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一、概述1、基本特征:(1)、政治化(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朱版教材》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第一讲: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
苏 汶(《“第三种人”的出路》) :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 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第三种人。 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之类,而作 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之类”。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两大流派”—— “京派”、“海派” “一个社团”—— “左 联” “一份杂志”—— 《现代》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左翼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 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 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 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 殷夫等。
二、“左联” 二、“左联”及其文艺实践:
其理论纲领: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不然就 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 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 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 觉的情感为内容。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 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失掉社会 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一、关于“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英雄树》 文艺青年要当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留声机”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我们如果要挑起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 (intelligentsia)’的责任起来,我们还得把自己否 定一遍(否定之否定),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 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 语,我们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我 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 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
沈从文(19021988)
(1)命名: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 年10月18日 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 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 们具体文学主张不同,在强调文艺 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等方面立场一致,观念相同。
除丰子恺、梁实秋、朱光潜、 宗白华、李健吾、梁宗岱等人在阐 述与论争中明确上面的观念以外, 更多地是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人” 的观念来。
1.京派 “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从文过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1)代表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以白璧德新 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与评价中国新文学,提出“健 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 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 求。 (2)依据古典主义传统来否定当时文学对人类普 遍人性与文学理性的忽略。 (3)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 新文学运动。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传播与运用。 冯雪峰翻译介绍了列宁《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明镜》 《论新兴文学》。 鲁迅翻译介绍了《苏俄文艺政策》,普列汉诺夫的《艺术 论》。 瞿秋白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 《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 际文化研究会,以极大的努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高尔基的 《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萧洛 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 蒙托夫、契科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及时的介绍。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 “拿来主义”——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形式上)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如前苏联 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作品等。 5.革命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6.“左联” 的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阳翰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 会,地点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都列名参加了左联。
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 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 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 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 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二、文学论争的特点: 1.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 文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 系,而文学艺术内部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 未能得到全面的探讨。 2.每一个提上日程的争论问题,都未能充分展开,问 题的讨论显得浮光掠影。 3.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论争 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 过程中,不仅成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 而且对众多追求革命的文学家产生巨大的引力, 构成30年代文学的主潮; 4.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也有不可 忽视的实绩,并在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主流派文 学起某种补充作用。
30年代文学 优质课件
第三节 “左联”与革命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聚
合: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 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 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书局出版社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潮
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 周作人、戴望舒、卞之琳等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 宗白华等
1、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 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诗刊》等。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概述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论争
第一节 文艺运动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在交织、互竞与冲突中发展,形成 了典型的文化与政治不平衡的时代风貌。
1、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等发动,呼应国民党正如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 学的努力。出版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等。
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 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 “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 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 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 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 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 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 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 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 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 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成立后, 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 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 动解散。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 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传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 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 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 “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 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 “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 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 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 位。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1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此后二 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及其他多种 倾向的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了30年代文学创作。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 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
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评价。
四、左联(P150-151)
左联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成立了。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 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 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 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 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 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七、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 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 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 价的文学标准。
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P156)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上。 梁实秋: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共通的“人性”, 反对文学的阶级论。提倡“天才论”,“一 切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 鲁迅:既反对梁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左翼” 用阶级性代替、抹杀文学个性及其特性的做 法。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动
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P147)
1、文学主潮政治化,“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决定了以后二三 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它倾向的 文学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五、“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P151-153)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 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 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 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 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 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发表《小品文的危机》 一文,批评论语派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 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胡秋原(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林语堂(论语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既反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 作 为评价文学的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地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 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分歧。分歧 的实质是人性论与阶级论的问题,是否承认超阶级的普遍人性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人的本性的问题。 二、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四、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 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 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 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丰收期。
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一、1928-1929年,“左联”成立前,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 家 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用错误的阶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 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源于对茅盾《蚀》 三部曲的评价,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也展开了论争。 二、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后,在左翼文坛内部发生的两个 口 号(左联领导人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 1,朱光潜《谈美》( 》(1932)、《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谈美》( )、《文艺心理学》 (1936); ); 2,曹禺《雷雨序》( 》(1936) ,曹禺《雷雨序》( ) 3,吕澂、徐朗西、宗白华、王森然、向培良、李 ,吕澂、徐朗西、宗白华、王森然、向培良、 幼泉等对艺术、美本身及其与人生关系的论述; 幼泉等对艺术、美本身及其与人生关系的论述; 4,宗白华的 诗意人生 、梁宗岱的 象征主义 、 诗意人生”、梁宗岱的“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 ,宗白华的“诗意人生 刘西渭“印象式 批评、 印象式”批评 刘西渭 印象式 批评、沈从文关注人性表现与作家 风格、新感觉派对人的潜意识、 风格、新感觉派对人的潜意识、直觉的挖掘与表现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左联”的成立 四、“左联 的成立 左联 1,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 年 月 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2,参加成员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 ,参加成员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阳翰笙 余人, 等40余人,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到列名参加; 余人 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到列名参加; 3,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4,左联的文学活动 ,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左翼革命文学 一、左翼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2,社会的急剧变革使激进的小资产阶级作 , 家充当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家充当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3,1927年后的社会政治斗争形式,使建设 年后的社会政治斗争形式, , 年后的社会政治斗争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需要;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需要; 4,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激进前卫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 ,激进前卫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 二、左翼革命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 1,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楚女等的宣传;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楚女等的宣传; 2,1924年春雷社的提倡; 年春雷社的提倡; , 年春雷社的提倡 3,郭沫若等的号召 ,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 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 折 ——鲁迅
一、1927-1937年三种不同性质的文艺 运动
(一)、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 第一阶段(1928-1929) 创造社的转向 太阳社的成立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一、1927-1937年三种不同性质的文艺 运动
(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群 包括围绕《文学》、《文学季刊》、《文 季月刊》的作家群,郑振铎、靳以、巴金 开明书店的作家群,夏丏尊、丰子恺等 京派作家群,以《文学杂志》和《大公报 文艺副刊》为中心,沈从文、萧乾、林徽因等 海派作家群,主要刊载于《现代》杂志上, 有施蛰存、穆时英等 新月派、论语派、第三种人等
三、革命文学思潮
(三)、革命文学的主要不足 (1)文艺思想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 (2)强调阶级性的同时忽视文艺的艺术 性 (3)强调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 同时,忽视了反封建 (4)忽略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 (5)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二、三种不同性质的文艺斗争和论争
(四)、三十年代文艺斗争的特点 (1)社会背景造成的政治敏感性 (2)内容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文学的阶级 性,批判的武器上一辨证唯物主义文艺思想 (3)形式上三十年代论争双方成员有组 织,营垒分明
三、革命文学思潮
(一)、形成主流的历史原因 1、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心理原因:政治上大革命的失败 带来人们政治情绪的郁积 3、政治上的需要:无产阶级要争夺领导 权,要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4、国际上左翼风潮的高涨 5、作家结构的原因
一、1927-1937年三种不同性质的文艺 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争成就与不足
◆不足:(1)受苏联“拉普文艺”,日本福田主义,党内立三路
二、革命文学论争(1)
1、后期创造社:1927年,创造社重建,以冯乃超、李初黎、彭康、 朱镜我等为骨干,都是留日学生,在深受日本福本主义路线的影 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刊物有《文化批判》《创造月刊》 2、太阳社:1927年,由蒋光慈、钱邨杏、洪灵菲、李一氓、阳翰 笙等在上海创办的革命文学团体。以《太阳月刊》为论坛,提倡 革命文学,宣传马列文艺思想,为革命文学的论争造了极大的声 势,左联成立后自动解散。 3、1928年1月,整顿后的创造社与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 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 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 4、郭沫若发表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 Q时代》 等。鲁迅等写文章予以反驳,论争进入白热化。
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1、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无产阶 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三 十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上的斗 争,文学创作上的相互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文坛。 2、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有三: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随 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 2)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 初步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以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 3)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 倾向文学彼此竞争,丰富了这个年代的文学创作。
鲁迅《三闲集》序言:“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 “挤”我看了几种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 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2)在白色恐怖中树起了一面鲜艳的 旗帜,吸引大批青年。(3)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左联的成立奠 定了基础。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1、左联的成立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 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 革命文学论争 ◆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线的影响,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列文艺理论,反映在文学上便是 否定五四新文学。(2)过分夸大文学的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宣 传作用。(3)把作家的世界观转变看得过分容易。“不怕他昨 天还是资产阶级,只要他今天受了无产者的精神洗礼,他的作品 就是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化。”
◆成就:(1)推动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革命文学论争(2)
◇鲁迅在论争中提出的意见:
《三闲集》基本上都是论争的杂文。成仿吾说鲁迅是睡在鼓里的 小资产阶级,说鲁迅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冯 乃超 说“鲁迅这位老先生是藏在幽暗里的酒家楼头,醉眼朦胧 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是社会落伍者的悲哀。 ”
◇鲁迅的反击主要集中在五篇文章中,《“醉眼”中的朦胧》《我
2、“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左联 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 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 一重大的问题”。 ◆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 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 的理想主义。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1、从现实社会原因看,1927年“四· 一二”事变后国共合 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 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 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 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 、国际文学背景。 20 、 30年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红色三十年”文学年代。 3 、从五四文学内部看,诞生不久就蕴涵了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因素。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 蒋光慈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 产阶级革命与文化》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 术》,全面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主张。1924年出现了无产 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
3、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