERP系统, 海尔物流与标准化,海尔物流与3PL,海尔物流与JIT,海尔物流与电子商 务;整合资源,高效率带来高效益
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从公司背景、市场定位、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战略、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和未来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
1. 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自创立以来,海尔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制造和销售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家电产品和服务。
2. 市场定位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要目标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白电市场中,海尔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脱颖而出。
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美的、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3. 产品策略海尔集团的产品策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种类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彩电等多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在产品质量方面,海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营销策略海尔集团的营销策略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
同时,海尔还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如海尔商城、京东、天猫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5. 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同和高效。
公司采用全球采购策略,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海尔还非常重视供应商的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6. 公司文化与价值观海尔集团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围绕用户至上、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展开。
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海尔案例分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一、案例研究的目的①、检验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是否适用;②、总结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③、分析中国企业在向跨国企业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更新自身的资源、能力组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满足全球化竞争的要求,成长为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全过程。
二、案例分析①、能力拥有2013 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992 亿元,(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自2002 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11 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直强调无内不稳,如果在国内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到国际上去。
企业国际化一定要首先立足国内,为开拓国外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即“无内不稳”。
1984 年~1991 年,海尔用了7 年的时间,实施名牌战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1998 年,多元化战略阶段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1999 年3 月,海尔集团投资3 000 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姆顿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海尔工业园———美国海尔工业园,在美国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地化经营模式。
以此为标志,海尔的海外直接投资彻底摆脱了为出口服务的目的,真正进入到国际化阶段,也就是说海尔用了11 年的时间苦练内功之后才开始的国际化道路。
海尔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在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生产体系参与模式多数采用分包、OEM 等形式,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相结合,很多企业出口的时候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却以出口创牌为导向,跨国经营中,海尔集团则坚决贯彻“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原则,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海尔集团均坚持采用自有品牌,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识”的目的,这也给海尔企业的国际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
海尔发展之路
《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一、背景资料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
这家刚成立的电冰箱厂几乎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生产定点厂家。
当时,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挤满了市场,其中不乏“省优”、“部优”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为公司寻求生路,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呢?张瑞敏仔细分析市场后发现,尽管市场上中国自己的冰箱品牌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冰箱”。
名牌还几乎是洋货的代名词。
于是张瑞敏果断地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创名牌”。
从此,“名牌战略”成了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高质量,名牌应该由消费者来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评,这是张瑞敏的一贯思路。
1985年,以“琴岛—利勃海尔”命名的电冰箱正式投放市场,很快以高质量、高技术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1987年,海尔被全国48家大型商场联合推举为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
经过几年的呕心沥血、脚踏实地的奋斗,海尔迅速改建成了一般装备精良的战舰。
然而他并不满足,他需要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尔“联合舰队”,这就是海尔的多元化扩张战略。
1991年12月20日,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艰难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1995年7月,海尔收购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洗衣机领域。
12月,海尔又出资收购了武汉希岛实习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权,成立了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海尔集团以收购方式首次进行跨地区经营。
1997年3月,海尔又南下广东,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8月,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另外,许多企业都向海尔提出了合作或合资的愿望。
对于海尔的多元化扩张,张瑞敏有自己的观点:要成为世界级企业,不进行多元化经营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他也知道多元化的风险,因此始终保持谨慎的心态。
海尔的品牌战略——案例分析报告
海尔的名牌战略——需求偏好分析学生姓名:学号:日期:案例陈述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渠道电冰箱总厂,这就是现在拥有900亿品牌价值稳居世界500强,创造中国民营企业神话的海尔集团的前身。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1985年在张瑞敏领导下的砸冰箱事件让海尔员工悟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这个时候开始,“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这个事件是海尔确立名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此后,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1年海尔确立了规模经济道路,从此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张阶段。
海尔为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联合舰队,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
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已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大量高质量,高科技的外国家电涌入中国市场,面对这种全面而激烈的竞争,海尔提出了“服务终于利润”的战略思想,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并不断发现,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已创新和个性化产品创造新市场。
海尔在这个国际化经营阶段反应及时,稳扎稳打,终于最终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可以得知,海尔的价格虽然高于其他同类商品,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却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这不得不说是海尔的品牌效应。
下面,我们可以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解析海尔的成功:1.海尔创立名牌产品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2.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哪些影响?3.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是什么?背景分析海尔成立之初,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挤满了市场,但是,海尔的高层分析后认为,尽管国内市场上中国自己的品牌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冰箱”。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的腾飞-案例分析
海尔的腾飞崛起与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名牌战略”:中国第一品牌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2003年,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
其小型冰箱占据了美国40%的市场份额。
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
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
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海尔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
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1. 名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2. 多元化战略阶段——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海尔成功分析教学文案
成功企业案例分析---海尔的成功之路摘要:海尔集团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从亏损到成功挺进世界五百强的路程值得借鉴。
通过对海尔集团不同时期成功经验的总结,并着重分析海尔的电子商务成功之路和“吃休克鱼”策略,说明好的策略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吃休克鱼策略1 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7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2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2.1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名牌发展为战略,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2.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海尔奠定基础期,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吃休克鱼”简单地说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
2.2.1建立健全品牌防御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环境下,大多数企业都高管都认为现在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危机,因此我们应实时做好危机防御,并且这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企业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品牌防御:第一,成立专门的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有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组成,在企业遇到危机时能及时做出防御。
第二,建立品牌危机防御系统,它是指企业为了预先感知危机的出现,而建立的一套感应体系,通过危机的相关参数判别危机是否已经发生。
第三,建立品牌自我检测系统,在品牌管理上要定期检查、分析和修正,定期找出品牌管理的缺陷,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海尔发展案例分析
海尔发展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概况 (2)海尔发展的四个阶段 (2)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年—1998年): (2)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 (3)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年底至今): (3)海尔发展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概况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简要分析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海尔集团是世界第一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它与IT行业的联想、化妆品行业的贝雅诗顿、乳制品行业的蒙牛、网络行业的阿里巴巴等都是行业的顶级品牌.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八。
海尔发展的四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年—1998年):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年只有冰箱,1998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
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
“海尔的发展之路”案例分析问题一:你如何看待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向“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1.海尔的质量高于利润战略向服务高于利润战略转移是一项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战略。
这两个战略不冲突且并列存在与企业的管理战略中。
2.海尔的发展起步是引进德国的生产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而在那个阶段,张瑞敏认为把好质量关是关键,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做好制度建设,营销战略。
品牌工程,并且建立海尔在电器届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所以,在张瑞英看来。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
3.现在的形势渐渐的发生变化,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本国市场的开放,国外的高端技术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大量流入,这样一来,海尔的高质量和技术已经没有了竞争优势。
所以海尔根据时局变化,在分析市场变化的基础上推出了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海尔以客户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为服务理念,尊崇服务的差别化,情感化,一致化,期待从另外一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跟着时代的发展改变发展战略。
不断发展创新的企业是最牢固的。
换个角度来说,转换战略也是不得已之举。
但是转换不代表更换,所以我认为海尔转换战略的做法是正确的。
问题二:你认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1.海尔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赢得的“名牌战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起点高”的优势弥补“起步晚”的劣势、“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理念以及“售前、售中、售后”的星级服务内容,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不断创新,不断扩展自己的产品。
2.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首先,要有优质的产品并且价格要合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对于一个高质量的产品,价格哪怕稍高一些也会为人们所接受。
其次,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服务是让顾客买下我们的产品的重要因素,态度良好的讲解,优质的售后可以让人们放心地买下产品,不会让顾客担忧买后产品若出现故障无人管理的状况,因此售后现在也成了人们选择产品品牌的重要因素。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
科研开发能力分析
从洗衣机全球首发的“se复式平衡技术”发布到空调产品的变频、节能、 智能、健康化,逐渐使海尔成为家电企业的“巨星”。
目前,海尔集团拥有一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五个综合研究中心,八 个全球设计中心。
2019年底海尔集团成立了中国唯一一家“数字化家电重点实验室”, 2019年又建立了数字家电领域唯一一家工程实验室。
政治因素
世界:政治格局基本稳定,除了小规模的战争。但对企业的 发展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在全球以资本主义为主流的世界 竞争和环境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原 则,给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优惠。比如出口退税等
法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 的经济环境渐渐走入两人正规,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 局令第 64 号令»其提到
产品优势:技术创新是西门子家电的核心能力,以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品质保持产品的高档形象和价位优势,尽量满足消费者的 需要。
服务优势:西门子家电强调在零售终端建立“一对一”交流机制。
美的中央空调业务在国内品牌中稳坐头把椅---产品线最全、技术最 全,如今美的的中央空调已经拥有四大类、十二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覆盖了所有中央空调的品种。并且借力家电下乡,渗透三四级市场
海尔与德国、日本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及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 海交大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达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意向,这些合作正 式实施后,必将进一步增强海尔的高科技创新实力,提高我国整个家 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潜在进入者进入能力
规模经济:
由于受规模经济的影响,该领域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潜在竞争者进 入的风险低。而家电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所以这也在客观上吸引了更 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但资金和技术限制使得许多新进入者难以进一 步发展。
国际市场营销期末资料 案例三:海尔从中国到全球的品牌之路
从最初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开始,海尔花了20年从破产边缘发展为世界知名家电品牌。
作为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商,在1999年,海尔用小型冰箱和小型酒柜这类的小众产品进入了美国市场,标志着海尔走上全球化舞台。
尽管在收购美国家电生产商美泰格公司(Maytag Corp.)时失败了,但海尔近年来一致致力于收购全球范围内的家电品牌以提升其品牌知名度,生产更高端的产品并扩展其全球销售网络。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生产能力,”张瑞敏,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说,“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端的设计和覆盖面更大的销售网络2。
”为了凸显自我,海尔一方面加强其设计能力以达成产品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以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如与NBA合作开展共同品牌宣传活动。
在海尔豪放的国际化扩张活动背后,海尔的盈利和利润水平从2001年起便开始下降,运营成本从2000年起开始攀升。
海尔在追求其国际化以及产品差异化的同时,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营风险呢?海尔应该如何从中国本地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海尔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品牌?一、海尔的发展之路我们从不跟美国的惠⽽而浦(Whirlpool)、瑞典的伊莱克斯(Electrolux)和日本的松下电器(Matsushita)比较资产、技术和⼈人⼒力资源。
我们唯⼀一能与其竞争的⽅方法就是⾛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速度是差异化战略中的⼀一个关键成功因素。
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相比太弱小了。
要做“强”的国际企业,我们就首先要做“⼤大”。
所以我们希望推动我们的产能达到世界等级。
这就是我所谓的“⼤大”。
当我们有能⼒力把这个⼤大容量销售出去,我们才能称自⼰己为“强”。
——张瑞敏,海尔CEO31、1984-‐1991:重组并建立品牌1984年12月,张瑞敏接手管理一直亏损的始建于1956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作为海尔的前身,那时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几乎集中了所有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通病:员工缺少纪律性,产品质量差,财务状况紧张,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案例:《海尔发展之路》南京理工大学2000MBA班王全纲2 0 0 1年1 1月〈〈海尔发展之路〉〉案例分析1.如何看待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海尔从“质量高于利润”到“服务高于利润”的战略转移,是张瑞敏面对中国家电企业全面而激烈竞争的环境提出的一个海尔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它有助于海尔在二次创业中的持续发展。
“名牌战略”是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而“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质量。
上任不久,张瑞敏发现厂里生产的76台电冰箱不合格,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场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从此,全厂职工悟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
从此,“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量高质量、高科技的外国家电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而为迎接挑战,中国的家电企业也纷纷重视质量和技术。
面对家电企业这种全面而又激烈的竞争,一向以质量和技术见长的海尔必须设定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经过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市场作了整体研究,结论是:在未来的年代里,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而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所能占到的市场份额。
在张瑞敏看来,“消费-服务-生产”的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经营秩序的基本框架,服务在其中起着沟通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
因此,海尔决策层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心目标:以开展星级服务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为中心,以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为重点,在2000年把海尔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
2.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海尔今天能大步地迈向国际化之路,并日见其功,其主线仍在于抓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培育、构造、强化及其作用的发挥。
“战略创新”是海尔核心竞争机制之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文化特质。
所谓战略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创新:在价值定位上,从单向度的企业精神向作为价值体系的企业远景和共同视野转化,这种转化,集中表现在海尔卓越理念、卓越价值体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形成、实力发挥上的主导作用、带动作用和整合作用上。
(1)主导作用。
在海尔长期经营中形成了“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第(唯)一”理念;“创造市场”即创造一个专属于“我”(不属于“人”)的“创新”市场理念;“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信誉第一”理念;“用户总是对的”以客户需求为“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造出来的“先造人后造产品”的理念;“精细化,零缺陷”的只有好(一等)产品,没有二等品、三等品的”最佳产品理念;以及“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计点到位、计效联酬”的分配原则,“联合舰队”的组织结构,以及三大中心构筑产业平台的企业国际制度创新等等。
这一系列的理念(或规则、制度),均是作为核心竞争力之理念形式——海尔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的具体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它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上的具体转化形式。
从总体上看,海尔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在其核心竞争力机制战略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机理,在实践上,形成了三个层级:“产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核心价值观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等价的,这是第一层级;在核心价值理念主导之下的第二层级便是“第一”即“唯一”理念、“创造(海尔)市场”理念等等总价值理念体系的子项;而由体现着核心价值理念(核心竞争力)的各子项理念分别主导着企业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运行与发展,表现出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散终端的末梢竞争力,这是第三层级。
(2)带动作用。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事实上正是这样,海尔核心竞争力每一步的强化从而整个企业运行发展的每一重大成就的取得,莫不是通过其实施重大的战略创新而实现的,而这一战略创新思路的萌生、创意、设计、推出和实施,都是基于某一个理念(或“理念群”)的领先而实现的。
比如说,只是因为有了“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领先意识,才有了1.5公斤容量、专门适合5—8月需求的小小神童洗衣机。
在别人产销量下降的同时却直线上升。
(3)整合作用。
海尔在兼并中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大文化模式的整合作用十分突出。
如对黄山电视机厂的兼并过程中,吃惯了“大锅饭”的原企业职工,在传统国企充满弊端机制氛围中酿成的“客户价值意识薄弱”“发钱”观念甚强的消极价值理念,同海尔卓越价值追求之间形成强烈的落差。
面对一些人闹事、罢工的严峻局面,海尔人丝毫不让步,坚定不移,组织“无限期”的海尔文化大讨论,终于使他们开始弄懂了什么是海尔的“产业报国,追求卓越”,开始弄懂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即使是国企的“主人翁”也得听“上帝”的,我们的钱(工资)是客户发给的,不讲求质量,不兢兢业业出好产品是没有人发给钱的。
在其理念定位转到海尔价值观上来的过程中,实现了核心竞争机制的整合。
3.如何看待海尔的多元化扩张?以核心能力为基础进行多元化发展,才会有较高的成功率。
人们普遍认为,多元化发展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和获得范围经济。
但是其前提是要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多元化经营才能发挥出这两大优势。
特别是核心能力可以成为多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纽带,使企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益的多元化发展。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1992年,海尔由单一生产冰箱,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
1995年7月,海尔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并把原来在电冰箱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能力扩展到整个制冷家电行业。
在此基础上,海尔进入热水器、洗碗机及小家电等行业,至此其经营领域覆盖几乎全部的白色家电产品。
1997年7月海尔进入黑色家电行业,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电话等产品。
同时,海尔还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而且还进入生物制药行业。
海尔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多元化扩展和获得的范围经济都是基于其十多年累积的核心能力,即在品牌、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独具优势的能力。
4.张瑞敏有必要对海尔的组织结构再进行一次调整吗,如何看待组织变化与战略之间的关系?海尔集团有必要根据“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直线职能型的垂直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流程网络型结构,使每一个业务流程都有直接服务的顾客。
而新流程的两大特点:扁平化与信息化,即以顾客至上为中心,流程间互为市场,成为扁平而非直线的组织机构;而各流程成为过程连续信息畅通的市场链。
海尔集团根据国际化发展思路及时对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原有的职能结构和事业部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原来的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流程型网络结构,垂直业务结构转变成水平业务流程,形成首尾相接和完整连贯的新的业务流程。
海尔集团正是在流程化的基础上,通过SST为手段,用市场链把各流程有效的咬合起来。
结构的创新必然带来企业系统功能的创新,海尔的实践证明,流程后企业达到三个效果,即顾客零距离、资金零占用,质量零缺陷,使海尔的经营进入更高的层次。
从组织结构和战略关系来说,组织结构要所先服从于组织战略,企业战略决定着组织结构类型的变化,企业不能从现有的组织结构的角度去考虑制定怎样的的战略,而是应当根据外部的环境要求去制定相应的战略,然后,再根据新制定的战略来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
5.对于海尔进军国际市场,有何看法和建议?进军国际市场,并非海尔一朝一夕的念头,而是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是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之后顺势而为的结果,海尔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而是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
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的国际市场开拓应遵循以下两个战略:国际市场开发战略“先难后易”,即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产品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创出名牌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
国际化品牌战略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海尔通过“先难后易”出口,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知”的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实现扎根,最后通过“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地实现融资融智,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创牌”是海尔出口的目的。
美国海尔就是本土化海尔的一个范例,它的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生产制造中心设在美国南卡州。
海尔国际化的原则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要在海外设厂,首先要开发当地市场,使品牌出口达到在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
即市场的竞争力是海外建厂的前提。
在美国当地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产量30万台左右,海尔去年出口美国的冰箱已达到50多万台,已远远超出平衡点。
在管理方向转移方面,海尔认为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管理机制上把金字塔扳倒,使企业的主要目标由过去的利润最大化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
为了贯彻这一观念,海尔推行了内部“市场链”。
市场链的具体做法就是“SST”机制,即索酬,索赔,跳闸。
上下道工序、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市场关系,每个人的利益直接与市场效果挂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大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