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df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df](https://img.taocdn.com/s3/m/c17d6890bcd126fff6050ba1.png)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背景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ea71c4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9.png)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7.12•【字号】京教基二〔2019〕17号•【施行日期】2019.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京教基二〔2019〕17号各区教委,燕山教委: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北京市从2019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使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修订后的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为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统筹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一)育人为本结合我市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分类指导坚持加强市级统筹、强化区级保障、学校具体实施,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尊重学生发展需求,指导各区各校找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
中学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教学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923d8e1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6.png)
XXXX中学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XX 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XX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学科2022版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问题研究与解决能力为重点,优化教学方式,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目标,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总抓手,力争做到减负增效,积极构建适合我市各学科教育教学特色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活力,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加快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确保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发展。
三、教学建议与措施1.重视新课程研究,科学规划课程实施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要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以下简称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工作,经各地推荐和专家审核,确定了北京、天津、潍坊等20处城市作为示范区。
各单位要根据各级要求,加快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建设。
各校要根据课程、课时及进度安排,严格落实相关教学要求,及时出台既体现改革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开设方案。
2,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
中学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水平评估报告
![中学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水平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c888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9.png)
中学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水平评估报告一、评估工作简介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组一行18人,于2008年4月21-24日,对中学申报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进行了评估暨示范性高中验收确认工作。
在物理学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为了解学校高中物理教学情况,在学校和物理科组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评估组进行了以下工作:1.听取了物理科组长王新权老师的有关情况汇报;2.审阅了《中学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物理学科自评报告》和《中学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物理学科自评分说明》;3.认真查阅了《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所涉及的各种有关档案资料等备查材料;核查了有关数据;4.抽听了部分物理教师的课,并向这些老师了解了一些与物理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部分教师座谈和学生的个别访谈;在较为全面地了解、考察、材料审阅和核查的基础上,对照《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本评估组进行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与研究,形成以下反馈意见。
二、评估意见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教研现状,下面主要从《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的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反馈物理学科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成效。
(一)教学理念先进,课改实施较扎实1.“依本、质疑、合作、共进”的教学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
物理教师能自觉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
2.学校能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开齐必修模块和规定的选修模块,开足课时,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差异性发展。
学校开设与物理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能组织物理兴趣小组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调查或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实效性较强1.高中三个年级都设有备课组和备课组长,每周都有一个单位时间为备课组活动时间,备课组活动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措施。
电场的能的性质高二物理教案5篇
![电场的能的性质高二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b8a41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e.png)
电场的能的性质高二物理教案5篇电场的能的性质高二物理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电场的能的性质高二物理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9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9](https://img.taocdn.com/s3/m/38af2f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8.png)
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比较9高中物理不同版本教材课后习题对比习题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从教育部正式提出物理新课程标准以来,目前出现了以下五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简称“人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山东版”);教育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教科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沪科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称“粤教版”)。
本文以这五个版本必修部分的教材习题为研究对象,从习题设置的位置、类型、数量、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广大物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新教材提供一些参考。
一、五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的习题位置设计比较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的教科书中,均有节后习题设置,而且除了人教版,其余各个版本均有章后习题设置。
同时,山东版节后习题分必作和选作;教科版的节后习题分为练习与评价,发展空间两个部分;沪科版的章后家庭作业与活动也分必作和选作。
这说明在习题的层次性上。
山东版、教科版、沪科版、粤教版都优于人教版。
二、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的教材习题总数和各题型数量比较,各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在习题题型上相差不大,但各个题型的数量和习题总数上相差较大。
数量上相差较大的题型有选择题、问答简述题和计算题。
对于习题总数来说。
人教版的习题数量最少,粤教版的习题数量最多,各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在各个题型的数量和习题总数上还有一定的差别。
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教学环境,选择习题的类型和数量。
而且,在题型的统计中还发现了一些新题型,比如让学生写科幻小说、书笔记、小论文等,这些对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是有效的。
几十年只做一件事——物理教学期
![几十年只做一件事——物理教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1fedb2c2b9f3f90f77c61b01.png)
陶昌宏名师速写时至今日,谈起2012年的“陶昌宏教研创新研讨会”,陶昌宏老师仍难掩激动心情。
他感慨又风趣地说道:“回首五十八载,牙齿依旧在;头上鬓发斑白,远看人还帅;常常整日伏案,身板还能直起来;眼睛老早昏花,写字依然较快;备课高兴之时,歌声随之而来;师生一起交流,心动冲动最爱;往事历历在目,感动感动情满怀!”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陶昌宏老师一直为争做一名学生喜欢的中学物理教师而努力工作,为一线教师做好专业引领和专业服务而奋力拼搏。
在不断的坚持与付出中,陶昌宏老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陶昌宏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物理教学带头人。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中学分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物理教学》杂志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委,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陶昌宏老师有几十年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多年教研工作经验。
他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提出《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教学理论模型,建构和完善了现代物理教学的概念系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常年坚持上公开课、示范课,对教学中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
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指导、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一些教师已经成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
在陶昌宏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工作和生活都简单至极,春夏秋冬,两点一线,但从没有重复,从没有厌倦。
正可谓是,窗外一轮明月,案前一盏孤灯;手中一杯清茶,笔在纸上舞动;常怀感恩之心,情动教坛数十载!心中的目标:当一名很棒的中学物理教师1979年1月,我来到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学当上了中学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f30ba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4e.png)
关于图像
〔3〕匀变速直线公式〔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在应用运动学规律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逐步使学生明确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根 本方法和步骤,并注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矢量性、公 式选择的适宜性和结果的合理性。
④不要求用平均力计算变力的功和利用F-l图象
求变力的功;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教学不宜一步到位〕
〔1〕 位移: 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
〔2〕思考与讨论: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 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 结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吗?〔此时还不 要求得出这个法那么,但要思考。〕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 教材分析
学科指导意见的修改及增加的条目:
必修1 〔1〕第一章第四节〔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增加 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2〕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增加4. 会用力传感器研究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必修2 〔1〕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修改⒊不要求分析与计 算两个物体联结在一起(包括不接触)做圆周运动时的问题。 〔2〕第七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修改⒉不要求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求解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包括需要确定重心的链 条、绳子、流体等〕的问题。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深度学习视域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视域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6d59d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b.png)
课改在线'fTjfbif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2020年12月深度学习视域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郭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0000)文章编号:l〇〇2-218X(2020>12-0002-02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摘要:物理学研究始于问题。
不能通过观察分析物理现象、图像、插图、表格、文字、视频等感性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在批判质疑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规范表述和提出问题,这样的物理学习是传统演绎式、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学习的 结果肤浅低效。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整合迁移,必须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热情。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优化课程实施中指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
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将从感性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与经验性知识进行对比,坚持批判质疑的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最终解决问题。
一、 分析现象与经验的矛盾学生经验的形成往往是一些显性生活经验反复刺激的结果。
而一些细微的现象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正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现象包含着与经验截然不同的道理。
因为,那些显性的生活经验可能有很多重要因素被忽略,学生要深人分析这些矛盾形成的本质,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在“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图片“露珠呈球形”,分析它与生活经验“水往低处流”的联系。
学生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是空气的浮力使露珠呈球形,有的认为是叶面上有不规则的小刺把水托住,等等。
教师针对这些观点带领学生一一分析最终排除,提醒学生从力的角度思考。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3章 2.放射性 衰变 能级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3章 2.放射性 衰变 能级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c549e1a37f111f1855b52.png)
2.放射性衰变[先填空]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天然放射现象: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2)放射性:物质放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3)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4)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2.三种射线图321如图321所示,让放射线通过强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放射线能分成3束,这表明有3种射线,且它们电性不同.带正电的射线向左偏转,为α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向右偏转,为β射线;不发生偏转的射线不带电,为γ射线.3.放射性衰变(1)定义:放射性元素自发地蜕变为另一种元素,同时放出射线,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衰变.(2)衰变形式: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为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为β衰变,而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3)衰变规律①α衰变:A Z X→42He+A-4Z-2Y.在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再判断]1.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都是自发的现象.(√)2.α射线是由高速运动的氦核组成的,其运行速度接近光速.(×)3.原子核发生α衰变时,核的质子数减少2,而质量数减少4.(√)4.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的质量不变.(×)5.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后思考]如图322是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垂直经过磁场的情形,射线为什么会分成三束?图322【提示】三种射线的带电情况各不相同,它们在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情况不同,故可分成三束.1.α、β、γ射线性质、特征比较(1)在匀强磁场中,α射线偏转半径较大,β射线偏转半径较小,γ射线不偏转,如图323所示.图323(2)在匀强电场中,α射线偏离较小,β射线偏离较大,γ射线不偏离,如图所示.3.衰变(1)衰变方程①α衰变:A Z X―→A-4Z-2Y+42He②β衰变:A Z X―→A Z+1Y+0-1e(2)α衰变和β衰变的实质①α衰变:210n+211H―→42He(3)衰变次数的计算方法设放射性元素AZ X 经过n 次α衰变和m 次β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A′Z′Y ,则衰变方程为A ZX ―→A′Z′Y +n 42He +m 0-1e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列方程 A =A′+4n ,Z =Z′+2n -m.以上两式联立解得n =A -A′4,m =A -A′2+Z′-Z.1.(多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放射线包括三种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线和γ射线 B .某原子核在放出γ射线后会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 C .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D .β粒子是电子,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解析】 由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点可知,α射线穿透本领最弱,一张黑纸都能挡住,而挡不住β射线和γ射线,故A 正确;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光子,不会使原核变成新核,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故C 正确,B 错误;β粒子是电子,于原子核,故D 正确.【答案】 ACD2.如图324所示,放射性元素镭释放出α、β、γ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其中________是α射线,________是β射线,________是γ射线.【导学号:22482037】图324【解析】 由放射现象中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结合在电场与磁场中的偏转可知②⑤是γ射线,③④是α射线.【答案】 ③④、①⑥、②⑤3.一置于铅盒中的放射源发射出的α、β和γ射线,由铅盒的小孔射出,在小孔外放一铝箔,铝箔后的空间有一匀强电场.进入电场后,射线变为a 、b 两束,射线a 沿原来方向行进,射线b 发生了偏转,如图325所示,则图中的射线a 为________射线,射线b 为________射线.图325【解析】 在三种射线中,α射线带正电,穿透能力最弱,γ射线不带电,穿透能力最强,β射线带负电,穿透能力一般,综上所述,结合题意可知,a 射线应为γ射线,b 射线应为β射线.【答案】γβ4.(多选)原子核23892U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 90Th,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 91Pa,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 92U.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是α衰变B.②是β衰变C.③是β衰变D.③是γ衰变【解析】23892U①→234 90Th,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说明①为α衰变. 234 90Th②→234 91Pa,质子数加1,质量数不变,说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234 91Pa③→234 92U,质子数加1,质量数不变,说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答案】ABC5.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这些射线共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每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序数减少4B.原子核每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序数增加4C.原子核每放出一个β粒子,原子序数减少1D.原子核放出γ射线时,原子序数不变【解析】发生一次α衰变,核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发生一次β衰变,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增加1,γ射线是光子.【答案】 D6.238 92U核经一系列的衰变后变为206 82Pb核,问:【导学号:22482038】(1)一共经过几次α衰变和几次β衰变?(2)206 82Pb与238 92U相比,质子数和中子数各少了多少?(3)综合写出这一衰变过程的方程.【解析】(1)设238 92U衰变为206 82Pb经过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238=206+4x ①92=82+2x-y ②联立①②解得x=8,y=6即一共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2)由于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子数和中子数均减少2,每发生一次β衰变中子数减少1,而质子数增加1,故206 82Pb较238 92U质子数少10,中子数少22.(3)衰变方程为238 92U→206 82Pb+842He+6 0-1e【答案】(1)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2)10 22(3)238 92U→206 82Pb+842He+6 0-1e1.三种射线的比较方法(1)知道三种射线带电的性质,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α、β是实物粒子,而γ射线是光子流,属于电磁波的一种.(2)在电场或磁场中,通过其受力及运动轨迹半径的大小来判断α和β射线,由于γ射线不带电,故运动轨迹仍为直线.(3)α射线穿透能力较弱,β射线穿透能力较强,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2.衰变次数的判断方法(1)衰变过程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2)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子数、中子数均减少2. (3)每发生一次β衰变中子数减少1,质子数增加1.[先填空]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决定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3.应用利用半衰期非常稳定这一特点,可以测量其衰变程度、推断时间. [再判断]1.半衰期可以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2.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3.对放射性元素加热时,其半衰期缩短.(×) [后思考]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镭226衰变为氡222的半衰期为1 620年,有人说:10 g 镭226经过1 620年有一半发生衰变,镭226还有5 g ,再经过1 620年另一半镭226也发生了衰变,镭226就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 不对.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经过第二个1 620年后镭226还剩2.5 g.1.对半衰期的理解: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2.半衰期公式:N 余=N 原⎝ ⎛⎭⎪⎫12t τ,m 余=m 0⎝ ⎛⎭⎪⎫12tτ式中N 原、m 0表示衰变前的原子数和质量,N 余、m 余表示衰变后的尚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数和质量,t 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3.适用条件: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对大量的原子核衰变规律的总结,对于一个特定的原子核,无法确定其何时发生衰变,半衰期只适用于大量的原子核.7.(多选)14C 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 ,半衰期约5 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 与12C 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 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 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 700年 B. 12C 、13C 、14C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 .12C 、13C 、14C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 14C 衰变为14N 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解析】 古木样品中14C 的比例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根据半衰期的定义知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 700年,选项A 正确.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选项B 错误,C 正确.14C 的衰变方程为146C→147N + 0-1e ,所以此衰变过程放出β射线,选项D 正确.【答案】 ACD8.若元素A 的半衰期为4天,元素B 的半衰期为5天,则相同质量的A 和B ,经过20天后,剩下的质量之比m A ∶m B 为________.【解析】 元素A 的半衰期为4天,经过20天后剩余原来的⎝ ⎛⎭⎪⎫125,元素B 的半衰期为5天,经过20天后剩余原来的⎝ ⎛⎭⎪⎫124,剩下的质量之比m A ∶m B =1∶2. 【答案】 1∶29.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变期为8天. (1)碘131核的衰变方程:13153I→________(衰变后的元素用X 表示). (2)经过________天75%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 【解析】 (1)13153I→13154X + 0-1e(2)75%的碘发生了衰变,即25%的未衰变. 即m m 0=25%=14=⎝ ⎛⎭⎪⎫122共经历了两个半衰期即16天. 【答案】 (1)13153I→13154X + 0-1e (2)16有关半衰期的两点提醒(1)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而不是样本质量减少一半的时间. (2)经过n 个半衰期,剩余核N 剩=12n N 总.。
2020年北京高考招生改革高中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说明
![2020年北京高考招生改革高中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9daceecf9b89680203d82558.png)
物理Ⅰ. 试卷结构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试卷包括两部分,共20题。
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14题,42分;第二部分包括实验题、解答题等,共6题,58分。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适当。
Ⅱ. 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考核目标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性考试”)以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要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考生物理学科的学业水平,包括对物理观念的理解,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反映出考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水平。
等级性考试要有利于促进考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考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考生,促进中学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考核要求等级性考试通过考查知识及其应用,鉴别考生物理观念的水平,鉴别考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反映考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但不将知识、能力以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做简单对应。
等级性考试引导考生注重对概念、规律的深入理解,形成物理观念;注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等级性考试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以下方面:(1)理解并应用物理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
(2)运用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并能从不同角度反思、质疑。
(3)学习新知识,通过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
(4)对物理学科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等级性考试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各种能力的具体含义如下:(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理解知识的意义,把握物理情景的本质特征,并能将知识与情景联系起来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08588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a.png)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究摘要:高中物理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是全面开展物理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挖掘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并以“宇宙航行”一节为例,以时事热点导入、我国卫星发展史介绍、科学家故事讲述等形式融入科学精神元素和爱国主义精神元素,为一线教师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应用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课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承载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2]。
因此,将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方法,感悟物理学中的真、善、美,还能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3]。
可以说深入挖掘物理思政元素是全面开展物理课程思政的基础。
因此,本文以物理思政元素内涵为起点,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内容构成与应用途径进行探究。
2、高中物理思政元素的内涵物理思政元素,是物理学科中具有思政教育功效的元素,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从目的上讲,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学中的物理思政元素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从内容上讲,并非物理学科中蕴涵的所有育人元素都能成为物理思政元素,只有那些与物理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才是现实可行的物理思政元素。
(3)从形态上讲,物理思政元素是蕴含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深处的隐性教育符号,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现代航空航天、卫星通信等科技背后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等。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db6b41eb91a37f0115cb2.png)
2018 北京高考物理试题13.在核反应方程24He+714N ®817O+X中,X 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α粒子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A .干涉条纹消失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C .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 、Q 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 。
当P 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Q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0.60 m B .0.30 m C .0.20 m D .0.15 m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A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B .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C .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D .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18.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
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两类运动无关的是A .磁场和电场的方向B .磁场和电场的强弱C .粒子的电性和电量D .粒子入射时的速度19.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B.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D.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20.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
9.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义务教育)
![9.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义务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0f6abfd3186bceb19e8bb5b.png)
2018—2019学年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基本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科学探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
加强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和运用较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基础性;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物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实践性; 加强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落实STSE教学,全面实现物理学科的价值,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八年级:2018年秋期完成八年级(上册)全书内容2019年春期完成八年级(下册)全书内容九年级:2018年秋期完成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至第十九章《生活用电》2019年春期完成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至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考复习三、教学规划(一)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二)期末检测时间2018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9日——1月11日。
2019年春期(下学期):2019年6月27日——6月28日。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八年级1.考试时间:6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II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0题,34分(包括单项选择题8个小题共24分,多项选择题2个小题共10分)。
第II 卷为非选择题,共4大题,66分。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共4题,共16分)、作图题(共2题,共8分)、实验与探究题(共2题,共18分)、计算与解答题(共2题,共24分)。
九年级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总分:科学150分(物理80分)3.试卷结构:物理部分分为第Ⅰ卷和第II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8题,24分(每题3分,包括单项选择题6个小题和多项选择题2个小题)。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及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及](https://img.taocdn.com/s3/m/063ce2f958f5f61fb6366611.png)
模块考核指导意见(试行)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需要进行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为了做好这两项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请各区县和学校参照执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学分要求普通高中学生须修满三年并且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地学分,总学分达到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地选修模块至少获得学分、学习学校自主开设地选修模块至少获得学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必修学分包括:语文学分、外语学分、数学学分、思想政治学分、历史学分、地理学分、物理学分、化学学分、生物学分、技术学分(其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学分)、艺术学分(或音乐、美术各学分)、体育与健康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社区服务学分、社会实践学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修满学分之后,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更多地模块,并获得更多地学分.二、学分认定(一)学分认定地主体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由校长主持,由有关校、处领导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应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地有关要求,制定本校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地标准和程序,并对模块考核地成绩和学科教师所初步认定地学分进行审核、确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学分认定地办法.必修模块学分地认定学生修习各科目必修模块,每修完一个模块,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模块考核地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地学分.学校应在学生修完某一模块且通过考核后及时予以认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地认定学生三年内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地时间符合课程方案地规定,研究课题(或项目)都有活动方案、活动记录、研究结果以及综合性评价即可获得相应地学分.学校应在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或项目)后及时予以认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社区服务学分地认定学生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地时间不少于天,且活动都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综合性评价以及相关单位所提供地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地学分.学校应在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后及时予以认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社会实践学分地认定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地时间不少于周,且活动都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单位所提供地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地学分.学校应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及时予以认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选修模块学分地认定学生修习各科目选修模块,包括必选模块、建议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开设选修模块,每修完一个模块,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模块考核地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地学分.学校应在学生修完某一模块且通过考核后及时予以认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专题教育学分地认定专题教育也须进行考核,其学分地认定由区县或学校决定.(三)学分认定地程序.学生每修完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后,或每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后,即可向任课老师或班主任提出学分认定申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综合学生地出勤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地表现、模块考核成绩等,集体提出学分认定地初步意见,并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审核、确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生地学分认定结果应予公示..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应对未获得相应学分地学生下达书面通知并说明原因..未获得相应学分地学生如对认定结果有异议,可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申请复议.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应及时给予答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模块考核(一)成绩地等第划分模块考核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第.(二)组织与实施建立区县和学校相结合地模块考核制度.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地必修模块、必选模块和建议选修模块可由区县统一命题,学校实施.试题应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编制.上述科目地任意选修模块、其他科目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学校自主开设选修模块地考核由学校自主命题和实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模块考核成绩不合格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合格后可认定学分.补考仍不合格,允许学生重修相关模块和改选其他模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考核方法应实行多样地模块考核方法,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实验、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等.四、学分管理(一)学分管理.学生模块考核地原始成绩和所获得地相应学分、补考地原始成绩和所获得地相应学分均应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由于休学等原因间断学习过程,但保留学籍地学生,其学分可连续认定..在本市普通高中学校之间转学地学生和由其他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市转入本市普通高中地学生,其在原校和原地认定地学分应予以承认.由其他未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地省市转入地学生,区县和学校应根据其学习程度予以认定学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生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地网络学校修习相关模块并通过考核,或通过某些科目地公共等级考试,并有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地证明材料,可向学校申请认定相应地学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保障措施.学校要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和模块考核工作,保持所做工作地严肃性,保证所认定学分地可信性..学校要组织家长代表和有关人士对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家长委员会报告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情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检查学校地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并公布检查结果..对检查出地或群众举报地学分认定及模块考核工作地弄虚作假、违规违纪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三)其他综合性高中和培养特殊专业学生高中地学分认定另行规定.。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具体变化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具体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0a0a7b102de2bd960588d3.png)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具体变化
1.新教材体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所有学生必须学完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即可参加学业水平的合格性考试;如果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即高考选择了物理),必须再学完选择性必修的三本教材。
2.内容选择和习题设置等强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和落实。
3.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
牛顿第三定律调到牛顿第二定律之前;
原教科书“曲线运动”一章,分为“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两章;
原教科书“静电场”和“恒定电流”两章,分为“静电场及其应用”“静电场中的能量”“电路及其应用”和“电能能量守恒定律”四章。
4.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改革的需要,部分内容做了删减调,像安培力、洛伦兹力的部分内容安排在选择性必修,降低了学业水平考试(即必修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
具体如下:
必修课程知识点变化
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变化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主编彭前程(上下滑动查看)。
2018年北京普通高中物理会考真题
![2018年北京普通高中物理会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3ba4baf61fb7360a4c6549.png)
2018年北京普通高中物理会考真题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7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包括两道大题,18个小题(共54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包括两道大题,8个小题(共46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作图时必须使用2B 铅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4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时间 B.质量 C.电阻 D.磁感应强度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A.库仑 B.牛顿 C.伏特 D.焦耳3.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受F1和F2两个互相垂直的共点力作用,其中F1=3N,F2=4N。
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A.1N B.5N C.7N D.12N4.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若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而把它们的电荷量都变为原来的3倍,则两电荷间库仑力的大小将变为原来的A.3倍 B.6倍 C.9倍 D.12倍5.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在《墨经》中,就已对力做了比较科学的阐述:“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使运动的物体运动得越来越快。
下列说法中,与墨翟对力的阐述最接近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物体位移变化的原因C.力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 D.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6.利用弹簧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将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横梁上。
弹簧下端不挂物体时,测得弹簧的长度为x0。
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下端,如图2所示。
待物体静止时测得弹簧的长度为x1测量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待测物体的重力大小为A.kx0 B. k x1 C.k(x1-x0) D.k(x1+x0)7.如图3所示,一通电直导线位于匀强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
高中物理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物理学科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df7e0a6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9.png)
教学内容
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基础物理知识,以及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技能
4
教学原则
- 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各种程度和水平差异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主体性原则: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展性原则: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 实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上高中物理学科指Fra bibliotek意见序号
类别
指导意见
1
教学任务
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针对高中学生进行物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培养物理图像思维能力;提高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运用合作学习;引入物理实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关注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5
教学方法
- 优化教学内容:内容的适度性、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练习和复习课等各种课型的教学环节及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6
教学评价
- 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质量监控-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评价- 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f6a9aaf964bcf84b9d57bdb.png)
程力李勇(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收稿日期:2019-10-31修回日期:2019-11-11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AFA170006)程力(1979—),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李勇(1971—),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
高考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考内容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确保高考内容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首先要明确高考各科考试的功能定位、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内容,为考试内容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高考评价体系出发,探索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科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推动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助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1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形势,作为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的高考,承担着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使命,高考内容改革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高考内容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要求的CHINA EXAMINATIONS2019年第12期(总第332期)December 2019No.332高考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目录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2)二、教学内容要求 (3)(一)必修 (3)(二)选择性必修 (15)三、教学与评价建议 (28)(一)教学建议 (28)(二)评价建议 (34)附录:课例 (38)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筹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建议2018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以表1中教学内容安排实施教学。
表1 高中三年物理教学总体安排注:“旧教材”是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配套的教材。
在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出版之前,以旧教材为教学资源,落实2017年版课标理念与课程内容要求,实施教学。
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仍然按照2017年颁布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求(一)必修1. 必修11.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内容要求】1.1.1 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1.2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
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2 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例3 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例4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5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4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6 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7 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活动建议(1)观察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现象,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对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和各种直线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中与机械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建构质点模型的过程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了解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
让学生经历建构速度、加速度等重要物理概念的过程,了解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方法,进而学习科学定量地描述生活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研究问题中的极限思想;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公式的简洁、抽象、准确,以及用图像描述和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大致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物理实验和科学推理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可通过位移与时间之比定义速度(位移的变化率),以及速度变化与时间之比定义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认识比值定义法,认识“变化率”这一跨学科概念。
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评价提示】能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了解建立质点模型的抽象方法和质点模型的适用条件,能在特定情境下采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将物体抽象为质点。
能采用极限方法和抽象思维的方法解释说明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构过程,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能采用简单直接的证据表达对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会做“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实验,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其他器材进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实验,能正确获取实验数据,能利用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或分析v-t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采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依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能运用直线运动的规律描述与解释生活中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能用“变化率”的概念解释生活中各种相似的问题,能利用单位制的知识,定性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1.2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内容要求】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例1 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原理。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1)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的实例。
(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对几种常见力的认识,以及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现象,了解各种力的产生条件,以及认识力的矢量性。
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胡克定律。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体会依据逻辑推理把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学科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促进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
通过单位制的学习认识到物理规律也给出了物理量和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物理量包含数量和单位两部分信息。
教学中可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学生深化对惯性及质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认识进一步理解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加强对矢量的深入认识。
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提示】能对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能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视角对共点力的平衡、超重和失重现象等一些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进行分析。
能解释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想化过程,并能用来对一些错误认识进行反驳推理。
知道“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的方法,能用弹力F和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的实验数据及F-x图像得出实验结论。
能解释说明“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方法,能用力的图示求合力。
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设计“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能利用图像处理数据,并能将a-m图转化成a-1 m图进行数据分析获得结论,并能对a-1m图像、a-F图像中图线不过原点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能正确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
能说出牛顿运动定律的大致发展过程;能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以及物理学史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同时了解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 必修22.1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内容要求】2.1.1 理解功和功率。
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例1 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力所做的功。
例2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2.1.2 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例3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能定理。
2.1.3 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定性了解弹性势能。
2.1.4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活动建议通过查阅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教学提示】本主题通过实验及理论推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在培养从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视角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
教学中应通过演示实验,巩固学生的能量守恒观。
通过判断生活实例中的力是否做功,帮助学生认识到功是力在空间的积累效果。
通过分析同一物体在零势能面上、下方的势能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标量的正负的含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变化分别与哪个力做功有关,深化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创设匀变速直线运动情景,引导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并进一步分析变力作用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无限分割、小量求和的方法得出动能定理。
引导学生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两点间距离或用两点坐标差表示两点间距离的方法获得数据,用v2-h图像处理数据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通过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能量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体会守恒观念对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中通过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表达式中物理量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两个认识:一是势能是由物体间相对位置及相互作用(力)决定的,二是相互作用(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是引入势能的前提。
【评价提示】会分析和解释常见机械运动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并从功能关系角度做出解释。
能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自然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会做“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实验。
会利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获得实验数据,能将所选择的物理过程与纸带上的点建立对应关系,并正确记录物体下落高度,计算物体经过某位置的速度。
能正确计算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能对两者不相等做出合理解释,并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