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世纪

合集下载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在纵向上,主要表现为古代数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魏晋以降的梁书经学家的贡献;从横向上,见证了明清以来数学研
究的进步,如曾文正、祝宗南、陈有光等的成就;从学科体系上看,中世
纪的中国数学基本上已经构建出完整的学科体系,主要涵盖量、形、算术、計算、微算、统计学等领域,其内容大体与古代数学相同,但思想更加科学,既有古代数学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有新数学内容的产生。

以中世纪数学思想研究为例,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李元维阶段、祝宗南阶段、陈有光阶段。

李元维阶段,即南北
朝时期的数学思想,继承了古代的数学思想,但也开始提出一些新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李元维提出的“数学与自然学分析”理念,即用数学方法来解
释自然界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演绎法,将数学从使用数字计
算的角度,转向推理演绎证明的角度,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数学思想的新
结构。

祝宗南阶段,即明朝时期,数学思想开始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⑤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⑥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⑦黄春高:《15、16世纪英国农村工资劳动者的历史考察》,《北大史学》2004年第10期;《1350—1650年英国农民经济的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⑦郭方:《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中世纪妇女、婚姻家庭是社会史研究的中心。妇女在中世纪的地位如何呢?首先应该对中世纪的女性观有所了解。贺璋珞从教会的女性观、圣母马利亚的崇拜和骑士爱情三方面分析探讨了中世纪女性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实际地位并不总是与女性观一致。俞金尧考察和分析了寡妇改嫁的社会背景、经济制约以及文化舆论氛围,对寡妇改嫁的普遍性给予了社会经济及文化的解释,作者还描述和分析寡妇产形成及衰落的过程,受法律保护的情形②。林中泽则认为对寡妇改嫁的普遍程度不能强调太过③。妇女进修道院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人认为世俗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远远超过宗教的、精神的追求。这是相当冷静的现代人的看法,但也许低估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热情,或者低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和作用④。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表现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夏洞奇使用拉丁文原始材料,试图理清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主要内涵⑤。薄洁萍则着重强调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婚姻伦理和婚姻制度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同时指出世俗婚姻习俗与教会之间存在冲突⑥。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婚姻的影响在逐渐变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研究者认为此时已经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而走向世俗⑦。婚姻缔结以自愿为原则,但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所谓典雅爱情,与婚姻相去甚远;但它对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⑧。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是指从6世纪到14世纪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话与交流。

这些交流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包括文化、经济、科技以及宗教等方面。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文化、经济、科技和宗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一、文化对话在中国历史中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地传播到了西方。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信仰以及道家思想都被引入到了西方,对西方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也逐渐传入到中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开始接触到了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文明,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经济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经济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对话。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流入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玛瑙、马匹等商品也进入到了中国。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商业繁荣,也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

三、科技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科技领域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农业和航海技术方面。

中国在农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包括灌溉、水利和农作物种植等方面。

这些农业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对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的航海技术也开始传入到中国,如北斗航海术等。

这些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宗教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宗教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对话。

佛教作为一种主要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中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也传入到了西方。

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对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基督教与天主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到了中国,为中国的宗教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信仰。

通过以上对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的简要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在文化、经济、科技和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世界上古史研究现状

世界上古史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徐建新、刘健、郭方、胡玉娟、冯鸿志、郭子林、陈志坚第一节绪言:30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从原始社会到公元17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目前研究力量和成果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古代西亚北非史”、“古代希腊罗马史”、“欧洲中世纪史”、“古代南亚史”、“古代东亚史”。

此外,还包括中西交通史和中西古代社会的比较研究等跨地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创立了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这时期的主要研究者有雷海宗、吴于廑、林志纯、童书业、胡鈡达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了许多奠基性的研究。

大体说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在“文化大革命”前处于建立队伍、积累学科资料和展开初步研究阶段。

这期间学者们在引进国外的古典著作、史料集和研究成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翻译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还引进并翻译了一些当时苏联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如阿甫基耶夫的《古代东方史》和科瓦略夫的《古罗马史》等。

1959至1960年,翻译了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的世界上古史部分(第1、2卷)。

限于2O世纪5O 一6O年代的历史条件,当时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主要是以苏联史学为研究的典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研究者的历史事实陈述和学术观点中。

“文化大革命” 运动打断了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正常发展进程。

10年的空白和封闭给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由于外文书籍和期刊停止进口,中国研究人员对国外专业领域的学术动向几近一无所知。

有人说70年代后期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认知水平只相当于原苏联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

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发展形势。

1977年,大学分科复课并重新开始招生,从事世界史教学的老师们恢复了编写世界史教材的工作。

中国与世界历史对照表

中国与世界历史对照表

中国与世界历史对照表一、古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

随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朝代,如商、周、秦、汉等。

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世界历史: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城邦、古罗马的帝国等。

这些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中世纪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618年唐朝灭亡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起伏不定,出现了许多朝代的更迭。

中国的文化繁荣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如唐诗宋词等。

世界历史:与中国中世纪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黑暗时代和文艺复兴两个阶段。

黑暗时代中,欧洲社会遭受了许多战争和动荡,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近现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近现代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世界历史:与中国近现代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近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这些事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时期中国历史:中国的现代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

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世界历史:与中国现代时期相对应的是世界历史上的现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冷战、全球化等重大事件。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结起来,中国与世界历史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原始公社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在中世纪,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起源看,东方封建城市是古典城市的继承和发展,这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有关。

东方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城市未受到破坏,国家仍独立存在,多数古典城市被保留下来。

拜占廷帝国存在千年之久,由于内部封建因素的增长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相结合,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拜占廷城成为东方古典城市继承和发展的典型。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也是这样。

如长安、开封、洛阳、郑州、北京,都是从奴隶社会继承下来的城市,它们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所以,东方封建城市起源早,存在时间长。

与之相反,西方封建城市起源很晚,这是由西方历史发展所决定的,4-5世纪,西罗马帝国受到侵略,城市化为一片废墟,8-9世纪时,为了防御诺曼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的侵袭,西欧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堡,这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到了十一世纪,随着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很快,十一世纪的英国有80多座城市,十二世纪发展到100多座。

城市主权的差异也较大,东方封建城市的主权被王权所操纵,这是由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东方国家一般是土地国有,国王是最高地主,自始至终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从中央到地方控制着城市的一切大权。

主要表现在:第一,王权左右城市的布局,决定城市的性质是为本阶级的政治、军事服务,政治、军事性质大于经济性质。

分析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可以看出它体现了王者为贵的思想。

如长安的布局就是这种思想的典范,所以东方封建城市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它完全隶属在王权的统辖之下;第二,王权掌握城市的命运,决定了城市的兴衰。

阿拉伯国家七世纪时定都大马士革,麦地那地位则下降,阿拔斯王朝时定都于巴格达,大马士革地位下降,巴格达发展起来。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代表人物
祖冲之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 小数点后七位,为当时世界之最。
秦九韶
南宋著名数学家,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 负开方术”,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冶
金代数学家,对传统数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 提升,提出了“天元术”和“四元术”。
主要著作
《九章算术》
01
古代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
重要贡献
1 2
算术与代数
中世纪中国数学在算术和代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 就,如高次方程的解法、开方运算等。
几何学
中国几何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圆周率的研究上 ,如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3
三角学
虽然三角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但明清时期 的三角学研究在天文、地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 用。
02
中世纪中国数学的代表人物与 著作
,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数书九章》
02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代表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理论和实
用算法。
《四元玉鉴》
03
金代数学家李冶的代表作,对多元高次方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法进行了深入
研究。
贡献与影响
01
中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数学知 识体系,也为后世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和算法研究,对世界数学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数学教育活动
中世纪中国还举办了各种数学教育活动,如数学考试、数学 竞赛等,这些活动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普及和交流。
社会影响
科技发展
中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科 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天 文、水利、建筑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 数学知识。

高一历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建立结束。

主要包括三个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2.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从人类出现开始,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

主要包括古代东地中海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西亚文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第二章:中世纪史1. 中世纪中国史中国中世纪历史从公元589年隋朝建立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结束。

主要包括唐、宋、元、明时期。

2. 中世纪世界史中世纪世界历史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结束。

主要涵盖了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封建社会、十字军东征。

第三章:近代史1. 近代中国史中国近代历史从明朝灭亡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

主要包括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中日战争。

2. 近代世界史近代世界历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到1914年一战爆发结束。

主要包括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

第四章:现代史1. 现代中国史中国现代历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结束。

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 现代世界史现代世界历史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今天。

主要包括二战、冷战时期、民主国家的共同发展。

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用历史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中世纪中国建筑的概述

中世纪中国建筑的概述

中世纪前中国建筑的概述早在中国东汉时期,中国建筑就开始收到印度文化,也就是佛教文化的影响,如佛教的寺庙、石窟建筑、塔等等。

因此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前,中国的建筑仍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宗教方面,中国跟西方对于宗教和思想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方多数建造神庙、殿堂是为了供奉他们的神,给他们的神居住的,而中国的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

这也是因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造成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分为:宫殿、坛庙、陵墓、佛寺建筑、民居、园林。

无论是从建筑的形式还是从布局来看,中国建筑都很讲究礼制,也就是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制作和分区的。

而且,在中世纪前,中国建筑大多受印度等东方国家影响较多,因此中世纪前的中国建筑都有很浓郁的东方味道。

从材料结构方面的特点大致归为以下七类: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除此之外,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觉得建筑是一种永恒的东西,而更多地,如果建筑变得古旧、毁坏了就推倒重来。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阶基;屋身;屋顶。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Wam P r d( r e o MWP a f c tercg io f r igf cs f l t w r i vr h at e— i )cna eth eont no i n re i e a n oe ep s cn f i dv o o c ma m g t
第 7卷
第1 期
亚 热 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报
J u n lo u t p c lR s u c sa d En i n n o r a fS b r i a e o r e n vr me t o o
Vo. No 17 .1
21 0 2年 3月 出版
Ma c rh
3 .Maq ai cu r e大学环 境与 地理 系 , 澳 大 利 亚 悉 尼 NS 2 0 ) W 1 9
摘要 :对 中世纪暖期 ( WP 的时空分异和 区域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关系到对近 百年来全球 M )
气候 变暖驱 动力 的正确 认 识 ,也 有 助于 客观 地 解析 2 0世 纪 气候 变 化增 暖 的历 史地 位. 本 研 究
和 表现 形 式 的时空分 异.
关键 词 :中世 纪暖 期 ;气候 ; 中国
中图分 类号 :P 6 4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1 5 ( 0 2 1 0 10 6 37 0 2 1 )0 - 2 -8 0
Ch r c e itc fCl a e Cha g sDurng t e e a a m ro n Chi a a a t rs is o i t m n e i he M di v lW r Pe i d i n
CHEN Xi — n , L U Xi— i g , , L h— h n , J ANG Xi — a g ulg i I um n ' I i o g Z z I u y n , L o l n ZHU Y n . J N J a — u EI Gu —i g . a u I in h i ( .a n tueo e ga h ,h c o l f e ga hc l c n e ,F j nN r a U i r t,F z o 5 0 7 C ia 1 .I s t f o rp y .S h o o G or p i i cs ui om l n es y uh u3 0 0 , hn ; it G aS e a v i

中世纪中国商会兴衰(下)

中世纪中国商会兴衰(下)

70中世纪中国商会兴衰(下)中国历史上的商人,无论多么富有,都从未有过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念头。

正相反,通过官商勾结,这些“红顶商人”们用各种行贿方式向地主阶级输送利益,反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文/罗三洋晋商没落,徽商崛起盐商在明朝末年分为晋商和徽商两大集团,在全国各主要贸易城市兴建作为商会办公场所的会馆(如山西会馆、徽州会馆、新安会馆等),与官府保持密切的联络,都是组织严密的商会。

其中晋商兴起较早,实力也较强。

清初,康熙皇帝击败准噶尔可汗噶尔丹,统一大漠南北,又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北方从此安宁。

在这些战争中,晋商向清军提供了大量粮食和食盐等物资,出力甚多,名利双收,一时风光无二。

然而自此以后,情况却急转直下,晋商逐渐没落,徽商则突然崛起,成为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宠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晋商文化较为保守,晋商在外出差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在山西以外购置房产,务求落叶归根;徽商则截然相反,可以携带家眷长期在外地居住,在外地购置房产无限制,几十年不回故乡也习以为常。

徽商的主要居住地是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北岸的扬州,由于清朝初年的“扬州十日”消灭了大部分扬州本地居民,此后大批徽商携家带口涌入扬州,很快反客为主,扬州的口音、风俗都接近安徽,被称为“徽商殖民地”。

除了经营合法盐引贸易的徽商大批定居扬州之外,从事食盐走私贸易的徽商则主要定居在扬州西侧的仪征,他们表面上与合法徽商相互竞争,实际上经常串联一气,保证了整个徽商集团的稳定收入。

二、康熙帝平定北方之后,北方驻军大量减少,中俄贸易口岸恰克图又时开时闭,晋商的市场逐渐萎缩。

华东【世界商会巡礼】和华南则事务繁多,经济也不断发展,清朝的各类资源向东南集中,使徽商的市场日益扩大。

康熙帝与乾隆帝都六下江南,可见江淮地区对清朝经济的重要性。

虽然康熙帝与乾隆帝分别六下江南,但其支出来源却有区别。

清朝与以往中国各朝不同,在户部之外,另设有一个财政中心——内务府,专管皇室财政。

中国历史的分期

中国历史的分期

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历史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时期进行不同的分期,每个分期都代表着一段重要的历史阶段。

下面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简要介绍中国历史的几个重要分期。

一、古代时间的划分中国的古代历史一般被划分为三个主要时间段: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汉。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时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始。

商朝的兴起和周朝的分封制度以及周公制定的《周礼》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重要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各个国家争霸夺权,思想解放,出现了像孔子、荀子、老子等重要思想家。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帝国,汉朝继承秦朝的体制,推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中世纪时间的划分中世纪时间的划分一般指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盛世开创了长达300年的繁荣时期。

而宋朝则以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著称,科技创新如李时中的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由蒙古族统治兴起的,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民族大一统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个封建帝国,这一时期是汉族民族地位再次上升,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备,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一次总结。

三、近代时间的划分近代时间的划分通常指中国近代史的三个时期:清末民初、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清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光绪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发生体现了中国对改革的急切需求。

抗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以上的分期中,每个阶段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发展特点,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06级第4讲: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06级第4讲: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八。
21
“二四为肩”就是二和四像一个人两个肩膀的位置。 “六八为足”足就是脚, 就是像两个人的脚的位置。
“左三右七, 戴九履一”, 戴就是戴帽子, 戴头上。履 就是穿的鞋, 在下面。
他这是描述洛书数字排列的状态, 有这样的几句话, 很容易记忆, 也非常形象, 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个洛书这样的九个数字这样排列, 排列成这样一 个状态, 每一横行, 每一竖列, 两条对角线, 三个数字之 和都等于十五。它每一横行, 每一竖列和两条对角线, 每一组三个数字之和都等于十五。
河图的数字排列构成它就是十个数字,五和十居中 央,然后四个方向,从一开始从上,从上面开始排, 一方两个数,从外向内。然后按顺时针,就是往右转 ,一二从外向内,然后三四从外向内,六七从外向内
18
,八九从外向内
这八个数这样分布, 分布于四方。所以阳动阴静, 就 是这样排好之后, 一和七是阳数, 阳动, 就是单数动一和 七交换位置, 这个一本来在上面挪到下面, 七本来是下 面移到上面。左右三和九动, 交换位置。这个三和九这 样交换一下, 这样交换的结果, 下边是一六居乎北, 二七 居乎南, 三八居乎东, 四九居乎西。这就是成了河图的 数字排列了。所谓“阳动阴静”就这个意思。就是单数 动双数不动。“阳静阴动”“阳静阴动”, 正好和这相 反。
11
背负河图的龙马, 传说是像龙的马, 或者是说像马 的龙。就这样的龙马呢, 它长的是龙头、龙尾。身体 和腿是马的形状。所以在后人的想象当中呢, 就对龙 马的形象, 到底什么样子, 做了种种猜测。下页是程 大位的《算法统宗》当中的一个龙马图, 这个龙马— —龙头, 尾巴也是龙, 身体和腿是马。
12
1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数学方面有辉煌的成就, 其中 在河图洛书问题上的表现, 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 之一。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 希腊几何的演绎精神, 随着希腊文明的衰微 而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湮没不彰。数学史 上继希腊几何兴盛时期之后是一个漫长的 东方时期。除了埃及外, 河谷地区再次成为 数学活跃的舞台。
➢ 中世纪(公元5-17世纪)数学的主角, 是中 国、印度与阿拉伯地区的数学。
与希腊数学相比, 中世纪的东方数学表现 出强烈的算法精神, 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数 学, 着重算法的概括, 不讲究命题的数学 推导。
名家——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 想派别,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 究 ——以善辩著称,对无穷的概念有着更深刻的认 识。
《庄子》,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 谓之小一”。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 时”;……
数学教育的开始
我国的甲骨文中早就有了关于教育的记载。
而记载周代教育制度的古老典籍《周礼·地官》中保 氏一节称: “保氏掌谏王恶(e),而养国子以道。乃教 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 书、数为小艺,前者为大学所授,后者为小学所习。 并称: “六年教之数,十年学书记。”可见,早在周 代,国家就已把数学列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艺之一, 从六岁或十岁就教数数及计算了。
本小节介绍——1)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数学的 萌芽,2)汉唐时期: 中国传统数学体系的形成 (介绍《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 通常称为“算术”即“算数之术”。
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术语“算术”相 当于英文单词中的mathematics,而不 是arithmetic,所研究的内容大体上是 今天数学教科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 三角等方面的内容。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约公元前6、7世纪陈子(公元前6-7世纪)对太阳的高和远进行了测量,这就是人们所乐于称道的“陈子测日”。

但是,由陈子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误把椭球形的地球当作平面。

所以,求出的日高与实际距离相差很远。

然而,他的测日法所反映的数学及测量水平却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而且他的测量方法(后来叫做重差术)至今仍被使用着。

所以,人们称陈子为测量学之祖,毫不为过。

据《周髀算经》记载,有一次荣方和陈子问答,陈子说:“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开方而除之,得邪至日者。

”(古汉语“邪”也作“斜”解)就是说,将勾、股各平方后相加,再开方,就得到弦长(图2)。

陈子的这段话,不仅解决了日远的计算问题,而且还最早表述了勾股定理。

这充分证明,我国至迟在陈子所处年代,已经发现并运用了勾股定理。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

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初。

用面积的出入相补证明勾股定理,其基本思想是图形经过割补后,面积不变。

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更明确地概括为出入相补原理,这是后世演段术的基础。

赵爽在注文中证明了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24个命题。

他还研究了二次方程问题,得出与韦达定理类似的结果,并得到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之一。

此外,使用“齐同术”,在乘除时应用了这一方法,还在…旧高图论”中给出重差术的证明。

赵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到581年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概述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时期,对应于东亚地区的中国历史来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等历史阶段。

尽管中国这一时期的数学成就并不如古代或现代那么显著,但仍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成果,对后来的数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数学基础发展在中世纪的中国,传统的古代数学,如算术和几何,仍然被广泛教授和应用。

古代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包含了代数处理、方程求解、几何问题等内容。

在中世纪,这些数学原理仍然被学者们运用于实际应用中。

另外,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被称为算筹或盘算,类似于今天的算盘。

这种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计算效率,成为中世纪中国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二、专门数学著作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家创作了一些专门的数学著作,记录并推广了数学知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书九章》。

这本书是两位数学家华佗和祖冲之合作完成的,包含了他们对古代数学的总结和发展。

该书对代数、几何、算术、勾股定理等内容都有涉及,尽管没有对这些原理进行严格的证明,但对数学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数学发展的应用中世纪的中国,数学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而推动的。

特别是在农业和商业领域,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农业方面,数学被运用于土地测量、灌溉系统设计、农作物产量预测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业方面,算术和计算技巧的运用使商人能够更好地计算价格、经营成本和利润,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此外,战争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数学的应用。

数学知识被应用于建筑城墙、设计战略、计算火药的配方以及导弹等等。

这些应用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并提高了战争效能。

四、传承和交流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古代数学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周边地区数学的影响。

例如,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亚、中东地区的数学思想和技术也传入中国。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

中国历史的分期

中国历史的分期

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历史悠久而庞大,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这些时期的变迁和分期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概述中国历史的分期,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起始阶段,其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221年,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统治时期。

古代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王朝更迭,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繁荣,以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涌现。

2.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指公元221年至公元960年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统治时期。

中世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统一和分裂的交替出现,以及外族入侵和经济繁荣的变化。

唐朝是中世纪时期的鼎盛时期,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后期时期,时间跨度为公元960年至1912年,即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如宋朝的科技繁荣和文化繁荣,元朝的蒙古统治和文化交流,明朝的官僚制度和海外扩张,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和社会变革。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

4.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现代阶段,时间跨度为公元1912年至1949年,即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抗日战争、内战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近现代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崛起。

5. 当代时期当代时期是指1949年至今的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阶段。

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

当代时期的特点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的分期包括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及其数学家约公元前6、7世纪陈子(公元前6-7世纪)对太阳的高和远进行了测量,这就是人们所乐于称道的“陈子测日”。

但是,由陈子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误把椭球形的地球当作平面。

所以,求出的日高与实际距离相差很远。

然而,他的测日法所反映的数学及测量水平却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而且他的测量方法(后来叫做重差术)至今仍被使用着。

所以,人们称陈子为测量学之祖,毫不为过。

据《周髀算经》记载,有一次荣方和陈子问答,陈子说:“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开方而除之,得邪至日者。

”(古汉语“邪”也作“斜”解)就是说,将勾、股各平方后相加,再开方,就得到弦长(图2)。

陈子的这段话,不仅解决了日远的计算问题,而且还最早表述了勾股定理。

这充分证明,我国至迟在陈子所处年代,已经发现并运用了勾股定理。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

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初。

用面积的出入相补证明勾股定理,其基本思想是图形经过割补后,面积不变。

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更明确地概括为出入相补原理,这是后世演段术的基础。

赵爽在注文中证明了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24个命题。

他还研究了二次方程问题,得出与韦达定理类似的结果,并得到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之一。

此外,使用“齐同术”,在乘除时应用了这一方法,还在‘旧高图论”中给出重差术的证明。

赵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到581年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历史中世纪时期是指公元9世纪到14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宋朝、元朝和明朝。

这个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中世纪的交流情况。

一、政治交流在中世纪时期,中国政权的交替和朝代的更迭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政治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波动。

在宋朝时期,中国政权百年不变,国力强盛,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政治交往。

宋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以外交婚姻、贸易往来和外派使节等形式进行。

例如,宋朝与辽国通过外交婚姻达到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而与西夏、南诏等国家则通过贸易来保持友好关系。

在元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元朝统治者自称大汗,通过建立蒙古汗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元朝在政治上通过派遣使节、设立官员等形式与世界各国交流。

例如,元朝派出的使节曾经到访过沙俄、波斯、阿拉伯等国家,同时也接待了大批外国使节。

明朝时期,中国政权将首都从南方迁到北方,对于与外国的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主要依托于贸易和外交使节。

明朝对外国使节的接见格外严谨,每到元首亲自降临的时候都要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

明朝通过对外交婚姻和使节访问的形式维护了与世界各国的政治关系。

二、经济交流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往来和商品交换方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货币交易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交流对于世界商业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邻近国家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对外贸易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为主,进口了一些奢侈品如金银珠宝等。

在南宋时期,中国与世界贸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繁荣。

元朝时期,由于蒙元政权的建立,中国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

元朝政府大力发展马帮贸易和沿海海运贸易,使中国的商品走向世界。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币制统一,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世纪中国民族服饰意义的变迁

中世纪中国民族服饰意义的变迁

37凯特•A •林格利1 著 李梦茹2 译 祁晓庆3 校(1.美国 夏威夷大学 69720 2.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3.敦煌研究院 敦煌市 736200)摘 要:本文针对服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分类的方法论,一方面用于研究文化交流的手工艺品,另一方面用于研究文化身份的表征。

该方法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解外国事物、主题和风格随时间推移而驯化、规范化的手段。

考察了在5世纪末6世纪初的视觉文化中被视为非中国风格(鲜卑风格)的男性束腰外衣、裤子和靴子到7世纪服装已没有特别的民族特征,成为一种普通男装的过程。

与此同时,鲜卑风格的女装完全消失了,首先被中国风格的女装所取代,后来又被中亚新风格服饰取代。

这一过程表明,初唐的服饰艺术中,穿着束腰外衣和长裤的妇女和少女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打扮成男人或男孩,而不是外国人。

此外,这些非中国着装风格意义的变化也可能有助于解释外表(而非服饰)作为种族差异的主要视觉标志在唐朝的兴起。

关键词:鲜卑风格;男装;女装;石窟;中亚服饰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4-037-19收稿日期:2021-07-03作者简介:凯特·A ·林格利(1972-),女,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艺术史。

译者简介:李梦茹(1995-),女,回族,内蒙古乌海市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2019级硕士研究生。

校者简介:祁晓庆(1981-),女,汉族,甘肃省敦煌市人。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驻站博士后。

中国的中世纪时期,这里指南北朝、隋唐(公元398年~公元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时期之一。

物品、人和思想沿着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从中亚和西亚涌入中国,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物品运输,可以深入了解文化交流的途径,以及当物品从一个文化区到另一个文化区时价值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中世纪缪国凡「摘要」公元五世纪,欧洲进入了黑暗野蛮的“中世纪”。

与此同时,中国出现南北朝“五胡乱华”的长期混战局面;究其原因,和历史上其它战乱分裂不同,主因是因为政治上实施“九品中正制”,致使门阀当政,阻碍阶层流动,民族凝聚力大为减弱。

隋朝“科举制”创立,焕发了封建社会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国不仅不会有大唐盛世,完全可能进入和欧洲相似的战乱分裂的“中世纪”。

「关键词」南北朝中世纪科举制阶层流动一、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中世纪”是西方历史的概念。

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到15世纪)的这段时期,有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延伸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称为中世纪。

这个时期的欧洲缺乏整体的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科技和生产力基本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希望;所以,中世纪在西方史中又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一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来,欧洲方才步出黑暗。

公元476年,被罗马人认作“蛮族”的日耳曼人,攻占了称为“永恒城”罗马(比之略早一些,中国蛮族“匈奴”灭掉西晋),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政权继续存在(中国则是西晋灭亡后,东晋王朝继续存在)。

随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统一的“法兰克王国”,虽然表面统一了,但却外强中干,没有文化科技发展,不久又分裂成若干个小王国。

纵观世界历史,战乱分裂是家常便饭,并非中世纪的“标配”,那么欧洲中世纪有什么本质特征呢?其实,中世纪并不只是割据混战,而是整个欧洲社会失去了对当时文化、制度的自信,缺乏民族的凝聚力,人们找不到发展方向。

古罗马人政治上军队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更换控制皇帝,道德上已经沦为只知追求金钱权利、享乐淫欢;文化上已经没有古希腊、古罗马早期的荣光;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经济兴起,迫切需要政治力量保护这种生产关系,于是自耕农和封建主之间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自耕农为封建主提供产品,封建主为自耕农提供保护,自耕农只是效忠封建主,并不“越级”效忠国王。

封建主又和古罗马的帝国体制形成了矛盾冲突,古罗马欧洲没有及时找到一种文化制度,来解决这种深层次矛盾。

所以说,古罗马不是被“蛮族”、而是被自己灭掉的。

中世纪的欧洲人,也像现代中国,把国外(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印度)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世外桃源;《马可波罗游记》即是一个证明,人们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欧洲的伟大复兴,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这是那个时代欧洲的呼声,也是欧洲人民的梦想,文艺复兴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此。

虽然在表面上,欧洲围绕在一个上帝的旗帜下,但却没有一个正确实用的制度实现、保持国家统一与和平发展,这才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实质。

二、中国南北朝及科举制的建立几千年来,中国对于自己的文化制度,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自豪感,一直到清朝末年。

虽然历史上多次遭遇外族入侵、统治;但无论中国人、外国人(蛮夷)都承认中国的文化制度的先进性,蛮夷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中国,但在文化制度却主动自发的向中国学习。

到了鸦片战争敲开国门,开始“睁眼看世界”,也坚持认为中国的文化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只不过洋人“船坚炮利”而已,我们只要进行“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就能救中国。

直到甲午战争后,方真正感到中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出了问题,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叹息,到了二十世纪初,甚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有中世纪吗?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没有。

因为中国自周朝建立,经春秋战国,秦朝一统六国,汉唐至现代,是一个文化制度延绵不绝的过程,虽有战乱分裂但时间较短,和平统一占中国历史的三分之二以上,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有着明显的欧洲中世纪特点。

这段时间,不是从刘裕篡夺东晋,而是从公元291年的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一直到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灭掉陈朝,统一中原,有近300年的动乱。

在这段时间里,其主要特征是“五胡乱华”,“正统”的西晋王朝贵族,纷纷“衣冠南渡”,建立东晋。

而广袤的北方中原地区,惨遭外族蹂躏,致使当时中国人口大量减少,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三国时期,自曹魏政权建立后,为了当时贵族上层的利益,实施了“九品中正”制度,理论上,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实际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阀控制了社会政治生活,严重影响社会的阶层流动性,门阀贵族执掌政权,但却崇尚清谈之风,不务实事,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占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特别是其中的优秀精英人物,已难以参与介入政治;缺乏通过努力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途径;“练成文武艺”,无法“买与帝王家”,这样一来,国家人材日益凋零,社会治理更加恶化,民众与门阀贵族严重对立,失去生活的希望,没有为保卫政权奋斗的理想愿望。

在南北朝后期,“典签”制度兴起,“典签”这一职务,由出身低微的寒士担任,在一定程度监控门阀贵族掌管的地方军政,反映出那时的统治者已经着手解决门阀贵族无能,而在民众草根中寻求人才的尝试。

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应为科举制度的创立,这一制度在世界历史上是举世无双的,科举制经过不断充实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政治一大特色,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科举制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关于中国第五大发明,有武术、珠算、汉字、中医、毛笔等众多说法,但科举制度一出,谁与争锋?科举制焕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力,为中国成为那个时代世界最强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隋朝统一中国,如果没有科举制,不仅不会有唐宋盛世,反而完全可能像欧洲的法兰克王国一样,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又在短时间内四分五裂;继续停留在“中世纪”漫漫长夜中;在外族侵略下,甚至会像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一样,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成为考古人员的研究课题。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文明,在历史上都遭遇过“中世纪”,如果越不过这道坎,或将面临灭顶之灾。

人们或许会怀疑,为什么隋朝采取了科举制,只存在短短三十多年。

其实,隋朝建立科举制,大大影响了门阀贵族们的利益,但制度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贵族李渊利用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引起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唐朝;从某种意义上讲,隋朝是被科举制“所害”;唐朝的科举,不仅要看考试,还需公卿名士推荐,这无疑在科举和门阀制度之间制造了一个缓冲带,从宋代开始,则彻底涤荡了门阀制度的遗害。

我们常说,在近代史中,西方列强几乎侵占了全球所有国家,只有中国坚强不屈,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科举制非同凡响的好处,其带来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如意算盘无法实现。

三、为什么说南北朝是中国的“中世纪”南北朝时期,无疑具有西方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中华民族先辈强大的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使中华民族涅槃重生;使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中国的“中世纪”。

现代有的学者批评科举制,认为科举制使得中国人才称为帝王“私人”人才库,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性,还使得中华民族的创新学习能力大为降低,整个社会运作僵化,盲目自信,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这些观点,笔者以为,都是“事后诸葛亮”,超越时代去评价历史事件。

科举制确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但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华文明还有多大把握延伸到近代?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着多次大的战乱分裂,要分析各个朝代的兴亡原因,可以形成若干洋洋巨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北朝期间的战乱,和其它朝代有明显不同,一是时间跨度大,有近三百年时间;二是人口减少空前,几乎到了灭族的程度,三是南北朝时期的变态帝王很多,如刘子业、高阳等,佐证了那个时代道德的堕落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四是特别不同在于,是中华民族的迷茫,在寻找新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在科技进步缓慢、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农耕社会,中国儒家文化,加上科举制度,非常适合那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是农耕社会的“绝配”;确切些说,非常适合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皇权社会。

因此说,儒学是中国的文化灵魂,其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克己复礼”,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的理想社会,“君修其德,臣尽其忠,民思其职”;而科举是中国的制度灵魂;它保证了实施这个社会理想的人才辈出。

科举制建立的一千三百多年,在那个腐败丛生、法度张驰由人的年代,科举制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少的营私舞弊、贪贿丑闻,但谁也不可否认,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贸然破坏科举规则,把科举制当做“国本”看待,整体上科举制还是较为公平的,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寒门学子成了“贵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为绵绵不断向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起到主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科举制,使得南北朝后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唐宋盛世,标志着中国走出了“中世纪”;但西方却是以哥伦布、麦哲伦为代表的大航海,“太阳中心说”、“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昌明兴起,开创工业革命,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虽然都是走出“中世纪”,其方式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吾固曰:中国之中世纪,南北朝也。

结束语:直到现代,科举制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从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到公务员考试入选等,不一而足;虽然大家都在批评考试的弊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死记硬背”、“扼杀创造力”;但毫无疑问,人们仍然认为考试还是最公平的,许许多多贫困子女,把高考看做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如果考试的路都没有了,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会发生什么。

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南北朝出现的中国的“中世纪”历史,其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有了基本目标、基本信仰后,社会能否或者是否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试金石是,能否出现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这种阶层流动的实质是:公平竞争,人才辈出,任人唯贤。

缪国凡201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