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结构分析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
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
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
“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
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
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
《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初中音乐《鉴赏我的祖国》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第一组图片,解放军抗洪抢险
2、播放第二组图片: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战士一口炒面一口血的图片
3、提问图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4、用“讲”的方式欣赏作品
6、提出问题(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2)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了什么
互动与创编活动
老师教一些简单动作,师生一起互动。
总结
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播放《祝福祖国》下课
1、学生认真聆听并感叹先辈的不易
学生跟着老师打拍子
1、有利于帮助更好的感受与理解作品
2、容易在爱国的情怀上与学生形成共鸣
突出了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聆听和鉴赏音乐的方法
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我的祖国》这首作品唤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了社会上的正能量,激人奋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鉴赏《我的祖国》。
2、分析、探究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及艺术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当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淡薄,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是陌生的,只是平常自己在电视上或者文艺晚会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老师加以讲解,这样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作品:
1、关于体裁
2、本作品分为七个部分
3、歌曲的特点:
节奏的特点,八分或者附点节奏比一比(做拍手游戏)
6.看歌谱听音乐
找出6/8和9/8拍子的位置并分析歌曲可以分几部分(A﹢B)
歌曲分析:单二部曲式结构:
A段旋律起伏,优美动听,深情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
《我的祖国》钢琴曲赏析报告
《我的祖国》钢琴曲赏析报告一、歌曲《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时候,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上甘岭》完成了制作,但是当时作为电影插曲的《我的祖国》却一直没有完成创作。
刚开始这首插曲的歌词是由导演和同事一起进行创作的,但是后来让作曲家为其谱曲的时候,由于歌词的内容没有被刘炽认可,他反复的念来念去总觉得歌词中缺少某种能够打动他的东西,无法为之配上合适的曲调,于是就请自己的老师乔羽为《我的祖国》重新谱写歌词。
当时乔羽老师本来没有在长春,而是在江西体验生活,但是当他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后,就立马回到了长春,乔羽老师回来以后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和现场上甘岭的布置,虽说这部电影是讲述抗美援朝的战争,歌词理应具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而且应该写的雄壮、激昂,可是乔羽老师觉得这样的思路缺乏一种情感,不能营造出这部电影需要的那种氛围。
于是,乔羽老师抛开电影的束缚,凝神去想最能震撼心灵的东西,那就是长江,后来乔羽老师又亲自去看了长江,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长江,长江的那种宽广,江水的那种清澈,给了他很大的震撼,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江水泛着片片白舟,还有那跨过长江,漫山遍野的水稻田,真是美不胜收。
于是他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句让我们至今难忘的歌词,即“一条大河波浪宽……”,有了第一句歌词以后,后边的歌词顺着这个意境慢慢的推敲,经过十几天的反复吟诵琢磨终于完成了《我的祖国》的歌词创作。
当他把创作好的歌词交给刘炽的时候,他瞬间就让歌词的田园和壮阔所打动。
为了能为其配上朗朗上口的曲调,反复对比了十几首歌曲的曲调,经过一周的反复思索最终根据《小放牛》改编而成的《卢沟问答》中的旋律,再经过不断的修改之后,终于创作出了与《我的祖国》歌词相匹配的曲调。
而后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我的祖国》就诞生了,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
二、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的特征(一)曲式结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是由同名的声乐作品所改编而成的,在这首钢琴曲中主要运用的是五声调式。
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方法论述
13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歌曲原有的主题旋律,采用加花、装饰等手法,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和声。
钢琴曲中用到了大量协和音程,使音乐的旋律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直击听众内心,能更好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
蒋泓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主要是结合传统变奏曲的结构来改编的,同时将并列的二部曲式当成了歌曲的主题,通过在歌曲后半部分采用加花和装饰的手段,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织体与和声的伴奏,这样就完成对歌曲调式的改编目标。
歌曲《我的祖国》在经过改编后,乐器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会提高音乐曲目艺术创造的难度。
歌曲《我的祖国》作为一首经典老歌,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仍然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取决于它自身蕴含的特有音乐特色。
独特的音乐特色决定了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变奏,避免在改编时和歌曲的主题旋律出现较大偏差,使钢琴作品和歌曲在主题上体现出高度契合性,从而提高听众对钢琴作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
蒋泓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用到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欣赏钢琴曲《我的祖国》,可以发现钢琴作品中的主题和原本歌曲的旋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变奏的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
蒋泓充分借鉴了原歌曲中的经典旋律以及作者迫切想要通过表达自身情感时的心理动态,在动静结合、怀旧与创新之间留存,同时又能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优美的歌声,正是这种音乐风格使得钢琴曲《我的祖国》得到了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2、作品和声国内钢琴改编作品普遍都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多数改编作品的调式、调性都采用五声音阶或者七声音阶。
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距今,无数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钢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实现了中西方声乐艺术有机结合。
蒋泓教授改编的《我的祖国》,作品以C 宫调式开头,将主调五个柱式与弦琶音形式的开始,随后出现了主调的分解和弦,并使C 宫调式一直向主题延伸,将主题当成切入点,保留了旋律所具备的中国民歌特色,并将适量西方声乐元素融入了作品当中。
我的我的祖国 曲式 -回复
我的我的祖国曲式-回复曲式是音乐作品的通用结构,它规定了不同部分的长度、排列顺序和主题的发展。
《我的祖国》是一首流行歌曲,它的曲式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关于《我的祖国》曲式的问题,并探讨它的艺术意义。
首先是题目中提到的“我的我的祖国曲式”。
这首歌的曲式可以简单归纳为:A-A-B-A。
这意味着歌曲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相同的,最后一个部分与前面三个部分相比有所不同。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曲式。
正如曲式所示,这首歌包含三个相同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标记为A1,A2和A3。
这三个部分在音乐结构上是相似的,在旋律上也有类似的变化。
这种重复的结构使得歌曲既有连贯性又有变化,让听众感到熟悉又不会感到枯燥。
A1部分以“我的祖国”为主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从歌词到旋律,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美好描绘。
这部分的音乐通常是欢快的,令人振奋,通过鲜明的旋律和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A2部分在旋律上和A1类似,但歌词内容略有变化。
这部分通常用来表达对祖国的希望和祝福。
通过与A1部分的相似之处,A2部分营造出一种回旋的效果,让听众感到歌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B部分,这是与前三个部分不同的一个部分。
B部分在旋律和和声上有所变化,并且歌词内容更加深刻。
这部分通常用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通过与前三个部分的对比,B部分带来了一种戏剧性的转折,使整首歌更加富有张力。
最后,回到A部分,这次是A3部分。
与A1和A2部分类似,A3部分在旋律上和A1部分相同,但歌词内容有所变化。
这部分通常用来总结前面的内容,重申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通过再次回到A部分,歌曲给人一种闭环的感觉,让听众感到满足和完整。
这样,通过对《我的祖国》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歌以A-A-B-A 的结构进行组织,通过重复和变化的方式展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曲式设计既有连贯性又有变化,使听众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同时也能通过B部分带来的戏剧性转折感受到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_我的祖国_音乐本体研究》
Music ontology research on Smet ana’s symphonic poem divertimento "My Motherland"AbstractCzech national school famous representative composer Smetana's symphonic poem divertimento "My Motherland" is the pinnacle of the composer, this work presents an entirely new form, given the new artistic effect of this new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Besides, the skillful composition technique in this work also enables the composers to be listed among the world-famous composers. As the founder of Czech music, Smetana's symphonic poem the divertimento plays a pivotal role. Smetana introduces the folkloric elements in a new form enabling to achieve a big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take into account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tructure, harmony, orchestration, and polyphonic to carry out a meticulous research on the music ontology situations of these six movemen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t mainly explains the factors behind the choice of this research topic; Chapter II mainly describes the life of the composer and his divertimento creation background; Chapter III explores the structure of each movement, summarizes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harmo ny, searching for the Smetana’s develop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harmony in this divertimento; the fifth study researches the orchestration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orchestr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ivertimento; Chapter VI analyzes the polyphonic operation situation, summari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en Smetana writing polyphonic; In conclusion, I will summarize the influence of Smetana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and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impact snoop into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China's symphonic poem.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ly want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re of the symphonic poem, and hence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metana, this great composer, ha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his work "My Motherl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mphonic poem; 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Theory, the author wants to be ab le to discover Smetana’s music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metana on the development of Czech folk music, the author will be able to form a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inese symphonic poem music.Keywords: Smetana ,Symphonic,poem ,Structure Acoustic,Chestration polyphonic,folkloric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第一章引言........................................................1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论文写作的内容、方法和特色 (5)第二章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创作概述 (7)一、斯美塔那“辉煌而凄惨”的一生 (7)二、交响诗套曲的创作背景 (8)三、题材简介 (9)(一) 描写祖国自然风景“伏尔塔瓦河”与“捷克的原野与森林” (9)(二)讲述捷克古老传说“维谢赫拉德”、“萨尔卡”、“布兰尼克” (10)(三)回顾捷克历史战争“胡斯战争” (11)第三章曲体结构的新趋势...........................................12一、复三部曲式..................................................12(一) 结构立足点...............................................13(二) 结构特点.................................................14 1.三段式中融合二段式.......................................16 2.结合赋格段...............................................17 3.奏鸣原则的体现...........................................17 4.“合成性”中部............................................18二、混合曲式....................................................19(一) 结构立足点...............................................19(二) 结构特点.................................................201.回旋曲式.................................................202.复三部曲式...............................................22 3.其它观点.................................................24三、双主题变奏曲式..............................................26(一) 结构立足点...............................................26(二) 结构特点.................................................271.结合赋格段...............................................29 2.贯穿曲式原则的渗透.......................................29四、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中介性曲式..........................31(一) 结构立足点...............................................31(二) 结构特点.................................................32五、贯穿曲式....................................................33(一) 结构立足点...............................................33(二) 结构特点.................................................341.整体结构的延续性.........................................35 2.内部结构的复杂化.........................................36 3.内部结构的阶段性和双重性.................................38 4.结尾部分的综合性.........................................39第四章功能和声的继承与发展.......................................40一、对古典主义和声的继承........................................40(一) 典型的和声终止式.........................................40(二) 和声布局的功能逻辑.......................................41(三) 调性布局的功能逻辑......................................42(四) 副属和弦的运用..........................................42(五) 转调手法的继承性........................................43二、对古典主义和声的发展........................................44(一) 混合调式.................................................44(二) 持续音...................................................46(三) 变化音...................................................46(四) 转调方式的扩展...........................................47(五) 调性的连续进行...........................................48(六) 音阶半音化进行...........................................48第五章传统配器手法上的体现.......................................50一、同一主题的不同乐器组合......................................50(一) 第一首“维谢赫拉德”主题.................................50(二) 第四首“圆号主题”........................................52二、舞蹈场景的配器手法..........................................53(一) 巧妙的乐器安排...........................................53(二) 合适的音响布局...........................................56(三) 简单的和弦排列组合.......................................57三、圆号的功能体现..............................................57(一) 填充和声功能.............................................57(二) 充当木管功能.............................................61四、全奏中的配器手法............................................65(一) 织体式...................................................65(二) 合唱式...................................................68第六章复调手法的单一性...........................................70一、赋格段......................................................70(一) 具体分析.................................................701.第一首中部的“勇士操练兵器”场景.........................70 2.第四首描写“森林树叶簌簌作响”场景.......................74 3.第五首发展部分的“战歌第三句”发展阶段...................76(二) 赋格特点总结.............................................81二、卡农模仿....................................................81第七章交响诗体裁的发展..........................................84一、交响诗题材的开创性..........................................84二、音乐本体的创新性............................................85(一)作曲技术手法的新意......................................85 (二)融合民族性音乐素材......................................86 (三)套曲交响诗的形成........................................86三、对中国交响诗音乐发展的启示................................ (87)结语...............................................................90 参考文献...........................................................91后记...............................................................93第一章引言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对交响诗体裁的发展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作曲家们试图将音乐与文学、诗歌、美术等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型的艺术。
《我的祖国》钢琴演奏的方法及音乐风格探究
《我的祖国》钢琴演奏的方法及音乐风格探究作者:任钊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21期摘要: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在演奏技巧、理论基础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国的钢琴艺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也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随着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以学校为中心,钢琴在中国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此后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诞生。
本文将对张朝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张朝成长经历进行简短阐述,简要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再从曲式结构、节奏特征、情感特征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来探索这部作品的演奏方法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我的祖国》钢琴演奏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69-04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发展,“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步入了多元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广泛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
钢琴艺术虽起源于西方,但伴随着国内作曲家、钢琴家等艺术人才的涌现,结合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特色,创作出了许多中西融合的优秀钢琴曲目作品,推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发展,既为我国艺术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世界钢琴艺术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一、钢琴曲《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声乐作品《我的祖国》创作于1955年,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上甘岭战役被认为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也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整首歌的曲风并没有延续传统革命歌曲硬朗有力,而是将抒情与颂歌两种情感结合起来,前半部曲调婉转悠扬,抒发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在与前半部形成强烈情感起伏对比的同时,以更加宽广的节奏和壮阔的旋律,抒发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革命情怀,体现了祖国的伟大、宏伟与壮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
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
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
“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
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
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
《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结构剖析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结构剖析理论研究?音乐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结构剖析黄杰(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00)摘要:针对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的曲式结构,国内的各个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将结合他们的见解来剖析《伏尔塔瓦河》这一乐章的结构.其主要脉络是:首先对《伏尔塔瓦河》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各个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见解;最后针对乐曲的结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我的祖国》;《伏尔塔瓦河》;曲式结构一,创作背景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Smetana1824—1884)是捷克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创始人""捷克音乐之父"以及"捷克的格里格"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共有六个乐章,《伏尔塔瓦河》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斯美塔那在1872年底开始创作,于1875年4月4日首演捷克民族剧院.1879年,斯美塔那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这部交响诗,将《交响诗内容概要》交给了他的出版商F.A.乌班尼克,其中对《伏尔塔瓦河》这一乐章的内容介绍是:"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伏尔塔瓦河从源头到易北河的沿途风光.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一条清凉,条温暖.两个源头合二为一,然后穿过森林和草地,穿过田野——那里的人们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月光下,水仙女翩翩起舞,附近的悬崖上耸立着那些记录了昔El荣耀的城堡和废墟.伏尔塔瓦河顺着圣约翰峡谷奔泻而下,然后波澜壮阔地流到布拉格,然后经过维谢赫拉德堡,最后与易北河汇合,浩浩荡荡地消失在远方."二,结构剖析《伏尔塔瓦河》的整体结构:复二部曲式;主调:e小调;速度:A1legro;拍号:6/8.以下我将对这一曲式结构的得来做进一步的剖析.见下面的简单图示:,首部中部再现部引子IABllcDllAE包含A和B的材料)All尾声.L———————_JL———————JL———————————————————————————————_J(一)从材料上剖析我们首先来看首部,将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两个部分的内容放在一起作为首部.一个是《伏尔塔瓦河》的主题部分(欧洲的一个漫游曲调),描写伏尔塔瓦河旁边的美丽风景(见谱例1);另一个则是描写具体的森林狩猎场景(见谱例2).谱仞l1:茯带鬣盘慧….J.谱fftJ2:那么,为什么要将A和B两个不同场景的材料放在一起作为首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再现部开始说:再现部分包括了三个部分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个部分(E),描写的是伏尔塔瓦河水撞击岩石的场景,它包含了A和B两个部分的材料(见谱例3),并加以展开.谱例3:16截牟*辫盘辩辩既然再现部包含有A和B的两种材料,那么首部将A和B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至于可能产生的再现部的三个部分为什么可以作为再现部来看的问题.我认为既然E部分材料中包含有A部分的主要材料,并进行展开发展,它可以看成是A的展开部分,最后Al对主题材料进行再现,升华,调性色彩也变成明亮,欢快的大调.也就是说再现部的三个部分已经构成了一个复三部曲式.因此,它们是完全可以放在一起的.中部也是由两个部分的材料构成(见谱例4),一个描写的是乡村婚礼的场景;另一个则是描写水仙女翩翩起舞的场景.两个部分的结构比较清楚,~个用波尔卡舞曲来烘托的热闹的乡间婚礼舞蹈:一个由夜曲构成唯美的水仙女舞蹈.两者综合构成了综合的三声中部.谱例4:多树期L,I■电慧一.术仙女——秸群l童S二=…………一…~………(二)从调性上剖析整个乐章的调性布局体现了三部曲式的特点,见以下简单图首部中部再现部引子囵e:eEeC_EI......E巫亟尾声主调删性对比I且l剑王删(咧主雷大小调】从以上的图示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调性安排上,斯美塔那.也是特意安排了调性的再现,而中部的调性也与之形成对比,这集中体现了"三部性"原则.至于音乐由小调开始最后结束在同主音大小调的大调上,这是音乐场景的需要.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乐章的整体结构定为复三部曲式.三,其它观点《伏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整个交响诗套曲中最着名的一个乐章.因此,专家学者们对这一乐章的结构研究相对也比较多.对这一乐章的结构也都有不同的见解,以下将对各种不同的见解进行剖析.(一)综合曲式王婷婷.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斯美塔那交响诗结构研究》中,将这一乐章的结构定为综合曲式,即复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综合.以上我对这一乐章分析得出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也是借鉴她的观点.但是她认为这一乐章还可以看成是回旋曲式,见以下图示:囡回广——]广——]弓I子ABcD囚围困厂-]厂_]厂_]AEA1尾声如果按照上面的图示进行划分的话,我认为有几点不妥:1.叠部主题不明确她将主题部分与狩猎场景部分放在一起作为叠部的理由是狩黑一理论研究?音乐猎场景的材料中有主题材料.的确,在狩猎场景中有主题部分的材料,谱例2中的狩猎场景材料来自主题材料的连接部分(见谱例5),但这个材料在主题材料中不是主要的,它的出现更多的是与之形成对比,烘托不同的音乐场景.还有,在狩猎场景中也"点缀式"地出现了主题的旋律材料(见谱例6),这里使用它并不是要通过它进行展开,而是"点缀式"来烘托狩猎气氛所以不能将这两个部分的材料当做一个主题的内容.故将这两个场景材料放在一起作为叠部的话就会造成主题不明确.谱例5:擞磨赫舟的雠攘罐椭谱例6:矿2.叠部的省略再现不成立叠部再现时省略了B的部分,我们通过分析知道B部分是与A 部分是在一起构成叠部的,它们的材料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说叠部的再现应该要包括B的部分,而斯美塔那本人并没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因此,叠部的省略再现并不成立.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觉得将这一乐章的结构定位综合曲式有些不妥.(二)回旋曲式捷克的音乐学家卡雷尔?亚纳切克4在对这一乐章的分析时认为《伏尔塔瓦河》是按照回旋曲式结构创作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三)自由曲式(美)穆尔,黑格尔《交响乐与交响诗的分析图表》5中将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定为自由曲式,它上面主要是按照音乐场景进行说明的,是一首"伏尔塔瓦河的叙事诗",自由结构.然后指出这一乐章是一个不规则的回旋曲,我觉得从场景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可取的,因为作者在创作这一乐章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描写伏尔塔瓦河的沿途的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所以按照音乐场景来进行划分的自由曲式结构也是可行的.四,总结《伏尔塔瓦河》这一乐章是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着名的一首,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对每一个音乐场景进行叙事性地描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作者是按照自由的方式进行创作的.但是,我们研究曲式结构目的是总结和归纳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最终为创作者所服务.对于研究乐曲的曲式结构的同仁来书说,面对所要研究的每一部作品,我们都要静下一tL,来细细研究.对于同一部作品,大家的观点很有可能都不一样.但只要把你的理由说清楚,说得够充分,能自圆其说,这样就行了,至于最终结果其实已不是很重要了.在分析《我的祖国》这首交响诗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斯美塔那民族性特点.在这一乐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斯美塔那将祖国美好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斯美塔那的这首交响诗套曲是他在耳聋,经济拮据和对现实的抱怨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斯美塔那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还能热烈地赞扬祖国的美好,充分地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怀和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在这一乐章中,斯美塔那通过一个个生动场景地介绍,使我们看到捷克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美丽且朝气蓬勃的国家——捷克.注释:1.易北河是中欧河流,发源于波兰和捷克边境苏台德山,曲折流进捷克西部,最后在德国北部注入北海.——译者注.2.选自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交响诗总谱第二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4'8.3王婷婷上海音乐学院2009届音乐学专业作品分析方向硕士毕业生导师:钱亦平教授.4.[德]库尔特?霍诺尔卡: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之《斯美塔那》第183页中提到了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4'8北京第一版5.选自许勇三着《西方音乐发展史纲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 参考文献:'[1】[德]库尔特?霍诺尔卡: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之《斯美塔那》,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4.8北京第一版.【2】王婷婷:硕士毕业论文《斯美塔那交响诗结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者简介:黄杰,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上接第235页)和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在开展"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前,必要对施教对象进行认真遴选."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是培养实力派通俗歌手的代名词.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立志于学习通俗唱法.其次,学生的歌唱禀赋非常重要,这里的禀赋指的是宽广的音域,良好的乐感,具有特色的声音气质.再次,学生的形象气质也要列入遴选范畴,但不一定非要以漂亮帅气为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个性,特点,特色.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事"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的师资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唱法"领域,他们在"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演唱能力上可能不及跨界演唱歌手,当然,我们也不必苛求其在课堂中非有精彩的范唱表现.但在对不同演唱风格,技术,流派,唱种,行当以及艺术规范的把握上,则教师必须熟练把握,灵活运用,也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能在跨越不同声乐艺术领域,艺术派别,唱法形式,风格行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假借"跨界"之名的新潮而行漫无目的歌唱教学之实,则无异于误人子弟.3.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完美的"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的.它发声的科学方法来源于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体系的成功吸纳."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低喉器,声线统一,全通道共鸣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成为"通俗唱法美声化"歌唱的审美规范.如何获得这些科学方法?笔者对传统歌唱状态进行了解读: 一,脖子梗.它是对歌者肢体状态的一种描述:歌者要把脖子立起来,身要直,胸要挺,腹微收,给人以挺拔向上之感.二,喉管撑.它是对打开喉咙及共鸣腔体的描述:把喉器吸下来,向后脖子贴,喉咙处于开帖姿势,保持吸着唱的状态.三,气息抗.把气息吸到腰围,并保持打开,小腹微收与横膈膜下压形成对抗.四,声音绷.指歌唱时声音要柔韧有弹性,假想口腔和后下支点保持延展姿态.要获得这些技术规范,除了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缺一不可.从新文化视阈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艺术欣赏的多元拓展而催生出来的众多"跨界" 演唱范式之一.也许,它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唱法,但正因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多样追求,对艺术创新的无限向往,才推动艺术领域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进发,才促成了今天声乐艺术的繁荣昌盛与人类生活的生机勃勃.注释:1.刘志.《对三种唱法的提法之思考》,人民音乐,2002,08.2.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苏州科技学院,2008,1117。
初中歌曲我的祖国教案
初中歌曲我的祖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及歌词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我的祖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节奏、旋律等,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歌曲创作于1956年,是我国著名的抒情歌曲。
2. 歌曲结构:歌曲为二部曲式,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激昂,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保卫祖国的决心。
3. 歌词内容:歌曲歌词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我的祖国》。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程的演唱,以及节奏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作曲家及歌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1)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高。
(3)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如音高、节奏等。
3. 歌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感受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我的祖国》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我的祖国》。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3. 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浅谈歌曲《我的祖国》
浅谈歌曲《我的祖国》作者:李昱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歌曲《我的祖国》自创作以来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这首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
本文将探讨以《我的祖国》为例,优秀歌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的祖国歌曲的教育作用【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01-01一、《我的祖国》创作背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首家喻户晓的《我的祖国》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唱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抗美援朝。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援助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种种困难,毅然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在1952年秋的时候,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却在谈判的休会期间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阵地。
无数无法想象的困难,缺水断粮,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还依旧坚守了24天,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使整个朝鲜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最终让美国侵略者放弃了对朝鲜的侵略,朝鲜终于迎来了和平,而《我的祖国》的背景正是这次上甘岭战役。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上甘岭》,电影中战士们在战壕里伤痕累累,战场上一片狼藉,处处弥漫着硝烟,到处都是战友们的鲜血,天空染成了灰色,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没有了生机……但是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女卫生员清亮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战士们精疲力竭之时,这歌声就像是阳光,带给了每个人希望,尽管再苦再累,只要一想到家园,想起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就充满了力量。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也是几经周折,影片拍摄完毕之后,导演沙蒙一直为了电影的插曲而犯愁,于是几位工作人员就一起写好了歌词,并找到了作曲家刘炽,拜托他完成这首歌谱曲的工作。
张朝我的祖国组织结构
张朝我的祖国组织结构张朝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创作独具特色,用先进的作曲技法将中西和声调式与音乐风格融为一炉,在此之上锻造出新的中国精神。
钢琴作为一件和声性质极强的乐器,能够同时演奏多个声部,所以钢琴作品也多具有多声部的特点,要表现出这一特点,对于和弦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同的和弦弹奏技术与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烘托不同的气氛,针对演奏者而言,和弦弹奏的技术方式相比其他技术就会显得更为独特,以不同的方式弹奏和弦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的音色、音响。
作为表现钢琴和声性特点的最好方式之一,和弦因为层次丰富,所以在很多时候都会用来模仿乐队的音响。
所以,弹奏好和弦及和弦伴奏织体,是演奏钢琴作品的重中之重。
1.横向和弦技术在和声中横向运动的这种模式借用物理学中的术语,可以将其称之为惯性运动,这种运动是在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下匀速的横向运动,这种物理学中的状态转换到了音乐中,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和声功能,能够作为和声横向运动的动力。
这种横向的和弦弹奏技术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和弦的连奏技术,其中又包含了和弦的转位与连接等。
在这种横向的和弦进行中,演奏者要尤其注意手臂的自然调节与重力运用,在横向和弦的弹奏中,我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力量从手臂贯穿到指尖,甚至有的时候以身体的力量来贯穿人的整个手臂,这需要弹奏者在力量的传送过程中摆脱掉不必要的紧张,这种看似简单的放松实则涉及到腰、肩、肘这三个关键部位的运用,美国东密西根大学钢琴教授Jo1概括这种用力方法为:“The way of power.”6手腕的支撑在传送重力的过程中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部分,手腕作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起到了放松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在和弦连接间十分重要。
在弹奏时手腕先是处于放松状态,随后在接触到琴键的那一瞬间又需要坚固,这就是所谓的“架子”的搭建,在先松后紧的这个过程中,腕部肌肉的收缩就对手腕起到了一个“中转”的作用,这个中转就是支撑。
我的祖国曲试分析
我的祖国全曲为F调,调性统一。
改乐句为不在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全句分为A,B2个乐段。
A至领唱B副(合唱)。
采用主副歌形式。
突出祖国的伟大。
A乐段是第1小结到第10小结,为一个乐段。
改乐段分为a.b.c.d 4个乐句。
是一个起承转合的非方整性乐段。
a.乐句由2个乐节构成。
乐曲开头第一个音为F宫(F调味主调)强调了调性,随后第2拍的后半拍和第3拍有一个徵音问的8度跳进之后旋律连续上行,该外旋律与歌词很好的结合,突出表现河的大与宽的气势磅礴之感。
结束于开放型的属音上(徵)。
b.乐句开头第一个音与a乐句的结尾音相同,该处采用了咬尾式的的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关系密切。
随后旋律连续下行,结束于开放型S2(商)音上。
c.乐句也采用了咬尾式,结束于开放S2(商)上,由2个音节构成。
d.乐句由3个乐节构成,让整个A乐段变为非方正整乐段,结尾外音乐连续下行结束于收拢F(宫)主音上,与乐曲开头第一个音相同,乐段首位呼应最后一句有起承转合的总结作用,让乐曲与乐曲前紧密相连。
让句与句之间的更好的连接与传承。
A乐段为女声领唱主歌部分,旋律婉转动听,优美亲切,情感真实细腻。
B乐段(10--18)该乐段为起承转合的方整性乐段,B乐段分为e,f,g,h 4个又2个乐节组成的乐句。
B乐段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
音乐刚劲有力,气势磅礴,与A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乐段采用混声合唱的方式演唱副歌,与A乐段领唱的形式形成对比,B乐段的多处有速度的变化音乐力度有所加强,节拍,节奏拉长,力度的加强,乐句第一房子结束于D徵,2房子结束于T,S,T的完全中止式结束于收拢型主和铉。
B乐段气势雄壮,豪迈的情绪于A乐段柔情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年级上册音乐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一、单元教材分析1. 男声四重唱《我的中国心》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歌曲。
第一段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
当进入第三段“长江、长城”时,旋律起伏较大,情绪逐渐高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
再现的第四段,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深化,随着旋律的发展,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2.《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合唱曲。
介绍“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3.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是一首曲调柔美抒情,言语朴实简练,主题鲜明的儿歌。
它热情地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爱的心情。
歌曲为2/4拍,羽调式,由五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第一,二句是曲调的重复变化,旋律从低声区进入,流畅而又舒展。
歌词将“太阳和月亮”,“长江和黄河”比拟成一个妈妈的女儿,形象非常生动,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
第三句“啊”及八度大跳一下子把情绪推上高潮,充满激情地唱去了“我们的妈妈叫中国...二、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了解领唱与合唱在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和演唱形式;2.科学合理地运用气息,用自然、饱满、深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学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4.能够认真听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教学难点(1)通过歌曲学唱,能够独立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结构。
(2)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
四、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一、单元教材分析1.《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大调,4/4拍,一段体。
新教材人音版15册我的祖国,黄鹤的故事,彩云追月,小放驴,欢乐歌,春江花月夜,
3.节奏填空练习。(听老师打节奏学生填写缺失部分、正反方向读\擦记节奏节奏)
4/4 X X X X|X. X -‖
4.听记节奏练习。(记写在学案上)
请同学们先模仿老师打的节奏,然后再接写在学案上。师打两遍生先模仿。
4/4 X X XX X|X X X XX X‖
指名学生前面板演,订正。
4、分段欣赏:
边听边想: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分析: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歌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歌词为第三部分。第一、三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第二部分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5、再听,完整感受,小声哼唱。
三:新课教学:
(一)、学唱旋律
1、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速度?
(2)、彩色标注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2、模唱《我的祖国》的第一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的发声,纠正她们的问题。
3、模唱第二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低音的演唱。(音高落下,但声音的位置不变)
4、模唱第三部分旋律。
5、完整哼唱第一乐段。
6、再一次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情绪?
(2)、第二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引入转调的概念。
7、模唱第二段旋律。同时处理最后的渐弱句。
8、完整哼唱全曲旋律。为学唱歌词做好准备。
(二)、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在这一遍将处理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并且处理学生的气息。
2、分组演唱歌曲。第一句一起唱,第一段第一遍歌词女生唱,第一段第二遍歌词男生唱,第二段歌词一起唱,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第二段的情绪和前面的对比。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结构剖析
《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是一首以人民为主题的美塔那叙事曲,由格斯美塔那作曲。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序幕和正文。
序幕以柔美的弦乐为主,紧密的押韵结构将整个乐章开场,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氛和谐。
序幕还包括一段小号音乐,这使得整个乐章的结构变得更加完整。
正文部分以四个不同的乐章构成:第一乐章“革命”,这里出现了鲁特琴和大提琴的弦乐对奏;第二乐章“复兴”,这里出现了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祈祷”,这里展现出民族特色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一乐章“友谊”,它由合唱部分、弦乐四重奏和演奏尾声组成。
在这个乐章中,格斯美塔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民的思想心情以及对友谊的思考都有着深刻的体现,他通过例如马太效应、音乐比喻等方式将一切都囊括其中。
最后,格斯美塔那使用弦乐四重奏为写实细节加以表达,将整个乐章安排在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中,使得这首叙事曲充满了动感。
总之,《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作品,它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人民和友谊的热情。
我的祖国曲式结构
我的祖国曲式结构
我的祖国曲式结构如下:
首先,以“起”为主题的前奏部分开始,展示出祖国的雄伟壮丽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接着,进入“扬”的主题部分,以欢快激昂的节奏和旋律呈现出祖国的辽阔大地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
紧随其后的是“扬”的副题部分,以轻快的旋律描绘出祖国的和谐社会和丰富人民生活的场景。
接下来是“扬”的再现部分,重复前面的旋律,再次强调祖国的壮丽和伟大。
然后,进入“变”的转折部分,以柔和的音符表达出祖国的温暖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接着是“变”的主题展开部分,通过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描绘出祖国的自然景观和鲜明的民族风貌。
最后,以高潮连续的终曲部分结束,加强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珍惜之情。
整首曲子以节奏明快、旋律动听、音色丰富为特点,让人产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自豪。
长扇舞我的祖国背面分解
长扇舞我的祖国背面分解标题:长扇舞《我的祖国》背面分解引言:长扇舞《我的祖国》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和祝福的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以《长扇舞我的祖国》背面的各个分解为主题,探究其内涵与构造,以更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第一步:了解长扇舞长扇舞是中国民间传统舞蹈之一,通过扇面的展开和收合,展现舞者优雅的身姿和舞动的韵律。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舞蹈形式。
其中,《我的祖国》是一首经典的长扇舞,以其艺术性与感人之处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二步:分析《我的祖国》的背面长扇舞《我的祖国》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者的动作和表情都很重要,但是舞蹈的背后则更加引人注目。
在这个背后,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分解:1. 舞蹈的叙事性:《我的祖国》通过整个舞蹈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舞者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将观众带入其中感受自己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2. 扇面的移动与变化:长扇舞中,扇面不仅是舞者的道具,更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观众可以看到扇面在《我的祖国》背面的分解中不断地移动和变化,通过不同的动作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3. 舞蹈的结构与编排:《我的祖国》的舞蹈结构分明,编排紧凑有序。
舞者的动作和舞蹈的节奏相互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画面。
在前半部分,舞者的动作相对柔和,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而在后半部分,舞者动作逐渐放大,表现了对祖国的强烈情感和衷心祝福。
第三步:解读《我的祖国》背后的内涵长扇舞《我的祖国》背面所展现的内涵是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同时也是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舞蹈通过动态的姿势与扇面的变化,将观众的情感和思绪引向对祖国的追溯、祝福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期望。
1. 祖国的壮丽山河:通过扇面的展开与舞动,舞者创造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
观众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千山万水、山水田园的美丽与恢宏,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与热爱。
2. 热爱祖国的情感:《我的祖国》通过具体的动作和表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未来美好发展的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祖国》结构分析
舞编181 林童憧
段落分布:
A:00:15-00:39 展示三人的身份军人
00:15-00:29段落三人群舞,以军人挺拔、刚硬的直线动作作为编创的出发点,来体现军人的气质,结合开头的枪声转变到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从而将军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将观众带入了舞者创造的世界。
00:33-00:36段落女孩被托举向上抛,两个男生向两边扑倒,有种蚂蚁抱团离开火海,有牺牲也有幸存的,来体现军人的牺牲精神
00:38 01:05的造型三人扭曲缠绕在一起,似拧成一股麻绳,体现军人团聚团结的力量
B:00:39-01:31 在军营中训练生活
00:43-01:30这一段的三人舞从铿锵有力转变到刚柔并济,音乐舒缓,能想象出这是军人们在军营中的训练生活。
采用升国旗这一件事情作为编创的出发点,国旗代表着国家利益,而军人们则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三人运用了旋转的元素,用曲线的动作形式将三人串联起来,有分有合,但三人始终是有关联有联系的,也运用了焦点变换法,当三人分开时,动的一组为焦点,这时在旁边的人会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弱化自己的存在,但又不至于在台上会出现多余的情况,三人配合地游刃有余,将一幅军营生活的日常画卷刻画的生动形象。
C:01:32-03:22 开始战争
音乐开始变化,由放松悠扬转变为节奏紧张较为壮阔的音乐,灯光由黄转深红,使观众明白这个时候场景转换成了战场。
三人从后互相搀扶着向前走去时,进一步加深场景转变的预示,然后紧跟着三人便分开来了一段群舞。
这段群舞的编排是前面三人刚出场时(00:15-00:29)的群舞发展变化,这一次的群舞所展示的是战场上的场景,结束后接了一段重复的动作段落(00:32-00:36)加深了观众对这一动作的熟悉,而这一次的动作重现所起的是军人们对维护国家利益会冲锋打头仗,高于自身利益的作用。
02:34-03:00三人面对8点方向轮番上阵,从第一个人冲上前后,三人分别进行了一小段的solo,体现军人宁愿战死也不愿做躲在战场后方的缩头乌龟,而后三人分散面对不同的方向,体现三人在战场上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块领域,都会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抗争。
03:00-03:11又再现了三人的群舞片段,与之前的(00:15-00:29 01:49-02:01)两段群舞又发生了变化发展,这时候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所展现的群舞片段难度加大,音乐节奏更加紧张,将作品推向高潮。
D:03:23-04:28 战友战死(死变化发展了两次)
音乐节奏突然从紧张到放大最后一个音并拉长进行音乐间的转换,专程悲怆的音乐,场灯由暗红转亮白的一瞬间演员定格,形成造型,高中低的空间分布,战死的战友分别靠在幸存的战友身上,揪住观众的心,传达战友战死后的不可置信,悲伤,不舍的一系列情感。
动作节奏也开始明显放慢,与前面的高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演员由前到后的位置变化,男演员们在同一个区域上不动,暗示三位战友天人相隔,一边是永远留在战场的壮烈的战魂,一边
是得继续向前走的幸存的人儿。
这段慢动作三位的气息在同一个频率上,所以即使三个人都在运动,但画面是舒服的,协调的。
而后女生由后再向前冲想抱住战友而抱不住时,重复了战友死的画面,加强心理冲击,再度将作品向上推,独留女演员进行了一段偏喜剧的表演,用表情和无限延伸放慢的肢体,将这一情感润物细无声的慢慢融入观众的心中,达到共情的效果。
E:04:28-05:55 回忆往昔,回想从前军营的训练生活,坚定军人的信念
这一段音乐从悲怆又进行了一次转换,这一次的音乐与前面军营生活的音乐相似,但是这一次的音乐加多了一些空灵的感觉,似梦非梦,像是从远处,从天堂传回来的声音。
灯光变化成了黄色,圣洁又带有怀旧的色彩,从而起到了场景转换的效果。
由现实转入幻境,将观众带入女主的内心。
三人重新回到最开头的站位(这个站位共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分别为00:29和02:56)将观众重新带入三人还在一起时的生活的时光。
当我的祖国音乐响起时,一股敬畏圣神的感觉油然而生,三人再度重复(00:59-01:25)的舞蹈片段,这一段为报效而努力训练的片段将作品的level再度提升,点题为国家而光荣牺牲,是一种荣誉,是军人心里最高级别的死法,死得其所,是一种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