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以其创见和深刻的观点而闻名,读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休谟主张人性是由感觉和情感驱动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对感觉的追
求和对情感的回应。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尽管理性思考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感觉和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人性论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的自私本性。

休谟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
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他提出了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
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使我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此外,我也对休谟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观点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是建立在
感觉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理性思考。

他质疑了道德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道
德标准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判断的本
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休谟的人性论为我提供了对人性和行为动机的全新视角。

他的观点挑战了
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强调感觉、情感和自私的本性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
书后,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意识到理性和情感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和
生活选择中的作用。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休谟的《人性论》时,我仿佛踏入了一个深邃而充满思考的世界。

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细致入微,发人深省。

休谟在书中开篇就提出了对于印象和观念的区分。

印象是指我们在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的强烈而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在思维和记忆中的微弱副本。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的认知方式。

我们常常自以为对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基于一些模糊的观念,而非真正清晰强烈的印象。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中,休谟的见解极具颠覆性。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并非基于必然的逻辑联系,而是源于我们在经验中观察到的事件的恒常结合。

例如,我们看到火燃烧,就认为火是导致热的原因。

但这种因果判断并非先于经验而存在,而是通过反复的观察和习惯形成的。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因果推断可能并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只是我们的思维惯性使然。

谈到情感,休谟认为骄傲与谦卑、爱与恨等情感是人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骄傲往往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价值的品质或与我们相关的事物的认知,而谦卑则相反。

爱与恨则是在考虑到他人对我们或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的影响时产生的。

这让我思考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紧密相连。

在探讨道德时,休谟强调了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和同情心。

他认为,我们对于美德的赞赏和对恶行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这使我重新审视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做出道德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论证其合理性,而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有所倾向。

休谟对于人性的研究并非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试图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相联系。

他让我明白,哲学思考并非高高在上、远离尘世,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休谟的一些观点产生了疑问和思考。

英国史Ⅰ经典读后感10篇

英国史Ⅰ经典读后感10篇

英国史Ⅰ经典读后感10篇《英国史Ⅰ》是一本由大卫·休谟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史Ⅰ》读后感(一):翻译吐槽一下不知道译者是读古文出身还是为了炫技,文章四字用语较多,还有一些字涉及用典,文白夹杂严重,有些地方能够增进文意,但是有的地方就比较突兀。

虽然这样翻译的风格颇有民国风韵,不过对于西学翻译来说,流畅的白话文似乎更为适合,尤其在是这个时代。

《英国史Ⅰ》读后感(二):英国史Ⅰ远古时代遗留的史乘总是充满了模糊、矛盾,无法确证,令人掩卷长叹、不胜遗憾。

有闲暇的才智之士自然应该越过文字的丰碑已经得以树立和保存的时代,深入简策微茫、史料残缺的远古。

野蛮民族的功业一向依赖记忆和口传的历史,即使有文字记录残存,也不足以引起比较文明的各民族的兴趣。

《英国史Ⅰ》读后感(三):用这本书学学中文还是不错的我只看了十几页,发现好些不懂的中文字眼,于是查字典学习,收获不少。

后来在豆瓣看到大家的评论,说是翻译有些问题。

难怪我读得有点似懂非懂。

综上所述,用这本书学学中文还是不错的。

以下文字请忽略。

凑足五十字凑足五十字凑足五十字凑足五十字凑足五十字凑足五十字《英国史Ⅰ》读后感(四):英国史1-6套装终于心弦出炉了~~~~~英国史1-6套装终于心弦出炉了~~~~~正是《英国史》的写作给休谟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这套六卷本的巨著,休谟当时是写完一卷出一卷的,没想到甫一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这也使得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休谟,进而开始关注他的哲学、道德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成就。

所以说,当时的英国人首先把他视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

《英国史Ⅰ》读后感(五):感觉有时间上的谬误啊!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理解有问题,大家看一看。

第一章第六节结尾处说到,公元723年,威赛克斯国王埃格伯特一统撒克逊七国。

然而在接下来的第9节,作者又说道墨西亚的奥法国王于公元794年去世,在他去世之后数年,墨西亚才被威赛克斯的埃格伯特吞并,这前后跨度将近八十年。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
《人类理智研究》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理智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类的认知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休谟在书中提出了“观念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又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然而,休谟指出,我们并不能直接认识外部世界的事物本身,而是通过观念来认识它们。这些观念是大脑对外部世界刺激的内在反映,它们具有主观性。因此,我们所谓的“知识”实际上只是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而非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某些部分产生了共鸣,但也有一些部分让我感到困惑。例如,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批判让我对人类的认知过程产生了新的认识,但也让我感到困惑,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认知方式可能存在问题。这种困惑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第四篇范文:《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作品分析与评论
第二篇范文:《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著读后感——从心理学角度解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理智研究》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篇探讨人类认知心理的学术论文。休谟在书中对人类理智的剖析,实际上是在揭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这种全新的视角使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休谟的观念论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起源。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又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说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外部信息的。我们的大脑对外部世界刺激进行内在加工,形成各种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感知”。
在评论这本书时,我认为休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通过深入探讨人类理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了解人类理智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改进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休谟-如何推翻因果律》读后感1000

《休谟-如何推翻因果律》读后感1000

《休谟-如何推翻因果律》读后感1000
我看完《休谟-如何推翻因果律》后,深深地被这本书激励了。

这是一本关于物理学家休谟的传记,作者肯-巴奇威尔透露了休谟的不为人知的本性,勾勒出了一幅惊人的革新精神的画卷。

休谟就科学的教育曾经表达过“之前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粉碎;一切旧的都必须为被新的取代而膜拜,不在乎一步二步的大小,都是为了更高的目的和更好的理解的”的观点。

这表明,他深深地理解刀除原有模式,从新构筑新体系的重要性。

休谟在他的研究中推翻了古代学者们关于因果关系的“定律”,坚持认为,事实没有定命,但它是一种趋势。

他总结了自己关于运动问题的见解,提出解释自然现象的原因和效果之间关系模式的方案,他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推翻了古代和新学派之间的论战,使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休谟的生活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他的思想正是我们在灵魂深处所思考的:不仅要勇敢向前,还要勇于反思,超越自己,接受改变,从而改变未来,让世界更加美好。

像休谟一样,凭借我们本身的力量,找到一片新的天地,拥抱未来!。

友邦惊诧论读后感

友邦惊诧论读后感

友邦惊诧论读后感《友邦惊诧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在读完这部著作之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休谟在《友邦惊诧论》中提出了“因果关系”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某种事物会导致另一种事物的发生,只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然而,这种必然性只是我们的一种偏见,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性。

这一观点使我深思,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确定和可靠呢?我们所相信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存在呢?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怀疑,也让我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观念和信仰。

其次,休谟在《友邦惊诧论》中对“自我”和“个体”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自我。

我们所谓的自我只是一系列的感觉、情绪和思想的集合,而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我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是否真的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产生了重新的思考。

最后,休谟在《友邦惊诧论》中对宗教和道德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宗教和道德只是人类的一种信仰和习惯,而并非客观存在的真理。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宗教和道德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接受了它们,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验证。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我们对宗教和道德的信仰是否真的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宗教和道德,而非盲目地追随它们?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信仰和行为产生了重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友邦惊诧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休谟的思想的力量和深度,也对自己的认知、生活方式和信仰产生了重新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理性、谨慎和深刻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6)休谟《人性论·论道德》读书笔记

(6)休谟《人性论·论道德》读书笔记

(6)休谟《人性论·论道德》读书笔记休谟《人性论·论道德》读书笔记本卷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前面的文章的知性、情感可以说是道德的基础,为道德观奠定基础。

下面就三章内容作简要介绍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区别来源问题?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标题: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

我们看怎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反对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

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只是对理性的符合,道德和真理一样。

这种观点错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属于人的实践活动部分,它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发生影响,单凭着理性不可能有那种影响,所以道德准则不可能从理性中来。

道德实践应该是理性和情感共同的产物。

(二)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依据事实的推理,在这个方面理性也不是区分道德善恶的根据。

因为我们在看到一个现象和事实时,我们判断是德或者恶是根据内心的感受表达的赞成与否,而不是进行推理,所以道德是情感或者是情绪的,而不是理性的产物。

第二节: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

立论的基础是:道德不是被判断出来的,而是被感觉出来的。

当一种品格或者行为使我们快乐,它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我们这种快乐或者厌恶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称为道德感,为何道德感能让我们对一个行为产生快乐或者厌恶哪?这是道德哲学解决的问题。

在第二章里面就论述了道德感的两种分类。

第二章的标题是“论正义和非议”。

第一节标题是: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的德。

(一)从道德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观察到某种品格或行为后自然而然出现于心中的,这是“自然的德”,休谟的观点应该是这种自然的德。

另一类由人类为应付环境和需要而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所引起的,这是“人为的德”。

正义是人为的德。

举个例子,按劳分配就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人为设计的德即正义。

(二)行为是动机产生,善良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而正义的行为不是有利己心,也不是公益心或慈善心。

正义与非正义的感觉不是自然得来的,而是来自人为的教育和人类的协议。

大卫休谟读书笔记

大卫休谟读书笔记

大卫休谟读书笔记(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大卫休谟论说文集卷二——论道德与文学读书总结:大卫.休谟(): 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休谟主张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美学。

休谟哲学的两大思想支柱是:“经验论”和“人性论”,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美学贡献主要是,在继承经验派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标准”,因为这正是休谟最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考察休谟的美的本质论:休谟认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其效果的根源即“人心的特殊构造”。

他的这个基本观点,在其《怀疑论者》和《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都做了阐述。

另一方面,在美的本质方面,他的思想观念又确实存在着矛盾,在《怀疑论者》中,休谟进一步提出,快感是一种内外协调的结果,而“美”的评价又是“快感”的结果,那样,这种观点就不全同于美的主观论。

关于美的本质,休谟有两种重要的观点:一,效用说:产生美感的原因,除了对象的性质外,还在于对象与他的所有者以及它的效用。

“美”分为来自感觉和来自想象两种,感觉的美是由感官直接接受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则起源于对象形式所引起的对象的便利和效用观念的联想,这就必然涉及内容意义。

此论点是对于苏格拉底“美的效用”说的进一步发展。

二,同情说:所谓“同情”就是借助想象而产生的对那个对象的人情绪的一种体会,或者说同感,对象之所以能引起快感,往往由于他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利益。

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企图通过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去寻找普遍的原则,分析了正确的审美趣味需要的条件和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

休谟的美学思想是以她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和研究来回答各种美学问题。

他的名著《人性论》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第二三卷主要涉及美学及伦理学。

大卫休谟哲学思想总结

大卫休谟哲学思想总结

大卫休谟哲学思想总结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展开,对于我们理解经验和人类行为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以下是对大卫·休谟哲学思想的总结。

休谟对认识论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他的著作《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他的认识论观点,主张我们的认识来源于经验。

他否定了存在先天观念的可能性,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印象和经验获取的。

休谟将感知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直接的、冲击性的经验,例如我们看到一只猫或者感受到风的吹拂。

而观念则是我们在思维中将这些印象重新组合、再现和推理的结果,例如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只猫。

休谟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我们对印象的有限经验和归纳推理的。

他提出了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即认为我们通过经验中的常联性来推断因果关系。

例如,当我们多次看到一个事件A 后紧接着发生事件 B,我们就会认为 A 是B 的原因。

这种常联性的推理是我们的认知过程的基础。

在道德哲学领域,休谟提出了一个基于情感和习惯的伦理观点。

他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基于理性的推理,而是基于我们的情感和习惯。

他在《关于道德原则和审判力的调查》(An Enquiry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of Morals)一书中解释了他的道德观点。

他认为我们对于道德行为的判断是基于我们的情感反应,而不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原则。

休谟认为,我们的情感反应是通过我们与特定行为的习惯形成的。

当我们重复经历某种行为引起的情感反应时,我们就会形成习惯,并将其视为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例如,当我们重复见到别人受伤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并认定不伤害他人是一种道德行为。

这种习惯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判断。

然而,休谟并不是一个相信道德的普世性的思想家。

大卫休谟的观点

大卫休谟的观点

大卫休谟的观点聊聊大卫·休谟那些让人琢磨不透的观点大卫·休谟,这位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可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家伙。

他的观点,就像那山路十八弯,绕来绕去,总能把你绕得晕头转向,却又忍不住想继续探究下去。

休谟啊,他首先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说咱们平时认为的因果关系,其实不过是咱们心里的一个习惯罢了。

这话可真够震撼的,就像你一直坚信的真理,突然间被人一脚踢翻,那种感觉,啧啧,可真够酸爽的。

咱们平时都说“因为甲,所以乙”,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休谟却告诉我们,这只是咱们感官上的一种错觉,是咱们心里的一种习惯,跟真实的因果关系没啥关系。

这话可真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咱们怎么能确定甲就一定是乙的原因呢?说不定只是个巧合呢。

然后啊,休谟又给我们来了个更猛的,他说咱们连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存在都不知道呢!这话可真够吓人的,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可能只是个幻觉,那种惊恐,那种迷茫,可真让人受不了。

休谟说,咱们所能知道的,只有咱们的感觉和知觉,至于外部世界和自我,那都是未知的。

这话可真让人无语,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咱们怎么能确定咱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呢?说不定只是个幻象呢。

不过啊,休谟虽然提出了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观点,但他自己好像也挺纠结的。

他在《人性论》里就说,他发现自己的怀疑论好像把一切都给否定了,让他自己都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他说,他就像个被遗弃的人,被所有人都抛弃了,那种孤独,那种无助,可真够让人心疼的。

但好在啊,休谟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绝望中,他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把哲学和生活分开。

他说,他可以照常享受美食,玩牌,和朋友谈笑,这样,他的哲学忧郁症就被治好了。

这话可真够乐观的,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但却又找到了治愈的方法,那种喜悦,那种庆幸,可真让人感动。

而且啊,休谟虽然是个怀疑论者,但他却并不否认人性的美好。

他说,人性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的东西,比如善良、勇敢、智慧等等。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通常讲大道理的书都不是那么有趣的,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懂得,而且其中的道理就算不懂也不会影响到吃饭睡觉,但一旦明白后它就是我们的财富。

也许我们会在今后某个时候发现它的用处,这时我们就高人一等了。

最近看了休谟的《人性论》,刚开始觉得看这么空的东西还不如看化学书,但我看了序言之后意识到看化学书之前必须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它很好地回答了我对“人”这种奇怪生物的很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摘抄及感想。

“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的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因而‘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

’”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它可不会因为人的心情而改变,它只是等着人去探索和了解。

但我发现我错了,科学的的确确是建立在人之上的,它是以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我们拿什么保证人眼中的事实就是真相?红绿色盲的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不同,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所有一般观念都只是附加在一些特殊名词上的特殊观念,这些名词赋予那些特殊观念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使它们在需要时召唤起那些别的与它们相似的观念。

”比方我说人,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的是特定的某些人,而绝不是无穷尽的个体,我们也很清楚这某些个别的人不能代表所有人,人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

“心灵绝不会想到在被赋予形状的物体中去区分一个形状。

”就像刚看到圆形时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它有特别之处,只是接收了这种印象,直到我们看到了方形,我们才逐渐发现两者的区别,并形成了形状的观念。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要多观察事物进行比较。

“在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凡是心灵能够清楚构想的东西,都包含可能存在的观念,换句话说,凡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东西都是绝对可能的。

《人性论》精华笔记

《人性论》精华笔记
案例:第一万零一只天鹅、农夫的鸡。
四、在休谟看来,什么是自我?
休谟对自我的反思,源于对宗教的厌恶,休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自我,我们无法证明பைடு நூலகம்己 的身体和心灵的存在,从情感上讲,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者 说是一个包裹,我们只能感受到知觉,心灵也只是一种知觉集合体。
休谟所处的18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成为统治阶级,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人物就是休谟。休谟认为,类似正义、善良等道德,也无法被理性证明压根也不存在,有的 只有资源被如何分配。支撑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支撑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 利”。
在《人性论》中,休谟否定了一切对于人性的传统解释,基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一个崭新 的人性科学。
在哲学史上,休谟是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也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 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
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知识?
休谟如何看待「知识」?
休谟对知识所提出的论述,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它引出了后续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始终是平分秋色,各领风骚。德国 古典哲学的祖师爷,康德老先生,也认为休谟的著作为天作,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是休 谟让我从哲学的迷梦中惊醒”。
休谟的怀疑论
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通过收集数据、积累观察现象之后,从片段式的信息内总结 出概括性的道理,就是归纳法。休谟认为,理性主义的基本归纳未必正确,理性是手段,激 情才是本质。
在休谟看来知识起源于「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外界的事物刺激到我们的感官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感觉。比如视觉、嗅觉、听 觉,还包括一些很直接的心理感觉,比如愤怒、喜悦等等。

休谟《人性论》笔记

休谟《人性论》笔记

休谟《人性论》笔记1.一切人类心灵中的知觉都可以被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种,这两种可称之为印象与观念。

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当心灵受到刺激,并且潜入到我们的思想或意识当中,它们表现的强烈程度与生动程度都不相同。

2.进入我们心灵的那些最强最猛的知觉,我们称之为印象;所有第一次出现在灵魂中的我们的全部感觉、情感以及情绪都包括在印象这个名词之中。

3.观念这个名词,用来表示我们的感觉、情感以及情绪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微弱的意象。

4.简单的知觉,即简单的印象与观念,无法再进行区分或分析。

而复合知觉则刚好与此相反,能够划分成许多部分。

5.心灵所有的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与观念。

6.观念可以从新的观念中形成自己的意象;可原则观念既然是假设从印象而来;那么我们的所有简单观念,直接或间接地由它们相应的印象中而来的这种说法还是正确的。

7.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另外更加生动的知觉,观念来源于这些知觉,并被观念复现。

8.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另一种是反省印象。

首先,第一种是我们未知的原因首先产生在我们心中。

而第二种大部分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来,它们发生的次序如下:首先是由某个印象来对感官产生刺激,让我们感觉各种冷、热,饥、渴,苦、乐。

这样的印象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被中止以后,复本继续存在;这个复本被我们称之为观念。

当苦、乐观念再次回复到我们心里时,它便会产生出欲望与厌恶,希望与恐惧的新印象,我们把这些新印象称为反省印象,因为它们是从反省中得来的。

9.关系这个名词一般用来形容两个差别很大的意义。

一个意义是指将想象中的两个观念联系起来,然后依据前述方式使得一个观念自然地引出另一个观念的那种性质;另外一个意义是指在我们比较两个观念时所凭借的那种特殊情况,虽然这两个观念只在想象中随意结合。

(1)相似关系;(2)同一关系;(3)空间和时间关系;(4)度量或计数的一切对象,在数量或数目上都可以进行比较;(5)两个对象具有一种共性时,两者分别具有的这种性质的差异程度就产生了第五种的关系;(6)相反关系;(7)因果关系。

《休谟政治论文选》读后感

《休谟政治论文选》读后感
其次,作品的情节安排巧妙。休谟通过论述一个个政治议题,将抽象的政治哲学理论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问题,还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情节更加丰富和有趣。这种安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休谟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政治问题的思考。
其次,人物塑造方面,休谟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为角色,通过论述和论证来塑造这一角色。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用充分的理由和论证来支持。这种角色塑造使得休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思考,使我更加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再次,作品的主题深度令人敬佩。休谟在书中探讨的自由、正义、政府、宗教等议题都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它们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运作。休谟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和论述,展现了他对政治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些深度思考使得我对这些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其次,从语言上看,休谟的表述简洁明了,逻辑性强。他善于运用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得抽象的政治哲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休谟在书中的论述清晰、逻辑严密,用词准确、简练。这种语言特点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休谟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思考,使我更加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再次,休谟在书中对自由、正义、政府、宗教等议题的论述,展现了他深厚的哲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他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和论述,既体现了他对政治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的独到见解。这种深度思考使得我对这些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再次,作品的角色塑造鲜明。在《休谟政治论文选》中,休谟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为角色,通过论述和论证来塑造这一角色。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用充分的理由和论证来支持。这种角色塑造使得休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思考,使我更加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人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认知、情感、道德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休谟在书中首先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他认为,我们的观念来源于印象,印象是更为生动和强烈的感知,而观念则是对印象的复现和组合。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客观准确的,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所接收到的印象的影响。

而且,休谟指出,因果关系并非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是基于经验和习惯的一种推断。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轻易地认定某些因果关系,而可能忽略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情感方面,休谟认为情感是源于苦乐的感觉。

例如,我们对于美的欣赏和对丑的厌恶,本质上是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

这让我思考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和厌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判断,而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很大影响。

而且,他还提到了骄傲与谦卑这两种情感,指出它们与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有关。

这使我明白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状态。

谈到道德,休谟认为道德判断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我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赞扬或谴责,是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比如,我们赞扬善良和正义的行为,并非仅仅因为它们符合某种理性的原则,更是因为它们在我们心中引起了愉悦和赞许的情感。

这让我反思了道德判断的本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受到情感和直觉的引导。

休谟的《人性论》还让我思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

他认为,自由与必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

虽然我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自由。

这使我对于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自由并非是绝对的不受约束,而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的自主选择。

此外,书中关于信念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休谟认为,信念是一种不同于单纯观念的心理状态,它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休谟自然科学笔记

休谟自然科学笔记

休谟自然科学笔记一、休谟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自然科学哲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休谟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主要哲学思想。

1. 因果关系。

- 休谟对传统的因果观念提出了质疑。

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常常认为事件A导致事件B,例如,撞击台球A会使台球B移动。

但休谟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件A 和事件B的恒常联结。

- 我们并没有真正观察到因果关系中的那种必然联系。

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信念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联想。

我们多次看到火靠近纸张时纸张燃烧,于是就形成了火导致纸张燃烧的因果观念,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预期,而非基于理性对必然联系的洞察。

2. 归纳问题。

- 休谟指出,自然科学中广泛使用的归纳推理存在问题。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例推导出普遍结论的方法,例如,我们观察到许多只天鹅都是白色的,就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

- 休谟认为,这种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总是如此,就确信未来也一定会如此。

因为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保证未来的情况会和过去一样,这一问题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自然科学很多理论都是基于归纳法建立起来的。

3. 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态度。

- 休谟的哲学思想使得我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

如果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心理习惯,归纳推理又缺乏坚实的逻辑基础,那么自然科学知识就不像我们之前认为的那样绝对可靠。

- 这种怀疑并不是要否定自然科学的价值,而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基础。

它提醒科学家在建立理论和进行研究时要更加谨慎,意识到科学知识是有局限性的。

三、休谟思想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 促进科学方法的反思。

- 休谟的观点促使科学家和哲学家重新思考科学方法。

科学家开始更加注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认识到在从数据得出理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 例如,在现代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发展就体现了对传统因果观念的重新审视。

周哥学习笔记(2021.10.7)

周哥学习笔记(2021.10.7)
你连想要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待太阳的反应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刺眼,有的人觉得温暖,有的人甚至会躲开。——荣格
打工者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大部分努力最多只能换来老板廉价的夸奖,和一些不断贬值的法币,而无法产生终生受益的效率上的有效积累。然后每次换工作时又要清零重来一遍。
我们只能以自身的品行与见识,去想象他人的品行修养与见识。所以:一个人类对另一个人类的评价,永远无法超越他自身的想象上限。这就是为什么,假设有人对你的误解和评价低得让你震惊的时候,你应该转身就走的原因——这说明对方(而不是你自己)的世界观,低到了一种极为危险的程度。
周哥学习笔记(2021.10.7)
英国哲学本身以及人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是受观念所支配。因此,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那些愚味的人,而是为了不让愚昧,改变我们。
不妨找件高难度的事去做一做。这个过程会暴露大量你之前不在意、被无视的问题,它给你的反馈会无限接近最客观、真实的你的水平,虽然这会让你尴尬、痛苦。你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拉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把你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拉回现实。你扛过去了,也变强了。

《自然宗教对话录》[英]休谟著读后感

《自然宗教对话录》[英]休谟著读后感
在书中,休谟还指出了宗教信仰所产生的道德观念并非来自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自身理性思考的结果。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它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而不是某个神明的规定。休谟的观点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去坚持这个想法。
然而,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让我困惑的地方。休谟的观点有时显得过于激进,甚至有些极端。他对于宗教信仰的批判让我感到有些过于激烈,甚至让我怀疑他是否忽略了宗教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是人们面对困境时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在分析和评论《自然宗教对话录》的结构和语言时,我认为休谟的这些优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他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不仅使得他的论点更加有力和引人深思,也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三篇范文
《自然宗教对话录》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一部作品。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主要讨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质疑了宗教信仰的合理性。作为一名无神论者,休谟在书中大胆地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思想观点,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休谟对理性思维的重视。他通过四位不同身份人物的对话,展现了宗教信仰的荒谬性和自然宗教的脆弱。他提出,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仅仅是一种习惯和传统,而非理性思考的产物。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理性思维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我们应该运用它来审视和思考。
这个视角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休谟的这本书,使我们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批判著作。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休谟的思想观点,以及他在启蒙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个视角也启发我们去关注和思考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何运用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去审视和改变我们的社会。

关于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关于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关于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一】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大概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存在着认识“存在”的可能性。

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

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实则不对立。

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

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

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性呢?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

如我们认为某属性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性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即可变性这样的尴尬。

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

”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

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卫休谟论说文集卷二——论道德与文学读书总结:大卫.休谟(1711----1776): 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休谟主张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美学。

休谟哲学的两大思想支柱是:“经验论”和“人性论”,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美学贡献主要是,在继承经验派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标准”,因为这正是休谟最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考察休谟的美的本质论:休谟认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其效果的根源即“人心的特殊构造”。

他的这个基本观点,在其《怀疑论者》和《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都做了阐述。

另一方面,在美的本质方面,他的思想观念又确实存在着矛盾,在《怀疑论者》中,休谟进一步提出,快感是一种内外协调的结果,而“美”的评价又是“快感”的结果,那样,这种观点就不全同于美的主观论。

关于美的本质,休谟有两种重要的观点:一,效用说:产生美感的原因,除了对象的性质外,还在于对象与他的所有者以及它的效用。

“美”分为来自感觉和来自想象两种,感觉的美是由感官直接接受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则起源于对象形式所引起的对象的便利和效用观念的联想,这就必然涉及内容意义。

此论点是对于苏格拉底“美的效用”说的进一步发展。

二,同情说:所谓“同情”就是借助想象而产生的对那个对象的人情绪的一种体会,或者说同感,对象之所以能引起快感,往往由于他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利益。

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企图通过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去寻找普遍的原则,分析了正确的审美趣味需要的条件和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

休谟的美学思想是以她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和研究来回答各种美学问题。

他的名著《人性论》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第二三卷主要涉及美学及伦理学。

个人十分欣赏休谟行文清晰的逻辑性,读书笔记遵循休谟的论述逻辑框架,加入个人理解。

分篇笔记:一:论趣味的敏锐与激情的敏感Ⅰ:1,某些人拥有,激情的敏感①:即对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极为敏感;即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虽然没有人能够完全具有稳重的性格而不受情绪的干扰,但是激情的敏感往往会造成更多冲动的错误2,还有些人拥有,敏锐的趣味②:对于美丑十分敏感,理解为对于艺术的细节和品评具有更多的天赋,能在艺术中感受更多的趣味和更加强烈的痛苦。

Ⅱ:人们都更渴望拥有②敏锐的趣味,而抑制①敏感的激情→为了矫正激情的敏感:需要我们培养更高级,更雅致的趣味→培养趣味会提高对于温和的,令人愉悦的激情的感知力,而让我们的内心不为那些较粗野,较剧烈的情绪所动↓↓Ⅲ:结论:1,最能改善人的性情的,莫过于研究诗歌,修辞,音乐,绘画之美,情感怡人而温和,可以让人暂时脱离俗世繁杂的实务和急功近利的心情,感受物我合一的和谐 2,敏锐的趣味有利于爱情和友谊,他将我们选择限定在少数几个人,而对与大多数人的相处和交谈不感兴趣。

因为艺术的感受过于自我,过于敏锐,只有少数具有相近能力的人才能够分享在艺术中得到的快乐。

二: 论人性的高贵与卑劣Ⅰ:有些人抱持人文主义观点,认为人性是极端高贵的,让我想到《哈姆雷特》中关于人的经典台词:“The humanity is a how extraordinary masterpiece. How noble rationality! How great strength! How exquisite measuring appliance! How elegant action! Looks like an angel in the behavior! Looks like a deity in the wisdom! Universe essence! The myriad things spirit is long!”;而另一些人则是强调人性的阴暗面,例如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大多倾向于此。

休谟认为那些倾向于正面思考的人,其观点比那些从反面思考的人更有利于美德的发展,因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类自身具有高尚的特性,他必定会努力按照那样的品格行事。

Ⅱ:我们通常是在比较人性正不同的动机或行为原则,以调节我们对人性的判断。

理解为,如果我们将评判的对象与人类自我设置的“完美道德”相比较,将会得出人性可鄙的结论,而如果将其置于更为低级的造物中比较,则会得出赞赏人性的结论。

Ⅲ:个人总结休谟对于人性的考察,总体保持积极的态度。

他在此反驳了两个消极的论点:1,合乎美德或友爱的行为都伴随着隐秘的快乐。

休谟认为:“合乎美德的情操或者激情带来快乐,而不是源于快乐,我因为帮助朋友而快乐,因为我爱他们;但是我爱他们并不是为了快乐。

” 2,美德之人不避赞誉。

休谟认为:“虚荣心与美德如此紧密相连,而热爱可嘉行为所带来的赞誉与可嘉行为本身如此接近,以至于相比其他感情,这两种感情更容易混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只要后者,一点都不要前者。

”三: 论怀疑者Ⅰ:休谟认为:哲学家总是在犯一种错误:过于宽泛地运用原理,根本不考虑事物的多样性,这一错误往往在于他们理解力的局限和情感的褊狭。

人的性情和追求如此不同,在哲学中可信赖的原理唯有:“事物本身谈不上什么高贵与卑贱、可爱与可憎、美与丑,所有这些特性都不过是源于人的喜恶性情的特殊构造与搭配。

Ⅱ:美与价值都具有相对性,而且存在于人的愉悦感中------这种愉悦感乃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心灵中结合心灵的特定组织与构造而生成的。

美具有主观性,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例如圆的美:“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是用感官还是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力气。

”Ⅲ:快感是一种内在特殊结构与外在特殊形式之间的协调:休谟认为:“在美和丑之类的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们,而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许或斥责的情感,作为巡视的后果,而这种情感就决定人心在对象上贴上‘美’或者‘丑’,‘可喜’或‘可厌’的字眼。

很显然,这种情感必然依存于人心的特殊构造,这种人心的特殊构造才使这些特殊形式依这种方式起作用,造成心与他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同情与协调。

”四: 论悲剧当观众观看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时,能从强烈的悲哀恐惧等消极感情中获得快乐,关于这一问题,休谟引用了:Ⅰ:杜波神父的观点:悲剧可以调动人的激情,转移人的注意力,摆脱无情的低落的懒散状态;Ⅱ: 冯特奈尔观点比杜波神父更进一层:他认为欢乐和痛苦起因相同,决定于是否适度。

而观看悲剧带来的是一种被削弱,被减轻的痛苦,轻微而不难受。

因为适度而带来相反的效应。

Ⅲ:休谟自己补充了一种观点:悲剧特殊的效果来源于雄辩的口才,可以被接受的模仿(悲剧是一种模仿,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促使观众自我反省,促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

Ⅳ:从属的情感被转化为支配性的情感,(在阅读休谟前文《怀疑论者》中有这样一段解释:“每个人的情感中都有一种情感是支配性的,其他各种欲望与性情都从属于它;除偶例外,这种支配型的情感支配他一生”)并加大其力量。

↓↓如果想象力的运动不能压倒悲痛情感的运动,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想象力运动由于变成从属性的,就被融入悲痛情感的运动中,从而进一步加强受害者的烦恼和痛苦。

五:论文章的写作Ⅰ: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可以分为两类:“学问家”和“健谈者”学问家的缺陷在于:幽闭书斋,远离生活;健谈者则在于:他们的谈话往往无趣无益↓↓休谟认为学问家与健谈者两个圈子应该联合,使双方共同受益。

现今,以中国为例,随着文学商业化的进程,学问家和健谈者的距离越来越近,文人正在逐步摆脱脱离大众的高深心态,开始通过媒体等方式在大众间传播一些浅显实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大众也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

在休谟的论点中,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现象。

但是就目前现象,两者融合的速度和程度而言,个人觉得这个论点仍待思考。

Ⅱ:休谟认为女性,特别是有思想有教养的女性在评判政治著作时,其判断力比具有同等智力的男人好得多。

Ⅲ:只是针对宗教献身这一类书籍,休谟不相信女性的判断→要纠正女性这方面的错误趣味:女性应当:1,习惯阅读各类书籍;2,与有思想,有知识的男性相处中获益。

六:论学习历史Ⅰ:休谟认为对于女性读者来说,首选学习历史。

Ⅱ:从历史中可以获得两个知识助于她们内心的安宁:她们可以认识到:1,男人也像女人一样,绝非她们时常想象的那种完美的造物;2,爱情并非是主宰男性世界的唯一热情,爱情常常被贪婪,野心,虚荣以及数不尽的其他情感战胜Ⅲ:从历史中,可以获益有三:满足好奇心,增长知识和加强美德七:论文章的简朴与繁复Ⅰ: 好文章在于情感自然而又不直白:“好的文章应该做到优美的自然(赋予了优雅和修饰的自然)或者:必须描摹低俗生活时,写作的手法必须鲜明有力”→创造和描绘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描写桑丘潘沙荒谬的纯真,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典型坏境中的典型形象如精明狡猾的吝啬鬼典型形象葛朗台等,都成为了文学人物长廊中不朽的形象。

↓↓反面见闻寻常或者作品惊奇而不自然的作品应受到批判。

见闻寻常缺少感受的作品“不会让人感到愉悦,他们从来不会受到指责或谴责,而这正是作品最大的不幸”;而惊奇不自然的作品,“读者会被不断冒出来的巧智弄得疲惫不已”。

这种失之合理的描述,过度的陌生化的作品,更多的带有哗众取宠的性质,不具有长久的魅力。

Ⅱ: 简朴与反复:1,避免过度的繁复与过度的简朴:所有的文章都应当以一种适中的方式完成,但这个适中允许很大的自由范围。

休谟认为:维吉尔和拉辛的文风最接近这样适中的状态。

2,解释简朴和繁复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非常困难:中间状态的分寸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靠一般性道理来充分解释。

休谟认为:最好的批评作品是冯特奈尔的《论牧歌》。

3,应避免过度繁复甚于过度简朴,过度繁复比过度简朴更不美观:如果文章的价值在于奇巧的设计和华丽的辞藻,而不具备好文章应该有的深刻内容时,他可能具有第一眼的魅力,但是不能够长久地打动人心。

休谟认为:考利的作品翻一次就足够了,而帕内尔的作品读了很多遍还会觉得新鲜如初。

4, 简朴过度会平淡乏味。

八:论趣味的标准本文主要阐述了休谟关于审美趣味标准的美学观点:Ⅰ:审美趣味是否存在普遍的共同标准?一种观点;趣味的标准不可找到: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原因:1,情感都是对的,因为只关涉它本身2,判断,理解力则不全对,因为涉及其他情感相反观点:休谟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