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9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朱冠男(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与精神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传统哲学则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顺利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而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必须坚持的根本。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将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为探究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更好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做铺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区别马克思主义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开始,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世界观,给予了我们全新的拯救民族危难的方法论,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将来也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渗透进中国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日常。

即便是为孩童准备的《三字经》等古籍,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全的“舶来品”,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完美并行,共同影响着中国社会。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的结合,进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受研究学者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目共睹的。

众所周知,道教哲学也是我国传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学者对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其中主要是对道家的重视度不够,加上真正从事道家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数量和专注度还远远不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的优秀哲学思想,在指导人类的发展进程方面,有着不可置疑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同样也是功不可没。

在科学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和引导,都呈现了极为相通和相似的特点,特别在本体论、辩证法等方面的阐述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所不同的仅仅是途径上的差异化及语言交流的差别而已。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进行一些比较,探索其中的会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的思想及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人对自然的接触和认识的过程中,对其客观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而在实践中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道家哲学则是一种以自然主义为构架,以人为基础,在不离开现象的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协调思想,知常曰明的认识并遵循规律,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的相处,这和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人与自然的思想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表现为,通过认识并把握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人的积极主动性下,改造世界变化形态来满足人的需求变化,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就好像一个稳定系统的内需外供的平衡稳定状态。

道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肯定人本身的作用,特别是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不能满足欲望,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和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而应在理智的引导下改造自身的行为,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情,人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与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达到彼此的完美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比较
历史观和认识论 上都获 得 了全新解 释 , 构筑 了统 一 的、 底 彻
的、 科学 的哲 学体 系。实践 观点 是马 克思哲 学 的基 础 , 穿 贯 于全部辩证唯物 主义 和历史 唯物 主义 , 开 了实 践 观点 , 离 就 不可能真正把握 马克 思哲 学 的实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是 关
提 出, 从实践 出发解决人与世界 的关 系 问题 。这是马克 思哲 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 的实质和关键 。在 实践 中 , 人不仅认 识
思哲学有过之 而无 不及。 其次 , 我们从二者哲学 目标来进行 比较 。
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或者终 极 目标在于 , 识事 认 物 的客观规 律 , 把握事 物的客观规律 , 使之 为人类造 福。 事 物 的客观性 是人类认 识不可违背 的规 律 , 客观 性包括微 观 的
法的统一 、 唯物论 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 。它 在客观存 在性 上, 史无前例 的以大无 畏 精神 承认 了客 观事物 及其 规律 性 ,
I 收稿 日期 ] 0 1— 5— 3 2 1 0 2 [ 作者简介 ] 马金娟( 9 7一) 女 , 18 , 广西 民族 大学政 治学 与国际关 系学 院 2 0 0 9级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硕士研究生。
客观存在性及对 客观存在性的演述的哲学 。 道家哲学则 是一 种洒 脱 自在 自由的灵 性哲 学 , 以天人合

分 散的客观 性及宏 观 的运动 的客 观性。一切 事物 都在 发 展 变化 当中 , 春天绿 叶秋 枯萎 , 日炎炎 冬变冷 , 方面在 于运 夏 一 动变化发展 , 一方 面 , 对 于一定 时期 的 固定 性不 变 。马克 相 思哲学从 实践 出发去理解 现实世 界 , 而在世 界观 、 从 自然 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

唯物與複雜,辯證與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和三項對應張祥平吳俊關鍵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對應於中國的複雜三規律摘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都主張社會主義,都具有入世的理想,都尊重科學,都批判資本主義。

對立統一規律對應相生相剋規律,品質互變規律對應成性存存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應極數通變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組成[1]。

辯證唯物主義所使用的辯證法是一種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2]的思維方法;歷史唯物主義是以複雜現象(例如人類社會就是最複雜的現象)為研究的物件。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對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是從對最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例如北辰模型(論語為政篇),太極模型(易經繫辭)。

中國傳統哲學採用的是構造性整合法思維方式[3],同樣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都是對複雜現象進行研究,但是所抽象出來的內容大同小異,其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對複雜現象的認識有五個大同小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第一個大同小異大同:儒家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

小異:馬克斯主義宣導的是集體本位的價值觀,儒家宣導的是二人本位的價值觀。

二人本位就是儒家講的“事業從五倫做起”,五倫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

中國人總能找到二人之間的二人本位,因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對父母,絕對不能孤零零的在世界上存在,這是非常符合人類本性的價值觀。

而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聽組織的,列寧把組織發展為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等多種集體。

所謂集體主義就是要講組織性、紀律性、黨性。

二人本位包括集體本位,只不過是從二人本位擴展出去,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作者:赵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的关系,是需要在理论上做出的回答。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还是如今中国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是无论学习哪种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契合;差异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以来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契合。

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化过程时,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明确回答,在本体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在认识论方面坚持可知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一个讨论、争辩的主题,但是都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时期思考与讨论的基本问题大致是相同的。

(2)“实践”与“知行合一”的契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核心概念,它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还强调哲学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物的互相联系是普遍的(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且按自身规律(内因)不断变化。

(二)佛教:万物为空——普遍联系,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万物无我——按自身规律(内因)
不断变化。

(三)道教: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精神: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事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本来万物无名,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命名。

本来精神和物质因绝对变化而无其实质,且不会被定义
而命名。

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以静止状态而被定义命名。

无名与有名,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同为一个变化的两个描述。

描述角度不同,就有了广义狭义之不同解释。

事物总是
相互联系的,且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变化。

这才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四)常用名词解释:
1,无为:无私,不损人利己。

2,无相:@平等对待万物;@不对人,只对事(思想,言行)。

不害人,只劝改有害的错
误思想言行。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具
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它是在 19 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和工人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历史和社会的
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
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包
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哲学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伦理、人性、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但它们在一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都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作者:许玉鑫来源:《商情》2016年第03期[摘要]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人类文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是两朵涌动的浪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精华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阶级中,从而导致它们在定义主体、产生条件和阶级属性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释道;哲学;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是时代精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虽是两种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哲学,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社会接受、认可,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包括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人性关怀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下去,本质上是因为都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优秀的文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到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兴起到形成,直至成熟诞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导致劳动的异化、人性的扭曲。

马克思为防止劳动异化和人性扭曲,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批判,强调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认识论上的的异同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认识论上的的异同
浅谈 马 克思 主义 与儒 学在认 识论 上的的异 同
陈 昌凤
( 云 南民族 大 学马列部 云 南 昆明 6 5 0 0 3 1 )
摘 要: 马 克思主义与儒 学的关 系问题 , 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儒 学作 为两千多年 来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 的继承 . 在我们 的生 活中起 着不可或缺 的作 用。我 国现在把 马克思主义作 为我们 党的理论指导 , 把 马克 思主 义中国化 、 本 土化 , 试 图找到一条适合 中国发
展 所特 有的道路。作为 中西方 两大不 同的思 想, 其 中又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 系与差别 , 本文就 着重从认识论 的角度 来说 明两者 的异 同
点。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 儒 学; 异 同 点
马克思 主义 与儒学 : 东西方两大代表性理论 ( 一) 对儒 学体 系思想的理解 儒学作为东方 世界的理论 , 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 是对 中国传 统文化 的集 中体现 。 古代 通常以礼 为先 , 以孝 为道 , 注重礼节 、 孝 义。 儒学实际上是孔子创 立的一种学术体系 , 致力 于维 护崩溃 中 的奴隶制度 , 时刻梦想复辟文王 、 周公之道 , 讲究 “ 仁” 、 “ 礼” 、 ‘ 中 庸” 。“ 仁” 是儒学思想 的核心 , 在孔 子那里 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 , 强调 的是人 内在的道德 自觉性 , 重在培养人的德行 。“ 中庸” 是孔 子处 理事 情的一种方法 态度 , 讲求 “ 适 中” 、 “ 过 犹不及 ” , 凡事掌 握一个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 中, 中庸思想 占着很重要的 地位, 是他为人处世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儒学 的这些主 张是社会
用 才 能得 到检 验 。 儒学也提倡 “ 知行统一” , 只停 留在知上是不够 的 , 必须要有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性,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可以融合,以产生新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这种融合,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其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人类历史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在儒家哲学中,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与修养,追求“仁爱”、“诚信”、“道德”等东西。

可以看出,这两种哲学思想在关注的重点上存在差异。

但是,它们都是有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思想的探究,所以它们之间是有理性融合可能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融合的可能性:一、关于“共产主义本质”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产主义本质”的理念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即实现全面的共产主义。

而在儒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则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必要性。

这两个理念都强调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道德要求之间的合一,将二者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关于“阶级斗争”和“仁爱”思想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斗争”被视为推进历史前进的一个理论基础,而儒家哲学中的“仁爱”思想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二者的融合,人们可以在统一基础上坚持不断改进自身条件和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前进。

三、关于“权利与义务”以及“知饥饱思虑则生财”的统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权利与义务”是指权利与义务同时存在的原则,既强调了个人的权利,也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义务关系。

而儒家哲学则更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学识积累。

通过将两者的思想融合到一起,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更好地通过知识和学识积累取得更重要的成功,实现经济上的繁荣和更好的道德发展。

有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存在论共性

有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存在论共性

有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存在论共性一、导言:介绍有机思想的概念和背景,阐述本文研究有机思想的必要性。

二、关于有机思想的内涵:阐述有机思想的基本意义,包括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变化和发展、互相作用和互相依存等方面。

三、有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探讨有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说明在对待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由和发展、实践和理论等方面有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四、有机思想与儒学的关系:分析有机思想与儒学的异同之处,认为二者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讲究个体的自我完善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但儒学过于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而忽视社会结构和制度问题,有机思想则更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协调关系。

五、有机思想的现实价值: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有机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包括启示人们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重视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推行民主和平等、尊重多元文化等方面。

六、结论:概括以上分析,指出有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一章导言有机思想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哲学概念,涉及到人与自然、整体与部分、变化和发展、互相关系和互相依存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有机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有机思想的哲学要素,阐述有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中的共性,并探究有机思想的现实价值。

第二章关于有机思想的内涵有机思想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哲学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有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把人类社会看做是自然界一部分,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二者密不可分,不能割裂开来。

这个思想体现了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每个元素都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影响。

这一概念在现代环保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有机思想还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家文化有何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家文化有何异同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义
儒家文化
异 同
不可能成为现存 国家的拥护者和卫道士 ,它是它们的摧毁者
和掘 墓人 。
自马 克 思 主 义 思想 进 入 中 国 以 来 , 它在 传 播 的 过 程 上 就 不 可 避 免 的与 中 国 的本 土 文 化— — 儒 家文 化 发 生 融 合 , 碰撞 。 两者 虽然源于 不同的文化 背景、 经济基础、 政 治制 度 , 但 是如 果将两者相 互比较 , 还是会 发现他们 的一些共 同之处。对这个 问题 的分 析 , 也 有 着 深 远 的现 实 意 义。
i 论 坛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中国儒家文化有何异 同
文 /马坤媛 摘要 : 诞生于不 同文化背景下 的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儒家文化 各 自由于服务于 不同的政治形态 , 所代表 的阶级利益各
不相 同, 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能够在 中国文化 的土壤 中生根 、 开花 , 本文通过论 述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儒 家文化 的异 同, 试 图从中找出其根本原 因。


从本 质上探 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 家文化 的差异
由 于 产 生 的 背 景 各 不相 同 ,两种 文 化 所 服 务 的 经 济 基础 与政 治制 度 是 各 不相 同的 ,其 所代 表 的也 是 完 全 不 同的 阶 级 的 利 益 , 所 拥 有 的 社 会 文化 功 能 也 是 完 全 不 同 的 两 个 思 想体 系。所 以在 探 究 二 者 关 系之 前 , 我 们有 必要 将 它们 之 间的 界 限 划清。
( 一) 文化 背 景 差 异
马 克 思 主 义及 其 思 想来 源都 是 在 欧 洲 资 本 主 义 文化 背景 孕育 的。而其存在 的意义便 是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之 下超越 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先秦儒家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先秦儒家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从远古神话、宗教脱胎出来的,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都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古代儒道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是以儒道两家为基础的。

在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中国人选择了一条“天人分合”的哲学选择之,道家更关心天,在人间便成了自然,在社会便成了个体的人,以达到“天人合一”。

而儒家使“天人分离”,要求建立一套社会秩序,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由此,中国哲学在“仁”和“人”上走出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带有主体色彩的道路。

四、中国儒道哲学对后世的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下来,儒与道已经完全地融人到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生活当中去了,已然成了中国文化最深处的积淀。

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中庸思想无一不有儒道结合的风采。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不同点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之间,不仅存在着中西之别,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诞生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思想属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意识,而儒道思想则属于农业社会的古代意识,两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困境都是不同的。

最新-深究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思考 精品

最新-深究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思考 精品

深究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思考一、现代化与中国化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20世纪中国的主题。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趋向现代化的同时,哲学的现代化也成为20世纪中国哲学家关注的问题。

当时,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成为哲学建构的主要动力和目标。

另一方面,哲学的现代化还关乎着哲学的中国化或民族化问题,即一种现代化的哲学是否能接续中国思想的特性并被中华民族所认同。

因此,中国化也成为当时哲学建构的主要动力和目标。

必须指出,在20世纪许多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实际就是传统儒学的现代化。

儒学的现代化包括形式和实质两方面。

在形式上,儒学的现代化就是采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来说明传统儒学的概念和辩论,使之更清晰,使儒学更具有理性主义的形式。

冯友兰说中国需要近代化,哲学也需要近代化。

近代化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的中国哲学,那是不可能的。

新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使那些似乎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

冯友兰,1992年,第207页冯友兰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他以前多次提到并进行实践的一样,就是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哲学的观念,使中国哲学的辩论和证明更清晰、更理性化。

张岱年说哲学之基本工夫,实在于解析。

解析法是英美新实在论的贡献。

中国哲学不太注重解析法,中国新的哲学必须运用解析之方法,使儒学的唯物论观念更加清楚。

《张岱年选集》,第40、42页张岱年所说的解析法就是逻辑分析法。

总之,以冯友兰、张岱年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把逻辑分析理解为现代化的哲学特质;他们所做的哲学现代化的努力,首先就是使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逻辑化、理性化,使之更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使儒学在形式上实现现代化。

然而,儒学的现代化不仅有形式方面,而且还有实质方面。

在实质上,儒学的现代化就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某些重要概念或理论架构,对传统儒学的一些观念进行发明和新诠释,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政治、自然和人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视域下的儒学义利之辨

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视域下的儒学义利之辨

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观视域下的儒学义利之辨李军时【摘要】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共同的重大基本问题,儒学道德观集中体现在其核心问题义利之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义利之辨在关于道德的本质和基础上,前者认为道德的本质为社会意识形态,而其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后者认为道德本质在于合于\"天理\"的人之理性.关于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者认为道德与利益密不可分,利益决定道德;后者则认为道德具有独立而超越的价值,虽然后世儒学越来越认识到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但基本都强调以公抑私.关于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前者认为道德必然随着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而进步;后者则认为需要通过人对\"天道\"的感悟和心性的修养.总体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德观坚持历史逻辑与伦理逻辑相统一,历史逻辑优先;儒学从先秦特别是孔子时历史逻辑与伦理逻辑并重,到后世越来越强调伦理逻辑.【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学;道德观;义利之辨【作者】李军时【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2伴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清晰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的深层,从最根本的元问题看两者之间的同与异。

道德是任何哲学体系都回避不开的重大问题,也是两者共同的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德观历来是个争议颇大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较少直接论及他们的道德观,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见解更多体现在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中。

因此,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或反道德主义的。

事实上,以实现人类最终解放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如何使人类道德真正实现的命题。

何止异同_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及进一步推进的思路

何止异同_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及进一步推进的思路

··摘要: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比较是二者关系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基本概念分析不足、理论框架缺乏反思等问题。

为此,我们从语言和概念分析、比较视角和层面的厘定、辩证思维的运用、比较目的的确定四个方面考察了进一步推进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学;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1-0005-052010年3月第10卷第1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omprehensive Edition )Mar.2010Vol .10No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何止异同———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及进一步推进的思路刘东超(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收稿日期:2009-12-28作者简介:刘东超(1969-),男,河北吴桥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二者关系研究无疑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处理二者关系的理论前提。

而二者的比较又是二者关系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不同的比较结论不仅会导致学理层面上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认定,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二者关系的处置。

也正因此,在当前我国较为复杂的思想格局中,深入、细致、准确全面地比较二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比较研究现状作为两种学术思想碰撞时必然发生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比较是20世纪学术界一个时断时续的工作。

随着20世纪中国现实历史不同阶段的展开,学者们比较二者的视角和着重点也有所不同。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国内外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等的影响,我国学界更为重视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和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点甚至根本对立,其直接目的往往相当明确,就是为现实政治运动提供支持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张允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张允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张允熠)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异同论(张允熠)自从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场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相遇相撞,成为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项奇观。

如果我们把两者相较,会发现它们明显不同,进而还会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之点。

这些不同之处和共同之点意味着什么呢?认真探析这一问题不仅有趣,而且极有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本质之异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着如下明显的不同之处:1、源出的文化背景不同马克思主义直接生长于欧洲的文化背景之中。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伯尔基说:“马克思主义根本上属于欧洲政治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

”[1] 这里所说的“主流”,在文艺复兴之前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在世俗生活层面上表现为宗教道德规范,在精神生活层面上表现为超越理念;一是形而上学的传统,这个传统虽然早于基督教几个世纪起源于古希腊,但罗马时期基督教的传入使希腊的传统中断了,欧洲人直到15世纪才真正复兴这一传统;随后又形成了欧洲近代的第三个传统,即人文主义的传统;17世纪欧洲开始工业化,至19世纪形成了第四个新的传统,即科学主义的传统。

超越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统和科学主义的传统,这四大传统可以概括近代欧洲文化的主要特质。

马克思主义就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

它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又超越了这种传统。

儒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则很不相同。

儒学分传统儒学与新儒学。

孔孟原始儒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主要源于两个“基因”,一是农耕文明,一是血缘家族文化。

农耕文明催生了以自然律(“道”或“理”)为基调的中国形而上学,血缘家族文化滋生了别尊卑、分贵贱、重“亲亲”的宗法伦理观念。

除这两种“基因”之外,自隋唐尤其宋代新儒学诞生之后,以皇帝为中心、以各级官吏为骨干的皇权官僚制度,成为政治儒学的现实基础,新儒学就是这种皇权中心主义和封建士绅官僚制度的精神折光和文化替身。

随便也说一下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20世纪传统儒学跌落之后、欧风美雨风靡华夏大地的产物,即为一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救亡与启蒙等新旧杂揉、中西交汇之文化转型期的精神现象。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中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研究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而生态问题却日益突出。

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潮高涨,生态伦理意识觉醒。

本文将我国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以及二者对当今生态建设的启示,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加强生态伦理的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标签:儒家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一、生态伦理观的概念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都随之不断严重起来,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出现这样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使人们纷纷陷入反思,以求缓解危机、解决问题。

人们意识到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多种方法手段,而伦理学就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应用伦理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问”。

[1]也就是说,生态伦理学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相统一的这一角度来用道德来评价、规范人的行为,进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儒家生态伦理观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在我国提出,我国的思想家们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

儒家在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

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把生态的和谐当作是一种美来欣赏的,同时也是一种对道德的评价与考察。

孟子用“诚”表述“天”“人”的关系,儒家把“诚”看作是“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认为“诚”是自然界生存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的本性。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要求人用“诚”这种伦理道义实现“天人合一”。

到了汉代,儒家著名学者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作者:许玉鑫来源:《商情》2016年第03期[摘要]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人类文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是两朵涌动的浪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精华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阶级中,从而导致它们在定义主体、产生条件和阶级属性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释道;哲学;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是时代精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虽是两种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哲学,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社会接受、认可,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包括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人性关怀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下去,本质上是因为都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优秀的文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到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兴起到形成,直至成熟诞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导致劳动的异化、人性的扭曲。

马克思为防止劳动异化和人性扭曲,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批判,强调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同样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儒释道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上,渗透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仁”上,所谓“仁者爱人”、“正己立人”、“经世济民”、“孝悌忠信”等思想,闪烁着古人对人性的关注;佛家哲学思想中的“修己度人”、“行善无恶”、“众生平等”等思想渗透着最淳朴的人性关怀;道家哲学“为己利人”、“德养万物”、“道尊德重”的思想也体现出道家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的间接联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受到儒释道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其中就包含了儒释道哲学思想。

儒释道哲学中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了中国。

”众所周知,法国近代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基础。

儒释道哲学深刻影响法国近代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也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产生了间接联系。

法国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引进并吸收了儒释道哲学思想,推进了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如:法国的重农学派从儒家的“天命”、“天理”和道家的“天道”中倍受启示,以“自然律”为主杆理论,掀起了一场“向中国学习”的运动,其主要代表人魁奈因此而被称为“欧洲孔夫子”。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主要的来源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它们深受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思想中含有孔子、老子关于“道”的观念;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中有中国道家“道”、儒家“理”的痕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深受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直接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虽身在西欧,但是却与遥远的中国联系密切,从他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新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等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也曾间接地研究过中国传统哲学,并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就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

”黑格尔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很显然,这句话体现出儒释道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马克思讲中国革命时,反复强调“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阴阳对立统一。

毛泽东也提到:“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统一”思想是受到中国道家“阴阳相交”思想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时代精华的产物,但由于两者所处的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不同、所处的哲学体系不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在定义主题、产生条件、阶级属性等方面有着区别。

(一)定义主题不同广义上哲学的定义包括四点: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三大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三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即知行统一;四是以最一般的概念、范畴、最高的抽象性等逻辑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照此定义,我们可以分别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下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方法论。

儒释道哲学的主体是生命哲学:儒家哲学在以“仁学”为核心的基础上,是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人性的把握的生命哲学;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本原,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指导人生的标准和规范的哲学;佛家哲学:以“空”为核心,强调修己度人、缘起性空的生命哲学。

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在定义主题方面存在着差异。

(二)产生条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产生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时代条件。

这二方面两者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时期。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的激化,以及推崇“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经济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是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上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哲学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封建经济的产物。

产生的时代条件不同。

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从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通过自身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以及推翻复辟王朝,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从封建社会彻底走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创造的成果以及带来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时代条件。

儒释道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家哲学开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分裂,因此其哲学思想中体现出“道法自然”、“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反映要求社会安定的愿望;儒家哲学产生于礼乐崩溃后,因此其创始人孔子要求恢复礼乐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佛家哲学发展于中国古代社会动荡时期,因此佛家思想普度众生、修己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存在需要的反映。

(三)阶级属性不同在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

任何哲学都具有意识形态性,都反映本阶级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也不例外,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当时资本主义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压榨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急需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与资产阶级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时代要求诞生。

从其诞生起,就始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儒释道哲学诞生于中国古代,代表着农民阶级的利益,以此反对官欺、官压,可以说其宗旨是“诫官”。

儒家的“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君主应主动去尊敬百姓,“明明德”强调对庶民生命的重视关怀,“亲民”强调老有所养,百姓皆有所养。

道家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规律,统治者只有在遵循“道”的前提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佛家哲学也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社会安定的利益,佛家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百姓想脱离这种社会,因此强调普度众生。

儒释道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生命哲学,告诫统治阶级要尊重百姓的生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三、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

我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看待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发展,以复兴传统儒释道哲学为契机来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1]李约瑟.《今日中国的过去》转引自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2]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59:265[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9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7[7]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6作者简介:许玉鑫(1990-),河南安阳人,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