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实验报告
红外信号制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信号制导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掌握红外信号制导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3.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信号制导系统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红外信号制导是一种利用红外辐射进行目标识别和跟踪的制导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发射机发射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目标物体吸收部分能量并反射回接收机,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和制导。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红外信号发射机;2. 红外信号接收机;3. 目标模拟器;4. 实验台;5. 数据采集系统;6.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设备,确保各部分工作正常;2. 将目标模拟器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目标模拟器的位置和角度;3. 启动红外信号发射机和接收机,设置相关参数;4. 观察接收机显示屏,记录目标跟踪情况;5. 调整目标模拟器的位置和角度,重复步骤4;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红外信号制导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目标跟踪情况:在实验过程中,红外信号制导系统能够较好地跟踪目标模拟器,实现目标识别和跟踪功能;2. 系统稳定性:实验过程中,红外信号制导系统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无明显抖动现象;3. 抗干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仍有部分影响;4. 跟踪精度:实验结果显示,红外信号制导系统的跟踪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六、实验结论1. 红外信号制导技术具有较好的目标识别和跟踪性能;2. 红外信号制导系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3. 红外信号制导系统在跟踪精度方面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七、实验改进建议1. 提高红外信号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性能,降低系统噪声;2. 优化目标模拟器的设计,提高目标模拟器的仿真度;3. 研究新型红外信号处理算法,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4. 优化实验环境,降低实验误差。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对红外信号制导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红外信号制导系统的性能。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学习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样品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时,物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会吸收与其振动和转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从而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特征吸收峰。
不同的官能团具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来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成分。
分子的振动形式可以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伸缩振动是指化学键沿键轴方向的伸长和缩短,如 CH 键的伸缩振动;弯曲振动则是指化学键在垂直于键轴方向的振动,如 CH 键的弯曲振动。
红外光谱的波长范围通常在25 25 μm 之间,对应的波数范围为4000 400 cm⁻¹。
其中,4000 1300 cm⁻¹区域称为官能团区,主要反映分子中官能团的特征吸收;1300 400 cm⁻¹区域称为指纹区,主要反映分子的整体结构特征。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压片机、玛瑙研钵、干燥器。
2、试剂:KBr 粉末(光谱纯)、待测试样(固体或液体)。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固体样品:采用 KBr 压片法。
称取 1 2 mg 样品,在玛瑙研钵中与100 200 mg KBr 粉末充分研磨混合,然后将混合物置于压片机中,在一定压力下压成透明薄片。
液体样品:采用液膜法或溶液法。
液膜法是将少量液体样品直接滴在两片盐片之间,形成液膜进行测试;溶液法是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注入液体池中进行测试。
2、仪器操作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预热 30 分钟。
设置仪器参数,如扫描范围、分辨率、扫描次数等。
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室,进行扫描测量。
3、数据处理对获得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等。
标注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并与标准谱图进行对比分析。
红外测定的实验报告
1. 了解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
2. 通过实践掌握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的方法。
3. 学会运用红外光谱仪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当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时,会引起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的跃迁,从而产生红外光谱。
苯甲酸作为一种有机酸,其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在红外光谱中会表现出特有的吸收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干燥器、干燥箱、烧杯、移液管、滴管等。
2. 试剂:苯甲酸(分析纯)、溴化钾(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苯甲酸0.5g,置于烧杯中,加入5mL无水乙醇,溶解后,用移液管转移至干燥的样品池中,再加入约200mg溴化钾,搅拌均匀,密封,备用。
2. 红外光谱测定: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待样品稳定后,进行红外光谱扫描,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
3. 数据处理:将得到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苯甲酸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分析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光谱图分析:苯甲酸红外光谱图在3420cm-1处出现宽而强的吸收峰,为O-H伸缩振动峰;在2920cm-1和2850cm-1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为C-H伸缩振动峰;在1700cm-1处出现强吸收峰,为C=O伸缩振动峰;在1450cm-1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为C-O伸缩振动峰。
2. 结果验证:将实验所得苯甲酸红外光谱图与标准苯甲酸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测定的苯甲酸红外光谱特征与标准谱图相符。
1. 通过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掌握了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的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样品,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红外光谱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
3.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样品进行定性鉴定。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
当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和转动时,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从而产生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具有特征性强、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干燥器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标准样品、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研磨成粉末,过筛后备用。
2. 样品池准备:将样品池清洗干净,晾干后备用。
3. 样品测试:将样品放入样品池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分辨率设置为2cm-1。
4. 数据处理:将得到的红外光谱数据导入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等操作。
5. 定性分析:将处理后的红外光谱与标准样品光谱进行比对,结合化学知识,对样品进行定性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A:经过红外光谱分析,样品A的特征峰与标准样品光谱一致,鉴定为化合物A。
2. 样品B:样品B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与标准样品光谱存在差异,但经过化学知识分析,推断样品B为化合物B。
3. 样品C:样品C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与标准样品光谱一致,鉴定为化合物C。
六、实验讨论与心得1. 实验过程中,样品池的清洁度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实验前需确保样品池干净、干燥。
2.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基线校正和平滑处理是提高光谱质量的重要步骤。
3. 红外光谱分析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进行定性鉴定时,还需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4. 实验过程中,注意红外光谱仪的操作安全,避免仪器损坏。
5. 本实验加深了对红外光谱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样品分析能力。
实验报告红外光谱实验
实验报告红外光谱实验实验报告:红外光谱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红外光谱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以及通过对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样品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信息。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当红外光照射到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从而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不同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因此通过测量样品对不同频率红外光的吸收情况,可以得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分子的振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简谐振动。
对于双原子分子,其振动频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nu =\frac{1}{2\pi}\sqrt{\frac{k}{\mu}}\其中,\(\nu\)为振动频率,\(k\)为化学键的力常数,\(\mu\)为折合质量。
对于多原子分子,其振动形式更加复杂,但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的振动模式,如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等。
红外光谱图通常以波数(\(cm^{-1}\))为横坐标,表示红外光的频率;以吸光度(或透光率)为纵坐标,表示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压片机玛瑙研钵干燥器2、试剂溴化钾(KBr,光谱纯)待测样品(如苯甲酸、乙醇等)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固体样品:采用 KBr 压片法。
称取约 1-2mg 待测样品于玛瑙研钵中,加入约 100-200mg 干燥的 KBr 粉末,充分研磨混合均匀。
将混合好的粉末转移至压片机模具中,在一定压力下压制成透明的薄片,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液体样品:采用液膜法。
将待测液体滴在两氯化钠晶片之间,形成均匀的液膜。
2、仪器操作打开红外光谱仪和计算机,预热 30 分钟。
进入仪器操作软件,设置实验参数,如扫描范围、分辨率、扫描次数等。
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室,进行光谱扫描。
3、数据处理对扫描得到的原始光谱图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等。
对处理后的光谱图进行峰位识别和归属,确定样品中的官能团。
红外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了解红外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学会使用红外发射和接收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并能够分析红外通信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信是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其原理是将要传输的信息(如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出去,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解调出原始信息。
1. 红外发射原理红外发射器主要由红外发射管、驱动电路、调制电路等组成。
驱动电路将信号放大后驱动红外发射管,调制电路将信号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
2. 红外接收原理红外接收器主要由红外接收管、放大电路、检波电路、解调电路等组成。
放大电路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检波电路将调制信号中的原始信息提取出来,解调电路将提取出的信息解调为原始信号。
3. 红外通信系统红外通信系统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两者之间通过红外线进行信息传输。
系统工作流程如下:(1)信息编码:将原始信息编码为二进制信号。
(2)调制:将编码后的二进制信号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
(3)发射:通过红外发射管将调制后的信号发射出去。
(4)接收:通过红外接收管接收发射的信号。
(5)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为原始信息。
(6)信息处理:对解调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显示、存储等。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模块2. 红外接收模块3. 51单片机4. 信号源5. 电源6. 接线板7. 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连接红外发射模块和51单片机,将信号源输出信号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入端。
2. 编写程序,实现信号编码、调制、发射等功能。
3. 连接红外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入到单片机的输入端。
4. 编写程序,实现信号接收、解调、信息处理等功能。
5. 检查实验结果,观察红外通信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实现了红外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红外通信具有以下优点:(1)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2)成本低,易于实现。
红外定位成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红外定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二、实验原理红外定位成像技术是利用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过信号处理,最终实现物体的定位和形貌测量。
该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安防监控等领域。
三、实验设备1. 红外定位成像系统:包括红外相机、控制器、显示器等。
2. 被测物体:实验过程中需选用合适的被测物体,以便验证实验效果。
3. 软件平台: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系统调试:连接红外相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 环境设置: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实验平台上,调整红外相机与被测物体的距离,确保红外相机能够清晰捕捉到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
3. 数据采集:开启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需注意调整相机的曝光时间、增益等参数,以获得最佳图像效果。
4. 图像处理: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传输至软件平台,进行图像处理。
主要包括:去噪、分割、特征提取等。
5. 定位与形貌测量:根据图像处理结果,利用定位算法实现被测物体的空间定位,同时利用形貌测量算法获取被测物体的表面形貌信息。
6.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空间定位: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多个被测物体的定位,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
2. 形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对被测物体表面形貌的测量,可以有效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
六、实验结论1. 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
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一、引言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在 076 微米至 1000 微米之间。
红外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从遥控器到医疗诊断,从安防监控到工业生产,红外线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外线的特性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二、红外线的特性(一)热效应红外线的最显著特性之一就是其热效应。
当红外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引起物体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从而使物体温度升高。
这一特性在红外加热、红外理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穿透能力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但不同波长的红外线穿透能力有所差异。
例如,短波长的红外线穿透力较弱,而长波长的红外线则能够穿透一些较薄的物质。
(三)反射和折射红外线如同可见光一样,在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这一特性在红外光学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频谱特性红外线的频谱范围较宽,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一)红外发射源使用了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红外发射源,能够稳定地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
(二)红外探测器采用了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和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用于检测红外线的强度和波长。
(三)光学元件包括透镜、反射镜等,用于对红外线进行聚焦、反射和折射。
(四)实验样品准备了不同材质和厚度的物体,如塑料、玻璃、纸张等,以研究红外线的穿透特性。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一)红外线热效应实验将红外发光二极管对准一块金属片,经过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测量金属片的温度升高情况。
结果发现,金属片的温度明显升高,证明了红外线的热效应。
(二)红外线穿透实验分别用不同波长的红外线照射不同材质和厚度的物体,观察在另一侧探测器接收到的红外线强度。
实验发现,短波长红外线难以穿透较厚的物体,而长波长红外线能够穿透一些较薄的塑料和纸张。
(三)红外线反射和折射实验通过改变红外线入射角度和使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观察红外线的反射和折射情况。
红外发射接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红外发射接收模块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遥控信号的传输与接收过程。
二、实验原理红外发射接收实验是基于红外通信原理进行的。
红外通信是利用红外线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
实验中,红外发射器将控制信号调制到红外线载波上,通过红外线传输到接收器,接收器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解调,还原出原始的控制信号。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模块2. 红外接收模块3. 电路板4. 电源5. 按键6. 电阻7. 电容8. 万用表9. 逻辑分析仪(可选)四、实验步骤1. 搭建红外发射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连接红外发射模块、按键、电阻、电容等元件。
(2)将按键连接到红外发射模块的控制端,电阻和电容连接到红外发射模块的输出端。
(3)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接通电源。
2. 搭建红外接收电路(1)根据电路原理图连接红外接收模块、电阻、电容等元件。
(2)将电阻和电容连接到红外接收模块的输出端。
(3)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接通电源。
3. 测试红外发射与接收(1)按下按键,观察逻辑分析仪或万用表显示的信号波形。
(2)调整红外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观察信号强度变化。
(3)改变红外发射模块的发射角度,观察信号强度变化。
(4)对比不同红外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发射与接收信号波形通过逻辑分析仪或万用表观察到,按下按键时,红外发射模块输出一个方波信号,其频率约为38kHz。
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的信号与发射信号一致。
2. 红外发射与接收距离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5米以内时,信号传输稳定,接收效果良好。
3. 红外发射与接收角度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发射模块的发射角度对信号传输效果有一定影响。
当发射角度过大或过小,信号传输效果会变差。
4. 不同红外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红外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性能有所差异。
2023年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试验题目】红外光谱分析试验二、【试验目旳】1.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旳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旳基础试验技术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4.掌握几种常用旳红外光谱解析措施三、【试验规定】运用所学过旳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旳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旳样品制备措施;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旳解析。
四、【试验原理】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旳电磁波谱。
波长在0.78~300μm。
一般又把这个波段提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
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旳区域。
红外区旳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 number)σ表征。
波数是波长旳倒数,表达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旳数目。
其关系式为:作为红外光谱旳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性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
它最广泛旳应用还在于对物质旳化学构成进行分析。
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取峰旳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旳构造,根据特性吸取峰旳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旳含量。
另一方面,它不受样品相态旳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某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旳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
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旳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
而作为红外光谱旳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朴,操作以便,价格廉价。
因此,它已成为现代构造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乏旳工具。
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构造旳关系,谱图中每一种特性吸取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旳质点或基团振动旳形式。
红外光谱定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技能。
3. 学会利用红外光谱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分子在红外区域吸收的光谱来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当分子中的化学键受到红外光的激发时,会发生振动和转动跃迁,产生特征的红外吸收峰。
每种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都是独特的,类似于指纹,因此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台、样品瓶、移液器、滤纸、剪刀等。
2. 试剂:待测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乙醇等)、标准有机化合物、溶剂(如氯仿、苯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有机化合物与标准有机化合物分别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样品溶液。
2. 样品测试:将样品溶液滴在样品台上,用红外光谱仪进行扫描。
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
3. 数据记录:记录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包括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
4. 定性分析: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的红外光谱分析苯的红外光谱图在2960cm-1、2870cm-1处出现两个强吸收峰,对应于苯环上的C-H键伸缩振动。
在1600cm-1处出现一个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上的C=C 键伸缩振动。
在1500cm-1处出现一个较弱吸收峰,对应于苯环上的C-H键弯曲振动。
根据这些特征吸收峰,可以判断样品中含有苯。
2. 甲苯的红外光谱分析甲苯的红外光谱图在2960cm-1、2870cm-1处出现两个强吸收峰,对应于甲基上的C-H键伸缩振动。
在1500cm-1处出现一个较弱吸收峰,对应于甲基上的C-H键弯曲振动。
在1600cm-1、1500cm-1处分别出现两个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上的C=C键伸缩振动和C-H键弯曲振动。
根据这些特征吸收峰,可以判断样品中含有甲苯。
红外测量温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测温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2. 掌握红外测温仪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测温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了解不同温度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红外测温仪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关系进行温度测量的仪器。
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物体表面辐射能量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物体表面辐射的红外能量,可以推算出其温度。
实验中,我们使用THERMOVISION A40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 AB,瑞典)进行温度测量。
该仪器具有高灵敏度(0.1 K)和空间分辨率(0.08 K)。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THERMOVISION A40红外热像仪(FLIR SYSTEM AB,瑞典)2. 高精度恒温浴(FLUKE 9171,美国)3. T型热电偶(0.05 K不确定度)4.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0.03 K误差)5. 水银温度计(0.1 K误差)6. 水箱7. 实验样品(金属、塑料、液体等)四、实验步骤1. 将样品放置于恒温浴中,待其达到预定温度后,使用T型热电偶测量样品温度,记录数据。
2. 使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恒温浴温度,记录数据。
3. 将样品从恒温浴中取出,放置于实验台上,使用红外热像仪对样品进行扫描,记录红外热像图。
4. 分析红外热像图,确定样品表面的温度分布。
5. 将红外测温仪测得的温度与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温度样品的红外热像图,可以看出红外测温仪能够准确测量样品表面的温度分布。
2. 对比红外测温仪、热电偶和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发现红外测温仪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红外测温仪与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3.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红外测温的准确性:a. 环境温度和湿度: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和湿度对红外测温结果有一定影响。
红外透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线的基本特性和穿透能力。
2. 探究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影响。
3. 学习使用红外线检测仪进行实验测量。
二、实验原理红外线是一种波长介于微波和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具有穿透能力。
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吸收和反射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红外线的透过率。
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透过率,探究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器材1. 红外线检测仪2. 红外线发射器3. 红外线接收器4. 各种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布料等)5. 测量尺6.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和红外线检测仪连接好。
2. 在实验室内选取一个宽敞的区域,作为红外线传播的路径。
3. 将各种材质依次放置在红外线传播路径上,测量并记录每种材质的厚度。
4. 在红外线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使用红外线检测仪检测透过每种材质的红外线强度。
5. 记录每种材质的红外线透过率,计算公式为:透过率 = 透过红外线强度 / 发射红外线强度。
6. 分析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影响,比较不同材质的透过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如下:材质 | 厚度(mm) | 透过率(%)----|--------|--------玻璃 | 5 | 80塑料 | 5 | 60金属 | 5 | 40布料 | 5 | 202. 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影响较大。
玻璃对红外线的透过率最高,达到80%;其次是塑料,透过率为60%;金属对红外线的透过率较低,为40%;布料对红外线的透过率最低,仅为20%。
玻璃、塑料、金属和布料等材质对红外线的吸收和反射程度不同,导致红外线透过率差异较大。
玻璃具有较好的红外线透过性,常用于红外线透镜、红外线窗口等;塑料次之,可用于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遥控器等;金属对红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较强,适用于红外线屏蔽、红外线探测器等;布料对红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较弱,适用于红外线防护服等。
六、实验结论1. 红外线具有穿透能力,不同材质对红外线的透过率影响较大。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分子结构以及元素键合方式。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本实验使用验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机和样品。
三、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指物质分子在吸收红外辐射时发生的振动能级跃迁,这样的跃迁会随着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的存在而产生不同的光谱峰。
通过测量样品在一定波数范围内的红外吸收谱图,我们就能够了解分子中的键合状态及它的结构信息。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取少量待测样品,与KBr混合并塞入压片机进行压片。
2. 进行测量将取出的样品压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测量并记录谱图。
3. 解读谱图根据谱图的峰位信息以及平移等规律,解读样品的分子结构信息。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本次实验我们选取了苯甲酸甲酯为样品进行红外谱图测量。
图1 苯甲酸甲酯的红外谱图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样品的波数范围存在两个突出的吸收峰,分别在1677 cm-1 和 1299 cm-1 的位置。
解读这个图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这两个峰位。
首先,位于1677 cm-1 的吸收峰主要由C=O伸缩振动引起;其次,位于1299 cm-1 的吸收峰主要是由C-O伸缩振动引起。
这两个峰位都展示了苯甲酸甲酯的特有结构与化学键合特点,指导我们在分子模型的构建中选择最优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在谱图中还有一些不突出的小峰,这些峰其实也展示了苯甲酸甲酯的一些结构特点,比如1425 cm-1的峰可以证明C-H的存在。
结合这些峰位信息,我们可以在结构测量中更加地精准。
六、实验结论通过对苯甲酸甲酯的红外谱图分析,我们得出了该分子的结构特点,证实了样品中存在C=O伸缩振动,C-O伸缩振动以及C-H的存在等特征。
这亦为我们之后的研究正確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外实验报告
红外实验报告篇一:红外遥控实验报告红外遥控开关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掌握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红外收发器件;掌握红外遥控的收发方式;掌握红外遥控的编码、解码方式;掌握开关量信号对强电设备的控制方式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基本部分:[1] 红外遥控器采用现成的家用电器的红外遥控器,遥控距离不小于5米; [2] 遥控开关接收端的工作电源为220V 交流电;[3] 遥控开关使用发光二极管指示有无220V交流电源及遥控开关的开关状态;[4] 遥控开关能够控制台灯、电扇等家用电器,输出功率不超过200W。
发挥部分:[1] 自制红外遥控器,包括至少4路遥控按键; [2] 遥控开关能够控制至少4路家用电器设计任务[1] 设计、安装、调试所设计的电路;[2] 画出完整电路图,详细说明电路原理,写出设计总结报告设计思路红外遥控→红外接收→信号处理→开关驱动及显示红外遥控器的发射端具有键盘矩阵,每按下一个键,即产生具有不同的编码的数字脉冲,这种代码指令信号调制在38kHZ的载波上,激励红外光二极管产生具有脉冲波串的红外波,通过空间的传送送到受控机内的遥控接收器。
在接收过程中红外波信号通过滤波器和光电二极管转换为38kHZ的电信号,此信号经过放大、检波、整形、解调,送到解码器与接口电路,从而完成相应的遥控功能。
“红外线遥控器”设计方案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结构设计电路整流电路虽然已经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但是整流出来的电压还不是平稳的直流电电压, 所以在整流电路的后边还要有滤波电路, 来改善整流输出电压的平滑程度, 这个工作由电容器来完成。
电路的核心是集成稳压电路LM317, 它有三个端点, 一个输入端, 一个输出端, 还有一个调节端。
调节端接地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我们采用芯片7805代替了芯片LM317,由7805的OUT端输出直流的稳定的电压。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7805功能框图:红外遥控开关组成框图:多路红外遥控发射部分:发射端的结构发射端电路图篇二:红外光谱实验报告实验学专班姓指导日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名称:红外吸收光谱实验院:化学工程学院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级:名:学号 124020 教师:期:XX年4月8日一、实验目的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红外分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使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红外光谱图的理解和解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的物理分析方法。
当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会振动或转动,从而产生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反映了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因此可以用于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样品池、真空泵、电子天平。
2. 试剂:待测样品(如聚合物、有机化合物等)、KBr压片机、分析纯KBr。
五、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与KBr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使用KBr压片机压制样品片。
2. 样品测试:将制备好的样品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扫描,记录红外光谱图。
3. 数据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光谱图进行比对,分析样品的结构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A的红外光谱分析样品A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2920cm-1和2850cm-1处出现了两个较强的吸收峰,这表明样品A中含有C-H键。
在1730cm-1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吸收峰,这表明样品A中含有C=O键。
在1020cm-1处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这表明样品A中含有C-O键。
通过对样品A红外光谱的分析,可以确定样品A是一种含有C-H、C=O和C-O键的有机化合物。
2. 样品B的红外光谱分析样品B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3400cm-1处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这表明样品B中含有O-H键。
在1640cm-1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吸收峰,这表明样品B中含有C=O键。
在1380cm-1处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这表明样品B中含有C-N键。
通过对样品B红外光谱的分析,可以确定样品B是一种含有O-H、C=O和C-N键的有机化合物。
七、实验讨论1.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物理分析方法,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红外(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2. 学会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3. 熟悉红外光谱图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红外光区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从而获得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中的吸收峰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结构的信息,如官能团、化学键、分子构型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移液器、烘箱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溶剂、干燥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用电子天平称量,移入样品池中,并加入适量溶剂,使样品充分溶解。
将样品池放入烘箱中,在规定温度下烘干,直至样品池中的溶剂完全挥发。
2. 样品池清洗:将烘干的样品池用去离子水冲洗,并用干燥剂干燥。
3. 红外光谱扫描:将干燥后的样品池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分辨率和扫描次数。
4. 数据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红外光谱图导入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平滑处理、峰位和峰强分析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光谱图:在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到多个吸收峰。
根据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官能团和化学键。
2. 官能团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3350-3400 cm^-1处的宽峰属于O-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羟基;2920-2850 cm^-1处的峰属于C-H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烷基;1730-175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羰基。
3. 化学键分析:在红外光谱图中,1500-1600 cm^-1处的峰属于C=C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烯烃;1200-1300 cm^-1处的峰属于C-O伸缩振动,说明样品中含有醚键。
4. 分子构型分析: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峰位和峰强,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的分子构型。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样品池的清洗和烘干,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红外热电效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红外热电效应实验装置,观察和测量红外辐射与热电效应之间的关系,验证红外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影响红外热电效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红外热电效应是指红外辐射与热电材料接触时,由于红外辐射的能量被热电材料吸收,使得热电材料的温度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温差电动势的现象。
根据塞贝克效应,温差电动势的大小与温差成正比,与热电材料的性质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红外热电探测器2. 红外辐射源3. 温度控制器4. 数字多用表5. 电源6. 红外线透镜7. 热电偶8. 实验平台9. 实验记录表格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红外热电探测器放置在实验平台上,并确保探测器与红外辐射源之间的距离适中。
2. 连接好实验器材,包括红外热电探测器、温度控制器、数字多用表、电源等。
3. 打开红外辐射源,调整红外线透镜,使红外辐射束聚焦在红外热电探测器上。
4. 使用热电偶测量红外热电探测器的温度,并记录温度数据。
5. 改变红外辐射源与红外热电探测器之间的距离,观察并记录温度和温差电动势的变化。
6.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步骤5,观察并记录温度和温差电动势的变化。
7.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红外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影响红外热电效应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红外辐射与红外热电探测器接触时,探测器表面温度逐渐升高,温差电动势也随之增大。
2. 当红外辐射源与红外热电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探测器表面温度和温差电动势均增大,表明红外辐射能量与探测器表面温度和温差电动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在不同温度下,温差电动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红外热电效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4.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红外热电效应受以下因素影响:(1)红外辐射强度:红外辐射强度越大,探测器表面温度和温差电动势越大。
(2)红外线透镜焦距:焦距越小,红外辐射能量越集中,探测器表面温度和温差电动势越大。
(3)热电材料性质:不同热电材料的塞贝克系数和热电势不同,对红外热电效应的影响也不同。
红外实验报告 交
红外光谱法测定待测药物的结构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过程。
2.掌握红外光谱测试的制样技术。
3.掌握谱图的绘制过程。
4.对未知样品的谱图进行结构剖析。
二、基本原理鉴于各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红外光谱,因此利用红外光谱可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定。
定性鉴定可分为官能团分析和有机物结构剖析。
由于特外光谱的征红是基团和化学键的贡献,因此根据红外光谱可确定有机化合物有那些官能团,进行官能团分析和鉴定,配合其他方法如: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可进行未知物结构的剖析。
三、仪器试剂红外分光光度计,压片机;溴化钾(分析纯);四、实验步骤1、固体样品(1)样品制备:取约200mg的溴化钾粉末,经过烘干脱水,置于玛瑙研钵中,再加入约1mg的事先准备好的待测样品,进行充分研磨至200目左右。
将研磨好的粉末转移至模具内,在压片机上于15-20MPa的压力下压片1-2min。
将压好的13mm直径的样片置于样品架上,测定红外光谱。
以同样方式制备溴化钾空白片作为参比。
(2)红外光谱测量。
(3)谱图解析。
星期一 11月 24 15:48:13 2014 (GMT+08:00)4681012141618202224%透过率 1000 20003000 4000 波数 (cm-1)空白对照星期一 11月 24 15:48:13 2014 (GMT+08:00)510152025%透过率比较:54.39AMPICILLIN TRIHYDRATE IN KBR 204060 80%透过率比较:36.54NORCAMPHOR, 97%204060 80%透过率 1000 20003000 波数 (cm-1)原始数据处理数据图五、数据分析分子式:C16H19N3O5S·3H2O分子量:419.46阿莫西林化学结构式:自由羟基O-H的伸缩振动:3650~3600cm-1,为尖锐的吸收峰;羰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850~1650cm-1芳环伸缩振动吸收峰:1600~1450cm-1。
红外通信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掌握红外通信系统硬件设计与调试方法。
3. 分析红外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信号传输的通信方式。
它主要由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等组成。
红外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在家庭、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器:用于发送信号。
2. 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
3. 红外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 51单片机:用于控制整个通信系统。
5. 电源:为实验设备提供能源。
6.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分析信号波形。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红外通信模块、51单片机等设备按照电路图连接好。
2. 软件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红外通信模块的初始化、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功能。
3. 调试与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录到51单片机中,观察红外通信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使用示波器观察红外信号的波形,分析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效果。
4. 性能测试: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条件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件连接:按照电路图连接好所有设备,确保连接牢固。
2. 软件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红外通信模块的初始化、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功能。
3. 调试与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录到51单片机中,观察红外通信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使用示波器观察红外信号的波形,分析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效果。
- 调制效果: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确保信号波形符合预期。
- 解调效果: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确保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始信号波形一致。
4. 性能测试: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条件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 通信距离:在无遮挡、无干扰的情况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
实验结果表明,在10米范围内,通信效果良好。
- 通信角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压片法固体制样技术,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习红外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光谱是物质分子中各种不同基团的振动能级的跃迁,且也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对不同频率红外光产生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
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吸收强度与组成基团的原子质量、化学键类型以及分子的几何构型有关,因此红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对各种不同的化学基团具有犹如人的指纹的特征性,可以此来鉴定未知化合物的功能团。
用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可在同样测试条件下,分别测定未知试样和已知标准试样的图谱,如萨特斯红外光谱图,在前两者都不具备的条件下,可以按特征区和指纹区的吸收峰,推测某些功能团的存在,然后用制备模型化合物来验证鉴定。
三、实验步骤
取少量(约1~2g)干燥过的杉木的木粉在玛瑙缽中充分磨细,再加入(木粉∶KBr=1∶100)干燥的KBr粉末,继续磨研几分钟,直到完全混合均匀,并将混合物在红外灯下烘干,约取10小勺混合物于压膜内,在压片机(调至60MPa)上压2分钟,然后泄压取出,即可得一薄透明薄片,把此薄片装于薄片夹持器上,然后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上进行测定分析。
四、结果讨论
木材红外光谱图,一般通过将木材分离成单一的组分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对比推断吸收峰的归属。
纤维素——特征吸收峰为2900 cm-1、1425 cm-1、1370 cm-1和895 cm-1,并且可用这几个特征峰计算纤维素的结晶度。
半纤维素——有1730 cm-1附近的乙酰基和羧基上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
木质素——最为复杂,同时也是研究最多的木材组分。
上述试样所得的透明薄片在红外光谱仪上所得的图如下:
500750
10001250
150017502000250030003500
4000
1/cm
2025
30
35
40
45
50%T
3419.79
2924.09
2328.08
2146.772065.76
1734.01
1633.71
1510.26
1452.40
1375.25
1267.23
1155.36
1049.28
804.32
663.51
613.36
杉木syc
1.在3419.79cm -1处有-OH 伸缩振动出现.(木质素、糖类)
2.2924.09 cm -1处有一吸收峰,在3000 cm -1以下,说明存在饱和的C-H 伸缩振动,不饱和的C-H 伸缩振动则出现在3000 cm -1以上;(木质素、糖类) 3.1734.01 cm -1处有一吸收峰,说明存在C=O 伸缩振动;(半纤维素) 4.1633.71 cm -1吸收峰较强,可以判断存在C=O 基和芳环中C=C ; 5.1510.26 cm -1出现了吸收峰,表示有芳香族骨架震动;(木质素) 6.1452.10 cm -1出现了吸收峰,存在非对称变形的-CH 3;
7.1375.25 cm -1出现了吸收峰,表示有对称变形的-CH 3出现;(纤维素、半纤维素)
8. 1267.23 cm -1出现了吸收峰,有C-O 伸缩振动存在;(木质素、木聚糖) 9. 1049.28 cm -1出现了较强吸收峰,有C-O-C 伸缩振动存在;(纤维素、半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