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读后感

合集下载

坚持教学三十年心得体会

坚持教学三十年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年。

这三十年,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三十年,也是我个人成长和不断探索的三十年。

在这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无数挑战与收获,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坚守初心,不忘初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去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三十年里,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

3.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沟通。

三、关爱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在这三十年里,我始终关心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

我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充满挑战的事业,从业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培养学生的才华、品德和健康发展。

回顾我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成长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教育领域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其次,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富有耐心和责任的工作。

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克服问题,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积极的和睦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关系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指导他们的学习并激发他们的潜力。

此外,家校合作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的经验来看,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积极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项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和潜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回顾我三十年的教育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和使命。

历史在告诉我们什么_感悟数学教育30年_曹培英

历史在告诉我们什么_感悟数学教育30年_曹培英

人民教育2008.22REN MIN JIAO YU30年,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

但这30年对于新中国的发展来说,又显得非同寻常,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限于时间、篇幅和水平,只能略陈点滴思绪。

我是1977年秋正式踏上讲台的。

当时,学校里几位老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感慨是“枯木逢春”。

而全体教师都能深切感受到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首先是1977年冬,重新打开了关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它不仅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也使全社会重新关注教育质量。

紧接着是1978年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各学科教学大纲,同年秋季,根据这套大纲编写的新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十年动乱之后的学科教学由此步入正轨。

可见,邓小平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在恢复高考、重建教育评价体制的同时,还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材建设。

早在1977年8月,他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关键是教材。

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课程教材改革的30年,和高考改革30年一样,值得我们回顾、总结。

面对当前课改的讨论与争鸣,我们不妨往回看,从历史的足迹中找寻经验和教训,也许更能让我们看清现今的纷扰。

以数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例,1978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采取了“精选、增加、渗透”的策略。

精选是指保留传统算术内容中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删除过繁的四则计算、应用题和复名数四则等。

增加的是代数和几何的初步知识,即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正负数的四则计算,以及三角形内角和、轴对称、扇形等内容,旨在改善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渗透的内容是集合、对应、函数和统计的数学思想。

这些变化,包括首次将学科名称由“算术”改为“数学”,在当时的震动是比较大的。

后来应各地多数教师的建议,删去了正负数的四则计算,其他内容在处理上不断有所改进,但一直保留至今,说明1978年的改革,总体上比较稳妥,但也有操之过急之处。

00序: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00序: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徐文彬(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或新出现了若干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通过回顾这30年来的研究状况,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可能发展,应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现实依据和创新源泉之一。

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10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

一、通论对小学数学及其思想的理解、领会与把握,应该是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及其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就当下的小学数学而言,其四个内容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中的知识技能固然不可或缺,但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可能更为重要[1]:函数(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譬如,四则运算、面积计算、试算)思想最重要(贯穿数学的所有领域);“数形结合”在小学是可能的;“寓理于算”(中国传统数学的特征之一)的思想容易被忽视(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而图形则是推理和计算的直观模型);而且“把变量与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和寓理于算的思想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而对于“数学本质”的把握可能也不可小视[2]:小学数学教师应“展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譬如,对“0为什么是自然数”的理解可能就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对“感受100万粒米有多大”的把握则是一个关于“数的结构”问题;对“什么是代数”的领会则是,要掌握“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实行对消和还原,是算术和代数的根本区别”;对“小学几何内容增加”的理解应是,“现在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学,包括直观几何、度量几何、演绎几何、运动几何、坐标几何这五大块,但直观几何最根本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对“什么是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把握应是“数学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头脑中的直觉”足矣;对“小学里为什么要渗透平面坐标思想”的理解应是,“最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编者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的系列文章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其中《小学数学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应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继续推出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整体教改实验三个方面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的系列文章,以便大家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的全貌。

徐文彬(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10097)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知识、教学思维、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我国农村师资发展等问题。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简要回顾与现实反思,我们发现,关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而且多集中于教师知识领域及其延展。

因此,如何整合相关研究以形成更为一般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尤其是其知识结构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领域
【编者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的系列文章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其中《小学数学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第一篇: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读后感这些天来,读了《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感触可以说是颇深《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是由喻平主编的。

这本书从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教师的心理,从而结合对数学教育心理的研究,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迁移、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从而,对我国数学研究得以反思并且提出一些数学教学的观点,最后去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最后实践在教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

当今,我国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都是主要以自己的经验为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

但是,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层面,不去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这样,可能得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学不到知识,甚至是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主要讲了一些关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心理研究。

作为一个即将踏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教育中对学生心理了解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新一代的数学教学者,我们应该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从而,来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考虑教师的教学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

数学教学效果不仅和教师息息相关,更是与学生本身密不可分。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针对学生实际的情况,做出最适应最好的教学安排。

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学到数学知识,学得知识更牢更丰富。

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充分体现,实现一个有生命的数学课堂。

思政课程实论——教研30年思考与实践 读书笔记

思政课程实论——教研30年思考与实践 读书笔记

思政课程实论——教研30年思考与实践读书笔记《教研30年思考与实践》是一本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的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作者在教育领域30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政课程实践经验,为我们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提供了指导。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据,论证了思政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指出,思政课程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灵魂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思政课程教学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重视。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作者提出了“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这本书强调了思政课程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作者认为,思政课程教学的评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作者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和方法,如学生测评、教学反思和课程评估等,帮助教师全面评估教学,并及时反思和改进。

通过评价和反思,思政课程教学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这本书提出了思政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认为,思政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作者提出了一些未来发展的方向,如开展实践教学、跨学科教学和国际交流等,以扩大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研30年思考与实践》为我们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思政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并及时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以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同时,我们要关注思政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二篇)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二篇)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一直坚持教育事业已经有了三十年的经验,这些年来,我无数次面对学生的笑容,无数次经历着与学生们的亲切交流,无数次感受到教育给予我的快乐和满足。

三十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

三十年前,当我走进教师的职业,我就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和传播文化、思想和道德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它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每当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大的满足和喜悦。

其次,教育是一种艺术和智慧的结合。

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慈爱和智慧的心灵。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好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再者,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过程。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在这三十年间,我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和进修,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还积极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相信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体验,也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和启发。

最后,教育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成才和塑造他们品格的责任。

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行为端正、言行一致,在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状况,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深深理解到了教育的伟大和意义,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尊贵和光荣。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

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见证了无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职业中,我体验到了无尽的喜悦和承担。

三十年来,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下面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关爱与尊重。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他们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我们需要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长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

教育无止境,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关键。

三十年来,我一直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多个层面的知识。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敢于创新和尝试新事物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教育的成功需要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起点,而学校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阶段。

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我一直和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与家长商讨并解决学生的困难。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

教育需要耐心和毅力,学生有时会犯错误或遇到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2024年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2篇)

2024年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2篇)

2024年三十年教师心得体会感想三十年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漫长得不可想象的,而对于一个千年华夏古国来说,却是短暂的,短暂得似乎只有一瞬间。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听妈妈讲她孩提时代的事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

妈妈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她比城市中的人们更能体验到改革开放的巨变。

当时流行着一句话:“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那时,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都很少,只要谁家里有一辆自行车,不论好坏、新旧,在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都有一个可以夸耀的话题。

而朋友们也都会争先恐后的借。

那时,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如果结婚时用一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行车去接媳妇,那么脸上就会更有光彩。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用自行车去接媳妇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而又抬不起头的事啊。

可见,当时与现在的出行差异是天壤之别。

既然自行车都那么少,那么汽车就更别提了。

当时中国的汽车是凤毛麟角,有驾驶执照的人就是少之又少了。

所以那时的司机就被人们“顶礼膜拜”。

要是谁认识了一个司机,那么他在别人面前就会觉得脸上有光。

而这种风气在乡下就更重了。

模样好条件好的姑娘都愿意嫁给开车的。

嫁给了司机的既神气又美气,而没嫁成的呢,整日泪潸潸的以泪洗面。

载客司机更牛气,如果他不想走,那是绝对没有人敢催他的。

现在与以前比那可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行车已经变成最让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

汽车的喇叭在街上形成大合奏,就光看私家车的车牌号字母从一位已经变成了两位,还有那一座座的4S店,一条条的汽车街,都是以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现在人们的家里已经数字化了。

南京统一安装的数字电视,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每家都必备的电话座机,人们自由看世界的窗口:电脑互联网……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在梦中也不敢想象的。

那时,一台黑白的____寸电视就是一家人的无价之宝、掌上明珠。

如果想看电视,要么就挤在有电视的家庭的门口从门缝里看,要不然就只有碰运气了—因为在夏天,偶尔会有人会把电视搬到屋外,这时,大家就会呼朋唤友,搬桌子抢凳子,争先恐后的来看。

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读《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有感

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读《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有感

教学评价过去 的研究为基础 ,了解新课改下
种评 价方 式无疑严 重阻碍 了学 生身 心 的健
教学 目标 ,运用科学 的测量和评价手段 , 对
数学教学评价 的发展动态 ,提高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 【 l 】 涂荣豹 . 杨骞, 王光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 3 0 年叫】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 0 l 0 , 0 3 .
简 明国际教育百科 全书・教学 ,下肌 M 】 北 京 :科
学教育 出版社 , 1 9 9 0 .
到学生分数低的一面 ,给学生戴上 “ 差 生” 的帽子 。却没看到学生个性的一面 ,没有用
【 3 】 丁朝蓬. 新课程f f > o l " 的理念与方田. 中国教育

发展是与社会 、 学 习、家庭息息相关的 , 所 以如果我们想要全方位的评 价学生 , 就必须
学教 学评 价是 数学教 育评 价的重要 组成部
分。
综合这三个方面 , 脱离了其中任何 一个环 节
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不 全面的, 也是不公 平的 。
数学教学评价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 其 具体标准有三个 : ①效果标准 ; ②时间标 准 ;
[ 2 】 中央教 育科学研究所 比较教育研究室 编译
康发展 。 重则使得学生偏离 学习轨 道走上 犯
罪 的道路 。这也是 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虽 然选拔 了人才可同时也流失 了大量 的人才 。
因为教师都会以分数高低去评价 、判断一个
学生 的学 习能力以及今后 的发展前景 ,只看
数学 教学 过程 中做 出收益或 价值判 断 的过

学 的最优 化 ;④ 建立对 数学教 育 的激励 机
制。

1980~2010:我的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

1980~2010:我的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

1980~2010:我的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刘坚【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世界性的教育转型,我国也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当时年近70岁的张奠宙教授这样写道:"跨入21世纪,中国迎来教育大变革的时代,百年难遇。

……能够亲历大的变革,是我们的一种幸运。

‘人生能有几回搏?’……愿我们在改革的风浪中搏击,在改革的潮头上冲浪……20年后,历史将会记得你在大变革中的英勇搏击。

"(张奠宙,"在改革的潮头上",《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5期)时至今日,新课改已逾十五年。

推动新课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时会听到不同的评论,甚至是批评。

刘坚教授作为本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这次数学课程重大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十五年来,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面对挫折,都一直坚守在改革之路上。

是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他矢志不移地坚持推进新课程?在推进新课程的道路上他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实践和反思?详情请阅本期的"人物聚焦——刘坚专辑"。

阅读本专辑后,也许,对于课程改革,一直坚守的您,更坚定了信念;迷茫中的您,增添了一份前行的力量;犹疑中的您,多了一点尝试的冲动。

【总页数】9页(P4-12)【作者】刘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3.07【相关文献】1.1980~2010:我的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 [J], 刘坚2.1980-2010: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J], 邬沧萍;谢楠3.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及意义 [J], 彭国翔4.近三十年(1980—2010)彝族宗教研究述评——基于彝族原生宗教的视角 [J], 唐钱华5.中国香港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回顾:“成果”“亮点”“挑战”与“反思” [J], 张侨平;黄毅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数学教育提高研究三十年》成效结果公报

《中国数学教育提高研究三十年》成效结果公报

《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成果公报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时间:2013-05-30 阅读次数:0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喻平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课题批准号:DAA080080)。

课题组成员有:徐文彬,涂荣豹,曹一鸣,谢明初,杨骞,李善良,黄秦安,武锡环,王光明,张维忠,宋晓平,连四清,宁连华。

一、内容与方法对我国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数学教育研究的状况进行全面检视,分为五个大的方面: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30年;中国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30年;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中国数学文化研究30年。

具体探讨:(1)数学教育的哲学观与文化观的历史演变研究;(2)数学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视角的综合研究;(3)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转换研究;(4)数学教育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趋向研究;(5)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理论研究;(6)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历程研究;(7)数学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发展脉络研究;(8)数学学习心理的多元解读与整体诠释研究;(9)数学课程教材的历史演变与实践尝试研究;(10)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现代数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历史、逻辑与认识相统一”为基本立场,以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为方法论原则,主要运用纵向比较研究方法并辅之以横向比较以探明“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线,运用理论思维研究方法以确立我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新传统”,并运用经验总结和“元分析”研究方法以明确这“30年”的经验与教训为根基,以为未来10年的数学教育研究发展和实践改善提供借鉴与参考、全景展望和方向引领为目的。

二、结论与对策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真正的发端是20世纪70年代末,追溯到此前,只是一些零散的、以教材编写为主流的研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科开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

《中国数学研究》读后感

《中国数学研究》读后感

《中国数学教课研究30 年》读后有感在看完了《中国数学教课研究30 年》这本书后, 得益良多,固然以前接触过数学教课方面的其余书本,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这本书是对过去念书经历的回想,更为深了有关数学教课理论在脑筋中的印象。

下边就经过不一样的章节说说我对这本书各个部分的理解。

“数学教课论”这个词是从教课论发展衍生而来的,它是数学教育领域中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学科。

自然,它的产生,既是数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必定,也是数学教育实践的呼喊。

跟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为急迫地搜寻能对实质教课产生帮助的数学教课理论,这既说了然我们目前的教课论系统还不够完美,还不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相同也能够看出,数学教课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实践是敦促它发展的不停动力。

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因此数学教课目的确实立是相当重要的,教课目的是教课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归纳性的、整体的要求,它限制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课的发展趋向和总方向,对这个教课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

只有数学教课目的获得确定,教材的编写,教课的内容,教课的进度等才能随之确定。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确定数学教课目的的依照之一,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在不一样的历史期间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1995 年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教育目标作了规定:“教育一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定与生产劳动相联合,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种教育都一定贯彻履行的教育目标,它也为我国教育目的确实定指了然方向。

同时,一般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数学抽象性、谨慎性和应用的宽泛性的特色还有学生的年纪特色等都是确定数学教课目的的依照。

数学教课目的确实立相同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教课工作带来了利处,它能决定教课内容的选择装备以及教师在教课时采纳的教课方法、教课手段和教课过程的设计。

相同,数学教课目的确实定也为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导向作用,学生更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完美自己也更能知道数学学习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有哪些,自己应当如何去达成这些要求。

从教数学30年工作总结

从教数学30年工作总结

从教数学30年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在过去的30年里教授了数不清的学生,见证了他
们的成长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也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从教数学30年的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学需要耐心和毅力。

30年来,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聪明好学,有的懒惰散漫,有的自卑自闭。

但无论他们的性格和学习状态如何,我都始终坚持以耐心和毅力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相信,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我认为教学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我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我要说的是教学需要热爱和责任。

在过去的30年里,我深深地热爱着
我的教育事业,对每一个学生都负有责任感。

我始终相信,只有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学生负责,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从教数学30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和美好。

我将
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为更多的学生带去知识和希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的经验和感悟能够对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

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thematics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作者: 张维忠;孙庆括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与文化
页码: 41-4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数学文化;数学课程与教材;数学教学;数学学习
摘要:回顾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30年的主要历程及取得的成绩,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研究水平不高,研究问题的层面不够均衡,选题范围狭窄,研究角度单一,缺乏实证研究,缺少理论研究者与中学一线教师的紧密合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读后感在看完了《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这本书后,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接触过数学教学方面的其它书籍,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这本书是对以往读书经历的回忆,更加深了相关数学教学理论在头脑中的印象。

下面就通过不同的章节谈谈我对这本书各个部分的理解。

“数学教学论”这个词是从教学论发展衍生而来的,它是数学教育领域中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学科。

当然,它的产生,既是数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教育实践的呼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迫切地找寻能对实际教学产生帮助的数学教学理论,这既说明了我们当前的教学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同样也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实践是敦促它发展的不绝动力。

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所以数学教学目的的确立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这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

只有数学教学目的得到确立,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容,教学的进度等才能随之确立。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确立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它也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同时,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数学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年龄特点等都是确立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数学教学目的的确立同样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好处,它能决定教学容的选择配备以及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同样,数学教学目的的确定也为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导向作用,学生更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也更能知道数学学习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有哪些,自己应该如何去完成这些要求。

它同时也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激励作用,如果通过努力发现自己离教学目的越来越近,这无疑是最大的奖励。

它也能产生评价和调控作用,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并调整下一步的方向。

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各成分之间的辨证关系的理解也是关键,现存的观念主要有三种:①“教师中心论”的教学过程观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②“学生中心论”的教学过程观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只需要通过教师辅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学习的过程③把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成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中新观念的提出,现在的我们更加倾向于把数学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更加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在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过不断地观察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有更大程度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我想,这才应该是数学教学过程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它不同于人类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表现在①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而是通过间接的经验,这就使得知识的学习也学只是机械的、表面的。

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间接知识也是一门艺术,这也对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②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环境大多在教室,是脱离现实的。

所以,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可通过数学教具、模型、幻灯片、数学软件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这样知识的述才不显空洞和单调,对学生来说也更加有说服力。

同时,因为实践环境的特殊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是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或者当遇到问题时,看问题是否能转化为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这样才能让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也克服了实践环境特殊性的弊端。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学对象的实际背景,数学的研究对象还不像物理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具有特殊的、具体的物质运动的事物,而数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从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数量上或结构上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和数学理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树立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对抽象数学思维的兴趣的观念。

数学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部分,逻辑思维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这也是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比如中小学有大量的算法、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合并同类项、配方和恒等变换等,都是抽象的表述,不一定有什么好的实际背景和应用模型来解释,这就需要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所学知识所才用的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讲解法、问答法(包括“启发式”)、探索法(包括观察、实验、抽象——形成理论或定理,实际应用,检验理论)。

在课堂上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知识也是不易的,切忌一律“满堂灌”的讲解法,这一点现在的老师在经过数学教学改革观念的吸收后基本能做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中融入了问答法和探索法。

这种现象是好的,但这些方法是否使用得当还有待商榷。

很多老师的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认为这样就完成了数学教学改革所提出的任务,但问的容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像类似”这样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它们并不具有实际效用。

好的提问是一堂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了高中函数概念以后,老师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并比较初高中函数概念的差别,同学们可发现高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函数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与高中函数与集合和映射有了关系,比初中函数的概念更加复杂、抽象。

这样的提问才能帮助学生比较知识并巩固知识。

除此之外,探索法发现法的应用并不适合每一知识,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就应用别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是要给学生自主探索这样的机会的,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纵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但一学期2到3次的探索活动课是应该保证的。

探索法的使用帮助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独立,同时也对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更加坚信、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数学教学方法的使用中一般来说,首先必须用激发动机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实现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其中特别是启发学生思维),如认知方法、逻辑方法和探索、发现的方法等,来实现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最后采取督促检查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理解教材。

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讲授法并不一定导致机械学习,发现法也不一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数学教学手段是指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设备。

它包括数学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场所等。

好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教师如果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再用语言进行讲解,这样立体几何在学生们看来并“不立体”,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时,这样的授课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可以把立体图形的全貌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立体几何,教师也避免了很多死板的语言。

同样,在学生们刚刚接触抛物线时,并不能清楚的描绘出抛物线的运动轨迹,运用动画软件可以向学生演示抛物线的轨迹,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抛物线的上升下降趋势,为单调性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动力。

最后,数学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兼顾有利于理解原则、教学手段简单化原则、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原则等。

这样,才能让教学手段的使用发挥最大功效。

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复式教学、辅导自学、合作教学等。

影响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有师生数量,学校的物质资源,课程的性质和容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对于师生数量,如果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师资比较充裕,教学组织便可以小型化,更多地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反之,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又比较缺乏,就不得不采用大型化的教学组织,更多地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或采用二部制、导生制及复式教学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贫困山区采用的是不同年级在同一班级选用不同时段进行授课的复式教学法。

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具体容也制约教学组织形式。

是偏重于认知发展的课程,还是偏重于技能操练或形成价值观念的课程;是理论性认知还是事实性认知的容: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都各有其相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差异小,宜于集体教学;差异大,则宜于个别教学。

在有些国家,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之所以较为常见,其中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移民多,流动人口多,学生中途转学者多,而各学校的课程计划及教学要求、质量不一,造成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成绩高低悬殊,差异显著。

于是,实行分组教学似乎就成为一种良策了。

对于教学组织形式,我个人比较喜欢合作教学。

我觉得合作教学的合理利用会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为对于班级授课制而言,老师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学生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就近原则第一时间与同学讨论,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再向老师请教,这样既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可以共同学习。

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程培养目标,来制订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容,设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问题是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效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明白数学教学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理念是提高教学效率。

而教学效率的高低体现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动机,在动机的激发才能真正使学生长时间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

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设计包括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数学原理教学设计、数学习题教学设计,不同的知识类型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比较关心情景——问题提出教学设计环节,我觉得这个部分的设计好坏与学生对一个新知识引入的观感有直接的影响。

情景——问题的设计不合理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会直接影响他接下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坏的可能导致这部分的厌学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