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形态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奴隶社会贡赋制度西周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相地而衰征春秋前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封建社会编户制度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租庸调制隋唐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唐朝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统治者对农民的一种经济、政治和军事控制手段。

赋役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赋役制度、中期赋役制度和晚期赋役制度。

在演变的过程中,赋役制度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

早期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最早的赋役制度,其形式多种多样。

在夏、商、周时期,赋役主要是通过赋税和劳役来实现的。

赋税主要指向统治者支付的一定比例的农产品,而劳役则是农民强制劳动的一种形式。

早期赋役制度是依靠统治者的强力手段来实现的,其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中期赋役制度开始出现。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秦汉时期,制度的特点是以地租为主要征收对象。

秦朝统治者采用均田制和井田制,通过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将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并支配农民的生产和劳动。

除了地租外,还实行了各种附加税,如专卖税、市舶司税等。

中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的加强和各种附加税的增加。

晚期赋役制度主要发生在两宋时期,这个阶段的赋役制度主要是由地租和底房税组成。

底房税是针对农户房舍的一种税收,由地方政府征收。

这一阶段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是向农村的扩展和地方官僚的利益增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是:从早期的强制性赋税和劳役到中期的地租制度,再到晚期的地租和底房税制度。

同时,赋役制度的发展也伴随着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手段的不断升级,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统治力量的目的。

在演变的过程中,赋役制度也面临了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是地方权力的加强,这是由于赋役制度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地方官员和官吏来参与管理和征收。

其次是各种附加税的增加,这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需求而对赋役制度的一种扩展。

最后,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为对农村的扩展,即赋役的对象从农民个体扩展到村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是一个由早期的强制性赋税和劳役向中期的地租制度以及晚期的地租和底房税制度的过程。

同时,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为地方权力的加强、各种附加税的增加以及对农村的扩展。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指统治者向农民征收赋税和劳役的制度。

这一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化,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的一些分析:1.早期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赋役制度主要是通过土地分配和人力劳动来征收各种赋税和劳役。

贵族、地主等统治者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被迫缴纳各种赋税和提供劳役。

2.中央集权时期的赋役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对赋役制度进行了规范和管理,并建立了完善的官员制度。

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和劳役征集制度,确保国家的收入和维持统治。

3.兼并和扩张时期的赋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扩张和统一时期,赋役制度通过征服和兼并其他地区,对被征服地区的赋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一方面,这种制度改革往往以农民免除一部分赋税和劳役为目的,以争取其支持和稳定社会。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以支持扩张和统治的需要。

4.土地制度的演变与赋役制度: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也对赋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秦代的土地改革中,土地私有化使农民负担减轻,赋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

随后的历史时期,如汉代和唐代,继续对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5.农民起义与赋役制度的调整: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和红巾起义,对赋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起义往往是反抗过度征收赋税和劳役的不满。

作为回应,统治者被迫调整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以稳定社会。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演变中经历了由早期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和扩张时期的变化,同时受到土地制度和农民起义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赋役制度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直到近代的政治改革和农民解放才逐渐得到改革和废除。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古代赋役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赋役主要是以劳役为主,人们需要为国家修筑水利、修建宫殿和城墙等工程提供劳动力。

这种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国家需要人力来完成大规模的建设,而人民也能通过劳动来换取一定的福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向以物质贡献为主的形式转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赋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以农产品为主的税收制度,人民需要将一部分农产品上交给国家。

这种制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国家需要更多的物质来发展经济和维持军事力量。

到了秦汉时期,赋役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需要根据土地的面积交纳赋税。

这种制度的实施对于统一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随着赋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赋役制度开始向货币化的方向演变。

这个时期的赋役主要以钱粮为主,人民需要以货币的形式缴纳税收。

这种制度的演变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经济的兴起,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进一步加强和细化。

清朝实行的府县乡三级赋役制度,有效地将赋役的管理分散到各级政府,使得税收的征收更加规范和有序。

但这个时期的赋役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过重,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从以劳役为主到以物质贡献为主,再到以货币化为主的过程。

这个演变的趋势主要是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程度的变化。

赋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成为了社会矛盾和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早期的赋役制度主要是
基于一种叫“氏族赋役”的社会制度,以财力大小作为衡量氏族贡献
的标准,形成特定的物质制度和社会阶层,使社会秩序得到规范。


国时期,赋役制度成为定国安邦、保皇室地位和实施统治的重要手段。

随着宋朝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十八世纪末初和十九世纪初,赋役制度
逐渐演变为地主代替官府聘任自家农民把自家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出租
给平民,后者以租金形式代替赋役,形成了新的制度—出租赋。

而清
朝时期,官府又以赋役制度作为实行行政控制的一种方式,开始在一
些地方实行连续赋役制度,以财物的形式代替劳动的形式进行交换。

此外,清朝还提出了“有役无役尚财,有财无财尚役”的新赋役计划,逐步修复和完善了赋役的征收机制,使赋役征收更加科学化,但最终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间接/直接促进了赋役制度的逐步淡化和崩溃。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赋役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夏商西周的井田制,到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再到明清的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赋役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演变。

在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

这是一种以土地国有为前提,将全国土地分成九区,形似“井”字,按照一定的规划进行耕种的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按户查定农户的耕地面积,并据此分派不同的徭役。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井田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初税亩开始实行。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税制开始从以劳役地租为主向以实物地租为主转变。

初税亩按照土地的实际产量来征收赋税,使得土地的实际占有者需要为国家缴纳更多的税。

这一变革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经历了从秦朝的什一税制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制度的转变。

什一税制是以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而编户齐民制度则是对所有编入户籍的民户进行管理。

这一时期的赋役制度更加注重公平和合理。

隋唐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是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并规定了一定的使用年限。

租庸调制则是按照土地分配的多少来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到了宋元时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更加明显。

宋代实行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以替代传统的徭役制和田租制。

元代则开创了职业包税制和定额赋税制,这为后世的赋役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达到了高潮。

明朝初期实行了黄册制度和里甲制度,后来又推行了鱼鳞册和一条鞭法。

鱼鳞册使得土地登记更为精确,一条鞭法则是将各种赋税合并为一种,按人丁和地亩来征收。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实行了“摊丁入亩”,将丁税并入田赋中,使得税收更为合理和公平。

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转变;二是从以土地占有为基础到以人口为基础的税收征收方式的转变;三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制度变革过程;四是逐渐注重公平、合理和效率的原则。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05 隋唐时期赋役制度新发展
租庸调制实施及意义
租庸调制的内容
租即田租,庸即力役,调即户调。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 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作用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以庸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租庸调制的意义
土断与侨置郡县的意义
土断和侨置郡县的实施,使得大量流民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关系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的关 系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 选官制度,由曹魏时期的陈群提出并 逐步完善。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 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共二十七级 。
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及意义
实施背景
主要内容
清朝初期,赋役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 ,存在诸多弊端。康熙年间推行摊丁 入亩政策,试图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 缓和社会矛盾。
摊丁入亩政策规定将丁银(人头税) 摊入地亩征收,即按土地多少来征收 丁税。同时取消编审制度,不再对人 口进行定期编审。
意义
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 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政策简化 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舞弊 的可能性。此外,摊丁入亩政策的实 施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有利 于清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条鞭法改革内容及影响
01
改革背景
明朝中期,赋役制度混乱,农民负担沉重。张居正推行一 条鞭法改革,试图通过简化税制、统一赋役来减轻农民负 担。
02 03
主要内容
一条鞭法规定将各种徭役和杂税合并为一条,按人丁和田 亩的多少来征收。同时取消官收官解制度,改为官收官运 官销制度。

赋役制度演变及其它相关问题

赋役制度演变及其它相关问题

原文表述
•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 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 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后世安之,谓 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使庸调之名 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嘉靖末行 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 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 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 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 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 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 矣。万历间,旧饷五百万,其末年加新饷九百万,崇祯间又增练 饷七百三十万,倪元璐为户部,合三饷为一,是新饷练饷又并入 于两税也。至今日以为两税固然,岂知其所以亡天下者之在斯乎! 使练饷、新饷之名不改,或者顾名而思义,未可知也。……嗟乎! 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四、影响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因素
1、政治经济背景因素 初税亩 两税法 深层次影响政治、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因素。 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发展的比重的变 化也影响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比如,商业的发 展,一方面使得商业税收及关税等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 比重逐渐增加,从量上影响土地赋税的变革;另一方面,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货币化的进程,为赋税制度由实 物赋税向货币赋税变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中相应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更是 主导着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

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老式旳 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旳主要体现, 对反封建民主思想旳产生具有主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域旳少数 行业中出现,稀疏而薄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一直在萌芽状态中 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旳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明朝(后期 阶级矛盾锋利,国家财政困难; b、旧旳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 展旳需要;
2、目旳: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增 长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主要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第一,把田赋、力役和其他多种名目杂税合编 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实征收,原来按户丁征 役旳方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实际执行过程中 并未全部摊入,而是把力役按照人丁和田亩要 求一定百分比,部分并入田亩摊派)。 第二,一概由官府征银雇役,基本上演变为固 定旳丁银,取代了原先旳“力役”。 第三,除苏、松、杭、嘉、湖地域仍征收本色 漕粮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田赋一概改收折色 银。 第四,简化征收手续,取消里甲征收旳层次, 直接由官府折办收解。
4、意义 是我国赋税制度旳一次重大改革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旳承担, 农民对国家旳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赋役征银(部分)——适应了商品经济 发展旳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旳发展。 C、有利于消除征税中旳不合理现象,同步 简化了征税手续,降低了地方官员渔利百 姓旳行为。
清(前期):摊丁入亩
(2)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占据 主导地位。
(3)商业方面: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 活 跃 。商业在资本运 河 沿 线 、 江 南 等 地 , 兴起。 工商业市镇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制度从古代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开始,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士农工商四民的确立,最终演变成专制王朝的赋税和劳役制度。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制度特点和影响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赋税役制度主要是由部落联盟内部的族长或酋长集体决策,以满足整个部落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这一制度在原始社会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调整。

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低下,赋税的方式多为劳动力出力、物产出役,比如农民需要出役一部分农田的产出来供给部落。

这样的赋税制度符合当时部落共同生活的需要,但由于信息传播的不便,容易导致不合理的赋役现象出现。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赋税役制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封建社会的形成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建立,以及各种社会等级和阶级的产生。

在赋税役制度中,封建社会的出现使得土地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封建时期,国家君主或封建官员通过土地赋予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以及农田产出的部分给予国家或者封建领主。

这种世袭性的土地赋予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也是当时赋税役制度最重要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农工商四民的确立导致了赋税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士农工商四民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制度框架下,赋税役制度不仅局限于农民,还涉及到其他的社会群体。

例如,士人要遵守进士科举考试,并按照官职等级交纳相应的赋税;商人要支付商税,以支持国家的财政开支。

赋税役制度开始多元化,并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税收体系。

到了专制王朝时期,赋税役制度变得更加具体完善。

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对于赋税役制度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和管理。

不同的地区和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赋税和劳役要求,例如,农民要交纳田赋和劳役;工匠和商人则要交纳工匠赋或商赋。

税收体系上的细节规定给了政府更大的控制力,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负担和压迫。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一直以来赋役制度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也一
直存在于中国历史中,其出现及发展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又
受到当时社会结构及资源分布格局的限制,在演变的过程中有三大阶段:
商代的分封赋役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职分赋役制度和汉代的地方赋役制度。

首先,商代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赋役制度出现的时段,是一种以分封
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商王把国家分成十六个分封,把每个分封的土地分配
给臣子,臣子必须接受皇帝的政令,并向皇帝奉献银财、牲畜和战俘,以
表示忠诚。

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完全的经济权利和所有生产资料
的权利,并拥有统治权,而人民则只有少量的财产权,只能尽力效忠国家。

其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职分制度盛行,地方财政分成四种:国家
税收、地方征收、立功报酬、统治收入等等。

当时的职分赋役制度把土地
称为“民之衣”,按照不同的“衣”,大致将税款分为十种,包括人口税、田税、稻粱税、租税、渔猎税、采取赋税等。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指统治者对百姓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这些变化主要由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农民起义等因素所驱动。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实行的是土地入公土制度,由王室和贵族共有土地,百姓只能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并需按照一定比例纳税。

这种制度在西周时期比较稳定,但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土地入公土制度逐渐瓦解。

随着秦朝的统一,赋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秦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均分,每人分得一定面积的田地,将负担赋税和徭役的压力减轻了许多。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统一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对百姓的压迫严重,赋役制度也逐渐加重,引发了农民起义。

随后,汉朝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推行了丞相负责的崇尚农业政策。

在这个时期,农民的赋役压力相对减轻,赋税和徭役主要由贵族地主承担。

同时,汉朝也颁布了赋役法,限制了贵族地主对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徭役。

这样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隋唐时期,中国进行了赋役制度的重建。

隋朝继续实行户籍制度,并加大了对贵族地主的赋税压力。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赋役制度,推行了农田。

同时也加强了土地储备制度,对地主世袭土地进行限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宋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出现落后和矛盾。

北宋时期,由于贵族地主世袭土地现象的加剧,赋税和徭役的压力重新加重,引发了广泛的民变。

这一局面在南宋时期得到缓解,南宋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了贵族地主的权力和禁止官员和地主世袭土地。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逐渐向地主资产阶级转移。

明朝实行了丁抚制,即军户制度,将百姓纳为军户,实行了丁税制。

这一制度在农民起义的不断冲击下,赋役压力逐渐加重。

清朝后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康乾盛世时期耕地面积减少,地主的土地集中度越来越高,赋役制度的压迫性进一步加重。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赋役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获得土地的同时也享有征收赋税和征召劳役的特权。

这一制度使得贫苦农民沦为了地主的附庸,他们被迫为地主耕作,交纳赋税和服兵役。

然而,赋役制度的演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迁,赋役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混乱,这导致了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恶化。

地主土地权力更加强大,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残酷。

农民被迫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家开始反思赋役制度的不公平和剥削性质,提出了的设想。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独裁的中央政权,赋役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秦朝实行了一种以货币和劳役为主要形式的赋役制度,贫苦农民可以通过缴纳赋税或提供劳动力来免除部分赋役。

这使得赋役制度更加灵活,也减轻了一部分农民的负担。

但是,随着秦朝的短暂统治结束,中国赋役制度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的土地制度非常复杂,土地所有权被分割成了皇室所有的“内什”和地方势力拥有的“外田”。

皇室对内什征税和征召劳役,地方势力则对外田进行剥削。

这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同时也使赋役制度更加复杂化。

到了宋朝,赋役制度发生了重要的演变。

在统治者的调控下,宋朝实行了以赋税为主要形式的赋役制度。

赋税的征收和管理更加规范化,也更加灵活。

此外,在宋朝还出现了“均输法”这一与赋役制度直接相关的农田,这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赋役制度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限制地主的权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加强国家的财政能力。

然而,在明朝中后期,赋役制度又回到了原来的剥削性质。

地主豪强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导致了很多农民起义的发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早期基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制度到后来以赋税和劳役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再到以赋税为主要形式的更为规范化和灵活化的制度的过程。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赋役制度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

在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国家把土地划分为公田、私田和官田三种,允许贵族拥有大片私田,而大量农民则生活在贫困的公田和官田上。

这些贫困的农民需要向贵族交纳大量的赋税和服劳役,为贵族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劳动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赋役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统治者控制农民的重要手段。

各个封建国家通过实行各种不同的赋役制度,来增加国家的财富和维持贵族的统治。

这个时期出现了丞相、郡县、亭长等一系列官员,负责征收赋税和管理劳役,同时法律也逐渐规范了赋役制度。

到了秦汉时期,赋役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均田制消灭了贵族土地的私有制,将土地平等分配给农民。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简化税赋和减轻劳役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秦朝的这些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汉朝统治者废除,恢复了封建贵族的地主制度,赋役制度和劳役制度也重新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赋役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严重压迫农民的制度。

唐朝时期,封建贵族逐渐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使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或奴隶,并对他们实行严重的赋税和劳役制度。

宋朝时期,官府实行了替代赋税制度,即允许农民用劳动力替代赋税。

这实质上扩大了农民的赋役范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到了明清时期,赋役制度已经到了顶点。

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农民进行高额赋税和劳役的剥削,致使农民生活困苦,生活水平低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田地的提出,是农民对赋役制度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

这次起义扰乱了清朝的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启发了现代中国土地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到赋役制度的逐渐发展和加强的过程。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统治者对财富和劳动力的需求,但也给农民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赋役制度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农民的利益,加强土地,实行公平的税收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有怎么样的历史启示?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有怎么样的历史启示?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有怎么样的历史启⽰?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归结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1.以⼈丁为依据的⼈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亩为依据的⼟地税,即⽥租;4.以成年男⼦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突出表现在征税标准从以⼈丁为主逐步向以⼟地为主转变,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征收税类也由烦琐向简单转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具体的演变规律可总结为以下五个⽅⾯: 1.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控制的逐渐松弛,征税标准由以⼈丁为主逐渐向以⽥亩为主过渡,⼈头税在赋税中所占⽐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赋税种类由繁多逐渐减少,以⼀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从秦⾄清代赋役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演变规律出发,可以得到如下历史启⽰: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民的⼯具,是运⽤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超经济剥削的⼿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掠夺。

2.封建赋役制度实质在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封建⼟地所有制的特点之⼀是通过⼟地⾃由买卖以进⾏兼并。

在⽥赋征收上,长期以来都是⼤户的税负远轻于⼩户的税负,甚⾄⼤户的税负转嫁于⼩户⾝上,这就助长了⼤⼟地所有制的发展。

役政⽅⾯,特权阶级不仅⾃⼰不服徭役,并可荫庇众多投靠之户。

总之,封建时代没有公平合理的赋役制度。

3.纵观历代,即使是再好的赋役制度改⾰,也总会受到很多阻⼒,且经常出现反复。

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完全正⾯的,各地官员经常为了⾃⾝利益不顾中央政令,擅⾃征收苛捐杂税,劳动⼈民仍是苦不堪⾔,并没有从改⾰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中国赋役制度

中国赋役制度

中国赋役制度【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中国赋役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开创,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2.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3.田赋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统一丈量,按田亩收税4.租庸调制:汉代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绢帛等为主5.户调制:唐代实行的赋役制度,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6.两税法:宋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分为田赋和户赋,对土地和户口分别征税7.一条鞭法:明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将赋税、徭役、杂税合并为一种税收8.摊丁入亩:清代实行的赋役制度,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二、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1.政治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如贡赋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形成,两税法与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2.经济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如初税亩与鲁国财政收入的增加,一条鞭法与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等3.社会因素:赋役制度的演变受到社会阶层、地区差异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唐代的户调制在城市和乡村的实施差异,清代的摊丁入亩对农民负担的影响等正文(篇1)中国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悠久,历经多个朝代的改革和调整。

从最初的初税亩到现代的摊丁入亩,中国赋役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混乱到统一、从繁重到减轻的演变过程。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开创的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公元前 594 年,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每亩地收十分之一粮食。

这样的制度下,农民可以自由在鲁国开荒,没人种的地就可以自行耕种。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诞生。

随着历史的发展,贡赋制度、田赋制度、租庸调制、户调制等赋役制度相继出现。

其中,田赋制度是战国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统一丈量,按田亩收税的制度。

租庸调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以征收谷物、绢帛等为主。

户调制是唐代实行的赋役制度,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

这些赋役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1)意义: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F、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③改革触及官僚地主利益导致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改革因施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中止。

【题目示例】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伴随着国家的产生,中国赋役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多次变化,不断向前发展。

赋役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因此,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赋役制度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入思考,使我们从中得到诸多启迪,本文简要谈谈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

先秦时期:负担繁重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

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分别实行贡、助、彻。

贡主要为土贡,是一种定额课征制度,以数年收成平均常量的十分之一为定额,不分丰年或歉年,按此征收。

助是一种力役形式的徭役地租,私田由每户各自耕种,不收税;公田由数家共同经营,收获全部归公。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改革,田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行比例税率,但各国税率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开征以人口为课征对象的户口税,各国税率有所差别。

这个时期的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由于战争不断,徭役负担繁重。

秦汉时期:租赋制。

秦始皇时,政府核实了地主、农户所占有的土地数额,并据此征收田租。

在西汉时期,官府把各个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使其成为征发徭役兵役和征收租赋的依据。

农民负担的义务主要有:田赋、口赋、徭役和更赋等。

田赋,即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课的土地税,实行比例税制,按土地面积征收常年产量的一定比例;口赋,即人头税,只要达到法定年龄,不分男女都要缴纳,税负轻重因成年与否而不同。

至于徭役,秦汉实行兵力合一,成年男子需修建大型项目、服兵役两年、屯戍边境一年等。

田亩、户口、身丁三者并重,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力役制。

在此时期,租调制指的是田租和户调。

田租实行定额税制,规定每人占有一定田亩数,每一亩地征收固定量的粮食。

户调则以户为单位,平均每户征收一定量的实物。

由于战事频繁,人民负担了无休止的兵役、沉重的力役、频繁的杂役……赋役异常沉重。

隋至唐前期:均田制度下的租庸调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赋役制度演变规律及启示
伴随着国家的产生,中国赋役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多次变化,不断向前发展。

赋役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因此,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赋役制度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入思考,使我们从中得到诸多启迪,本文简要谈谈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

先秦时期:负担繁重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

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分别实行贡、助、彻。

贡主要为土贡,是一种定额课征制度,以数年收成平均常量的十分之一为定额,不分丰年或歉年,按此征收。

助是一种力役形式的徭役地租,私田由每户各自耕种,不收税;公田由数家共同经营,收获全部归公。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改革,田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行比例税率,但各国税率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开征以人口为课征对象的户口税,各国税率有所差别。

这个时期的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由于战争不断,徭役负担繁重。

秦汉时期:租赋制。

秦始皇时,政府核实了地主、农户所占有的土地数额,并据此征收田租。

在西汉时期,官府把各个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使其成为征发徭役兵役和征收租赋的依据。

农民负担的义务主要有:田赋、口赋、徭役和更赋等。

田赋,即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课的土地税,实行比例税制,按土地面积征收常年产量的一定比例;口赋,即人头税,只要达到法定年龄,不分男女都要缴纳,税负轻重因成年与否而不同。

至于徭役,秦汉实行兵力合一,成年男子需修建大型项目、服兵役两年、屯戍边境一年等。

田亩、户口、身丁三者并重,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力役制。

在此时期,租调制指的是田租和户调。

田租实行定额税制,规定每人占有一定田亩数,每一亩地征收固定量的粮食。

户调则以户为单位,平均每户征收一定量的实物。

由于战事频繁,人民负担了无休止的兵役、沉重的力役、频繁的杂役……赋役异常沉重。

隋至唐前期:均田制度下的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代役。

隋唐沿袭了北齐的均田制并进行了调整,根据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分配相应亩数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夫妇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同时以户为单位,每年交定量的棉或布。

隋唐允许折庸代役,成年男子每年赋役一定时期,
不能或不愿服役者,可以纳绢代役。

租庸调的实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农业发展,同时保证了财政收入。

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向地主官僚手中集中,均田制瓦解,租用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户籍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唐中央进行了税制改革,实施两税法。

这里的“两税”指的是户税和地税。

户税是唐代依据民户资产等级征收的货币税。

中央将农户分为上、中、下三等征收户税,不同等级缴纳不同数量货币。

地税按田征收,每亩缴纳定量谷物或按户交纳,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的实施,以资产为标准,不受身丁限制,征收面广,开创了货币计税先例,标志着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进步。

北宋: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北宋时期,官府按土质好坏将土地分为五等,根据土地的多少、好坏来平均分摊赋税总额,这就是所谓的方田均税法。

北宋的徭役实行募役法,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租,应役人可获得报酬。

方田均税法使中国农业租税制度向更高级的摊丁入地阶段演进,募役法促进了徭役向税负的转化,促进雇佣制度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明朝中后期将以前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总编为一条,折算成银两,一并统一到土地税中,按田亩征课,是赋税同义语田亩,并且折为银钱征收,而官府所需力役则出钱雇佣。

一条鞭法可以概括为: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纳税、官收官解。

赋役合一,标志着赋役平行制度向近代租税制度转化;按亩征税、以银纳税,是我国的实物、劳役财政过过渡到货币财政。

清前期:摊丁入地。

摊丁入地,即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基本做法是将应征银数与该省应征地赋银数相除,得出每地赋银两应摊丁银若干,随地赋银一并征收。

摊丁入地是我国封建赋役制度演变的最终结果,将中国农业税发展成土地税,飞出了封建人头税,确立了固定税制,在中国财税史上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赋役制度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首先,从课征对象上看,赋役制度以人丁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土地为主。

以两
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税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秦汉时期的租赋制以田亩、户口、身丁并重,然后到后来以身丁为本租调力役制度,再到均田制掩蔽下的以身丁课税的租庸调制,逐渐变成了以资产、田亩为本的两税法,最后的由赋役制转化为租税制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地。

第二,从征收内容上看,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货币形式不统一、币值不稳定等原因,适合作为课征对象的只有实物和劳役。

随着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货币逐渐取代实物和劳役,符合税收中性原则,使得整个赋役制度更加灵活。

第三,从征课形态上看,由原本的赋役分离逐渐演变为合二为一。

合二为一的前提在于“庸”的出现,隋唐的租庸调前,农民必须服役,这与农民的生产时节有很大冲突。

租庸调实施后,官府允许纳绢代役,扩大财政来源的同时也发展了雇佣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地越来越倾向于将二者合并直至最后役的消失。

第四,从征收时间上看,由不定时征收逐渐过渡到定时征收,两税法之前,赋的征收没有特定时间,两税法规定赋分夏秋两季征收,这一规定被以后朝代沿用或借鉴。

第五,从税收种类上来说,由繁杂多想逐步演变为简单划一。

从早期田赋、口赋、兵役、力役、杂役等并存到两税法时仅有地税和户税再到一条鞭法时唯一的地税,不难看出税种的不断简化。

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给我们一下启示:
1.税收以人身作为课税对象到以财产和收入作为课税对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正体现了这一点。

前期的赋役以身丁作为基础,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的生活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土地资产作为课税对象,这减轻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使得税负变得合理。

2.税收制度的设计应与当时的经济发张水平相适应。

一条鞭法之前的赋役制度主要缴纳的是实物,而不是货币,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由于当时货币制度不发达、币值不稳定等原因,在当时采取缴纳实物反而更有利于满足财政需要,更便于征收。

3.应简化税制。

税法之前的赋役制度十分复杂,赋役的执行也十分复杂。

到两税法时,两税法把一切杂税都并入到户税和地税两个税目中,到清朝的时候简化为只有地赋和丁赋两项收入。

从秦朝至清朝,税种越来越少,少数的税种可以将以前的很多苛捐杂税全部涵盖,同时也能够坚守了官府征税的成本。

4.税收的设计应体现公平、效率原则。

课征对象从人丁向土地转化,并按拥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税,实行多拥有者多纳税,少拥有者少纳税,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纳绢代役的出现体现效率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