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02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教法与学法】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快乐研究法、体验研究法、思维研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那么,有哪位同砚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学生A:资料注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证系统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事先每段材料分别让两位同学回答问题,确定全班同学没有异议情况下,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来,我们先看第一个材料,按需分配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

而第二个材料,要想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中大家的生产水平都差不多,并且劳动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看到59页第一段的内容,看的同时把关键字圈起来。

一共有四句话,首先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际上就是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

刚才说到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实行的,那么首先公有制就成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一个大的范围。

接下来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分配的物质水平,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再具体而言,这些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解释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分配,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用参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doc

[实用参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doc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教学难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三.学情分析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法(1)讲解法: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某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弄懂知识点从而使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例举小吴一家不同收入分配的案例并且进行分析探讨,请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答案,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历史的一些图片以及国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某些事例等待,让学生感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要完善的部分五.教学工具《经济生活》教材备课本粉笔黑板粉笔擦案例演示稿投影仪电脑六.教学过程(课时为一课时四十X五分钟,学生思考时间为5分钟)1.课程导入(5分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人们巧妙地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我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将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人们不仅仅重视蛋糕的制作,同时人们也关心着蛋糕的切分,蛋糕的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怎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切身利益。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

教学设计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设计依据】一、理论依据1.学科理论依据:第四课主要讲述我国社会建设中有关个人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

围绕社会进步这个中心,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2. 教育学依据:本节课以案例为载体,开展综合性教学,通过优化案例,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二、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2《经济与社会》内容要求2.2编写。

内容要求: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学生情况】在生活中,同学们还没有获得个人收入,对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了解不多,也没有理论深度。

但本节课所涉及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第一课所学习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关联。

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可以尝试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总结。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国情,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坚定制度自信。

2.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意义,阐释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意义。

4.结合家庭收入具体情况,了解我国居民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懂得劳动者应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5.正确辨析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理解,一是实行按劳分配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二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利益关系的基础,它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含义与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以及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第三章: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我国分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分配问题第六章: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看法第七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问题第八章: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平衡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2 教学内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以及我国在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平衡的看法第九章: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2 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未来分配制度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整个教案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思考报告演示法: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演示,展示对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和作用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2021年整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优秀教案2

〖2021年整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优秀教案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案2★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要求。

★教材分析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介绍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含义、实现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劳分配所处的地位等内容。

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介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以及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分别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两个方面,让学生对该问题能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作为纯消费者,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家庭的收入入层面上,对于国家的分配制度更不甚了解,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懂得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教室里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幸福怎么来的呢?课前我们做了个小调查,我们知道,同学们的生活费大部分都是父母亲给的。

你们的父母亲哪来的钱呢?辛勤劳动,辛勤工作得来的。

在我们经济学上,我们称赚来的钱为收入。

他们的收入是依据什么来分配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个分配制度相关的话题。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2.问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3.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题:针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通过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际运用和深入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论文写作:请围绕“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
b.《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等相关学术论文。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制度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制度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正确运用多种分配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配的问题,如在游戏中取胜者奖励,失败者惩罚;在课堂讨论中,优秀作者应该获得更多的评价等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讲解1.按劳分配制度的介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讲解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历史背景背景以及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方式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按劳分配制度。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如公平分配、补偿分配、竞争分配等)如何在实践中和平共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个人利益的结合,并通过举例进行讲解。

三、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思考和实际行动。

四、归纳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让学生明确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践意义。

五、作业通过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或杂志文章,收集相关信息,思考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多种分配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教师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分配问题的基本知识,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解正确的分配方案。

在课上,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常见的分配方式,并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此外,老师还通过让学生组织讨论、阅读资料等方式,深化和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够有力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分配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梳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主体地位。

①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由于――――占主体地位;②在―――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是―――(2)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生产要素的内容:――――――――――――③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例1:(2005.江苏.31)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C.它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D.它是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解法探究:本题考查了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份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故A不选,而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B不选,C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D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故都选。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贡献原则。

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劳动保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介绍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3.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优势: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提高效率等。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差距、忽视其他生产要素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促进公平、激发创新、提高效益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

第五章: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重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2、情景预设痕迹太重。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主题讨论,每一个问题目的性都太强,学生很容易并且习惯于在书上去寻找答案,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实是略加粉饰的灌输,略显生硬,课堂的探究活动虽让学生展示,但课堂还是没有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3、知识讲解缺乏生活化
分配制度这一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这过程中,我虽然适时进行引导,还是有心无力,感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不够,如果能从学生的家庭收入,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带入课堂中,把理论知识通俗化,学生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1、不够了解学生对学习通的使用情况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课前预习作业,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使用到学习通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在这节课的时候,因为没有预习到位,上课感觉有点吃力,在课中利用“学习通”的功能来开展课堂,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己没能全面了解学情,学生没有预习到位,使得课堂的开展不够顺畅。
完成“学习通”APP作业。
通过布置任务布置,延伸本节课内容,增强学生使命感。
教师在“学习通”APP发布作业功能,布置下节课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回顾知识,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快速的带进课堂中,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意义;也运用“两段七步”的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学习通”发送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自主测评、主题讨论等,让学生自学、自测、对有存疑的地方在课中解决。在课中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并对学生在课前存疑的地方进行解答,以及布置下节课学生回去完成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学习任务清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应用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

2、理解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使学生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讲授新课】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属于按劳分配应注意把握什么特征?学生:要注意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掌握按劳分配要注意明确三点:第一,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也就是说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则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这里所说的劳动不能是无效劳动,必须是社会需要的,被市场承认的劳动)。

指导学生分析P44最后一段。

(见课件)[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公有制范围内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学生: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问]不知道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是否注意过那些经营早点的摊位,他们非常辛苦,在用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赚取了不少收入。

他们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学生:不是按劳分配。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创新教案】2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创新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已经预习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制定了一份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的调查表格,包括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等。

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要适应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新课讲授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难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按劳分配的概念;理解:⑴按劳分配的定义;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例说明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重点及解决办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

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⑴这种分配制度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存的分配制度。

⑶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⑷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难点及解决办法】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教材对这一点的分析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应当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分析,注意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点来理解:第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受社会主义的影响,已不同于一般的私有制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同非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已力量,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还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复习旧课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3)题。

(因这两题与要讲的新课联系密切)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教师提问)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决定其它两个方面。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求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注:此问题很重要,但总体上讲难度不大,可采用阅读讨论法,教师对重点内容作补充说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2页第3段~第43页第3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按劳分配?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板书)(1)什么是按劳分配(板书)(教师讲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划书第42页第3段)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要注意两点:按劳分配的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劳动者直接为自己或为其他个人提供的劳动,也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

比如,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虽也是多劳多得,但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劳分配的特定含义。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这表明“社会”将社会总产品在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那部分,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进进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

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取得收入,就必须参加劳动,而不能游手好闲。

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动而参与分配,就会产生剥削,就违反了按劳分配规律。

按劳分配同平均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

主张平均主义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人为地缩小劳动收入差别,使它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中实际支出的劳动量的差别。

平均主义是违背按劳分配规律的,必然操作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板书并划书第42页第4自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板书并指导划书第42页第5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功分配的前提,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

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

所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性。

同理,迄今为止,一切剥削阶级,无论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还是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都是由于它们独占了生产资料这个在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只能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清单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

(板书并划书第42页倒数第1自然段)(教师讲解)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正如恩格斯所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在原始的公有制下,由于生产力极低,可分配的消费品数量极少,只有在实行在体平均的分配,才能使公社成员得勉强维持自下而上和延续后代,否则将导致公社成员大量死亡,极大地影响公社共同体的生存。

因此,产品大体平均的分配,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体现原始社会公有制的要求,符合公社成员共同利益的唯一可行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胆达到极大丰富的强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提物质条件。

在条件不具备时,勉强去搞按需分配,必然变成平均主义,这保能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妨碍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板书并划书第43页第2自然段)(教师讲解)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A.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劳动者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就是说,由于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留着旧社会的痕迹。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虽然已经消灭,但它们这间的重大差别依然存在。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绪言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B. 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人们还要靠劳动来取得收入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收入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自己生活的好坏,这样,人们自然要求把自己的劳动同劳动收联系起来。

可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按劳动分配。

(提问)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们,会导致什么结果(看书第43页“议一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干和不干一个们,干多干少一个们,干好干坏一个样”是平均主义的表现。

平均主义必然养“懒汉”,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

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人都没有劳动热情,都不愿意多付出劳动,这个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是能动性因素。

分配制度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表明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

这从反面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讲解)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意义)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实行按劳分配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及优越性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指导划书第43页第3自然段粗体字)(引导过渡)在我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此外还存在着其它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板书)(教师讲解)“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指导划书第43页第3自然段)1.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板书)(教师讲解)对这个问题应分三层去把握:含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指导划书第43页第4自然段)特点:看书第43页的“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个体劳动者的收与按劳分配不同。

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虽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

这是因为,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

离开了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便不存在共同所有制有制的产品,也就根本谈不上按劳分配。

个体劳动者提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自产自得,即按照自己产品的价值,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上交税金外即为自己的劳动收。

)个体劳动者一般不剥削他人,但他们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联系,而且受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优劣的影响,这与按劳分配也是根本不同的。

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

思考: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2. 按生产要素分配(板书)(教师讲解)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它包括劳动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