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随着 新 的 建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 B 5 0 0 1 1 -2 0 0 1 ) 的颁 布 与 实 施 , 新 的 抗震 设 计 规 范 中较 旧的 抗震 设 计 规 范( G  ̄1 1 -8 9 ) 的 主要 改 进 点 及 新 规 范对 各 类 结 构 抗震 设 计 所带 来 的实 际 影 响倍 受关 注 ; 在G B 5 0 0 1 1 —2 0 O 1 规范 的 执 行 过 程中, 发现G B 5 0 0 1 1 —2 o 0 l 规 范 中 仍存 在 一 些值 得 进 一 步 研 究 的 问 题 ; 在建 筑 结 构抗 震 设 计 的实 践 中 , 由 于设 计 人员 对 规 范 的理 解 和 掌握 尺 度 上 , 以及 因地 因人 在结 构选 型 、 布置 以及 计算 方法 上相 互 差异 较 多而 对 设计 产 生 较多 的争 议 , 抗 震设 计 方法值 得 深入 的研 究 。
( 八) 建 筑结 构平 面 布置 的规 则 性和 对称 性

建 筑结构 抗震 设计 的主 要 内容与 要点
建筑 的 平 、 立 面 布置 应 符 合抗 震 理 念 设 计原 则 , 宜 采用 规 则 的建 筑 结 构 设 计 方案 , 不应 采用 十 分不 规则 的设 计 方案 。 建 筑结 构抗 震设 计 规 范规定 , 对
或平面、 竖向都不规则 的建筑结构, 应采用空间结 ( 一)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 的场地 , 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 的地段 , 不应 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 对 凹 凸不 规则 或 楼 板局 部 不 连 贯 时 , 应 采 用 符合 楼 板平 面 内的 在危险地段建造甲、 乙、 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 , 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 构计 算 模 型 ; 对 薄弱 部 位应 乘 以 内力增 大 系 数 , 应 按 规 范 求, 当无 法 避开 时 , 应 采取 有 效 措施 , 这 就 考 虑 了地 震 因场 地 条 件 间 接 引起 结 实 际刚 度强 度 变 化 的计 算模 型 ; 的有关规定分析弹塑性变形 , 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强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构 破 坏的 原 因, 诸如 地基 土 的不 均匀 沉 陷 、 地震 引起 的 地表 错动 与地 裂 。 【 二) 建 筑 的平 立面 布 置应 符合 概 念 设计 的 要求 , 不 应采 用 严重 不 规 则 的 三、 产 生这些 问题 的原 因及 解决 方法 方案。不规则的建筑, 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并 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 参考外国规 ( 一) 问题 产 生 的原 因 范, 使 我 们 的设计 更 加完 善合 理 。 上述 这 些 问题 的原 因是 多 方 面的 , 有认 识 方 面 的 原 因 ( 如 杭 州 虽属 六 度 ( 三)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 。 采用哪一 地震 区 , 但 在新 规 范 ( G B J 1 1 — 8 9 ) 未 颁 布前 是 不抗 震 设 防 的 , 故存 在 着麻 痹 思 种结构材料, 什么样的结构体系, 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想) , 有计 划 经济 向市 场 经济 转化 过 程 中出现 的原 因 , 有设 计 人 员忽 视 了抗 震 ( 四) 尽可 能设 置 多 道抗 震 防线 。 地震 有 一定 的 持续 时 间, 而且 可 能多 次 概念 设 计方 面 的原 因( 未能 从 整体 、 全 局上 把 握好 ) , 有法 律 建设 方 面 的原 因 往复作用, 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 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 ( 在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方面缺乏国家政府法律依据 , 特别是处罚方面) , 有工 遭 到严 重破 坏 , 而最 后倒 塌则 是 结构 因破 坏而 丧 失 了承受 重力 荷 载 的能力 。 程抗 震 设 计会 审方 面 的 原 因 ( 缺 乏 系 统 过 程 抗 震设 计 审 查 ) , 还有 设 计 人 员 ( 五) 具 有 合理 的 刚度和 承 载力 分布 以及 与之 匹 配 的延性 。 提 高结 构 的抗 的水 平 ( 有 的设 计人 员从 大 学到 工作 单 位都 未 系统 学 习过 抗 震设 计 规 范 ) 和 侧 移 刚度, 往 往是 以提高 工程 造价 及 降低 结构 延性 指标 为 代价 的 。 其 他 原 因等 。 ( 六)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 ( 二) 抗 震设 计 对策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是相关技术人员们通过对大量的建筑地震震害实例 二、 抗震 设计 中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进行研究、 分析、 归纳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至关 重 要的也 是非 常必要 的 , 因而 , 有 关部 门应 当高度重 视建 筑结 构的抗震 设计 。 ( 一) 建 筑抗 震场 地 的选择 为 了有效 提 高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能力 , 需 从 以下 三方 面 着手 : 施 工条 件 相 同的 情况 下 , 施 工场 地 的 工程 地 质 条件 不 同 , 建 筑物 在 地 震 1 . 要合理恰当地布局地震外力能量的传递吸收途径, 保证支柱 、 粱和墙的 中受到的破坏程度明显不同。 因此 , 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 首先要选择 从而形成构件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呈 好建筑场地 , 尽量避开不好的抗震场地 , 降低地震灾害。 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 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使塑 性屈 服尽量 发生在 墙的 底部 , 而连 粱适宜 在梁 端塑性 屈 服 , 还 崩塌、 滑移 、 地裂或地陷的场地 , 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 , 此类不利地段 弯 剪性破 坏 , 有 足够 的变形 能力 。在墙段 充分 发挥抗 震作 用之 前 , 按照“ 强墙 弱梁 ” 的原 则 强 不经 处 理 , 不 宜建 造 甲 、 乙、 丙 类建 筑 。 化墙肢的承载力 , 避免墙肢的剪切性破坏 , 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 二) 结 构 的平 面布 置 。 2 . 要 按照抗 震等 级对 墙 、 柱 和梁 节点采 取相 对应 的抗震 构造 措施 , 确保 建 外 形不 规 则 、 不 对称 、 凹 凸 变化 尺 度 大 、 形 心 质 心偏 心 大 , 同一 结 构 单元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1随着现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有了显著的增长,其中不乏重要的政府和商业办公楼、酒店、购物中心甚至是住宅。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抗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由于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高层建筑地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复杂性、结构材料的种类和性质等不同因素。

近年来,随着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愈发注重钢结构抗震设计。

相对于混凝土和砖类建筑,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加优越。

钢材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力以及较好的可塑形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抵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近年来,许多企业和工程师都将钢结构作为抗震性能优异的解决方案,用于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

然而,在钢结构设计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每座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地理情况都不同,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地震带来的力量,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

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建筑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在抵御地震力量的同时,能够承受各种集中荷载、雪荷载等准静态荷载。

为了探讨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一项基于性能的研究。

首先,需要对建筑的节点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在强地震条件下,节点能够充分发挥其带有冲击吸收作用的特点。

其次,需要考虑整个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能力,这一点对于钢结构设计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钢结构具有出色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来避免建筑物的崩塌和全面破坏。

此外,还需要确保钢结构连接件的可靠性和结构的整体刚度。

总之,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可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抵御地震灾 害的思想为基础 , 通过增 强建 筑结构 自身 的刚度、 强
( 3 ) 建筑 的刚度 和质量 的变化 要均 匀, 尤 其是在竖 向上 的分
度 以及延性 等, 使所设计 的建筑 达到“ 小震不坏 、 中震可修 、 大 震 布 。
. 3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 系 不倒 ” 的抗震 设防 目的。传统的抗震理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非常 2 合理 的抗震结构体系: ①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 、 场地、 地基 、 、 有效, 但仍然存在较大 的局 限性【 I ] 房屋高度 、 设防烈度 材料 以及施工等 因素, 结合 技术和经济条件
2 0 1 3年 1 O月
叠 两 目 爱 晦
规 划 与 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王 娜
周 素华
5 1 0 6 1 0 )
( 广州电力设计院 广 东 广州

要: 近年 来我 国地震频发 , 强烈的地震造成人 身伤 亡和财产的 巨大损伤 , 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 受人
们所 关注 。 目前 , 建 筑结构抗震设计研 究已成为土木 工程行 业 中的研 究前沿 , 随着近年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 , 在 建筑 结构设计 方法与应用上 出现 了很 多新 思路 , 新方 法, 并在传统的抗震 设计基础上 引入 了一些新理念 , 设计 了很 多刚度大 、
耗能能力强的结构体 系和结构构件。本文就 当前一些最新 的研 究作一 些简述 。
关键词 : 建筑结构 ; 新 型建筑材料 ; 抗震设计 ; 刚度 ; 耗 能 中图分 类号 : T U 3 5 2 . 1 +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一 O 0 3 8 ( 2 0 1 3 ) 3 2 — 0 0 0 1 — 0 2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级中能够产生破坏的最大程度。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结构的主体破坏预测 但是很难达到基于陛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 地震时 自然灾害中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之一 , 一旦发生就会对 区域内人 具有较强的控制谁骗 , 主要是 因为其还要考虑非主体结构 的破坏预测 、 内部设施 以及建 们 的人 身 安 全与 财产 安 全造 成 严重 的威 胁 , 尤其 是 对 建筑 物 具 有摧 毁 性 的伤 测的要求 , 主体结构与非主体结构的损坏所导致的后果一般 以结构的 害, 从而引发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使建筑物降低 筑功能的损坏等。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 : 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设计 一直 是建 筑 领 域 的 重大 难题 之 一 , 基 于性 能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在 建 筑 设计 中的应 用 , 使得 建 筑抗 震 问
题迎 刃而解 , 因此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努力方 向。本文对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和研究方向进行 了详细 的探讨, 并在对能力谱法着重阐述之后 , 提出了一种优化过后的能力谱法。 关键字 : 基于性能;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或 者 免 于地震 破 坏 的建 筑结 构 设计 方 法 , 另 外 随着 科 技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以及 能 力 以及居 民的 安全 状况 来反 应 , 并 依 据结 构 的不 同 破换 程 度将 性 能标 准 具 体 划分 为 五个 等 级 , 即基 本 完好 、 轻度 损坏 、 中 度损 坏 、 严 重损 坏 与倒 塌 。
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 , 其实质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基 于位移的 抗震设计具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 , 即按照延性 系数设计方法 、 能力谱方法与直 接位移设计方法。 其 中按 照 延性 系数 的 设计 方法 , 本 质上 还是 根 据建 筑 构 件 的位 移延 性 系 数, 或者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数的塑性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关系。根据约束箍筋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摘要: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日愈严重,自然生态也随着收到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强烈的地震,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现代建筑领域抗震设计的不足。

因此,提高建筑行业抗震设计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针对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给出合理分析,希望为地震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对策引言:地震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但一旦有剧烈地震的话,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地震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的特点,随着对大量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总结出来较多的丰富经验,并且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正在逐渐的加深。

并且针对当前的地震设计,采取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在正常的设计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结构在高于预期地震的情况下,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倒塌的现象出现。

但是,当前抗震设计的目标只是将生命放在第一要务,并没有过多考虑破坏力的控制上。

随着当前的形式发展要求,迫切的需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不断加强设计标准,从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进而保障建筑物不会受到地震的干扰,最终达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中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案研究进行简要探析。

1.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1.1抗震设计认识不到位当前普遍现象是,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相关设计人员只会关注建筑物的整体实用性,极少或不考虑建筑的抗震设计环节。

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当中,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意识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意识及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地震灾害的最小化。

1.2抗震设计结构缺乏合理性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对抗震设计进行了特殊设计。

2024年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研究分析

2024年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研究分析

2024年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研究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备良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力。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增强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地震作用与影响分析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地震能量的释放以及地震对建筑物的直接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建筑物产生震动,导致结构内部的应力变化和变形;地震能量的释放则会对建筑物产生冲击和振动,严重时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地震对建筑物的直接作用包括地震波引起的地面运动、地基失效等,这些都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注重整体性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其次,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通过合理的截面设计和配筋措施,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再次,应注重结构的连续性设计,避免结构在地震中出现断裂或破坏;最后,应遵循多道防线的设计原则,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包括:首先,进行地震作用分析,确定地震动参数和结构的地震响应;其次,根据地震作用分析结果,进行结构抗震验算,确保结构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再次,进行结构布置和构件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定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等;最后,进行细部构造设计,包括节点连接、墙体开洞、楼板配筋等,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五、材料选择与构造要求在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构造要求至关重要。

应选择具有较好延性、韧性和耗能能力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地震是一种随机的、多维的动力作用,其频谱特性、持续时间和强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其自振周期较长,容易与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分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

此外,地震作用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和频谱特性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多维地震作用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在抗震设计中也存在着各自的难点。

例如,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梁柱节点的破坏;剪力墙结构虽然具有较好的抗侧力性能,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凝土开裂等问题;框架剪力墙结构需要合理地协调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受力关系,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筒体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局部破坏。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复杂性也给抗震设计带来了诸多困难。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抗倾覆能力和整体变形等问题。

同时,高层建筑中的竖向构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轴力,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高层建筑中的设备和管道系统也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和非结构构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抗震设计的难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工程师们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断进行创新。

在结构体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结构形式,如巨型框架结构、悬挂结构和隔震结构等。

巨型框架结构通过设置大型的主框架和次框架,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力性能;悬挂结构将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通过吊杆悬挂在核心筒上,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隔震结构则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等,将地震能量隔离和消耗,从而保护上部结构的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建筑抗震的基础。

想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有好的效果,应该遵循相关的标准,来进行科学并且合理的创新抗震设计,力求使建筑物达到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这样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地震,能够保护建筑物,减少建筑物受到过多的损坏,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一定要重视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环节,针对以往的传统抗震设计的情况,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使用概念设计思想,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抗震设计环节进行相关的论述分析,供给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1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基本情况大家都知道,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即使是非常准确的测震仪器一般也做不到万无一失。

因此,建筑物作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它的结构方面可能会发生很多复杂的变化。

所以说,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环节中不能够完全依赖于“计划设计”来进行解决,而是需要我们立足于建筑工程抗震理论和工程抗震的实际经验,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及反应,抗震设计人员要按照建筑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的运用抗震设计方法,全面的着手解决绪构设计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要顾虑到建筑整体布局的原则,也要考虑到每个关键的细节部位的构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式建筑结构设计主要是分为理论设计以及概念设计两种方法。

理论设计一般是由结构工程师根据计算理论以及规范,在假设情况下对建筑结构计算模型做详细的计算分析,然后得出一个数据式结果,之后再进行相应的设计。

概念设计则主要指的是跨过数值上的运算,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很难得到精确的理性分析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以及分体系相互之间的力学关系及结构破坏机理,而获得的基本的设计原则,从整体的方面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设计和做抗震细节部分的宏观方面控制。

建筑结构抗震性的优化设计与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的优化设计与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的优化设计与分析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的优化设计和分析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抗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性优化设计的关键因素和分析方法。

一、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

钢材、混凝土、木材等材料在抗震性能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

若要进行抗震性能的有效设计,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用途选取合适的材料。

在设计过程中,合理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先进技术也是提高抗震性能的重要途径。

例如,使用抗震强钢材可以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延性,同时可以减小结构的自重。

二、结构形式的优化结构形式的优化是提高建筑抗震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种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

传统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新兴的核心筒结构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建筑高度和结构质量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最适合的结构形式。

此外,合理采用隔离、能量耗散等措施也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结构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等。

静力分析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初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

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更为精确,可以模拟真实的地震波进行分析,得出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等参数。

通过这些分析数据,工程师可以得出结构的强度、刚度等重要参数,从而进行抗震设计和优化。

四、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地震是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评价标准。

地震波对建筑的力学响应会导致结构的位移、应力等发生变化。

理解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有助于进行抗震设计和分析。

地震波的频率和幅度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地基的土质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也会对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特性、建筑特性和结构特点等因素,以确保建筑可以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并降低破坏程度。

抗震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

抗震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

抗震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抗震结构设计与分析是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精确的分析方法,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从抗震结构设计和抗震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抗震结构设计是抗震工程中的核心环节。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结构物的强度和刚度以及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等重要因素。

地震荷载通常包括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两部分。

静力荷载是地震发生时结构物所受到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爆炸荷载等静态荷载的总和,而动力荷载则是由地震引起的地震荷载。

为了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结构型式和材料。

不同的结构型式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行为存在差异,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等。

此外,材料的选择也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混凝土、钢材和钢纤维混凝土等。

设计人员还应考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

另外,抗震分析是抗震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可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

常见的抗震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力分析是根据结构在静态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主要用于评估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而动态分析则是通过将地震作用转化为能够描述结构动力响应的动力荷载,进一步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响应。

在进行抗震分析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模型建立和地震荷载的输入。

模型建立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能和构件连接方式等因素。

通常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计算。

地震荷载的输入包括地震波的选择、地震波参数的确定和地震波的时程等。

这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地震动力学知识和经验。

此外,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可以采取一系列增强措施。

例如,增设剪力墙、加固节点、采用基础隔震或减震装置等。

这些措施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结构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并进行合理计算和施工。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研究摘要:五·一二地震的发生,给当代人们带来了警示。

天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去对抗自然带来的灾害。

地震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现代的建楼中防震措施的设计尤为重要,我国城市化人口多的状况一直存在,所以为了让城市的人都住上房子,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去建高楼,高楼的建筑工期非常长,并且高楼建筑中结构体系也相对的复杂,所以,高楼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楼;抗震设计;破坏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为了满足这一现状,我们国家在城市建的楼越来越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密集的地方,楼越高,似乎成了正比。

楼层越高,人口越密集,防震的设计就越为的重要。

与此同时,也给抗震的设计带来了难题,楼越高对抗震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人员,要担任起重任,研究出完善的抗震体系。

地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个地震,就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家园丧失,导致生命终止,所以现在建筑的抗震问题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抗震方面的措施。

一、高层建筑对于地震的反应在地震的作用下,楼体因为受力不均匀,使得楼体建筑造成不合理的坍塌现象。

首先,高层建筑的地基上要严格按照质量的要求,否则时间久了地基会发生沉降,从而破坏了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使之受振就会造成坍塌;还有一些建在地势不好地方,造成地基质量不达标,从而导致房体的损坏;当某地域发生地震时,由于房屋的建筑地点正好处于振幅之内,发生共振现象,导致房屋破坏。

其次,在房屋的建筑结构上,采用不同的墙体结构,受震之后的破坏程度不同。

采用底框结构的房屋,由于刚柔度的影响,震后破坏性会非常严重;采用框架式的抗震墙体,对震后的影响稍微小一些;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时,底层的破坏性比较大。

最后,地震对刚度分布方面的影响,建筑物在选用矩形或者是梯形时,地震时,会发生扭转性的振动,使之受震后的破坏性加大;如果采用三角形的或者是l形的,同样在受震的时候会发生扭转现象,使受震后的破坏性加大;最后,使用框架的不同,受震后的破坏情况也不同,在一般的框架中,墙柱受震后的破坏程度会高于房梁和房板;在钢筋混凝土中加上螺旋形的钢筋,在受震的时候墙柱仍会保持较大的抗震能力;如果在同一个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短柱受震后的破坏程度要比长柱的破坏的程度大;窗底下的墙如果选择钢筋混凝土的,那么在受震的时候会发生倾斜现象,或者是交叉裂缝现象。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6结语

从当前 主要使用 和研究 的几种抗震设计方 法出发 , 对基于承载力 、 基于能量 、 基于损伤、 基 于位移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内容、 特点、 研究现 状和发展趋势进行 了概述 。目前基于承 载力的 抗震设计方法较之其他方法较为成熟,有了完 整的设计体系, 与传统结构设计做法近似、 易于 操作 ,但该方法还存在—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研 究调 整。 其他 几 种抗 震设计方法各 国 色 , 特 概念 原理清晰 ,分析及计算过程考虑到了基 于承载 力的设计方法 的一些不足 , 但分析方法复杂 、 对 普通设计者缺乏可操作性 ,距离实际工 程抗震
的意义 。 4基于损伤 的结构抗震设计
3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 基 于能量的抗震设 计理论是从能量 的角度 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对于结构的作用 , 概念明确 ,
分为三个水准: 一 第 水准对应抗震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 ,就是在该状 态下结构的功能和使用应 不受影 响,这意味着结构和非结构构件都不会 发生需要修复的损伤。第二水准对应结构损伤
囡圈圜口囫圜
而 。
c t s

建 筑 技 术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 方法研 究
郭 华 - 江雄华 :
(、 1 江西 省德 安 县建 筑 设 计 室 , 西 德 安 30 0 2 江西省弋 阳县城 乡规划建设局 。 江 34 0 、 江西 弋阳 34 0 ) 34 0
摘 要 : 年来建 筑结构 的抗 震研 究有 了长足 进 步 , 近 多种 新 的抗震 设计 思路和 方去 涌现 出来 , 特 足基 亏 l能抗 震设 计思 想受到地 生 震工程界 的关 注。对 1前 主要使 用和研 究 的几种抗 震设计 方法 的主要 内容 、 1 t 特点 、 究现 状和发 展 趋势进 行 了概 述 . 研 关键词 : 载力抗震 设计 ; 移抗震 设计 ; 承 位 能量 抗震设 计 ; 伤抗震设 计 损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1.1简化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且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材料是建筑的基础,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为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同时减少钢材的使用量,降低建筑自重。

高性能混凝土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也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崭露头角。

FRP 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以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结构,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将 FRP 片材粘贴在混凝土梁、柱的表面,可以有效增强构件的抗弯和抗剪能力。

二、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由多层橡胶和钢板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橡胶隔震支座能够通过水平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摩擦摆隔震支座则利用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自复位能力和较好的耗能性能。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例如,在一些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建筑能够正常使用,为救援和避难提供保障。

三、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见的消能装置有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金属阻尼器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等优点。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由于地震的作用以及在这种作用下的结构与构件的受力状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各种差异,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抗震结构性能,就不得不依赖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工程师们根据结构地震破坏的形态和长期积累的实际工程经验等总结形成的符合结构工程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本文针对抗震概念设计的特点,介绍了抗震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的区别,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等,并对抗震概念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地震作用;抗震概念设计;计算设计;研究进展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Due to the complesity & uncertainty of the loading bearing of structure elements under the seismic action,various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assumptions of seismic design and actual condition,sometimes even unable to compute.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structure,the key point is to perform the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The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of structur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design ide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ngineers acquired from the seismic structural damag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experienc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introduced the differences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Seismic action;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 Calculation of design; Research progress1. 引言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要准确地预测建筑物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是很难做到的。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追求和对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我国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不断改进结构设计理论和地震随机振动理论等,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高层建筑领域,采用形成抗和抗曲组合的结构形式,有效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韧度,提高了抗震能力。

2. 国外研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如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长期地震监测和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抗震数据和经验。

在结构设计方面,他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基于性能的设计和准则等,提高了结构的韧度和耐震能力。

三、研究方法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

1. 理论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结构力学模型和地震动输入模型,可以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可以预测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响应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动态性能,提供各种参数和动态响应结果,为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模型试验,获取结构在地震下的实际受力和响应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同时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四、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多学科融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结构工程、地震学、力学等。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为了保护人类财产和生命安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介绍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

2.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旨在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包括结构变形、应力和损伤程度。

以下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2.1 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通过受力性能分析,可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情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

2.2 结构的耗能性能分析结构的耗能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从而减轻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用的耗能装置包括阻尼器、摆锤和耗能支撑等。

2.3 结构的破坏性能分析结构的破坏性能分析是为了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包括局部破坏和全局破坏。

通过破坏性能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失稳性和破坏模式。

3.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人们常常采用一些抗震设计方法,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以下为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3.1 强度抗震设计方法强度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常见的强度抗震设计方法包括配置钢筋和预应力设计。

3.2 刚度抗震设计方法刚度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变形,从而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刚度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增加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和梁柱节点的刚度。

3.3 隔震抗震设计方法隔震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震系统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从而减小地震的作用。

常见的隔震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基础隔震和液体阻尼器。

4. 分析与讨论以上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和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结构体系也日益复杂,从而使抗震设计工作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实例,总结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路,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可供结构抗震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抗震性能;结构分析;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抗震措施中图分类号: tu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这就给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如何加强对结构抗震设计,提高抗震性能,从而实现“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结构设计人员不可回避的课题。

1 工程概况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7000m2。

地下一层,地上八层,二层裙房,建筑总高度约31.7m,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风压为0.55kn/m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55s,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2。

2 抗震性能目标该工程为各部分刚度、布置不同的连体结构并且连接体偏置,同时存在扭转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等不规则形态,属于超限工程,须通过细致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结构性能。

据此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1)主体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2)大震下主要结构构件不发生剪切和压溃破坏,即在结构层问位移角不超过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的情况下,主体结构不得丧失抵抗重力荷载的能力。

3)主体结构不倒塌的情况下连接体不得垮塌。

3 结构体系针对工程特点,两个塔楼均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连廊采用强度高、变形性能好的钢桁架结构,设计地下室刚度大于上部结构刚度的2倍,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结构,厚200mm 且双层双向配筋,使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16:24:34.3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张智民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伤,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伤,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

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已成为土木工程行业中的研究前沿,随着近年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上出现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并在传统的抗震设计基础上引入了一些新理念,设计了很多刚度大、耗能能力强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

本文就当前一些最新的研究作一些简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新型建筑材料;抗震设计;刚度;耗能
1 引言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大的结构振动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有时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由于建筑饰面、装修或非结构配件、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的破坏而导致严重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减轻地震灾害,全国地震工程科技人员致力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抗震设计理论。

这种抗震设计理论建立在传统抵御地震灾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增加结构本身的强度、刚度或延性的办法,使所设计的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的。

传统的抗震理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非常有效,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

2 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

首先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场地土在平面分布上的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2.2 抗震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的选择
(1)建筑形状力求简单规则,平立面不出现凹角的结构。

体型简单和规则的建筑,受力性能明确,设计时容易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及其内力分析,且结构细部的构造也易于处理。

所以这类结构遭遇地震后其震害相对都较轻。

反之,建筑体型不规则,平面上曲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

易于形成刚度和强度上的突变,引起应力集中或变形集中,也容易形成薄弱环节,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2)建筑的平、立面刚度和质量分布力求对称。

因为不对称结构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作用十分明显,在设计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周边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对称,布置时应在总体上减小刚度偏心,计算时要充分估计薄弱侧的较大位移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

(3)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变化要均匀。

建筑的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

2.3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选择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首先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条件综合考虑抗震结构体系。

其次,还应该设计多道抗震防线。

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丁作。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不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用轴压比不太大、延性较好的抗震墙等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

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中的抗震墙、处于第一道防线,当抗震墙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遭受可允许的损坏,刚度降低而部分退出工作并吸收相当的地震能量后,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这种体系的设计既考虑到抗震墙承受大部分的地震力。

对于强栓弱梁型的延性框架。

另外,该抗震体系还要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及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最后,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减轻结构自重。

2.4 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
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因此,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参数设计是进行地震作用和房屋各构件的地震响应计算,包括各墙柱梁板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开始计算前,应根据高层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根据概念设计做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3结构构件的抗震优化设计
在结构延性设计中应保证结构关键构件的延性优于整个结构以保证结构的整体延性性能的要求,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对一些延性要求高的部位的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其良好的延性性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构件的优化设计方案:
3.1框架梁塑性铰外移
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塑性铰出现在始于柱面的梁端。

将塑性铰从柱面移开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梁端钢筋屈服,从而不仅可以避免钢筋屈服后向节点核心区发展,引起粘结破坏,还能改善核心区的性能。

如图1所示
3.2 高强混凝土柱
高强混凝士柱的主要优点有:①、抗压强度高。

柱截面小,增加使肘面积,梁截面小,降低受弯构件高度,从而降低层高;减轻结构臼重,减小基础负担;②、弹性模量人,提高结构刚度,减小轴向变形;③、密实性好,抗冻抗渗性能好,耐久性优丁普通强度混凝土。

高强混凝也有其缺点:单轴受压达到峰值应力后,强度迅速下降,塑性变形能力比普通强度混凝七差,为脆性材料。

目前,抗震房屋结构框架柱的混凝七强度一般不超过C60。

克服高强混凝士脆的缺点,成为推,“高镘混凝土的关键。

近年来,工程中采取的方法就是将高强混凝土与钢组合或者叠合,成为组合柱或者叠合柱,包括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和钢骨混凝土柱。

3.3 钢管高强混凝土柱
将高强混凝土填充在圆形钢管内,成为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是充分发挥高强混凝土的优势、克服其不足的最好方法。

由于管内填充高强混凝七比填充普通强度混凝土对于减小高层建筑柱的截面尺寸、增大结构的刚度更有效,所以促进了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发展和应用。

1995年建成的广州好世界广场大厦(33层,116.3m高),率先在管内填充C60高强混凝土;现在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已逐渐得到工程界的认可。

除了强度高、弹性模量大、塑性变形能力大,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还有许多优点:①、管内混凝土可防止钢管向内屈曲,增强了钢管壁的稳定性;②、钢管可以作为模板,省去了支模拆模的工料和费用;③、钢管混凝土柱采用薄钢板,避免了厚钢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④、钢管兼有纵筋和箍筋的作用,无需绑扎钢筋;⑤、钢管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就位,加快了施工进度;⑥、管内浇筑混凝土和管外楼盖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逆作法,缩短工期。

4结语
地震是一种目前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作为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应从整体宏观的观点出发,综合处理好建筑功能、技术、艺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

从长远观点看,如何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及国际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出发,探求一种新型的结构与材料的应用,将成为地震区建筑发展的新方向[4]。

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是现代结构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建筑结构抗震需要结构整体和各构件协同工作,使结构既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同时也具有优异的耗能性能及延性。

随着新型结构材料的不断出现,目前在高科技领域中所用到的仿生学,生态学,智能化防灾设计等高技术将用于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不但使得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抵御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获得所需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理想的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姚谦峰.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发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年)
[2]王亚勇,李爱群,崔杰.现代地震工程进展[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