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学案 4.1.1《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目标和重点:1.学习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领略作者的修辞技巧;2.体会郁达夫美文的优雅风格,体验郁达夫美文的文章意蕴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画家X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写景名篇《江南的冬景》。

二、研读文本:〔一〕初探文本:1.放录音;2.请同学讲感受,找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朗读;3.配乐全班朗诵〔二〕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明确: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2.通过朗读,找出文中表达明朗情调的画面。

〔找出具体句子,朗读并加以概括〕明确: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江南雪景非常“美丽〞、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

冬季春意图、寒郊散步图、冬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3.你最喜欢哪幅图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寒郊散步图:所写景物为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是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手法是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白云深处有人家。

冬雨寒村图:所写景物为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是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手法是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江南雪景图:所写景物为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是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手法是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三〕品味鉴赏:1.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表达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冬季景色特点。

2.掌握写景描写的语言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方法。

2.探讨如何使用文学语言美化自然世界。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2.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词汇描绘江南的冬季景色。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图片或视频介绍江南冬季的景色,让学生了解江南冬季的本质特点,为接下来的诗歌导读做铺垫。

2. 诗歌导读老师向学生介绍李清照的《如梦令》:此词意境独特,词句间的意义层层深入,形象化的描写手法,把人物心情与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带出了江南温润的冬季景色。

3. 课文解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从语言、意义等方面解析,了解李清照借助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爱国情怀。

4. 小组讨论老师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更加生动地描绘江南的冬季景色,以及如何让文学语言更有韵味。

5.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

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经验,优化自己的构思。

6.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用300字以上的篇幅写一篇描写本地冬季景色的作文,要求字数适当,语言有力。

四、板书设计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知识目标:了解江南地区的冬季景色特点。

掌握写景描写的语言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方法。

探讨如何使用文学语言美化自然世界。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词汇描绘江南的冬季景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1 江南的冬景 导学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1 江南的冬景 导学案3

江南的冬景【理论支持】《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根据这些原则,《江南的冬景》课堂的结构可安排为:找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鉴赏三幅冬景画面——总结写景方法——学生写作实践。

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因此更加具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郁达夫的散文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煮茗.()蛰.居()曝.背()亘.古()煊.羊肉()赭.色()绿.林豪客()正.月()乌桕.()恣.意()谛.听()剥.削()槎桠..()丰腴.()剥.花生()夹.层()间.或()中间.()夹.衣()月晕.()晕.头转向()搁.下()搁.不住()二、知人论世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1908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之江大学预科等校学习。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江南的冬景》教案苏教版必修1[小编推荐]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江南的冬景》教案苏教版必修1[小编推荐]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江南的冬景》教案苏教版必修1[小编推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江南的冬景》教案苏教版必修1[小编推荐]江南的冬景【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结构,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

2.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3.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写景方法,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研读散文,与文本对话,赏析写景文字。

2.难点是学习写景方法,用恰当的形式写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 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

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

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1、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3、作者感受如何4、运用何种手法午后郊游图赏析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同步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发现、感悟、鉴赏自然之美。

二、体会文章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特色。

三、体会文章语言上清新、简洁、明丽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多读,在读的基础上发现、感悟自然之美。

并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发现、鉴赏文本之美、自然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对比,突出江南冬景的特点。

二、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写法,以及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情感。

三、清新、简洁、明丽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单元专题导入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的冬景又是怎样的呢?二、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1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专题教案:江南的冬景 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专题教案:江南的冬景 含答案

江南的冬景
●教学目标
1.对丰富的自然美有独特的审美感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

2。

能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
3.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重点、难点
重点:
1。

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难点:具体分析文章将审美情趣、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美读、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文章多用诗句来渲染凸显江南冬景之美,当注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希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的方式,将学习的意境、笔法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起来。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在苏门答腊秘密杀害。

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出奔》等.
2.《江南的冬景》教学PPT。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江南的冬景》教案(精)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江南的冬景》教案(精)
B、江南的冬天——可爱明朗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灰云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对比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和可爱。
师问:还记得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第二点就是学会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对比?分别有什么效果?
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年级
组别
审阅
审阅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江南的冬景》(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




知识与能力
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分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以及运用的对比手法的特点。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课程导入:(1分钟)
师问:同学们,在上初中的时候,大家一定学过很多关于描写江南风景的诗,现在来说说有哪几首?
生答《江南逢李龟年》/《江南春》/《忆江南》。
师:刚刚听到有的同学说白居易的《忆江南》,哪位同学来背背看?生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自学检查:
文中第2、5、7、8、9自然段都直接描写了江南的冬景,形象生动的刻画江南冬景的特点“温暖晴和,情调晴朗”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语文必修1苏教版4.1《江南的冬景》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4.1《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因此,课堂教案的重点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它的关键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作者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本文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再次领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能力目标: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在高一入班的时候,我班学生便以六人为一组,划分了十个探究小组,且运用在各科教学中,根据课堂表现,每周进行一次量化,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据此形成了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表现欲强、合作探究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班级风格。

但由于我该班98%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初中语文基础薄弱,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等方面。

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把握思维跨度小,小台阶、低坡度的原则。

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展示,引领学生由体验层次进入探究层次,从而深入挖掘江南冬景中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找到作者所用的手法,体味作者的感受,提高自己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出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感情。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南的冬景学习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美的源泉。

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

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

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

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

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

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给予(jǐ yǔ)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 搁不住(gé)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1江南的冬景学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1江南的冬景学案2

《江南的冬景》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3【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1【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1、写出至少三句关于描写江南的诗句: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1、郁达夫,原名,字。

其代表作有小说《》《》等。

提示:a、课本75页注释1; b、见导学案的知识链接; c、上网查阅资料。

2、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煮茗()涮羊肉()剥花生()蛰居()曝背谈天()乌桕()赭色()远阜()槎桠()()绿林豪客()恣意()搁下笔()提示:a、课文下注释; b、查字典; c、要能够默写三、课前先学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阅读方法的运用:提炼、概括、整合信息。

1)本文体裁是,其特点是。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指的是。

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2)郁达夫对江南的冬景有怎样的印象?(寻找文眼)3)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可以概括为几幅图画?尝试给每幅图画命名。

课中探索:1、根据预习,从文中的几幅图画中找出一幅你喜欢的,并说说图画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文中还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吗?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偏爱,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偏爱的?(体味作者的情感)归纳小结达标反馈阅读课文7—8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8节中描写雪景的诗句能否调换?为什么?3、描写江南的雪景,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3、从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散文的手法?试用这些手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学习感悟知识链接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高一语文导学案:4.1.1《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导学案:4.1.1《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1)

江南的冬景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学知识。

2、培养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能力、发现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3、启发学生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一、【课前预习】:文中涉及的古诗及相关诗句的含义。

1、白居易《问刘十九》2、元·何中《辛亥元夕》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3、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唐·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含义1、【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2、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的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3、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4、【诗文解释】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

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

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涮羊肉蛰居乌桕赭色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搁笔搁不住二、1、词义2、默写:晚来天欲雪,?丰腴:,微雪酒香村。

莫名其妙:洋溢:前村深雪里,。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阅读之后,请用几个具体的词语概括一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1.1【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1.1【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景物意境很美的散文。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鉴赏的能力;3、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江南冬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1、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郁达夫的资料。

一、导入:我们来说说看你们认为的北方的冬天是怎样,而南方的冬天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各抒己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让我们登上高峰,不仅仅说“啊!真高”;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大海,不仅仅说“啊!真宽”;是为了让我们一提起北方的冬天,不仅仅说“有暖气,真好”。

有一篇文章这么描写北方的冬天——“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有一篇文章这么描写南方的冬天——“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语文必修1苏教版4.1《江南的冬景》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4.1《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因此,课堂教案的重点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它的关键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作者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本文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再次领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能力目标: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在高一入班的时候,我班学生便以六人为一组,划分了十个探究小组,且运用在各科教学中,根据课堂表现,每周进行一次量化,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据此形成了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表现欲强、合作探究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班级风格。

但由于我该班98%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初中语文基础薄弱,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等方面。

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把握思维跨度小,小台阶、低坡度的原则。

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展示,引领学生由体验层次进入探究层次,从而深入挖掘江南冬景中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找到作者所用的手法,体味作者的感受,提高自己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出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1江南的冬景7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1.1江南的冬景71

江南的冬景专题解说: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寂寞》、《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方法】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法、学法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1、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两个问题: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b、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2、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

(显示幻灯图片)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内涵。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1 江南的冬景 教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1 江南的冬景 教案3

《江南的冬景》教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龙雷【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江南之冬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江南》,提问:听到“江南”二字能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江南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古往今来的诗文有大量描写江南的句子,以写江南的烟雨春景居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江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一下作者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二、走近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影响很大。

1930年3月,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1937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散文以游记著称。

三、明确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四、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些冬景的内容和它的总体特征吗?冬景内容:晨霜街景(可爱明朗),曝背谈天(晴暖温和),郊野草树(生气含蓄),微雨寒村(淡雅朦胧),喜人雪景(美不可言);寒郊散步(逍遥宜人)。

总体特征:可爱明朗。

五、细部揣摩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江南冬景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品味欣赏。

(提示:可以从景物、手法、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作者的感受以及你的体会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例一:郊野草树图赏析1、所写景物: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冬景》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字,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21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小说和,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煮茗煊羊肉蛰居间或曝背
铭刻闽粤丰腴乌桕赭
槎桠远阜恣意
3、识别下列形近字
蛰渲恣茗腴
蜇暄姿铭谀
螫煊咨
4、积累下列词语(释义)
静谧
聆听
万籁
煮茗

蛰居
垂暮
恣意享受
闲步逍遥
狂放不羁
亘古如斯
青天碧落
莫名其妙
地滨大海
物阜民丰
5、辨析下列近义词
(1)袒露裸露
(2)粗犷旷达
(3)景况景遇
(4)悠闲安闲清闲
(5)蛰居谪居
三、文本导读
(一)自主探究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

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

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二)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

“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

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

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

但这些均非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

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

”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之道理亦然。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

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

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

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

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

风刮得厉害的时候,
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

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

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

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

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

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

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

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

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

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

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

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

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

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

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

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着重在写白马湖的。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江南的冬景》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答案略
三、文本导读
(一)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2、本文采用“以情驭景”的手法巧妙地将江南冬景与个人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

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

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寒郊散步、江南雨景、冬日雪景等一幅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人物画,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选材上无拘无束随意挥洒,但无不饱蘸着作者对江南冬天浓浓的喜爱之情。

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1、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

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淡雅,引人入胜。

2、作者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江南冬景,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在主旨的体现和文学趣味上大有作用。

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山野的蓬勃生机。

“暮雨潇潇江上村”是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诗句,是为了体现人在江南雨日“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豁达胸怀,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3、不是闲笔。

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

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人是景物的主宰,是景物的核心。

本文第2段写“老翁小孩在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生涯”。


5、6段写江南冬日寒郊散步,去体验“特异的恩惠”。

这些图景都是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具体化,使作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

最妙的是第7段的冬日农村图中的“几个喧哗的酒客”,意境朦胧,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第8段中“喜欢弄雪的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灵性。

景物中有人的活动,使原来可爱迷人的景物更有灵气、更有生活气息。

四、
1、情味风
2、晴和,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

天寒地冻,寒风怒号,湖水澎湃视觉感觉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并非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而是为了衬托“忽然寒风来了”天地变色的情形,两相对照,更能突出白马湖冬天的风的“情味”。

4、白马湖究竟是南方,冬天下雪较少,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

太阳好而无风,则和暖得不像冬天,可以曝背谈天;有风的时候,则荒凉萧瑟,天寒地冻,松涛如吼,山湖变色,有声有色而极尽“冬寒”之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