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欲解时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在临床中的运用
.
慢性病群体
社会环境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饮食起居
乌梅丸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自柯琴始,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主方。柯琴:“乌梅丸为 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 吴鞠通:“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 剂。”章虚谷:“此为厥阴病正治之方也。”
3 寒热虚实错杂:此为乌梅丸之主要病机。
乌梅丸组成(1两=15.625g、1枚=2.3g)
乌梅300枚
690g/35g
制附子6两
94g/5g
干姜10两
156g/8g
细辛6两
94g/5g
桂枝6两
94g/5g
川椒4两
62g/3g
当归4两
62g/3g
黄连16两
250g/12.5g
黄柏6两
94g/5g
人参6两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六经“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 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确定的,参照“欲解时”判定 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常取得良效甚至奇 效,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验证。
六经病欲解时及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炒白芍15g
檀香15g 丹参15g 乌梅38g
细辛3g
桂枝6g 黄连12g 当归6g
川椒3g
干姜3g 制附子3g 黄柏9g
车前子(包)9g
4.欲解时应用案例(1)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厥阴病欲解时,尤其“丑”时在厥阴病诊治过程的 重要性。如果见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多在“丑”时,即半夜1-3点,不 论何病,即可放胆使用乌梅丸。兹举案例如下: 案例⑴:胸痹案 患者,曲某,女,25岁,于2014年7月18日,因间断性发作心前区灼痛半 年余就诊。自述心前区灼痛多于夜间1-2点加重,伴胸闷、畏寒肢冷。西医 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舌尖红,苔黄腻,右关脉弱,左关弦细。初 诊:予乌梅丸原方:
欲解时的概念
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
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 深入思考。“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 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
慢性病群体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乌梅丸
社会环境 饮食起居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历来颇受医家争议,医家更多关注“缓解时”,而忽略其含有“出现时”“加重时”及根据时间规律治病的内涵。
本文根据“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分别结合从少阳、太阴、阳明病欲解时论治咳嗽、口干口苦、面红的案例,分析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特点。
Abstract:It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 ending to be cured” in Shang Han Lun. Many docto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ime of disease remission,while neglecting its appearance,aggrav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this article mad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about cough,mouth-dry and bitterness,and flushing from the time of Shaoyang,Taiyang,and Yangming meridians tending to be cured,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Keywords:Shang Han Lun;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clinical application《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顾植山教授认为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理论,实际上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有序的动态变化的时空方位概念,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六经“三阴三阳”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三阴三阳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
“六经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通过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实践,对其应用价值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案例谈谈心得体会。
案1:支气管哮喘(从“厥阴欲解时”“阳明欲解时”论治)龚某,女,30岁,于2014年12月2日初诊。
自幼患哮喘,2014年10月以来哮喘频发,在当地服用中药2月未见好转来诊。
刻诊:夜间2点哮吼痰鸣,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夜间发作哮喘时伴口渴,烦热,咯痰色白清,有清鼻涕,咳嗽不甚,胃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细。
考虑其证丑时(夜间2点)发病,符合“厥阴欲解时”,遂予乌梅丸方加减: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6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4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生炙甘草各15克,葶苈子15克,大枣10克。
7剂,水煎服,嘱晚饭后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14年12月24日):诉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哮喘即获缓解,因诉项背部怕冷,舌苔薄干舌质暗红,脉细。
又拟原方复入鹿角片10克,熟地10克,麻黄5克,桂枝10克。
7剂,水煎服,改早晚各服1次。
三诊(2015年1月27日):服上药病情得控。
因天气变化,不慎受凉导致哮喘又发,哮吼喘憋,背凉怕冷,在当地运用小青龙汤、阳和汤效不显又来求诊,追寻发作加重时间告知下午5~6点以及凌晨3~6点发作明显,表现气喘喉鸣,咳嗽则觉气畅,咯吐少量透明泡沫痰,有鼻涕喷嚏,胃脘稍胀,大便不溏,苔薄质暗红,脉细。
据发病时间下午5~6点符合“阳明欲解时”,凌晨3~6点“丑至卯上”同时符合“厥阴欲解时”,于是选用乌梅丸合小承气汤方加减,处方: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4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3克,干姜6克,制附片5克,枳壳10克,厚朴15克,制军5克,炙甘草9克,葶苈子15克,麻黄5克,杏仁10克,大枣10克。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有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之因。
例如清人柯韵伯认为“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张志聪认为“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主时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陈修园认为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主张“值旺时而解矣”。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深入思考。
“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见。
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六经“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成为无关紧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
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六经辨证”实为“六律辨证”“六气辨证”】《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
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2)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2)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肺经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刍议
实 用性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2 2 2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65 (01 0 - 0 3 0 1 0 — 8 2 2 1) 2 0 0- 2
蚤 伤寒论》 六经 中每经都有一条“ 欲解时 文, 自《 是 黄 帝内经》 后首次将 时间节律变化 引入诊断和治疗中。 时间诊
虚寒症始终贯穿其问, 时辰互有交差, 互有共用。 六经病的“ 欲解时 ” 是指疾病在这个时间区域 内有可能
痊愈或者解 除, 或者得到缓解 , 即某经在各 自特定 的时间
内, 受天时相助 , 经气旺盛, 正胜邪却, 利于疾病康复 。
2 六 经病 “ 解 时 ” 原理 欲 的
复强调“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僚 。
会“ 因时 治宜 ”使得药 物得天 时资助 , , 收到事 半功倍 的疗 效。 现代生物医学研 究也证实, 时间节律对人体 的制约是客 观存在的, 不同时间服药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因此 , 掌握好 防寒论》 六经病白 欲解时 , , 对临证颇 有资益 。
气 , 卯辰 , 阳木 王之时 ” 土 王于 申酉戌 , 寅 少 “ 向王时 , 是为
4
欲 解 。’ 有 执注 日 :太 阳 者盛 阳也 , 王 于 巳午 未 。 ” 劣 “ 故
张志聪亦 日: 午乃太 阳天 中之时, “ 巳未前后之气交也, 夫天有六气, 人有六气 , 人得天气之助 , 则正气盛而邪病解 矣。’ 见, 可 六经病在相应 时间内“ 欲解 ’ , 是有理论基础 的。
“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证治探讨·近年来,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认识到,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基于五运六气思想,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治疗ICU危重症患者定时发热、腹胀、喘促等,每获良效,颇有收获,深受启发。
现就结合应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辨治ICU重症患者定时发热的经验与病案作一分享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指正。
1理论渊源及介绍“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人体生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致性,其核心思想即是天人合一[1]。
而六经之三阴三阳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这些不同的时辰则代表了大自然阳气的盛衰,与六经的气血盛衰紧密关联,即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2]。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陈明祺△史锁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0)12-2137-04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12.019【摘要】“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及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相应地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节律性变化。
六经各自在其所属时间区域里,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
借势天时,经气正旺,疾病易于向愈,但并非一定就是病解向愈,亦有定时发作或加重者,故临证中还需要区别“解”与“不解”,在机体欲解之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原文地址: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作者:画家刘克勤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三焦经23:00-1:00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肝经:00-5:00肺经 3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肠经15:00-17:00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象数原理揭示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象数原理揭示伤寒论里面有六经病欲解的说法,“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此为日中“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15点——21点此为哺时“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此为平旦“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此为人定“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此为夜半“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此为鸡鸣但是对于张仲景依据什么提出的欲解时,很多学医的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张仲景的术数模型李保柱先生解释道:《扁鹊阴阳脉法》所云的“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太阴,夜半曰少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阳三阴时也”。
对此仲景亦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以日中曰阳明故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以晡时曰少阳故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以黄昏曰太阴故也。
太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以夜半曰少阴故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以鸡鸣曰厥阴故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以平旦曰太阳故也。
但是黄昏为戌时,无论如何亥至丑上对不上昏时,亥时是人定之时,太阴也非解于子至寅,故而此解说有问题。
《伤寒钤法》中有汗瘥定时歌,此即伤寒欲解时700)this.width=700;" >图片:六经欲解时.jpg《外经微言》有关于欲解时的解说,奢龙问于岐伯曰:阳病解于戌,阴病解于寅,何也?岐伯曰:阳病解于戌者,解于阴也。
阴病解于寅者,解于阳也。
然解于戌者不始于戌,解于寅者不始于寅,不始于戌者由寅始之也,不始于寅者由女始之也。
解于戌而始于寅,非解于阴乃解于阳也,解于寅而始于亥,非解于阳乃解于阴也。
奢龙曰:阳解于阳,阴解于阴,其义何也?岐伯曰:十二经均有气王之时,气王则解也。
奢龙曰:十二经之王气可得闻乎?岐伯曰:少阳之气王寅卯辰,太阳之气王已午未,阳明之气王申酉戌,太阴之气王亥子丑,少阴之气王子丑寅,厥阴之气王丑寅卯也。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伤寒论》的六经病各有不同的欲解时,过去的注家们大都解释为六经病各值其经气旺之时而解,但六经的经气旺之时为什么又各不相同,则尚欠说明,而近来各地所编写的《伤寒论讲义》之类,竟有的删而不讲,这可见对六经病欲解时机制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那么对于临床来说有没有实践价值,就更是无人过问了。
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六经病分别指出不同的欲解时,颇合乎近代新兴起的生物钟学说,应当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也必须从实践中找到证明。
从这一思想出发,下面谈谈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十二支的时空概念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先把十二支的时空概念说明一下。
十二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十二支分配于周天的空间,也分配于每一昼夜的时间(年月的地支与本文关系不大,从略),空间和时间都以太阳的运行为标志,所以是统一的。
子方为正北,子时为夜半、午方为正南、午时为日中。
以子午为经,太阳左升右降,升于卯方卯时。
降于酉方酉时。
卯酉为纬,这与子午共同标志者夜半、日出、日中,日入四个中心方位与时间。
夜半和日中,太阳子中、午中的方位和时间是不变的,而日出日入,则随着季节的不同方位和时间则略有改移,日出日入最标准的时间和方位是二分,无论春分或秋分,太阳都是出于卯中,入于酉中,昼夜相平,各五十刻。
但在二至就不同了,冬至太阳出于辰初初刻,入于申正四刻,夏至则出于寅正四刻,入于戌初初刻。
前者昼长41刻、夜长59刻、后者则与此相反,是昼长59刻,夜长41刻(见《类经图翼●气数总论》)。
这可见在昼短夜长时,太阳是辰时出辰方,申时入申方,而昼长夜短时,又是寅时出宣方、戌时入戌方,都不是出卯入酉。
由于寅在东方偏北,辰在东方偏南,申在酉方编南、戌在酉方编北,都属于四隅,所以综合全年来说,日出的空间和时间,就不仅仅是卯上,而是寅至辰上,日入的空间和时间,也不仅仅是酉上,而是申至戌上。
[转载]1.5.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转载]1.5.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六经开阖枢讲的是人体六经的开阖枢。
而伤寒六经病的欲解时讲的是人体六经病的欲解时。
因此必须讨论人体六经的次序。
人以太阳升起至日落为阳,而夏至是一年中最长一天,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太阳寅时升戌时落,如《周髀算经》:“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68]。
”以六经人道次序三阳合之,则寅卯辰为少阳,巳午未为太阳,申酉戌为阳明。
寅卯辰时出现的初生光明,为小阳,命为少阳。
(见图8)古人还认为此时太阳初生,光明微现,好似门户枢机转动,一缕光明进入房间,室内微明,将之喻为门之枢轴,故少阳为枢。
随着太阳升至一天中最高点,光线达到最强,把巳午未时,称为太阳,太为大、极之意,喻为门户大开,室内大亮,故太阳为开。
进而下午太阳没入地平线,光线收敛变暗,喻为关门,即阖,故阳明为阖。
古人还认为阳明为两阳合明,两阳指少阳太阳,合有闭合之意,故阳明也是阳气的收敛、终极阶段。
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
而从体用观之,则太阳为体,阳明为用。
太阳阳明若乾卦之于离卦。
从其体,太阳为盛阳,从其用阳明为盛阳。
故三阴三阳体用之分不可不辨,参见后文体用之论。
古人认为太阳沉入地平线后,譬如门户完全关闭,室内黑暗达到极致,称为太阴,如果把一天分为昼和夜,阴和阳,光明和黑暗的话。
太阴就是黑暗之门的大开,室内大暗。
故太阴为开。
为亥时。
之后太阳沉入大海,在地平线之下运转,逐渐至次日升起的地方。
针对这个过程,古人创造了鸱龟运日神话。
龟在上古时期就因其长寿水生,被北方民族视为神灵,而殷民族的古老图腾物鸱鴞(玄鸟)为夜间活动动物。
于是古人把鸱鴞设想为夜间的太阳、把龟设想为在黑夜中运载太阳的神使,认为它们共同承担了将太阳送返东方的使命。
少阴居中,则如鸱龟运日。
枢有枢转运输之意,故少阴为枢。
所以把子时命名为少阴,少有减少之意,与太阴相比阴气减少。
到达丑时,为太阳即将升起之前,光明即将到来,黑暗即将消失。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单志华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单志华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导语这个题目在我早年拜师学习时曾以“提问答疑”的方式请教过刘渡舟老师,刘老的解释是:“(太阳病)巳至未时指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前的一段时间,这是一天中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乘王’之时。
在人体由于受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影响,所以太阳经的阳气此时也最旺盛,从而为正复邪退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故太阳病欲愈,在此时间内的可能性最大。
六经病证各有相应的欲解时,但其临床实际价值和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为伤寒大家,刘老虚怀若谷,经常是我请教问题时,老师总是说:“我们一块儿讨论,教学相长。
”引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曾尝试着撰写《伤寒论体系研究》时,这个不可回避的“欲解时”问题颇觉困扰,感觉其难度不亚于探究运气学说中的“十干化五运”问题。
张仲景的六经病欲解时,为何每一经必占三个时辰?而且三个时辰的六经配属显然不平均,三阳经占九个时辰,三阴经却只占五个时辰,其中必有缘由。
后来在我详细推导十天干化生五运的过程中,因必然涉及太阳周年视运动,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某一天竟触类旁通地发现“每一经必占三个时辰”的所以然!从而证明了张仲景创立的六经病欲解时具有和运气学说一样的天文背景。
这让我惊喜不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顺藤摸瓜,有了这篇文字。
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从日周期昼夜阴阳消长上预测疾病的变化趋向。
仲景六经名篇每篇一条,并由此涉及特定时间概念与日数的条文多达99条(太阳篇43条、阳明篇18条、少阳篇4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15条、厥阴篇15条、霍乱篇1条、阴阳易篇1条),从而确立了《伤寒论》时间治疗学格局,在《伤寒论》全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必须加以重视。
然实事求是地讲,历代学者对《伤寒论》以“六经病提纲证”为首的辨证论治研究颇多,而对以“六经病欲解时”为中心的时间辨证研究甚少,甚至斥其为“玄虚”“约略之词”,置而不论。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作者:刘枫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摘要:"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
"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在内;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
“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
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太阳位于夏三时,太阴位于冬三时。
以卯酉分,三阳主昼,三阴主夜。
以寅申上下半年分,厥阴、少阳、太阳主春夏阳仪系统,阳明、太阴、少阴主秋冬阴仪系统,彰显了《伤寒论》以阴阳为纲而六经为目。
1张仲景《伤寒论》以“时”为纲,六经为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写出六经病欲解时,就是以“时”为纲,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时”。
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绘制下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六经病欲解时是读《伤寒论》的大纲,这是张仲景自己亲笔写的。
不明此图,是读不懂《伤寒论》的,可是历代伤寒注家都不重视这副图,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份纲要的内容吧。
张仲景“欲解时”一语道破天机,即道出他写《伤寒论》一书所用“天人合一”之大法,“天人合一”大法全在五运六气之中耳。
张仲景强调的“时”,包括年、月、日、时在内。
如《伤寒论》第30条说“夜半阳气还”,《伤寒论·辨脉法》说: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2四时阴阳分从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可以是一日十二时辰,也可以是一年十二个月,用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四经分主之,既代表一日之四时,又代表一年之四时,以四时阴阳为大纲。
六明中医答疑录十五六经病欲解时时辰之说
六明中医答疑录十五六经病欲解时时辰之说中医学将时间因素视为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每天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都受到时辰的影响。
在六经中,每个经脉都有一个对应的时辰,根据这个理论,我将针对其中十五六经病的发生和其时时辰之说进行解析。
太阳经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经络系统,主要负责人体的气血运行。
太阳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有紧密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太阳经病多在凌晨3点至5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达到最强盛的时刻,对于太阳经来说,是一个阳气最旺盛、阳气最旺盛的时刻,如果此时太阳经有病变,病情将更为严重。
少阳经是继太阳经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经络系统,负责人体的营卫运行。
少阳经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样与时辰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少阳经病多在早上5点至7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进一步上升,阳气逐渐转化为阳明经所需的清气,如果此时少阳经有病变,将更加严重。
阳明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将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和津液,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阳明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阳明经病多在上午7点至9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逐渐上升,阳明经气血运行最为旺盛,如果此时阳明经有病变,病情将更加恶化。
厥阴经是人体的重要经络系统之一,负责调节人体的情绪和情感。
厥阴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时辰密切相关。
厥阴经病多在上午9点至11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段时间内阳气与阴气的平衡状态最为稳定,如果此时厥阴经有病变,将更为严重。
少阴经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经络系统之一,主要负责人体的温度调节和代谢功能。
少阴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时辰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少阴经病多在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最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阳气开始渐渐退退,阳气逐渐转化为阴气,如果此时少阴经有病变,病情将更加恶化。
太阴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主要负责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排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