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

合集下载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梵蒂冈城国:当今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 面积:0.44平方公里; 人口:138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
台湾:人口:2300万人 面积:3.5万平方公里
3.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人口 领土 政权
主权
国家统一 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主权
国家主权有两方面的特性
对内表现:用)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美国绕开了联合国直接出兵伊拉克。自从 美国出兵伊拉克以来,造成的死伤人数已经超过了66万人,其中 99%是伊拉克人民,平均每天死亡人数高达450人,190万伊拉克 人逃离家园。美军的死亡人数也超过3200人。
2.2012年9月16日,以“中国最先进渔政船”310 船和201船组成的中国渔政编队,进入钓鱼岛海域并 成功宣示国家主权和维护渔民利益。这表明( ) A.我国享有中国东海海域的管辖权 B.军队承担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C.主权国家应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D.主权国家应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3、第66届联大于2011年9月17日举行首次正式会议,决 定不将瑙鲁、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交的所谓“台湾参 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的提案列入联大议程。这表明 ①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③联合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④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的机构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世界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地理范围
世界性、政府间 联合国
区域性、政府间
东南亚联盟
区域性、政府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性、非政府间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政治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政治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之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念和分析工具。

这些观点和工具强调了个体的认知、理解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建构过程,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之处。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认知、理解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将国家视为无意识的行动者,而建构主义则认为个体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来解读和塑造国际关系。

这种认知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处理,更是个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下对世界的主观解读。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解国际关系的动态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建构过程。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将国家视为独立的实体,而建构主义则强调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塑造。

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关系是由众多行动者和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的,这些行动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

这些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互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框架。

再次,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将经济利益作为国际关系的唯一驱动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样重要。

这些因素包括民族认同、价值观、宗教信仰等。

这些因素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解文化、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如“框架分析”和“认知地图”。

框架分析是指将复杂的现象分解为不同的框架,从而揭示出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地图则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复杂信息的方法,通过构建认知地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体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体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体系理论摘要:在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有三种体系理论,即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

这三种理论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并都以科学实证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但对国际体系、体系单位以及体系因素和国家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同时,由于三种体系理论把体系层面的因素作为解释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最主要的和首要的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国际现象的解释力。

但是,三种体系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宏观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体系理论;国际体系特征;国际体系单位在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有三种体系理论: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罗伯特•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1]。

这三种体系理论都强调用外部因素来解释国家的国际行为,而这个外部因素就是国际体系因素,即体系结构或体系进程,但是三种体系理论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对三种体系理论的比较,在认识到他们差异的同时,加深对体系理论的理解。

一、研究层次和体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体系理论是体系层面的研究。

华尔兹把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①前者强调体系特征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后者强调对个体特性的研究,以单位特性作为解释依据[4]。

因此,体系理论就是研究体系特征与单位之间的互动行为。

体系特征是发生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自变量,而单位行为就是受到这种作用的影响而出现的因变量,体系特征的变化会导致单位特征的变化。

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遵循了体系理论的这些原则,所以都是体系理论。

但是,他们对国家体系特征和国家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

二、国际体系特征在对三种体系理论进行比较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国际体系的特征,即体系层面的什么因素对体系单位的行为影响最大、最重要。

三种体系理论对这一问题有着根本的差别。

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的体系特征是体系结构。

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体系结构层面来解释国家行为。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在新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复杂多样。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关系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等特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字】1.2 国际关系现状当前国际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复杂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如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海争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国际关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分化和国际贸易摩擦。

一些国家在经济上处于较强势地位,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阻,造成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平衡。

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等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个国家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各国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合作难度,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局之中,国际关系的现状呈现出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

面对世界的挑战和机遇,新的国际关系理念正在逐渐崛起,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与梵蒂冈建交

中国与梵蒂冈建交

与梵蒂冈建交,对中国有什么好处?
• 看一下网友的意见
梵蒂冈有大杀器堪比城管,那就是 红衣主教,所以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能捞到的好处没有,不过你不和他搞好关系, 他天天在后边给你捣蛋,会很烦的
难道中国与梵蒂冈建交就没有一点好处吗?
呵呵,我们怎么会做没有好处的买卖呢!
至今我国还未与2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亚洲只有1个国家——不丹,这 个国家特殊点,其外交得看印度的脸色;欧洲也只有1个——梵蒂冈;北美洲 11个(中美洲6个,岛国5个);大洋洲6个
PPT
主讲人:
12级计算机3班 吴启祥
2
中国与梵蒂冈建交
——政治与宗教的博弈
梵蒂冈的神秘面纱
• 一、一个不具备国家全部职能的国家。 • 梵蒂冈没有海关,国防力量:瑞士近卫队以及梵蒂冈宪兵,总人数不超过
300人。 • 梵蒂冈与意大利没有什么明显的国界,仅在周围的地上用黄漆涂了条线,就
权当国界了。因此,出入梵蒂冈不要任何签证。 • 二、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皇同时是国家首脑。梵蒂冈的日常事务
•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梵蒂冈在这一点上强烈坚持按传统由 教皇任命主教和其他相关神职人员,并且似乎在这一点上 不留什么商量的余地。而就在中梵关系转暖之际的2006年, 中国出人意料地突击认命了几位主教,导致梵蒂冈公开发 表声明谴责。中国政府怕的是梵蒂冈借宗教名义干涉内政, 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而梵蒂冈主张的是本身作为宗教 领袖的权利,当然这种权利中并不排除有干涉主权国家内 政的可能,虽然梵蒂冈教廷并不承认要用宗教权利去干涉 世俗政权。神职人员的任命权问题,目前看来仍有些棘手, 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宗教问题上应该有 权享受某种特例的照顾。

梵蒂冈协议

梵蒂冈协议

梵蒂冈协议概述梵蒂冈协议是指梵蒂冈与其他国家或组织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本文将介绍梵蒂冈协议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对于相关国家和组织的影响。

背景梵蒂冈,全名教廷圣座,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国际主权的宗教国家。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梵蒂冈与其他国家或组织之间需要通过协议来规范彼此的关系。

目的梵蒂冈协议的目的是维护梵蒂冈的国际主权地位,促进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协议的签订,梵蒂冈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保护天主教会的利益。

内容梵蒂冈协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国际关系梵蒂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协议主要涉及外交关系、领土争端、签证和免签政策等。

这些协议规定了梵蒂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梵蒂冈在国际事务中的正当地位。

经济合作梵蒂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协议包括贸易、投资、金融合作等方面。

这些协议有助于梵蒂冈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文化交流梵蒂冈作为天主教会的中心,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梵蒂冈协议中包括了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环境保护梵蒂冈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环境保护协议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这些协议规定了双方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共同致力于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人权与社会公正梵蒂冈作为一个宗教国家,关注人权和社会公正问题。

梵蒂冈协议中包括了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人权合作、社会公正推动等方面的内容,致力于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影响梵蒂冈协议对于相关国家和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国际关系梵蒂冈协议的签订有助于拓展梵蒂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增加双方的互信和合作。

这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经济发展梵蒂冈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经济合作协议有助于梵蒂冈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交流梵蒂冈与其他国家和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协议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它基于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在理论层面上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并对国际关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旨是认为国际社会是通过相互理解和沟通来建构的,国际关系的行为是由主体通过定型其社会身份和相互之间的互动来构建的。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性在于探究国际社会的构建过程和模式,从中发现国际关系中的本质。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国际关系是由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身份的建构来实现的。

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上的行动者、制度等都是通过社会交往来建立的,有些是因为自然本性而形成的,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历史过程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发展不能简单地通过强制下令来实现,而必须依靠对社会身份和规范的理解和建立来实现。

建构主义最重要的观点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建立在国际社会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之上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上的行动者需要通过对社会身份和规范的理解与接受,进而形成共同的语言系统和相互间的符号体系。

这样的社会身份和符合规范的共同认知,才是国际社会能够揭示、理解和应对复杂国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如此,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国际规范的机制,也为处理全球性的问题,如全球贸易、自由主义与主权等复杂问题提供了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更多依赖于符号和文化,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符号与文化对国际关系中策略性行为的影响。

相比于现实主义强调国际系统中权力和利益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则更重视国际体系中的文化、形式、理念和规范的作用。

由于其努力揭示国际社会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具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地位,成为了一种蓬勃发展并应用广泛的理论思想。

然而,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界定符号和文化的主体较为模糊、过分强调文化因素而忽略国家的实际利益导致理论距离现实的发生等。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需要不断积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经验,不断完善其理论框架和内部逻辑,以更好地解释国际社会的运作机制。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社会构建和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所构建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物质力量和国家利益所驱动,而且还受到观念、规范和身份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合作的出现和发展是通过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1. 观念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合作的产生和发展与参与者的观念和认同密切相关。

国家的行为和决策是由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塑造的。

这些观念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利益、身份、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等。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倾向和行为是通过共享观念和认同来促进的。

例如,在联合国系统中,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如和平、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

2. 社会构建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通过社会构建和互动所塑造的。

国家间的合作不仅仅是独立的决策,而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动来实现的。

国家间的合作关系是通过互动和社会化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例如,国际组织的形成和运作就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它通过制定规则、设立机构和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利益与规范的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合作是由利益和规范的互动所决定的。

国家在决策过程中既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受到国际规范和身份的约束。

国家的合作行为是在国际规范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平衡的结果。

例如,国家可能会在国际合作中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也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规范。

国际合作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利益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合作机制。

结论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间的合作是通过共享观念、社会构建和利益与规范的互动而实现的。

观念的影响、社会构建的作用和利益与规范的平衡是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关键观点。

浅析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p r oi c l t e r ,b t te o e a s r i g n t t n f m n t e e d .T i a t l s a o t t e c n e t o o s u t i u e p l a o y u h n b ob n ur i r i t h i o o ma y o r f l s h s r ce i b u h o t n f c n t ci s a d h i i r v m n i i e e c s fo o e ls i ne ain l r lt n t e r s t df r n e r m t r ca s itr t a e i o e .Att e sn e t ,t e a t o n t o p i t o t t a o s u t im s s h c n o a o h i a l me h u r wa s t n u h t c n t c vs i h i h o r i mo p r p a e fr t e s d f c i aS itr ain lr lt n e r a p o r t t y o h n ’ n en t a ea o . i o h u o i
Ke rs: cn t ciim;ie ty utr y wo d o su t s r v d ni ;c l e t u
建 构 主 义 国际关 系理 论是 18 90年代 兴 起 的 。 当 义强 调 的是观念 的分 配 。温特认 为 观念 主导 国际行 为
第一 , 人 时, 冷战已近结束 , 新现实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辩论的强 体的表现。温特的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 劲势头已经过去,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之间的论争也达到 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 由物质力量决 了难 以出新 的地步。到了 19 年代 , 90 冷战结束和东欧 定; 第二 , 目的的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 有 剧变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主流学派 , 特别是现实主义理 念 建构 而成 的 , 而不是 天然 固有 的 。( 力 和利益 是 国 一 牧 论的解释能力 , 建构主义正好弥补 了主流学派的空缺。 际生活 中的重要因素 ,但是权力和利益之所以起作用 建构 主义并不是单 纯 的政治 学理论 , 同时吸收 了 是 因为在文化环境 中建构起来 的观念使然。 它 关于文化 , 许多学 科 的营养 , 主要是 社会 学 、 言哲 学和 其他 国际 温 特认 为 它不 仅 是 行 为者 行 为 的原 因 , 语 更建 构 了行 为 关系理论 , 中哲学 的语言学转向尤其影响到建构主 者 , 其 因此文化既有因果作用 , 也有建构作用 。 义的发展。建构主义的三个核心命题为 : 其一 , 国际体

我国为什么不承认梵蒂冈是个国家

我国为什么不承认梵蒂冈是个国家

我国为什么不承认梵蒂冈是个国家
梵蒂冈是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然而,梵蒂冈在现行国际关系架构中并不被承认为国家。

一个主要原因是,梵蒂冈拥有宗教权利,但不拥有国家行为的赋给权。

梵蒂冈拥有类似国家的一般权利,拥有历史渊源,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还拥有钱币和邮政服务;但是缺乏法定的领土,没有政府和军事力量。

这也从根本上削弱的梵蒂冈的势力,并将其视为“城市国家”而不是真正的国家。

同时,梵蒂冈受到了“国际特殊地位”的保护。

经进一步补充调整,梵蒂冈在条约中被保护,以便确保其宗教和政治自治,但由于其不具备国家实体的特征,因此也主动拒绝去申请全球性的国家性质。

总而言之,梵蒂冈并不被有权势的国家和组织承认为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被国际法保护的特定地位的城市国家。

梵蒂冈虽然独立,但没有领土,没有领土的国家就不能成为主权国家,也就不具备国家性质,因此梵蒂冈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为一个国家。

梵蒂冈不和中国建交的原因

梵蒂冈不和中国建交的原因

梵蒂冈不和中国建交的原因
梵蒂冈与中国建交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复杂问题。

长久以来,梵
蒂冈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分歧和争议,这导致了双方未能建立正式
的外交关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宗教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对宗教活动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包括
天主教。

中国政府认为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过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
举措限制宗教组织的活动。

梵蒂冈对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表示不满,认为
其侵犯了信仰自由权利。

3.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不得与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梵蒂冈曾经与台湾保持着正式的外交关系,并认可其为一个国家。

中国政府认为这是对其权威的挑战,因此拒绝与梵
蒂冈建交。

4.主权问题:梵蒂冈是一个主权国家,拥有自己的法律和政府。

然而,中国政府不承认梵蒂冈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宗教组织。

这导致了梵蒂冈在与中国建交时面临一系列限制。

6.主教任命权问题:梵蒂冈在任命主教时享有独立权力,这是天主教
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中国政府要求梵蒂冈必须接受其对主教人选的审
查和批准。

梵蒂冈认为这是对其宗教权威的干涉,因此拒绝了中国政府的
要求。

总而言之,梵蒂冈与中国建交之所以困难重重,是由于两国在宗教政策、主权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分歧。

双方需要在这些问题上
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能最终达成建交的可能。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温特的也叫温和建构主义)(创始人温特、奥努弗、库巴克瓦、卡赞斯坦等):不能
算是一种具备内容的理论,只能是一种视角,可以是现实主义的建构主义也可以是自由主义的建
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因素,其中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决定了利益的分配,首先是身份的建构,身份才决定对外决策,因此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认定了
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但是却将无政府的本体论进行了修改,认为无政府状态本身不代表任何东西,可以分成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康德文化和洛克文化。

国际关系属于哪一种完全取决于
文化因素,国际关系就是建立在这三种文化的基础上的。

温特的理论中有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文
化建构身份和身份建构文化,但是作为体系理论,他将身份建构文化去掉了,成为体系中的文化
单向建构身份了。

若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理论,我们可以倡导和谐的文化价值,倡导和谐世界的
外交理念,改变国际的文化认同,从而改变身份关系,从而决定国际关系。

大部分人都觉得温特
的理论其实很不靠谱的。

PS:这个可以你其实可以参考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和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或者找相关教材,有很系统论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  建构主义

第六讲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列宁全集》一、冷战的和平结束与国际政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当代国际关系最富有根本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冷战格局突然和平结束。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积极推动美苏缓和,自愿签订削弱自身实力的《中导条约》,从东欧主动撤军,默许德国统一,解散华约集团……,几乎所有的主流国关理论都没有预测到这一点,也未能对国际格局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种状况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系列相关现象,如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部落种族仇杀、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文明冲突”论的流行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mainstream IR theories)无法完全用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权力和制度等概念解释得清楚。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格局转换的主要路径是战争,但冷战却和平结束了;新现实主义还认为,个别情况下霸权国可以主动将次要性的势力范围让出,以求和平的权力转换,但事实上苏联放弃了对其战略重地东欧的控制等等。

按照新现实主义的逻辑,苏联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能成为其缩减重要实力和放弃重大地缘政治范围的理由。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和平。

但苏联和东欧都没有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之中,苏联不是因为融入了国际制度而采取了和平外交战略,而是和平地解散了世界上庞大的军事性国际组织。

主流学派既没有预见到冷战的和平结束,也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因此,引发了理论学界普遍反思:以往的理论倒底忽略了什么?以后的理论应该向何处发展?探索者将目光从主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移开,投向主流理论以外的领域,包括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又译为身份,本意是同一性、一致性)、国际规范(norms)、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以及社会实践等社会性因素。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建立在象征性的符号之上、由某个群体共享、具有系统性、习得性和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原本并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概念。

它最初被用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曾经出现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论述心理发生发展及认识形成的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当中。

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被用来说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身的认识结构。

这一心理学基础应用于教育学中,即演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教材(知识)、媒介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P58-60)对建构主义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是社会学领域,建构主义被人们公认为社会学领域内的概念或方法。

这也是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建构主义被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原因。

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系统的社会学方法论,即从社会化、规范化的宏观整体出发,研究社会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个体及其观念、身份和行为实践。

国际关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找到其深厚的社会学渊源。

[2](P1)然而,作为一种足以挑战国际关系主流理性主义学派的全新理论,建构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它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建立与之相联系的深厚哲学基础。

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地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

形而下地说,哲学是人们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哲学源于人类好奇的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的永恒主题是人。

[3](P4)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是全面提出和阐述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

[4](P3)温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题,同时建构了他“温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是基础性层面,即第二层面问题,涉及有什么内容以及我们怎样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因此,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了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型国际关系的塑造需要以和平共处为基础。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国际关系的首要目标。

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战争和冲突只会带来破坏和灾难,而和平则能够为各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只有在和平的氛围中,各国才能专注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共同繁荣。

相互尊重是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原则之一。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都应得到尊重。

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他国,更不能以所谓的“优越”姿态对待其他国家。

相互尊重意味着平等对待,不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同时,也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因为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公平正义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价值追求。

国际秩序应该公正合理,规则应该平等适用,不能存在双重标准和特权。

在国际事务中,各国都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国际争端和问题的解决,应基于事实和法律,而不是凭借实力和强权。

此外,要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其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能够更好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各国应加强在经济、贸易、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推动绿色发展。

在经济领域,通过开放市场、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

如何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在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因此,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了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型国际关系的塑造,首先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基础。

相互尊重意味着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选择,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在国际交往中,不能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创造前提条件。

平等相待是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

平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平等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决策。

不能有特权国家,不能搞双重标准。

平等相待还意味着各国应当相互倾听、相互理解,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与合作。

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利益相互交融。

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而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共同受益。

例如,在经济领域,各国可以通过加强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增长;在环境领域,各国可以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对于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包容意味着各国应当打破封闭和孤立的思维,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尊重多样性。

同时,要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避免因为差异而产生对抗和冲突。

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各国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还需要加强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是指多个国家通过协商、合作来处理国际事务,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与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同,多边主义强调平等、协商、合作和共赢。

面积最小的国家与人口最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面积最小的国家与人口最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面积最小的国家与人口最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小的事物往往意味着脆弱,而细微处才是生命的重要性所在。

也许,这个道理可以适用于国家。

就如同面积最小的国家与人口最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或许在地图上难以被发现,但它们与世界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却无法忽视。

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位于意大利境内,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仅有0.44平方公里。

它被许多人视为天主教的心脏,拥有豪华的圣彼得大教堂等世界级建筑。

而人口最少的国家——图瓦卢,则位于太平洋的中心地带,只有不到一万人的人口。

尽管它面积较梵蒂冈要大一些,但也只有26平方公里。

看似微小的这两个国家,却有着与其他国家紧密的联系。

首先,梵蒂冈作为天主教教廷所在地,与全球各地的天主教徒有着紧密的联系。

天主教徒遍布全球,梵蒂冈在全球布满了有着政治、文化和宗教影响力的机构。

梵蒂冈作为天主教教廷的行政中心,其政治和宗教决策能直接改变世界各地的教友的生活。

与此同时,梵蒂冈亦享有天主教徒的全球支持,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虽然梵蒂冈的面积和人口微小,却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同样,尽管图瓦卢的人口和面积都很少,但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全球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太平洋上的图瓦卢位于邦图岛上,这片小小的土地是图瓦卢的首都。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连接着许多国家和地区。

图片鲁不仅是一个热带海岛国家,还是太平洋地区的一个重要枢纽。

对于一些大国来说,图瓦卢的地缘政治地位至关重要。

实际上,图瓦卢的位置还使它成为一个潜在的旅游胜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尽管梵蒂冈和图瓦卢都只是显得微小的国家,但它们无论在宗教、政治还是地理上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它们或许在地球上占据的面积微不足道,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却远远超出面积和人口的大小。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不再仅限于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地缘位置。

因此,面积最小的国家与人口最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国际关系中的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其中建筑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筑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形式和前景。

一、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其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交融。

建筑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通过建筑艺术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增进对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建筑艺术交流与合作还能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建筑行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涵盖了设计、施工、材料、机械等多个领域。

通过建筑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源的流动,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建筑艺术交流的形式1.建筑设计竞赛和展览建筑设计竞赛和展览是建筑艺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举办建筑设计竞赛,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才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同时,建筑设计竞赛还能促进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交流项目文化交流项目是建筑艺术交流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派遣建筑师、学生和专家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和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其他国家的建筑师来我国进行访问和交流,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3.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是建筑艺术交流的高级形式之一。

通过合作项目,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大型建设项目,如城市规划、公共设施、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还能培养跨国界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未来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建筑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和梵蒂冈为什么不建交

中国和梵蒂冈为什么不建交

中国和梵蒂冈为什么不建交在欧洲,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梵蒂冈。

它面积只有0.43平方公里,还不如中国的一个乡村大,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进入现代社会后,梵蒂冈为了适应新的传教形势和统筹全球天主教事务,梵蒂冈跟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几乎全部和梵蒂冈建交。

唯独中国例外,中国一直没有跟梵蒂冈建立外交关系。

首先是信仰冲突,中国信仰共产主义,坚决奉行无神论;而梵蒂冈却是典型的神权国家,是一个纯粹为天主教服务的国家,绝对的有神论。

两国在信仰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不和梵蒂冈建交也说得过去。

其次是梵蒂冈在2000年的一次封圣逆举。

当时的梵蒂冈教宗把一些近代在中国活动的传教士和教民封为圣人,而这些人大多协助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罪恶滔天。

梵蒂冈此举,是对中国人民感情赤裸裸的侵犯。

梵蒂冈的封圣逆举令中国人极其愤慨,是对我们国家公开打脸,我们自然不愿意与伤害我们的国家建交啦。

另外就是中国的宗教管理制度和梵蒂冈的宗教原则有根本冲突。

在中国,所有的宗教事务都由政府管理。

天主教事务自然也是如此,当前中国天主教事务是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形式,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

在政治、经济和管理上,中国天主教和梵蒂冈教廷完全切割开来,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仅仅只在宗教文化传承上有一定联系。

中国的天主教管理制度在全球天主教中是独一无二的,令梵蒂冈非常难堪。

因为梵蒂冈要求教廷对全球全部天主教分支机构拥有最高领导权和管理权,这里的领导权不单单是精神层面,现实层面的教会运作管理,也都要听命梵蒂冈。

例如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天主教的主教都是需要梵蒂冈教廷册封的。

中国的天主教坚持自主管理,拒绝梵蒂冈教廷的管理和领导。

梵蒂冈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干涉和批评中国的天主教事务,赤裸裸干涉我国的内部事务。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中国一直没有和梵蒂冈建交。

其实梵蒂冈是一个为天主教服务的国家,而我们的天主教又是自管的,和不和梵蒂冈建交都没有太大关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从1970年至1990年的国际政治发展格局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也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学派的主流之一。

梵蒂冈(罗马)教廷依照《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建构了一个实际不受领土限制的政治实体,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国家模式形成了挑战。

梵二会议后,教廷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实际行为重塑跨国政治行为体的宗教身份,以博取国际社会的认同。

标签:国际关系;梵蒂冈;建构主义一、梵蒂冈的当代国际关系之身份建构梵蒂冈城国(Vatican City State)世界上最小的獨立主权国家,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亦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宗座Apostolic See)驻地。

虽然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梵蒂冈在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充分利特殊的宗教身份,共同的宗教认同,积极频繁的开展外交活动,建构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使梵蒂冈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影响。

从政治实体分析,梵蒂冈的当代外交行为是一种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它外交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国际身份的认定。

在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体系里,唯独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建构了正式的政治实体身份。

教廷派出的外交官代表的是教廷,而非梵蒂冈城国,这是梵蒂冈自我认定的正式外交名。

①在传统的政治实体身份辨认中,通常主权国家才是外交行为的主体。

希望教皇派出的外交官是主权国家的使节,不愿承认教皇签署的政教协议,作为在国际体系中的一种外交主体身份,除非以梵蒂冈城国的身份才被接受。

梵蒂冈政治实体身份的法律依据是1929年签署的《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该协议承认教廷在国际外交上代表梵蒂冈城国的主权。

②从国际体系的行为分析,梵蒂冈建构着世俗领袖与普世精神的双重身份,为自身在政治外交活动中提供了方便。

梵蒂冈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其双重行为主体身份的优势非常凸显。

梵蒂冈建构的政治实体身份,代表宗教在国际体系中履行使命时有着明确利益目的。

首先,维护以梵蒂冈(罗马)教廷为中心的核心利益;其次,教廷以利益为前提,不但维护天主教组织结构的统一性,并且倡导改善世界天主教会的社会环境,维护在世界的核心地位。

然而,对于世界天主教会圣统制(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中心的梵蒂冈而言,在选择改善天主教的社会环境所采取的策略,与当代国家采用的方法是相悖的。

二、梵蒂冈的权威、利益与跨国政治行为体之建构建构国政治行为体的理念和价值观,权威功能是关键性的机制与方法。

梵蒂冈凭借教皇的道德权威地位建构的跨国政治行为体,极少使用武力和追逐物质利益来实现社会影响力。

关于权威的讨论,有两点基本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权威的影响力是由特殊社会环境中现存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实践建构;另一种看法,认为缺乏共同信仰的权威认同,是导致权威在社会关系中变得至关重要的原因。

当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意见不统一时,拥有权威者身份的组织会强硬的参与其中,为此提供独特的专业意见。

弗里德曼认为,在跨国政治行为体中,宗教权威可以防止分歧和猜疑引起的混乱局面。

梵蒂冈利用教皇的权威,参与世界各天主教会国家的活动,显然可被纳入权威者的范畴。

国际体系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时,就会出现许多相互竞争的权威者。

梵蒂冈(罗马)教廷在跨国行为的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了宗教权威的特征。

作为拥有天主教权威身份的跨国政治行为体,为了教廷的利益追逐,利用国际体系中缺乏的共同信仰,对其它行为体形成影响,并为教廷的利益预留了空间。

梵蒂冈总是以道德权威的姿态亮相于国际体系。

对于国际政治来讲权威与合法性至关重要,无法避免政治会映射权力转变为权威①,同样权威对于跨国政治行为体(Transnational Actors,TNAs)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②梵蒂冈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威基本上都依赖于宗教道德的地位,行为者表现的社会认同和利益,使道德权威成了权力的源泉。

③基于梵蒂冈具有世俗主权的宗教政治行为体身份,在国际外交行为中,既有掌权者的体现,也有权威者的体现。

从掌权者角度分析,梵蒂冈政治行为体的身份地位,客观上已是制度化团体中的一个掌权者。

在国际社会中梵蒂冈(罗马)教廷努力强调自身为天主教的权威者,甚至逾越其他国家的掌权者,导致拒绝加入联合国的原因之一。

作为宗教道德权威,教廷不仅具有国家身份,而且积极地跨国外交行为对国际政治也产生了影响。

梵蒂冈具有国际法人身份,与世界各国一样属于国际法的主体。

梵蒂冈宗教权威的合法外交身份,是主权国家,还是跨国政治行为体,其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梵蒂冈主权来源的特殊性。

梵蒂冈的主权是国际体系形式中的理性认同,也属于国家法理的主权。

通常,国家主权包括经济、人口、军事和边界功能化的形式,梵蒂冈的主权范式并不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而是塑造精神地位的拥有者。

虽然梵蒂冈的主权范式是跨国界行为,但是从本质上的跨区域权威使它不同于常见的国家主权;第二,梵蒂冈外交力量的非强制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共同体在领土内拥有使用强制力量的垄断权”④,在国内合理化使用武力是国家固有的特征。

罗马教皇也曾经使用暴力去实现利益,可现代早已宣布摒弃使用暴力,如今依靠意大利的司法体系维持秩序,无司法体系也使梵蒂冈不同于一般国家形式;第三,梵蒂冈主权要求的跨国性。

国家主权强调领土范围内的自治,而梵蒂冈宣誓的主权是不受领域限制,在全世界内阐扬影响力。

认为跨国性的主权行动是必要的,传教活动和神职人员流动皆是跨国行为。

虽然不属于政治外交活动,但是梵蒂冈强调要与全球天主教徒保持紧密联系,那么这种跨国性也使得它成为毋庸置疑的跨国政治行为体。

梵蒂冈利用道德权威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挑战与威胁,建构了全世界最大组织的跨国行为体。

在国际社会中担任“权威者”角色,为研究道德权威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研究梵蒂冈的国际关系时,并不能视为一般性国家进行研究,而是更加倾向于跨国政治行为体中的宗教道德权威。

在当代国际活动中,梵蒂冈利用跨国政治行为体的身份来实现参与和发挥罗马教廷的国际影响力⑤,实际的外交行动建构国际外交主体身份认同。

三、梵二会议后教廷的外交行为变化梵蒂冈的外交行为“故意避开政治,可依然伴随政治属性”。

⑥不能因教廷坚持外交行为的宗教权威,去忽视教廷利益的外交行為,在客观上所产生的政治与社会结果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首先,梵蒂冈若望·保禄二世(简称“梵二”)活跃的外交活动,以重建梵蒂冈现代外交关系,逐步与许多大国和教廷恢复关系与建立外交关系。

广泛的加入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组织会员,积极签署国际协定,以道德的名义获取国际社会(Acta Apostolicae 的支持,间接地使其发挥影响力。

根据梵蒂冈《2012年宗座年鉴》Sedis2012)公布的资料,截至2011年7月,教廷与179个国家正式建交,约有11.96亿天主教徒受其任命,信徒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5%。

在当今复杂化的国际体系中,各国力量此消彼长,教廷依然领导着一个庞大的跨国宗教组织,高举道德权威,在地缘政治中以超然的姿态穿梭,进退自如。

①其次,梵二会议后,教皇的出访、对话与息争打开了与全世界对话的大门。

尤其是教廷结束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维持多年的僵持和敌对,努力解决教廷任命问题,满足教廷的利益。

②如1964年1月保禄六世(Paul VI)访问耶路撒冷,是首位到联合国发表谈话的教皇,也是首位到肯尼亚和哥伦比亚访问的教皇。

保禄六世主持1970年12月4日在香港政府大球场弥撒,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访问过香港的教皇;保禄二世和苏联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12月1日在梵蒂冈会面,两年后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保禄二世1999年5月受东正教宗主教泰奥克蒂斯(Teoctist)之邀,访问罗马尼亚,并且修缮了双方关系;越南总理2007年1月25日访问梵蒂冈,随之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

再次,梵蒂冈以双重身份加入了40多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以国际组织的成员,介入重大国际议题,积极签订国际协议,凝聚政治资本,增强国际外交影响力。

如联合国常任观察员(1964年4月-2014年6月)、联合国的特殊常人观察员(2004年7月至今),加入《欧洲联盟》、《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和《欧洲合作暨安全组织》等。

③为梵蒂冈掌握话语权的提供了方便,利用宗教道德权威陈述国际政治的原则,评议国际议题,随后以利益为前提对各国积极展开外交游说,以获取支持。

成功的国际议题的介入使当代教廷。

④四、总结在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下,梵蒂冈的主权具有特殊性,权威功能性,属灵的特殊主权范式是跨国界的,也区别了一般国家所谓的主权。

在外交力量的非强制性,则体现在当代梵蒂冈(罗马)教廷早已对外宣布摒弃使用暴力,绝对放弃强制力量,甚至在本国依赖意大利的法律体系对犯罪行为进行起诉。

对于梵蒂冈所建构的跨国政治行为体,虽然挑战了威斯特伐利亚式的国家主权,但是梵蒂冈在当代国际政治活动中,却利用这种权威者的角色,参与和发挥其影响力,梵蒂冈这种跨国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使其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段琦.梵蒂冈的乱世抉择(1922-1945)〔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31.〔2〕杜筑生.教廷的国际地位兼论教廷与中国的关系〔M〕.台北:辅仁大学天主教学学术研究中心出版. 2012:149-153.〔3〕孔陈焱.梵二会议后的罗马教廷与国际关系〔C、//世界宗教研究,2012,(06):26.〔4〕徐以华.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21.〔5〕〔6〕L Claude,The Changing United Nations,New York:Random House Press,1967,p,04.〔6〕Margaret E.Keck and Kathryn Sikkink,eds.,Activists beyond Border,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p,30.〔7〕M Weber et al.,“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78.〔8〕Rodney Bruce Hall,“Moral Authority as a Power Resource,” International Organzination,V ol.51,No.4,Autumn,1997,p.591-6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