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提纲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
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
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
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反映热盛津伤的症候特征。
三、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颇欲吐
传若躁烦脉证俱变
脉数急者
伤寒一日重在据证而变
不传脉若静者脉证未变
证亦未变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邪已传阳明、少阳之期——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不传也
不以日数而凭,重在据证而辨。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治未病的思想。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邪气在太阳经行尽,正气得复—自愈。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气畅通,增强抗邪能力,阻止病传阳明。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平素易患太阳表证
表解而不了了——余邪未尽,或正气未复,十二愈。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表无大热,病已入里
阳气(表去)入阴(入里)
其人烦躁——病邪入里,邪气内扰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其人反能食——脾胃阳气尚旺
伤寒三日脾胃气尚旺,就能阻邪传变
不呕——胃气调和
四、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发热恶寒并见邪在三阳,正气不衰,邪气干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三阳少阳:往来寒热扰,病情呈亢奋有余状态。
阳明:发热(初期有恶寒)
太阴:无热恶寒邪在三阴,正气虚弱,抗邪无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三阴少阴:无热恶寒,蜷卧力,病情呈衰减抑制状态。
厥阴:无热恶寒,四肢厥冷
五、辨真热假寒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内真寒外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内真热,外假寒—邪热深伏于内,阻阳气外达意义:寒热易分——疾病现象与本质一致
真假难辨——疾病现象与本质不一致
六、辨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气隆盛之时,人体正气的天时之阳气助,利于驱除外邪意义:1、若其气较轻,可自解2、不能自解,为最佳治疗时间3、某些疾病定时发作,据此辨证治疗。
第二节太阳表证
一、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的证治。
病机:风邪袭表,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翕翕发热)—阳浮—卫阳浮盛于外与邪气相争,阳盛则热
汗出—阴弱—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泻
恶风寒(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外不固,分肉失温,汗出肌疏,不胜风袭。
鼻鸣干呕—风寒束表,影响肺胃:肺气不利,胃气上逆
脉浮缓(弱);头项疼痛。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方解:
桂枝—辛温,宣通卫阳,解肌祛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合营
生姜—辛温,祛风散寒,助桂枝调卫
大枣—甘缓,滋脾合营,助芍药益营
甘草—调和诸药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煎服法和注意事项:
1、一次水煎分三次温服
2、药后进热粥,充胃气助表里
3、温覆,覆加衣被
4、汗出适当,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5、中病即止,不可更服
6、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