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教案资料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教案资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编制:杜慧敏校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月日【教师寄语】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_北宋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_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_、弟弟苏辙__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如《赤壁赋》;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词又是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背景介绍】“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及答案教学文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及答案教学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要求】1.了解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了解全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2.找出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的词句,体会其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学时安排】一课时主要任务:学习写作手法,把握主旨和诗风。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平生。

2.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3.以议论为载体,开展探究,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给划线词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早上华发强虏公瑾2.解释下列词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雄姿英发一尊还酹江月3.填空苏轼,字,号,(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朝的、及宋朝的、、、、并称唐宋八大家。

同时他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4.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赏析这三句?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那些词用得好?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5.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要“怀”周瑜呢?6.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7.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是哪句?如何理解?8.《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二)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2.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高一年级学科:语文编号编辑:XXX第三单元第9课课题:《·赤壁怀古》导学案高考考点:诗歌鉴赏。

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文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一、学生自学部分1、知人论世,了解XXX。

XXX,字子瞻,号XXX居士,谥号XXX。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XXX、其弟XXX并称三苏“。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始终能乐观面对。

在诗、词、文、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XXX齐名,并称“苏黄”;词:开创豪放词风,与XXX并称“XXX”;文:XXX之一,与XXX并称“欧苏”;书法:与XXX、XXX、XXX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XXX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XXX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固然处于顺境当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摒弃对人生的酷爱,对美妙事物的追求,正由于XXX,他才干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2.写作背景1079年,XXX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用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XXX才决定不杀XXX,而以贬谪XXX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XXX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3、自由朗诵,参考注释,弄懂大意。

读对字音,读准节拍,读出感情。

A。

注音:纶(guān)巾樯橹(lǔ)华(huá)发回酹(lèi)淘(táo)B.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①浪淘尽(冲洗)②千古风流人物(有丰功伟绩的)③人性是(人们说是)④英姿英发(指XXX的风姿与才思卓越不凡)⑤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把一杯酒祭祀江上的明月)3.整体感知全词:根据标题的提醒,用简约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案【学习目的】1、能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2、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

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1、能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感情。

2、学习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时数】1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2、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二)文题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构。

这一年,谏官李定、舒亶、何定臣三人,摘出苏轼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苏轼被捕入狱。

)年底得释,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艰辛,心情郁闷。

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一次是农历七月,一次是十月。

两篇赋都是排遣郁闷的作品,虽然有随应世俗、自享其乐的生活态度,但这种不为险恶遭遇所屈、处境仍然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自有可取的一面。

2、赤壁,地名,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点,靠西;一处即苏轼所游之地,在湖北省黄州附近,靠东。

因为两地都名赤壁,所以苏轼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抒发思古之幽情。

这是借题发挥,意在述怀,所以没有重视史实的考证。

3、《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三)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淘.米(táo )波涛.(tāo)故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酹.酒(lèi)2、解释下列词语。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寄语】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带上他们,你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走遍全世界。

【学习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资料链接】1、词与词牌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常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知州、颖州知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被贬谪惠州、儋州。

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背景介绍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作者在政治上遭受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思想异常苦闷,当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二语文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及答案

第五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2、苏轼:字,号。

眉州眉山人。

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

开北宋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词”与辛弃疾并称为“”;“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生字词识记公瑾()还酹江月()羽扇纶巾()樯橹()早生华发()二、写作背景与题目解读这首词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写的。

由于“乌台诗案”,他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发配黄州,叫地方官来监督。

写本词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于是借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它告诉我们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游览时,触景生情,缅怀古人往事,抒发感慨。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三、整体感受词风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作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的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的洒脱,节奏感强烈。

四、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1、词的上阙侧重写景,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所见:大江东去故垒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2、作者描写的古赤壁,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有气吞天下之势,我们虽未曾亲眼目睹赤壁的壮阔,可我们通过诵读,却能深有感触,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呢?为什么?讨论交流明确:淘、穿、拍、卷(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了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自主学习目标】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相关知识链接】1.词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

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

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怀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比较阅读:《赤壁赋》和《赤壁怀古》3、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导入:猜谜语:猜猜他是谁?贬到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时,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明确:苏轼)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名篇《赤壁怀古》三、解题:①念奴娇②赤壁怀古③怀古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自由发言五、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个别诵读。

六、赏析上阙:写景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七、赏析下阙:怀人1、“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中语句分析概括。

2、词人为什么要写周瑜?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八、比较阅读,各抒己志,畅所欲言比较《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九、总结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十、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2、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补充阅读:一、《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学习过程】一、赏析上阕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二、赏析下阕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2、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3.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含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含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编写:鞠圣岳审核:杨勇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2、理解映衬、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3、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学习重点:理解映衬、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学习难点: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念奴娇”词牌的由来: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着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3、关于豪放词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4、介绍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着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整理).pptx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整理).pptx

4 .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 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6. 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 8.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 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 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到 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链接】
1.词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学海无 涯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蒙城县许疃中学 曹金桥
【自主学习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 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2. 知人论世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 折),1057 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 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 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 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 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及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要求】1.了解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了解全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2.找出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的词句,体会其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学时安排】一课时主要任务:学习写作手法,把握主旨和诗风。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平生。

2.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3.以议论为载体,开展探究,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给划线词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早上华发强虏公瑾2.解释下列词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雄姿英发一尊还酹江月3.填空苏轼,字,号,(朝代)着名的文学家,他与唐朝的、及宋朝的、、、、并称唐宋八大家。

同时他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4.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赏析这三句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那些词用得好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5.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要“怀”周瑜呢6.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7.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是哪句如何理解8.《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二)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2.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 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
、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纶( )巾 强虏( ) 华( )发 酹( )
?赤壁怀古》
★ 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2)遥想公瑾当
, 。 , , 。
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
“人间如梦”,人生犹如梦
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
苏轼羡慕英雄,他本身就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后面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笑话我多情啊,师:理想中我想成为周郎
.“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
.“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自
、写作与创新
如果苏轼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被贬,没有遭遇那么多的挫折,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以“挫折与人生”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 字的语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
。也因此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编制:杜慧敏校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月日【教师寄语】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_北宋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_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_、弟弟苏辙__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如《赤壁赋》;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词又是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背景介绍】“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背诵本词,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

二、学习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四、学习思路及方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鉴赏意境、体会情感(读中赏,赏中读)。

诵读、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五、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材比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一、自主学习1、字音公瑾( ) 羽扇纶巾 ( ) 樯橹( )酹江月 ( )故垒 ( ) 浪淘尽()2、多音字卷()卷起纶()纶巾还()还好间()谈笑间()书卷()腈纶()回还()间隙3、词语释义豪杰:灰飞烟灭:樯橹:酹江月:羽扇纶巾:雄姿英发:4、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词人,文学家,书画家。

字()号(),谥号文忠,一生宦海沉浮。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与其父苏洵,其弟()并称“三苏”。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词牌名是(),题目是(),5、背景知晓查阅资料,了解苏轼写此词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1、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2、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作者怀想到的豪杰是谁?描写他的句子有哪些?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四、拓展延伸江城子苏轼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时代,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在这个时期展开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斗争和故事。

其中,赤壁之战被誉为三国时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次战役。

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名垂青史的一首词,让我们通过解析这首词,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感受其中的英雄气概和悲壮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内容描绘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和英雄豪情。

词中以壮丽的词藻描绘了赤壁战场上的火光冲天和战场上的惨烈情形,反映了当时群雄争霸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其中的人物关系,了解到这段历史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苏轼的情感抒发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切思考和感慨。

赤壁之战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一次转折点,它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英雄人物。

曹操集结了庞大的军队,企图一统三国,而刘备和孙权则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的军队。

在火烧赤壁的一幕中,曹操的船只被火攻烧毁,导致曹军节节败退,形势发生了逆转。

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战,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段历史。

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故事的悲壮。

这首词通过苏轼的笔触,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段曾经的风云。

同时,通过这首词,我们也可以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才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历史在飞速的变迁中悄然溜走。

但是历史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学习的来源。

《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一个学习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好导学案,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窗户,让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代人们的风采和才情,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悲壮与壮丽。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理解三国英雄的英姿和豪情,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并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4)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感慨;(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理解;(3)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释和理解诗词中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词的主题和意境;(2)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和互动。

四、课堂作业1. 请学生将《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作业本上。

(1)诗词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词中的意境有哪些特点?五、课后拓展学案1. 请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2.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等,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1.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4.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5. 积累苏轼名句。

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把握苏轼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相关知识链接】1.词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到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

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

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基础知识积累】:一.注音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淘()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文本自主研习】:1.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8.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9.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延伸拓展提高】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志?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基础知识积累】:一.注音公瑾(jīn)纶(guān)巾强虏(lǔ)华(huá)发酹(lèi)淘(táo)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浪淘尽(冲洗)②千古风流人物(有丰功伟绩的)③人道是(人们说是)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⑤雄姿英发(指周瑜的风姿与才情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把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拟人、比喻、夸张)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夸张、比喻)【文本自主研习】:1.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明确:景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景物特点:雄奇壮观、气势磅礴。

描写作用: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

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起锦绣山河中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

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妙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

“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翻滚,力量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惊”写巨浪气势;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明确:小乔初嫁了--------------- 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目的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壮志未酬)。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

前句总结上阕,是作者不自主发出的感叹,后句是由江山引发出的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明确:一是衬托周瑜青春年少,志得意满。

二是揭示了此战关系重大。

如果战败,东吴就会国破家亡。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正常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揭示了由观景引发出的心理活动过程,直接吐露人生感受。

8.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明确:周瑜————苏轼年龄:34 岁47 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9.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英雄的伟业,既激起了苏轼豪迈奋发之情,也引起了他壮志难酬之痛。

但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并且他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他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感情。

小结: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延伸拓展提高】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志?答: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