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附习题、视频】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17 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17 古诗三首

灵乘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诗中的“断”和“开”让你联想到怎样的 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 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 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
把江水翻滚抛掷、 变化无穷的状态全 表现出来了,借水 势衬出山的奇险。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wèi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mó( 消磨 ) 磨 mò( 磨坊 )
我陪爷爷在磨(mò)坊里消磨 (mó)了一下午的时光。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 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当你坐车或骑车 行驶在路上的时候, 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 怎样的感受。
这里的“出”字使 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 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 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 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 诗人的喜悦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题(17-27课)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题(17-27课)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题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第二课时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读 诗


读诗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明 诗


注释吧
⑴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 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至此,一作“直北”, 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 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 来自日边。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动写静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 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 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 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 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 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 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一起来欣赏天门山的风景吧!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 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 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作 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 浩浩荡荡的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19张ppt)
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 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 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 ,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 的诗风。
断(duàn) 中断 断开 楚(chǔ) 楚国 楚江 至(zhì) 至于 至今 孤(ɡū) 孤独 孤单 帆(fān) 帆船 风帆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
日期:20XX.01.01
主讲老师:
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两岸青山相对出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称赞“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 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 “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 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峙”的静态感。反之,舟行 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 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楚的身姿时,“两岸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 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
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第一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 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
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 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 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好像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 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 传神地描画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 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 热爱之情。
结构图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 淡抹浓妆
晴方好 雨亦奇
比西子 总相宜
借景抒情 比喻贴切
景色奇妙 风姿绰约

望 洞刘 庭禹

情景导入
洞庭湖 在湖南北部、长江
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东 洞庭湖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已 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湖中 君山独秀,东岸有著名的岳阳楼。 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晴雨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
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淡妆浓抹总相宜。
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 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 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讨 论
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 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 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 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 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 是雨,都神韵独特。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文学 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 《赠刘景文》《水调歌头》 《赤壁赋》等。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
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至此:到这里。
回:回旋,回转。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大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 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两岸高 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 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等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等
《望天门山》是唐朝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诗歌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和长江的壮阔。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李白在25岁时游览洞庭湖,顺流而下看到长江两岸的风景,被吸引而写下此诗。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天门山被长江劈开的雄伟景“孤帆一片日边来”则分别描绘了青山相对耸立和一叶孤舟乘风破浪的情景。通过注释和诗意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李白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 文本细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 文本细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文本细读《望天门山》文本细读碎思二则在金文伟教授的指导下,我对汉字学与古诗教学的关系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于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体现我的思考。

这首古诗人教版教材编排在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编排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版编排在五年级上册。

我以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备课的依据。

碎思一:关于解读中争议较大的三个问题确定了执教内容,才发现这首诗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于这首诗的文本细读争议太大了。

比如:1.李白之“望”,立脚何处?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2.“至此回”的“回”是“回旋”还是“回转,改变方向”?3.“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帆”是李白乘坐的船还是李白所望之船?经过文本细读,请教有关专家之后,我对这三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要分清观察点是“孤帆”上还是江岸某处,必须从作品本身研读,寻找答案,而真正的名作,对模糊的境况,往往在材料的组合和结构安排上,是有暗示的。

这首诗也有“草蛇灰线”,但“不在千里之外”(金圣叹语)。

这个暗示,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

第二个问题:“回”解释为“回旋”,是楚江水撞击天门山产生的漩涡,是不对的。

理由有二,一是“至此回”在传世的两种宋本(蜀刻本和当涂本)中,都作“直北回”,这应是诗的原貌,“直北”两个字因为形近被误写为“至此”。

二是《舆地志》记载,“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既然“相去数里”,可见这里江面并不窄,江流在此不可能形成如瞿塘峡口那样的回旋。

第三个问题:关于“孤舟”的解读。

诗题叫“望天门山”,可见“孤舟”是李白望见他人乘的小船。

如果“孤舟”是李白坐的船,那诗题中用“望”就不恰当了。

再结合李白诗作的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作想象奇特、大气磅礴,但道的大多是“眼前景”,妙就妙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意新语工”(梅尧臣语)是也,但并不隐晦、难懂。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完美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完美

字词检查
tíng
wèi
mó pán
庭 未 磨盘
学习生字
jìng
镜子 镜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钅 组词:铜镜 穿衣镜
书写指导:两边都要写窄, 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 日不是口。
wèi
未来 未
结构:独体字 音序:W 部首:木 组词:未知 素未谋面
书写指导:两横位置靠上、 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 撇和捺要舒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 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读一读。
mó 磨拭 磨
结构:半包围 音序:M 部首:石 组词:磨难 磨功夫
书写指导:整体要写紧凑, 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 要写扁。
yáo
遥望 遥
结构:半包围 音序:Y 部首:辶 组词:遥控 遥遥相对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yín 白银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亦抹 宜
学习生字
yǐn
饮酒 饮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饣 组词:畅饮 饮水思源
书写指导:右边横钩比左 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 在撇的上边止笔。
chū
初晴 初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刀 组词:初升 大梦初醒
书写指导:衤上点靠右,横撇 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 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写字
duàn chǔ zhì gū fān
断 楚至孤帆
指导书写
“楚、断、帆”左右两部分宽度大约 相等,“至”下面一横最长。
楚 孤帆
把横钩写正确
不要漏掉点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 山河的 热爱之 情
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四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镜磨 平、磨光,制作成铜镜。
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
和谐,这里指水色 与月光融为一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互相 映衬
指湖面
未经打磨 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 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 镜。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 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 热闹极了。
如果请你为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的美景分别取个名字的话,你 会怎么取?
潋滟湖
明净湖
比喻
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 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因为西施的家乡在浙江,离西湖不远, 而且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西湖的风景 非常美丽,像西施一样,无论是不施粉黛还 是化妆后,都同样光彩动人。这样比喻,突 出了西湖的美丽。
写景 雨:山色空蒙



后 比西子:总相宜

近望:两相和 镜未磨



远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喜爱 赞美
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

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一幅自己心目 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的默写在画上。
描写江水的词语: 波涛汹涌 惊涛拍岸 浩浩荡荡 滚滚东流
风号浪吼 奔腾不息
描写天门山险峻的词语: 坚不可摧 牢不可破 铜墙铁壁
我喜欢,我想:
尝试着背一背古诗; 尝试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展示交流,合理分工: 善于诵读——朗读或背诵全文
善于表达——结合关键词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望天门山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 所以叫天门山。
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等方法,试着理 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① 报答。 ② 回旋,回转。 ③ 返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 “和”是什么意思?
“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 月。“和”的意思是“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白银盘、 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湖 山水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一 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
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 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 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 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写景诗是“望”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出来的,所以要读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得慢一些,读出自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己的感觉和味道。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理解诗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断开。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总结
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是用什么方 法来学习的呢?
读:读通古诗。 解:理解诗意。 想:想象古诗画面。 悟:感悟作者感情。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秀风 浩破 荡浪
第2课时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 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自读古诗,结合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 课文插图,借助书上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的注释和工具书,理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解诗句的意思。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 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 宁静、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外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
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经典之作。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 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 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 《乌衣巷》等。
“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 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 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 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指什么?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17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 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 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 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谁来把课前预习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结构梳理
湖月 相和
望 洞 庭
洞庭湖 潭面 湖水
山水一体 君山
和平宁静
如镜
景色
银盘
迷人 山水相衬
青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生动、形象?
断、开、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 撞开的意思。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 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 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一句则 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 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 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 品有《水调歌头》等。
自学古诗
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 组里互相读一读。
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 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望洞庭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wèi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ɡ
tínɡ
tínɡ



(家庭) (朝廷)(蜻蜓)
mó( 消磨 ) 磨 mò( 磨坊 )
我陪爷爷在磨(mò)坊里消磨 (mó)了一下午的时光。
精读古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壮美的景色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 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 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从“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夜晚。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 着一个比喻句,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 作了什么。
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 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 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被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
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 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 白银盘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 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结构梳理
饮 晴方好
湖 上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晴雨皆美
初 晴 比西子
浓淡俱佳
后 雨
总相宜
贴切比喻
第3课时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 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 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湖的美景。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 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 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 山,山上有诸多景点。

“初”左边是“衤”,不是“礻”。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迷茫缥缈的样子。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 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李杜”。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会认
断孤帆楚至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想: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yì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mǒ( 抹药 ) 抹 mò( 抹石灰 )
mā( 抹布 )
那名工人用抹(mā)布擦了擦手, 然后往伤口上抹(mǒ)了一点儿药,又 接着往墙上抹(mò)起石灰来。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古诗读一读,结 合课文插图,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色彩鲜 明的景红的 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 真 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雄伟壮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会写

“未”字的两横 要写得上短下长,与 “末”区分开。

“磨”是半包围 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书写“遥”字 时,注意先内后外。
名句欣赏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 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 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爬一爬 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 祖国的锦绣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