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1水驱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舌进的流动特征
A.高低渗透层的速度差与它们的渗透率差 成正比。 B.随着水驱的不断进行,高渗透层的油被 排驱,层内阻力减小,而低渗透层阻力变化 不大,高、低渗透层阻力差不断增大,水更 多地沿着阻力更小的Kh流动,Es下降。 ——当渗透率级差大于3-5时,应作调剖堵水处理。
(3)舌进分析
a. 舌进的起因:层间非均质性和较大的油水 粘度差。 b. 舌进的后果:使舌进前缘提前突破,降低 垂向波及系数。 c. 舌进区内存在粘性指进。
(1)几种舌进现象
A. 层间不可渗透
水 水 油
Kh Kl
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无效流动,低渗透层尚留 下大量残(剩)余油。
B.层间可渗透
Kh Kl Kh
Kl
发生层间窜流。
C.均质厚油层的重力舌进
气 油
重力超覆 (Gravity override)
油 水
重力俯冲 (Gravity underride)
本章小结
•毛管力(Capillary Forces):阻力 •粘滞力(Viscous Forces):动力 •相捕集(Phase Trapping):动力与阻力抗衡的结果。 •被捕集相流动(Mobilization of Trapped Phases ) — Alternation of Viscous/Capillary Force Ratio 即 :提高毛管数,并保持稳定。 •被捕集相形成富油带:(Formation of an Oil Bank)
PA − PB = ( PA − Pw ) + ( Pw − Po ) + ( Po − PB )
根据毛管中的单相流公式,粘滞力:
8µLV ∆P = r2
毛管力: 因此:
Pc = Po − Pw
PA − PB 8 µ w xv 8 µ o ( L − x )v = − Pc + 2 2 r r 8[ µ w x + µ o ( L − x )] v = − Pc 2 r
(2) 当小毛管油水界面首先突破B点,此时在大 毛管中形成两个弯液面,油将以油滴形式存在。
水 PA 油 PB
问题:油滴运动时,毛管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3)残余油滴运动时,存在动力滞后现象,产生 附加毛管阻力
Pw1 前进角θ1 附加毛管阻力 Po ganglia Pw2 θ2后退角
Pw 1 − Pw 2 = ( Pw 1 − Po ) + ( Po − Pw 2 ) 2 σ cos ϑ 1 2 σ cos θ 2 = − + r r 2σ = (cos ϑ 2 − cos θ 1 ) r
同时实现水驱油的条件:
r1 < r 2 Pc 1 > Pc 2 − Pc 1 < − Pc 2 P A − P B > − Pc 2
v1>0, PA-PB> -Pc1 v2>0, PA-PB> -Pc2
2.油滴滞留情况
(1) 半径r和毛管力不同,V不同。
水 PA 水 油 r1 r2
油 P B
一般小毛管中速度快。大毛管中速度慢, 并留下残余油。
残余油的类型
• 孤岛状 • 珠状(滴状) • 索状 • 环状油膜 • 簇状油块 请参阅Reference: 郭 尚平院士著,《物理化 学渗流微观机理》, 科 学出版社,1990
3.排驱残余油滴的条件
水驱油的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并 且油滴越长,附加毛管阻力梯度越小,在一定 水驱油动力条件下,该油滴越容易被排驱。
( PA − PB + Pc )r v= 8[µ w x + µ o ( L − x)]
2
( PA − PB + Pc1 )r1 v1 = 8[µ w x + µ o ( L − x)]
2
( PA − PB + Pc 2 )r2 v2 = 8[µ w x + µ o ( L − x)]
2
v>0,水驱油 v=0,界面不动 v<0,油驱水
K w dPo VD = − ⋅ µ w dx
− K
w
(1)
(2)
µw VD = Ko Vf − µo
dP o Kw ⋅ dx µw = = M dP o Ko ⋅ dx µo
(3)
粘性指进分析:
(1)M>1,VD>Vf,指进发展 M=1,VD=Vf,指进稳定或无指进现象 M<1,VD<Vf,指进退化 (2)指进起因:层内微观非均质性(K差异)和较 大的油水粘度差。 (3)指进后果:使指进前缘提前突破,降低了平 面波及效率。
§3 水驱油采收率及提高采收率途径
一.水驱油采收率
水驱油采收率=达到经济极限时的采出油量÷地质 储量,它由下式确定:
η = Es ⋅ E D
Es:波及效率(Sweep Efficiency) ED:驱油效率(Displacement Efficiency) ——水驱油采收率一般在30%—50%OOIP。
二.波及区残余油形成机理及运移
孔隙介质有孔有喉,理论上建立毛细管模型


r
实际油层中多根毛管并联: •毛管半径不同,油水界面的推进速度不同。 •速度快的先被排驱,速度慢的留下残余油。
以亲水性并联毛管驱油分析为例:
1.并联毛管同时实现水驱油的条件
对于其中任一毛管:
PA 水 0 θ x Pw Po Pc 油 L PB
D.正韵律油层
K1<K2<K3<K4 水 水 水 水 油 油 K1 K2 K3 K4
底部水层,渗透率高,水流动快 顶部油层,渗透率低,油流动慢
垂向波及小
E.反韵律油层
K1>K2>K3>K4 水 油 水 油 K1 K2 K3 K4
底部水层,渗透率低,水流动慢 顶部油层,渗透率高,油流动快
垂向波及大
2.粘性指进(viscous fingering)
在排驱过程中,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 穿入油区的现象。 主流线
Center-line path
原始油区 波及区 Breakthrough △
将指进现象简化为指进模型:
Vf µw,kw vD µo,ko
Vf:主前缘速度,VD:指进前缘速度
K w dPw K o dPo ⋅ =− ⋅ V f = Vw = Vo = − µ w dx µ o dx
§2 微观水驱油机理及驱油效率
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of Fluids in a Reservoir
一.驱油效率E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在水波及区内长期注水,最终可形成不流动的小油 滴,这些油滴成为二次残余油。可见,在宏观水波及到 的油层范围内,微观上仍然存在未能洗涤的残余油。 ED:表示注入工作液在波及区内清洗原油的程度。
普通水驱,毛管力起支配作用。 毛管力与粘滞力相抗衡 粘滞力起支配作用
Sor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Nvc
一般水驱油的毛管数Nvc<10-6,普遍在10-7左右。
要使Sor显著降低,必须使Nvc增大102-104倍。 某毛管数下滞留下来的油滴,必须在更大的毛管数下才 能启动。
四.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途径
从Nvc着手,可增加µ,V,或降低σ,达到增大Nvc和 降低Sor的目的。
1.增加渗流速度V: 受到地面设施的限制,V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 2.增大µ: 聚合物驱,一般可增加几倍至几十倍,第二章讲述。
3.降低σ
表面活性剂驱,可降低至10-3mN/m数量级。第三 章讲述。 混相气驱,通过混相消除界面和界面张力。第四 章讲述。 4.降低µo 热力采油,相当于增加µw,第五章讲述。
渗流力学知识:
△ ——注水井 △ △ △ ——生产井






死油区 形成剩余油
波及区 存在残余油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的有效波及方法
△ △ △ △ △ △
裂缝发育油藏
有利,Es 高
不利,Es 低
油层波及效率低,是因为水驱过程中存在舌进 和粘性指进。
1.舌进(层间)
多层非均质油层中,油水前缘沿着高渗透层突 进的现象。
未波及区域留下剩余油。
§1 宏观水驱油波及效率
从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油层范围内,油区不能被注入 水完全波及到,水波及体积占该油层体积的百分比,称 为波及系数,即:
As hs ES = ⋅ = E A ⋅ Eh A h
Es表示注入的工作液在井网控制的油层区域内的 波及程度,包括面积波及系数和垂向波及系数。
第一章 水驱油机理
Mechanism of Waterflooding
目的:
• 了解水驱剩余油、残余油的形成机理。分析 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 探讨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被波及区内留下残余源自文库。
(1)垂向和平面波及效率 水 油
K高 K中 K低
低。 (2)波及区域的驱油效率 ED低。 ——水驱油采收率低。
二.毛管数(Capillary Number)
µ:排驱液粘度, V:渗流速度, σ:油水界面张力。 Nvc Nvc意义:表示在一定润湿性和渗透率的孔隙介质中, 两相流动时,排驱油滴的粘滞力(动力 µ V)与毛管力 (阻力 σ )之比。 Nvc是无因次数,当Nvc达到一定值时,油滴便能 流动。
三.减饱和度曲线(Desaturation Cur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