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建设 周建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茶园建设
作者:周建喜
第一节:茶园建设目标
茶园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要以优质高效为核心,实现茶园园林化、生态化、良种化,营造林与茶、茶与动物的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可循环发展的生态资源。
(一)、茶园园林化
在新形势下农业竞争中,生态资源是先决条件。国家农业区划总体范围内,结合上犹县的农业区域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建设园林化的现代标准茶园。做到新建茶园相对集中。或者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使茶区连片、茶行成条,适合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根据园区地形地貌,按茶园要求头有带帽、脚有穿鞋,营造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护林、防风林,在水沟、水渠、道路以及茶园四周要大力种树,美化茶区生态环境。
(二)、茶园生态化
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三)、茶园良种化
茶树品种是决定茶园产量、鲜叶质量和成品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建园时,首先考虑选择优良的茶树品种,充分发挥良种茶树的作用。要根据实际生产的茶类,结合上犹县茶园所在地的生态条件确定主要栽培品种及搭配品种,合理利用不同良种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茶树良种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二节:茶园园林化与生态化
长期以来,新建茶园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人为种植林木,特别是片面强调集中成片所开垦的茶园更是如此,导致茶园植被单一、茶园裸露、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和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据四川乐山市天福观光茶园调查,园林有效区较无林空旷区明显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气温,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表1)。
(1)调查时间:土壤水分是2004年8月上旬,气温是2005年7月中旬。
(2)茶园东、西、北三面有多年生的松树及杂木次生林,树冠平均高度为3m。
(一)茶园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无论是无公害茶叶基地,出口茶基地或有机茶基地,都应力争实现茶园生态化。即在实现茶园园林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造就一个良好的人工茶园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生态要素,又能为茶园生态调控,从而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茶园生态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茶园生态系统、茶园植物多样性与动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茶园生态系统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如农茶混植生态系统、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草模式生态系统等,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地营造各具特色的茶园生态系统。上犹县天骏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就是利用当地地形地貌以林茶生态系统建园。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循环的有序性,使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以及种群间的信息传递能有序进行。此外,生物的多样性和反馈循环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在生态系统的自动控制中,生态系统总是沿着能量消耗较少的方向演替,生物体自身的有效适应和生物间的共生是生态系统稳定机制的基础。就是说,没有生物的适应性,没有生物之间的相依存关系,生态系统就不能有调节和相对稳定的可能。
1.茶园生态系统的特点茶园生态系统属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农业生态系
统之一。茶树系多年生植物,成龄茶园树篷高度0.8m左右,与大田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和生态条件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基本上不随时间(季节)变化。茶园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包括:
(1)单植茶园:此类茶园多数是开荒植茶而成,茶园植被单一,物种多样性差。10年以上成龄茶园除茶树外,连杂草也极少。由于茶篷篷面扩张,篷内荫蔽度很高,篷面受阳光直射,但篷内却只有微弱的散射光。使篷面温度高于篷内,篷内湿度又高于篷面。单植茶园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单一,优势种突出,一级消耗量很高,二级消耗的动物(天敌)数量却因栖居环境缺乏人为因素干扰数量很低。
在单植茶园中,初级生产者几乎只有茶树,对光、水、热、营养的利用效率也较低,特别是对于土壤元素和营养的利用明显较为单一,茶树大量集中地吸收同一类型的土壤营养元素,导致土壤矿质元素循环失调和营养平衡失调,相应的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也因此发生不良变化。根际微生物是活化土壤营养、促进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生物,它不仅改变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分解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的毒素。同时,微生物对于导致植物根部病害,或者抑制根部病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单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地上部分赖以生存的昆虫种类、小哺乳动物、禽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很低,而一些种类的丰度却很高,这是导致单植茶园病害猖獗的重要原因。
此外,单植茶园进行品种更新时,土壤忌地残毒现象十分严重。茶农早就知道,老茶园发展为新茶园时,幼苗生育不良,长势差,生长速度慢,远不如新辟茶园或新垦荒地种茶好。其原因就在于单植茶园对土壤营养、矿质元素的过量消耗,导致新植幼苗营养不良。老茶树根系分泌物的毒素不利于新苗的根系生长,微生物群落的单一化也不利于土壤元素的循环和转化。此外,老茶树的根、茎、叶、花、果、残留土壤中,对幼苗生长不利。
因此,单植茶园的最大特点是缺乏植物多样性和相应的动物多样性,昆虫优
势种突出,生物控制和生态控制都难以实现。
(2)农茶混植茶园生态系统:主要是在幼龄茶园中,为了提高茶园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护幼龄茶树在高温季节免受阳光暴晒,适当间种一些农作物。
农茶混植模式中,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农作物本身带有的昆虫群落随之进入茶园。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粮食作物的昆虫群落与茶树昆虫群落交混一起,形成新的群落,各方占据特定的生态位或生态空间。立体生态位也增容很多。此外,由于灌溉和荫蔽等原因,粮茶地土壤湿度一般高于单植茶园。在农茶混植模式中,宜选择花生一类的豆科作物,因为花生匍匐在地面生长,对土壤表层覆盖率很高,整个茶行全被花生叶茎覆盖,其保水、保湿、防雨的作用很强,对杂草也有相当的控制能力。花生对氮的需求量低,但对磷、钾需求量高,而茶树则相反,所以在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冲突。花生本身还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禾本科吸肥力强大,会与茶树争肥,不宜使用。这种农茶混植模式很适合用在上犹县退耕还林改建成的新生茶园中。
(3)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果树与茶树混植是当前新辟茶园和老茶园改造中的常见模式。在退耕还林中,农民为了取得经济效益,又做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不少山区退耕种茶,在茶园中栽培果树。常见的果茶生态系统包括桃树+茶树系统,李树+茶树系统,苹果树+茶树系统,梨树+茶树系统,杨梅树+茶树系统,柑橘+茶树系统等。在四川不少地区可见柑橘与茶树混植模式,柑橘种类包括红橘、脐橙、广柑、甜橙等。茶树品种多为四川群体种、浙江群体种与福建乌龙茶。在果茶生态系统中,即每2行茶树(2m~3m)栽1行果树,果树株距3~4m。果树生长5年后使茶园的荫蔽度可达20%~40%;10年后果树树冠扩大,茶园荫蔽度增加。
果茶系统中的生态位比单植茶园扩张很多,立体生态位远远高于单植茶园。由于摘果、剪枝等管理,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干扰,特别是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使茶树上沉积的农药增加。不少果树害虫也危害茶树。所以,作为生态茶园的建设,不主张推广果茶模式。
(4)林茶生态系统:林茶混植系统是近几年退耕还林中新辟茶园的重要栽培模式。老茶园的生态改造中,除增植果树外,在茶园周围也种植林木,以改变生态环境。林木种类包括杉树类,桂花树、松树类、梧桐、黄柏等。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的栽培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经济林木,黄柏之类的林木,直接有序种于茶园中,其密度视树冠大小和林木大小而定。此类茶园在林木成林后的荫蔽度很高,可达60%~80%,茶园中基本只有散射光,直射光线被林木树冠挡住。园内温度比单植茶园低2~5℃,湿度高10%以上。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林木昆虫、茶园昆虫混一处,构成了相当复杂的群落结构。鸟类和捕食性猛禽类也增加。园内昆虫群落结构随林木种类、树冠形态、荫蔽程度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茶树螨类、蚧类、叶蝉的种群数量较低,农药施用量也较低。另一类是嵌合式,即茶园周围被林木包围。如果周围林地面积较大,茶园本身便形成所谓的“林窗”,从而使茶园内风速降低、湿度增加、温度降低。茶园的荫蔽度视茶园面积而定,如果茶园面积小,周围是高大乔木,茶园早晚荫蔽,中午受直射光照射。此类茶园中的昆虫群落与林茶混植系统有相似之处,但茶树受固有害虫,如茶毛虫、茶梢蛾的危害较重,对螨、蚧、粉虱的控制能力也较差。如果林地包围的茶园面积很大,例如6670㎡(10亩)以上甚至数十亩成片,此类茶园实际已形成了单植茶园生态系统,林地对茶园的生态影响很低。
林茶混植系统对于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能量循环有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