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讲述七岁少年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做人要守信用,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读通读懂,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的情感;合作交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她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里面的一则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1)关注下列词语的读音
与友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友人惭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读准节奏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1)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与友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下车引之: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去后乃至:才。之: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
(2)通假字:尊君在不
(3)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
3、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5、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集体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各抒己见
1、思考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预设:客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急躁易怒、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元方明事理,懂礼仪。聪明孝顺,落落大方
2、明礼诚信
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贤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明礼诚信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今天,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诚信又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足见其意义深远。
道德传承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中国自古讲究礼仪、礼貌的代表言论。
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的诚信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诚信,只有通过明礼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来。、
中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诚实守信是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的人,恪守诚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口快。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符合孩子的单纯,幼稚的性格。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4、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背诵课文盘点收获
1、背诵课文
2、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