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刘盼、刘世文(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2011刘盼、刘世文(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2011刘盼、刘世文(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5卷第39期 2011–09–24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24, 2011 Vol.15, No.39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7379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刘 盼,刘世文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Liu Pan, Liu Shi-wen

Abstract

BACKGROU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s a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method, which is capable of

modula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targeted brain regions by passing a weak electric current through the cortex via two stimulating

electrodes placed on the scalp.

OBJECTIVE: We reviewed the basic principle, stimulus program, advantages and adverse effects and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in

strok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

METHODS: The first author retrieved 1995/2011 PubMed database and Foreign Medical Journal Service. Key words were “tDC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stroke” in English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Chines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nodal stimulation increases cortical excitability in the stimulated brain tissue while cathodal

stimulation decreases it. It is a kind of old research methods, although the research is intermittent. Bu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 hotspot and has been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tDCS, a portable, safe,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echnique,

which is capable of modula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targeted brain regions, and especially a sham mode allowing controlled

experiment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is bring new hope for patient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t present,

it has illuminat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enters clinical second test stage.

Liu P, Liu SW.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39):7379-7383.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摘要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刺激脑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

目的:回顾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基本原理、刺激程序、优越性及不良作用及其在脑功能各个区域与脑卒中和脊髓神经系统

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stroke;经颅直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

结果与结论: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已经确立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人类大脑皮质的有益效果,并基本确立了其刺激模式。阳极

刺激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阴极刺激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阳极刺激和阴极刺激均

有有益的作用,阳极刺激对脊髓损伤的患者也有有益的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

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脑卒中;康复医学;脊髓;神经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39.040

刘盼,刘世文.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379-7383.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0 引言

早在11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随着认识的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tDCS)技术逐步成熟,到目前为止,tDCS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如在神经病学方面:脑卒中和难治性癫痫[1-3];精神病学方面:慢性抑郁[4-5]、药物成瘾[1-6];纤维肌痛[7];脊髓损伤等[8-9]。

本文是Nitsche and Paulus等人近十年详细的研究,包括经颅直流电的作用原理、机制、调节参数、不良反应及应用性研究,尤其是在卒

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及脊髓神经系统的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

库。英文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stroke”,中文检索词为“经颅直

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与tDCS激有关。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iu P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p0535@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Correspondence to:

Liu Shi-wen,

Professor,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iushiwen1947@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Received: 2011-05-31

Accepted: 2011-06-30

吉林大学白求恩

医学院,吉林省长

春市130021

刘盼★,女,1984

年生,山东省滨州

市人,汉族,吉林

大学第一医院在

读硕士,主要从事

脑血管病的康复

研究。

lp0535@126.

com

通讯作者:刘世

文,教授,吉林大

学白求恩医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liushiwen1947@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11)39-07379-05

收稿日期:2011-05-31

修回日期:2011-06-30

(20110531004/GW?W)

万方数据

刘盼,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P.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7380

www.CRTER .org

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1.3 数据提取 共检索到文献378篇,其中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378篇,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及内容陈旧、重复的文献329篇,纳入4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

1.4 质量评价 符合纳入标准的49篇文献中,文献[1-30]探讨了tDCS 的基本信息包括刺激模式、优缺点及不良反应,文献[31-43]探讨了其在健康人身上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认知的研究成果,文献[44-49]探讨了其在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 结果

2.1 tDCS 的基础性研究

2.1.1 tDCS 极性调节特征 tDCS 是一种非侵袭性的经颅刺激方法,刺激效果具有极性特点。阳极刺激使皮质的兴奋性提高,而阴极刺激降低皮质的兴奋性,刺激结束后的效应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刺激持续的时间,如果刺激的时间持续足够长,刺激结束后皮质的兴奋性的改变可持续达1 h ,通过调节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刺激后效应的持续时间可以被控制[13-40]

。连续刺激的间

隔时间对于延长tDCS 后效应的持续时间可能有重要的

作用

[19-20]

2.1.2 脑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tDCS 的后效应机制也可能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和长时程抑制的形成类似,但尚无证据证实,大量研究认为tDCS 的作用机制既与膜的极化有关也与突触的可塑性调节有关,其具体调节机制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用药理学的调节作用和电物理学技术研究显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 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主要是由于皮质内突触的活动

[17-18]

2.1.3 tDCS 刺激皮质的安全调节参数 电流密度 0.05 mA/cm 2

,平均电量为0.06 C/cm 2

为组织损伤的阈值。tDCS 的安全参数设置为电极板5×7 cm 2

,刺激持续30 min 以内,电流1.0~2.0 mA 证实是安全的,盐水浸泡海绵垫的电极板的放置位置,一个电极放在刺激的皮质区域的颅骨上方,另一个放在对侧的眼窝之上,参照电极也可置于肩上或颅外的其他部位,保证两个刺激电极板之间相互干扰最小。

2.1.4 tDCS 刺激点的定位 tDCS 刺激点的定位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其作用效果,上世纪对于该技术研究断断续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而目前的定位已经相当的明确,至今国外多用经颅磁刺激诱导相应的躯体部位产生运动诱发电位来定

位。

2.1.5 兴奋效果评估 利用标准的经颅磁刺激(刺激强度小于0.5 mA ,持续时间7 s)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变化来评估tDCS 的作用效果,对比tDCS 刺激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来判断刺激的后效应。

运动阈是指引起运动诱发电位的最小的磁刺激强度,tDCS 阳极刺激引起皮质兴奋性的提高;输入-输出曲线是大的神经元群兴奋性指标,两者反应了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因此用来评估tDCS 刺激产生的效应。临床上可以用特定的评定量表来评估tDCS 的长期临床效应。

利用功能影像学对tDCS 作用下的脑功评价:许多影像学研究提示tDCS 刺激M1区是如何影响大脑活动的

[23-26,35]

。Baudewig 等

[19]

证实了应用MRI 验证tDCS

刺激效应的安全性。接下来的功能性磁共振造影研究了阳极tDCS 短期的刺激效应显示在运动辅助区和受刺激的M1区有明显的活动性提高

[20]

。Lang 等

[21]

利用PET

的研究也报道了阳极和阴极tDCS 刺激引起的广泛大脑活动性的改变。近来的一项功能性磁共振造影研究证实了阳极tDCS 刺激M1区仅引起受刺激皮质活动的提高,而不引起受刺激区域远隔相关皮质活动的变化,阴极tDCS 刺激提高了运动相关的对侧M1区和背部前运动皮质的活动,并且增强了这些区域与受刺激左侧M1的功能性连接

[22]

。作者认为这些研究显示的影响相当的普

遍不具体,不足以说明刺激引起大脑活动的改变与刺激极性有关,或同现存的解剖功能连接有关。 2.1.6 tDCS 的优势 与经颅磁刺激相比,tDCS 的刺激较弱,但易可引起皮质兴奋性的变化,且刺激后效应比经颅磁刺激持久,几乎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简便易携带;设备的价格比经颅磁刺激低廉的多;更为优越的是可设立假刺激组进行对照研究。假刺激组即仍然用tDCS 刺激,但仅持续2 min (研究显示tDCS 刺激持续3 min 以上才会产生后效应

[17]

),以引起同真tDCS 刺

激组(阳极刺激组或阴极刺激组)相同的皮肤感觉。这些优势促进tDCS 近十年的迅猛发展。

2.1.7 tDCS 的缺点 tDCS 的一个大的缺点是它的低空间作用定位性,这是由于:①相对于需要检测的脑皮质区域来说面积大的刺激电极板。②有功能影响的参照电极的影响。为了增加tDCS 作用的定位性及提高刺激电极的功能效果,并使其限定于特定的皮质区域且避免参比电极的影响,Nitsche 等

[23]

研究显示 tDCS 引起皮

质兴奋性的变化能够被更精确地定位,通过减少刺激电极板的大小和增加参比电极的大小,这一研究结果可为以后适当调节电极板的大小达到最理想的刺激效果。 2.1.8 tDCS 的不良作用 tDCS 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也受到关注,根据目前tDCS 的安全指导参数,tDCS 应用于皮质的运动区和和非运动区,无论是对健康人还是有

万方数据

 

刘盼,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7381

www.CRTER .org

神经病学疾病患者,其不良作用都很小。最常见的不良作用为电极板下轻微的麻感和痒感,存留时间较短

[24]

。tDCS

刺激结束后,头痛、恶心、失眠的发生率很低;痒感发生率和麻感的强度正常人较患者明显,而刺激后患者头痛较正常人发生率偏高

[25]

。Brunoni 等

[49]

系统的分析了

自1998/2010的117篇研究tDCS 作用于人类大脑不良反应的研究报告,结果亦显示轻微的痒感和麻感是主要的不良反应,但存留时间较短。Iyer 等

[26]

对1 mA 和2 mA tDCS 刺激额叶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显示在有限的暴露于tDCS 下产生极化的额皮质是安全的,且能选择性提高健康者的言语流利度。 2.2 tDCS 在健康人身上的基础研究

2.2.1 初级运动皮质 初级运动皮质是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中最常用的脑功能区域,包括tDCS 的机制、调节参数、作用的极性特征、优势、缺点及不良反应等。Hunter 等

[27]

研究了在力场诱导的运动再学习中阳极

tDCS 刺激初级运动皮质产生的影响,其可能提示tDCS 影响了运动程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tDCS 用于病人的临床治疗成为可能。

tDCS 不仅对上肢的运动功能有影响,研究显示阳极tDCS 不仅影响腿部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也提高腿部的运动功能

[28-29]

。 2.2.2 皮质可塑性自我平衡的调整 tDCS 单独使用可提高皮质的兴奋性,那么两种非侵袭刺激联合应用的效应会不会明显高于各自应用时的效应,结果研究中显示:两种非侵袭性刺激联合应用时,并没有高于各自应用时的效果。而是证实了大脑皮质可塑性具有自我平衡的调整能力。

tDCS 和经颅磁刺激左侧初级运动皮质,阳极tDCS 刺激后接着1 Hz 经颅磁刺激降低了皮质脊髓的兴奋性达20 min ;阴极tDCS 刺激后接着1 Hz 经颅磁刺激提高了皮质脊髓的兴奋性达20 min 。而当经颅磁刺激用于假tDCS 刺激时,兴奋性无变化。因此用tDCS 极性刺激改变运动皮质的初始状态逆转了1 Hz 经颅磁刺激结果,显示了人类大脑运动皮质自我平衡机制的存在[30]

这一机制有助于防止大脑产生过度不适应的可塑性改

变。Antal 等

[31]

用tDCS 和经颅磁刺激联合刺激视皮质

研究显示tDCS 可引起短暂的视皮质可逆的兴奋性变化,tDCS 预处理后应用经颅磁刺激对视皮质兴奋性的影响也显示了自我平衡机制的存在,但仅限于阳极的tDCS 刺激

[32]

2.2.3 tDCS 对远隔皮质区域兴奋性的影响 tDCS 不仅影响人类大脑同侧皮质之间的兴奋性,也影响刺激对侧皮质的兴奋性,Boros 等

[33]

进行一项实验研究显示,

阳极tDCS 刺激前运动皮质区可选择性引起短期的内皮质抑制和易化,而运动阈,单脉冲测试运动诱发电位和输入输出曲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恒定不变。tDCS 刺激

前运动皮质区影响有连接的远隔皮质区域的兴奋性变化。同时也间接证明了tDCS 调节前运动皮质的兴奋性。

tDCS 刺激左侧M1区,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检测了对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和起始潜伏期及经胼胝体抑制的时限显示tDCS 不仅影响参与产生运动诱发电位的皮质脊髓环路,而且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节对侧半球的经胼胝体抑制

[34]

2.2.4 认知的研究 tDCS 对健康人和卒中患者的认知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作用,包括视觉的提高[32-31]

、语言加

工能力的处理[26-36]

记忆力的改善

[37-38]

、健康人触觉空

间辨别能力的提高

[39]

。这为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带了希

望。

2.3 tDCS 的临床实验应用 tDCS 也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研究,如偏头痛、帕金森症、抑郁、纤维肌痛、老年痴呆认知、癫痫抗痉挛等的治疗研究中。下面详细阐述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应用及前景。 2.

3.1 脑卒中

刺激模式:健康成年人大脑两半球运动皮质神经元兴

奋性是均衡的。每一个处于活跃状态的初级运动皮质都会通过胼胝体路径抑制对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并且阻止镜像运动的发生

[40]

。脑卒中后,这种相互的经胼胝体

抑制变得不均衡。因此目前两种tDCS 模式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研究中,一种是阳极tDCS 刺激损伤区域引起其兴奋性的提高,一种是阴极tDCS 刺激对侧未损伤半球区域降低其兴奋性。

阳极tDCS 刺激受累半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手的运动功能

[41]

,阴极刺激脑卒中患者未受累半球易可

促进偏瘫手运动功能的恢复[42]

。tDCS 用于未损伤半球

较损伤半球有固有的优势,这依赖于未损伤半球没有电流密度的分布扩散,其正常的脑部结构、完整的皮质内联系和较少的引发癫痫的危险。除了刺激部位,损伤的大小和部位外还有很多影响自然地和促进的脑卒中康复因素的存在,如受损伤的半球是优势半球还是非优势半球,损伤的部位是皮质区域还是皮质下区域还是脑白质病变,损伤的部位与保留的锥体束的关系,损伤初始时的严重性,年龄,性别等。

由于脑卒中患者受累半球解剖学的改变(瘢痕组织的形成和脑脊液空间增大),可能干扰tDCS 产生的电流作用,因此和阴极刺激未受累半球相比,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此外,由于tDCS 刺激需用两块电极板,刺激电极板和参照电极板,参照电极置于刺激电极对侧眼眶上,实验结果不能排除参照电极板对额极的影响是否和运动的改善有关;且两电极板的覆盖面积较大,不仅包括目标皮质,也可能刺激到到其他皮质如前运动皮质、感觉皮质,因此刺激结果亦不能排除其他皮质的影响。通过适当减少刺激运动皮质电极板的大小和增加参比电极板的大小不影响其刺激结果

[23]

,但在脑卒中患者身上的研究尚未取

万方数据

刘盼,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P.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7382

www.CRTER .org

得验证。有研究显示锥体束的完整性对tDCS 脑卒中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其完整性可被MRI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或者MEPs 检测,其完整性可作为脑卒中康复可能性的重要决定因素[43]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众多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整体趋势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而效果大小不一,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tDCS 不同模式用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类如,损伤的部位及大小,锥体束的完整性,大脑半球之间反常抑制的存在等,再去调整tDCS 刺激参数,包括刺激的模式(阴极刺激未受累半球,阳极刺激受累半球)、刺激的强度、刺激大脑的覆盖区域等。

结合运动疗法的tDCS 刺激:tDCS 联合运动训练能够

提高神经可塑性和行为改变。动作学习和tDCS 在诱导人类神经可塑性改变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动作学习过程伴随着皮质兴奋性的变化和突触效率的改变,而tDCS 的后效应与膜极化和神经元NMDA 受体有关,因此,两者的相互作有可能用来强化与学习有关的NMDA 受体。基本想法是物理治疗时皮质所处的状态能够加强动作练习诱导的长期效应。在脑卒中患者的tDCS 刺激研究中多结合某种运动疗法

[41-42,44]

,且刺激后运动功能明

显改善。为使运动疗法和tDCS 联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达到最大的效果,关键是要确定出tDCS 的最佳调节参数,刺激的最佳时间窗及运动疗法的选择,以适应不同的脑卒中患者个体。因此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重复tDCS 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众多的研究均是

单次刺激,而重复的tDCS 刺激卒中患者运动皮质的研究亦显示有累积效应,阴极刺激未受累半球和阳极刺激受累半球后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连续5 d 每天一次的刺激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明显,且刺激后效应持续两周,其机制也可能与NMDA 受体的激活有关[45]

。多阶段

tDCS 刺激的时间间隔对其后效应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

实验确定验证。

失语症:tDCS 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失语症命名功

能的恢复,尤其是最靠近刺激部位的损伤周围区域改善最明显,且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持续达1周[46]

。如果这

一结果能被更大研究证实,那么将为脑卒中患者失语症

的治疗提供一个更好的辅助方法。

视觉空间忽略:Sparing 等

[47]

在左侧视觉空间忽略的

脑卒中患者身上研究显示,阴极刺激未受累后顶叶皮质产生的抑制和阳极刺激受累后顶叶皮质的易化均减少了视觉空间忽略的症状。这也说明tDCS 通过影响大脑半球内部的相互联系网络而使其调节视觉空间处理的能力增强。

此外,tDCS 联合外周神经刺激的治疗比单用其一

的方法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48]

。总之,对于

脑卒中患者应用tDCS 的研究还很少,实验前对脑卒中患者的分类评估是十分重要的;tDCS 对不同情况(损伤区域,时间,大小等)脑卒中患者的刺激效应,运动疗法和tDCS 的联合应用,tDCS 和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以及多阶段tDCS 的刺激时间间隔与刺激后效应持续的时间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 2.3.2 tDCS 对脊髓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 随着tDCS 依赖其极性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的研究不断深入,这种皮质的调节是否影响有联系的远距离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改变也开始被关注。Nitsche 等

[10-12]

曾经用H 反射

和F 波研究了tDCS 对脊髓兴奋性的影响,但是没有测定脊髓网络兴奋性的变化。Roche 等

[35]

在此基础上研究

刺激健康人手运动皮质区域是否能引起脊髓网络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tDCS 提高了桡侧腕伸肌对桡侧腕屈肌的双突触交互抑制,没有调节桡侧腕屈肌Ⅰa 末梢的突触前抑制和桡侧腕屈肌H 反射波。同时得出阴极tDCS 不能调节脊髓网络的兴奋性,阳极刺激引起的双突触交互抑制的增强是由于双突触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的提高引起的。最终得出结论tDCS 作用于健康人运动皮质可引起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的变化。 3 讨论

目前,tDCS 对于脊髓网络兴奋性的研究还很少,其

影响脊髓网络兴奋性的改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此外,大脑兴奋性的变化对脊髓网络兴奋性的影响是通过皮质脊髓束通路的直接作用还是通过更多的间接的递减式的控制的机制尚不明确。tDCS 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引起脊髓网络兴奋性的变化,不仅有助于运动控制的功能机制的研究,更有助于在康复医学中应用。

4 参考文献

[1] Hummel FC, Cohen LG.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a new strategy to improve neuro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Lancet Neu-rol.2006; 5: 708-712.

[2] Mansur CG,Fregni F,Boggio PS,et al. A sham stimula-tion-controlled trial of rTMS of the unaffected hemisphere in stroke patients.Neurology.2005;64:1802-1804.

[3] Fregni F,Thome-Souza S,Nitsche MA,et al.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cathodal DC po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Epilepsia.2006;47(2):335-342.

[4]

Boggio PS,Rigonatti SP,Ribeiro RB,et al.A random-ized,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n the efficacy of cortic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2007;11:1-6.

[5]

Boggio PS,Rigonatti SP,Ribeiro RB,et al.A random-ized,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n the efficacy of cortic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2008;11(2):249-254.

[6]

Fregni F, Liguori P, Fecteau S,et al.Cort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wit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re-duces cueprovoked smoking craving: a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study. J Clin Psychiatry.2008;69(1):32-40. [7]

Fregni F,Gimenes R,Valle AC,et al.A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proof of principle study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in fibromyalgia. Arthri-tis Rheum.2006.54(12):3988-3998.

万方数据

 

刘盼,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7383

www.CRTER .org

[8]

Fregni F,Boggio PS,Lima MC,et al.A sham-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pain in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Pain.2006;122(1-2): 197-209.

[9] Nitsche MA,Paulus W. Excitability changes inducedin the human motor cortex by weak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J Physiol.2000;527:633-639.

[10] Nitsche MA,Fricke K,Henshke U,et al. Pharmacological modula-tions of cortical excitability shifts induced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humans. J Physiol. 2003;553:293-301. [11] Nitsche MA,Liebantz D,Lang N,et al.Safety criteria fo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n humans. Clin Neurophysiol. 2003;114:2220-2222.

[12] Nitsche MA,Nitsche MS,Klein CC,et al. Level of action of cathodal DC polarisation induced inhibi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Clin Neurophysiol.2003;114:600-604.

[13] Furubayashi T,Terao Y,Arai N,et al.Short and long dura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over the human hand motor area. Exp Brain Res. 2008;185(2):279-286.

[14] Poreisz C,Boros K,Antal A,et al.Safety asp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concerning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s.Brain Res Bull. 2007;72(4-6):208-214.

[15] Monte-Silva K,Kuo MF,Liebetanz D,et al. Shaping the optimal repetition interval for cathod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J Neurophysiol. 2010;103(4):1735-1740.

[16] Nitsche MA,Liebetanz D,Tergau F,et al.Modulation of cortical excitability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ervenarzt. 2002;73(4):332-335.

[17] Nitsche MA,Seeber A,Frommann K,et al.Modulating parameters of excitability during and afte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 J Physiol. 2005;568:291-303. [18] Stagg CJ, Nitsche MA. Physiological Basi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Neuroscientist.2011;17(1): 37-53.

[19]

Baudewig J, Nitsche M, Paulus W,et al. Regional modulation of BOLD MRI responses to human sensorimotor activation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Magn Reson Med.2001;45: 196-201.

[20] Kwon YH,Ko MH,Ahn SH,et al.Primary motor cortex activation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the human brain.Neurosci Lett. 2008;435(1):56-59.

[21] Lang N, Siebner HR, Ward NS,et al. How does transcranial DC stimulation of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alter regional neuronal a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 Eur J Neurosc i. 2005;22:495-504. [22] Stagg CJ, O’Shea J, Kincses ZT,et al.Modulation of move-ment-associated cortical activation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Eur J Neurosci.2009;30: 1412-1423.

[23] Nitsche MA,Doemkes S,Karakose T,et al.Shaping the 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J Neurophysiol. 2007;97(4):3109-3117.

[24]

Brunoni AR,Amadera J,Berbel B,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reporting and assessment of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2011;14(8):1133-1145.

[25] Poreisz C,Boros K,Antal A,et al.Safety asp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concerning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s.Brain Res Bull. 2007;72(4-6):208-214.

[26] Iyer MB, Mattu U, Grafman J, et al.Safety and cognitive effect of frontal DC brain polariza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Neurology. 2005;64(5):872-875.

[27]

Hunter T,Sacco P,Nitsche MA,et al.Modulation of internal model formation during force field-induced motor learning by anod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primary motor cortex.J Physiol. 2009;587(Pt12):2949-2961.

[28] Jeffery DT,Norton JA,Roy FD, et al.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n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leg motor cortex.Exp Brain Res. 2007;182(2):281-287.

[29] Tanaka S,Hanakawa T,Honda M,et al.Enhancement of pinch force in the lower leg by anod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Exp Brain Res.2009;196(3):459-465.

[30]

Siebner HR,Lang N,Rizzo V,et al.Preconditioning of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it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evidence for homeostatic plasticity in the human motor cortex.J Neurosci. 2004;24(13): 3379-3385.

[31] Antal A,Kincses TZ,Nitsche MA,et al.Manipulation of phosphene thresholds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man.Exp Brain Res. 2003;150(3):375-378.

[32] Lang N,Siebner HR,Chadaide Z,et al.Bidirectional modulation of primary visual cortex excitability: a combined tDCS and rTMS study.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7;48(12):5782-5787.

[33] Boros K,Poreisz C,Münchau A,et al.Premoto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affects primary motor.excitability in humans.Eur J Neurosci. 2008;27(5):1292-1300.

[34] Lang N, Nitsche MA, Paulus W,et al.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ver the human motor cortex on corticospinal and transcallosal excitability.Exp Brain Res. 2004;156(4):439-443. [35] Roche N, Lackmy A,Achache V,et al.Impact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n spinal network excitability in humans.J Physiol.2009;587(23):5653-5664.

[36] Sparing R,Dafotakis M,Meister IG,et al.Enhancing language per -formance with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a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study in healthy hu-mans.Neuropsychologia. 2008;46(1):261-268.

[37] Fregni F,Boggio PS,Nitsche M,et al.Anod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prefrontal cortex enhances working mem-ory.Exp Brain Res. 2005;166(1):23-30.

[38] Jo JM,Kim YH,Ko MH,et al. Enhancing the working memory of

stroke patients using tDCS.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9;88(5): 404-409.

[39] Ragert P,Vandermeeren Y,Camus M,et al.Improvement of spa-tial

tactile acuity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Clin Neu-rophysiol. 2008; 119(4): 805-811.

[40] Duque J,Murase N,Celnik P, et al. Intermanual Differences in

movement-related 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 J Cogn Neuro-sci. 2007; 19: 204-213.

[41] Hummel F,Cohen LG.Improvement of motor function with

non-invasive cortical stimu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stroke.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5;19(1):14-19.

[42] Nair DN,Renga V,Hamelin S,et al. Impro ving motor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using simultaneous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tDCS. Stroke.2008;39(2):542.

[43] Schlaug G,Renga V,Nair D.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Stroke Recovery.Arch Neurol. 2008; 65(12): 1571-1576.

[44] Fregni F,Boggio PS,Mansur CG,et al.Transcranial direct cur rent

stimulation of the unaffected hemisphere in stroke pa-tients.Neuroreport. 2005;16(14):1551-1555.

[45] Boggioa PS,Nunesa A, Rigonattia SP,et al.Repeated sessions of

noninvasive brain DC sti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stroke patients.Restorative Neurol Neurosci. 2007;25:123-129.

[46] .Baker JM, Rorden C, Fridriksson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ing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o Treat Stroke Patients With Apha-sia.Stroke.2010; 41(6): 1229-1236.

[47] Sparing R,Thimm M,Hesse MD,et al.Bidirectional alterations of

interhemispheric parietal balance by non-invasive cortical stimula-tion.Brain.2009;132(Pt 11):3011-3020.

[48] Celnik P,Paik NJ,Vandermeeren Y,et al.Effects of combine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and bra in polarization on performance of a motor sequence task after chronic stroke.Stroke.2009;40(5): 1764-1771.

[49] Brunoni AR,Amadera J,Berbel B,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n

reporting and assessment of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1;15:1-13.

关于作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构思并设计本综述,第一作者起草,经通讯作者审校,第一作者对本文负责。利益冲突:课题未涉及任何厂家及相关雇主或其他经济组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利益的赞助。 伦理批准:无涉及伦理冲突的内容。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改变人类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阴极刺激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本综述增加的新信息: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最佳刺激模式及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的意义: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的,有效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刺激器,在临床应用于各种中枢疾病的康复研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希望,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万方数据

经颅直流电刺激多方面概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摘要: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介绍其机制,以及安全性和应用,问题和展望。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学特性,对膜受体影响,以及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等途径发挥脑功能的作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机制;进展;应用 一、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简介 近年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神经刺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深部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有侵入式脑刺激(如DBS),和非侵入式脑刺激之分,非侵入式脑刺激有tDCS、TMS、低能激光、超声。本世纪以来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康复医学、神经病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应用领域涉及多种神经及神经类疾病。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Transcranial dirext-current stimulation)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2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1]。tDCS 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tDCS通过在头皮上特定区域放置电极,然后刺激器向大脑输送低强度的直流电来引起颅产生电流。此特定区域的颅电流则会基于不同类型的刺激而提高或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神经元兴奋性则会引起大脑功能性转变。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如下图1所示。 图1.经颅直流电刺激仪 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已有样板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1、什么就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经颅磁刺激就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得)、非侵入性得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得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得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得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与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得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与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得机制就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就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得一门新 医疗技术。它就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得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得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得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得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得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得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得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 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得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得治疗;在神经领域得神经损伤后得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得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得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得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得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得发展历史,无数得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 0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得广大认可、它目前就是美国FDA批准得唯一得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得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得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得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著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得优势在哪里?

2011刘盼、刘世文(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5卷第39期 2011–09–24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24, 2011 Vol.15, No.39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7379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 刘 盼,刘世文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Liu Pan, Liu Shi-wen Abstract BACKGROU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s a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method, which is capable of modula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targeted brain regions by passing a weak electric current through the cortex via two stimulating electrodes placed on the scalp. OBJECTIVE: We reviewed the basic principle, stimulus program, advantages and adverse effects and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in strok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 METHODS: The first author retrieved 1995/2011 PubMed database and Foreign Medical Journal Service. Key words were “tDC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stroke” in English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Chines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nodal stimulation increases cortical excitability in the stimulated brain tissue while cathodal stimulation decreases it. It is a kind of old research methods, although the research is intermittent. Bu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 hotspot and has been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tDCS, a portable, safe,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technique, which is capable of modula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targeted brain regions, and especially a sham mode allowing controlled experiment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is bring new hope for patient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t present, it has illuminat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enters clinical second test stage. Liu P, Liu SW.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39):7379-7383.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摘要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刺激脑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 目的:回顾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基本原理、刺激程序、优越性及不良作用及其在脑功能各个区域与脑卒中和脊髓神经系统 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stroke;经颅直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 结果与结论: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已经确立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人类大脑皮质的有益效果,并基本确立了其刺激模式。阳极 刺激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阴极刺激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阳极刺激和阴极刺激均 有有益的作用,阳极刺激对脊髓损伤的患者也有有益的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 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脑卒中;康复医学;脊髓;神经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39.040 刘盼,刘世文.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379-7383.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0 引言 早在11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随着认识的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tDCS)技术逐步成熟,到目前为止,tDCS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如在神经病学方面:脑卒中和难治性癫痫[1-3];精神病学方面:慢性抑郁[4-5]、药物成瘾[1-6];纤维肌痛[7];脊髓损伤等[8-9]。 本文是Nitsche and Paulus等人近十年详细的研究,包括经颅直流电的作用原理、机制、调节参数、不良反应及应用性研究,尤其是在卒 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及脊髓神经系统的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 库。英文检索词为“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stroke”,中文检索词为“经颅直 流电刺激,非侵袭性脑刺激”。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与tDCS激有关。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iu P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p0535@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Correspondence to: Liu Shi-wen, Professor,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 liushiwen1947@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Received: 2011-05-31 Accepted: 2011-06-30 吉林大学白求恩 医学院,吉林省长 春市130021 刘盼★,女,1984 年生,山东省滨州 市人,汉族,吉林 大学第一医院在 读硕士,主要从事 脑血管病的康复 研究。 lp0535@126. com 通讯作者:刘世 文,教授,吉林大 学白求恩医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liushiwen1947@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11)39-07379-05 收稿日期:2011-05-31 修回日期:2011-06-30 (20110531004/GW?W) 万方数据

经颅磁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疗法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 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

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的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无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0 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的广大认可。它目前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的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着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6、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什么禁忌症吗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

▂▂▂▂▂▂▂▂▂▂▂▂▂▂▂▂▂▂▂▂▂▂▂▂▂▂▂▂▂▂▂▂▂▂▂▂▂▂▂ REHAB IN REVIEW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 《康复评述》 ▂▂▂▂▂▂▂▂▂▂▂▂▂▂▂▂▂▂▂▂▂▂▂▂▂▂▂▂▂▂▂▂▂▂▂▂▂▂▂ Volume 17 Number4 published by Physicians April 5, 2009 in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中文翻译由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武汉)组织 本期由浙江省嘉兴二院顾旭东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李建华主任主译编经颅磁刺激对视觉忽略的作用 单侧视觉空间忽略(VSN)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VSN的发生和后顶部皮层的损伤有关。一些研究表明:由VSN 引起的功能失用可能与未损伤侧大脑半球相对的过度活动有关。之前的研究证实:应用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作用于未损伤侧可以短暂地降低忽略的程度。此项实验想确定这个技术是否可以产生长期的和持续性的改善。 14个由右侧脑卒中导致的视觉空间忽略的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重复性的低频刺激, 15min/次,2次/天,疗程为2个星期。线圈被置于左侧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域。刺激强度逐渐增加,直至10次连续性的刺激中有5次刺激可以引出大约为50微伏的运动诱发电位,这时停止增加刺激强度。应用二等分和删除试验评估治疗效果,两个星期评估一次。 治疗前两个星期和治疗开始时,表现是没有差异的。这说明在干预之前疾病是没有进展的。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显著地得到改善(p=0.003)。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两个星期后是没有明显改变的(p=0.261)。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删除试验分数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07)。但二等分试验两者是没有差异的(p=0.065)。 结论:这个初步研究证实,低频经颅磁刺激作用于未损伤侧大脑半球持续两个星期,可以显著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视觉忽略症状。( 王晶 ) Song W, et al. Low-Frequenc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Visual Spatial Neglect: a Pilot Study. J Rehabil Med; 2009, February:41:162-165. 颅脑外伤后的骨折愈合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骨折愈合进程通常会有所改变。此项研究调查颅脑外伤和骨折愈合的关系。 17位患者被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合并长骨骨折,另24位患者具有相似的骨折,但不合并颅脑外伤。损伤后第一个星期,分四次进行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钙离子和无机磷酸盐的检测,患者的血浆被加入到生长良好的骨祖细胞中。分别对所有的长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检查。 颅脑外伤患者的骨祖细胞增殖率在所有检测点均高于非颅脑外伤组。颅脑外伤患者愈合组织结合(p=0.01)和增加(p<0.01)的时间较对照组少两倍。格拉斯哥量表和愈合组织比率呈反比关系。 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颅脑外伤及其严重性是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加愈合组织形成和增加骨祖细胞增殖是相关的。( 王晶 ) Cadosch D, et al. Humoral Factors Enhance Fracture Healing and Callus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BJS. 2009, February:91(2):282-288. 关于有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补充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影响滑膜关节的常见疾病。OA 的解剖学特征是:软骨破坏、关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tDCS(Transcranial dirext-current stimulation)经颅直流电刺激简介 tDC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2 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tDCS 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 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神经生理实验证明,神经元通过放电频率改变对静态电场( 直流电) 起反应。因此当tDCS 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而电场方向颠倒时神经元放电减少。与TMS结果不同的是,tDCS 影响的只是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不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放电。另外,tDCS 刺激足够时间后停止刺激,此效应会持续长达1h。tDCS也不同于其他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的传统电刺激技术,它不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也不会产生离散效应(如与传统刺激技术相关的肌肉抽搐)。 tDCS原理及作用机制:

tDCS通过在头皮上特定区域放置电极,然后刺激器向大脑输送低强度的直流电来引起颅内产生电流。此特定区域的颅内电流则会基于不同类型的刺激而提高或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神经元兴奋性则会引起大脑功能性转变。 刺激方式包括3 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已有样板显示阴极刺激可以用来治疗大脑特定区域过度兴奋引起的心理障碍,阴极刺激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伪刺激多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控制刺激,在进行伪刺激时,刺激器发出一个刺激电流,但是在剩余时间里刺激器不提供电流刺激,在伪刺激过程中,病人不知道他们没有被电流持续刺激,如此一来,便为实验提供了一个可控的条件,比如你可以进行双盲实验,如果没有伪刺激的功能,则阳极或者阴极刺激的效果无法被证明。 在脑部的作用机制: 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 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 tDCS 的后效应机制也可能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 和长时程抑制的形成类似,但尚无证据证实,大量研究 认为tDCS 的作用机制既与膜的极化有关也与突触的 可塑性调节有关,其具体调节机制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用药理学的调节作用和电物理学技术研究显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 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主要是由于皮质内突触的活动。 与其他类型刺激的比较:

一篇文章了解安诺宁经颅磁刺激治疗仪

一、安诺宁经颅磁治疗仪安全性 安诺宁经颅磁治疗仪根据病因制定的康复方案获得众多国家儿童科及神经内科专家的认可: 1、正弦波(输出波形为正弦波),波形更圆滑,更利于患者吸收; 2、磁场频率包含8个定频(1Hz,5Hz,10Hz,15Hz,20Hz, 30Hz,40Hz,50Hz,)和11变频(由8个定频交互组合而成),19种处方,治疗起来更有针对性; 3、主控芯片美国进口(性能更稳定,更安全)。 二、安诺宁经颅磁治疗仪工作原理

安诺宁经颅磁治疗仪应用低频,交变电磁治疗技术,采用重复的rTms刺激,配合治疗仪中多点电磁发生器,输出特定能量的负极性交变电磁,直接透过颅骨达到脑内较深层组织,作用在脑细胞和中枢神经上,有效改变细胞自身的膜电位,促使细胞轴突发生变化,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加损伤细胞的可恢复性,同时,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脑磁的发生和传播,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通过不同的频率来达到治疗和改善脑部疾病的功效,低频是抑制的作用,因其无痛,非创伤的物理特性,实现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虚拟地损毁大脑探索脑功能及高级认知功能与PET、FMRI、MEG,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三、安诺宁经颅磁治疗在儿童精神科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简称TMS )于1985年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Barker等人创立的一种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该技术具有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和无创,无痛、操作简便及安全可靠等优点。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连续脉冲刺激,即重复经颅磁刺激 ( RepetiveTranscranal Magnelic Stimulation,简称rTMS)。 rTMS已经用于心理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在精神科rTMS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焦虑障碍、多动症,自闭症、Tourette综合症等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神经网络,并对神经递质系统产生作用。美Quintana ( 2005)综述了rTMS用于治疗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文献,认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使用TMS也是安全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知情同意书[1]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知情同意书 住院号/门诊号: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科室_______________床号_________ 一、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适症状到该医院进行检查,经治医师对我的病史进行了详细询问,对我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做了必要的辅助检查,涉及我健康问题的相关科室的专家也进行了会诊,经治医师告诉我,目前对我的病症初步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师已将目前通用的治疗方法逐一向我介绍,结合我的具体情况和医师的建议,我最终考虑可以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关内容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国际上近年来逐渐开展起来的一种无创物理治疗方法,可用于多种精神心理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对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综合征等有较好的疗效。多数情况下,每次治疗在30分钟以内,一个疗程为10次,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几个疗程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也有部分患者经过数个疗程后疗效仍不满意,这时需要改为其它治疗方法。由于多数精神心理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还不明了,因此,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还不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建议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后可继续服药预防复发。 三、治疗注意事项 本人或家属已将下述信息主动告知院方,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根据以下情况由医师确定是否可以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既往史: 1.脑器质性疾病史、脑部外伤史、头部手术史、颅骨内有金属植入物、颅内压增高:2.心脏内有金属支架或导线、心脏起搏器安装者: 3.耳内助听器佩戴者: 4.癫痫家族史、癫痫发作史: 5.电抽搐治疗史: 6.其它: EEG检查 1.检查结果: 2.检查日期: 目前用药情况: 1.抗抑郁药: 2.抗精神病药: 3.其它: 在治疗实施过程中,不携带金属物品、手机、手表、计算器、信用卡、银行卡等各种磁卡、计算机软盘、磁带等。

【专科特色第八十二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

专科特色第八十二期】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技术 早期研究证实,用灵长类动物代替人接受脉冲或直流电刺激,发现超过一半的电流都穿过了颅骨到达脑组织。tDCS 是一种老式刺激方法的新应用,把1-2mA 的微弱直流电通过表面电极导入颅内,对神经的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能以电场作用方式影响刺激电极部位下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引起细胞膜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改变,正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负极下神经元兴奋性减小。因为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容易普及,tDCS 对神经兴奋性的双向调节正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兴趣。tDCS 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不受控电刺激对大脑进行调控的报告。最初埃及人发现了鲶鱼的电特性,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临床应用。Plato 和Aristotle 发现,电鳐鱼放电时会使人产生麻木的感觉。后来人们将电鳐鱼放到头皮上用于治疗头痛,虽然方法很简易,但这是最早的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随后,罗马人开始培养专门用于治疗头痛的电鳐鱼,并开始在庞贝古城推广。到了11 世纪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 穆斯林名医Ibn-Sidah 曾经建议使用活的电鲶治疗来治疗癫痫 (epilepsy )。随着18世纪 电池的发明,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进行系统评估成为可能。Walsh (1773), Galvani (1791, 1797), 以及Volta(1792) 都认识到不同时长的电刺激可以诱发不同的生理改变。事实上,第

一个关于电流刺激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报告也可以回溯到这一时期,意大利生理学家Giovanni Aldini 等人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抑郁症。随着认识的发展,技术逐步成熟,对于经颅电刺激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最近的历史中,由于电休克(ECT )及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可信神经生理学标志物的缺乏共同造成利用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行 刺激不再被作为精神病学重要治疗和研究手段,tDCS 被暂 时冷落。近年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促进神经刺激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神经刺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深部脑刺激(DBS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又开始得到快速发展。1998 年Prior 等发现,微弱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引起皮层双相的、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Nitsche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从而为tDCS 的临床研究拉开了序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tDCS 电流与刺激效果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大脑神经调控技术,tDCS 有一个直流微电刺激器(供电电池设备)、一个阴极电极和一个阳极电极,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使用时,一个电极放在刺激的皮质区域的颅骨上方,另一个放在对侧的眼窝之上,参照电极也可置于肩上或颅外的其他部位,保证两个刺激电 极板之间相互干扰最小。电极放置在大脑表面后,刺激器输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经颅磁电疗仪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线圈感应电场 一引言 大脑是人体活动的中枢系统感觉系统输入的信息经过它的处理来支配人的行为大脑是复杂的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它有不同的描述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损伤大脑的临床研究尸体解剖学比较以及医学成像使我们对大脑的形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大脑如何工作即脑功能的了解还不完全; 大脑工作出现异常也是束手无策80 年代末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脑和保护大脑健康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热潮经颅磁刺激正是在这情况下出现并正走向成熟的一种认识调节和干预大脑的新方法了解脑功能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外界刺激大脑然后检测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响应为了解这些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治疗相应的疾病传统的直接电刺激在临床试验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直接电刺激(如使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具有创伤性会给受试者造成不适的感觉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而且使用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由于颅骨的存在使刺激电流有较大的衰减深部组织难以得到刺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简称TMS)是使用脉冲磁场影响脑的电活动的方法在 1985 年英国Sheffield 研究人员成功地进行了经颅磁刺激并进行首次临床检查结果证明TMS 可用于探查运动神经路径: 对健康人刺激运动皮质可以见到手肌肉有大约25ms 的抽动; 而对有神经疾患的人刺激运动皮质显示出较慢的传导TMS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创伤性受试者不会有头皮被刺的不舒适感觉这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TMS 的商品化一种新的脑刺激方法经颅磁刺激从此受到人们的不断关注 二磁刺激的基本原则 细胞膜保持一个电位差静态细胞的跨膜电位差是-70mV(细胞内更负) 外加电场叠加到细胞膜两侧可以改变细胞膜电位差因此外加电场能够除极化细胞膜激活可兴奋性组织如神经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可以产生适合于神经刺激的电场而且具有非侵入性在TMS 时激活的源泉是时变磁场在组织内的感应电场(如图1 所示)根据Faraday 定律时变磁场B(r t)在组织内矢径为r的任一点处的感应电场E(r t)可以由下式获得若兴奋性组织的电导率为 那么时变磁场感应的电流密度J 为J= E (2)从理论上根据磁场产生的方法和磁刺激的部位如头部建立组织模型利用式(1)和(2)可以计算出所刺激部位的电场(或电流密度)分布从而寻找最佳刺激方案确定磁刺激点或利用理论分析结果优化磁刺激仪设计使用TMS 的脑刺激是在脑外头皮上产生强磁场脉冲实现的磁场脉冲在脑内感应出电场当感应电流超过神经组织兴奋阈值时磁刺激就像电刺激一样刺激相应部位的组织磁场感应的电场激活皮质神经元需要的磁场强度在1.5~3TTMS 既可以兴奋皮质又可以干扰它的功能已观察到的兴奋效应通常是肌肉抽动或光幻觉(Phosphenes); 而损伤(Lesion)模式TMS 可以瞬间抑制感觉或干扰任务执行 三磁刺激仪的基本原理和现状 磁刺激仪有两种类型: 单脉冲磁刺激仪和重复脉冲TMS(rTMS)磁刺激仪后者可以产生1~60Hz 的刺激群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在全球使用的有数千台国内也已经研制出单脉冲磁刺激仪但没有商品化国外主要有三个刺激仪生产厂: Cadwell Laboratories Inc.(Kennewick USA) Magstim Company Ltd.(WhitlandUK)和Medtronic Dantec NeuroMuscular(Skovlunde Denmark) 其它有日本的NihonKohden Company 德Schwarzer GmbH Ba rmannstr 尽管产生磁场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磁刺激所要求的磁场强度和刺激对象的要求现有的磁刺激仪产生磁场的方法都一样均采用线圈磁刺激仪由两部分组成(如图2): 产生快速变化电流的电路部分和产生时变磁场的线圈两者通过电缆连接磁刺激皮质时可以手持线圈置于被刺激部位头皮之上磁刺激仪电路原理如图2 所示它由储能电容器组C 线圈和一个控制电容放电的可控硅开关组成R 表示线圈连接部件以及电缆的电阻事实上它是一个R L C 串联二阶电路包含有电感和电容两个储能元件磁刺激前电容C充电到初始电压V(在2~3kV 范围) 磁刺激时选通可控硅使其导通电容快速放电产生一电流脉冲波形通常是一个阻尼正弦脉冲持续时间300 s 浪涌峰值达到5~10kA 电流使线圈产生强大的时变磁场D 是一个续流二极管起着保护电容的作用电阻r 一方面保护二极管D 另一方面控制电流的波形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以计算流过线圈的电流目前的磁刺激仪电流脉冲特性各个厂家有所不同根据功率和脉冲频率要求电流脉冲波形有三种 (1) 单相电流脉冲快速从零升至峰值然后逐渐降至零; 电路工作于过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 (2) 双相电流脉冲是一个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 (3) 多相电流脉冲是多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产生双相或多相电流脉冲时 电路工作于欠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为磁刺激仪的关键部件是线圈由于时变磁场是由线圈上各个电流元产生磁场的叠加所以线圈的几何形状决定了所产生场的分布和特点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采用的刺激线圈基本形状有圆形和八字形可以证明八字形线圈较圆形线圈有较好的聚焦性各个厂家也有改进的圆形和八字形线圈Cadwell 的一些线圈有一个矩形边的水滴状但这种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4), 405-41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10.12677/ap.2016.64053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Diseases Xuejiao Li, Zhiling Zou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r. 17th, 2016; accepted: Apr. 4th, 2016; published: Apr. 13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93389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is a non-invasive 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 which uses constant and low intensity direct current (1 - 2 mA) to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cerebral cortex neuron. With the advantage of little side effect, user-friendly manipulation and low cost, tDC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diseases such as epilepsy, parkinsonism, tinnitus, depressive disorder, schizophrenia, alzheimer’s disease, addic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DCS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d rela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study. At last,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 we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Neurological Diseases, Mental Disorder, Treatment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李雪姣,邹枝玲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6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4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13日

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以及临床应用

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以及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从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提出、特点、作用等方向出发,详细阐述了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多篇外文文献,阐述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以便于让更多的读者详细认识TMS。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生理基础;临床应用 1 TMS的提出及作用 TMS在1985年由Barker首次提出,从此揭开了磁刺激技术及其临床研究的序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现广泛的应用于康复医学和精神心理学。 2.1 调节神经突触的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神经传导兴奋性,降低突触传导阈值,使原来不活跃的突触变为活跃的突触,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低频TMS 引起运动诱发电位抑制,而高频TMS 则引起运动诱发电位增强,这是因为激活了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改变了突触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低频刺激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产生长时程抑制,高频刺激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产生长时程增强。 2.2 神经突触再生 突触的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修复、学习、记忆等重要脑功能密切相关。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引起突触结构改变,如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变窄而使突触传递功能增强。这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调节突触功能影响神经网络重建。 2.3 对脑血流的影响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对皮质局部代谢水平和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使局部脑血流和血流速度增加,有利于神经细胞生长,形成新的树突和轴突。 2.4 对早期即刻基因表达的影响 Aydin-Abidin、Volz LJ、Mix A等人的研究均表明磁刺激能引起皮质较广泛的C-fos基因的表达增加,在松果体,视网膜及调节生物节律区,有更敏感的转录因子CREB磷酸化形式表达增加,重复磁刺激引起的这种效应更明显。 3 TMS的临床应用 3.1 TMS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机理 3.1.1半球间竞争模型 健康人两半球间存在相互、平衡性的抑制或竞争。脑卒中导致一 侧半球受损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受累半球对于未受累半球的抑制减弱,未受累半球对受累半球的抑制增加,因此受累半球遭受“双重障碍”,即受损和过多的受抑制。而TMS能通过兴奋受累半球或者抑制未受累半球来平衡半球间的竞争。 3.1.2“双相平衡”恢复模型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一、产品主要配置要求 1、磁刺激器主机: 1台; 2、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 1套; 3、与冷却系统配套的圆形线圈:1副,“8”字型线圈1副; 4、重复刺激定位帽:5套 5、管理与控制系统:1套 6、线圈支架:1套 7、MEP模块; 二、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一)磁场刺激仪技术性能要求 1、产品能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相关中枢神经以及外周神 经疾病的治疗 2、刺激频率:0-100Hz可调;(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 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3、冷却系统为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4、脉冲磁场的最大磁感应强度:不低于6 Tesla(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5、磁感应强度最大变化率:40KT-80KT; 6、脉冲上升时间:50μs±10μs ★7、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或双向波单边最大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8、电脑操作方式,中文界面,仪器本身能实现:

a)硬盘储存、USB储存; b)专家方案、病历管理、以及病历打印输出; c)刺激模式图形(数字)仿真、温度显示与控制保护。 9、一体式可推移整机结构: a)静音脚轮设计; b)可固定线圈支架; 10、具备触发输入输通用接口。 11、单脉冲、重复脉冲、BURST、PATTEREND刺激的多种刺激模式自由调整。 12、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可与国内外的主流肌电诱发电位仪、脑电图等设备兼容。 三、提供近期成交合同3份。 四、整机免费保修≥3年。 带★号为必备要求,否则,作废标处理。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地利弊与机制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的利弊与机制 目前,无创性的经颅刺激技术由于其在脑部功能研究及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无创性、易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方法,TMS、tDCS作为有效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具有可逆性改变神经电导率的能力,且不对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即具有安全的神经调节能力。 注意力障碍虽只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但患者若有注意力障碍时,常表现为注意力涣散,不能将其长时间地保持在某项康复训练上。因此,注意力障碍的康复是认知康复的基础,只有改善注意障碍,记忆、学习、执行等其他认知障碍的康复才能有效进行,使大脑更多地接受外界信息量,避免认知障碍加重,产生恶性循环。 TMS、tDCS两者各有其优势,但是临床上如何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训练认知注意力,尚需要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考量。 1.基本原理 1.1 TMS TMS刺激装置包括电容器和感应器两个主要部分。电容器储存大量的电荷,在极短时间内放电,使感应器的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并在脑内产生反向感生电流。皮层内的电流可以激活大的锥体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电生理和功能的变化。其最终既可引起短暂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以产生长时程的皮层可塑性改变。 TMS的刺激线圈有多种。大的圆线圈穿透性较强,但产生的效应不够局限;而小型的“8”字线圈空间局限性较好,例如刺激运动皮层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5~1.0cm,而它的穿透性较弱,只能达到脑内3cm[1]。 TMS有3种主要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或double.coil TMS)以及重复性TMS(rTMS)。3种刺激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生理基础及脑内机制相关。sTMS产生的弱电流场可以引起皮层的去极化;pTMS中第1个刺激引起神经元的活化后,可以降低神经元对下一个刺激的反应阈; rTMS中的慢刺激模式趋向于引起皮层的抑制,快刺激模式则引起兴奋[2,3]。由于TMS会引起头痛、颈痛等反应,因此很难设置有效的伪刺激(sham)对照[4]。不过,尽管 TMS 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 TMS 在作用精度及对照设置方面仍然存在限制。 1.2 tDCS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2,3]。神经生理实验证明,神经元通过放电频率改变对静态电场 (直流电)起反应。因此当tDCS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而电场方向颠倒时神经元放电减少。与TMS结果不同的是,tDCS影响的只是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不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放电[5-6]。另外,tDCS刺激足够时间后停止刺激,此效应会持续长达1h。tDCS 也不同于其他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的传统电刺激技术,它不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也不会产生离散效应(如与传统刺激技术相关的肌肉抽搐)。 2.安全性和操作要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