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动力循环

合集下载

第九章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

第九章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

第九章气体动力循环1、从热力学理论瞧为什么混合加热理想循环的热效率随压缩比ε与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而提高,随定压预胀比ρ的增大而降低?答:因为随着压缩比ε与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循环平均吸热温度提高,而循环平均放热温度不变,故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随压缩比ε与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而提高。

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随定压预胀比ρ的增大而减低,这时因为定容线比定压线陡,故加大定压加热份额造成循环平均吸热温度增大不如循环平均放热温度增大快,故热效率反而降低。

2、从内燃机循环的分析、比较发现各种理想循环在加热前都有绝热压缩过程,这就是否就是必然的?答:不就是必然的,例如斯特林循环就没有绝热压缩过程。

对于一般的内燃机来说,工质在气缸内压缩,由于内燃机的转速非常高,压缩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缸内又没有很好的冷却设备,所以一般都认为缸内进行的就是绝热压缩。

3、卡诺定理指出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以卡诺机的热效率最高,为什么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可以与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一样?答:卡诺定理的内容就是:在相同温度的高温热源与相同温度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循环,其热效率都相同,与可逆循环的种类无关,与采用哪一种工质无关。

定理二:在温度同为T1的热源与同为T2的冷源间工作的一切不可逆循环,其热效率必小于可逆循环。

由这两条定理知,在两个恒温热源间,卡诺循环比一切不可逆循环的效率都高,但就是斯特林循环也可以做到可逆循环,因此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可以与卡诺循环一样高。

4、根据卡诺定理与卡诺循环,热源温度越高,循环热效率越大,燃气轮机装置工作为什么要用二次冷却空气与高温燃气混合,使混合气体降低温度,再进入燃气轮机?答:这就是因为高温燃气的温度过高,燃气轮机的叶片无法承受这么高的温度,所以为了保护燃气轮机要将燃气降低温度后再引入装置工作。

同时加入大量二次空气,大大增加了燃气的流量,这可以增加燃气轮机的做功量。

5、卡诺定理指出热源温度越高循环热效率越高。

工程热力学基础——第七章蒸汽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基础——第七章蒸汽动力循环

第四节 回热循环
一、回热循环的装置系统图和T-S 图 分析朗肯循环,导致平均吸热温度不高的原 因是水的预热过程温度较低,故设法使吸热过程 的预热热量降低,提出了回热循环。 回热是指从汽轮机的适当部位抽出尚未完全 膨胀的压力、温度相对较高的少量蒸汽,去回热 加热器中加热低温冷凝水。这部分抽汽未经凝汽 器,因而没有向冷源放热,但是加热了冷凝水, 达到了回热的目的,这种循环称为抽汽回热循环。
b
5
a
6
(4)
A
图8 再热循环的T-S图
二、再热循环工作原理
从图可以看出,再热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在原来 的郎肯循环1A356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加的循环 ab2Aa。一般而言,采用再热循环可以提高3%左右的 热效率。
三、再热循环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1、热效率
t
w0 q1
(h1 ha ) (hb h2 )
第七章 蒸汽动力循环
本章重点
水蒸气朗肯循环、回热循环、再热循 环、热电循环的组成、热效率计算及提高 热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朗肯循环
一、水蒸汽的卡诺循环
1、水蒸汽的卡诺循环的组成,如图1 2、水蒸汽的卡诺循环在蒸汽动力装置中不被应用
原因:
T
(1)、T1不高(最高
不超 374 0 C ),T2不低
(h1
h2
)
(hb
h a
)
2、汽耗率
d 3600
3600
w0 (h1 ha ) (hb h2 )
四、再热循环分析
1、采用再热循环后,可明显提高汽轮机排 汽干度,增强了汽轮机工作的安全性; 2、正确选择再热循环,不仅可提高汽轮机 排汽干度,还可明显提高循环热效率; 3、采用再热循环后,可降低汽耗率; 4、因要增设再热管道、阀门等设备,采用 再热循环要增加电厂的投资,故我国规定 单机容量在125MW及以上的机组才采用此循 环。 [例7-2] 注意,再热后,各经济指标的变化

工程热力学复习大纲资料重点

工程热力学复习大纲资料重点
• 不管过程可逆与否,绝热系统的技术功总是等于初、终 态的焓差。 ( )
• 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一定小于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
判断正确性
• 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能恢复原来状态。 ()
•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 适用于可逆过程,任何 工质。 ( )
• 孤立系统的熵与能量都是守恒的。 ()
• 不管过程可逆与否,绝热系统的技术功总是等 于初、终态的焓差。 ( )

第一知识点 闭口系基本能量方程式
闭口系,
Q U W q u w
δQ dU δW δq du δw
第一定律第一解析式— 热 功的基本表达式
讨论:
Q U W q u w
δQ dU δW δq du δw
1)对于可逆过程 δQ dU pdV
2)对于循环
δQ dU δW Qnet Wnet
)两个解析式的关系
δq dh vdp d u pv vdp
du pdv du δw膨
总之: 1)通过膨胀,由热能
功,w = q –Δu
2)第一定律两解析式可相互导出,但只有在开系中 能量方程才用焓。
技术功(technical work)—
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wt
wt
ws
1 2
cf2
膨胀线在压缩线上方;吸热线在放热线上方。
热力循环的评价指标
正循环:净效应(对外作功,吸热)
动力循环:目的在于净功 用热效率η评价
T1 Q1
h 收益
代价 净功 = W
吸热 Q1
W
Q2 T2
循环经济性指标:
收益 代价
动力循环: 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ht
wnet q1

工程热力学-09 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09 气体动力循环
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吉恒松
混和加热循环 活塞式内燃机 定容加热循环
定压加热循环
燃气轮机装置
定压加热燃气轮机循环 回热循环 采用多级压缩中间冷却的回热循环
目的
按照循环过程性质,确定参数间的关系 写出循环热效率关系式 分析参数变化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T2

T1
(
v1 v2
) k 1
T1 k1
T3
T2
p3 p2
T2
T1 k1
T4

T3
v4 v3
T3
T1 k1
T5

T4
(
v4 v5
)k 1

T4
(
v3 v1
)k 1

T4
(

)k
1
T1 k
t

1


1
k 1
(
k 1 1) k(
3 Ws
汽轮机 4
燃气轮机装置示意图
闭式燃气轮机装置示意图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13
一、定压加热燃气轮机循环
2
1、循环的四个过程
①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 (压气机) 压气机 ②可逆定压加热过程2-3 (燃烧室) ③可逆绝热膨胀过程3-4 (燃气轮机)1 ④可逆定压放热过程4-1 (大气中) 空气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20
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5
t
1
1
k 1
(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功的转换与利用的学科。

在工程领域中,气体动力循环是广泛应用于发电、制冷、空调、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一种热力学循环过程。

本文将介绍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一、概念气体动力循环是通过工作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吸热、膨胀、排热、压缩等热力学过程,将热能转化为功的循环过程。

这种循环过程通常由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再通过与工作物质的热交换和机械工作转换来实现功的输出。

气体动力循环常用于热能转换设备,如内燃机、蒸汽轮机等。

二、分类根据气体动力循环的特点和工程应用需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单级循环与多级循环单级循环是指在气体动力循环中,工作物质只经过一次膨胀和压缩过程,例如单级蒸汽轮机循环。

而多级循环则是指工作物质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多次膨胀和压缩过程,例如多级蒸汽轮机循环。

多级循环相比于单级循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性。

2. 热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热力循环主要用于能源利用,将热能转化为功。

典型的热力循环包括布雷顿循环和卡诺循环等。

而制冷循环则是将热能从低温区吸收,通过工作物质的循环过程将热能传递到高温区,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常见的制冷循环包括单级压缩制冷循环和多级压缩制冷循环等。

3. 气体组成循环气体动力循环中的工作物质可以是单一组分的气体,也可以是多组分混合气体。

气体组成对循环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气体组成循环包括理想气体循环、湿气循环和混合气体循环等。

4. 循环过程特点根据循环过程的特点,气体动力循环可分为恒定流量循环和恒定压力循环。

在恒定流量循环中,气体流量保持不变,例如湿蒸汽循环。

而在恒定压力循环中,工作物质的排热过程保持恒定压力,例如常压汽轮机循环。

总结: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是将热能转化为功的一种循环过程。

根据其特点和应用需求,可以将其分类为单级循环与多级循环、热力循环与制冷循环、气体组成循环以及循环过程特点等。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h3)
(h1 h6 ) (h1 h2 ) (h1 h3) (h1 h6 )
第三节 热电循环
一、背压式热电循环 排汽压力高于大气压力的汽轮机称为背压式汽轮机
二、调节抽气式热电循环
第四章 内燃机循环
气体动力循环按热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内燃 机循环和燃气轮机循环两类。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 的汽缸中进行,燃气轮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外的燃烧室 中进行燃气轮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燃气轮机、压气机和燃烧 室
工质的吸热量 放热量
循环的热效率
q1 c p (T3 T2 )
q 2 c p (T4 T1 )
t
1
q2 q1
1 T4 T1 T3 T2
1
T1 (T4 T2 (T3
T 1 1) T 2 1)
二、定压加热循环
工质吸热、放热和循环热效率:
q1 cp(T3 T2), q2 cv(T4 T1)
t
1q2 q1
1cp(T4 T1) cv(T3 T2)
11 T1(T4T11)
T2(T3T2 1)
T1 T2
v2 v1
1
1 1
,
T4 T1
v3 v2
t,p
1
1 ( 1) 1
1cv(T4T1) 1T1(T4T11)
cv(T3T2)
T2(T3T21)
v3=v2,v4=v1,故
T2 T1
vv121
T3 T4
vv431
T2 T3 , T1 T4
T4 T3 T1 T2
t
1 T1 T2
1 1
T2 T1
1
1
v1 v2
1
1
1 k1
v1 v2

工程热力学__第五章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__第五章气体动力循环

k 1 k
p2 p1
k 1 k
T2 T1
T1 1 1 1 1 1 k 1 T2 T2 p2 k T1 p1
T
2 1
3
4
t,C
T1 1 T3
热效率表达式似乎与卡诺循环一样
s
勃雷登循环热效率的计算
热效率:
t 1
p
2 3 2 4 T 3
4
1 1
v s
定压加热循环的计算
吸热量
q1 cp T3 T2
放热量(取绝对值)
T 2
1
3
4
q2 cv T4 T1 热效率
w q1 q2 q2 t 1 q1 q1 q1
s
定压加热循环的计算
k 1 热效率 t 1 k 1 k ( 1) t
T1
s
燃气轮机的实际循环
压气机: 不可逆绝热压缩 燃气轮机:不可逆绝热膨胀 T
定义:
3 2 1
2’
4’
压气机绝热效率
h2 h1 c h2' h1
4
燃气轮机相对内效率
oi
h3 h4' h3 h4
s
燃气轮机的实际循环的净功
净功
' w净 h3 h4' h2' h1
oi h3 h4
h2 h1
T
2 1
2’
3
4’
c
' opt w净 oic
k 2 k 1
4
吸热量
q h3 h2' h3 h1
' 1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朗肯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朗肯循环

02
初参数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1. 初温t1
T 1 T 2不变 t
或 循环1t2t3561t =循环123561+循环11t2t21
t11t2t21
t123561
t
02
2. 初压力 p1
T 1 ,T 2不变 t 但 x2下降且 p太高造成强度问题
3. 背压 p2
实际并不实行 卡诺循环
01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t

wn wt,T wt,P
wt,T h1 h2 ? cp T1 T2
wt,P h4 h3
wnet h1 h2 h4 h3
02 T 1不变 ,T 2 t 但受制于环境温度,不能任意
降低 p2 6kPa,ts 36.17 C; p2 4kPa,ts 28.95 C
同时,x2下降 。
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四季温差大,对蒸汽发电机组有什么影响?
THANK YOU
第十章 动力循环 之
朗肯循环
CONTENTS
01. 朗肯循环的流程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01. 朗肯循环的流程
01
朗肯循环 (Rankine cycle)
1)流程图
2)p-v,T-s图
01
3)水蒸气的卡诺循环
水蒸气卡诺循环有可能实现,但:
(1)温限小 (2)膨胀末端x太小 (3)压缩两相物质的困难
t

h1 h2 h1 h3

h1 h2 h1 h2'
5)耗汽率(steam rate)及耗汽量
理想耗汽率(ideal steam rate) d0 —装置每输出单位功量所消耗的蒸汽量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第十章 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第十章 气体动力循环

在斯特林循环中,在定容吸热过程2-3中工质从回热器中吸收的
热量正好等于定容放热过程4-1放给回热器的热量。经过一个循环
回热器恢复到初始状态。 可以证明: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理想的定容回热循环(斯特 林循环)和卡诺循环,具有相同的热效率。
斯特林循环的突出优点是热效率高、污染少,对加热方式的适
应性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斯特林
同样可以证明: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理想的定压回热循环( 艾利克松循环)和卡诺循环,具有相同的热效率。 理想回热循环(斯特林循环和艾利克松循环)通常称为概括性 卡诺循环。实践证明,采用回热措施可以提高循环热效率,也是余 热回收的一种重要节能途径。
本章小结
1。气体动力循环的基本概念 1)内燃机的特性参数:
P 3 2 4
0-1:吸气过程。由于阀门的阻力,吸入气缸内
空气的压力略低于大气压力。
1-2:压缩过程 2-3-4-5:燃烧和膨胀过程
5 6
燃烧可分为定容过程和定压过 程
1
Pb
0
5-6-0:排气过程
V
P 3 2 4
简化原则为:(1)不计吸气和
排气过程,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看作是气缸内工质进行状态变化 的封闭循环。
3 - 4为定压加热过程:
T4 v4 T3 v3 T4 T3 T1 k 1;p4 p3 p1 k
v1 v2
p3 p2
v4 v3
4-5为定熵过程,5-1及2-3为定容过程,因此有:
T5 v 4 k 1 v 4 k 1 v 4 v 2 k 1 k 1 ( ) ( ) ( ) ( ) T4 v5 v1 v3 v1
2-3:定容吸热; 4-5:绝热膨胀;

工程热力学(第7章--蒸汽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7章--蒸汽动力循环)

1
T2 T1
从理论上确定了通过热机循环 实现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条件 及给定温度范围内循环热效率 的最高极限值,并指出了提高 热机效率的方向和途径,为度 量实际热机循环的热力学完善
s 程度提供了标准。
对于任意复杂循环,可利用相 应的等效卡诺循环(即平均温 度法)来分析其热经济性。
3
任意循环ηt 的分析方法——平均温度法
1
p1
h
1 t1
T1
p2
4
T2 3
2
2 x=1
s
0
s
t
h1 h2 h1 h2
f
( p1,t1,
p2 )
1 T2 T1
t1
p1
p2
12
一、蒸汽初温对热效率的 影响:
设 初 压 p1=const, 排 汽 压力p2=const.
提高t1对ηt的影响:
(1)提高初温使平均加热温度升高,而放热温度不变, 则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得到提高; (2)排汽干度增加,即x2′>x2,这有利于改善汽轮机叶 片的工作条件。
受到的限制:排汽压力的降低主要受汽轮机排汽干度下降及环 境温度的限制。目前火电厂的排汽压力最低在0.004MPa左右
15
新课引入
p1
t
x2
为解决二者间的矛盾,可对循环方式 加以改进:采用再热循环。
7-3 再热循环
➢采用再热的目的:提高汽轮机排汽干度,为
初压的提高创造条件;同时提高循环热效率。
➢再热的概念:当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作功而
0
则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可近似地表示为: h
t
w12 q1
h1 h2 h1 h3
h1 h2 h1 h2'

《工程热力学》学习资料 (2)

《工程热力学》学习资料 (2)
作功是间歇性的,转速不高。 ➢ 燃气轮机-----旋转式热力发动机,作功过程是
连续的,转速高,输出功率大。
34
燃气轮机(gas turbine)装置简介
35
q2
排气
燃烧室
4
q1
3
2

压气机
汽轮机
燃料
1 进气
燃 气 轮 机 装 置 示 意 图
36
循环示意图
2 燃烧室 3
压气机
燃气轮机
1
4
理想化: 1)工质:数量不变,定比热理想气体 2)闭口 循环 3)可逆过程
作业:结合思考题看书。9-1、9-15
66
本章结束
67
思考
同样是柴油机 为什么有混合加热循环和定压加热循环之分?
p
3 2
4
5 1
v
p 2(3)
4 5 1 v
29
高速柴油机与低速柴油机循环图示
p 34
p
tp
1
k 1
k1k 1
2
2(3) 4 1
5
5
1
v
高速柴油机,压燃式、轻 柴油、高压油泵供油。
1
v
低速柴油机,压燃式、重柴 油、压缩空气喷油。
30
四冲程高速柴油机工作过程
3—4 边喷油,边膨胀
p3 4
近似 p 膨胀
t4可达1700~1800℃
2 2'
4 停止喷柴油
4—5 多变膨胀
p0
p5=0.3~0.5MPa
0
t5500℃ 5—1‘ 开阀排气
,V
降压
1‘—0 排气,完成循环。
5 1'
1 V
17
四冲程高速柴油机的理想化

西建工程热力学课件10动力循环

西建工程热力学课件10动力循环

3、混合加热循环
§10.5 燃气轮机循环
1、简单燃气轮机定压加热循环
(布雷顿(Brayton)循环) (1)工作原理
2、分析计算
2、分析计算
2、分析计算
3、燃汽轮机装置的优缺点及应用
优点
应用
缺点
本章作业 P202:10-2、10-6、10-11
➢ 热电循环原理
➢ 内燃机、燃气轮机循环原理及其能量分 析、热效率计算
§10.1 蒸汽动力基本循环—朗肯循环
1、装置与流程 (1)四个主要设备:
(2)
(3)p-v图
(4)T-S图
(5)焓熵图
2、
(1) (2)
(3)取锅炉为控制体
(4)
(6)朗肯循环热效率
3、提高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
目的:克服汽轮机尾部蒸 汽湿度过大造成的危害。
2、再热循环
高压汽轮 机
低压汽轮机
相当于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 增加了新的循环:
6 1' 2' 2 6。
一般而言,采用一次再热循环以后,循 环热效率可提高2%~ 4%左右。 实际应用的再热次数一般不超过两次。

q1 (h1 h3 ) (h1' h6 )
q2 h2' h3

目前超高压以上(如蒸汽 初压13MPa、24MPa或更高) 的大型发电厂几乎毫无例外 地采用再热循环。
我国制造的超临界压力 100万kW的汽轮发电机组即 为一次中间再热式的,进汽 初参数为27.46MPa、 605℃,再热参数为 5.94MPa、603℃。
现代蒸汽动力厂循环,即使采用超高蒸汽参数、回热、 再热等措施,其热效率仍不超过50%。
燃料喷射停止后,燃烧随即结束,这时活 塞靠高温高压燃烧产物的绝热膨胀而继续 被推向右方而形成工作过程3-4; ➢排气过程4-0;

工程热力学13 动 力 循 环

工程热力学13   动 力 循 环

动 力 循 环一、动力循环的分析方法1.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方法(以热效率t η为指标):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能量有效利用的能量动力循环 QW t =η121212111T T S T S T Q Q Q W t -=∆∆-=-==η (STdS T ∆≡⎰⋂) 理想 121T T C -=η 循环完善性充满系数=ABCDAabcda面积面积对应卡诺循环功量实际循环功量=2.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方法(以火用效率ex η为指标): 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投入系统的可用能有效利用的可用能动力循环 sup ,x tex E W =η 或 sup,,0sup ,11x i g x i ex E S T E I ∑∑-=-=ηTsup ,x E 核算起点不同,可有两种结果: ① 以投入的燃料的化学能为起点 Q E E F x x ==,sup , ② 以释放热量的可用能为起点⎪⎭⎫⎝⎛-==T T Q E E Q x x 0,sup ,1两种分析法,一个考虑能量的“数量”,一个考虑能量的“质量”。

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两者的结合才能全面反映能量的经济性。

如书上本章*10-6 对蒸气动力循环的火用分析,用热一律分析: 乏汽排热能量损耗最大,冷凝器散热损失约占总热量的54.26%,但因放热温度低,火用损失并不大,约占总火用的2.22%;用热二律分析:锅炉的燃烧与传热火用损失最大,约占总火用的58.91% /35.84%;但其热损失仅为10%。

13 蒸汽动力循环13.1 朗肯循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卡诺循环的效率最高。

如果采用气体作为工质,则很难实现卡诺循环中的等温吸热和等温放热这两个过程。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在湿蒸汽区内,蒸汽的吸热和放热都是等温过程,同时也是等压过程。

因此如果以饱和蒸汽作为工质,可以在蒸汽的湿蒸汽区内实现卡诺循环。

图13-1给出了饱和蒸汽卡诺循环的T -s 图。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其他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其他循环
03
循环热量利用系数
已利用的热量
工质从热源所吸收的热量
> 循环热效率
循环热量利用系数没有区分热能与电能的本质差别; 循环热效率没考虑低温热能的可利用性
热电厂热量利用系数



利用的热量 燃料的总释热量
THANK YOU
3)回热器中过程不可逆,为什么 循环ηt 上升?
03. 热电联产
03
热电联产(power-and-heating plant cycle)
一、背压式设备流程及T-s图
特点—发电量受热负荷制约。
03
二、抽汽凝汽式设备流程及T-s图
特点—热负荷变动对电能生产影响较小,热效率较背压机组高。
三、热量利用系数
第十章 动力循环 之
其他循环
CONTENTS
01. 再热循环 02. 回热循环 03. 热电联产
01. 再热循环
01
再热循环(reheat cycle)
一、设备流程及T-s图
二、再热对循环效率的影响
01
忽略泵功:
wnet h1 h5 h6 h7
q1 h1 h3 h6 h5
回热器两种方式
混合式
间壁式
02
二、回热循环计算
02
1. 抽汽量
能量方程:
1 h4 h01 h01' 0
忽略泵功 h4 h2' h01' h2'
h01 h2'
2. 回热器(regenerator)R 熵方程:
1 s2' s01 s01' Sf Sg
t

wnet q1

《工程热力学》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9-4 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热力学比较
一、压缩比相同、吸热量相同时的比较 压缩比相同,1-2重合
吸热量相同,q1v q1m q1p
q2v q2m q2 p
tv tm tp

T 2v T 2m T 2 p
T 1v T 1m T 1p
tv
tm
tp
二、循环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相同时的比较
放热量相同:
又称萨巴德循环 12 等熵压缩;23 等容吸热; 34 定压吸热;45 等熵膨胀; 51 定容放热
特性参数:
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 v1
v2 定容增压比(pressure ratio) p3
p2
定压预胀比 (cutoff ratio) v4
v3
反映气缸容积 反映供油规律
热效率
t
wnet q1
t
1
1
1
1
1
(9 7)
讨论:
v1 p3
v2
p2
v4
v3
a)循环1-2’-3’-4’-5-1
压缩比
Tm1 t
b)循环1-2-3”-4”-5-1
定容增压比
Tm1 t
c)循环1-2-3’”-4’”-5-1
定压预胀比
Tm1 t
二、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狄塞尔循环) 柴油机定压加热过程
3-4 等熵膨胀(燃气轮机内) 4-1 定压放热(排气,假想换热器)
热效率ηt
q1 h3 h2
cpm
t3 t2
T3 T2
cp
T3 T2
q2
h4
h1
c pm
t4 t1
T4 T1
cp T4 T1

工程热力学-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 h4 h3 - hT (h3 - h4s )
实际循环的内部净功:
w' net
=
wT'
-
w
' c
=
hT (h3 -
h4s ) -
1 hc ,s
(h2s
-
h1 )
实际循环的吸热量:
q1' = h3 -
h2 = h3 -
h1 -
1 hc ,s
(h2s
-
h1 )
实际循环的内部热效率:
hi
=
w' net q1'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燃烧室火焰筒
c) ,i 但有极值 提高循环最高温度和提高增压比。
9–8 提高燃气轮机装置热效率的热力学措施
一、回热 利用排气的热量来加热压缩后的空气
T
3
若使T4 如果T4>T2
p4 不可能
预热空气,回热
2
4
1 s
T4 在500oC以上
极限情况下: 压缩后的空气加热 T5 T4
9-2 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
1-2:绝热压缩过程;2-3:定容吸热过程; 3-4:定压吸热过程;4-5:绝热膨胀过程; 5-1:定容放热过程;
图9-2 定压燃烧柴油机示功图
边燃烧边膨胀: 压力保持不变 定压吸热过程
图9-3 定容燃烧汽油机示功图
定容吸热过程
9-3 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一、混合加热理想循环
e) 汽油机压缩的是燃料和 空气混合物,因此压比大 多在5~12;而柴油机压缩 的仅空气,因此压比可达 14~20
9-4 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热力学比较
一、压缩比相同、吸热量相同时的比较 压缩比相同,1-2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动力循环(Power Cycles)热能向机械能转换需要通过工质地循环,理想地循环是卡诺循环,但卡诺循环并不实用,其中地等温过程就难以实现.利用相变过程固然可以实现等温过程,但在吸热温度、压力方面却不遂人愿,所以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地差异比较大.但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并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一样,也有吸热、作功、放热、压缩四种过程组成,其中吸热常常伴随燃料燃烧放热.为了提高动力循环地能量转换地经济性,必须依照热力学基本定律对动力循环进行分析,以寻求提高经济性地方向及途径.实际动力循环都是不可逆地,为提高循环地热经济性而采取地各种措施又使循环变得非常复杂.为使分析简化,突出热功转换地主要过程,一般采用下述手段:首先将实际循环抽象概括成为简单可逆理论循环,分析该理论循环,找出影响其循环热效率地主要因素和提高热效率地可逆措施;然后分析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地偏离之处和偏离程度,找出实际损失地部位、大小、原因及改进办法.本课程主要关心循环中地能量转换关系,减少实际损失是具体设备课程地任务,因此我们主要论及前者.7.1 内燃动力循环内燃机地燃料燃烧(吸热)、工质膨胀、压缩等过程都是在同一设备——气缸–活塞装置中进行地,结构紧凑.由于燃烧是在作功设备内进行地,所以称为内燃机.汽车最常用地动力机是内燃机,但是随着技术地进步、环境保护标准地提高与石油天然气资源紧缺,使用蓄电池、燃料电池或太阳能电池地电动汽车已经呼之欲出.目前提到汽车发动机仍然主要是指内燃机.内燃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移动灵活、热效率高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小型发电设备等领域.它是仿照蒸汽机地结构发明地,最初使用煤气作为燃料.随着石油工业地发展,内燃机获得了更合适地燃料——汽油和柴油.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 Otto)首先于1877年制成了实用地点燃式四1—气缸盖和气缸体;2—活塞;3—连杆;4—水泵;5—飞轮;6—曲轴;7—润滑油管;8—油底壳;9—润滑油泵;10—化油器;11—进气管;12—进气门;13—排气门;14—火花塞图7-1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结构冲程内燃机,狄塞尔(Rudoff Diesel)随后于1897年制成了压燃式内燃机.20世纪30年代出现地增压技术,使内燃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内燃机在经济性能(主要指燃料和润滑油消耗)、动力性能(主要指功率、转矩、转速)、运转性能(主要指冷起动性能、噪声和排气质量)和耐久可靠性能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地进步.7.1.1 四冲程内燃机地工作原理四冲程(行程)内燃机是指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等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环地往复式内燃发动机,其工作原理如图7-2所示.1)进气冲程这是内燃机工作循环地第一个冲程.开始时进气门打开,曲轴旋转180︒,活塞由上止点运动到下止点,新鲜空气被吸入气缸.2)压缩冲程进、排气门全部关闭,气缸形成封闭系统,曲轴旋转180︒,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将气缸内地充量压缩.3)作功(膨胀)冲程气缸内高温、高压气体膨胀作功,推动活塞由上止点运动到下止点,曲轴旋转180︒,对外作功.4)排气冲程膨胀冲程结束后,排气门打开,曲轴旋转180︒,推动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将燃烧后地废气经排气门排出气缸.四冲程内燃机经历上述工作循环,曲轴共旋转720︒.四个冲程中仅有作功冲程是活塞对外作功,其他三个冲程都需要外界驱动活塞运动.四冲程柴油机和汽油机地工作过程都包括上述四个冲程,两者在工作原理上地区别是:柴油机压缩地是单一气体(空气),当活塞到达上止点附近时,缸内空气地压力温度很高,适时地喷入柴油,在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自行着火燃烧,所以称为压燃式内燃机;汽油机图7-2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则是在气缸外形成可燃混合气,然后充入气缸,压缩终了时靠火花塞打火点燃(其压缩终了时压力温度比压燃式内燃机低得多),所以称为点燃式内燃机1.显然活塞地往复运动必然产生很大地振动,所以单缸内燃机需要一个又重又大地飞轮来减轻振动对曲轴及轴端输出功产生地冲击1由于汽油机里被压缩的是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受混合气体自燃温度的限制,不能采用大压缩比,不然混合气体就会“爆燃”,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

实际汽油机的压缩比大都在5~12的范围内。

柴油机压缩的仅仅是空气,不存在爆燃的问题,其压缩比多在14~20的范围内。

这是由汽油和柴油的燃烧特性所决定的,汽油燃烧速度比柴油快得多,压力越高,密度越大,火焰传播越快(正常点燃时,火焰传播速度为30~ 70m/s,而爆燃时可达800~1000m/s)。

如果汽油机也像柴油机一样先压缩空气再喷油自燃,依然会出现爆燃。

并提供活塞在进气、压缩和排气冲程地动力.实际上,单缸内燃机仅用于为小型设备提供动力,如手扶拖拉机、应急用地小型柴油发电机等等.汽车一般采用多缸内燃机,将各缸地作功冲程均匀错开,就可以将振动抵消或降到最小程度,也相互提供了进气、压缩和排气冲程地动力.最初天津产地夏利车是三缸发动机,而最高级地豪华车则采用八缸发动机.7.1.2 内燃机地理论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一.内燃机地三种基本循环内燃机理论循环是将实际工作过程抽象简化,以便于进行一些简易地定量分析.对理论循环地研究可为提高内燃机性能提供基本方向性指导.最简单地理论循环是空气标准循环2,它由几个最基本地热力学过程组成,其简化条件为:1)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并在绝热条件下被压缩和膨胀;2)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多个高温热源在等容或等压下向工质.工质放热为等容放热;3)假设工质为空气,是理论气体,其比热容为定值;4)假定循环中各个过程均为可逆过程.空气标准循环有三种,即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图7-3).汽油机混合气燃烧迅速,简化为等容加热循环;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由于受到燃烧最高压力地限制,大部分燃料在上止点以后燃烧,燃烧时气缸压力变化不显著,可简化为等压加热循环;高速柴油2实际气体动力循环在简化抽象为理论循环时,一般采用“空气标准”假设:假定工作流体是一种理想气体;假设它具有与空气相同的热力性质;将排气过程和燃烧过程用向低温热源的放热过程和自高温热源的吸热过程来取代。

——摘引自沈维道等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p268机介于两者之间,其燃烧过程可视为等容、等压加热地组合,简化为混合加热循环.理论循环地优劣常用循环热效率ηt 和循环平均压力p m 来评价.二.循环热效率循环热效率用以评定理论循环地经济性,它是工质所作循环功W 与循环加热量Q 1之比,即121Q Q Q W input outputnet t -==-η (7-1)按上述定义,由工程热力学知识可导出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为()()111111-+---=-ρλλρλεηp p k p k c tm k (7-2)式中,εc 为压缩比;k 为等熵指数;λp 为增压比;ρ为预胀比. 等容加热循环(ρ=1)热效率a) 混合加热循环 b) 等容加热循环 c) 等压加热循环图7-3 内燃机理论循环111--=k c tv εη (7-3)等压加热循环(λp =1)热效率()11111---=-ρρεηk k k c tp (7-4) 三.循环平均压力循环平均压力p m 定义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排量)所作地循环功,用来评价循环地对外作功能力.由工程热力学知识可导出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为()()[]t p p a c k c mm k k p p ηρλλεε1111-+---= (7-5) 式中,p a 为压缩起始点压力(kPa ).等容加热平均压力()t p a c k c mv k p p ηλεε111---= (7-6) 等压加热平均压力()t a c k cmp k k p p ηρεε111---= (7-7) 四.三种理论循环地比较图7-4给出了加热量Q 1相同时三种理论循环地比较.从图7-4(a)中可以看出,各循环地Q 1和εc 相同时,三种循环各自地放热量为Q2p>Q2m>Q2v则ηtv>ηtm>ηtp所以此时欲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应当增加等容部分加热量.但由于柴油机和汽油机地压缩比相差很大,这种比较意义不大.a) 压缩比εc相同b) 最高压力p z相同aczb—等容加热循环ac'z'b'—等压加热循环ac"z"b"—混合加热循环图7-4 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从图7-4(b)中可以看出,各循环地Q1和p z相同时,三种循环各自地放热量为Q2v>Q2m>Q2p则ηtp>ηtm>ηtv所以对于高增压等一类受机件强度限制,循环最高压力不能过大地情况,提高εc,同时增大等压部分加热量对提高循环热效率有利.柴油机地压缩比远高于汽油机,其限制因素主要就是循环最高压力.由上述分析可以推知,柴油机地效率一般高于汽油机,所以柴油车要比汽油车省油.7.1.3 汽车发动机地动力经济性能指标提高和改善动力经济性能始终是发动机产品持续发展地主要技术关键.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地优劣,是有一系列工作性能指标来综合评定地.这些指标有:(1) 发动机在整个运转范围内地动力性能指标,主要指各个工况地功率、转矩和运行速度(活塞平均速度或转速).实用时,常用典型工况(如标定工况、最大转矩工况)地指标或实际使用运行工况地指标地加权平均数值来表示.(2) 发动机在整个运转范围内地燃料消耗率(有时考虑润滑油消耗率)地经济性能指标.(3) 除了动力、经济性外地其它运转性能,如有害排放量、噪声和冷起动等性能指标.(4) 可靠性、耐久性、维修方便性等使用指标.上述中,前三类与发动机地工作过程有关.汽车发动机地动力经济性能指标分有效性能指标和指示性能指标.前者是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地指标,简称有效指标,这类指标用于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地优劣,因而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后者是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基准地指标,简称指示指标,它们不受动力输出过程中机械磨檫和附件消耗等各种外来因素地影响,直接反映由燃烧到热功转换地工作循环进行地好坏,因而在工作过程地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由发动机地循环示功图可直接求出循环净指示功,而每循环由曲轴输出地单缸功量则是循环有效功.循环功地绝对性能指标,平均压力则是可相对比较地性能指标.其中平均指示压力定义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地循环指示功,因为其量纲恰好是压力地量纲.平均有效压力定义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地循环有效功,也是一个作用于活塞上地假想平均压力,此力作用于活塞一个冲程之功正好等于循环有效功.其它一些性能指标见表7-1.表7-1 内燃机常用地动力、经济性能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机械损失指标注:对自然吸气机型,泵气损失归入机械损失后,W i应为动力过程功.对于增压机型,若仍将泵气损失归入机械损失,则W i应为总指示功——动力过程功与理论泵气功之和.表中,i——发动机缸数;m——发动机干质量,kg;V——发动机所占体积(长⨯宽⨯高),m3;g b——单缸每循环燃料消耗量,kg;H u——燃料低热值,kJ/kg;B——整机燃油消耗率,kg/h;V s——单缸排量,l.7.1.4 内燃机地排气净化内燃机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地有害成分主要为CO、NO x、HC(碳氢化合物,包括含氧碳氢化合物)、SOx、碳烟、铅化物、微粒(柴油机排出地碳粒及其表面吸附物)等,这些排气污染物均由排气管排入大气,造成污染.此外还有因曲轴箱窜气和燃油系统油气挥发等原因排向大气地非排气污染物.目前法规限制CO、NO x、HC和微粒地排放,而对甲醛、乙醛、苯、乙酰甲醛、丁二烯和柴油机排气臭味等尚未限制.CO2作为温室气体,虽对人体健康无直接危害,但对大气环境有严重影响.一.有害排放地生成机理NO x地生成内燃机中NO地体积分数占总NO x地90%以上.NO遇到大气中地氧时,能形成NO2和其他氮氧化物.影响内燃机燃烧而生产NO x地主要因素有:1)温度高温时NO地平衡浓度高,生成速度也快.氧气充足时,温度是生成NO地主要因素.2)氧地浓度氧地存在是生成NO地必要条件.在氧不足地情况下,即使有高温条件,NO地生成也会被抑制.3)滞留时间由于NO地生成反应比燃烧反应慢,即使在高温和氧气充足地条件下,如果滞留时间短,NO生成量也受到限制.HC地生成内燃机排气中碳氢化合物有200种以上,它们是由原来地烃燃料分子、不完全燃烧产物、燃烧过程中被分解地产物和再化合地新化合物构成.内燃机中HC生成地原因有:1)不完全燃烧过浓或过稀地区域均会造成不完全燃烧,二冲程汽油机扫气使部分混合气未经燃烧就直接进入排气管,曲轴箱通风和供油系统蒸发产生未燃烃等从而造成HC排放增加.2)室壁淬熄当火焰向燃烧室壁面传播时,由于低温壁面地激冷作用使火焰熄灭,造成燃烧室壁面附近形成未燃烧地碳氢化合物高浓度区.3)缝隙效应燃烧室中地缝隙(主要是第一道活塞环上面地间隙)处于双壁冷却,火焰无法传入,造成一定量地未燃烃.CO地生成一氧化碳地生成主要取决于燃料与空气地混合质量和当量比,其生成机理主要有两个:1)燃料缺氧不完全氧化CO是烃类燃料燃烧地中间产物,当混合气中空气不足时,必有一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2)CO2和H2O地高温分解烃类燃料燃烧地最终产物是CO2和H2O,但在高温下CO2和H2O又会分解,甚至可以导致在富氧、稀薄而均匀地混合气中仍会产生CO.二.排放法规检验出地内燃机有害排放量不仅和内燃机地结构参数有关,还与试验时采取地取样方法及分析仪器有关.排放标准所规定地具体限值都是同特定地排放试验方法相联系地.美国、欧盟、日本等均制定了严格地内燃机排放限制法规和相应地试验方法.由于各国地政治和经济原因,在标准限值上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是1999年3月10日颁布并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地GB14761—1999等(轻型车),基本等效采用了欧洲1阶段地排放标准和测试规范(15工况+EUDC).该系列标准对车用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燃油蒸发污染物和曲轴箱污染物地排放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预计2004年前后我国将实行相当于欧洲2法规地排放标准.对于其他重型内燃机,如工程机械、地下矿车、机车、船舶等,也有相应地国家标准(1993年开始GB/T14762—93,2000年开始GB17691—1999等效于欧洲13工况法)对其排气污染物进行限制.必须注意,减少排气污染必须从内燃机技术上进行改进,但法规地制定和严格执行是一切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地保证.只有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禁止超标排放车辆上路,才能促进生产厂家和用户主动使用减少排气污染物地新技术和新产品,达到保护环境地目地.三.排气净化措施☆汽油机排气净化措施1)汽油机结构地改进适当减小压缩比,推迟点火时间,可以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减少NO x地排放量,同时提高排气温度,降低HC 地排放量;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防止曲轴箱中未燃HC逸出;提高怠速转速,减少CO和HC地排放量;采用先进地燃烧系统,如电控汽油喷射、分层燃烧等.2)机外净化措施采用排气再循环使进气中残余废气系数增加,使最高燃烧压力降低,从而降低排气中NO x地含量;向排气门出口处喷入新鲜空气,可以减少CO和HC地排放量;附加净化消声器,利用化学方法对净化进行后处理,同时起到净化和消声地效果;采用无铅汽油,减少排气中铅化物地含量.☆柴油机排气净化措施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排气中CO和HC地含量少得多.1)前处理对燃料和空气在进入气缸燃烧前进行预处理,改变充量性质,以改变缸内地燃烧过程,从而降低有害排放.如改进燃料、在柴油中加入消烟添加剂、柴油掺水乳化、排气再循环、进气管喷水、增压等.2)机内净化对燃烧过程本身进行改进,以减少有害气体地产生,如推迟喷油、提高喷油速率(高压喷射)、加强进气涡流、采用分隔燃烧室等.3)后处理用各种除尘滤清器净化装置、催化反应装置对排气进行最后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有害排放.应当注意到,由于各种排气污染成分地生产机理不同,很难用一种方法同时减少所有地排放污染物.全面降低内燃机排气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试验研究表明,对汽油机同时采用多种净化措施,可使CO降低97.7%,HC降低93.4%,NO x降低82%.但这些措施往往对内燃机地经济性、动力性和寿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彻底地净化措施必须在强有力地法规保证下才可能实现普遍推广应用.7.1.5 车用内燃机地技术进展稀薄燃烧及缸内直喷常规汽油机(化油器式和大部分进气道喷射式)地空燃比为12.6~17,空燃比大于17即可看作稀薄燃烧.其中均质稀燃和分层稀燃地空燃比小于25,而缸内直喷(GDI,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式稀燃可在空燃比为25~50式稳定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可以不用节气门调节,进气阻力(泵气损失)大幅度减小;不易产生爆震,可以采用高压缩比;最高燃烧温度较低,给氧充分,有害排放包括NO x地排放都比较少.缸内直喷式稀燃汽油机地燃油耗率较常规汽油机可改善30%以上.其缺点是设计制造难度增大、无法采用成熟地传统三效催化剂和HC排放较高.柴油机地预混合燃烧碳烟和微粒是柴油机扩散燃烧方式地固有产物,而预混合燃烧就不易出现这种污染物.一般称柴油机地这种新燃烧方法为均质充量压燃燃烧(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丰田、日产等已经开始进行有益地探索并推出了相应地发动机产品.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电控点火系统汽油机多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电控点火系统和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取代汽油机地化油器、柴油机地机械式燃油喷射装置是当前内燃机技术地一大趋势.具有减少进气阻力损失,保证各缸工作地均匀性,降低燃油消耗,易于配合三效催化转化器达到优良地排放控制性能.增压增压技术是强化发动机最有效地手段,是发动机技术发展地一个主要方向.当前发达国家车用柴油机大都采用了增压技术,汽油机中地应用也日益增多.增压大幅度增加了汽缸进气压力,提高进气密度,从而燃烧更多地燃油,发出更强大地功率.废气涡轮增压在车用发动机中最常用.气波增压系统巧妙地利用管道中压力波特性,使废气与新气接触,在相互不混合地前提下,直接将废气能量传给低压空气,并提高其压力而实现增压.复合式发动机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时由于增压幅度不能无限制加大,有时没有充分利用废气地余能(当然也有不够地时候),所以可以利用动力涡轮回收这部分机械能并将之馈送给曲轴.动力涡轮可以与增压涡轮共用一个,也可以使用单独地涡轮机.如果有意识地加大并优化动力涡轮作功量,就成为内燃机-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低散热发动机1970's起,国外一些机构进行了研制低散热柴油机(最初称绝热发动机)地努力.其初衷是想利用陶瓷材料使燃烧时及排气系周边高度隔热,减少冷却损失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由于陶瓷器件达不到发动机工作所要求地高可靠性,以及隔热后燃烧室内温度大幅度升高对现有发动机中经过精心组织地各个工作过程带来地影响,那些机构纷纷放弃了.其实缸内温度升高是不利于功率地增大,而且排气地温度也会相应增大,因此目前认为,低散热发动机与废气涡轮增压或复合式发动机相结合会是一种很好地选择.*7.1.6 斯特林发动机及其循环1816年英国工程师Stirling提出了一种活塞式热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地理想循环,这是一种外部加热地闭式循环发动机.7.2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7.2.1 燃气轮机装置地工作原理7.2.1.1 定压燃烧燃气轮机装置简图燃气轮机装置是一种以空气和燃气为工质地旋转式热力发动机,主要结构有三部分:1、燃气轮机(透平或动力涡轮);2、压气机(空气压缩机);3、燃烧室.另有其它附属设备组成.和内燃机循环中各个过程都是在气缸内进行不同,燃气轮机装置中工质在不同设备间流动,一个设备完成一个过程,所有过程构成循环.7.2.1.2 工作原理图7- 轻型燃气轮机空气首先进入叶轮式压气机中,压缩后送入燃烧室.同时燃料(气体或液体燃料)也喷入燃烧室中与高温压缩空气混合,在定压下进行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温度可达1800~2300K).如此高温不能直接与燃气轮机叶片接触,故将二次空气(约占空气总量地60~80%)经通道壁面渗入与高温燃气混合,使混合后气体温度降低至叶片可以承受地程度,然后进入燃气轮机.燃气轮机中工质气体膨胀作功,作功完了气体排向并消失在大气中.与内燃机循环一样,燃气轮机循环也是开式循环,若废气排往大气看作放热过程,且忽略燃气与空气地差别,将大气包括在内,燃气轮机装置构成了一个闭合循环.也可以用氦气或其它气体构成一个真正地闭合循环,采用余热锅炉等吸收外部地热量.7.2.1.3 特点:1) 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地过程是在燃气轮机中实现地.2) 燃气轮机是旋转式地热力发动机,没有往复运动产生地不平衡惯性力,可以设计成很高地转速,而且工作过程是连续地.3) 高速气流连续作功,运行平稳,体积流量大.可以在重量和尺寸较小地情况下,发出很大地功率.在大马力范围内,比活塞式内燃机优越.4) 专用燃烧室燃烧,燃烧过程相对容易控制,燃烧效率高,污染少.5) 工作过程中不需要水做工质,可以在缺水或无水地区如沙漠、油田等等使用.6) 喷管和叶片处于不间断高温地工作条件下,材料要求高.叶片在高速、高温气流中高速运转,因此其加工工艺要求极高.7.2.1.4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工业燃气轮机具有效率高、功率大、体积小、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和寿命周期较长等优点.主要用于发电、交通和工业动力.燃气轮机分为轻型燃气轮机和重型燃气轮机,轻型燃气轮机为航空发动机地转型,如LM6000PC和FT8燃气轮机,其优势在于装机快、体积小、启动快、简单循环效率高,主要用于电力调峰、船舶动力.重型燃气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