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辨证法知识点整理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1、自然哲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探索“存在与演化”的问题,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如何演化发展。
2、科学哲学:一是静态地分析科学,把科学看作是由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它的性质和结构;二是动态地分析科学,把科学看作是一个依照一定方法进行的探索过程,考察知识如何获得、怎样检验与评价、如何被接受。
3、技术哲学:技术的定义与本体论;技术知识的程序论;技术知识结构论;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技术与文化;技术价值论与伦理学;4、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是从静态上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律;二是从动态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共同演化发展的规律。
5、科学技术史: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历史演进。
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教育功能1、性质(1)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科学和技术所做的哲学分析,揭示自然界及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的一般规律;(2)交叉性、综合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广泛交叉与结合,是“理科中的文科”又是“文科中的理科”。
2、教育功能(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正确的自然观能引导人们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可以提高人们按照世界本来的辩证面目去认识世界的辩证思维能力。
(2)拓宽视野,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用全局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由无限多样的、表现出各种属性和作用的物质实体所组成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世界。
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统一性:自然界无限多样的事物及其属性关系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选答6题,每题5分,共30分)1、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2、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自然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5、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6、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7、反科学;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
8、科学范式:1)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经典力学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性2)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和世界观(如绝对时空观)——非理性9、技术共同体:指一定领域中具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维系的整体10、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到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11、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一,辨析题(4*10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
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产生无数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无质的区别而只有大小、形状的差异;原子以不同秩序和位置结合起来,产生物体;灵魂为光滑精细、运动极快的、圆形的原子结合而成,因而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
牛顿的万有引力将两个天体看成是两个质点,天体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将自然界数学化,将自然界完全地分析出量的、数学性的一面,质的东西被抛置一边,自然界才能表现出其机械性(原意即“力学的”)来。
牛顿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物质仅具有消极被动的惯性,自己绝无能力改变运动状态,“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若要改变这种运动形态,须得外力的推动。
近代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具有时空绝对性和决定论因果性。
在物体与物体的关系上,近代自然观认为只存在机械的关联,即除了物体之间的机械接触(如推、拉、碰撞等)外,不再有其他形式的关联,物体除了机械的变化(如速度、形状、大小等)外,不再有其他变化。
近代自然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
但是,近代自然观有其固有的缺陷,那就是看不到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多样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变化性,把自然界看成是静态的和一下子造成的东西,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运动变化的原因。
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出现了组成部分或组成的前身所不具有的,甚至对于部分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实体与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性,因而需要用高一级组织层次的语言加以描述。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相互关联)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请以某种自然观产生为例,谈谈对自然观产生方法论的理解。
答: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对自然界的一般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2、本题以生态自然观产生为例,来阐述对生态自然观产生方法论的理解。
3、生态自然观的产生:人类社会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不断展开各种实践活动,新的技术革命不断涌现,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严重的威胁着人来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等等。
因此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状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进行知识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出人与环境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生态科学。
人们对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4、对生态自然观产生的方法论的理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的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与变化相统一的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着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与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过程集合体”2.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3.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5.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6.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7.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8.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系统自然观: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产生无数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无质的区别而只有大小、形状的差异;原子以不同秩序和位置结合起来,产生物体;灵魂为光滑精细、运动极快的、圆形的原子结合而成,因而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
牛顿的万有引力将两个天体看成是两个质点,天体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将自然界数学化,将自然界完全地分析出量的、数学性的一面,质的东西被抛置一边,自然界才能表现出其机械性(原意即“力学的”)来。
牛顿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物质仅具有消极被动的惯性,自己绝无能力改变运动状态,“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若要改变这种运动形态,须得外力的推动。
近代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具有时空绝对性和决定论因果性。
在物体与物体的关系上,近代自然观认为只存在机械的关联,即除了物体之间的机械接触(如推、拉、碰撞等)外,不再有其他形式的关联,物体除了机械的变化(如速度、形状、大小等)外,不再有其他变化。
近代自然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
但是,近代自然观有其固有的缺陷,那就是看不到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多样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变化性,把自然界看成是静态的和一下子造成的东西,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运动变化的原因。
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出现了组成部分或组成的前身所不具有的,甚至对于部分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实体与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性,因而需要用高一级组织层次的语言加以描述。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相互关联)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第一章第一节二、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与其相互关系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其原则第二章第二节一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第三节一、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与动力第三章第一节二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第四节一(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的客观性问题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新兴科学的哺育;(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一,辨析题(4*10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
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绪论1、何谓自然辩证法?①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不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②研究对象: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主要内容:自然观(核心内容)、科学观(科学方法论)、技术观(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辨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辨证法与自然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辨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造物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辨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自然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的一些运动规律。
③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形态,分别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基本思想:①万物的本源—物质性的元素—自发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根据)②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界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原因归于事物的内在的力,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
—朴素的辩证法③“自然”的涵义—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基本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3)意义: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第一章P50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第二章P96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第三章P114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四章P131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第五章P150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第六章P180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第七章P202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第八章P230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第九章P2553.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5. 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6. 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第十章P2801.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2.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6.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第十一章P204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2.简述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一、简答题1、自然辩证法含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1基本思想: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重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自然辨证法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交叉学科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其他组织)而言的:组织是指从系统外部直接引入模式信息,并按此模式建构系统模式的过程。
理解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由外部输入的,而不是由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
在逻辑学中演绎法称为演绎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方法最一般的形式,它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假设,小前提是所研究的个别事实的判断,结论就是从一般已知原理或假设推出的对个别事实的新判断。
系统及其基本特点: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
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系统论包括了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混沌理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
技术问题:围绕着如何做的问题,可以把技术问题看成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社会需求推动下,根据自然规律提出的,要求创造、改进或革新旧技术各形态的,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历史主义学派:着眼于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在科学中引进了科学以外的因素,如社会因素,科学家的心理因素,科学家集团的要求和心理状态来审视科学范式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的科技哲学派别。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哲学的确立,标志着‘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范围(仅供参考)1科学技术含义及二者关系。
答: 科学技术含义: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实际运用。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二者关系:☐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世界,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自由度大,出成果时间长,劳动个体性强。
☐科学的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著作、报告,往往公开发表。
☐科学没有特别具体的社会目的,科学追求真理。
☐技术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技术活动计划性强,出成果时间比较短,劳动群体性较强。
☐技术的成果一般表现为产品、装置,往往有专利。
☐技术有具体的社会目,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
☐1、根本目标一致☐2、互为前提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3、相互渗透2什么是系统自然观。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第一章第一节二、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第二章第二节一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第三节一、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第一节二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第四节一(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的客观性问题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18世纪末和19(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
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
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
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
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电磁理论。
1865 年,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中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
(5)化学: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
1828 年韦勒用氰酸与氨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线。
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律的变化,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联系起来。
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
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1)组分与结构间的关系。
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
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环境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3)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通过结构直接决定和支配系统的功能。
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4)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4.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2)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
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
由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通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讲:(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人类必须自觉地用伦理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行为加以约束,把影响自然的行为限制在既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亦有利于维护其他物种的生物权利范围内。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自然界的多样性证明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元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利益高于部分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本]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
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6.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课本]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过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科学的见解。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18 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
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
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
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
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6)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的累积性是指一切有限的科学成就都存在于整个科学事业之中,成为整合科学理论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