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张剑平主编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005年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AECT ’1994定义的结构: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 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 30-50年代

(3)视听传播阶段 50-60年代 (4)教育技术阶段 70年代至今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2、192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电影公司拍摄无声教育影片《女子体育》《盲童教育》

3、1922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技术专著《有声电影教育》(陈有松)

4、1936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刊物《现代教育技术》周刊在上海出版。

5、1945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系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1)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

(2)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

(3) 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 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1)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2) 注重整合的过程

(3) 注重综合学习(4) 注重体验学习 (5)提倡协作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指同一概念。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抛弃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第三章

人眼的视觉特性

1、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人眼对波长为555nm 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

2、 视觉范围 人眼的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3、 彩色视觉 用亮度、色调、色饱和度三个特性来描述人眼看到的彩色光(彩色三要素)

4、 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

5、 视觉惰性 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s

人的视觉心理

1、 心理趋合 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2、 画面均衡 是指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3、 视觉中心 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的右撇现象。

视觉节奏 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果。

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银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谱成分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1、 响度 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主要取决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

2、 音调 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

3、 音色 是人耳对声源发生特色的感受。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1、 人耳的掩蔽效应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的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2、 鸡尾酒会效应 人耳对掩蔽声有相当的容忍能力。即对周围噪音的容忍能力。

3、 颤音效应 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颤音感,这是构成配乐的生理心理基础。如唱歌和声

4、 哈斯效应 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ms~50ms 后,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即声音的延迟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1、 双耳效应 人耳主要是靠双耳效应来进行声音定位的、

2、 耳廓效应 人耳的轮廓结构比较复杂。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的声音。可以精确定位。

基本观点:

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做的经1、“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而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3、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第四章

传播 广义指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职务、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狭义指人所进行的传播。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和人与人的传播。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植物的传播 组织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 人的传播 教育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网络传播

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模式 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who 谁say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从什么途径 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 取得什么效果 5W 模式

缺陷:忽略了“反馈”的要素,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三、贝罗传播模式(s-m-c-r 模式即 教师-课业-手段-学生)

1、信源和编码者: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2、受传者与译码者 在传播过程中,1与2可以相互转变

3、信息:包括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音乐) 内容(信息的成分与结构) 处理 通道(视听触嗅味)

四、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提出课堂教学系统六维空间结构模式 B ——教学系统怎样施教 L ——用什么教材施教 M ——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 P ——对谁施教

S ——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 Z ——为什么(目的)施教

教育传播要素:1、教育者2、教育信息3、受教育者4、媒体和通道5、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1、自学传播2、个别传播3、课堂传播4、远程传播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六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