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魏晋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
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
的对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
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
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五地感受到
人生短暂的悲哀,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
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
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强烈的现实主义。建安文学不仅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各国混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而且表现出一种结束灾难、重建繁荣统的国家的强烈
愿望和责任感
2高扬的政治理想。建安七子大都胸怀大志,能够正视现实,富有优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志愿。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
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特点,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多骨气高傲,以文才武略而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
己独特的风貌
4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文学表现的个人情感带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这—方面是由连年战乱引发的社会灾难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企图克服种种困难,重建统一国家的进程中所付
出的巨大牺牲造成的。
5人生短暂的哀叹。
影响:—,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次折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
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
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自然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
普通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和理。陶诗重在写心。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三,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陶渊明自然诗风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情感的率真和语言的自然。
南北朝
谢灵运
谢灵运诗歌的优缺点:
优点:语言鲜丽清新,善于描摹意象,
缺点:情景分离,结构单一,搬弄典故,生僻难懂。
在文学史上地位和影响: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
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从陶到谢诗风的改变:
1,从写意到摹象。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风的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是结束了
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那么谢就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
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审美情趣,出现了“情
必极貌以写物,弄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
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泛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
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
玄学和魏晋诗歌的关系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影响了谢灵运的山水诗。
玄言诗名词解释: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永明体
名词解释: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机等“竟陵八友”。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其中谢朓的成就较高。
内涵:形式上讲究声律和对偶,风格上讲究清新流利晓畅。
作家:沈约,谢朓
特点: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
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
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
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
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主张: 根据汉字发生的高低,长短来定四声,并规定八病,讲究声律。
地位:“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
即将出现。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
“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
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
《文心雕龙》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