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
论述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1. 引言本文将论述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政治重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德国大国外交的特点和策略。
2. 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的特点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着重发展经济外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来增进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力。
2.2 多边主义的坚持德国一直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并且推动国际合作。
德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秩序和法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2.3 对话与合作的倡导者德国一直倡导对话与合作,通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德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的对话机制,推动和平解决问题的进程。
3. 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的策略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其目标:3.1 经济外交的发展德国不仅在欧洲范围内加强经济合作,还致力于与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发展经济合作。
德国通过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扩大经济影响力,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3.2 与欧盟的合作与影响力提升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与其他成员国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德国与欧盟一起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3.3 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德国积极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援助和和平调解等方式,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
德国致力于缓解冲突、维护和平,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结论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以经济外交为重点,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对话与合作。
通过发展经济合作、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和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德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大国外交策略值得借鉴和研究。
(字数:305)。
欧洲一体化政策与德国外交研究
对美国修改其欧洲政策表示不满 。“ 国保护我们 的 美 事实是 以我们的顺从为代价 的。当美 国人看到他们 自 己在世 界 上 的包 袱 越 背越 重 时 , 个 代 价 还 会 提 这 高” [] o0 1就在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之时 , 国亲 德 密的盟友——法国也在调整对苏政策 。早在 15 98年 7月, 戴高乐会见美 国国务卿杜勒斯 时表示 , 俄 国真 “
较量 的竞技 场 。但 美 苏都 没 有 获 得 完 全 的胜 利 , 欧洲
分裂的现状成为双方默认共识 。正如克莱将军所说 : “ 国人将不 得不 接受 现实 ” 【 ‘ 德 。5 柏林 危机 ” ” 后美 苏 分别调整彼此的欧洲政策。当然调整对德政策是它们
调整 欧洲 政策 的中心 。 美 国欧洲政 策 的调整 引起 了德 国警 觉 。 “ 国人 德 觉察 到华 盛顿对 德 国新 的 态 度 , 减 弱美 国支 持 波恩 即 在 德 国问题上 ( 包括柏 林 ) 承担 的义 务 ” 并 且 “ 国 所 , 美 人 把波 恩的 固执 行为 ( : 国统 一 政 策 ) 为需 要更 即 德 视 加灵 活的美 国全球 政 策 的一 个 恼 人 绊脚 石 ” - 德 国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逐 渐认 识到 : 保持 核平 衡 的恐惧 , 要求美 国对 苏联 实行 小心谨 慎 的外 交 政 策 消 除 欧洲 潜 在 的 动乱 。所 以 , 诸 如武器 控制 问题应 该代 替 德 国统 一 等复杂 问题建设 性 条款便 提上 了东 西方外 交 的议事 日程 。美 苏双方 在稳 定欧洲 秩序 方 面 ( 存 而 不是 对 抗 ) 得 了相 同 的利 共 获
与西 方 国家 的关 系 。在 古 巴 导 弹 危 机 中 , 美 苏 双 方 “ 都认 为它们 彼此 是相 当重 要 的和本 质上是 友好 的分享 世界 其它地 方 ” 于是 , 尼迪 和 赫鲁 晓夫揭 开 了东 。 肯 西方缓 和 的序幕 。在 不 太 长 的时 间 内 , 苏双 方签 订 美
论联邦德国在德国统一中的外交努力
策
勃兰 特成 为联邦 德 国总 理 , 提 出著名 的“ 新 东方 政 策” , 认为“ 我 们 的 民族 利 益 不 允 许 我们 站 在 东 西 方之 间 , 我们 需要 同西 方合 作 和保 持 一致 , 同东 方
达成谅 解 ” 。联 邦 德 国政 府 出访 民 主德 国 、 苏联、
安, 苏联发 生 了剧 烈 的政 治动 荡和经 济 困难 , 民主德 国也 陷入 了政 治危 机 。联 邦德 国 利 用这一 历 史机 遇 , 展 开频繁 的统一 外 交 , 以经 济援 助 为筹码 逼 迫 戈 尔巴乔 夫做 出让
步, 排 除德 国统一 的最 大障碍 ; 利 用美 国的支持进 行 外交攻 势 , 消除英 、 法等 国的疑 忌 ,
民族 ” 。1 9 7 0年 1 2月 9 日, 勃 兰 特 在 波 兰华 沙 犹
太人 区二 战死难 者 纪念 碑 前 下跪 , 向犹 太人 、 波兰 和世 界人 民忏悔 。通过 这些努 力 , 极 大地缓 和了与 东方 国家 的关 系 , 大大减 轻 了德 国统一 过程 中 的阻
力, 从而联邦德国大大拓展了外交空间。勃兰特外 交政 策 的核心是 解决 德 国统一 的现 实道路 问题 , 为
终 于使德 国再 次获得 统 一。
关键词 : 联 邦德 国 ; 德 国统 一 ; 外 交
中图分 类 号 : D 8 5 1 .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1 7 5 0 ( 2 0 1 3 ) 0 2— 0 0 2 2— 0 4 联 邦德 国历 届政府 首要 的工作原则 。
收稿 E l 期: 2 0 1 3— 0 3— 0 6
其先决条件是联邦共和国放弃使用原子生物和化学武器将军队削减至370000人12并在苏联部队驻扎期间不将北约组织结构扩展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土上双方议定苏联部队在1994年年底以前撤出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摘要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体现在对外方面,就是侵略扩张。
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
所以,从此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关键词二战德国外交希特勒法西斯二战爆发时,德国的实力与所处环境比起1933年时的情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战争计划的实施。
德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控制了中欧的广大疆域。
在国际上美国孤立一隅,苏联保持中立,英法只求自保,日本与德遥相呼应,战争无可避免。
这样的状态,在1933年时还只是希特勒的梦想。
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取得这样的外交胜利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攻势有其国内基础首先,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增长。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获得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希特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组国民经济,以法西斯特有的统制方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建立战争经济体系。
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工业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实力膨胀最迅速的资本主义大国。
到193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占13.4%,仅次于美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军事实力也发生了飞跃。
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
陆军仅用4年时间就将7个师增加至51个,海军建立了包括梯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两艘巨舰在内的大型舰队,《凡尔赛和约》所明令禁止的空军也建立起21个飞行中队、26万人员的空中力量。
德国的军事工业在1933—1939年间产量增加9倍,飞机产量增加22倍。
1938年陆军已实现机械化。
从整体实力看,到1939年德国的陆军、空军实力已超过它的任何一个对手。
一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
一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在20世纪初期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一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相关的谈判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德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1.德国的外交政策德国在一战前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军事扩张和利益保护为导向。
他们积极发展军备,扩大殖民地,对欧洲其他大国抱有威胁姿态。
这种强硬的外交政策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满,为一战埋下了伏笔。
2.德国的谈判在一战爆发后,德国积极主动地进行外交谈判,试图分化和削弱敌对国家的联盟。
他们曾向俄国提出和平谈判,试图与东线的敌人达成协议。
此外,德国还秘密进行了与墨索里尼政权的谈判,试图加强与意大利的关系。
二、法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1.法国的外交政策法国在一战前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本土安全为重点。
他们高度关注德国的军事威胁,加强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并试图与英国建立军事合作。
此外,法国还积极寻求扩大盟友的范围,与日本等国进行了外交接触。
一战爆发后,法国主要通过外交谈判巩固了西线联盟。
他们与英国签订了重要的军事合作协议,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
此外,法国还与其他盟友如意大利、俄国等进行了外交接触,力图增强对抗德国的实力。
三、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1.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在一战前的外交政策主要以保护殖民地利益和维护全球霸权为目标。
为此,他们与俄国、法国等国建立了盟友关系,并试图阻止德国的军事扩张。
英国还与美国等中立国家进行了外交接触,试图纳入更多的国家作为战争的参与者。
2.英国的谈判英国在一战中的谈判主要集中于军事战略和战线的协调。
他们与法国签订了重要的军事援助协议,合作对抗德国。
此外,英国还与中立国如美国、意大利进行了外交接触,试图争取他们的支持参战。
四、俄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1.俄国的外交政策俄国在一战前的外交政策主要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他们试图利用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对抗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扩张势力。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实践之一,其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在战略层面上,俾斯麦主要采取了血与铁的政策,通过战争来推动德国的统一。
而在统一完成后,俾斯麦则转变为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以维护德国国家利益和实现稳定的欧洲格局。
在统一前,俾斯麦通过实施战争来消除德国周围的敌对势力,从而为德国统一铺平道路。
18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他先后领导了三次战争,包括德丹战争、奥地利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
这些战争的目标是分别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从而削弱对德国统一的阻碍。
在这一过程中,俾斯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外交手段,通过结盟和割地等手段,巩固德国与其盟友的地位,确保德国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旦德国统一完成,俾斯麦意识到战争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为维护德国的利益和确保国家的稳定,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俾斯麦致力于建立德国的国际地位和稳定的欧洲秩序。
他主张保持与欧洲大国的平衡关系,防止德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并同时通过维护德国利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来使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的核心是“不结盟主义”,即避免与其他强国结成军事同盟,以免牵扯进与其他国家的战争。
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俾斯麦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法团争端,并成功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而在与奥地利的关系上,俾斯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与奥地利之间的争端,确保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除了不结盟主义外,俾斯麦还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来推动经济的繁荣。
他实施了俾斯麦式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高关税和财政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并通过建设铁路和改善农业生产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为国家的外交事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实力。
试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国的重大让 步 , 加上德 国背弃再保 险条约 , 给俄国造成一种 德国亲英反俄的印象 。这 就加速 了在俾斯麦时代 最后几年
已经开始的俄法接近。
的亲戚威廉 二世保 持亲密 的关 系 , 国新 宰相霍 亨 洛埃不 德 像 卡普 里维那样坚信俄德对立不可避免 。尽管 同英 国发生 对抗和误解 , 威廉二世 和德 国政府 仍坚持 使英 国与 三国同 盟结合的 目标 。19 8 5年秋天 , 德皇 曾两次 向英 国武 官建议 英国与三国 同盟 缔结 盟约 。伦敦 都 以沉 默 回答这 两 次建
意、 奥的港 口, 表示对三 国同盟 的友 好。
为它难以对付的敌手。在这种 局势下 , 英关 系 由于詹姆 德
斯突然袭 击事件和德 国对此 的反应而 陷入严重 的危机 。德 国对这一突发事件作 出非 常强烈 的反应 , 并通 过克 吕格 尔
电报对英国进行了示威 , 在英 国, 此电报被理解 为对帝 国内
・ 收稿 日期 :0 1 9—1 2 1 一o 9
成 宁 学院 学报
约” 俄 德关 系正式疏 远 , 国也 摆脱 了同法 国接 近 的一 个 , 俄 障碍 。
第 3 卷 1
了这个条约。英国感到这种 退却是 屈辱 的表 现 , 国 的干 德
德 国在 明确拒绝 同俄 国延 长条约 的 同时 , 同英 国缔 结 了《 赫尔果兰一桑给 巴尔条 约》 19 年 8 1日)俄 国 由 (80 月 , 此更加深 了德 国改变方 针 的印象 。根 据条 约 , 英丽 国就 德
抗是 国际政治 中的一个新 要素 。由于 19 8 4年底 以来德 国
又 同俄 国接近 , 德英 更为疏远 。接 近俄 国被认 为是 对英 国 施加压力 的手段 , 是为了强调德 国的殖 民政治 的愿望 ; 一 二 是为 了让英 国知道 , 国有在 它和它 的敌人 之 间进 行选 择 德 的 自由。俄 国的皇位更迭和德国更换 宰相使接近俄 国一事 减少 了困难 。俄 国新沙 皇尼古拉 二世 与他父 亲相 反 , 同他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国外理论动态·2012 年第 10 期 论的真 正 意 义 所 在。 正 是 伴 随 着 这 场 关 于 “广义文化” 的讨论, 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 策开始冲破意识形态束缚, 政策半径向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延伸, 尤其为民间文化交 流和沟通注入了活力。 换言之,70 年代后, 联邦德国又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外交认同的范 , 把文化外 围,通过具体的 “新东方政策 ” 交的半径不断向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延伸, 与此同时还把触角 向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进一步延展 。 综上所述,战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文化外 , 文 化 外 交 “权 力 政 交政 策 的 “单 边 性 ” 治” 的宣传工具特性被 “合作政治” 的和平 工具特性所代替。二是政策认同的广泛性和 多样性,特别是从 70 年代开始, 政策对象 已经不再局限于西方内部, 而是不断扩大认 同范围,在文化互动中把自己的文化政策角 色定位在 “文 化 合 作 伙 伴 ” 的 角 色 模 式 之 中,以构筑联邦德国与不同价值观信仰国家 的文化外交新政策体系。 不是德国的欧洲” 的外交行为逻辑, 即欧洲 主义政策。面对冷战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情 绪重新抬头的潜在可能, 德国必须重申朋友 式 “欧洲认同” 和世界范围的合作式 “伙伴 。时任歌德学院院长的希尔玛 · 霍夫 认同” 曼认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德国必须重视 文化的作用,它可以在维护和平和未来世界 秩序的调整中大有作为, 世界秩序重新调整 中的冲突问题随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碰撞、 对立日益增多,文化的、 艺术的和人类精神 的联络与沟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为其 他的 ( 外交 ) 手段毕竟存在不可企及的边 界。换句话说,文化认同的差异可能带来的 误解和冲突只能用文化沟通和对话加以化解 和抚平,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 这种沟通 的方式不但不能削弱、 而且应该也必须纳入 统一后德国文化外交的基本战略框架之中。 另一方面,基于 “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 欧洲” 的理念,德国政界、学界和公民社会 组织开展了关于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 ” 应该 采取的 “统一欧洲对外文化政策 ” 的大讨 论。这个整体欧洲文化外交政策的议题和设 想颇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操作层面上, 虽 然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已经联合开展了针对 欧洲以外对象国的对外文化合作, 但目前来 看,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代各成员国独立实 施文化外交政策的地步。 进入 20 世纪后, 以新生代政治家为主 要领导力量的红绿联盟政府于 2000 年制定 了具有政策指向意义的 《对外文化 2000 纲 。该文件充实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维护 领》 世界和欧洲和平的所谓 “文化预警机制 ” 的 新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外交提高和增强 国际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化解文化冲突的政策 新功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更加明 确了新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 任务 以及基本原则,并对一些不适应新世纪国际 政治新 挑 战 的 提 法 和 概 念 进 行 了 检 视 和 充 实,加入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概念, 并对这些 基本的政策概念进行了定义; 文件继续肯定
德国概况4-外交
外交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点依次是:推动深化和扩大欧盟,巩固与北约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欧洲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保持同美国的紧密联盟,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大力开拓中东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求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德外交继续保持积极进取态势。
默克尔政府在欧盟政策、跨大西洋关系、大国关系以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表现活跃、务实,政策调整逐步到位,德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续有提升。
当前对外政策的重点是: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大国携手致力于欧洲联合自强;恢复与美的紧密盟友关系,支持北约改革与转型,强调北约应成为欧美战略对话的主要场所;保持与俄的战略伙伴关系,巩固德俄能源合作;继续利用地缘和政经优势,保持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维持传统影响力;加强对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借重;向非洲、拉美地区推广自身政经模式和西方价值观,推销商品,占领市场,扩大影响;继续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德国决定延长海外维和与反恐行动期限【基本外交政策】欧盟建设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是德外交政策两大支柱。
德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愿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责任,成为欧洲及全球范围内有行动能力、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主张建立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合作体系,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发展,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解决贫困问题。
【同法、英的关系】重视与法、英的合作,推动欧盟内的大国关系均衡发展。
德法特殊关系是德欧盟政策的核心和对外政策的基石之一。
二战后德主动与法和解,共同致力于欧洲联合进程,德法轴心成为欧盟一体化的“发动机”。
德法领导人坚持6至8周会晤一次及每年举行两次联合内阁会议的机制。
德重视英国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国在欧盟的实力和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德英两国外长发起共同倡议,建立采取有效的欧盟和多边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但双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上出现严重分歧。
德国外交政策
德國外交政策湯紹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副研究員壹、基本形勢雖然德國新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領導的大聯合政府剛任滿一年不久,但是其對外活動頻繁,外交政策的雛形與走向已隱約可見,在此可從國際環境的變遷以及德國內部情勢的發展角度觀察,提供分析說明。
若以外在因素的變遷而言,當梅克爾總理在2005年11月上台時,原本影響德國外交政策甚鉅的伊拉克戰事早已結束,布希政府雖贏得攻伊的戰役,但未贏得戰爭,目前還一直深陷泥沼而難以自拔,布希總統在美國的支持度跌入谷底,更提供了德美兩國改善關係的契機。
還有,近來的伊朗核危機,以及中東與非洲局勢的惡化,都嚴重影響了區域的安全,俄羅斯與其周邊國家的齟齬,比如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的能源價格危機,乃對於西歐國有相當的影響,再加上丹麥漫畫風波,更惡化了回教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關係等等,都使得歐盟國家對於外在挑戰的警覺性提高,以及美歐之間的共同利益日增,再度拉近了美德雙方的距離,因而德國對外政策的外在環境變遷甚大。
德國的國內因素方面,首先,由於梅克爾總理成長於東德,故對於共產黨的統治有切身的體驗。
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不久,曾擔任青年部與環保部長,2000年,梅克爾得以因基民盟的醜聞案而由秘書長的身分出任主席,在2005年的選戰中,則由她代表出馬。
其實,也可能因為梅克爾的生長環境與從政歷練,導致她的選戰經驗不足,在選舉期間表現不佳,甚至錯誤頻繁。
若以整個選戰的過程來觀察,其實,前任施若德總理是贏家而梅克爾是輸家。
隨即,這個選舉結果,也導致在籌組聯合政府過程中的困境,最後兩大黨還是達成協議,由她來領導組成大聯合政府(Grosse Koalition, Grand Coalition),其佔有國會近70%的席次。
但是,兩黨在選戰時還相互攻訐,現在又相互合作,因此,在新政府上路時,各方都對於梅克爾總理不抱太大的期望,大聯合政府原本就是一個無奈的結合,是否能夠持續一個任期,也令人懷疑。
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
德国外交档案中的中国交涉史料部分1、《德国外交文件选编》:这部选编收录了德国外交部长、大使和高级外交官的德文外交文稿和信函,其中包括与中国的交涉记录。
该选编以年份为序,提供了德国外交部对中国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态度和立场。
2、《德国使馆关于中国的报告》:这是德国使馆在中国的外交报告,涵盖了德国使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报告中记录了德国使馆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交往情况,以及德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3、德国外交部档案馆(Auswärtiges Amt Archiv):德国外交部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德国外交文书和文件,其中包括关于中国的交涉史料。
这些文件包括历年来与中国有关的外交备忘录、公报、协议、信函和会议记录等,涵盖了德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4、德国国家档案馆(Bundesarchiv):德国国家档案馆也收藏了大量有关中国交涉的德国外交文件。
这些文件包括德国政府和外交部的机密文件、档案和往来信函,对于研究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互动具有重要价值。
5、德国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德国一些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也收藏有关中国交涉的德国外交文件。
例如,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Institut für Asien- und Afrikawissenschaften)以及哥廷根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Moderne China-Studien)均有德国与中国交涉史料的研究和收藏。
这些德国外交文件中的历史资料可以为研究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要查阅这些文件,一般需要有相应的研究目的和许可,可以通过访问档案馆、学术机构或研究中心,或者与相关研究者和专家联系来获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四帝国的崛起——贸易和平论与联邦德国外交政策
【 章摘 要 】 文 本文介 绍 了以 罗斯 克 兰斯 为代表 的
贸易和 平论 的基 本观 点 , 阐述 了贸 易与
和平 的关 系 ,并 以这 一理 论视 角分析 战 后德 国崛起 的经 济奇 迹 ,并 用 “ 经济政 治论 ” 的 范式论 证 了战后德 国的 经济 对 其和 平 外 交政 策 的决 定性 影响 。 【 关键 词 】
一
必须对 自身政策作出反省,用武力征服世 界 的 时 代 已经一 去 不 返 。 战后德国为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付出了 代价 , 但 被 一分 为 二 , 不 而且 全盘 被 改 造 。 就 在 人 们 以 为 德 国 从 此 会 一 蹶 不 振 的 时 候 ,西德 却 在 二 战 的废 墟 上 以一 种让 世界 跌破眼镜的方式东山再起 , 没有进行过一 次威 胁 也 没 有放 过 一 枪 ,在一 代 人 的 时 间 类是 “ 土国家” 领 ,一 类 是 “ 易 国 家 ” 里再次上升到了具有全球 力量和影响的地 贸 , “ 领土国家”看重 的是 能够威胁 或使 用武 位 , 是什么样的对 内对外政策创 造了所谓 力的能力, 主要 靠 军 事 扩 张 加 强 国 力 “ 领 的 “ 国 奇 迹 ” ? 德 土 国 家 ” 典 型 的 外 交 政 策 风 格 是 单 边 主 西德 前 总 理 赫 尔 穆 特 . 密 特给 了 世 施 义 、不合作甚至对抗 ,这 类看重权力的国 人答案,他在 l7 年一篇谈话 中说 :“ 92 若 家是现 实主义分析的基本要素。与 “ 领土 干 年 以来 ,我 们 的经 济 政 策 同 时 也就 是 我 国 家 ”相 对 立 的 “ 贸易 国 家 ”虽 然 也 追 求 们 的对 外政 策 。 ” 利益最大化 , 但与 “ 领土国家” 同的是 : 不 相 比于 战前 的战 争政 策 , 国从 军事 德 “ 贸易国家”更看重社会物质福 利的增加 , 到 经济 转 变 之彻 底 令 人诧 异 。那 么 ,德 国 他们 认 为相 互 依 存 可 以更 好地 实 现 绝对 利 究竟是怎样和 “ 它的动荡洋溢着 日耳曼民 益最大化。贸易国家本身会因为参与贸易 族 精 神 的 过 去 , 同它 的 传统 , 特征 和观 点 ” 而发 生 改 变 ,可 能在 国家 的 内 部 产生 一 个 彻 底 决 裂 的 呢? 反 对 战 争 的 社 会结 构 。这 个 逻 辑 的最 后 结 哈特里奇认为 , 二战的失败摧毁了德 论 是 ,贸易 国家 在 对 外 政 策 中 倾 向于 消 弭 国 的军 国 主 义和 纳 粹 主 义 , 放 了幸存 下 解 战祸 而 非 挑 起争 端 ,一 般 奉 行 和 平 的 外交 来 的德 国 人 的思 想 和 精 力 , 他 们 能够 集 使 政策。 中力量 解 决 重建 他 们 的 生活 和 经 济地 位 这 虽然 “ 贸易 和 平 论 ”理 论 家 们观 点 各 样的根 本问题 。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的方法 有 不 同 , 罗 斯 克 兰斯 的观 点 基 本 可 代 表 是 , 很 大程 度 上 把 政 治 斗 争的 因素 排 除 但 在 “ 贸易和平论”的普遍逻辑 。 “ 贸易和平 出 日常生活 ,充分 利用他 们的经济 资源 , 论 ”的 外 交政 策 实践 有 很 多 种 论调 ,这 里 工 业 生 产 率 和 技 术 人 才 。 “ 是 战后 德 国 这 我们采用西德前总理施密特的 “ 经济政治 真正的革命” 。换句话说 ,战争的失败催 论 ” 本 文就 在这 些 理 论 框 架 下 对 战后 联 生 了德 国人新的价值 观,让他们 把目光的 , 邦德 国 的 和 平 外 交政 策 作 出分 析 。 焦 点从 权 力转 向经 济 。 二 战以 前 , 国一 直 是 个野 心 勃 勃 的 德 联 邦德 国在 希特 勒 灾难 深 重 的崩 溃 中 国 家 , 日耳 曼 民族 对 霸 权 的热 忱 似 乎 从不 恢复过来 , 并取得 了世界瞩 目的成就 ,“ 在 熄 灭,俾斯 麦雷厉风行地推行 “ 铁血 ”政 主要工业国里 , 只有西德一 家一直保持着 策 ,威廉 二世 要把德 国推 向 “ 阳 的地 对 中东石油生产国的贸易顺差……因为西 太 位” ,到了希特勒 , 纳粹席 卷整个欧洲 , 德 德 拥 有 世 界 上最 新 式 ,技 术最 先 进 的 生产 国走向前所未有的帝国荣耀 ,最后却成为 能 力 ,这 种工 业 能 力 使它 能 够 在 那 个 市 场 人类最恐怖 的历 史伤痛 。 上 比 同 它 竞 争 的 欧 洲 国 家 占 绝 对 的 优 二战以前的德国无所不用其极地要谋 势……西德凭借 它 占优势的经济力量 ,还 求 欧洲霸 权 。这 个 时期的它 是很典 型的 成 了欧洲占支配地 位的强国——尽管它并 “ 领土国家” ,为 了帝 国的荣耀 ,无止境地 没有支配别 的国家。 ” 对 外征 战 ,除 了武力 对别 的手段不 屑一 西 德 利 用 自 己 作 为 欧 洲 机 器 厂 的能 顾 ,经济完全被 用来 为军事服务。 力 , 产 出大 量 在 世 界 市场 上 竞 争 力 很 强 生 和平 贸易 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效得 多 。国 家通 过 工 业 发 展 和 技 术进 步 ,可 以 改变 自己在 国际 政 治 中 的地 位 ,其 他 国 家 也可 以通过国际合作,从 贸易扩展 和增 长 中获 利 。 此 , 互 依 赖 日益全 球 化 的 ”因 相 经济将使和平更加 可能 。 罗斯 克 兰斯 把 国家 分 为 两 种 类型 , 一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
·327·
l塞坐堕望皇里室窒全
实力和地位相适应的更大作用。 一方面迫于美国、英国等西方盟国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国内对
“9·11”事件发生后,施罗德迅速、敏感地认识到了阿富汗危机对德国 未来的意义。他数次表示,要“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并从一开始就在军 事上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这同科尔当年在海湾战争期间的犹豫态度形成 鲜明对照。施罗德在美开始轰炸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后访问美国,协调双方 立场,密切了德美关系。小布什总统不仅称赞德国是美国“伟大的朋友”, 而且肯定了德国目前在中东地区发挥的美国无法取代的调解作用,肯定了德 国与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双边关系对西方的意义。
在战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和两极格局解体的初期,德国对外政 策的“克制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既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宽松 的国际环境,也为德国建构了良好的声誉。正是这诸多的正面经历和积极效 果,使得德国的政治家们将其视为化解误会和矛盾的法宝,并持之以恒地传 承着。
然而,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欧洲形势的急剧变 化,德国对外政策的“克制文化”逐渐受到西方盟国的质疑。从1991年爆 发的“海湾战争”,到2001年开始的国际反恐战争,美国、英国的政治精英 都主张德国应发挥正常作用,并承担起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包括参与北约 和西欧联盟的军事行动。曾任美国驻德大使的丹尼尔·S·汉密尔顿在1994 年出版了一部有关统一后的“柏林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关系的书,①其作者 都是可直接或间接对克林顿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的人。他们明确呼吁德 国决策者要在外交政策方面转变思想,放弃“克制文化”。该书指出,德国 只有成为“正常的国家”,才能成为美国真正的伙伴。所谓“正常的国家”, 是指德国应承担起新的世界领导责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与其统一后的国家
新媒体环境下的德国对华公共外交_以德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微博为例
“ ? ” , : / / / W h a t i s P u b l i c D i l o m a c h t t w w w. u b l i c d i l o m a c . o r 1 . h t m,访问日期 : 2 0 1 3 0 3 0 2 . - - p y p p p y g 《 , : / / / / / ,访 问 席来旺 : 约瑟夫 · 奈谈公 共 外 交 》 h t t w o r l d . e o l e . c o m. c n G B 5 7 5 0 7 1 1 1 9 4 4 7 2. h t m l p p p
《 转 引 自 蒋 蓓、 伍 慧 萍: 德国对华公共外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 6 1 6,N o . 1, 2 0 0 8,p . 6 1. o f — — 以‘ , , 交— 德中同行 ’ 活动为例 》 载《 欧洲研究 》 第3 2 0 1 1 年第 4 期 , 2页。
《 德国研究 》2 0 1 3年 第1期 第2 8 卷 总第 1 0 5期
D e u t s c h l a n d -S t u d i e n
“ 、 “ 一、 核心概念 : 软实力 ” 公共外交 ” 与“ 新媒体 ” “ ( ) 软实力 ” 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 美国前国家 s o f t o w e r p , ) 情报委员会主席 、 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 提 出。 他 认 J o s e h S.N e J r . p y “ 为, 当一个国家让其他国家自愿要求该国所希望的东西 , 那么就发生了所谓 ‘ 吸纳 , 同化的权力 ’ 或者 ‘ 软权 力 ’ 这完全不同于命令其他国家做自己所希望的那种 的、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冷战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冷战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试图牺牲联邦德国利益与苏联达成妥协,动摇了联邦德国对于它的西方最强大盟友的信心,迫使联邦德国重新审视其依靠西方实力促进德国重新统一的政策,着手改善与东方之间的关系。
对美国的失望,坚定了联邦德国走德法合作道路的决心,促使联邦德国更加密切与法国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次柏林危机对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
标签:第二次柏林危机;冷战;德美关系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及结束对欧洲局势和东西方关系,尤其是美苏在欧洲的缓和有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第二次柏林危机对西方阵营内部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德美关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随着危机发展,美国和联邦德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开始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考察冷战初期德美同盟的形成、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德美的分歧与合作,从而揭示第二次柏林危机对冷战时期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冷战初期德美同盟的形成德国虽然在二战中遭到极大的破坏和削弱,但它所处的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的巨大工业和军事潜力,是任何稍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无法予以忽视的。
而且,由于四大国共同占领德国,战后初期德国的地位尚未最终确定,这也给大国在德国问题上进行新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鉴于德国一向扮演“破坏者”的角色,美国和苏联在努力将德国纳入己方阵营的同时,也需要对德国予以适当约束,以免其重新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
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态,美苏在将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德国部分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时显得小心翼翼。
就美国来说,一方面要对西方占领下的德国进行扶持,利用其经济和军事潜力来稳定西欧,进而增强美国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实力。
对抗苏联的紧迫性要求它在扶持联邦德国时不遗余力,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需要联邦德国分担自己的防务负担。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养虎为患,一个倒向苏联或者实行中立化政策的联邦德国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样的后果将使美国在战后扶持联邦德国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浅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外交
浅 窥德 国驻华 大 使 馆 的“ 微 " 外 交
辛 恩 波
(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 研究 院 , 北京 摘 要: 越来越 多的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在华开设微 博, 利用 微博开展公共 外交。这种“ 微” 外 交作 为公 共 外交的一种 全新 的形式 日益在外交事务 中发挥着独特 的作用。本文试 以德 国驻 华大使馆的官方微 博为例 , 探 析 外国对华 “ 微” 外交的 策略 , 以
B i l d u n g s p o l i t i k i n Z e i t e n d e r G l o b a l i s i e r u n g - P a r t n e r g e wi n n e n, We r t e
从 内容上看 , 德国大使馆微博秉承 了其微博 创立 的宗 旨主 要发布 以下三类信息 : 第 一是 发布于中国有关的外 事活动 。第 二是 。 德 国外交政策 的介绍。最后一类是德国的历 史文化 , 经济 社会 , 科研创新 以及 留学等方面的信息 。除了“ @德国驻华大使 馆” 账号 自身会发布一些相关 信息外 , “ @德 国驻华 大使馆” 主 要是通过转发分享“ @德国印象 网” 的相关博 文。由于德 国印 象 网本身就是一个介绍德 国国情文化的网站, “ @德国驻华大使 馆” 通过转发“ @德国印象 网” 的相关 博文 , 通 过超链 接将 读者 引流到德国印象网, 更有效的达 到传播 目的。总体 来说 , 德 国驻 华使馆 的微博注重发布德 国相关 的信息 , 绝大部分微博 信息都 是直接涉及德国国情社情的 , 信息量大 , 内容 十分丰富 。 从形式来看“ @德 国驻华大使馆 ” 微博有 以下几个 特点 : 一 是微博非常注重原 创。原 创 内容在 其发布 的微博 中 占绝 大部 分, 少量转发分享的微博 内容上也 与大使馆事务 以及微 博总之 密切相关。其二 , 微博发布灵活多样 , 除 了文字 , 大部分博 文均 配有图片 , 有些还配有视频 。对于不能在 1 4 0字内说明的, 则给 出超链接提供进一步的详尽 内容 。其三 , “ @德 国驻华大使馆 ” 的微博与粉丝互动 比较活跃 。微博发布的每一条博文基本都会 的转发和评论 , 少则 十几 人次 , 多则上 百人次。除此之外 , 德 国 大使馆微博 还经 常举 行线 上活动 , 如 有奖 竟猜 、 使 馆活 动 等。 2 0 1 2年中德建交 4 0周 年, 微博 即向粉丝 海选 征求 纪念徽标 , 极 大的调动了粉丝的热情。另外 , 微博的语 言形式也很有 特色 , 完 全不 同于一本 正经的外交辞令 , 而是以拟人化的语 言表 达 , 极富 亲切感 。例如在介绍“ @德 国印象微博” 时 的博文 “ 想 知道 更多 关 于德 国文化, 生活 , 足球 , 旅 游和学德语 的信息?好 办 !德 国 大使 馆这里还有一个微博 : h t t p : ∥t . c n / S q X C  ̄ 或者使馆 的博 客也行 : h t t p : ∥t . c n / a E j M 6 m” 博文活泼清新 的特 色令人 耳 目
十二条大纲
十二条大纲
无标题。
德国外交政策的十二条大纲。
一、德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二、德国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和交流;
三、德国将继续奉行东西德合一的方针;
四、德国将维护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发展;
五、德国将对自己的国防力量进行必要的加强;
六、德国将支持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
七、德国将重视其同北美和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
八、德国将承认被占领国家的主权,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
九、德国将倡导和平和安全,并同其他国家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十、德国将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和文化合作;
十一、德国将与周边国家和邻国建立良好关系;
十二、德国将尊重、支持和保护人权和民主制度。
“价值观外交”:德国新政府的外交基轴?
105“价值观外交”实践的正向激励,都会促进德国新政府加速推进德式“价值观外交”。
但德国的“价值观外交”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外交”,它给中德关系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未来针对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中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应在坚持“红线”的基础上,注重从积极面入手,明确双方在多边主义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共同点,争取相互合作以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关 键 词〕德国外交、价值观外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德关系〔作者简介〕熊炜,外交学院区域与国别比较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外交学系教授姜昊,外交学院区域与国别比较外交研究中心助理、博士生〔中图分类号〕D8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2)1[1] 感谢《国际问题研究》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文中可能的错漏由笔者负责。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地缘政治风险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7ZDA11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外交学院重大项目“欧盟对外经贸谈判中的德国因素研究”(项目编号:3162019ZYKA04)的阶段性成果。
德国新政府的执政三党于2021年11月发布作为施政纲领的联合执政协议,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价值观在新政府外交政策中重要性的着力强调:“我们的国际政治将以价值观为基础,植根于欧洲,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密切协调,对国际规则破坏者持明确(反对)态度。
欧盟的主权将得到加强,与民主伙伴的战略团结将得到扩大。
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在内部和外部都保护其价值观和法治的欧盟。
”[1]此外,德国执政三党的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声称德国外交是基于价值观的外交。
尽管如此,很多分析人士仍坚持以广泛性经验来预判德国外交政策走向,认为相关政党未正式施政时对价值观在外交中核心地位的强调会很快让位于现实利益考量,在执政后会放弃其从前所坚称的“价值观外交”,因此德国本届政府迟早也将放弃或减弱“价值观外交”势头,最终会从“价值观外交”转为务实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
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
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
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西欧经济的发展,开始改变了战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2、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受美国控制和操纵,开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联邦德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为只有联合的欧洲才能发展,所以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德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德国经济的发展赶超英法后,德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迫使英国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破产,使英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从而加强了欧洲的团结和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二、二战后德国的外交政策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战败国的地位,德国外交政策始终是“克制文化”当头。
即使19世纪俾斯麦处于德意志民族利益以武力统一国家,抑或16世纪日耳曼传教士马丁·路德出于维护新教利益的目的以暴力抗衡罗马教廷和德皇,都存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受迫因素。
在民族利益面前德意志的内敛性格竟表现的如此明显。
如今,尽管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希望德国在世界政治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直到默克尔2005年上台之前,德国都未对承担新世界政治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默克尔上台后,将德国对外关系的“价值基础”与“利益目标”区别对待,首先致力于和美国构建“西方价值共同体”又以比较成熟的欧洲认同为基础,赋予欧洲政治以独立特殊地位。
实施在欧盟内、外这两个向度的价值外交,对德国来说并非难事,毕竟,德国、美国及其他欧盟成员国在宗教、信仰、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上有一脉相承的同一性。
不同的国家利益也不至成为德国寻找价值同盟的绊脚石。
德国外交政策的框架条件在行将进入21世纪之际发生了根本变化。
德国重新统一了,并获得外交主权。
它的安全政策状况有了决定性的改善。
德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和平政策,仍然对确保全球的未来承担责任。
东西方对峙的终结为从前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处于紧张状态的所有国家创造了新的自由。
在整个欧洲和在世界上,过去不可思议的合作方式如今有了可能。
位于欧洲中心的统一的德国,作为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口国,从这些新机遇中尤为得益。
在一个越来越打成一片的世界上,闭关锁国已无任何可能。
这个变化的最重要表现是通过通讯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而超越国家疆界的全球化。
在整个欧洲,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然而,与此同时欧洲-和世界上其他地区一起-在过去的几年中也不得不经受在它自身疆域内爆发的公开战争冲突,因此,在欧洲创造一个稳定与持久
的和平秩序、国际关系的进一步文明化和法律化,尤其是发展与扩充防止冲突与和平解决冲突的有效战略是德国政策始终不渝的优先任务之一。
它的基础是主张人权、愿意进行对话、放弃武力和创造信任。
从自身历史中得出的经验使德国以特殊的方式承担对自由的法治国家和人权的责任。
因此,德国的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人权和人的尊严等原则;它愿以此为稳定、和平与发展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默克尔政府采取的价值外交政策,把价值矛盾限定在价值的政治层面加以协调、解决,既缘于国际体系的压力,亦是历史文化惯性的结果。
而这种价值外交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则与德国能否将价值外交特征向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面对德国等西方国家将价值外交与利益外交剥离的趋势,我们在国际关系领域应提出怎样的以及怎样提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应对西方的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
(国际软件学院谢鹏诚20083025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