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效应-电负性-供吸电子效应
[转载]关于基团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中的给电子或吸电子效应
[转载]关于基团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中的给电⼦或吸电
⼦效应
原⽂地址:关于基团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中的给电⼦或吸电⼦效应作者:有机化学
1、诱导效应中针对基团或原⼦与C连接时电负性的⼤⼩、电⼦的转移⽅向,可分为吸电⼦诱导和给电⼦诱导。
⼀般情况下,烷基及环烷烃基团表现出给电⼦的诱导效应,H的诱导规定为零,其余基团基本上都表现为吸电⼦的诱导效应。
2、在共轭效应中,也可根据共轭体系内电⼦的转移⽅向分为给电⼦共轭和吸电⼦共轭。
⼀般情况下,表现为邻对位定位的基团主要体现了给电⼦的共轭效应,⽽间位定位基则主要都表现出了吸电⼦的共轭效应。
3、对于某些基团来说,其共轭与诱导的给与吸是⼀致的。
⽐如+I的烷基与环烷基,其共轭也为+C,表现为—I的间位定位基,其共轭效应也为—C。
4、⽽对于另外⼀些基团⽽⾔,其诱导与共轭对电⼦的推移⽅向刚好相反。
如除+I的基团外,其余的第⼀类定位基,都表现为—I,但他们的共轭却为+C。
并且除卤素基团外,都是+C效应⼤于—I。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此外,由于分子内的原子是相互影响的,取代基的诱导效应还 会因整个分子结构以及组成该分子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的不同而不 同,也就是说某一取代基没有固定不变的诱导效应。
域键。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例如: 1,4−共轭体系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p
σ
σp
σσ
pp
(一) −共轭体系:多个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之间的共轭体系。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NH
CH2 CH CH O
CH2 C C CH
CH C C CH
CH2 CH C N
CH2 CH CH CH CH CH2
① 起源 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电子的高度活动性,是由于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例如1,3−丁二烯分
子
H
H
H
C1 1.35Å
122°
C 3
1.35Å
C 1.46Å
2 116°
C4
H
H
H
② 存在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不象诱导效应存在于一 切键上。
③ 传导方式 共轭双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一 种传递原子相互影响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与沿σ键传递的方式 具有质的区别。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沿σ键而传导,共轭效 应则由于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键而传递,其结果是共轭键的电 子云密度或多或少的发生平均化(常反映为键长的平均化)。
(2) 通过分析NMR化学位移确定
表3-2 CH3CH2Y化合物中CH2的化学位移
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电子效应应用
专题电子效应在共价键中,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因分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的影响,电子云往往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成键原子周围,会出现电子云偏向某个原子,或发生电子云“离域”(绕多个原子核运动)。
这种电子的偏向或离域,称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主要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电子效应:分子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现象,称诱导电子效应(I)。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为“吸电子”诱导效应(-I);电子云偏离的元素,为“给(推)电子”诱导效应(+I)。
如:效应基团推电子-R(烷基)吸电子-X、-OH、-OR、-NH2、-NO2、-SH、-SR、-CX3等原子的电负性越高,对应的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也会越强。
-C≡CH> -CH=CH> -CH2CH3对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来说,s成分越多,其吸电子能力越强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可沿碳链的σ键依次传递,强度迅速减弱。
σ+表示部分正电荷,σσ+表示微弱的正电荷,一般超过3个σ键以后影响几乎消失。
因此通常只考虑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第一个碳原子所受的影响(即α-C的影响)。
形象地说,导效应是短程的,也是永恒的。
二、共轭电子效应:1、共轭体系及分类:分子中,多个相互连接的原子,各提供一条P轨道,两两间彼此平行重叠形成的π键称共轭π键(大π键)。
具有共轭π键的分子,其共轭部分又称共轭体系。
有共轭体系的分子,π电子云分布在参加共轭的原子上,称π电子的离域。
形成条件单双键交替或双键与苯环双键(苯环)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共轭效分类π-πp -πp -p例CH2=CH2稳定性顺序为π-π> p -π> p -p(1)π -π共轭:如:1,3-丁二烯。
实测分子在同一个平面上,4个碳原子都采取SP2杂化,每个C上未杂化的P轨道与该平面垂直,彼此间平行重叠成π键。
如图所示:共轭的结果:分子中4个碳原子提供4条P轨道,4个电子,形成共体系,表示为π44电子云围绕分子中的4个碳核运动(离域),有平均化趋势:在分子中的C2和C3间有π键性质,碳碳键键长也趋于平均化。
电子效应论文——有机反应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反应中的电子效应——有机反应机理作业班级:应用化学101班姓名:祖广权学号:2010014032在有机化学中,分子间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一般可以用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来描述,其中电子效应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所谓的电子效应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改变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来影响分子的理化性质的。
下面我们将对两种相应进行讨论。
一、诱导效应当两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于电负性较大的一方,从而形成极性共价键。
而这种极性共价键产生的电场将引起临近价键电荷的偏移。
如:C—F键形成的电场使第二个碳原子也带上部分的正电荷(σσ+),而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小的正电荷(σσσ+)。
在分子中引入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而且沿着分子链影响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密度分布。
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而引起分子中σ键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分子性质发生变化的效应叫做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通常用I来表示。
例如:溴乙酸的酸性比乙酸的酸性要强,我们可以利用溴原子的诱导效应来解释。
我们知道溴原子的电负性比氢原子的电负性大,吸电子能力比氢原子强,所以在溴乙酸分子中,Br—C键上σ电子向 Br原子方向“偏移”,使C2原子变得带正电性,C2原子再通过C2原子影响O原子,结果在溴乙酸分子中O—H键的σ电子“偏向”O原子,加大了O—H键的极化度,从而有利于氢原子的电离,使酸性较乙酸增强。
显然溴原子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的。
甲酸的酸性比乙酸强,说明甲基的诱导效应与溴原子是相反的,是推电子的。
我们现在知道,诱导效应有拉电子和推电子之分,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是拉电子诱导效应还是推电子诱导效应呢?在讨论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方向时,我们都以H原子作为比较标准,我们将饱和的H—C键的诱导效应规定为零。
当一个原子或原子团X取代了H—Cabc分子中的H以后,若X—Cabc分子中的Cabc 部分带了部分正电荷(常用σ+来表示)或正电荷增大,则X的诱导效应就是吸电子诱导效应或拉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一.有关“吸电子基和给(推)电子基”问题从极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电子云密度大的为给电子基,极性大的为吸电子基。
例如碳碳双键、苯基等为给电子基,卤素原子、-CN 、硝基等为吸电子基。
取代基如果是像-NO 2(-SO 3H 、-COOH 、-CHO )这样的,就是与碳相连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电负性弱(就是该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没有氧强的时候,该元素原子的电负性比氧弱)而且还连有氧的时候,就是吸电子基,因为氧把那些元素原子的电子云向氧的一方吸引,使得那些元素把苯环上的电子向它们吸引,导致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因为苯上的取代反应都是自由基反应,自由基有单电子,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自然使苯不容易放出氢自由基(就是氢原子),使得苯环钝化。
卤素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从而降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这一效应在苯环上各个住置受到进攻时都有体现,但在卤素的邻、对位受到进攻时更为显著。
二.有机反应试剂的分类1.自由基试剂:自由基:由共价键均裂所产生的带有独电子的中性基团。
自由基试剂:能产生自由基的试剂是自由基试剂。
例如:CH 4CH 3 Cl+ HClh νCl 2(氯自由基)2Cl 光或热R O O R2 RO常见的自由基试剂:X 2、过氧化物(R -O -O -R )、偶氮化物(R -N =N -R )等,高温、光照等条件也可引发自由基反应。
因自由基带有未共用电子,所以性质活泼,可引发自由基型反应。
2.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称做亲电试剂。
亲电试剂是缺电子的试剂。
例如:RCH 2Cl + AlCl 3R +CH 2AlCl 4-亲电试剂常见的亲电试剂有:①正离子,如H +,C +,Cl +、Br +、I +,NO 2+等;②可接收孤对电子的分子,如如AlCl 3、FeCl 3、ZnCl 2、SnCl 4、SbCl 3、BF 3等Lewis 酸;③羰基碳原子等。
第六部分 电子效应
第六部分 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成键电子密度的分布是决定化学反应类型,反应部位,反应活性及产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共价键中电子密度的分布状况,不但决定于键合原子的电负性,而且还受分子内部邻近共价键的极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种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而使共价键中的电子密度分布状况发生改变(或者说成键电子云发生偏移)的作用,称作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主要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
一、 诱导效应的产生1. 诱导效应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影响,而使邻近共价键的极性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作诱导效应,记作I 。
电负性比氢原子大的原子或基团,具有吸电子能力,叫吸电子基团;电负性比氢原子小的原子或基团,具有给电子(或斥电子)能力,叫给电子(或斥电子)基团。
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称作负诱导效应,记作-I ;由给电子(或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称作正诱导效应,记作+I 。
由分子结构本身具有的诱导效应称作静态诱导效应(永久的);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诱导效应称作动态诱导效应(暂时的)。
2. 诱导效应的特点(1) I 的强弱以氢为标准,基团的电负性与氢原子的电负性相差越大,I 越强。
基团的吸电子能力的强弱次序(略,见第二类定位基) 基团的给电子能力的强弱次序(略,见第一类定位基)(2) I 的传递I 可沿σ共价键依次传递,并随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弱。
通常经过三个原子后,即可忽略不计。
(3) I 具有叠加性如果有几个基团同时对某一共价键产生诱导效应,这个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产生的诱导效应的向量和。
二、 共轭效应1. 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凡能发生电子离域,形成大π键的结构体系叫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有以下几种:(1)π-π共轭RCH =CH -CH =CHR 'RCH =CH -CH =OCH =CHRN =OO(2) p-π共轭可分为多电子、缺电子、等电子三种情况。
例:(3)σ-π超共轭 例:(4) σ-p 超共轭 例:形成共轭体系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大π键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原子共平面,且每个原子都有一条垂直于该平面的P 轨道,或与P 轨道邻近的饱和碳上具有碳氢σ键。
电子效应
稳定。
(3) 共轭体系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将发生正、 负电荷交替传递的现象,并可沿碳链一直传递下 去,它不因碳链的增长而减弱。
C H3C H=C H C H=C H2
δ
+ +
δ
δ
δ
(+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电性效应:
R+I,+C 在所有类 型的分子中诱 导(I)效应都 总是存在的; 而共轭(C) 效应并不是在 所有类型的分 子中存在,只 有在共轭体系 中才存在。
2
4 5 6
2.乙烯型卤代烃中碳卤键的活性 卤素原子上含有一对电子的p轨道 与π键的p-π共轭使碳卤键增强
H H
C
C
Cl H
用共振论的语言描述:
CH2
CH Cl
CH2
CH Cl
因而,碳卤键在反应中不易断裂。
3.烯丙基卤素的反应性
RCH CH CH X R
RCH CH CH R
有p-π共轭存在,稳定。
XHORON02CNNH2-
-I,+C
-I,+C -I,+C -I,-C -I,-C -I,+C
(三)几类典型的共轭体系
1. π ,π - 共轭体系 由π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 π - 共轭体系。 π ,π - 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
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
给电子诱导效应:+I 吸电子诱导效应:-I 如:烷基
如:卤素、羟基
比较标准:
H
在H前面的是吸电子基团,在H后面的是斥电子集团 沿共价键传递;衰减很快,一般不超过三个碳原子;具有加和性;
有机化学中个各种效应及其应用
向长波方向移动。随着共轭链增长,吸收光谱的波长移 向波长更长的区域,进入可见光区。
•
颜色
最大吸收峰波长(nm)
• 丁二烯
无
217
• 己三烯
无
258
• 二甲辛四烯 淡黄
298
• 蕃茄红素 红色
470
番茄红素与胡萝卜素
4/15/2021 11:26 AM
(2)-C效应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C 效应越强。
如: =O > =NH > =CH2
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变
大,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π键与π
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效应变弱。
如:
C=O > C=S
但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不 仅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和 p轨道的相对大小,
共轭体系。 π-π 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
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
键,也可以是三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
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如:
CH2 CH C CH 乙烯基乙炔
CH2 CH CH O 丙烯醛
CH2 CH C N 丙烯腈
在共轭体系中, π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
• 以上各种效应可直接影响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如它可影响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影响有机分子、 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稳定性,影响分子的酸碱性质, 影响化学反应活性和反应方向,还可影响反应的 立体化学等。
二.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 1.诱导效应: • 由于极性σ键存在,使分子中其他σ键电子
有机化学电子效应
一、 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的电子云沿分子链(共价键)向一 个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现象。(P314)
诱导效应
吸电子诱导效应(-I ) 供电子诱导效应(+I )
H
H
H
H
ddd+ dd+
d+
C
g
C
b
Ca
dHF
H
H
H
诱导效应中电子偏移的方向以C—H键中H作为比较标准.
特点
I 静电极性 沿碳链传递 +I 和-I
单向极化 短程作用
极性交替,远程作用
C 电子离域 沿共轭链传递 +C 和-C
键长平均化
内能降低
谢谢观赏
——C X
——C——H
—— C Y
-I 效应
比较标准
+I 效应
如果取代基X的电负性大于H,X具有吸电子性,故称为吸 电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 用-I 表示。
如果取代基Y的电负性小于H,Y具有斥电子性,称为斥电 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供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 示。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次序 为: 吸电诱导效应(–I):-NO2> -COOH > -F > -Cl > -Br > -I > -OH > RC≡C- > C6H5- > R’CH=CR-。
2.p-π共轭体系:
C H 2C H C H 2
δ
δ
C H 2C H C H 2
烯丙基正离子
C H 2C HC H 2 C H 2C HC l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
《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要点归纳一.有关“吸电子基和给(推)电子基”问题从极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电子云密度大的为给电子基,极性大的为吸电子基。
例如碳碳双键、苯基等为给电子基,卤素原子、-CN 、硝基等为吸电子基。
取代基如果是像-NO 2(-SO 3H 、-COOH 、-CHO )这样的,就是与碳相连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电负性弱(就是该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没有氧强的时候,该元素原子的电负性比氧弱)而且还连有氧的时候,就是吸电子基,因为氧把那些元素原子的电子云向氧的一方吸引,使得那些元素把苯环上的电子向它们吸引,导致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因为苯上的取代反应都是自由基反应,自由基有单电子,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自然使苯不容易放出氢自由基(就是氢原子),使得苯环钝化。
卤素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从而降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这一效应在苯环上各个住置受到进攻时都有体现,但在卤素的邻、对位受到进攻时更为显著。
二.有机反应试剂的分类1.自由基试剂:自由基:由共价键均裂所产生的带有独电子的中性基团。
自由基试剂:能产生自由基的试剂是自由基试剂。
例如:CH 4CH 3 Cl+ HClh νCl 2(氯自由基)2Cl 光或热R O O R2 RO常见的自由基试剂:X 2、过氧化物(R -O -O -R )、偶氮化物(R -N =N -R )等,高温、光照等条件也可引发自由基反应。
因自由基带有未共用电子,所以性质活泼,可引发自由基型反应。
2.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称做亲电试剂。
亲电试剂是缺电子的试剂。
例如:RCH 2Cl + AlCl 3R +CH 2AlCl 4-亲电试剂常见的亲电试剂有:①正离子,如H +,C +,Cl +、Br +、I +,NO 2+等;②可接收孤对电子的分子,如如AlCl 3、FeCl 3、ZnCl 2、SnCl 4、SbCl 3、BF 3等Lewis 酸;③羰基碳原子等。
有机化学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一、诱导效应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由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的影响沿着键链传递,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而偏移的效应,用I 表示。
2分类:吸电子诱导效应: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原子团使分子其余部分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推电子诱导效应:电负性小的原子或原子团使分子其余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升高3注意(1)与分子结构有关,永久性的(2)只能沿着σ键传递,随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一般超过3个σ键不再考虑 (3)只涉及电子云密度的改变,并不造成共用电子对单独属于某一原子的情况 (4)引起键极性的改变,键的极性改变一般是单一方向的,不会产生极性交替的现象 4相对强度(1)通过测定取代酸解离常数确定 (2)测定偶极矩确定 (3)NMR 化学位移确定(化学位移越大,电子云密度越低) ☆5影响取代基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因素 (1)周期律→电负性①同一周期吸电子诱导效应从左向右增加 例 ―CR 3< ―NR 2< ―OR < ―F②同族吸电子诱导效应从上而下降低 例 ―F > ―Cl > ―Br > ―I (2)电荷带正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吸电子能力强得多X C δδδδδδYC C δδδδ带负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给电子能力强得多(3)价键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高的同种原子吸电子能力强(s 成分越多,碳的电负性越强) 吸电子诱导效应:二、共轭效应 1概念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原子P 轨道相互平行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称为共轭体系。
π电子围绕三个或更多的原子运动,称为离域。
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用C 表示。
2基本类型(1)π−π共轭体系 多个饱和键之间的共轭体系(单间与不饱和键相间)(2)p −π共轭体系 不饱和键与相邻原子p 轨道之间的共轭体系3注意(1)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π电子的高度活动性 例 聚乙炔导电 (2)传到距离:从共轭体系的一端,沿共轭键传递到另一端(3)传递方式:沿着共轭键传递→共轭键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键长平均化) (4)极性交替 电子在共轭链中传递时,出现电荷密度高低不同的交替现象C CR CR CR CR CR >>222CH 2CH CH CH 2CH 2CH CHNH CH 2CHCHO CCCH CH 2CCCH CHCCH 2CHN CH 2CHCl 2CH CH 2CHCH 2CHCH 2COX O CO(R)(5)共轭体系中,电子的运动范围扩大,体系的能量降低;共轭体系越大,体系越稳定;共轭结构有利于分子整体结构的稳定。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分子中原子间电子云分布既受成键原子性质影响,也受不直接相连原子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
电性分析需要同时考虑两者。
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I):影响通过静电诱导作用沿σ键传递;由近→远依次减弱,3个C后≈0诱导效应分类:吸电子(-I):电负性>H ;给电子(+I):电负性<H诱导效应表示:C Z吸电子(-I);C斥电子(+I)Y电负性大小次序:F>OH>>NH2>Cl>Br>I>OCH3>≡CH>C6H5>CH=CH2>H>CH3>C2H5>CH(CH3)2>C(CH3)3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有含O/N的基团(强效应)、卤素(强)、不饱和烃基(较弱)产生给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是饱和烃基(弱效应)例题一:CH3CH2CH=CH2 + HBr → ?解(1):从诱导效应考虑:CH3CH2 CH CH2δ+-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解(2):从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考虑:C+的⊕被分散↑,稳定性↑,更易生成,故有:叔C+>仲CH+>伯CH2+>CH3+CH3CH2CH=CH2+ HCH3CH2CHCH3CH3CH2CH2CH2++更稳定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因此:简单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氢加到氢多的碳上。
例题二:复杂烯烃的加成CCl3 CH=CH2 + HCl???解(1):从诱导效应分析:δ+δCCl3 CH CH2,故得到CCl3 CH2 CH2Cl解(2):从碳正离子稳定性分析:+CCl 3 CH=CH 2CCl 3 CH 2 CH 2+CCl 3 CH CH 3更稳定(诱导隔了一个碳)故得到CCl 3 CH 2 CH 2Cl ,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但形式上是反马产物)。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摘要】:介绍电子效应,通过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反应活性产生影响的代表性实例分析,阐述电子效应对物质反应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反应活性【正文】:一、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
电子效应是通过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起作用。
1、诱导效应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电子云是沿着原子链传递的,其作用随着距离的增长迅速下降,一般只考虑三根键的影响。
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吸电子诱导作用,用-I表示。
如果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2、共轭效应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共轭效应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但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3、场效应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对另一头的反应中心有影响,这种空间的静电作用称为场效应。
4、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极化的效应。
(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
(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σ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
供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
供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简便识别技巧1.普适定义:供电子基:对外表现负电场的基团.吸电子基:对外表现正电场的基团.(CH3)3C > (CH3)2C > CH3CH2 > CH3 > H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
苯的共轭结构
2.p-π共轭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π 轨道相互平行重叠而形成的体系,称 为p-π共轭体系。引起电子云密度平 均化的现象,称为p-π共轭效应。
C
X
C
H
C
Y
-I效应
比较标准
+I效应
诱导效应分吸电子(-I)和斥电子(+I)。
常见取代基的电负性次序由大到小排 列如下:
—F>—Cl>—Br>—I> —OCH3> —NHCOCH3
> —C6H5 > —CH=CH2
—H>—CH3>—C2H5>—CH(CH3)2> —C(CH3)3
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是分子本
1,3一丁二烯分子中p轨道的重叠
共轭体系一般有3个显著特点:一
是键长平均化,二是体系能量降低, 稳定性明显增加,三是当进行反应时, 外界试剂的作用不仅能使 1 个双键极 化,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共轭体系,使 整个共轭体系电子云变形,产生交替 极化现象。
由于共轭双键的存在,而使分子 中的原子间发生相互影响,以致引起 键的平均化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以 符号C表示)。
身固有的永久性效应,没有外电场影 响时也存在。它不会使共用电子对完 全转移到某个原子上,而只是使键的 极性发生变化。
二、共轭效应
1.π—π共轭
分子内具有单双键间隔排列的结构特征的 化合物称为 π—π共轭体系。形成共轭体系 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必须有可以实 现平行重叠的p轨道,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供 成键用的 p 电子。如 1 , 3 一丁二烯就是一 种典型的π—π共轭分子。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原子与 原子、原子与基团、基团与基团、化 学键与化学键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 子中的电子云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 这种作用称为电子效应。电子效应分 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效应,即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极性(电负性)不同而致使成键电子云在原子链上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
其本质是静电感应。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基团或原子(如氟)移动。
诱导效应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偶极矩而得知,也可以通过比较相关取代羧酸的酸解离常数而大致估量。
它随距离的增长而迅速下降,故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考虑三根键的影响。
诱导效应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电子云是沿原子链移动或传递的,这一点与场效应不同。
诱导作用的大小一般以氢为标准进行比较:吸电子能力比氢强的基团或原子具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给电子能力比氢强的基团或原子则具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强弱有如下规律:
∙同族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弱;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
∙基团不饱和程度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
这是由于各杂化态中s轨道成分不同而引起的,s成分越高,吸电子能力越强。
∙正电荷基团和含配位键(直接相连)的基团具吸电子诱导效应,负电荷基团具给电子诱导效应。
∙烷基具给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超共轭效应。
常见基团的诱导效应顺序如下:
∙吸电子基团:NO2 > CN > F > COOH > Cl > Br > I > C≡C > OCH3 > OH >
C 6H
5
> C=C > H
∙给电子基团:(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