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教学理念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引言: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对这一理念的观点和理解。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本概念1.1 传统教育与新课标教育的区别1.2 新课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1.3 新课标教育的主要特点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广度探索2.1 学科知识的教学-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2.2 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培养2.3 课堂教学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 个性差异与多元教学三、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度探索3.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个性化发展与差异化诊断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转变- 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3.3 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培养- 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培养- 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总结与回顾: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经过上述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突破和改革。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新课标教学理念也要求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创新者的角色,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最终,我们相信通过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构建更加积极、高效和有益的教育体系。
观点和理解:我个人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持支持态度。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教学理念通过改变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倡个性发展和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努力。
结论: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2年版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原来的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上的具体区别
2022年版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原来的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上的具体区别一、更加突出学生中心2022年版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原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更加注重素养导向新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这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三、更加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更加注重实践与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体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强调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它要求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与原课程标准中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评价。
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之对比-4页精选文档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之对比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截然不同。
本文既探讨其不同之处,又提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必要途径。
一、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不同之处1.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学得不好。
教师总觉得,如果不讲,学生就不会,因此,能多讲就多讲,加班加点地讲,“填鸭式”地讲,“灌输式”地讲,课上讲不完,课下继续讲,搞得学生既昏昏然,又不知所以然。
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于是,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客体。
根据陶行知的说法:学生被动接受多,启发诱导少;教法一成不变多,灵活新颖少。
不少教师为自己苦教但效率不高而忧虑,不少学生为自己苦学但进步不快而苦恼。
2.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泛泛地讲,学生默默地听。
教师只管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因此,学生动手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学生打瞌睡。
这样,不仅教学效果无从检验,还压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实现主动学习,甚至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
3.“四大脱节”后果的产生在传统教学中,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备课的中心任务,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却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
由此,产生“四大脱节”后果,即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脱节、教育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脱节以及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脱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必要途径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焕发生机,就要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其必要途径有五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少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模板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陈出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新课程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新理念新理念是指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
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本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应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
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语文教师仍在走着老路,他们并不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区别。
而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新课程改革就很难成功。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哪些不同点呢? ?1. 教学目标不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
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
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整合性,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它要求教育目的观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于鉴赏、表达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它是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功能,促进教育更好地培养现代人的必然结果。
?2. 教学内容不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
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
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3. 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
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
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教育理念比较与分析
传统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与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从传统教学设计到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体系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本文将对传统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其特点及优缺点。
一、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传统教学设计是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角度出发,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而系统的传授和规范化的知识结构。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备考和应对考试。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重视课件的规划和设计,强化学生的功夫感,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此基础上,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任课教师往往会增加更多的习题和作业,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
传统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传授,特别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课堂教学重视复读和讲解,考试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特点现代教育理念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出发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强调学习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师不仅以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为目的,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为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方法比传统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此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也成为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重要特点之一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掘潜力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各种教学方法。
三、传统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缺点1.传统教学设计优点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可以完整地传授整个知识体系,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复习和作业;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提高学生对考试的警觉性和学习动力,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旧课标与新课标理念不同
旧课标与新课标理念不同旧课标与新课标理念不同,1、目标不同,旧的目标注重知识,新的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2、倡导的教法不同,旧课标强调怎么教,新的强调怎么学即授人以渔。
3、主体不同,旧课标主体是教师,新课标注重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认字量及会写的字都有所减少★★★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删掉旧版“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1. 识字与写字:删掉旧版“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 阅读:增加“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五)具体建议 2. 关于阅读教学新增: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3. 关于写作教学新增: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要关注作文的写作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笔的过程。
★★5. 关于综合性学习新增: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新增6.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1. 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新增“识字的评价”: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1. 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新增“写字的评价”: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2. 关于阅读的评价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要以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删去“文体”的把握★★★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2. 关于阅读的评价精读:新增“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2. 关于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阅读:新增“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二、评价建议(五)具体建议3. 关于写作的评价新增: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
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对比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在课前、课上、课后的时间和精力大致分配传统教学:1:2:7新课改:7:2:1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多是不要求学生预习,如果要求了学生预习,在课堂上预设的流程在生成时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课堂上所有的知识对学生都是新的,在初中的课堂上如果有小学的知识点,老师也要讲,这种情形在以上比例中的第一位数字就应该是0,这样做导致课堂效果低差,学生取得高分数只能依赖课后大量的复习与考试。
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有的学生发下来新课本就可以很快通读完整本书;新课前所有学生都要预习,以“多数学生上课能讲”为目标,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课前,这样学生取得高分数是显而易彰的。
二、怎样处理课堂前后的预习和作业分成四种教学理念:课前0预习,课后有作业(传统理念);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过渡理念);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课改理念);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课改理念)。
从教学效率方面考虑,是越来越高。
第一项是传统的理念(学习滞后,反馈时间过长,学生是“奴隶”,学习被动);第二项我们在操作(但是学生很累),第三项我们穿插着尝试(着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四项是最高境界(学生负担最轻,完全自主,教是为了不教,很多教育名人是这样做的)我们的导学案等同教师带领学生的预习方案,应该向学案过渡,倡导学生自己学什么自己确定,自己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
在课上总体当堂检测当堂清。
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对比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
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
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
传统备课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之比较
传统备课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之比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一个步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生搬硬套、讲语法,翻译课文,拿来主义是多数教师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以教材为主的备课方法,有时脱离了学情,传统的教案设计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全体学生被一刀切,他们被看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教案要求全体学生理解力、认知力、接受力完全一致。
在实践中传统的备课设计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差异,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
那么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备课有哪些特点呢?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如何做呢?一、传统备课过多强调教材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课程资源教科书是向学生传送信息的工具,教师有时会按照教科书讲授,灌输其中的知识。
新课标提出高中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课程理念。
我们应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不能局限于课本。
社会、环境、网络、生活都是我们知识的来源。
大多数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因学生的不同、环境不同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
优秀的教材都具有灵活性,留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模块七第21单元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多方位地设计了Epidemics Explained的教案,这一课学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传染病,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到网上查寻信息:a、黑死病,b、禽流感,查寻完后填写以下表格。
Diseases When WhyHow many people diedBlack DeathBird Flu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传染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增强了健康意识,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灵活地扩大了课程资源的使用,网络也成了我们的教学好帮手。
二、传统备课过于重教法,忽视学法传统的教学只教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
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完成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最看重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我们眼里的好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认认真真地记的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1、学习主体的确定教师由原来的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在对话中,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着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
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一语道出了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或去照搬别的优秀教师成功经验和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差异,地区的差别,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等等,都决定教师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或千篇一律地走老路。
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
4、适当放飞课堂思维教师开始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5、教路多元化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
勇敢地越出“教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关注学生的“插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也是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欢迎参考!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
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十六讲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备课备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课呢?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首要的是理念。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以更好地提升备课能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是:一、对备课的认识不同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因而,多数教师对备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书写教案上。
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好了。
衡量老师备课是否充分、认真的标准是什么呢?看教案就行了,教案写得好,写得详细认真,课就备得好。
理由很简单,写教案前你不分析教材,不查找资料,不研究教法能把教案写好吗?所以多数教师就干脆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教案写好了,备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而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呢,则将教案的完成仅仅看做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备课是一个动态的延伸过程,它是有始无终的。
备课不仅有课前备课,而且还有课后备课,也就是课后对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进行反思、分析、评价。
从广义的角度看,备课是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终生备课。
既包括有形的教案(纸质的或电子的),更包括融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的,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无形教案。
所以,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是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的广义的备课。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听了一节公开课后感慨到:这节课表面上只花了15分钟准备,实际上却是我一生的准备。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是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第二个差异。
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知识本位”为依据的,围绕着教师能教授多少知识,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而展开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不同银杏小学代秀芬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要突破以往的成规相当的难。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有: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传道者”。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纠正。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限于一问一答式,缺乏质疑问难,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无探索、创新可言,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学习方式。
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
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我认为新课程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我认为新课程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即由原来的教师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本。
二、新课标倡导师生关系应该由原来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
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新课程就没有实质意义。
三、新课标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而非被动接受。
旧课程过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新课程则倡导孩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满堂灌不行,满堂问、答也不行,新课程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感受、认同、领悟的过程。
四、新课标中,教师上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何理解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展,在新课程理
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的《教学大纲》是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
而新的《
课程标准》则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
ldquo;最低标准”。
从《教学大纲》到新《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朱庆梅比较之一: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碰撞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展开与实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们已逐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的师生观。
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试。
教师永远占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
结果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填鸭式"。
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互动”。
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而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意味着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实施有效或高效的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逐步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观。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辅用书,以及由自然与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教学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一部分,应该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指导、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主体、教学手段、教学原则上有其异同。
比较如下:1、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活动是中心;在传授方法上,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关系是“一桶水与一杯水”。
其弊端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着眼于学习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关系是“教学相长”。
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堂更具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2、教学目标传统课堂教学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为唯一评价尺度。
知识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只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一个方向发展。
新课程课堂教学视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在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3、教学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是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
教案是上课的脚本。
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上课,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无法兴奋,缺乏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
新课程课堂教学既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但又要求不能一成不变。
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进行随时调整,使其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其特点是:教学程序是活的,教学情境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宽松、愉快、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
4、教学主体传统课堂教学主体是教师,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对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得不到应有的实践和训练。
新课程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实践的机会,学生活动的空间进一步释放。
其效果是使学生在有效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有什么不同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认识教学设计核心理念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有:(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
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
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
(3)学生学习的不同: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
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4)学习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一、转变教学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教师为中心,它强调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
在教师的心中,学生不是生动活泼的认识主体,而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是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记员”。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复习、新授、到巩固练习,从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到解答方法,给学生作彻底的解剖,甚至包括练习的答案也包办代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员、动脑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教师再也不应该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道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和学生一同分享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课堂教学与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与理念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开始在全县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成果显著。
那么新课程下的新理念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第一部分: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理念不同 :旧课程——课程是知识,教材是中心,课程与教材相分离。
新课程——课程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
(一)、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而其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这里突出了两个新字:新课程和新理念。
一是教育目标的新设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造就新四有新人,二是教学宗旨的新规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科的渗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英语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数学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有哪些区别
1、学习主体的确定
教师由原来的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在对话中,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着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教师与学生围绕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
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一语道出了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教师不必照本宣科,或去照搬别的优秀教师成功经验和模式,因为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差异,地区的差别,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等等,都决定教师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或千篇一律地走老路。
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
4、适当放飞课堂思维
教师开始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估者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5、教路多元化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
勇敢地越出“教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关注学生的“插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也是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