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学、研学、拓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了进一步响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号召,加速“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国教育部门持续推动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特别是在全球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支持了“停课不停学”的倡议,还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此背景下,2022年教育部基于原有的资源积累,打造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正式上线试运行以来,已成为师生、家长们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宝库。
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还特设了专题教育、课后服务等多个特色栏目,涵盖了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关键教育内容,为学生在家的自主学习与心理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案例特别关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领域。
借助国家级优质课程资源,教师们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通过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如何结合智慧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平台应用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挑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
尽管学校已经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动下,结合各学科特色,系统地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进阶培训,教师的技术能力也确有提升,但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仍然显得不够成熟。
一些教师对于如何将现代技术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还显得比较茫然。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去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教育者能够实时地将最新的政治动态和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体验社会,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不仅提升技术能力,更要转变教学思维,积极拥抱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突出培训“五步法”,精准发力增实效
突出培训“五步法”,精准发力增实效一、主要做法1.建立一套机制,培训信息精准管理。
一是线下全覆盖。
抓好学历教育、论文发表、培训信息等登记,各科管理员及时申报外,经组织部门按月审核。
二是线上全动态。
依托中心考学平台、学习强国和“好医生”等载体,由平台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考试分数等信息。
三是跟踪全方位。
对主体班次、重点班次、重点对象的培训,由专人跟踪考察,形成全方位记录、多部门协作的数据采集机制。
2.依托两种模型,参训干部精准塑像。
一是“三同”一体化。
针对相似岗位群体,建立干部胜任力模型,通过分析同一套班子、同一类科室、同一种岗位这“三同”干部的知识储备和掌握情况,刻画群体能力水平,从而精确掌握干部的短板与优势。
二是“不同”个性化。
针对不同干部个体,以时间为主轴,以知识储备、培训记录、学习成效等数据为支撑,建立个人学习分析模型,追踪学习轨迹,让干部教育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3.抓好三个重点,培训需求精准运用。
一是按需化规划。
对组织所需、岗位所急、干部所缺三个方面的数据通盘考虑,对接培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做到按需施教、按需规划。
二是“优选化”师资。
对重点培训项目承办引进市场化竞争体系,通过发布班次信息、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联合评审等环节,择优引进苏州大学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等师资。
三是导向化使用。
聚焦干部培训档案、两种模型,用培训数据“撰写”考察材料,为干部使用和选贤任能提供重要参考,提高培训导向性。
4.推出四式联学,培训方式精准对接。
一是集中式讲学。
针对当前热点、难点等问题,利用中心组学习、“干部讲堂”等平台,邀请清华、南大等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先后开展国学、政务礼仪、意识形态等集中培训20余次。
二是智慧式拓学。
突出新技术应用,推动建立“新技术+专家智慧”智慧培训模式,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
利用古田等培训基地,采取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和体验交流式教学,增强培训实效。
三是外延式研学。
云研学感想
云研学感想
云研学是一种结合了线上教学和实地考察的教育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学生与教师、专家以及各地的文化遗址、自然景观等连接起来,实现互动式学习。
参与云研学的学生们可以在云端课堂上聆听专业讲解,实地观察各地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感受时代发展。
云研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云端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到了家乡的红色文化和发展变化。
通过云研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也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云研学还让我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云研学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云研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让我在实地考察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未来能继续参与云研学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教师应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实用价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虚拟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如电子书、网络视频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研学活动。
此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尊重科技发展的趋势,采用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让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课堂互动、作业提交,能够在家长的监护下安全高效地学习。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实践为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构思和创意的能力。
另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倡导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教学优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愉快地学习。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相关技术趋势,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道德品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环节设计,确保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能以优秀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成为高素质的国民之托。
“三单实验”研究项目策划思路与实施路径
I研修・・|“三单实验”研究项目策划思路与实施路径文/张作仁“三单实验”是浙江省张作仁教科研名师网络工作室的特色研修项目。
它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立足“大作业”观,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标任务,以“作业尝试三化”为行动策略,以“学习基于三单”(助学作业单:诊学单、导学单、拓学单)为实践载体,建立“备、教、学、评一致”常态教研机制,优化作业时空、形式、内容、功能,探索高结构学习支架与低控制教学策略,重构“学为中心•学导一体”课堂。
本文我围绕研究项目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项目立意随着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业改革与减负提质、深度学习与育人模式创新等热难点问题倒逼学校深化教学变革。
学校须改变“教师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等教学现状,重构“学为中心”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
为此,2013年,我们精心策划特色研修项目“三单实验:基于作业优化的深度学习研究”(简称“三单实验”),组建“作业优化•三单学习”实验联盟,创建“科研力量”公众号,从教研项目策划、作业优化实践到促进深度学习研究、新常规课堂文化重构,为学校新常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6年多来,三批60余位学员,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段开展“三单实验”,工作室通过专题研修、名师面对面、跨市科研联动、科研送教、乡村小规模学校科研振兴、跨省推广等活动,边实践推广边深化研究。
我们从作业优化切入,聚焦学校促进深度学习教研项目策划和机制创新,通过控制实验变量、观察寻证、建立联系、个性反馈等方法,改进、优化备课、上课(教与学)、评价等教学常规,助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常规课堂变革与常态教研文化建设。
二、项目创意1.“三单实验”系统架构“学为中心”课堂变革模型(理论创新)。
我们立足常态课堂,聚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五大学习要素,融合“学情研判、学习设计、学法指导、作业优化”等四大变革要素,优化作业时空、形式、内容、功能,突破“诊学、导学、拓学”三个教学关键,研发基于学科特点的作业诊学单、导学单、拓学单,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4.0时代背景下的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4.0时代背景下的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行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行业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是指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专门定制的研学旅行服务,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也逐渐成为学校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定制化的研学旅行产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互联网4.0时代对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影响,分析其可行性,研究市场需求与竞争情况,为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部分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是结合互联网4.0时代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性的学习机会的新型教育服务。
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提供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参与学习。
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与不同领域专家、企业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开拓视野,增强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重要的是,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
通过设计个性化、富有新意的研学旅行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研究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总结
小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工作总结阳光小学以“和合共生”为校训,以“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为办学理念,坚持全面育人。
自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出以来,学校迅速行动,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在多方面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构建了智慧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生态!一、以“智”赋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
学校深刻领会“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应用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平台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研修,直击新课程改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有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研修版块。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2023年“寒假教师研修”学习培训活动。
培训的研修内容直击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贴近教学实际,大量鲜活的教学课例,让大家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老师们深受启发,引起深层次的反思。
(一)专家引领,探索教学新模式做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活动。
活动邀请甲地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三、甲地县教师发展中心电化教育科副科长张四分别做了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一线教学实践”“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延伸中的应用思路”为主题的讲座。
引导教师利用平合资源探索教学研究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三)线上教研,促进专业化成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研修课程,学校各教研组每月定期集中收看学习网络云平台专家讲座,以平台资源为核心优质教学资源,指导开展教研、备课、授课,赋能教学水平提升、作业设计优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各教研组还通过平台上“研修活动”这一功能,组建线上教研组,开展常态化的在线教研活动。
此外,结合“视频教研”这一功能,教师加入网络名师工作室团队,开展新课标解读、单元作业设计等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四段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四段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提要】本文提出了“研学后教”理念及高中信息技术四段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一段导学:研学导航,第二段导学:研学过程,第三段导学:研学练习,第四段导学:研学拓展。
并从“过程”与“方法”两大维度解读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对“研学问题”的设置,小组学习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有效性等作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研学后教、四段导学教学模式、研学问题、小组学习、评价【中图分类号】g632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往往成为教学的难题。
而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四段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研学后教”是以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清为什么、讲准是什么、讲透怎么样)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
何谓四段导学教学模式?四段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研学导航——研学过程——研学练习——研学拓展”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语义理解”的唯一性、“问题指向”的确定性、“学习任务”的层级性)的能力。
“导”就是引导、指导、辅导,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仍然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要由师生共同完成。
“学”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
一、第一段导学:研学导航(约3分钟)1、回顾导入,明确任务。
教师采用直接导入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期前期学习中的“生成问题”,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具体为第几课),提出本节课须解决的三个“研学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导学·研学·拓学
导学·研学·拓学作者:曾渡钊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逐步进入校园,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仿真实验等应用,再到当前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动因之一。
笔者所执教班级所在学校为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该小学于2012年5月参加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AiSchool数字教育项目。
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人手一本PAD,它安装了AiSchool数字教育系统,内置了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多媒体电子教材和学习资源,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交互式学习、课后在线练习等学习活动。
同时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连接到龙岗区教育云平台,这样的话学生可以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扩展阅读材料,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家长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
下面笔者就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基于PAD的云环境下以“导学·研学·拓学”为教学过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基于PAD的云环境下的导学——学习随时发生,激发自主学习基于PAD的云环境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不在受时空的局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便利的开展学习。
为此,笔者打破了传统的只在课堂上学习的形式,将部分学习内容进行前置。
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等,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做到课未始生已知兴正浓。
二、基于PAD的云环境下的研学——学习深度发生,提升思维品质“核心素养”一词的出现,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人们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一种能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高级能力。
而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仅仅通过教师讲授来培养的,而是要将学生致力于各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已去获得、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而慢慢形成的。
基于“互联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作者:倪蕊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22期摘要: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和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革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能力的系统工程。
针对当前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适应多维空间开展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融入多元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浸润式课程思政彰显育人内涵。
经实践证明,所提教学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学生中心;课程思政1概述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深刻地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12]。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变革,将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融入专业育中,是一种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快建设进程,才能突破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明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改革的内生动力,也是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34]。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拉开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设计的序幕,全面推进了信息化教学纳入教育制度框架[56]。
同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培养现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78],明确地指出了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体系重构与教学方式革新,切实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人才培养理念、内容、模式和方式,设计好资源,利用好资源,发挥平台优势,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然而,目前的教学信息化设计中,由于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学情分析不够深入、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难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兴趣不明显,教学效果不理想。
互联网在中小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篇•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辅助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国广大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互联网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在中小学辅助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互联网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课教师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设施,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视觉、听觉上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月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在教学《月球之谜》时,教师借助互联网资源,把搜索到的相关信息做成多媒体课件,把皎洁的月光、美丽的传说、神秘的月球、人类登月以及关于月球的奇异景色图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再配有悦耳的解说,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神秘的月球世界,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最终激发出强烈的探索热情。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已被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普遍认同。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批判和反思,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互联网资源为研学提供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研究、探索、实践的素材;其次,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相应的电脑软件亦可为研学提供辅助工具;最后,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学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管理工具。
以学为本 顺学而导——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
I小学荻学纳宛■学科视角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度研究策划人语2019年年末和2020年年初,我们用两期的版面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度研究。
上期我们特别约请了王永春、赵国防、黄慧共同探究“深度学习”,就概念厘清、相关认识和实践策略等进行了探究。
本期,我们约请了顾亚龙、孙晓红、闫云梅三位特级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再探究。
顾亚龙老师从概念界定、实施策略、操作要领等方面介绍了“五学三动”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孙晓红老师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体现学科本质、培育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闫云梅老师以“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指出了“凸显小数本质,实现意义建构”的深度学习实践路径。
从模型到理论再到实践,深刻论述深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希望给各位老师带去_些思考。
(本刊编辑部)以学为本顺学而导-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顾亚龙【摘要】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基于学生的前置性“研学”,课上展开“研学、对学、群学、展学、延学”,旨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实践路径;探索如何“以学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促进学习者“在学习”“真学习”的有效载体和操作范式,以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
【关键词】一课三单五学三动以学为本一、问题的提出课改的关键是改课,但当下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依然普遍以讲授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知识的习得为目标,教师们“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根深蒂固;学生在整体上学得被动、机械、沉闷、压抑,甚至产生游离学习、虚假学习的现象。
基于对上述教和学两方面的忧虑与不满,我们边思边行,思行相济,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提炼形成了“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
本教学范式的实践取向是: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从墩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实践路径;探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促进学习者“在学习”“真学习”的有效载体和操作范式。
课堂教学“三步学”策略
课堂教学“三步学”策略作者:陈芳琴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9年第03期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准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师在组织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以学习进阶为主线,笔者在教学中实施“先学、研学、拓学”三步学策略,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更大发展。
在“先学”中了解学生差异差异化教学实施的前提需要教师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差异,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摸清班上學生知识能力的“上限”和“下限”。
1.通过“先学”,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设置“先学”导学单,学生课前完成导学单的填写,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和能力水平。
比如在执教“溶解”内容前,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亲自冲泡过哪一种饮品?你是怎么泡的?有什么疑惑和发现?你知道哪些东西在水中会不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疑惑或发现?你有没有自己点过火,是用什么点的?通过调查,教师知道一些学生有过关于溶解现象的亲眼所见,以及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存在哪些疑惑,再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通过调查,也让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点火能力有了了解,在使用酒精灯时可以安排有经验的学生点燃酒精灯,不至于出现多个小组等着老师帮忙点火的情况。
2.通过“先学”,分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置。
教师通过“先学”导学单,调查学生的原有基础,再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每一个内容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降低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将一些学生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加以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比如执教“观察一棵植物”内容时,规定的学习目标是观察并描述一课植物的外部特征。
但由于小组间的差异,有些小组常常会忽视主要特征,抓不到观察重点,无法及时达成目标。
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三个课堂实施方案秋季开学后,为了继续实施〃三个课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特制走了如下方案。
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实施“三个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以〃导学、研学、促学〃为载体的〃先学后教,训练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走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激励教师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上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特色。
二、正确解读〃三个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定位〃我们认为〃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虽然都包含〃课堂〃二字,它并非传统〃名校网络课堂〃,虽然都包含〃课堂〃二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下课堂,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连接的〃空中课堂〃。
1、〃专递课堂〃有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走课程的问题, 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堂〃有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 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 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Z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教学策略。
我校针对〃名师课堂〃的共享性「决定重点实施。
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Z通过组建网络硏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硏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3课 互联网影响新体验 课件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
1.访问故宫博物院网站的 数字文物库,感受互联网如何让 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2.搜索相关资料,梳理 “互联网+文化”的相关内容, 并尝试介绍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带 来了哪些创新发展。
第3课 学习内容
二、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
伴随互联网文化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 自媒体、短视频等迅速崛起,伴生出了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面 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文化现状,国家出台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相关机构不断加强对互联网平 台的监管。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
第3课 学习内容
一、各行各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医疗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 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 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实现 这些目标,就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当今,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出现了翻转课堂、微 课、慕课等不同的学习组织方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 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国 家的整体现代化。“互联网+”是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手段, 目前已有了智能灌溉、精准种植、 农产品回溯、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诸 多应用场景。
第3课 学习内容
一、各行各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工业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 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融合应用 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5G+工业互联 网”体系化发展走在全球前列。例如, 汽车行业已纷纷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来提 高生产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以便更好地 满足用户需求。
网课创新活动策划方案
网课创新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和目标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课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由于传统的网课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度低等问题,学生对于网课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不高。
因此,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创新的网课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网课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达到优化网课教学效果的目标。
活动目标如下:1. 提高学生对网课的兴趣和参与度;2.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丰富网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1. 网课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形式: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门网课进行学习,并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和测试。
每个小组根据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排名竞赛。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网课直播讲座活动形式: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网课直播讲座,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观看并进行互动交流。
讲座内容涵盖学科知识、实践经验和前沿研究等方面。
活动目的:利用专家学者的资源和知识优势,提供专业、优质的网课教学资源和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热情。
3. 网课知识竞赛活动形式:举办网课知识竞赛,学生根据网课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答题比拼。
比赛设置初赛和决赛两轮,通过个人和小组比赛,评选出最具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的优秀学生。
活动目的: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网课学习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4. 网课学习分享会活动形式: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网课学习分享会,每位参与者准备一个有关网课学习的主题分享,并通过演讲和展示的形式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活动组织和推广1. 活动组织(1)成立活动策划小组: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推广。
新课改理念下“双主体课堂”的建构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双主体课堂”的建构与思考发表时间:2020-12-28T07:31:49.75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17期作者:刘淑才王云[导读] 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山东省临沂岔河小学276000;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276000一、“双主体课堂”的建构1.基于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民主平等的双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新课改“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以学为本”。
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单向传输的复古,而是与学生平等共“学”。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双学”作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2. 基于对学校理念的承接教育要“以人为本”,而学校中的人就是教师和学生。
学校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土壤,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协同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才能达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目标,才能让迷失在课堂中的老师,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体会到教师成长的幸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双主体课堂”的核心理念1.自主学习相信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教师要从感情上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时间上支持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从行动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决策力和反思性。
2.合作学习解放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群体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一是策略分配,小组达到“均质”,组内分工合理,实现角色互赖,增加合作有效性;二是问题设计明确,问题设计富有探究性和思考性;三是教师负起调控和管理的责任。
3.探究学习发展学生探究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使思维得到发展。
互联网4.0时代背景下的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4.0时代背景下的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可行性分析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可行性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需求背景、市场潜力、技术支持和风险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在互联网4.0时代的可行性。
一、需求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父母和学生希望通过研学旅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学校也希望通过研学旅行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社会经验。
互联网4.0时代的到来,为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研学旅行产品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支持,满足了用户需求方面的提高。
二、市场潜力在互联网4.0时代背景下,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一方面,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有望得到更多的家长和学校的青睐。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程度大大提高,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改善,这也将吸引更多的用户。
三、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为其定制个性化的研学旅行产品。
四、风险挑战在互联网4.0时代,校园定制化研学旅行产品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挑战。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同类产品层出不穷,如果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产品很容易被淘汰。
由于研学旅行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与学校、教育机构等多方合作,而这些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支持。
研学旅行产品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对学生的安全保障和风险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支架”加导引,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支架”加导引,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作者:***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2年第10期【摘要】在大班額、讲授式的背景下,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学生出现的问题也常常因缺乏反馈而难以得到解决。
因此,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三单”为支架,展开独学、互学、研学、拓学,教师辅之以导学、诊学、助学、促学,以此来促进真参与、引导真合作、启发真思考、引起真生成、帮助真小结,真正做到“顺”教学规律之“势”、“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之“势”而为。
【关键词】“三单” “四学” “五真” “自主导引”一、“3·4·5”式自主导引教学模式构建的缘起(一)基于对“双减”政策内涵的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表明:“双减”不仅要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作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而高质量教育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面向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的规律。
(二)基于对学校核心文化的深入解读“朴真”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顺势而为,这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是吻合的。
(三)基于对当前课堂问题的深层思考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对学生语文素养、思维能力的关注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两极分化严重,一些看似优秀的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语文成绩“断崖式下跌”;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越来越沉闷,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缺乏深度、思考不全面……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学评议、发放调查问卷、集中研讨等方式对语文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大维度、六个方面:1.教师教的维度。
主要表现为:(1)教师组织互动交流缺乏广度和精度。
(2)教师指导小组合作缺乏深度和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学、研学、拓学”好的教育是什么?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
师生关系应该是教与学的关系,涉及到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一、构建教育新平台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教与学无限地升级,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
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带来变革和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并维护学生社团,推动社团活动;可以依托新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课堂成为新常态。
1.网络微课程建设学校教育是依据教育目标及课程,通过教师、课堂、教材等要素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是在特定场所开展的特定活动。
从以往的教育来看,是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提供了资源的整合和新鲜的资源,提供了教育革新的平台,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完全依赖于学校,它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变成现实。
为此,学校可依托互联网构建学校课程及体系,为教育过程当中产生更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提供分众和个性化的学习及工作的条件,让学生有可能按自己喜欢的去学习,按自己的方式学,按自己的进度学。
把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由“教师控制”“以教定学”向“自我控制”“以学定教”转变,让学生成为选择的自主者。
网络课程的构建表现在,一是依托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二是利用地方资源课程化,三是利用网络资源拓学化。
涵盖网络文本课程资源,网络实践课程资源,网络教师课程资源,网络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师生互动平台。
2.网络微课堂构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整个学校的活动状态、班级活动状态、课堂活动状态正在变化,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
因为,互联网把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逐渐替代,教育本来的任务是要按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的人格、社会性得到发展,特别是让人的与众不同的、体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部分得到发展,互联网环境是教育回归的好机会。
当下,微课程进入了教育视野,进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课堂。
“翻转课堂”也让学习有了新的求知、学知和问知的渠道和可能,这样的方式改变着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重新定义着课堂。
它可以将以前在学校课堂上要完成的使命换一个地方,把以前不能在学校进行的活动特别是人和人的交往变成了主要功能,使得“自己的教师”可以教“别人的学生”,“自己的学生”可以上“别人的教师”的课变成现实。
网络微课堂,从真正意义上把教师转化为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转化为先知者的角色,师生伙伴,共同进步。
网络微课堂构建主要表现在,集中学校教师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设计能自主学习的专门网上通道。
一是依托国家网络教学资源库进行校本化微课堂构建,二是利用地方名师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化课堂构建,三是利用学校教师自制教学资源进行课堂化构建。
涵盖网络教学微视频,网络学、练、评互动平台。
二、构建“三学”新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一个载体,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诸多要素组成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学生状态、教学评价等。
教师要研究与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和程度,厘清“学中生”与“生中学”“学”与“不学”“教”与“不教”“快教”与“慢教”“何时教”与“何时不教”“怎样教”与“怎样不教”等关系。
1.重构教学理念优效的教学是有真实学习过程的,是有科学学习方式的,是需要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需要学生的主动进入,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
学习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学习的获得可以独学、互学和师学而来,可以从课本、书籍、网络、生活、社会等而得,可以通过读、问、说、听、思、练、议等而收。
如何基于“课堂”,聚焦课堂,追寻课堂,打开课堂,科学把握教师(知识、视野、理念、教技、主张……)、教材(内容、情景、问题、练习、系统……)、学生(情趣、知识、思维、学法、胆识……)、教学(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策略……)、评价(方式、手段、渠道、过程、结果……)、时空(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学室、网络……),让教材内容活化,让学生学研先行,让教师智慧介入,让探究走进价值,让活动全员参与,让思辨不断彰显,是我们要理性思考和实践研究的。
网络信息时代,课堂已经被“打开”,已经从教室走向了校园、社会,走向了网络新媒体。
教学方向需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教学目标需要从会学走向想学,教学依据需要从课本走向课标,教学关系需要从教学走向助学,教学方式需要从“课中学”走向“随机学”,现代技术需要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
因此,它需要我们重构“课堂评价”,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课堂教学的观赏,学生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生成的有效与教师预设的精彩,学生整体的精彩与个别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学生一时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课堂教学的效率等关系,向学生的“向学”和教学的“向优”漫溯。
2.转换教学方式互联网新技术“先学、研学、拓学”三学教学的展开,是让教学走向学生,走向学生自主、自治和自由的教学智慧和策略。
课堂教学,我们已经习惯于“师前生后”教学,能否“生前师后”,需要教师的教学胆量和智慧。
近年来,我们尝试着教学翻转,三学联动,浸润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趣、学能和学力。
先学,是一种以学生自我、自主学习为主的,非教师直接介入的学生学习活动;研学,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实现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活动;拓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深化和深度认识的学习追溯、嫁接、延伸和拓展的学习活动。
先学是学生在“自探、自知、自疑”的预学策略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和能力;研学是学生在经历自我感悟、体验、思考和发现后的伙伴互学活动和方式;拓学是通过教师“以学定教”,把力用在关键处,引领学生去“编织”,去“堵漏”、去“爬高”,培养学生思维升级的方式。
“三学”(先学、研学、拓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一种教学的方式,一种教学的智慧,也是“优教”和“优学”的一种技术和艺术。
“三学”需要融合,相互渗透、穿插,需要无痕教与学活动。
它涵盖着新与旧,慢与快,放与收、生与师等学习融通。
3.构建“三学”策略优教的课堂,应该是基于教学的一般规律师生互动的课堂,应该是“乐、实、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的、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和充满情趣的课堂,应该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而不同”“导且相宜”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教融通、以学论教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和平台的课堂。
一是研透教材,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
教师首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要素。
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发现教材中学生自己学习时可能学不懂、学不到的地方,能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将文本的“点”“线”“面”有机串联,从文本的“无声处”读出“有声”,从文本的“散落处”读出“联系”,从文本的“单一处”读出“整体”,能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教学的策略,即拥有厘清教材知识点的能力,重组教材的能力,发现素材、捕捉可用资源的眼光。
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教材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体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来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和驾驭教材。
二是放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发现者”。
杜威说过:“教师只有熟悉他的每一个学生,他才有指望理解儿童,只有他理解了儿童,才有指望去发展任何一种教育方案,使之或者达到科学的标准,或者符合艺术的标准。
”不一样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
放开教学,才能因人而获。
一是去发现学生存在于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二是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已有”“没有”“想有”“能有”“易有”和“难有”;三是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知”“半知”“不知”“想知”“能知”和“难知”,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握学习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调控教学的弹性,调整教学的环节,去找寻课堂教学中需要提供的学习材料,去设计课堂内外、教学前后学生需要展开的活动,去规划课堂的开局、教学的起点,去审视教师的位置,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最近”发展、“低耗”发展、“最效”发展和“最好”发展。
三是打开课堂,让教学成为师生“共生者”。
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体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飞跃――课堂即成长,即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富有“生机”和“灵性”,让学生拥有“想象”和“思辨”,让学习充满探究、智慧和创造。
助力“先学”。
先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感知新方法,感觉和生长新思维;可以让学生采集“学不懂”“弄不明”的新问题,为课堂交流与探索“储备”自己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对问题的研究更有“前思性”,对面对的疑问点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使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化“被动”为“主动”,化“给学”为“需学”,丰富研讨资源,简化学习过程,互补长短,低耗高效。
在“先学”时机设计上,可以是“课前时”,也可以是“课中时”。
在“先学”方式设计上,可以“带问而学”,可以“先学而问”,也可以“先练而学”。
可以通过设计“先学导单”,展开先学系列活动。
导引“研学”。
研学是“先学”的延续,是“初研”和“自思”的发展,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对“先知”“先觉”“先问”“先疑”及“不知”“半知”和“疑知”的呈现,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研发。
研学是学生通过尝试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等活动,在思维互动、观点碰撞中,共同展示、认证“先学”所获得的知识,所发现的规律,所构建的思维,所创造的方法,主动和自觉地主张“我知”,吸纳“他知”,破解“难知”,获得知识、思维和情感的整体发展,以达成教师“不教之教”的教学理想与境界。
“研学”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课前、学前的自主“先学”活动中。
可以通过教师提供预设的“议题”,通过学生交流反馈的状况,通过预设和随机提出的重点和核心问题,让学生“带问而研”“带研而问”,使学生的思想交流更具针对性和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