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报告
真空-堆载预压法处理珠三角大面积软土地基的效果评价
2 0 年 9 8 0 月
长
沙
交
通学院来自学报 Vo . 4 1 2 No 3 . S p. 2 0 e 08
J OURNAL OF HANGS A C H COM M UNI CAT ONS UNI I VERS TY I
文章 编号 :00— 7 9 2 0 )3— 03—0 10 9 7 (0 8 o 0 1 5
e d c tro n r e in;e fc ie r i fr e n e t i f t en o c me td p e v h
珠 三 角地 区软 土具有 本 身典 型性特 征 … , 真空预压 法 和真 空 一堆 载联 合 预压 法 处 理软 土 地基 在该
地 区得到普遍应用. 工程实践表明: 真空 一 堆载联合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能够取得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
和港 口等大型软土地基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外 , 还不断地被应用 于中、 小型软土地基处理工程 中 . J尽
管真空预压和真空 一 堆载联合预压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 但缺乏对软土地基处理后
资料的分析和总结 , 一些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的工程经验没有得到更深入 的推广. 本研究依托工程项 目,
通 过分 析有 关数 据对 真空 一 载预 压法处 理珠 三角 大面 积软土 地基存 在 的问题 进行探 讨 . 堆
收稿 日期 :0 8— 4— 0 20 0 2
作者简介 : 秦志光 ( 99~) 男 , 17 , 广东 天信 电力工程检测有 限公司工程师
1 4
长
沙
交 通
学 院
学 报
Q N Z i un , H U X agg o I h , U Y nl g I h— a g Z O i —u ,L i L u — n g n Z o
改扩建工程新老路基衔接部处治方法与效果评价
Ab s t r a c t : T h e p a p e r i f r s t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e x t e n s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散传 递荷 载应 力 。最后 用灌 砂 法测定 新 老路 基 压
c o mp a c t i o n d e g r e e d i fe r e n c e a t t h e s a me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o f t h e n e w a n d o l d s u b g r a d e i s l e s s t ha n 1 % .T h e d e le f c t i o n d i f f e r e n c e i s s ma l l ,a nd t h e o v e r ll a s t bi a l i t y i s a c c e p t bl a e .
工格 栅 固定 、 块 石锁 嵌 以及 喷 射 砂 浆 加 固 的方 法
l o a d s t r e s s .F i n a l l y ,i t u s e d t h e s a n d r e p l a c e me n t me t h o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c o mp a c t i o n d e g r e e,a n d u s e d t h e Be c k ma n Be a m Me t h o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l f e x u r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u b ・ ra g d e .Th e r e s u l t s t h a t t h e n e w s u b g r a d e wh i c h h s a u s e d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报告
一、工程概况xx集团拟在xx煤矿工业广场区域新建一座50万吨/年的甲醇厂,拟建厂址利用xx煤矿的工业广场留设煤柱没有开采的有利条件,尽可能把新建甲醇厂的重要建(构)筑物布置在工业广场留设的煤柱之上(xx煤矿工业广场建筑物平面图见图1-1所示),其他建(构)筑物布置在工业广场周围的采空区之上。
拟建厂址东西长约1200m,南北宽约760m,占地面积900余亩;西为邹唐公路,北与西侧为xx煤矿铁路专用线。
交通十分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
拟建工程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见图1-2所示。
主要建、构筑物名称及要素见表1-1所示。
大型重要设备尺寸见表1-2。
荷重最大的设备为甲醇合成塔、甲醇洗涤塔、气化炉、澄清槽等。
建构筑物最高的为煤筒仓(高度43.5m)和气化框架(高度39m)。
大部分设备基础采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
精密设备、超长轴设备如大型压缩机、泵,基本都是联合平台,联合基础,不允许局部沉降。
大部分设备对下沉都比较敏感,特别是大型压缩机有轴位移和轴震动非常精密的检测报警设备,位移和振幅一般要求小于0.5mm。
表1-2 大型重要设备尺寸234二、地质采矿条件xx煤矿是xx矿区开发最早的矿井,位于xx市南xx镇和xx镇境内,井口北距xx市约11km。
xx煤矿于1960年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年,1978年改扩建至45万t/年,1990年后矿井进入衰老期,1991年底注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之后回收部分煤柱,至2002年回收完毕,然后闭坑。
1、地层x州煤田位于鲁西隆起区西南缘的x州向斜内,属石炭二迭系含煤地层。
井田内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厚15.92~58.50m,由棕黄色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砂砾组成,含3层含水砂或砂砾层。
上侏罗系,厚0~266.59m,以紫红色厚层状中、细砂岩为主,泥质胶结,夹薄层砾岩、砂砾岩和泥岩。
下部含绿灰岩、粉砂岩互层。
底部为一层不稳定的砾岩。
石炭系太原群,井田内沉积厚度一般为151.48m,由薄层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和灰~绿灰色砂岩组成,中夹灰岩8层、薄煤层15层,是本区主要含煤层段,可采煤层为第16上、17、18上层煤。
兰新铁路某段地基处理分析及评价
2 1 1 重锤夯 实前 、 地基 系数 K。 检测结 果 . . 后 。
重锤夯 实前 、 后地 基系 数 K。 。检测 结果 见 表 1 , 由表 可知 , 重锤夯 实后 K。 值 比处理 前提高 了 1 , 。 3 并 且处理后的 K。 值都满足设计 的 1 0MP / 。 3 a m。
表 1 重 锤 夯 实 前 、 K。 测 结 果 后 。检 MP / am
mm 约 占 2 % , 为杂 砂 充填 , 芯 呈 散状 , 粒 呈 0 余 岩 颗 圆棱 ~浑 圆状 , 稍湿 , 中密 , Ⅱ级普通 土 , 基承载 力 地
一 4 0k a ② 粗 圆 砾 土 ( 。 ) 广 泛 分 布 于 地 0 P 。 Q… : 表 , 度 约 2 7m , 灰 色 , 要 成 分 为 砂 岩 、 岗 厚 ~ 浅 主 花
工 图设计 具有重 要意 义[ 。 1
最优 含 水率 5 6 。取 土场 填 料 天然含 水 量为 .
2 ~4 , 最大干密度 2 3g c 3 最优含 水率 4 5 . /m , .
~
1 试 验 段 概 况
本 项 目选 择 兰 新 铁 路 D 4 + 5 0 D 5 + K6 9 0 ~ K6 0
8 O DK6 0 0 0~ 5 +0 0采 用 重 型 碾 压 处 理 。
线, 线路 主要 以路基形 式通 过 , 其诸 多关键 技术 如戈
壁地 区卵砾石类 土 的地 层 变形理 论 、 地基 处理措施 、 填料控 制标准 、 填筑碾 压工 艺 、 测标准 等急需深 人 检
山区高填方回填地基处理效果的现场试验评价
2 地基 不 均 匀 沉 降按 01 %控 制 , 即弯 沉盆 . .5 半径 大于 5m,盆底 与盆顶 沉降量 之 差小 于 75r. 0 .c n 3 填 方地基 的变形 模量 大于 2MP ; . 5 a 4 地基 顶面 反应模 量大 于 5M m3 . 0 ; 5 在 不同深 度范 围 内压 实度 应满足 表 1 求 . 要
基经 处理后 ,应 满足 以下技 术指 标 : 1 填 方 区域 的 地 基 经 处 理 后 ,经 过 一 个 自然 .
05 —1 m被松土层后顶面,3t 、 m . 0 0 油压千斤顶手动
加 压 .压 实后 的地基 土 为 低 压缩 性 土 . P— 曲 线 ( 1无明 显拐 点 ,根 据建 筑 地 基 设 计规 范 。取 s 图 ) =0Od=76 ' l .mn时对 应 的荷载 强 度 为 地基 土 承载
周期 ( 即经 过 一 个 雨 季 ) 其 地 基 最 终 沉 降量 小 于 ,
8 ∞
・
收 稿 日期 :20—52 0 1 —8 0
作者 简介 :何兆 益(9 5 .男.云南 省』,副教授 .博士 ,从事路基路 面工程研究 16 一) 、
维普资讯
挖方 高 度 5 ,7 17 m.工 程 填 筑 料主 要 采用 挖 方 爆 破 土石方 料, 多 为风 化 泥 岩和 粉 质粘 土 .级配 较 差 , 含石 量 6 %一 8 %, 且有 较 大 变 异 性 .在 施工 中 0 5 根 据 不同压 实方式 ( 夯 、 强 振动 碾 压和 冲击 压 实 ) 对
山 区 高填 方 回填 地 基处 理 效 果 的现 场 试验 评价
何兆益, 朱宏 洲
( 庆 交 通学 院 道 路 工 程 系 ,重 庆 407 ) 重 00 4
施工单位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完工报告
施工单位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
质量完工报告
工程名称
楼
工程地点
建筑面积
967m2
结构类型
砖混
层数7层
地上7层
房屋
总高度
22m
基础类型
条基
地下0层
使用年限
50年
设防裂度
6度
验收范围
地基与基础分部
单位名称
..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地址
单位邮编
联系电话
传真号
施工单位意见:
一、经自查,该分部工程质量,符合下列要求:
二、本工程地基检验情况与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相符。
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计划书》中明确的抽查部位(项目)都经监督人员抽查,抽查记录份。
四、由于本工程混凝土未到期,所以本单位自评质量等级为暂评合格。
项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20年 月 日
(公章)
20年 月 日
企业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20年 月 日
企业技术负责人:20年 月 日
2)各型号砖MU15共计1组,其中见证取样1组 ,结果合格。
3)砼各强度等级标养C20、C25共计6组,其中见证取样6组,结果未到期。
4)水泥出厂P。O42。5合格证1份,抽样复检1组,结果合格。
5)防水材料合格1份,检验报告1份.
6)地基与基础分部质量控制资料共4项,检查共4项,符合共4项.
6、工程质量无重大缺陷和重大质量事故。
1、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要求;
2、我国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要求;
3、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
4、施工合同的要求;
5、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主要功能检验资料真实、有效、齐全;
桩基评估报告范本
桩基评估报告范本
引言概述:
桩基评估报告是对地基桩基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文件,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桩基评估报告的范本内容,匡助读者了解该报告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一、报告概况
1.1 报告标题:桩基评估报告
1.2 编制单位:工程勘察单位或者设计单位
1.3 报告目的:评估桩基质量和可靠性,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项目背景
2.1 工程名称及位置:详细描述工程项目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2.2 桩基类型:列出工程中所采用的桩基类型及数量
2.3 施工时间:记录桩基施工的时间段及具体日期
三、桩基施工过程
3.1 施工方法:描述桩基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
3.2 施工质量控制:说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3 施工记录: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参数,如桩长、桩径、桩号等
四、桩基质量评估
4.1 桩基质量检测:详细描述桩基质量检测的方法和结果
4.2 桩基质量评定:根据检测结果对桩基的质量进行评定
4.3 桩基可靠性评估:根据设计要求和实测数据对桩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五、结论和建议
5.1 桩基质量结论:总结桩基的质量状况,包括优点和不足
5.2 桩基可靠性建议:提出对桩基可靠性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5.3 后续工作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如加固方案或者监测方案
结语:
桩基评估报告是工程中重要的文件之一,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所介绍的桩基评估报告范本内容,希翼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匡助他们编制出准确、全面的桩基评估报告。
张湾110kV变电站地基处理案例分析与评价
张湾110kV变电站地基处理案例分析与评价一、案例背景张湾110kV变电站位于我国某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对周边地区的供电和电网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地基处理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基处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1. 地质条件张湾地区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其中以黄土和砂岩为主,这些地质条件对变电站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地基处理措施针对地质条件的特点,建设单位采取了以下地基处理措施:(1)土石方处理: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对场地进行了土石方处理,清除了较大规模的杂物和松散土壤,为后续地基处理创造了条件。
(2)桩基处理: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采用了桩基处理技术,通过挖掘孔洞并灌注混凝土,增加了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地下水处理:在处理地基的还需处理地下水的影响,采取了排水和抽水的方法,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变电站地基的安全。
3. 效果评价经过地基处理措施的实施,张湾110kV变电站的地基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解决,地基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提升,地基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案例评价1. 成效分析通过对张湾110kV变电站地基处理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得出一些结论:(2)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经过科学研究和实地勘察,较好地符合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变电站建设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
2. 存在问题在地基处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地基处理工程造价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2)地基处理工程的实施周期较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会影响变电站的建设进度和投产时间。
3. 改进建议针对地基处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一些建议:(1)加强成本控制:在地基处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程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浅层软土路基就地固化效果检测与评价
Value Engineering———————————————————————基金项目:广州市建筑集团科技计划项目(2022-KJ005、2021-KJ007);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项目(2021Y-KJ04、2022Y-KJ01)。
作者简介:肖育民(1987-),男,广东普宁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基基础检测方面研究。
0引言软土路基有机质含量高、强度低、压缩性高,无法满足路基工程正常使用要求[1]。
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有复合地基法、排水固结法、密实法和固化剂稳定法等[2]。
对于浅层软土,换填法是优先方案,但存在原位软土处置、换填方量大而工期短等问题。
为实现绿色施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发展的目的,基于固化剂稳定法的就地固化技术在浅层软土路基处理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软土就地固化技术是一种采用水泥、活性矿物掺合料等固化材料对原位地基软土进行改性处理,从而形成满足一定强度要求的软基处理方法[3]。
其基本原理是固化材料与软土中化学成分、水发生反应[4]后产生胶凝物质,形成具有一定刚度和厚度的板体状“硬壳层”,从而提高土体强度。
板体状“硬壳层”在土颗粒表面发挥类似梁的作用,可承担弯矩和剪力并具有一定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类似梁的作用被称为“壳体效应”[5]。
土体中的“壳体效应”可以均匀扩散上部荷载,提高软土路基整体承载力。
浅层软土就地固化技术具有施工工效高、经济环保、可满足不同承载力要求以及可与其他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结合处理等优点。
齐添等[6]选用水泥对广州南沙有机质软土进行固化处理,研究发现腐殖酸对固化效果和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最大。
熊勃等[7]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水泥、石灰、石膏、膨润土和苛性钠对广州南沙淤泥的固化效果,并获得固化材料的最优复合配比。
陈永辉等[8]通过十字板剪切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检测就地固化后土体强度,得出现场实测强度与室内实验强度的比值分布在0.38-0.87之间。
张维等[9]通过动态平板载荷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贝克曼梁弯沉仪试验检测粤东滨海相软土路基的就地固化效果。
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效果评价
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效果评价软土地基是指土壤具有较大的含水量、较低的抗剪强度和频繁发生液化现象的土层。
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给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很大威胁。
因此,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成为建筑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以及评价其效果的指标。
一、软土地基处理方法1. 增加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为了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加固土体:将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的软土进行加固处理,例如注浆、灌浆、预压和电渗排水等。
(2)土体改良: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土壤固化、土壤交联和土壤固结等。
(3)地基处理:通过地基改造,改变土体的形态结构和孔隙分布,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桩基处理、千斤顶处理和振动加固等。
2. 减少软土地基沉降的方法:软土地基的沉降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问题,为了减少沉降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过载预压:通过施加额外的荷载,使软土地基在施工前就发生一定的沉降,以减少后期的沉降。
(2)排水处理:通过排水措施,将软土地基中的多余水分迅速排出,减少孔隙水压力,以减小沉降的影响。
(3)建立刚性结构:在软土地基上建立刚性结构(比如地下连续墙和地下隧道)能够减轻软土地基的沉降。
二、软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指标1. 承载力指标:承载力是评价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通常采用承载试验的方法,通过加压荷载或试验建筑物,测量地基的沉降、偏转和变形等参数来评价承载力。
常见的承载力指标包括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稳定性。
2. 沉降指标:由于软土地基容易发生沉降,评价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时需要关注沉降指标。
常用的沉降指标包括静态沉降、共振频率和地表沉降。
3. 抗液化指标:软土地基容易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液化现象,评价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时需要考虑抗液化指标。
项目地基与基础验收自评报告
一.工程概况:1. 项目概况:本工程位于。
建筑总面积m2,地上层,地下层,面积,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及战时人防。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裙楼乙类、主楼甲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地基处理:主楼地基处理采用CFG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裙楼采用天然地基。
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筏形基础,主楼筏板厚2200mm,裙楼筏板厚700mm,基础梁:1000×1200,1000×1450,1300×2200mm等,混凝土强度等级主楼C50、裙楼C40,地下室剪力墙厚为400、300、250mm 等;框架柱截面为600×600、1200×1300、1500×1500、1200×2170mm 及直径为1450mm圆柱等;地下室结构梁尺寸为250×600、250×700、250×800、500×800mm等尺寸,结构板厚度为150、180、250、300mm 等;地下室层高:-3层为,-2层为、-1层为。
地下防水:防水等级为一级,外墙及基础底板为P8抗渗混凝土,防水层为澎内传混凝土防水添加剂。
本工程安装工程包括给排水安装工程、电气安装工程、通风安装工程、中央空调系统、电梯安装工程和消火栓、喷淋安装工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该工程于年月日正式开工,地下室结构顶板于年8月28日浇筑完成。
2、主要责任主体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3、监督单位:二、质量评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设计图纸及所使用标准图集。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4、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16(3)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14(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8-201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6)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6(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8)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三、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1、项目部组成为保证业主切身利益并体现我公司的社会信誉及管理水平,按照公司管理体系要求,公司组建了工程项目部,由一级建造师、优秀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管理,形成了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科学管理体系,出色地实现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对业主的承诺。
桩基评估报告范本
桩基评估报告范本一、项目背景本次桩基评估报告是针对某建造工程项目的桩基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评估目的1. 评估桩基的承载能力,确定桩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 评估桩基的稳定性,确定桩基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的安全性;3. 提出桩基加固或者改进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三、评估方法1. 桩基资料采集:采集桩基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2. 现场勘测:对桩基进行实地勘测,包括桩身外观检查、桩顶标高测量、桩身质量检测等;3. 桩基试验:进行静载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获取桩基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桩身侧阻力分布等数据;4. 数据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和相关标准,对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进行分析;5. 结果评估:对桩基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评估结果1. 承载能力评估:根据静载试验和相关计算,桩基的承载能力为XXX吨,满足设计要求;2. 稳定性评估:根据动力触探试验和地震响应分析,桩基在设计地震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良好;3. 桩基加固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桩基加固的建议,包括增加桩径、加固桩顶等措施,以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评估结论本次桩基评估报告认为,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建议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具体的加固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参考标准1. GB 50007-2022《建造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 GB 50153-202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 JGJ 106-2022《建造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以上是本次桩基评估报告的范本,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实际评估应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
如有需要,可联系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咨询。
地基处理监测报告
地基处理监测报告
一、介绍
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地基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地基处理监测报告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对某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监测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以便后续工程的进行。
二、地基处理方式
在该建筑工程中,我们采用了土石方加固和灌注桩加固两种主要的地基处理方式。
土石方加固包括了填土夯实和挖土石垫层,而灌注桩加固则采用了钻孔灌注桩来加固地基。
三、监测方法
为了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对地基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了测斜、沉降、孔隙水压力等监测方式,以全方位地监测地基的变化情况。
四、监测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土石方加固部分的沉降速度较慢,但整体稳定性良好;灌注桩加固部分的孔隙水压力略有波动,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整体效果良好。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监测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基处理方案相对稳定,能够满足工程的要求。
建议继续对地基进行定期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总结
地基处理监测报告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监测和调整,可有效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希望本报告能对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帮助。
CFG桩复合地基应用实例及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U 2 1 3 . 1 5 : U 2 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1 3 8 8 ( 2 o 1 5 ) o 2 . 0 0 5 1 - 0 2
⑦根据 下列 公式反算置换 率及桩 间距
f s p k = m R a / A p + ( 1 - m ) f s k d e =√ A P /m 其中 f s p k = 1 9 0 K P a; R a = 7 0 3 . 7 3 K N; A p = 0 . 1 2 5 6 m;
B= O . 8 0 :f s k = l 1 0 K P a
1工程概 况
拟建廊坊 市某 商住 楼高 1 1层 ,设一层地下室 。基础埋 深 4 . 0米 ,天然地基承载力为 l 1 0 K P a ,不能满足上部结构 荷载 及变 形要 求 。拟 采用 长螺旋 成孔泵 压细石 混凝 土灌注 C E G桩,进行地基处理 ,处理后 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
小于 1 9 0 K P a 。
2工程 地质条件
拟建 场地 勘察深度范围 内,主要地层岩土特征描述如下 : ①素 填士 : 灰黄色 ,以粉土为主 , 湿, 松散 , 层厚 0 . 4 0 ~ 2 . 8 0米;0粉土 :黄色,中密~密实 ,稍湿 ~湿 ,夹多层粘 性土夹层 , 层厚 0 . 7 0 ~3 . 8 0米 , 承载力特征值 f a k = l 1 5 K P a , 压缩模量 E S = 9 . 6 6 M P a ; ⑦- 1 粘土夹粉质粘土 : 褐色 , 可塑 , 中压缩性 , 层厚 0 . 4 O ~1 . 7 O米 , 承载力特征值 f a k = 1 0 0 K P a , 压缩模量 E S = 3 . 9 2 M P a ;0粉质粘土夹粘土: :褐色 ,可塑 , 中~高压 缩性 ,层厚 3 . 6 0 ~4 . 9 O 米 ,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f a k = l 1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4 . 2 3 M P a ;0— 1 粉土: 灰黄色 ,中 密~密实 ,湿 ,夹粘性 土和砂土 薄层 ,层 厚 1 . 8 0米,承载 力特征值 f a k = 1 2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9 . 4 7 M P a ;④粉细砂 : 灰 色 ,密 实 ,饱 和 ,夹 粉 土 薄 层 ,层 厚 5 . 2 0 ~6 . 5 0 米 ,承 载 力特征值 f a k = 2 0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2 4 . 0 M P a ;@一 1粉土 : 灰 色 , 中密 ~ 密 实 ,湿 ,层 厚 0 . 4 O ~3 . 2 0 米 ,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f a k = 1 4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8 . 6 4  ̄ Ⅱ ) a ;@粉质 粘土:灰黄 色,可塑 , . 中压缩 性,层厚 1 . O ~3 . 1 0米 ,承载力特 征值 f a k = 1 4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5 . 9 8 M P m @粉质粘土夹粘土 : : 褐色 ,软塑~可塑 ,中压缩性 ,层厚 2 . 7 0 ~3 . 4 O米,承载 力特征值 f a k = 1 6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5 . 5 4 M P a ;⑦粉细砂 : 黄 色 , 密 实 ,饱 和 ,层 厚 3 . 2 0 ~3 . 5 0 米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f a k = 2 4 0 K P a ,压缩模量 E S = 2 6 . O M P a ;0粉质粘土 :黄褐色 , 可 塑 , 中压 缩 性 ,层 厚 0 . 9 0 ~2 . 8 0 米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f a k = 1 8 0 K P a ,压 缩模 量 E S = 5 . 6 3 M P a ;@粉质粘土 :褐色 ,可 塑, 中压缩性 , 层厚 2 . 0 ~2 . 8 0 米, 承载力特征值 f a k = 1 8 0 K P a , 压缩模 量 E S = 6 . 0 7 M P a ;⑨- 1 粉土夹砂:黄色 ,中密 ~密 实, 饱和 ,层厚 1 . 1 0 ~4 . 6 0米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f a k = 2 2 0 K P a , 压 缩模量 E S = 9 . 8 8 M P a ; D粉细砂 : 黄色, 密实 , 饱和 , 层厚 2 . 1 O ~ 3 . 9 0米 , 承载力特征值 f a k = 2 6 0 K P a , 压缩模量 E S = 2 8 . 0 M P a 。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试验数据分析摘要:本文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水厂工程为背景,采用素土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措施,并开展击实试验、地基载荷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1)击实扰动样最大干密度约1.71g/cm3,最优含水率约15.0%;(2)素土挤密桩区域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180kPa,满足设计要求;(3)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试验结果表明,4.52%试验点具轻、中等湿陷性,地基处理深度内湿陷性已基本全部消除;(4)地基处理区域可判断为中密~密实。
关键词: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击实试验;地基荷载试验;湿陷性试验;动力触探试验1 引言湿陷性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
当未受水浸湿时,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受水浸湿时,其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用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强夯法、桩基础、挤密桩法等。
近年来,挤密桩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通过各种试验方法验证其处理效果。
针对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检测分析,王小军等[1]将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强夯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比研究;杨校辉等[2]、赵文强等[3]、刘志伟等[4]开展浸水荷载试验来研究湿陷性评价等难题;柳教利[5]基于既有非饱和土理论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齐秀廷[6]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开展夯扩挤密桩的单桩强度、桩土应力比、桩土复合模量等研究;梅源[7]开展了黄土山区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技术试验研究;米海珍等[8]在试验中通过考虑桩心距、处理深度、处理范围及桩孔填料等不同影响因素,来检验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胡长明等[9]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冲击沉管或振动沉管工艺施工素土挤密桩,工效不佳。
6000kN·m能级强夯处理软弱地基效果分析
6000kNm能级强夯处理软弱地基效果分析王刚;郭冰鑫;马永峰【摘要】某建筑工程部分区域地基采用6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完成了强夯前、后瑞利波测试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夯后静载荷试验,基于检测结果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3种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强夯加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设计要求的处理后土体承载特性参数均达到了相应要求;由于基岩起伏的原因,夯后地基土均匀性较差;综合3种检测方法,可判断出6000 kN·m能级有效加固深度约为6.0~8.0 m.结论以期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Dynamic compaction with 6000 kN·m energy-level is adopted in partial building area of one project, where Rayleigh wave test and heavy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before and after dynamic compaction, static load test after dynamic compaction are carried out. Then, based on the testing results,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is analyzed. It is showed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compression modulus have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dynamic compaction,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parameters can satisfy with relative design requirements. Due to the low and rolling bedrock, the uniformity of foundation soil is bad after dynamic compaction. The effective reinforcement depth of 6000 kN·m level compaction is about 6.0 to 8.0 m. The experience and results in this paper could serve as references in foundation treatment under similar geotechnical conditions.【期刊名称】《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强夯;6000kN·m能级;处理效果;瑞利波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载试验【作者】王刚;郭冰鑫;马永峰【作者单位】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北京 100027;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部,北京 100027;青岛中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13强夯法处理地基十分经济、有效,在不同性质[1-6]、状态的地基土[7]的处理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此外,强夯法在坝基加固[8]、桩基纠偏[9]等特殊领域中也得到了应用.目前强夯加固效果检测主要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动力触探试验及静载荷试验等方法[10-15],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Ev2检测技术[7]、基于加速度检测方法[8]等应用于强夯检测中.目前关于强夯加固处理效果检测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采用面波测试、静力触探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静载荷试验等方法,取得不少成果,但加固效果检测主要是针对夯后,少有研究开展夯前地基承载特性及参数的检测内容,所做研究缺少夯前、夯后的对比分析,很难界定强夯处理对地基土岩土工程特性提高效果及程度.文中以此为出发点,在夯前、夯后地基检测的基础上,比较强夯对土体工程特性的影响,从而判断出强夯效果.依托工程位于阿联酋北部酋长国的海边别墅区,包含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其中基础设施部分地基处理采用强夯法,场区地基土从上自下依次为:①层素填土、②层海陆混合相沉积层、②-1层淤泥质粘土、②-3层有机质粘土、②-4层有机质粉土、③层基岩风化带、③-1亚层全风化泥岩/页岩等.软弱土层如何处理会对上部建筑结构产生非常明显影响,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利用夯前、夯后的瑞利波法和重型动力触探法及夯后的静载荷试验法,对6000kN·m能级强夯过程中土体岩土工程特性进行检测,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6000kN·m能级强夯规律.1.1 参数设计强夯参数:主夯点间距6 m,第1遍、第2遍能级6000 kN·m,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 cm控制.点夯施工完成后满夯两遍,第1遍能级 2000 kN·m,第 2遍能级1000 kN·m,每点2击,夯印1/4搭接.加固处理后,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压缩模量Es分别不小于250 kPa和20 MPa.1.2 检测方法按照设计要求,夯前、夯后均完成了多道瞬态瑞利波、重型动力触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比较强夯处理效果.此外,夯后还进行了多个点位的静载荷试验,现场检测照片如图1所示,其中图1(c)用布遮住的原因是当地温度太高,防止温度过高影响仪器读数.1)瑞利波测试:采用多道采集系统,瑞利波排列的中点即为测点,测点瑞利波排列方向与测线方向垂直,采用24道,道间距1 m;由一端激发,偏移距根据现场填土层厚度适当调整,其震源方式采用大锤激振.检测仪器使用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生产的 SWS-3C型工程检测仪,仪器编号6726,接收传感器使用4Hz垂直地震检波器.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重型动力触探采用的穿心锤质量63.5 kg,落距76 cm,自由落锤,锤击速率宜为15~30击/min左右;圆锥角60°的探头,直径74 mm,截面积43 cm2.3)静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反力装置采用混凝土块堆载方式,施加荷载采用油压千斤顶,地基沉降测量仪器为位移计.承压板面积设定为2.0 m2.每级荷载施加后,需等沉降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才可加下一级荷载.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为1000 kN,加载等级分8级,每一级荷载量为125 kN.每级荷载施加后,按间隔 10 min、10 min、10 min、15 min、15 min读数一次,之后每隔半小时读取一次沉降量,每一级荷载下沉降相对稳定标准为:连续两小时内,每1 h的沉降量不大于0.10 mm.若出现以下5种情况中的一种,即可终止加荷:①承压板周围土存在明显的侧向挤出;②沉降量急剧变化,在荷载沉降曲线上出现了陡降段;③24 h内某一级荷载下沉降速率无法趋于稳定;④沉降量已不小于承压板直径d的0.06;⑤加载大小已达到设计最大加载量.2.1 瑞利波测试瑞利波测试数据处理方法为:①从实测的地震波形提取速度频散数据;②根据频散数据反演出分层等效剪切波速度;③对等效剪切波速度做统计分析.根据频散曲线特征,对各能级区域强夯加固深度及强夯后地基土均匀性进行评价.2.1.1 瑞利波波速分布强夯前后分别进行了12个和24个点位的瑞利波测试,其中强夯前12个点位均有相应的夯后测点与之对应.强夯前后瑞利波测试典型频散曲线对比如图2所示(Vc代表波速,单位为m/s;L/2代表测试速度,其中L为波速一个测试往返的距离,单位为m.两符号在下文相同,不再赘叙),夯前测点编号分别为036Q-R16、036Q-R33,夯后测点编号为036H-R107、036H-R202(编号中Q代表夯前,H代表夯后,R表示为瑞利波测试).图 2(a)中强夯前后不同深度下剪切波速分布为连续状态,而图2(b)中强夯前后不同深度下剪切波速分布具有断层特征,但2种情况下强夯后剪切波速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6 m深度以上提高明显.强夯后完成的24个点位的瑞力波测试,其中有12个测点未有夯前测点与之对应,这12个测点的典型频散曲线如图3所示,综合所有测点瑞利波测试结果,经过6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均大于190 m/s.夯后典型瑞利波映像剖面图如图4所示,由于基岩起伏原因,夯后地基土性水平方向上均匀性较差.2.1.2 夯前、后瑞利波测试结果比较强夯前后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和平均等效剪切波速提高率的分层统计结果列于表1中.经过6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6 m深度以上范围等效剪切波速提高了约9%~14%;6~8 m深度范围内波速提高率约为5%~6%,提高率较小,这主要是因为6~8 m深度范围内局部存在有风化基岩;8 m深度下为风化基岩,强夯前后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差异不大,提高效果非常有限.由此可判断6000 kN·m能级有效加固深度为8 m左右.2.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2.2.1 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分布强夯前后分别进行了4个和12个点位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其中强夯前的4个点位夯后均有相应的测点与之对应.强夯前后4个对应点位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对比如图5所示,夯前测点编号分别为036Q-D7、036Q-D10,夯后测点编号为036Q-D40、036Q-D53(编号中Q代表夯前,H代表夯后,D表示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由图5可知,经过6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后,动力触探试验深度(12 m)范围内修正锤击数明显提高,说明土体强夯加固效果明显.强夯后完成了12个点位的动力触探试验,其中有8个测点未有夯前测点与之对应,这8个测点中典型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如图6所示,综合所有测点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经过6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测试深度范围内,10 m深度以上动力触探击数均大于6击,10 m深度以下最大动力触探击数甚至接近40击.夯后典型动力触探击数深度剖面图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夯后地基土水平方向上均匀性一般.2.2.2 强夯前后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比较分析夯前、夯后平均动力触探击数对比和平均动力触探击数提高率分层统计结果列于表2中.经过6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表附近的0~1 m深度以上范围动力触探击数提高率约为62%,提高效果有限;1~10 m深度范围内波速提高率约为174%~367%,提高明显;10~11 m深度动力触探击数提高了约110%,提高效果一般;11 m深度强夯前后动力触探击数差异很小,提高效果非常有限.由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可判断6000 kN·m能级有效加固深度为10 m左右.2.3 静载荷试验6000 kN·m能级强夯后,共进行了9个点位的静载荷试验,根据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绘制如图8所示的p~s曲线,静载荷试验表明在承压板影响深度范围内土体加固处理效果较好.静载试验统计结果列于表3中,9个点的静载试验最大试验加载均为500 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50 MPa).在承压板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fak≥250 kPa要求,压缩模量满足Es≥20 MPa要求.按照最大沉降量,测点可分为两类:①最大沉降量小于30 mm;②最大沉降量大于50 mm,最大试验荷载500 kPa的最终沉降量为19.59~58.24 mm,压缩模量 Es为 20.4~43.6 MPa. 综合瑞利波测试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夯后地基土在0~2.0 m深度范围内加固效果较好,地基土均匀性较好;2.0~8.0 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均匀性较差;8.0 m深度以下土体均匀性稍好.但由于基岩起伏的原因,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变化大,地基土均匀性差.对于夯后地基土均匀性差的处理,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若是夯点遗漏造成,需进行补夯处理.若补夯后,地基不均性依然存在且不均匀性存在地基土上部,可进行换填或注浆复合地基处理方式;深部不均匀时,则需要采用桩基的方式,考虑经济因素,建议采用低成本形式的桩基处理办法,如旋喷桩、素混凝土桩或CFG桩.综合强夯前后瑞利波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强夯后的静载试验结果,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fak≥250 kPa要求,压缩模量满足Es≥20 MPa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根据瑞利波测试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6000 kN·m有效加固深度8.0 m.依托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某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对6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软弱地基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夯后静载荷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结果,强夯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大于250 kN,压缩模量Es为大于20 MPa,满足设计要求;2)由于场地基岩起伏的原因,夯后地基土均匀性一般,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此问题.【相关文献】[1]申明平.湿陷性坝基强夯法处理效果分析与评价[J].人民长江,2017,48(6):62-65.[2]付浩,王秀丽,于开宁,等.深厚碎石填土不同能级强夯加固效果对比研究[J].施工技术,2016,45(增刊):5-10.[3]万建军,刘君,孙虎.淤泥质土上覆杂填土地基的强夯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6,45(19):57-60.[4]杨建永,曾潇,高盼盼,等.红砂岩土在低量级单点冲击荷载下的能量消耗[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37(1):21-25.[5]吕爽,罗嗣海.砂土强夯加固效果的深度效应[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2):37-41.[6]罗嗣海,王琨,邓通发.粘性土地基强夯地面变形的半模试验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1):17-23.[7]邓通发,吴周明,罗嗣海,等.渗透系数对饱和土强夯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3(1):57-62.[8]李江海.横泉水库旧坝体强夯加固处理技术与效果[J].人民黄河,2016,38(6):134-136.[9]杨建华,从文.强夯置换法在桩基纠偏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7,46(5):48-50.[10]安春秀,黄磊,黄达余,等.强夯处理碎石回填土地基相关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34(增 1):273-278.[11]黄达,金华辉,吴雄伟.碎石土强夯加固效果荷载试验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48(3):435-441.[12]倪宏革,李璞晟,李桂花.强夯法加固风化花岗岩高路堤现场试验检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1):150-159.[13]闫建,张武,张波,等.利比亚Sidi Alsaeh地区强夯处理地基承载力测试[J].施工技术,2015,44(19):87-90.[14]解磊,张彬,刘硕.EV2检测技术在夯实地基检测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40-47.[15]夏东超,李万莉.基于加速度的强夯加固效果实时检测[J].振动与冲击,2015,34(15):45-50.。
大连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评价
大连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评价
随着辽宁滨海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滨海地区地质形成的特殊性,工程基础下经常存在深厚的软土层,这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使用,所以在滨海地区的各项工程中经常需要对大面积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使得滨海地区的建设难度加大。
因此,滨海地区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技术的研究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这一研究内容,结合大连旅顺区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本文做了如下工作:本文根据收集到的滨海地区软土地基处理的一些成功案例,简要介绍了既有国内外滨海地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提出软土地基处理的必要性及研究意义,全面阐述了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即软土的流变性、压缩性和渗透性,同时介绍了滨海软土的强度特性。
针对软土地基的以上特性,介绍了几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并给出了这几种方法的加固原理、适用性和优缺点。
以大连旅顺琥珀湾旅游度假区场地地基为依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模型,对以上提出的几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即强夯法、堆载预压法、高真空及密法和塑料排水板+高真空击密法的处理效果进行模拟,得出处理后的地基位移、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变化情况。
最后根据这几种处理方法的质量、工期、造价、环保、和模拟结果,对该度假区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法案对比,选择处理该地基的合理方法,并进行方案设计。
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效果评价
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效果评价
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效果评价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承载力增加: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可以通过提高复合土的密实程度、改善其力学特性,有效增加地基的承载力。
2. 塑性变形减小: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可以有效抑制地基土塑性变形。
在承载力不变的前提下,减小地基的塑性变形,提高地基的刚度和稳定性。
3. 复合土的环境适应性: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采用局部加固的方式,对现场土的干湿变形等局部问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 施工方便性:使用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施工,可以大幅减少工期和劳动力成本。
综上,对于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效果评价,需要考虑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技术方案设计、建设施工及效果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基处理工程效果评价报告1、工程概况1.1 场地现状场地平面图见附图1“二期一步场区原始现状图”。
1.2 地质岩性构成根据钻探结果分析,二期一步场地主要由人工填土(Q4ml)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第四系残积(Q4el)层、泥盆系砂岩(D)和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y)构成,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见附图二。
现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2.1 人工填土(Q4ml)层为厚度为1.00~20.50米的素填土(地层代号①)和厚度为0.50~7.30米的块石层(地层代号①1)及厚度为1.00~5.80米的冲填土(地层代号②)组成。
1.2.2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Q4mc)层为厚度3.70~31.70米的淤泥(地层代号③)、厚度2.50~6.90米粗砾砂(地层代号④)、厚度为0.90~12.40米的粉细砂(地层代号④1)、厚度为0.70~6.50米中粗砂(地层代号④2)、厚度为0.50~37.10米粘土(地层代号⑤1)及厚度为0.80~23.40米的粘土(地层代号⑤2)层组成。
1.2.3 第四系残积(Q4el)层为粉质粘土(地层代号⑥):厚度1.10~4.30米。
1.2.4 泥盆系砂岩(D)为砂砾岩及粉砂岩(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层)组成。
1.2.5 燕山期侵入花岗岩(γy)1 强风化层(地层代号○11):黄褐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坚硬土状及碎块状。
厚度1.10~2.70米,平均厚度2.17米。
层顶深度变化为37.20~41.80米,平均39.03米。
该场地仅有1、2、16号钻孔揭露该层及下述的中风化层。
2 中风化层(地层代号○111):黄褐及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及长柱状。
揭露厚度0.80~1.70米,平均揭露厚度1.27米。
层顶深度变化为38.30~44.50米,平均41.20米。
本场地地处海岸边,海潮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据广东最高潮水位计算结果,本场区50年及100年最高潮水位为2.48米和3.00米。
2、软基处理设计和处理效果预计2.1针对二期一步场地的实际情况,对该场地作如下处理设计:2.1.1淤泥出露部分和表层填土厚度在3m以下部分做真空预压。
拟采用人工填砂50cm至80cm;插塑料排水板,板长25m,间距1.0m×1.0m 正方形布置;表层填土在3m~6m范围,采用袋装砂井,井长18m,间距1.5m ×1.5m正方形布置;根据排水板和袋装砂井的实际范围,分块进行真空预压。
2.1.2表层填土厚度大于6m范围采用直径500mm砂石桩,桩长18m,间距2.2m ×2.2m梅花形布置。
2.1.3对设计要求重载道路、高炉区、炼钢区、轧钢中加热炉-6m范围和淬火处理区-5m范围,采用堆载加抽真空联合预压,堆载方式:即在真空预压的基础上加3m高水池水的附加荷载进行预压,将预压值提高到110kPa,要求有效处理深度达到10m。
2.2施工要求:真空预压加固处理,要求膜下真空度不低于80kPa,抽真空有效时间为90天。
真空预压卸载标准:最后连续3天的实测沉降速率2.0mm/d。
2.3处理效果预计:1、整个场地处于稳定;2、4米深度内基坑大开挖放坡不用支护;3、管桩施工后开挖保持稳定。
4、灌注桩在抽真空区25米内、砂石桩区18米内保证成桩。
3、各标段施工过程整个工程场地按现场情况划分为六个标段,分别由六家单位组织施工。
·3.1一标段施工过程一标段由负责其中一标段的施工,总施工面积约14.13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10.4万m2,砂石桩面积约3.73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区,3个小区。
根据现场实际在铺膜时划分为A、B、C、D三大块。
所有软基处理区域均采用3米高的水池堆载及抽真空联合预压的施工方法。
A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0日卸载;B区2008年8月10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D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E 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F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3.2二标段施工过程二标段由承建,总施工面积约12.9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5.32万m2,砂石桩面积约7.58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二标段软基处理根据场地要求划分为A、B、C、D、E五个区域进行施工,所有软基处理区域均采用3米高的水池堆载及抽真空联合预压的施工方法。
A区2008年7月18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1月19日卸载;B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0日卸载;D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E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
3.3三标段施工过程三标段由承担施工。
总施工面积约15.24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约10.95万m2,砂石桩面积约4.29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三标段根据现场情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
Ⅰ区2008年7月2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3日卸载;Ⅱ区2008年7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Ⅲ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Ⅳ区2008年8月16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
3.4 四标段施工过程四标段由承担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0.44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7.73万m2(3米高水池堆载预压面积4.12万m2),砂石桩面积2.71万m2。
主要工程量如下:四标段根据场地情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1、2、3、4、5、6六个区域。
其中3米高水池堆载预压有两处。
1区2008年8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1月7日卸载;2区2008年7月1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3区2008年8月4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4区2008年9月3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5区2008年8月20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6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3.5 五标段施工过程五标段由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承接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4.61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为7.4万m2,砂石桩面积7.21万m2。
五标段将软基部分划分为A、B、C三个区域进行真空预压施工。
A区2008年8月12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24日卸载;B区2008年8月29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1月7日卸载;C区2008年8月18日开始抽真空,2008年12月17日卸载。
·3.6六标段施工过程六标段由中冶集团武勘岩土基础工程公司承接施工。
总施工面积为14.9万m2,其中真空预压面积为11.95万m2,砂石桩面积2.95万m2。
六标段根据现场软基分部情况将施工区域划分为A、B、C三个区域。
由于场地围堰和边界未确定开工时间较晚。
A区2008年12月15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4月22日卸载;B区2008年9月17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2月25日卸载;C区2008年12月6日开始抽真空,2009年4月25 日卸载。
4、地基处理施工监测为了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淤泥层排水固结等情况,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布置的沉降板、分层沉降标、孔隙水压力计等控制手段跟踪监测。
通过上述监测项目获得的信息,判别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或真空预压作用下软弱地基的安全稳定性。
沉降板的监测成果还可以用来推算最终沉降量、确定卸载时间。
4.1 监测方案的设计地基处理施工监测按广东省有关技术规程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浅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观测、孔隙水压力测量、真空度观测四部分。
其中Ⅰ标布置浅层沉降板21块、分层沉降标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9组、真空表43块;Ⅱ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8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7组、真空表21块;Ⅲ标布置浅层沉降板25块、分层沉降标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10组、真空表44块;Ⅳ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5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5组、真空表38块;Ⅴ标布置浅层沉降板14块、分层沉降标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6组、真空表32块;Ⅵ标布置浅层沉降板42块、分层沉降标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11组、真空表40块。
所有监测项目在预压期间,每3天观测一次;在满载预压期间,每7天观测1次。
本施工监测周期从抽真空开始大于3个月,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4.2 工程施工监测结果4.2.1 Ⅰ标段监测结果4.2.1.1 Ⅰ标浅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观测自2008年7月29日开始,观测期约142天。
在A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628~2251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2028.3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12.620~17.450 mm之间;在B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799~1976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377.8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5.875~14.529 mm之间;在C区共埋设7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042~2176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517.3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7.662~16mm之间;在D区共埋设2块沉降板中,累计沉降量介于1130~1399mm之间,平均累计沉降量为1264.5mm,日平均沉降速率介于7.958~9.852 mm之间。
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沉降观测点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4.2.1.2 Ⅰ标分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产品优化升级改造工程地基处理施工监测Ⅰ标共布置分层沉降标3组,其中A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B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C 区埋设1组分层沉降标,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沉降观测点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4.2.1.3 Ⅰ标孔隙水压力观测成果分析Ⅰ标共布置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9组,其中A区埋设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B区埋设3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C区埋设2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D区埋设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装置,观测自2008年7月29日开始,观测期约142天。
各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曲线如附后孔隙水压力曲线。
截止到2008年12月30日为止,各孔隙水压力均已趋于稳定。
4.2.1.4 Ⅰ标真空度观测成果分析Ⅰ标共安装了真空表4.2.2 Ⅱ标段监测结果4.2.2.1 Ⅱ标浅层沉降观测成果分析Ⅱ标共布置浅层沉降板18组,其中A区共埋设6块沉降板,B区共埋设3块沉降板,C区共埋设3块沉降板,D区共埋设2块沉降板,E区共埋设4块沉降板,观测自2008年7月18日开始,观测期约1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