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合集下载

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五篇

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五篇

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五篇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

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的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1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我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样办不明白。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观后感1000字(素材下载6篇)

资本论观后感1000字(素材下载6篇)

资本论观后感1000字(素材下载6篇)资本论观后感1000字篇1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好处的著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其资料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所以,商品务必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构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务必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

”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

我们都明白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

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

因为能够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

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要生产产品,他不仅仅要生产使用价值,并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务必透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终,没有物品能够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构成价值。

所以,交换这一过程在那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一样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实现了商品本身的好处。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交换创造财富。

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财富的获取是透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

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

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

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

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因此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与货币进行阅读,由于懂得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由于约定俗成,因此商品尺度是完全不一致的。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假如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者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由于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者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由于他制造的商品与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假如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后来说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制造者所具有的什么特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讨论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他通过对商品的分解,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本质: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进行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就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偏离其价值。

这种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的二重本质”,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交换过程,更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种过剩和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货币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货币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经济学领域,货币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货币作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产生、发展、运行以及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通过学习货币理论,我对货币的本质、功能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货币理论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等价物。

在原始的商品交换中,由于交换双方对彼此商品的需求不同,交换过程变得复杂而低效。

为了简化交换过程,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普遍等价物,以方便商品交换。

这种普遍等价物就是货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实物货币具有易磨损、不便携带、难以分割等缺点,金属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仍然存在价值难以衡量、不易分割等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逐渐成为主流,其具有价值稳定、便于携带、易于分割等优点。

二、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功能: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人们通过货币可以将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价值。

2.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得交换过程变得便捷。

人们可以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3. 贮藏手段:货币具有保值功能,人们可以将货币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货币还可以作为投资手段,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4. 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使得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都可通过货币进行计算和记录。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信贷规模、投资需求和消费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货币供应量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 目标性:货币政策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读完《资本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1、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完《资本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手握这本厚重的书时,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敬畏。

这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辨的著作,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的眼界被开阔了,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了。

我相信,不仅我,每个读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2、表达中心思想《资本论》的中心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剖析,是一部关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著作。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等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得利润,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将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3、突出重点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论述的重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等重要的概念。

他解释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人们所付出的社会劳动用具体的商品形式出现,并表现为商品的价值。

此后,马克思又揭示了商品和货币交换的客观基础,即剩余价值理论。

他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进一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根基的剥削本质,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性。

4、注意思辨阅读《资本论》是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的,因为其中提到的概念难度较高。

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疑问,需要反复思考才能理解。

例如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劳动价值,什么是社会劳动,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货币等等。

只有通过反复思考和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5、遣词造句准确、简练遣词造句是文章的基础,要想清晰地表达思想,就要准确地选择词语并合理搭配。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商品
• • • • 商品的定义 商品二因素 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 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 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 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 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 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 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 品最本质的因素。
第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力的法律保 护,劳动力商品在出售的过程中不发生所 有权的转移,商品的所有者出卖的是自己 的劳动能力,而不是自己本身。国家应该 加强对劳动力所有者的保护,保证他们的 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目前,大学生“零工 资就业”就是侵犯劳动力所有者合法权益 的一个例子。
第二,必须进一步增加国家对劳动力培养,教育和训 练的投入。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过程是一个创造价值 的过程,劳动力在使用中所创造的价值的高低同劳动 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劳动力的培养 和训练得越好,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就越大。从这 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社会而不是个 人。国家应该采取明确的政策和措施,保证教育的经 费投入,真正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 口号落到实处。
《资本论》读书报告
——有感于商品与货币
众所周知,马克思《资本论》 是一篇不朽的名著,是马克 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 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 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 学著作。对于初学者的我们, 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来透 彻的体会《资本论》,在此, 我们小组简略地介绍一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篇合集)【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理论读后感

理论读后感

理论读后感《读理论书籍有感》最近读了一些理论性的书籍,感触颇为深刻。

读的过程中,最初是有点吃力的。

比如说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时,像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论述,其中很多概念是抽象且相互关联紧密的。

我读到这里感觉就像是在探秘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关联。

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一开始很难分清二者的界限。

商品对我们来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但是从理论上去深入定义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能摸到点门道。

特别是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就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透过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去深入挖掘背后的人的关系,资本是如何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增值的,这好像一下子就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这让我想起曾经亲眼看到过的工厂里疲惫的工人和老板对利润的追逐,那些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最后真正能被他们获取的财富却少得可怜,这就是剩余价值被剥削的活生生的例子。

在阅读其他理论书籍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有时候在开始时对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完全摸不着头脑,然而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思维就像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例如读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部分内容,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些观点,涉及到先天综合判断之类复杂的概念。

最初我是感到极其困惑的,觉得就像是在看外星文字一样,完全超乎我的理解范围。

可是当我耐着性子读下去,并不断查阅一些辅助理解的资料,后来我明白了他是在试图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本质和界限等深邃的问题。

这中间,书中列举的一些哲学上的思考实验,像是气球在空无一物的空间中的膨胀等,就好比在黑暗中给我点亮了一盏小灯,协助我慢慢去理解那些陌生且高深的思想。

读这些理论书籍也给了我很多对未来的启发。

在以后我无论是看待社会现象,经济现象还是从事研究性的工作,我都会尝试用这种深度剖析的思维方式。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精选五篇]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精选五篇]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

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

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

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和阐述堪称经典。

在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揭示了商品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本质和作用。

读完这部著作,我对商品和货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认为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它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他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的“普遍等价物”,即货币。

这说明,一个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的劳动时间,而货币则像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充当了货物交换的媒介。

其次,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时候,提出了“一种单独的商品”理论,即货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完全脱钩,仅仅作为交换媒介存在。

它的价值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并由此而汇聚成为货币的总价值。

这种理论对于现代货币制度的理解极为重要,指出了货币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向商品的变化过程。

另外,马克思阐述了“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概念。

货币资本是指生产者将货币投入生产中获得更多货币的过程,而商品资本则是指生产者将商品投入市场中,通过销售获得更多的货币。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市场交换中,货币资本不断积聚,而商品资本不断消耗,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本循环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还对商品和货币的功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交换中,既起到价值计量的作用,也起到流通媒介的作用,此外还起到储存价值的作用。

这些功能使得商品和货币成为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与现代经济密不可分,既是经济活动的源泉,又是经济运行的载体。

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货币和商品的本质和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解释,它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和探索,进一步拓宽视野,学习借鉴理论的真谛,不断完善经济思维和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经典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资本论》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性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实际功能和效用,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比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人们进行交换的中介,而这种交换关系又进一步衍生出了货币和资本。

这种商品的双重性质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其次,《资本论》深入分析了资本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价值增殖的价值,它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身的增值。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和矛盾的根源。

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工人的剥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最后,《资本论》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无产阶级将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推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秩序。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我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也对马克思的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著作。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资本论》的读后感

《资本论》的读后感

《资本论》的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资本论》中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详细内容包括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商品的两个属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2.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商品的两个属性,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难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用于展示商品和货币的图片和理论概念。

学具: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商品和货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3. 举例: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4. 练习:学生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商品的两个属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货币的产生和职能:1. 作为交换媒介2. 作为价值尺度3. 作为支付手段4. 作为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商品的两个属性及其关系。

答案:商品的两个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又是使用价值在市场上的表现。

2. 请解释货币的职能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货币的职能包括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的价值;作为支付手段,用于债务偿还;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商品和货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商品的两个属性,以及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之一。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

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

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
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

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性的源泉,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

但是作为两个不同范畴的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它们的劳动形式也应该不同。

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只是由商品交换实现的。

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逻辑发展上给出了货币的起源。

从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使用价值来看,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从价值来看,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

当它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

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主要功能,当然也存在着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等其它功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不过,观念上的货币必须以真实货币的价值量为基础。

货币的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之所以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只有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而才是价值的源泉。

具体而言,只有工业、农业、和运输业的生产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非实物生产作为微不足道的因素被舍象掉了。

20实际末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而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要素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生产劳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不断扩大的范畴。

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生产劳动的内容是不同的。

但是劳动生产理论仍然是认识新现象的理论基础。

由资本论看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就是决定市场经济存在的根由。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同时,在我国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也要通过商品关系实现各自的利益。

商品经济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

商品交换需要具备市场环境,发达的商品交换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具有突出作用,它不仅可以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

在开放的环境中,商品价值的决定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某些高度开放的部门
的商品的价值甚至完全在受国际市场上决定。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商品的国际化将得到迅猛发展,更多商品的价值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因而影响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不是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熟练程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熟练程度。

这使我国商品生产者面临的竞争范围更大、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因此,必须树立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在国际大市场上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实现优胜劣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