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华师研究生中特笔记整理

华师研究生中特笔记整理

中特复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如下)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起点(如下)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如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体是两大制度(见笔记/如下)6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哪两个问题(见笔记/如下)7现代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相比较,有哪些变化?(见笔记/如下)8如何看待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问题(见笔记/如下)9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如下)10如何理解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如下)11国际竞争的两大新特点(见笔记/如下)12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见笔记/如下)13“三农”问题解决的对策(见笔记/如下)14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15当前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表现(如下)16目前收入差距问题的特点(见笔记/如下)17文化全球化引起的文化冲突的两种类型(见笔记/如下)18文化时代来临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见笔记/如下)19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哪些(如下)20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哪两类(见笔记)21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见笔记)22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23“两型社会”(见笔记,但不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一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最新表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

中特心得体会

中特心得体会

中特理论心得体会从入学到现在,从开始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来,我通过读本以及指导书学习以来,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往往不是从工作中和生活中可以学是到的知识,从中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视眼。

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说说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到的内容:一、学习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特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也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特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所以,对于发展对象来说,深刻理解并掌握中特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这不仅是因为以上几个方面说的,更是因为:我们党在吸收新成员的时候,必须全面把握和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所以,做为发展对象,学习并掌握中特理论体系也是你从思想和行动上向党靠拢的第一步。

第一步都走不好走不对的各位,以后的路你怎么走?二、理解历史(1)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并列。

(2)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①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具体实际。

②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③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⑤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⑥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⑦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方法。

⑧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中特理论与实践完整笔记

中特理论与实践完整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完整笔记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

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理论体系”?•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个基本的理论主题。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义?•1、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2、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3 、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 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本,抱歉。

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总结

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总结

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学习教育,可以更好地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对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

高三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这一道路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高三学生应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高三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和目标,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方面。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高三学生应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包括坚持绿色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等方面。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知识。

一、理论梳理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2.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积极应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等。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邓小平理论的开创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路,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上有了更为系统和成熟的表达。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具有重要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它强调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扩大了党的领导的范围,同时注重了改进党的建设。

5.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

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五篇)第一篇: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收获在学习了王老师所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后,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做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对政治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做一名与时政俱进的有思想的在校学生。

就课堂知识而言,我对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该门课程的第一堂课,王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等,让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领导人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人民生活与发展,国家繁荣与富强,而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发展与进步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制度。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和其制度的“优”,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其道路、理论、制度上的三位一体,这有效的实现了实践的路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还讲解了我国仍是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对于判断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我有了新的认知。

要判断我国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不是看它取得了多少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带给国家的发展上的帮助等,而是要看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变化与否,世界的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国的内部环境是否足够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力存在与否。

只有准确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战略机遇期不是沉迷于所取得的成就而停止不前,也不是被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吓倒,而是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后,使我原本存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错误观点得到了解决。

首先,在我以前的理解中,要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之处那么就是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分析它的特点。

谈谈在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这些方面所呈现的境况,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际事务的处理与协调离不开中国。

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正确性与科学性。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之好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支撑。

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要科学、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

第一要全面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舟飞船7次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在内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等。

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民主、人权、自由等一系列政治问题,在民主建设中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建设的主体也应当是人民群众。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等,正确引领中国经济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

第二要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笔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笔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笔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着力强化党的意志,深化党的自我净化,加强党领导核心,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努力,创造历史性业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是拼搏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及其在谋划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指导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全面开放新体制,开拓国内市场,推动改革开放引领发展和科技进步;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改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人民根本利益问题,保障群众各项权益,形成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促进人权进步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此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深化金融、能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仅指导我们开展日常工作,也指导我们落实各项政策,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发展观念,注重实效,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与研究-课程总结(研究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脱离了课本,不再按章按节的一步步的进行,这样使得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而且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几大主题: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

每一个专题由老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议【优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议【优质】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此,我想谈一谈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共有三个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而且对该课程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课程上老师与同学经常有互动,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

课程以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背景,分专题介绍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国需要以自己的文化理念为核心,从多方面加强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文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以辅助和加强硬实力;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做到建设与改革同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姓名:班级:学号:《中国改革分三步走》读书笔记中国改革要分“三步走”。

就是中国改革要分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三步走(文化体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处于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从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到2004年,用了大约25年左右时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体制改革阶段。

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深化、完善。

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以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花大约15年到20年左右时间。

如果从“十二五”规划算起,大约用两个多五年规划,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左右基本可以完成。

其实,第一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中,也包含有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内容;第二步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也包含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第三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也包含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改革“三步走”,经济、社会、政治三大体制改革是互动的,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

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在制度层面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六大民生问题。

①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②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③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努力形成合理、公平的分配格局;④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证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⑤是建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城乡住房建设制度,但不是人人拥有产权房;⑥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空气新鲜,特别是水源清洁、食品卫生。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1
※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程度:官民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特性:三纲五常,信义理智
※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的状况和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中国生长发展过程中的独到之处;特色源于中国的实际与国情。特色不应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要求。特色不应是一种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应该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不能将黑暗、肮脏的东西说成中国特色。
※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权益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发挥好。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课本第三讲)
一、概述:
主要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特点。
特色具有阶级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也具有时代性(市场经济)。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定义: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国际关系的综合。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对应课本第21页):
(7)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8)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中国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1、理论问题(课本54页):
国体:国家政权的性质
※我国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笔记整理:木木笔记来源:课堂记录、课本摘选、百度百科课本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版(硕士用)导言一、资本主义1、界定: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百度百科)2、特征或者主要‎特点:(1)商品(2)生产资料私有‎制(3)机器出现及大‎规模使用之前:生产靠经验和‎技术积累之后:复制(4)“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主权问题代表: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目标:防止暴政、权力滥用,对抗人性恶(5)议会民主政治‎党派(6)法治法的统治或法‎律主治核心:制约权(7)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8)追求个人利益‎和财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不问本质,不问规律,不问未来二、社会主义1、界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人民为‎国家主人的社‎会制度。

2、特征:(1)生产资料公有‎制①是消灭剥削与‎压迫的根本制‎度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③是按劳分配的‎前提与基础④是社会个体能‎在政治上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凭借(2)按劳分配最大意义:否定了一些人‎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民主政治制度‎(4)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具有‎指导意义(5)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的‎国家政权(6)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且能够实现‎共同富裕(7)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8)以共产主义为‎更高发展目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定义: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②它包含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③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完整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完整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本学期学校安排了为时9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虽不长,且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会讨论时事话题,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使我收获颇丰。

一、总体印象通过学习这门课,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是原创性和再创性的统一,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体现了理论的原创性和再创性的统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它们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原创性,毛泽东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上的再创,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上的再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三者之上的再创。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基础性的创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框架结构。

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有实事求是这一贯穿于各个理论观点之中的思想路线,而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开放,因而充满生机。

实践的深入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又指导实践的深入。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全部ppt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全部ppt
的运用,着眼于对理论问题的实际思考,着眼
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导 论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 )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社会改造方案,社会 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
导 论
导 论 论 导
——以俄为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城市中心论
农村中心论
传统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 论
三件大事: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 论
两个不可逆转: ——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 积弱悲惨历史,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 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源在于离开 唯物史观来认识社会主义,形成“左”倾空想社 会主义。
导 论 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生产力问题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后 必须首先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前提? 二是如何解决生产力不足?
导 论 党内三种不同的主张: “二次革命论”
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 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把国家安危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 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导 论
二、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 引领下,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快速、 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 国力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正在 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范文)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范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体会和建议这学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我觉得这门课是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课程,并且三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让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对于该理论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题。

在古代中国曾经那么辉煌,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经历了外国侵略。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后,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现在继续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特的根本任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特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发展成果更多更加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指的是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笔记一、我国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 (4)1.经济体制的含义 (4)2.什么是决策结构 (4)3.分权制衡的含义 (4)4. 怎么样分权制衡 (4)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 (5)二、现代企业部分 (6)1.什么叫现代企业 (6)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 (6)三、中小企业融资部分 (7)1.中国民营经济的现状 (7)2.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 (7)3.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7)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8)5.现阶段进一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9)6.怎么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10)四、国有企业的高管高薪问题 (12)1.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过高的原因 (12)2.解决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对策 (13)3.我国的分配不公平现象及对社会的影响一 (13)4.我国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14)5.我国的收入分配调节应该注重公平还是效率 (14)6.怎么样解决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15)五、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 (17)1.什么是经济体制 (17)2.什么是决策结构 (17)3.分权制衡的含义 (17)4.怎么样分权制衡 (17)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 (18)六、现代企业部分 (19)1.什么叫现代企业 (19)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 (19)一、我国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1.经济体制的含义1.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经济决策权。

经济决策权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对资源配置的决策,二是对生产或经营成果分配的决策。

2.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解决经济决策权的配置问题。

这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谁有权决策,二是以什么方式决策。

3.市场经济体制的难题是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调节与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调节与克服政府失灵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我们应该知道,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体制。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具有可变迁性和可选择性。

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和选择都与该国的政治。

历史。

文化乃至资源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什么是决策结构决策结构即决策权分配后所形成的结构,包括3点:1。

由谁做出决策;2。

决策的方式;3。

决策的效果如何评价。

这种权利的分配在决定经济体制的效果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分权制衡的含义分权制衡是指在进行经济决策权配置的时候,将决策权。

执行权和监督权赋予不同的主体。

分权制衡是政府选择经济决策权配置的一种方式。

经济决策权配置包括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分权模式又包括:地方分权和企业分权。

分权制衡就是分权模式的达到的效果。

4. 怎么样分权制衡按照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的划分模式,按照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的比例,可以讲经济体制的模式分为: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企业分权三种。

其中:1。

中央集权:经济的决策权。

执行权和监督权都在中央,是一种高度集权模式,如曾经的苏联模式。

2。

地方分权:经济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部分在地方政府部门,但是监督权仍然在中央,而且重大决策权仍有中央掌握,如曾经的匈牙利模式,中国现在的模式实际上便是匈牙利模式的延续。

3。

企业分权:经济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在企业和个人,但是监督权在中央或地方政府,如曾经的南斯拉夫模式。

我们认为,地方分权和企业分权便是一种分权制衡模式。

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1.在分权制衡的模式下,居民。

企业和地方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逐步参与到经济决策活动当中, 并通过自主决策来获得必要的激励, 因而分权一般有利于经济增长。

2.采用分权制衡是为了给予民间一定的产权自由,以提高民间的积极性, 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降低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鼓励地方创新并合理配置资源。

3.真正的分权制衡私有资产独立。

民间投资自由的要求,这必将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集权分权必须有度,不是越分权越好,更要要避免陷入“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的窘境。

而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模式。

但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现状来看,集权是不可取的,分权并加上一定的宏观调控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二、现代企业部分1.什么叫现代企业1基本概念:现代企业是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

现代企业即不是现在所有存在的企业,也不等同于特大型企业,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存在进化意义上的替代关系。

企业制度共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公司制)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的企业称为传统企业;股份制阶段称为现代企业。

关系: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集成和发展;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成长轨迹:现代企业的成长是伴随着资本两权分离及其深化,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内部层级制的形成和发展,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1.资本层面的两权分离。

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便是两权分离,分为:a.资本的最终所有权b.资本的实际控制权。

而传统的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不存在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控制权与所有权是统一在“资本家”手中的。

2.资本来源的社会化。

传统企业的出资人都为业主个人或者合伙人;而在股份制企业中,出资人,即股东是社会公众,人数通常较多,相对于传统企业的出资人,股东受到的限制少。

股份制企业突破了业主制。

合伙制的无限责任,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3.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这一点实际上是由上一点导致的,现代企业的产权主体可以是政府。

企业。

自然人等;而传统企业的产权主体通常是自然人。

4.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雇佣具有专业知识。

管理经验的人员来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得现代企业的管理更加职业化。

专业化。

这也避免了传统企业中出资者因为精力和能力不足而无法较好的管理企业的情况出现。

5.企业运行的规范化。

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

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规范经营者行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更多的受到了政策的规范和限制,信息更加透明,分配更加公正化。

三、中小企业融资部分1.中国民营经济的现状(一)从数据来看,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GDP总量的60%以上,税收的50%以上;解决就业75%,提供产品85%以上,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但是,民营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1。

结构性失衡,表现在a产业失衡:产业分布来看,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低端部分b区域失衡:2010年以前,民营主要在东部地区,西部最少。

如今,出现了东部逐渐饱和。

中部发展放缓。

西部成长迅速的特征。

c规模结构失衡。

大部分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2。

竞争实力弱,民营经济的生长环境和途径决定了其先天不足,竞争力弱。

3。

缺乏自主品牌,大量从事贴牌生产。

来料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4。

经营理念带有家族性。

私有性,缺乏战略意识和发展蓝图。

2.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1.政策不公。

市场无序。

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对民营企业考虑较少,无论在税收。

土地。

行业准入等政策上对大规模企业。

公有制企业优待较多。

中小企业市场交易规则较缺乏。

秩序混乱。

2.融资困难,资本不足。

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向银行借)难,上市直接融资也难,尚无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借款成本较高,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自身的弱点也制约着发展。

缺乏诚信,信誉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比较混乱;人员素质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3.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l)以内源融资为主。

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而外源融资比重较低;虽然内源融资有着融资费用低。

效益高的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完成第一次创业后,想要快速发展,需要及时的获得大量的资金,仅依靠内源融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外源融资具有规模大。

速度快。

灵活等特点,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重要的融资来源。

(2)直接融资渠道过窄。

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通过债券融资。

股权融资等,但由于我国当前证券市场门槛高,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较高,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状况不太理想。

(3)间接融资困难。

目前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融资都是来自银行。

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存在国企偏好,致使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处于冷落地位。

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尤其困难。

(4)对非正规金融借贷渠道存在一定程度依赖。

由于自身资产总额较小,资产抵押能力弱。

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从银行等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困难程度较大。

面临突然急需大量资金,传统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倾向于更多地通过手续简便。

快捷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的渠道融资。

尽管这些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成本通常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是它们能及时的满足。

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灵活性需要。

各种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最大优点就是借贷过程手续简便迅速,能及时满足中小企应急资金的需求。

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一)外部环境因素1.政府因素。

(1)政府不够重视。

政府从根本上,是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是完全存在的。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我国政府目前还缺乏为中小企业的支持提供金融服务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大。

2。

金融机构因素:(1) 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金融银行体系,缺乏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国家严格的金融管制,使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较少,存在的中小金融机构也是有责无权。

有心无力,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着所有制和规模歧视,“恐私”心理严重,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同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规模歧视依然存在,不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4.直接融资因素。

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政府严格控制除了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场外交易;债券融资落后,股票现货几乎成为了资本市场唯一的投资工具,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难以利用。

5.法律体系因素。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s的法律保s护,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担保。

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