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比较阅读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比较阅读例谈
广州市骏景中学罗双兰2005年12月22日
一、比较阅读的概念和类型: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具体说,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此外,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专题阅读的训练。
比如,把“对事物的新联想和新感情”确定为立意方面的一个专题,然后把《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荔枝蜜》、《海燕》等等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开拓学生路,使学生对于该立意有一种众星拱月式的立体认识。不仅课文诸要素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确立为专题,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可以确立为专题,即如上述分析阅读教学法和比较阅读教学法,不妨看作是属于阅读方法方面的专题。
二、比较阅读常见的比较点:
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较阅读关键之处是找准比较阅读中的比较点,今天,我主要就比较阅读中常见的比较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主题思想的比较: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2、人物形象的比较:
比较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
3、语言的比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比较语言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及风格的朴雅,句式
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结构比较:
《藤野先生》和《夜》两篇小说,都用了双线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具体感知什么叫双线结构,双线结构的作用。
5、写作手法比较
《荔枝蜜》、《白杨礼赞》内容迥异,但均托物言情,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引出象征意义。通过求同比较,可以学会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即对具体事物由形似到神似,由实到虚地进行描写与抽象。
除了以上主要比较点之外,文章内容、形式诸要素均可比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较训练时让学生明白以上比较点,结合具体作品深入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阅读例谈:
1、同题材作品的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比较:
相同:
①、主题相同:都是通过塑造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来表现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及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相同: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③、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范进中举》中,作者通过对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封建科举制度所导致的畸形、污浊的社会风气,不仅从侧面烘托了范进的丑态,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孔乙己》中,作品刻画了丁举人、掌柜、短衣帮等人对孔乙己的肉体和精神摧残,深刻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尤其是通过短衣帮们对他的无情嘲弄,表现了民众的麻木与愚昧,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同:
①、两位作者对作品的主人公的态度不尽相同:《范进中举》中作者运用了漫画式的笔调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明显带有嘲讽的意味;而对孔乙己,作者通过写他的善良、待人热心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同情。
②、作者表现主题的角度不同:《孔乙己》是通过一个没有进学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而《范进中举》是通过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来加以揭露。
2、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变色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比较(写作手法):
《变色龙》《范进中举》在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漫画似的夸张、对比手法来加强讽刺效果;除此以外,三篇文章都写到了生活中普通民众,通过他们对处于同一阶层的人物的冷漠与嘲讽来表现民众的麻木与愚昧。通过对他们形象的刻画来展现作品的社会背景,突出和深化主题。
3、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童年情结的比较:
在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中,都忆及了童年生活,通过比较至少可以反映出,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童年生活是充满乐趣与纯真的,是他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故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当母亲谈及闰土时,“我”脑中所浮现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英武少年尽力刺猹。这副神异的图画,色彩明丽,人物形象鲜明,历经20多年而历久弥新,足以说明作者的印象的深刻。至于文中后来谈到的闰土告诉的许多新鲜事、相互赠送纪念品,无不表现了少年朋友由陌生到相熟到难分难舍的真情。通过“我”这一段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一种依恋。
《社戏》中写到自己夏季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写到了随少年伙伴放牛钓虾、看戏偷豆的有趣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夏夜行船和月下归航两段,作者用神奇之笔,运用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情景交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香四溢、充满水乡特色的秀美图画,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能不感觉到作者对充满童话色彩的童年生活的喜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一段的描写,我至今仍旧认为这是写景中的精品:“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神奇“乐园”;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了捕鸟的的过程和方法。在赞叹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的同时,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由衷的热爱。
这里我只是选取了一个侧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其实他的作品还有很多值得去比较和揣摩的,比如他对国民性的批判《藤野先生》《孔乙己》《药》等作品中都有体现,还有他犀利辛辣的语言特点(杂文)等等,都可以串起来加以比较。
4、同单元作品的比较:(以初中语文九年上第四单元为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四篇均为议论文,都体现了观点鲜明、论证周密的特点。前三篇为立论,后两篇为驳论。我侧重比较一下后两篇。
相同:两篇都是驳论文,都是先摆出批驳的靶子,有破有立。
不同:1、批驳的方式不同。
《不求甚解》先摆出错误的认识,以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意、含义为依据,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作者正面的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先亮出批驳的靶子——敌论据和论点,用犀利如刀的语言直接抨击其论据,也就是从批论证入手,推翻敌论点,然后再确立自己的正面观点。
2、前文语言朴实自然,平易流畅,后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充满嘲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