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抗惊厥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抗惊厥药物在小鼠身上的作用,了解其抗惊厥效果。

实验材料:小鼠、苯妥英钠(抗惊厥药物)、马钱子碱(引起惊厥的物质)
实验步骤:
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

2. 对照组:给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试验组1:给小鼠注射苯妥英钠。

4. 试验组2:给小鼠先注射马钱子碱,引起惊厥后再注射苯妥
英钠。

5. 在给小鼠注射药物之前,记录小鼠的基础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等。

6. 给小鼠按照相应组别注射药物。

7. 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特别是是否出现惊厥症状。

8. 在注射药物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观察小鼠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变化。

9.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惊厥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

实验结果:
1. 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2. 试验组1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

3. 试验组2小鼠在注射马钱子碱后出现惊厥症状,但在注射苯妥英钠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

实验结论:苯妥英钠具有抗惊厥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惊厥症状。

该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癫痫等惊厥相关疾病的选择之一。

抗惊厥药实验报告

抗惊厥药实验报告

抗惊厥药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抗惊厥药物的实验研究,探索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实验中使用20只SD大鼠,雄性,体重200g左右。

- 抗惊厥药物:实验组分别注射了苯巴比妥钠、扑痫酮和丙戊酸钠;对照组注射了生理盐水。

- 惊厥诱导剂:使用登记犯错碱,按照一定剂量注射给动物,来引发惊厥。

- 实验器材:包括药物注射器、静脉注射器、惊厥诱导剂注射器等。

2.2 实验步骤1. 大鼠适应期:在实验开始前,将大鼠放入实验室环境中,让它们适应至少3天。

2.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

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抗惊厥药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3. 药物注射:将相应的抗惊厥药物或生理盐水注射到大鼠体内,注射剂量根据药物说明进行调整。

4. 惊厥诱导:在药物注射后30分钟,使用登记犯错碱按一定剂量注射给大鼠,引发惊厥。

5. 观察记录:观察每只大鼠的惊厥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次数,并做好记录。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得出以下结果:组别药物惊厥时间(s) 惊厥持续时间(s) 惊厥次数实验组1 苯巴比妥钠25.3 ±3.1 12.4 ±1.5 3实验组2 扑痫酮26.8 ±2.9 10.6 ±1.8 2实验组3 丙戊酸钠23.9 ±2.5 13.5 ±1.3 4对照组生理盐水45.6 ±4.2 20.8 ±2.1 64.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中注射的抗惊厥药物与对照组的生理盐水相比,在惊厥时间、持续时间和次数上均有显著差异。

苯巴比妥钠组的大鼠在惊厥时间和持续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

扑痫酮组的大鼠在惊厥持续时间上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丙戊酸钠组的大鼠在惊厥次数上最低。

综合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苯巴比妥钠和扑痫酮对于控制惊厥具有良好的效果;2. 丙戊酸钠在惊厥次数上的表现最好;3. 对照组的大鼠仅注射生理盐水,惊厥时间、持续时间和次数均较高。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观察抗惊厥药物对中枢兴奋药物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作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惊厥反应的疗效。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物(如尼可刹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惊厥反应。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本实验选取苯巴比妥钠作为抗惊厥药物,观察其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的防治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动物: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鼠垫、秒表、温度计。

3. 药品:0.8%苯巴比妥钠溶液、2.5%尼可刹米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3. B组:作为实验组,给予0.8%苯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

4. C组:作为实验组,给予2.5%尼可刹米溶液腹腔注射。

5. 30分钟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反应。

6. 在观察过程中,若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安乐死,解剖观察脑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在给予生理盐水后,无惊厥反应。

2. B组小鼠在给予苯巴比妥钠后,无惊厥反应。

3. C组小鼠在给予尼可刹米后,出现惊厥反应,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急促、意识丧失。

其中,惊厥发生时间为给药后5分钟,持续时间为10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3. 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惊厥反应,说明生理盐水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兴奋作用。

4. 实验过程中,C组小鼠出现惊厥反应,说明尼可刹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证实,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引起的惊厥反应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抗惊厥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癫痫发作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平衡,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抗惊厥作用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选取实验动物(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分别给予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给予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和氯硝西泮,观察不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观察其行为和神经系统表现。

实验结果,对照组小鼠在电击刺激下出现癫痫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60秒,发作次数为5次。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苯妥英钠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给予丙戊酸钠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但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给予氯硝西泮组小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减少。

实验讨论,苯妥英钠是一种经典的抗癫痫药物,其通过增加GABA的作用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丙戊酸钠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但其机制可能与苯妥英钠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而氯硝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其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抗癫痫作用。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妥英钠和氯硝西泮具有显著的抗癫痫作用,能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丙戊酸钠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但相对于苯妥英钠和氯硝西泮的效果较弱。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本实验结果为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抗癫痫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结果仅针对小鼠模型,临床应用时还需进一步验证。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为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惊厥实验报告小鼠

抗惊厥实验报告小鼠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惊厥的抑制作用,以评估其抗惊厥效果。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的全身骨骼肌不自主收缩。

二甲弗林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广泛兴奋,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或防止惊厥的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鼠垫、手术器械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3. B组:苯巴比妥钠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

5.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5分钟。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左右出现惊厥,但症状较A组轻微,持续时间约3分钟。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惊厥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约1分钟。

1.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二甲弗林引起的惊厥。

2. 苯巴比妥钠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惊厥症状。

3. 地西泮具有更强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其更快的药效和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有关。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引言:抗惊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和其他形式的惊厥。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分析抗惊厥的有效性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对照组小鼠接受安慰剂治疗。

通过记录小鼠的行为表现、脑电图和神经递质检测等指标,评估抗惊厥的疗效。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发作频率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发作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减少。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脑电图显示出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脑电活动的稳定性增加和异常放电的减少。

神经递质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明显增加。

实验讨论:抗惊厥药物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过高的水平会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引发惊厥。

而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的发作。

因此,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谷氨酰胺和GABA的水平,达到控制惊厥的效果。

此外,抗惊厥药物可能还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是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调节因子,过度活化或抑制这些通道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发惊厥。

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控制惊厥。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抗惊厥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离子通道活性有关。

然而,抗惊厥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改善抗惊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抗惊厥实验结果表明,抗惊厥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惊厥发作。

这一疗效可能与药物对神经递质水平和离子通道活性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抗惊厥药物的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抗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抗惊厥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或预防癫痫发作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惊厥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同组别,每组10只小鼠。

分别注射不同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随后观察小鼠的癫痫发作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1. 不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鼠的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苯巴比妥钠能够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卡马西平:该药物也显示出一定的抗惊厥效果,但相对于苯巴比妥钠来说,其抑制作用较弱。

这可能与卡马西平主要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活性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的抗惊厥效果较差,无法有效地抑制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丙戊酸钠主要通过增加GABA的释放来发挥作用,但在实验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 药物的副作用: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肌肉松弛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与苯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卡马西平:该药物在实验中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显示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可能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

而丙戊酸钠的抗惊厥效果较差,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些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存在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选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结论:本实验初步探究了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分析了其机制和副作用。

机能学实验报告抗惊厥

机能学实验报告抗惊厥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2. 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模型的影响。

3. 掌握抗惊厥药物筛选方法。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急性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惊厥阈值,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惊厥的目的。

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利用最大电休克(MES)和戊四唑(MET)诱导惊厥,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物: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电休克仪、记录仪。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对照组、苯巴比妥钠组、地西泮组。

2. 给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苯巴比妥钠组注射苯巴比妥钠(50mg/kg),地西泮组注射地西泮(10mg/kg)。

3. 诱导惊厥:各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采用最大电休克法诱导惊厥,记录惊厥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 恢复观察:惊厥发作后,观察小鼠恢复情况,记录恢复时间。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2. 苯巴比妥钠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3. 地西泮组:小鼠在给药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潜伏期为(X±SD)min,惊厥持续时间为(Y±SD)min。

六、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能降低小鼠的惊厥阈值,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 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对小鼠惊厥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有关。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惊厥的药物选择。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引言抗惊厥是人们对尽一切可能防止癫痫发作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药物抗惊厥作用在医学界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几种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本实验以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体重范围为20~25g。

2.实验药物分别选用戊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氨甲喋呤(Amethopterin)、异戊巴比妥钠(Phenytoin)作为实验药物。

药品均由药学实验室提供。

3.实验组织实验分为正常组与抗惊厥组。

将小鼠分为3组:戊巴比妥钠组、氨甲喋呤组以及异戊巴比妥钠组。

每组20只小鼠。

实验前30min给药,药量均为10ml/kg。

4.实验操作接种中枢手术后,运用配备好各种样式电极等治疗器械,给小鼠制造惊厥刺激,监测小鼠脑电图并统计数据。

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的惊厥阈值数据统计显示,戊巴比妥钠组的惊厥阈值平均值最高,为13.5mA;异戊巴比妥钠组和氨甲喋呤组分别为7.5mA和10mA。

与其它两组实验组相较,戊巴比妥钠组的抗惊厥程度较强。

2.小鼠脑电图实验操作过程中,小鼠脑电图的实时监测显示,药物的使用对小鼠的脑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戊巴比妥钠用药后小鼠脑电图呈现α波主导,氨甲喋呤和异戊巴比妥钠与之均有所不同。

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戊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最强、氨甲喋呤次之、异戊巴比妥钠最弱。

而从脑电图的监测情况来看,各组药物的应用都会对小鼠的脑电波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药品的使用应因人而异,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药品效力以及实践经验,加以酌情调节。

参考文献[1]Jackie M, Alistair WD, Paul BS, et al. The anticonvulsant retigabine attenuates nociceptive behaviours in rat models of persistent and neuropathic pain[J]. Eur J Pharmacol, 2007, 563(1-3): 66-750.[2]Chen A L, Rogawski M A. Allopregnanolone effects in anxiolytic and anesthetic models of nociception in rats[J]. Psychopharmacology, 2014, 231(18): 3685-3694.[3]Basbaum A I, Fields H L. Endogenous pain control systems: brainstem spinal pathways and endorphin circuitry[J]. Annu Rev Neurosci, 1984, 7: 309-38.。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癫痫发作形式,它会导致肢体抽搐、意识丧失以及其他神经症状。

为了寻找有效的抗惊厥药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评估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本实验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惊厥发作,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给予惊厥诱导剂来引发肢体抽搐。

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每组10只小鼠。

第一组作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药物处理。

第二组接受常规的抗惊厥药物治疗。

第三组接受新开发的抗惊厥药物。

第四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结果:通过观察各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对照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均较高,证明了惊厥诱导剂的有效性;2. 常规抗惊厥药物组的小鼠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明显减少,说明常规药物对惊厥有良好的抑制效果;3. 新药物组小鼠的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与常规药物组相当,未达到预期的疗效;4. 安慰剂组的小鼠抽搐时间和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未表现出任何抗惊厥效果。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常规抗惊厥药物对于惊厥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新开发的抗惊厥药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其配方或剂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副作用的可能性。

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1. 寻找更有效的抗惊厥药物:可能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结合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2. 探索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脑电活动、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等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3. 个体化药物治疗:考虑到惊厥的病因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开展个体化的抗惊厥药物治疗研究,寻找更适宜的治疗方案。

4. 药物副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抗惊厥药物的副作用,更好地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本实验结果为抗惊厥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常规药物对于惊厥的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小鼠的影响。

实验中采用垂直钩试验法和电刺激惊厥模型,通过观察小鼠的反应和行为表现,评估药物的抗惊厥效果。

实验方法:1.药物本实验使用的药物为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和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分别按剂量1.5mg/100g和300mg/kg体重制备。

2.小鼠本实验选用体重介于20-30g的雌性和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3.垂直钩试验首先对小鼠进行垂直钩试验,将小鼠扣在透明的垂直钩上,观察小鼠的表现和行为反应,并记录小鼠的钩爬时间。

钩爬时间指的是小鼠从被扣在钩上到下落所需的时间。

4.电刺激惊厥模型电刺激惊厥模型是采用刺激仪器对小鼠进行电刺激,观察小鼠的惊厥反应,包括抽搐、失去知觉、角弓反张等症状。

实验中采用的电刺激参数为24V,1mA,5秒钟。

5.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只小鼠。

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组注射苯妥英钠,第三组注射丙戊酸钠。

实验步骤如下:① 所有小鼠先进行垂直钩试验,记录钩爬时间。

② 小鼠进行电刺激惊厥模型,观察惊厥反应,并记录时间。

③ 第二组注射苯妥英钠,第三组注射丙戊酸钠,剂量为上述所述。

④ 分别在注射药物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再次进行垂直钩试验和电刺激惊厥模型,观察小鼠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实验结果:对照组小鼠钩爬时间为20.86±0.82秒,注射苯妥英钠后小鼠钩爬时间分别为24.32±0.94秒、23.98±0.92秒、23.78±0.91秒、23.45±0.89秒,注射丙戊酸钠后小鼠钩爬时间分别为22.76±0.87秒、22.67±0.86秒、22.43±0.85秒、22.36±0.84秒。

注射苯妥英钠组和注射丙戊酸钠组小鼠的钩爬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五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  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组别治疗组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预防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808给药268总计10616治疗组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NS808给药268总计10616结果计算法:1: X2检验X2=(|AD-BC|-0.5*N)2N/(A+B)(C+D)(A+C)(B+D)X20.05=3.481 p<0.05X20.01=6.635 p<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P<0.05差别无显著性P≤0.05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 组别治疗组 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 预防组组别 无惊厥 惊厥或死总计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治疗组总计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结果计算法:1: X2检验X2=(|AD-BC|-0.5*N)2N/(A+B)(C+D)(A+C)(B+D)=3.481 p<0.05X20.05X2=6.635 p<0.01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 P<0.05差别无显著性P≤0.05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一、实验背景惊厥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癫痫、脑炎、脑外伤等。

抗惊厥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治疗和预防惊厥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为临床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2. 探讨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 苯巴比妥钠:0.8%溶液- 尼可刹米:2.5%溶液- 生理盐水3.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 1ml注射器3支- 鼠笼一个4. 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编号为A、B、C组。

2. A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8%溶液,0.1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

3. 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30分钟后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

4. C组:皮下注射尼可刹米(2.5%溶液,0.1ml/10g),记录惊厥发作及症状出现的时间。

5. 观察指标:- 惊厥发作时间- 惊厥持续时间- 惊厥程度四、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5分钟,惊厥程度为轻度。

2. B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10分钟,惊厥程度为中度。

3. C组小鼠在注射尼可刹米后30分钟出现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15分钟,惊厥程度为重度。

五、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B组和C组相比,A组小鼠的惊厥发作时间缩短,持续时间缩短,惊厥程度减轻。

这表明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2. 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苯巴比妥钠可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惊厥阈值。

抗惊厥实验报告总结(3篇)

抗惊厥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惊厥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快速而频繁的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2. 学习抗惊厥药的筛选方法,了解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影响。

3. 探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等。

2. 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等。

3. 动物:小鼠12只,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3. B组: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4. C组: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惊厥发作时立即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

5. 观察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及持续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肌肉强直、抽搐、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3. C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

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以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减轻症状。

2. 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a.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通过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神经元放电频率,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b. 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等,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浓度,提高神经元抑制性,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3. 本实验中,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a. 苯巴比妥钠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

b. 苯巴比妥钠可以抑制神经元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七、实验结论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引言: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症状,常常伴随着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对惊厥的抗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白鼠、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电击器、观察记录表等。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实验组的白鼠注射不同药物,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通过电击器诱发白鼠惊厥,记录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惊厥治疗的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妥英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苯妥英钠具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

2. 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另一种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丙戊酸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不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抗惊厥作用。

3. 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常用于抗惊厥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苯巴比妥钠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苯巴比妥钠的作用机制与丙戊酸钠类似,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 地西泮: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镇静和抗焦虑治疗。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地西泮后,白鼠的惊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持续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表明地西泮不仅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等药物对惊厥具有一定的抗作用。

其中,苯妥英钠和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仍需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抗惊厥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常用抗惊厥药物对惊厥的抗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培养的小鼠(雌性,体重20-25g),镇痛针,阿托品,苯妥英钠,地西泮,生理盐水。

三、实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2. 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组A注射阿托品,组B注射苯妥英钠,组C注射地西泮,组D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

3. 每只小鼠经过3天的食物禁食和水禁水后,置于实验观察笼中。

4. 通过电学刺激,诱发小鼠进行癫痫惊厥。

5. 记录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

四、实验结果通过对4组小鼠的观察和记录,得到以下结果:实验组A注射阿托品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10秒,持续时间为30秒。

2. 有2只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B注射苯妥英钠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15秒,持续时间为40秒。

2. 有3只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C注射地西泮的小鼠: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5秒,持续时间为20秒。

2. 所有小鼠在注射后未发生惊厥。

实验组D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对照组):1. 平均惊厥发作时间为20秒,持续时间为60秒。

五、实验分析1. 阿托品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效果,能够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2. 苯妥英钠的抗惊厥效果相对较强,能够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3. 地西泮对惊厥具有很好的抗干预效果,能够迅速终止惊厥发作。

4. 生理盐水无明显的抗惊厥效果,不能延长惊厥发作时间和减少持续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阿托品、苯妥英钠和地西泮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效果。

2. 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最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终止惊厥发作。

3.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无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小鼠的抗干预效果,得出了阿托品、苯妥英钠和地西泮对惊厥具有一定的抗干预效果,其中地西泮的抗惊厥效果最好。

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于惊厥的干预治疗。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而抗惊厥是一种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癫痫发作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小鼠均通过电刺激诱发惊厥,然后给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苯妥英钠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活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而卡马西平则通过阻断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抗惊厥的效果。

此外,实验还发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在抗惊厥效果上存在副作用。

苯妥英钠可能导致嗜睡、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卡马西平则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副作用。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权衡其疗效和副作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讨论:药物治疗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个体差异和耐受性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本实验只是初步评估了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并未涉及其他药物的评估。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评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这对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癫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耐受性的存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完善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在医学领域中,抗惊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非自愿的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状态,常常伴随着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针对这一病症,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各种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次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其抗惊厥作用的可靠性。

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多个实验组。

每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并观察其对小鼠的抗惊厥效果。

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对小鼠进行了基础检查,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然后,我们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而实验组分别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和氯硝西泮等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刺激的方法来诱发小鼠的惊厥。

通过对小鼠进行电刺激,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出现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等典型的惊厥症状。

然后,我们记录下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小鼠在电刺激下出现了明显的惊厥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而实验组中注射了抗惊厥药物的小鼠,在电刺激下的惊厥症状明显减轻。

尤其是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小鼠,其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是两种有效的抗惊厥药物。

它们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惊厥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小。

而氯硝西泮的抗惊厥效果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药物对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而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而氯硝西泮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些观察结果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通过对不同药物的抗惊厥效果进行评估,验证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作用。

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初步的实验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药理学5 抗惊厥实验

药理学5 抗惊厥实验

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抗惊厥的作用
【试验目的】
学习抗惊厥药的筛选方法,也就是通过观察药物对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影响。

本试验是观察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安定)对二甲弗林诱发小鼠惊厥的影响。

【试验原理】
二甲弗林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的中枢兴奋药,剂量过大可引起整个中枢广泛兴奋,诱发惊厥。

镇静催眠药等中枢抑制药均可明显抑制中枢,从而产生抗惊厥的作用。

【试验材料】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
药品:0.07%二甲弗林,0.5%苯巴比妥钠,0.1%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鼠12只,18-22 g,雌雄不限。

【试验方法】
1、小鼠编号,称重,分三组,4只/组
2、给药: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 30 min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 →观察惊厥症状(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
B组(苯巴比妥预处理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 ml/10g → 30 min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观察惊厥症状(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
C组(地西泮治疗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 ml/10 g →记录惊厥发作(痉挛、跌倒、强直或死亡)及症状出现的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1 ml/10g
【试验结果】
【试验讨论】
【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环境要求安静,避免声、光刺激;
②捉拿小鼠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引起小鼠活动增多而影响试验结果;
③小鼠禁食6-12小时,以增加觅食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实验器材:
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
2.药品:%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
3.动物:老鼠
实验方法:
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10g体重;2号鼠 ip %苯巴比妥钠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
(2)治疗组:3、4号鼠ip %尼可刹米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10g体重,4号鼠%苯巴比妥钠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
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
实验结果:
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
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
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
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
表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
组别治疗组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
预防组
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
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
治疗组
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总计
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
结果计算法:
1: X2检验
X2=(|AD-BC|*N)2N/(A+B)(C+D)(A+C)(B+D)
= p<
= p<
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
P=2*(1+B+2D/1+S+2D+2C)B*(1+(ABC/N)
P<0.05差别无显着性
P≤0.05差别有显着性
p≤0.01差别有非常显着性
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结果计算:
N=A+B+C+D=0+6+8+2=16
预防组:
P=2X(1+B+2D/1+B+2D+2C)BX(1+(ABC/N)
=0.018≤0.05差别有显着性
治疗组:
P=2X(1+B+2D/1+B+2D+2C)BX(1+(ABC/N)
=0.018≤0.05差别有显着性
讨论:
1.大剂量尼可刹米为什么引起惊厥?
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微弱兴奋作用,剂量过大可引起惊厥。

中枢兴奋药基本都可以导致惊厥
2.苯巴比妥钠为什么能解救尼可刹米所致的惊厥?
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循环中枢神系统后与Y-氨基丁酸受体结合,引起氨基丁酸受体开放时间增加,cl-内流增加,导致细胞超级化,中枢兴奋性降低,达到抗惊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