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合集下载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引起海平面上升;
④沉积物注入率和生长率的突然增加;
⑤大洋岩石圈的冷却和密度变化。
精品课件
49
2)相对海平面变化、尺度、成因
◆相对海平面(Relative sea-level)
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
间的测量值。
◆尺度可以变化很大。
◆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
海平面变化与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
37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
准层序(Parasequence)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 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 序列。
精品课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0
临滨
38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层序边界
CS
Systems Tracts HST
LST
精品课件
TST
HST
62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二、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层序级别
不同的海平面变化周期 形成相应的沉积层序
2个一级层序,14个二级层序, 247个三级层序
精品课件
63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质时间内仅沉积很薄沉积物的界面。
精品课件
23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整合和不整合
2)不整合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 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 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 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精品课件
24
精品课件

层序地层学(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2.古气候分析
沉积盆地的古气候直接影响盆地 内外的多种地质作用,影响海(湖) 平面的变化、沉积物的类型直至 可容空间的变化,古气候是控制 地层构型的主控因素之一。常用 的有利用 特殊岩石类型、岩石的 颜色、特定自生矿物组合、古生 物特征、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比值 来分析古气候
3.构造沉降分析
构造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岩石圈的弹性变 化和地应力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地壳下沉, 而不是指由于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而产生 的盆地下沉。是控制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它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和沉积速率等因 素一道影响可容空间的变化。构造沉降往往 是长期的,并具有旋回性。较大规模的构造 沉降往往与全球地质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密切 相关,在某些类型的盆地中,构造沉降往往 是控制层序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4)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 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 叠置样式、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 (6)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 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 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 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 (7)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 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 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3.层序界面类型及层序类型 在地层记录中可识别出两种类型的不整合(即层序 边界): (1) Ⅰ类不整合, 即Ⅰ类层序边界(sb1) 和Ⅰ型层序 Ⅰ类不整合(Ⅰ类层序边界) 是指相对海平面低于 陆架边缘时形成的不连续面. 特征为陆架上出现陆上不整合面,在陆坡外侧出现 海底剥蚀面. 具体解释为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 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 成的。此时海水逐渐退出陆棚,使陆棚遭受侵蚀,陆棚 前沿的陆棚坡折带出现侵蚀峡谷,沉积物可能沿陆棚 进入盆地。 以Ⅰ类层序边界为底界面,顶界面为Ⅰ类层序 边界或Ⅱ类型层序边界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2. 1991年Vail等发表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 变化及沉积作用的地层标志综述》一文,再次强调全 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 素控制层序的形成,其中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最主要 的控制因素。 3. 20世纪90年代后,层序地层学进入了理论研究 和生产应用发展的时期。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环境。 在研究理论上出现了许多学派,如: 活动大陆边缘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 前中生代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成因地层学等。
由一套相对整一、连续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 成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的地层体。
T1
T3
T4
T2Biblioteka 3. Vail等(1977)还对Sloss的层序概念进行两项 重要修订 (1)认为层序的时间要短得多,Sloss提出的层序 相当于Vail等提出的超层序 (2)全球海平面升降是层序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 4. Vail等(1977)在大量露头、测井、海洋地质 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磁性地层、年代 地层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及绝对年龄等 大量资料,编制了中生代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图, 厘定了不整合面、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强调地震剖面、 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 手段。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地震层序分析是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而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或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的对比和追踪。

第一节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地层的概念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

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2)或含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的沉积;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由于沉积环境相同,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

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

一个层横向有可能变薄或者尖灭,在尖灭地区会出现这段时间内无地层记录。

或者,同一地层内的层状沉积物横向上由一种类型逐渐递变为另一种类型,表明区域沉积环境也已经出现(发生了)渐变的形式。

(2)沉积环境的特定组合导致相似沉积地层明显的不连续。

例如,由于反复的水道化作用和多次的河水泛滥,河道砂岩和页岩通常是不连续的,而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可形成较连续的地层,例如深海盆地中心的远洋页岩(纵横比例)。

(3)我们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横向延伸大于垂向延伸的沉积物。

连续层是这样,交错层也是这样。

三、地层面的概念定义:地层面是分隔沉积岩层的物理沉积面。

地层面包括:①纹层②岩层及③大型地层单元的界线,并代表了无沉积时期或沉积环境的突然变迁。

地层面通常表示一个相当小的时间间隔。

假如时间间隙大,则这种层面称为不整合面。

四、地层面概念的引申1) 地层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短因地而异,不等时是绝对的,等时是相对的。

2) 但地层面表示在它的全部延伸范围内至少有某些小的时间单元是共同的。

3) 地层面概念完全与地质时代和岩石年龄有关。

4) 只有分隔不同地层时才容易辨认出来。

5) 产生地震反射信号需要速度—密度差,即波阻抗差。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指沉积速率很慢(1—10mm/1000a)、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 , 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 碎屑岩块沿着峡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 , 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 沉积相迅速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三、不整合、沉积间断与层序边界 不整合、
1.不整合的重要性 .
不整合(unconformity)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在沉积上缺 是 不整合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Bates,1980)。与此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 。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nonconformity)、假整合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 、假整合(disconformity)、小 、 间断(diastem)、中断 间断 、中断(hiatuse)。文中所运用的不整合是指在地层记录中包括 。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temporal break)。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 。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1)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只是漫长地史时期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 。 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 最大时间范围内沉积作用 的中断。 的中断。 2)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通常这种类型的不整合是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3 层 序 级 别 划 分
旋回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王鸿祯等
Vail et al Mitchum et Brett
Cooper
( 2000)
(1991)
al
(1990)
(1990)
(1990)
大 层 序 ( Mg) Magasequen Magasequen Magasequ Megacyc
•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A、地质标志(沉积、成岩)
1.古风化暴露面 2.深切谷 3.岩性、岩相标志 4.淡水透镜体(碳酸盐岩)
B、地震识别标志
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 老层分开的界面,沿 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 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 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 陆上暴露现象。地层 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 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 现象,故利用地震剖 面可以识别不整合面。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 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 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 判别,典型的地震不 整合反射有削蚀、上 超、下超及顶超等三 种终止类型。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是层序的地层 构成单元。
层序的体系域组成
• 根据客观标准(包括边界面类型、准层序组的 分布以及其在层序内的位置)可将层序进一步 分成体系域。
• 体系域(system tract):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而沉积体系是成因上相关联的沉积相的三维组 合。
• 体系域类型:即低水位、陆棚边缘、海侵及高 水位体系域。
四、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2、低位体系域 3、海侵体系域 4、高位体系域 5、陆棚边缘体系域
1、体系域概念及分类
体系域(System tract):
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体系域类型:
1 低水位体系域 2 陆棚边缘体系域 3 海侵体系域 4 高水位体系域。

地震底层解释

地震底层解释

⑨乱岗状反射构造由有纪律的.不持续的.亚平行的一些短反射同相轴构成.有时出如今前三角洲,一般为低能情形的沉积.这种反射构造较难说明.⑩亚平行构造同相轴有曲折,但大致上平行.多见于凹陷缓坡,反应沉积能量横向变更,包含多种沉积情形,如滨浅相.浅滩.冲积平原等.是最难说明的一种构造(中能至高能情形).(5)地震相单元几何外形沉积相的几何外形有与之对应的地震相几何外形.P202地震相单元几何外形是指地震相单元在空间及剖面上的散布状态.因为不合的沉积体或沉积系统,在外形上有不同.①丘状外形礁.重力滑塌.火山.近岸水下扇体.三角洲的沉积(高能)②充填型外形1本P7 1本P8标记是下凹的底面之上形成的沉积体,如河流充填.盆地充填(低能至高能).充填的外形:充填的内部构造:③透境体状外形中央厚,两端薄而尖灭,一般是古河床.沿岸砂体沉积.④楔形地震相1本P5是一种横向变薄.呈楔状尖灭的地震相单元.超复在海岸上的沉积.大陆斜坡上的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冲积扇常消失楔状外形.⑤滩形相出如今陆棚边角或台地的边沿.⑥席状外形长度和宽度弘远于厚度,席状外形的内部构造一般对应着平行或亚平行构造,对应着均一的稳固的沉积情形.⑦席状披覆外形当席状地震相披覆在盐丘.潜山等单元之上,形成席状披覆相,它是均一的.低能的深水沉积.地质上的陆相冲积扇相,多发于大断层的降低盘.在平行于扇轴的地震剖面上呈楔状体外形,在垂直于扇轴的地震剖面上呈丘状或透境体状外形,内部反射混乱或断续,层序下部鸿沟上罕有前积和下超.海相冲积扇内部持续性较好.(二)划分地震相,做地震相平面图定名要能反应沉积相的特色,一般采取结合定名法.例如:发散充填相,楔形混乱相,丘状混乱相,楔状斜交相,席状强振幅持续相.对每一个要说明的层序进行地震相剖析,在横向上划分出地震相单元.3.进行地震订交点闭合统一层序统一交点处订交剖面的地震相雷同(与构造说明交点闭合相似).把统一个层序的地震相单元规模投到测线平面图上,在平面上把雷同的相衔接起来,即得到地震相平面图.5.成果①划分好地震相单元的全部工区的地震剖面.②各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图(三)用层速度盘算砂岩含量百分比1.基起源基本理(1)影响岩石速度的身分①岩石弹性常数,②胶结物的类型,③孔隙度及孔隙流体,④温度,⑤压力,⑥埋深,⑦岩性.(2)研讨波速岩性关系的基本要设法研讨岩性与速度的关系.在同样的埋深前提下,地震波速度的差别重要由岩性决议,这是速度岩性关系的基本.(3)用波速暗示的砂岩含量百分比公式在碎屑岩地区,地层重要由砂泥岩构成.令ZZ P sd sd =,意义:砂岩在总厚度中所占比例,即含砂百分比. sd sd sh sh P ZZ Z Z Z P -=-==1 含泥岩百分比. 总厚度Z层速度V i 砂岩:厚度Z Sd 速度V Sd泥岩:厚度Z Sh 速度代入上式,有sh sd sd sd sh sh sd sd i V P V P V P V P V -+=+=11 (6.5-4))()(sh sd i sh i sd sd V V V V V V P --= (6.5-8) 上式物理意义:sh i i V V V -=∆ 消去了深度的影响砂shsd sh sd t t t t P ∆-∆∆-∆= (6.5—7) 2.求含砂量百分比剖析(6.5—8)式,请求砂岩含量,需求出层速度V i ;纯泥岩速度V sh 和纯砂岩速度V sd ,分以下几步实现.(1)制造压实曲线,得V sh .V sd①速度谱法在大面积地震普查阶段,测井材料和岩性材料缺乏,甚至基本没有井的情形下,用此法.第一步:求层速度V iV st V σV iφσcos V V st = Dix 公式P171(6.4-93)第二步:作层速度V i 散点图,用其低包络为V 泥,高包络为V 砂.砂V 砂和V 泥泥△t 高值 砂砂t V ∆=1 △t 低值 第二步:做散点图,拟合得压实曲线V iV σ φσcos V V st = Dix 公式P171(6.4-93)留意:Dix 公式中的两个t 0值分离用层序顶底的t 0时光,所求层速度V i 作为层序中点深度处的层速度.(3)求所说明层序的砂岩百分比含量)()(sh sd i sh i sd sd V V V V V V P --= (用层序中点深度处的参数)V ih V泥 V砂(4)砂岩百分比含量平面图所说明层序的砂岩百分比含量等值线图.高值区指出大的物源地位和物源偏向.举例:算一算构造中的砂岩含量高不高?高的+构造不是更好吗?三.地震相的地质说明(简称转相)1.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简称转相.2.转相的办法有:(1)树立沉积模式(2)用钻井材料转相(3)用地质纪律转相例如①大型斜交或S型构造一般对应着三角洲相沉积.②凹陷中间的砂体(从砂岩的百分比图可看出)一般代表浊积扇.3.转相的成果(1)沉积相平面图(由地震相平面图转换而得到)(2)砂岩散布平面图(砂岩百分比.沉积相平面图分解而成)四.区域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察中的运用举例(一)查找地层岩性圈闭1.水下扇或透境体状砂砾岩圈闭在箕状凹陷陡坡区,常沿鸿沟大断层发育大量的近岸水下扇,多以砂砾岩为主,是有利的储集区.特色:内部反射持续性差+丘状.楔状外形+砂岩含量高+围岩为泥质.2.浊积扇在砂岩百分比含量平面图上,盆地中间砂岩高值区.3.地层超复圈闭在湖盆边沿或盆地内古隆起边沿,罕有砂层逐层上超,高低被不渗入渗出的泥岩所包抄,形成优越的地层超复砂岩圈闭.特色:超复状同相轴+砂岩含量高值+围岩为泥页岩.4.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在盆地边沿或古隆起顶部,不整合面高低常发育砂砾岩层,其上被不渗入渗出泥岩超复不整合笼罩后,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特色:不整合状同相轴+砂岩含量高值+围岩为泥页岩.(二)肯定成熟生油岩的散布评价生油岩成熟度最有用的办法是温度指数法,一般每个凹陷都有响应的地层成熟度门限值.成熟度门限值——具体为一深度值,达到该深度,有机质可产生转化,生成石油,达不到该深度,即使有机物含量高,也不克不及转化成油气,例如河南舞阳凹陷的门限值为2450m.迭合层序顶.底构造图及岩性散布图成熟生油区:层序顶达到门限值的泥岩区(顶到)半成熟生油区:层序底达到门限值的泥岩区(顶不到底到)不成熟生油区:层序底达不到门限值的泥岩区(底不到)成果:生油岩散布平面图(三)评价生储盖前提评价时迭合生油岩散布图.等厚度.构造图等分解剖析.有利地区:在完整成熟生油区邻近,具备高含砂量构造或岩性地层圈闭,围岩.盖层为泥页岩.较利地区:在半成熟生油区,具备必定的构造或岩性圈闭前提和盖层前提.晦气地区:地层厚度较小,远离生油中间,构造前提差.成果:勘察前景评价平面图.参考书:《沉积岩石学》.《沉积情形与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3.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 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 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5.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 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物堆积无关,不能与水深相混淆。
感谢观看
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一原理—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 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而具有可预测性。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若干普遍性原理高度综合的一 门学科 。
2.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控制可 容纳空间的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 因。这个基准面是相对的,是由海平面(或者湖平面,或者是陆地表面上的既不沉积也不侵蚀的不发生沉积作用的 平衡表面)升降、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速度和气候等4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油气领域应用
层序地层学之所以能够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在钻前对有利于形成油气藏的相带、区块 及其优劣进行预测,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路与方法。如预测有利生油层段、找寻火山口、寻找 复合密集段等方法。
在基准面发生重大下降过程中,相邻两个或多个层序的密集段彼此紧靠、相互配置,形成丰厚优质的生油岩 和质量良好、配置合理的生储盖组合。层序地层学先进的成因模式,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提供的地层对比、 相带展布预测、砂体分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石油的生、储、盖、运、圈、保系统的研究精度,提高了各种地层 参数的预测能力,为寻找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整一--平缓的上超(和)下超 ① 陆棚 ━━━━━━━━━━━━━━ 平行到发散--席状或者楔状 ② 陆棚边缘和前积斜坡: 整一和(或)顶超--下超 浅海靠陆坡 ━━━━━━━━━━━━━━ S形和斜交形--透镜状 ③ 盆地斜坡和盆地底部: 整一--整一、局部上、下超 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 平行、杂乱--席状披盖、丘形、充填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 。
•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
LN1
LN34 LN101 LG7 LN8 LG1 LN18
LG5 LG4 LG2-1 LG101 LG2 LN11 LG3 LG6 LG2-2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2)、时频分析的滤波器参数
时频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滤波器的特征参数。
滤波器特征 (1)使用零相位滤波器,以保证不改变地震记录的时间特征, 即时移量为零。 (2)要求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至少为两个倍频程,以确保滤波 器的输出信号不产生振荡,即延续时间不大。 (3)要求用于滤波扫描的滤波器响应基本相似,即滤波器的左截 频和右截频对数陡度固定。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第2课地震解释 地震层序

第2课地震解释   地震层序

地震子波的传播
• 地震子波传播到界面上 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 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 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 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 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 波。
地震波的频谱特征 对于地震波g(t):其频谱 +∞ G (ω) = ∫ g(t)e-jωt dt = g (t )
−∞
该式又可以表达为复函数: jγ (ω ) G (ω) =R (ω) + jX (ω) =A (ω)e 其中 A(ω ) = [ R 2 (ω ) + X (ω ) 2 ]1/ 2 为 = g (t) 的振幅谱
视振幅:对于地震记录曲线而
视振幅 视周期 波谷
言,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振幅,每 个极值点所对应的位移值的大小 即该时刻的视振幅。 视周期和视频率:两个相邻同极
波峰
性极值点之间的时间差称为视周 期,其倒数即视频率。 极性是表示一个界面波阻抗增加 或减小的反射系数(或正或负)的 符号。
(a)波阻抗,(b)反射系数,(c)地震反射记录
空间菲涅尔带的概念
当用射线来表示波的传播 时,反射波是由反射界面上相 当大的一个面积内返回的能量 叠加而成的,这些波都或多或 少地可以相干干涉。产生相干 干涉反射波的区域就称为菲涅 尔带。 检波器在某时刻所接收的 记录来自空间菲涅尔带上所有 绕射点的反射。
dR h h0 hn
S
P
R P0 R P1 1 Rn
2
-ω1对应的频率区
间称为频宽,它反映了绝 大部分能量集中的频率范 围。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一些波的振幅谱
主频、频宽对地震子波特征的影响
5-10-20-25(主频15、频宽 10)
45-50-60-65(主频55、频宽 10)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学科,也被称为地层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层次的形成、演变、叠置、形态、性质性质和含矿条件等问题。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通过对地质历史进行层序分析,揭示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构造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史、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层序地层学的详细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下部岩石的垂直柱状截面(地层柱)、水平展布面(地层露头)、空间分布(地层相)和时空演化过程。

它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岩性、结构、古生物化石、古地理和特征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层位,随着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层序分析、盆地地层学、海相地层学、非海相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与古生物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正确的地图解读和理解,建立真实的地质模型。

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历史是地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层次系统对地球历史进行分段和分类,对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化史的重要信息。

2.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矿产赋存环境、古地理环境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分布规律和含矿性质的特征,从而提高矿床的勘探效果和开采利用效率。

3. 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

地层信息可以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工程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为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人类生存提供保障。

三、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 地层地层是以一定标志为界限所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广泛垂直分布的自然地质单元。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震层序★1、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地震地层学的作用①进行等时地层对比;②预测沉积环境;③古地貌恢复;④预测和评价储集岩;⑤预测和评价烃源岩;⑥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⑦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⑧预测地层压力。

3、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

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4、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5、地震层序的概念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6、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1)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平行。

(2)不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不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不平行。

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①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②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的相关要点: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等),每年基本都可能考;2、河流相沉积特点和模式(重点是曲流河和辩状河)3、三角洲相沉积特点(陆相、海相、扇三角洲)4、沙质海岸沉积特点;5、在实际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界面(识别方法);6、储层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7、生物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书,扩大知识面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10=10)01、层序地层学:02、层序:03、体系域:04、准层序:05、首次海泛面:06、凝缩层:07、I型层序:08、陆棚坡折带:09、低位体系域:10、并进型沉积: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1=5)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0×1=10)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15×1=15)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10×1=10)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10×1=10)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1=10)八、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15×1=15)九、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10×1=10)十、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15×1=15)注:从五、六、七题中选作二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旋回式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 或无沉积作用面) 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 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学科,是地层学的分支学科。

——就是根据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曲线对比的共同点:1、突变界面2、沉积旋回3、沉积背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层序地层学的萌芽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建立了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地质基础,包括以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动力地貌学为依据建立的一些层序、旋回及均衡剖面理论等。

1、地质学的核心-地层学;地层学的核心——国际地层表(或国际地质年代表)成了讨论任何与沉积地质学有关问题的准绳和尺度。

2、国际地层表的根本问题:①地层表中各代、纪、世、期的命名没有反映出各地质时代的地质特征和它们内在成因联系,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

部分“系”是两分的,部分“系”是三分的。

②地层划分指南中提出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是一个三元分类系统。

没有把此三元分类系统统一到带有纵向成因演化特征的“年代地层单元”这一最根本的客观标准上3、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得益于“层序”概念的提出。

1)Hutton (1788)首次指出“不整合面”是区分隆起、剥蚀和沉积旋回的物理界面。

2) Lyell和Agassiz(1835,1840)提出的冰川理论中就初步讨论了海平面变化与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3)Suess (1906)发展了冰川理论并进一步讨论了海平面升降与沉积物上超和下超之间的关系。

4)Chamberlin (1909)论述了地壳运动控制了世界范围内海平面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Chamberlin 是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先驱。

4、层序的概念:“层序是以主要区域不整合为边界的地层集合体”二、地震地层学形成发展阶段——孕育阶段(1977-1988)1、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1) 精确定年方法:同位素年代定年;古地磁测量定年;超微生物分带定年2)板块构造理论发展成熟——深海钻探计划(ODP)的实施(1)地球物理和盆地分析方法去分析地壳的垂向升降、横向伸缩以及各种构造活动、(2)火山活动、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规模(3)不同板块演化阶段和不同板块部位发育不同沉积类型组合3)古地理背景研究古沉积: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古水深:沉积岩性、古生态学、特殊矿物古气候:孢粉组合、沉积岩性以及颜色古水温和古盐度: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包裹体4)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学家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能够反映地下地层形态、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的不同维数的图像。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一、 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 • 二、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 三、 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流程图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D/AnD 整合 S/AnS 角度不整合
S/AnS 整合
塔中低凸起东段:发育D3/AnD3、 D/AnD 与S/AnS三个角度不整合面
Z60线
南海北部
与巴西、西非和墨西哥湾等相 比,我国南海上第三系陆坡沉积区
• 3、地震资料解释是许多重要学科的生长点或重要 基础 • 4、地震资料解释贯穿油气勘探开发的所有环节 • 5、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工程的最终环节
1、地震资料解释几乎涉及到所有 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领域
• • • • 1)地层学 2)构造地质学 3)沉积学 4)石油地质学
2、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资料是内容最 为丰富、综合分辨率最高的钻前原始信息源
• 四、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三基”——砖头、灰泥、砌墙
• 基本概念: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 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 基本原理:同相轴的形成:褶积原理, 绕射积分原理 • 基本方法:同相轴的对比:单相位对比、 波组对比、波系对比
应用实例——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
委内瑞拉马 拉开波湖中 的Mioceno Norte构造为 一狭窄且呈 北东走向的 背斜,仅凭 直观难以进 行精细构造 与地层分析。 右图为其构 造图和地震 振幅属性体。
f.嵌入不整合:
一、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B.平行不整合:地层遭受剥蚀,但界面上下总的 产状一致。可见下切
a.平整平行不整合 b.起伏平行不整合
一、不整合面
• ②按成因分类
– A.构造不整合
• • • • • • 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遭受剥蚀时 c.块断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 e.火成岩侵入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
• 地质信息可分为原始观测信息与综合分析信息,前 者为客观信息,后者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样的原始
观测信息可得出不同的综合分析结果。因此原始观
测信息是一切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 在原始观测信息中,又可分为钻前信息和钻后信息。
钻前信息是勘探所需的根本信息。
1)钻前信息
• (1)地球物理信息 • 波场(时间场)信息:地震波信息,电 磁波信息 • 位场信息:重力、磁力 • 表层遥感信息 • (2)野外露头信息
缺乏大型构造,从而与低位扇等有
关的大型非构造圈闭在勘探初期就 成为重要目标,而非上述地区那样
盆底扇 巴西
在发现一大批大型油气田后再转入
非构造圈闭勘探。
墨西哥湾
滚动背斜 盐构造
应用实例 —— 墨西哥湾
研究区内构造图。 该深度剖面在4500ft和8500ft处各有一“平 点”,剖面位置见构造图。
应用实例 —— 墨西哥湾
四、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 界面对比
• 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需要与正交剖 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 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对比有误。 • 剖面闭合了,是否解释就肯定正确? 不 一定。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何 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 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 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二、 整合面
• (1) 海泛面:海(湖)平面的突发性的迅速上升,会使 岸线迅速后退,在广大地区形成细粒沉积,即形成海泛面, 海泛面是一个稳定的分布广泛的波阻抗面。 • (2)沉积速率剧变面: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具有显著变化, 如三角州前缘。形成下超面
• (3)沉积饥饿面:在海平面相对上升达到最高水位时期,
3、地震资料解释是许多重要学科 的生长点或重要基础
• • • • • • • • 1)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2)沉积盆地分析 3)油区构造解析 4)现代沉积理论 5)油气系统 6)地层岩性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预测 7)油气输导体系和运聚单元分析 8)盆地温度、压力、流体场分析
4、地震资料解释贯穿油气勘探开 发的所有环节
一、不整合面
• ②按成因分类
– B.沉积不整合
• • • • a.河流下切不整合 b.重力流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 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 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 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 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水道迁移、物源条 件变化等等,其产物小到层理界面、大到垂向层序界 面。范围小到中等。
• • • • • • 1)大区评价——确定有利盆地 2、盆地评价——确定有利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评价——确定有利成藏组合带 4、成藏组合带评价——确定有利目标 5、开发早期评价——确定开发方案 6、开发晚期评价——确定调整方案
5、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 工程的最终环节
• 1)采集——春种 • 2)处理——夏锄 • 3)解释——秋收 • 综合研究、勘探开发——享受胜利果实
图中所示为过4500ft 处油层的地震剖面,及油藏 解释剖面。
应用实例 —— 西尼罗河三角洲
NDT-30 层面下128ms 的沿层切片, 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古河道的分布。
应用实例 —— 西尼罗河三角洲
河床底
河床底
垂直古河道方向的剖面特征,图中黄色的为古河床底部
应用实例——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
委内瑞拉马 拉开波湖中 的Mioceno Norte构造为 一狭窄且呈 北东走向的 背斜,仅凭 直观难以进 行精细构造 与地层分析。 右图为其构 造图和地震 振幅属性体。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 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 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4) 上超界面
• 其上部同相轴对其逐层超覆,并以角度相交于 其上。 • 若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称平行 上超,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若 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称发散上超。一 般与构造沉降相对应。 • 根据上超的发育部位可分为岸线上超和水下上 超。岸线上超界面是超覆不整合的表现。它是 由基底差异各降造成下伏地层的程度不同的剥 蚀和倾斜后,又下沉被后期沉积物所超覆。水 下上超界面是水下侵蚀面或沉积间歇面的表现, 与构造作用关系不大。在陆坡底部发育的低水 位体系域往往表现为水下上超。
2)钻后信息
• • • • • • • • • (1)井筒信息 测井信息 录井信息 岩心、井壁取心信息 流体、温度、压力信息 地化、岩矿分析测试信息 开发动态信息 VSP信息 (2)时移地震波、电磁波观测信息
•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是内容最 为丰富、综合分辨率最高的钻前原始信 息源,因此地震勘探被称为地质家的眼 睛,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其突出的平面空 间分辨率而具有重要意义。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一、不整合面
• 二、整合界面
一、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A.角度不整合:
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 超覆 c.超削不整合 d.顶超不整合 e.退覆不整合:盆地边缘发生同沉积抬升,致使沉积边界逐步向盆 地内部退却
形成密集段,并有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形成视削截和下 超面。分布广泛。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 一、不整一界面
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 关系的界面,根据具体形态可细分为多种类型:
– (1)削截界面 – (2)视削截界面 – (3)侵蚀界面
– (4)顶超界面
– (5)上超界面 – (6)下超界面
(1) 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于该界面 上,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