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中药,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疗和保健。

首先,了解中药毒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毒性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毒性表现多样,毒性强度不同,毒理机制复杂。

中药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因此,不同中药的毒性表现也不相同。

其次,不同人对中药毒性的反应也不同,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的毒性强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最后,中药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种类型。

因此,识别中药毒性对于正确的中药使用非常重要。

其次,要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中药中毒的原因非常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量使用、不当搭配、药物污染、个体反应和药物缺陷。

误用或滥用中药是导致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例如,有些人认为中药“多多益善”,经常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不当搭配也是导致中药中毒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不同中药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不同,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应重视中医师的指导。

中药使用应该基于中医师的专业指导。

中医师对中药毒性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中药毒性不同,中医师在开具草药方后,还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反应,并进行及时验证,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有着一定的毒性,需要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来减少潜在的危害。

正确的认识中药毒性的特点,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重视中医师的指导是降低中药毒性影响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中医疗效果,正确的中药使用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浅析中药毒性及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

浅析中药毒性及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

·方药纵横·浅析中药毒性及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姬春好,张小峰,闫继红(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

毒性中药虽然有毒,只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考虑到证型、配伍、剂量、剂型、煎煮、炮制、体质等因素,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发生。

关键词:中药毒性;毒性中药;净制法;制炭法;沙烫法;煨制法;煮制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08)01-0069-02 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某药有毒性并不意味着该药一定是毒药。

只有正确认识理解中药毒性的内涵,才能合理使用,达到安全有效。

“良医用药虽峻猛亦可活人,庸医用药虽温补亦可杀人。

”这是历代医家口耳相传的古训,而且医史典籍中也不乏范例。

本文通过对中药毒性的分析,旨在规范、合理使用毒性中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 中药毒性的内涵中药毒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即凡是药物均有毒,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药物所以治疗疾病是因为具有这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性。

明代张景岳:“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中云:“凡药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

无疑这是前人对中药广义毒性的认识。

狭义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副作用是指临床治疗不需要的药理作用,由于副作用常与治疗作用相左,故通常将毒性和副作用合称为毒副作用[1]。

2 对中药毒性认识的误区中药通过炮制、配伍、煎煮使中药毒性降低,大大减少了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致于人们产生“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误解。

商家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打着“药食同源,来自天然,来自绿色”的旗号,大肆开发了各种保健食品,在说明书中鼓吹天然中药无毒,殊不知药食同源,但未必同性,中药中的生物碱、苷、甙、酯、酮、重金属等,服用后造成的危害不得而知。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制成的药物。

中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和保健。

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中毒。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由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决定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类,即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药效成分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成分,而毒性成分则是与中药潜在的毒性反应有关的成分。

某些中药含有驱虫成分,这些成分对寄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相关。

中药的毒性与使用剂量和用法密切相关,正确使用剂量可以发挥中药的药效,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中毒。

使用方法也影响中药的毒性。

举例来说,某些中药可以内服、外用或煎煮,而不同的用法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和吸收途径。

要正确使用中药,必须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用法。

个体差异也影响中药的毒性反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某种中药可能会有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则可以耐受较高剂量的中药。

在使用中药之前应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要正确使用中药并避免中药的毒性反应,必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或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2.根据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中药,并遵循医师或中医师的指示。

3.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5.在使用新的中药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或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安全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正确使用剂量和用法、关注个体差异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的毒性反应,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正确认识和使用有毒中药

正确认识和使用有毒中药

中病即止
3.必须合理配伍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 伍来减轻或消除,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 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


4.辨证应用毒药 临床用药时,首先在于辨证是否准确, 用药是否对症,而不完全在于药物是否有 毒。 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 5.选择合适剂型 由于中药毒性成分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在 不同的剂型中显示的毒性大小亦有不同。
四、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1.采取正确的煎服方法
采取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有毒中药用药 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久煎
服用方法
2.严格限制用药剂量 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 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 控制。
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
不可超 把握用药的总剂量 量使用
限制用药的时间
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
2.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确保用药安全。中药在进 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严格、规 范的炮制,炮制方法的不同可致质量相差 悬殊,、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6.药不对证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倘若临床使用不当,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7.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
中药的毒性有无还与药物用量及用药时 间有关。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恰当,剂量 准确,起治疗作用;反之,则损害机体。
8.患者个体差异
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 程度也不一样,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 类型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因素有着密切的 联系。 9.药物的滥用、误用 一些患者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 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 药,而发生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得到广泛应用。

但中药的毒性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如果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药物毒性明显,有些则隐蔽性大,以致很难被察觉。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中药的使用非常重要。

首先,正确使用中药。

正确使用中药,就是要根据病症选择对症治疗的中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用量。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并严格遵守制定的禁忌症。

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更不能自行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加强监测和评估。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定期的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反应和毒害作用,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其中,包括对药品的属性和剂量的选择,以及病人承受力的评估等。

第三,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

加强中药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毒性的认知,以及对病人中药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医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可以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最后,加强科研工作。

加强中药科研工作,以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药毒性机制,做到针对性的研究,从根本上降低中药毒性的危害。

此外,还可以借此研究截获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以便尽早地发现和解决中药的毒性问题。

总之,关注中药的毒性问题是必要的,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增强应对中药毒性的能力,提高前期预防和后期监测的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寻找减少中药毒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第五章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
卡那霉素 链霉素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某些中药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
6.剂型改变或给药途径不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不 断创新,中药片剂、口服液、免煎剂、注 射剂等新剂型的不断涌现,给药途径也有 改变或创新,但是制剂纯度问题,有效成 分改变与否,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 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 而目前对某些中药 成份的药理、毒理缺乏科学认识,以及对 中成药制剂内在质量特别是注射剂难以科 学控制,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
有必要对中药毒性进行更加规范化研究
4.加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医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有毒中药也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临床疗效, 因此对其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性研究 对趋利避害地精准使用这类中药具有重 要意义。
建立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 既不能盲目乐观忽视中药的毒副 作用, 也不能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 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及防 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制品。
事实上,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现的 频率正日渐增高,中药的毒性反应也成为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 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 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认,不 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 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另一种 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
3.煎煮不当
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4.制剂工艺不合理、质量特标殊准药不材完善 合理的工艺、完善的特质殊量煎标法准对保证
产品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药物配伍不当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在治疗疾病的也存在着一定的毒性作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毒性表现、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加深大家对中药毒性的了解,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药物在一定剂量下所具有的对人体所产生的有害效应。

这种有害效应可以表现为中药药物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损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药毒性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药物配伍、用药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1. 性质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毒性性质不同,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寒性毒药、热性毒药、毒性草药等不同类型。

寒性毒药如雄黄、砒霜等,常导致寒凝凉结、流注脉滞等病证;热性毒药如碘、氢氰酸等,常易引起发热、皮肤灼烧等病症。

2. 病症分类根据中药毒性对人体的不同损害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心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不同类型。

心脏毒性病症常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等;肝毒性病症主要是肝功能损伤;肾毒性病症则主要是肾功能损伤;神经毒性病症则表现为头晕、昏迷等。

三、中药毒性表现中药毒性的表现有时很隐匿,不易察觉,但一旦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典型的中药毒性表现有:1.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指服用中药后,短时间内发生中毒反应,症状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等。

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严重后果。

2.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指长期服用中药后,逐渐发生中毒反应,症状表现为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等。

长期慢性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损害。

3. 过敏反应中药毒性还可能表现为过敏反应,症状主要是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对于某些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过敏性休克,甚至威胁生命。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毒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中药作为药物,其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物质,而活性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

罂粟壳中的吗啡、阿片类物质具有麻醉和止痛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正确使用中药需要遵循“适量为宜”的原则,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中药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形式。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如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

慢性毒性则表现为长期使用中药导致的器官损害,如肝肾功能损伤等。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体征,并及时纠正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正确使用中药可以减少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的毒性并非绝对的,而是与用药方式、剂量和配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适当选择用药途径、合理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中药的毒性作用,充分发挥其药效。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炮制、配伍等方式进行加工和调配,进一步减少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的毒性是存在的,但通过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控制药物质量,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的发生。

在使用中药时,应该注重剂量控制、质量监管和用药方式的选择,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

对毒性中药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应用

对毒性中药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应用

中药在 防病治病过程 中发挥 了独特 的作用 ,但 由于毒性 丹 、 铅粉 等 , 可作用 于全身各个 系统 , 主要损 害神经 、 造血 、 消 中药所含超量 的有 害物质 , 一些 中药配伍不 当 、 炮 制欠 佳或某 化 和 心 血 管 系 统 。 些 药物剂量过大等原 因 , 中药的毒副反应 随之增 多 , 影 响了 中 2 合 理 应 用 药 的信誉 和临床应用 。因此 ,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 中药的毒性成 对有毒 的药物 , 应 注意毒性 的大小 , 因毒药 的安全 度小 , 分合理使用 中药 , 避免中药毒性作用 。 要掌握其安全有效 的剂量 范围 , 并且注意从小剂量 开始 , 尽量 1 正确 认 识 避免 中毒反应 。把握用药 的总剂量 防止 蓄积中毒 , 同时 , 还要 毒性 中药是 指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 不当会致人 中毒 注意个体 差异和特 殊病人 , 如老人 、 儿童、 久病体 弱者的用 药 或死亡 的一类 中药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 同 , 它对人体的危害 剂 量 更 要 慎 重 , 如雷公藤久用可对肝脏 、 肾脏 、 血液 系统 、 生 殖 性较大 , 甚至可危及 生命 。为了确 保用药安全 , 必须认识 中药 系统造 成严重 的不 良影响 ,朱砂在应用时可从 0 - 2克开始 , 以 的毒性 , 了解毒性反应产生 的原 因 , 掌握 中药 中毒解救方法 和 后 慢慢加量但最大剂量不能超过 1 克, 用药时 间不 能过长 . 使 预防措施 。 用 一段 时间以后无论有无药效均应停服 。应 用有毒药物应遵 随着 自然科学 的不断发展 ,现代 有关 中药毒性 的研究不 循 “ 中病即止” 的原则 。 断深化 , 通 过对有毒 中药进行分 离 、 提取等 化学研究 , 明确有 药物通过炮制 , 可以达到去毒 的目的。去毒 常用 的炮制方 毒药物 的有毒成 分 , 目前 已对 常用 中药 的化学结 构 、 药理 、 毒 法有净制 、 水泡漂 、 水飞 、 加热 、 加辅料处理 、 去油制霜等。这些 理 等进行了科学研究 , 现 已明确 中药有毒成分 主要 包括 : ① 生 方法可 以单独运用也 可以几种方法联合运用 。如蕲蛇去头 , 朱 物碱类 。如含乌头碱的 中药有川乌 、 草乌 、 附子等 , 其毒性主要 砂 、 雄黄 水飞 , 川 I 乌、 草 乌蒸或 煮制 , 甘遂 、 芫花醋 制 , 巴豆制 表现 为作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及周 围神经 系统的症状 ,中毒机 霜 , 马钱子 可用砂烫和油炸的方法炮制等均可去除毒性 。 理是 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 经末 梢 ,刺激迷走 神 有些有毒 中药 的毒副作用可通 过适 当的配伍来减 轻或消 经 中枢 , 甚至麻痹血 管运动中枢 、 呼吸中枢 , 以致心 源性休克 、 除。七情 中的相畏 、 相杀就是 减轻或消 除其毒副作用 的配伍方 呼吸衰竭而致死 。 ②苷类 。 如强心苷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 法。如生姜能降低生半夏和生南星 的毒 副作 用 ; 附子配甘草 、 作用 的苷类 , 夹竹桃 、 洋地黄 、 万年 青等 中草药均含强 心苷 , 中 人 参 、 生姜 以抑 制其 毒性 。又如十枣汤用大枣来缓 和甘遂 、 大 毒后主要表现 为 胃肠 道方面 , 严重 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 心动过 戟 、 芫花的毒性 。 缓、 异位节律等 , 最后因心室纤颠 、 循环衰竭而致死。蟾蜍为重 合理应用毒性 中药 , 毒性药物虽然 容易引起 中毒反应 , 但 要 的强心药之一 , 其强心成分属强心 甾体类化 合物 , 其 中毒症 根据 以偏 纠偏 、以毒攻毒的原则 ,有毒药物 有其可利用 的一 状为首先有上腹部 不适 , 继而恶心 呕吐 、 嘴唇青紫 、 心悸 , 甚至 面。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 恶疮肿毒 、 疥癣 、 麻风 、 瘰疬 瘿 昏迷 以致休克 。另外 杏 、 桃、 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苷 等有毒成 瘤 、 癌肿瘾瘕等积 累了大量经验 , 获得肯定 的疗效 。以马钱 子 分, 中毒表 现为先兴奋 、 痉挛 而后 抑制麻痹等 中枢神经 系统症 为例 , 该药虽有大毒 , 但是炮制得当 、 使 用合 理 , 可以治疗多种 状 。③ 毒蛋 白类。毒蛋 白主要存在于植 物的种子中 , 其毒理作 重症 , 如类风湿 、 半身不遂 、 再障、 重症肌无力 、 肿瘤 、 精神分裂 用是对 胃肠黏膜有强烈 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能引起广泛性 的 症等 , 乌头 ( 川乌 、 草乌、 附子等 ) 含乌 头碱 , 经过炮 制 , 用其治 内脏 出血 。如 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 含有 毒性球蛋 白 , 内服中毒 疗心律失常 、 心力衰竭 、 各 种休 克有效率达 8 0 %。毒性 中药只 后 主 要 症 状 为 急 性 胃肠 炎 , 有服 巴豆油 2 0滴 而 致 死 者 , 致 死 针对某些 具体疾病 , 但 力有专攻 , 可解 决临床 上 的难题 , 雄 黄 原因可能是对 血细胞及 中枢神经系统有原浆毒 作用 。④金属 治疗 白血病得 到世界 医学界 的公认就是突 出的实例。 元素类 。中药 中含金属元素的药物 主要是矿物类药物 , 其中对 许多人认 为 中药是 天然完全 无毒 的 , 可 以随 意服用 。有 人体毒性较大 的主要有含砷 、 汞、 铅类等药物 。如砒石成分 为 些 中药药 品广告 也往 往对其 毒 副作用 及可 能发 生 的不 良反 三氧化二砷 , 急性 中毒主要是 胃肠症状及 神经系统症状 , 急性 应 避 而 不 提 或 避 重 就 轻 , 误 导 患 者 。在 中 药 “ 无 病健 身” 的 错 中毒可并发 肾衰 、 中毒性肝炎 、 心肌炎 , 严重者可引起脱水 、 酸 误观念 影 响下 , 长期、 过量 或者 不恰 当使用 中药 的情 况时 有 中毒 、 休克、 昏迷 , 最后可 因呼 吸中枢麻痹死 亡。水银 、 轻粉等 发生。 中药是治病 的药品不是食 品 , 也不是保 健品 。 作为药 品 含有 汞 , 汞化 合物能抑制酶的活性 , 引起 中枢神经 和植 物神经 有其 使用的范 围、 剂量 和使 用疗程等要求 , 切忌 随意应用 。因 功能紊乱 , 如 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 、 胃肠 道刺激症状 和消化 此 , 正确认 识 中药的毒性反 应 , 合理使用 中药 , 更好地 为我们 道 出血 , 严重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而死 亡。含铅类 中药有铅 的健康 服务 。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许多中草药有着显著的治疗功效,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中药的毒性也日益受到关注。

误用中药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危害健康。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中药并非所有都有毒性。

中药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大部分都是安全的、有效的。

许多中药如当归、人参、黄芪等,都是我们常用的调理药,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

这些中药在正规的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

中药的毒性通常是与药物的成分以及使用方法有关。

许多中药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其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而且毒性的强弱与使用的剂量密切相关。

砒霜是常见的中药成分之一,大剂量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

但在正规的中药配方中,医生会控制剂量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中药的毒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的毒性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评估。

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疾病状态、年龄等因素,对中药的毒性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老年人和儿童对中药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也需要和现代药物进行对比。

事实上,现代药物也会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许多西药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对肝肾等器官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中药都是有毒的,同时也不是所有现代药物都是安全无毒的。

我们不能夸大中药的毒性,也不能完全忽视中药的潜在风险。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理性看待中药的使用。

我们应当遵循医生的建议,在专业的指导下使用中药,不可自行随意使用中药。

要对中药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误用。

也需要关注中药的质量和来源,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也要重视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情况。

中药毒性的本质与合理使用原则

中药毒性的本质与合理使用原则

中药毒性的本质与合理使用原则1中药毒性的本质1.1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的主要组成之一1.2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效的主要基础之一1.3中药毒性是中药起效的主要原因之一1.4中药毒性是中药不利于人体的客观因素之一1.5中药毒性是中药呈动态可变性主要方面之一2中药毒性的合理使用原则2.1从中医角度认识中药毒性2.2利用中药毒性的价值2.3避免毒性中药的滥用2.4掌握中药毒性的消减方法中药毒性的概念与内涵十分复杂,既包含了现代药学意义上的毒理毒性,即使用后容易引起的毒性反应,又包含了古代文献中称的“毒”性,即中药之所以成为中药,区别于普通的天然物质,是因其具有特殊的偏性,这样的偏性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毒性:如《淮南子•修务训》载日“(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里所说的“毒”就是指药物的偏性,即可以治病的植物,同时也包括一些可能引起中毒的植物或矿物,从而逐渐成为可以治疗的中药。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的主要组成之一,其与气味和归经一样,与中药的功能主治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认识中药药效的主要方面。

但如果使用不当,或中药毒性过大,则容易引起人体的毒性反应。

因此,中药毒性涉及对人体是否安全的问题,故而长期存在着争议,并因为对中药毒性认识不够全面或仅从现代药理毒理角度来认识并看待中药毒性问题,导致很多人反对中医药或不敢使用中药来治疗疾病,出现“谈毒色变”的现象,这样十分片面。

而源自天然动物、植物、矿物的中药与现代化学药物本质上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以现代药理毒理来看中药的毒性,应当从多角度、多视野研究毒性本草。

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中药毒性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认识中药毒性和合理使用毒性中药,以期减少因使用中药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中药毒性的本质1.1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的主要组成之一中药药性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升降沉浮、厚薄、轻重、缓急、色臭、形体等。

毒性是中药药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其与气味和归经一样,被现代临床中药学所重视,并纳入教材范围,而其他在古代文献中经常记载的药物厚薄、轻重、缓急、色臭等药性已被现代临床中药学所忽视。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程重点课程主要内容总结:【《中药学》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

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中药学-总论》第七节:课后思考题一、古代毒性的概念有()、狭义之分?广义。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三、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中: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物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三级分类方法没有()?中毒。

《中药学-总论》第七节:知识点梳理一、古代毒性是指什么?古代毒性的概念广义: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二、现代药物毒性指的是什么?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毒药:一般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三、什么是剧毒药?剧毒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中药毒性新认识及合理使用

中药毒性新认识及合理使用

中药毒性新认识及合理使用作者:彭荣越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有毒性中药在中医临床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药使用的增多,也出现很多的不良反应。

如何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药毒性;合理使用传统中医药是我国的医药宝库,而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虽然在传统观念中,中药较西药用药更为安全,不良反应更少,但不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1],使得中药安全性成为临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药毒性分类1. 文献中收载的毒性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根据中药毒性的大小,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如,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品种 598种,其中有毒中药83种,包括大毒中药10种、有毒中药42种、小毒中药31种。

1. 未收载的但有明确临床毒性反应报道的中药继比利时中药减肥事件、新加坡黄连事件、日本柴胡事件、英国千柏鼻炎片和复方芦荟胶囊事件、马兜铃酸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何首乌事件之后,中药材熏硫、汉森制药“槟榔入药”、云南白药与“乌头碱”、同仁堂多种中成药含重金属等成为国内外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传统无毒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倍受质疑。

有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2. 建立新型科学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标准2.1. 明确毒-效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被报道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很多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皂普类和生物碱类等,在剂量较大时也常常是引起毒性的常见物质基础,且在靶点上与药效有重叠,提示对于这些成分,药物浓度是调控其毒效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之亦然,如安宫牛黄丸和砒霜中含有低浓度的砷是其发挥功效的必不可少的药效物质基础,但目前在国外被视为“重金属超标”而被贴上“有毒”、“禁用”的标签。

因此,对有毒中药和含毒成分的中药进行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揭示其体内过程,对于揭示中药毒效关系十分重要。

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为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需要分别监测。

辨析中药毒性 合理使用“毒药”

辨析中药毒性 合理使用“毒药”
中图分类 号 : 2 51 R8.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6 0 7 ( 0 0 0 — 0 8 0 10 — 9 9 2 1 )8 0 4 — 2
中药 的毒性 是 中药 药性 理论 的 核心 之一 , 历代 医家 十分 重视 对 中药 毒性 的研 究 、 讨和 总结 ; 探 而且 随 着科 学 的发展 , 尤其 是现 代 中药 药理学 和中药化 学 等的 发展 , 问题 越来 越受 到人 们 的 这个 重 视 。中药 的使 用必须 是在 中 医药基 础 理论 指导 下进 行 , 中药有 毒 无毒 以及 毒性 强 弱都 是相 对 的 , 在一 定 条件 下 ( 如剂 量 、 制 、 炮 配伍 、 服方法 等 ) 煎 可能 相互 转化 , 以我 们应 该辩 证地 看待 中药 所
因素是基础 。药物 自身规范化了 , 医生设方遣药就会更加有所依循 。 21 用 品种 的混 乱 :有 的地 方 把百 合科 丽江 山慈姑 的鳞茎 伪充 .药 川 贝母 , 者 在 中 医学 中明 确记 载 “ 小毒 ”现 代 药理学 研 究证 前 有 , 明含 有秋水仙 碱 能致人 于死 。[ 1 1 2 . 2中药 四气 、 五昧 影 响 中药毒 性 : 性 、 寒 热性 药肝 毒性 的发 生率 明显 高 于平性 及 无药 性 记 载的 药物 ; 有 苦味 、 味 的两类 药物 具 辛 的毒性 。 肝毒 性的发 生率 明显高 于其 它药 物团 。1 2 1 1 毒药 的概念 2 不重 视 中药的炮 制 : . 3 中药炮 制对 中药 产生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有 传统 的中药毒 性是指 中药 的一种偏性 ,是 中药用于 治病 的依 毒 中药炮制均 可 降低毒 性 , 作用 的药 物炮 制均 可消除 或减弱 有副 据, 而现代 中药 的毒性 是指 中药对机体 的损 害性 , 即毒副作用 。 神 副作 用 , 峻烈 的药 物经 炮制 可缓 和 药性 。各 代都 有较好 的 除 《 药性 如草 乌有用 浸 、 、 、 、 辅料制 等 漂 蒸 煮 加 农本草 经》 录药 物 35 , 无毒 、 毒和 毒性 大 小分 为上 、 、 毒方 法和炮 制作 用 的论述 。 收 6种 按 有 中 下三 品 , 中下 品有 15 ,下品多 毒 , 其 2种 “ 不可 久服 ”这是 中药毒 性 炮制 方法 , , 以降低 毒性 。 如相思 子 、 麻子 、 陆 、 草根等可 用 又 蓖 商 萱 在现存本草 文献中的最早 记载 , 本依据就是 药物作 用的强弱 。 加热 炮制 降低其 毒性 。 其基 . 反禁 忌证 使 用 中药 : 种 中药 及 中成药 , 有适应 证 , 4违 各 既 又有 1 狭义 的概念 : 义 的毒药是 指 指药 物对 人体 产 生的不 良影 Ⅱ 2 . 1 狭 向 极易对 身体产 及损 害 , 是药 物毒 性和 副反应 。如《 经 ・ 四 》 : 就 类 卷 云“ 毒药 , 药 禁忌 证 。不 按 中医辨证 论 治 的基本 特征 使用 中药 , 为 之峻利者。” 再如《 诸病源候论》 “ 日: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 生损 害 。 如人参 大补 元气 、 益肺 , 于气虚证 , 例 补脾 适用 而实证 、 热 变乱 , 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中规 证但 正 气不 虚者 忌 用人 参 ; 虚 自汗 、 表 阴虚 盗 汗者 禁用 解表 发汗 定:医疗用 毒性 药 品 , “ 系指 毒性 剧 烈 、 疗 剂量 与 中毒 剂量 相近 , 药 ; 女胎 前产后 及经 期应 忌用泻 下 药 。 治 妇 使用不 当会致 人 中毒 或死 亡 的药 品 。” 中的有 毒 中药 品种有 砒 2 盲 目使用 “ 方 ”“ 方 ” “ 方 ”单 方或 偏方 均有较 强的针 其 . 5 单 、偏 或 秘 : 石( 红砒 、 白砒 )砒 霜 、 银 、 马钱 子 、 、 水 生 生川 乌 、 生草 乌 、 白附 对性 。 中医确有 单方 或偏 方治 大病 的许 多成 功病 例 , 系在熟悉 生 均 子、 生附 子 、 生半夏 、 南 星 、 巴豆 、 生 生 斑蝥 、 娘 虫 、 青 红娘 虫 、 甘 病情 , 生 掌握 药性 , 严格 用法 、 量 的基础 上取 得 良好 效果 的 。忽视 用 遂 、 狼毒 、 藤黄 、 千金 子 、 天仙子 、 生 生 生 生 闹羊花 、 雪上 一枝 蒿 、 红 其独 特性 有时候 会 出现一 些截然 不 同效果 。 升丹 、 白降丹 、 蟾酥 、 金花 、 、 洋 红粉 轻粉 、 等 2 种 。 雄黄 8 2 配 伍关 系 不合 理运 用 : . 6 中药 有 “ 相须 ”相 使 ”相 畏 ”相 反 ” “ “ “ 理 1 . 2广义 的概 念 : 古今 说 法是 有 区别 的 。一是 泛 指 中草药 , 周 论 , 实 际应 用 中充分 利 用相 须 、 如《 在 相使不 仅 可以提 高疗效 , 对 而且 礼・ 天官》 “ 日: 医师掌医之政令 , 聚毒药以供医事” 。张景岳云: “ 毒 有 毒 的 中药 有 减毒 作 用 ; 相反 的 配伍 关 系会 加剧 毒性 反应 , 则 原 药者 , 总括药 饵而 言 , 能治病 , 称为 毒药 ” 前人把 毒药 作为 上 应禁忌 。如 “ 凡 皆可 。 十八 反” “ 和 十九 畏 ” 中的若 干药物 。 切 药物 的总称 , 为毒 就是药 , 能治病 之药 皆为 毒药 。 是指 3 中药 毒性 的预 防 认 凡 二 药物 的偏性 , 如张景 岳云 : 以治病 , “ 药 因毒 为能 , 所谓毒 药 , 以气 31 范 中草药 的种植 、 、 是 .规 采收 加工 的管 理 制度 : 中药讲 究“ 地道 药 味之 有偏也 ” 中药治病 基本 原理 在 于其药 物都 具有各 自的俯 眭, 材 ”加工 炮制方 法独 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尤其 是对 “ 大毒 ” 中药 的炮 制就更 加 有 的 药物 之所 以能够治 病 , 就是 利 用其 偏性 来 祛除 病邪 , 除病 因 , 消 协 讲 究 。但 是 以前 , 由于 中草药 的种 植 、 采收 、 加工 炮制 的管理制 度 调脏 腑功能 , 纠正机 体 阴阳偏盛 偏 衰 , 机体恢 复正 常 。 使 三是指 药 不 规 范 , 出现 了 “ 滥种 、 采 、 加工 ” 现象 , 而导 致 中药 的有 滥 滥 的 从 物对 人体产 生的不 良影 响及损 害 , 就是药 物毒 性和 副反应 。 儒 效 成分 降低 、 药残 留物 超标 、 性 中药加 工炮 制不符 合规范 等 , 如《 农 毒 门事 亲 ・ 二》 “ 药有 毒也 , 大 毒 小毒 为之 毒 , 草 、 参 因此 , 卷 云: 凡 非止 甘 苦 有关 部 门必 须加 强 这方 面 的管 理 , 低 中药 中毒 事件 的 以降 不可 不谓之 毒 , 久服 必有偏 胜 ” 这 与 现代药 理学 的不 良反应 是相 发 生 。制 定 品种 、 地 、 肥 、 。 产 用 用药 、 摘等 严格 而细致 的标 准 , 采 切 对应的。 现代药理学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 毒性作用、 后 实 保证 其成 分 、 量 的一 致性 , 含 避免 或最 大 限度 地减 少重 金属 和 遗作 用 、 反应 、 变态 药物依 赖性 、 致癌致 畸致 突 变作用 等等 。 农 药 的污 染 ; 立 相应 的组 织 指 导药 材 收购 , 逐步 实行 职业 资 建 应 2 中药毒性 产生 的原 因 格 证 书制 或准 人制 , �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药理和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确保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药的毒性是客观存在的。

中药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含有一些具有毒性的成分。

这些毒性成分在合理剂量下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一旦超过一定剂量就有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首先要明确中药确实存在一定的毒性,并且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中药的毒性表现。

中药的毒性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毒性表现为短时间内中毒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头晕、出汗、腹泻、呼吸困难等;亚急性毒性表现为中毒症状逐渐加重,如贫血、皮疹、黄疸、肝肾损害等;慢性毒性表现为长期使用中药导致慢性中毒,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慢性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毒性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中药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作用。

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对人体的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损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了解不同中药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作用,以便在临床应用中合理选择中药,避免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合理使用中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药和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出现毒性反应。

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滥用或超量使用中药,避免出现毒性反应。

对于存在一定毒性的中药,应该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上注明毒性成分及用药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时注意安全。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明确中药存在一定的毒性,并了解中药的毒性表现及毒理作用,合理使用中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上千年,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丰富的实践应用,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药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一种生物学特征,具有引起人体伤害的潜力。

中药的毒性往往与其药性有关,对于同一种中药,其药性和毒性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即相同的药物在不同的剂量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功效或毒性。

中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药本身的药性,只要药物有功,它的毒性就一定存在。

部分有毒药物在一定程度下可以用于治病,比如常见的朱砂,但如果剂量错误,过量使用,就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其次是中药饮片和制剂中的污染问题,这些污染物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被混入,会导致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甚至致癌。

再次是药效导致的中毒,原则上同样一种药物,剂量越大毒性就越大,而剂量越小,则毒性通常不会产生。

最后是由药物的化学成分引发的毒性,这种毒性通常是由化学成分本身所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药物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毒性。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应该对中药毒性进行认真的评估,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的毒性与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和浓度,并遵循中药的制剂要求,使用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

此外,对于存在较高毒性的中草药,采用严格的制剂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疗效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强调中药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以针对性的方案来使用中药。

比如,儿童和老人的体内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对中药的耐受性下降,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总之,中药毒性要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估,做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使其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的毒性问题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维护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

对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分析

对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分析

对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分析作者:张爱萍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9期【摘要】中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在我国临床上占据重要比例,而有毒中药在中药中又占据较大分量。

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等将会引起毒性药物在人体蓄积,严重者甚至发生药物中毒。

因此,临床上研究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药毒性为起点,分析我国对于中药毒性的态度演变,并对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提出合理性建议,使得有毒中药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有毒中药;中药毒性合理应用DOI:10.14163/ki.11-5547/r.2015.09.20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中药毒性研究也越来越多。

并且每年因服用中药而引起的中毒也屡见不鲜,如:小柴胡事件、关木通事件等。

因此,临床上研究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意义深远[1]。

本文将以中药毒性为起点,分析我国对于中药毒性的态度演变,并对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提出合理性建议,现报告如下。

1 有毒中药的毒性反应有毒中药使用过程中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引起比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有毒中药包括:含毒苷类、含毒性蛋白质类、动物类药物等,具体如下:①含毒苷类。

根据有毒中药的毒理作用以及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可以分为强心苷类、含皂苷、含氰苷等,不同的药物对人体器官损伤不同,通常会影响人体呼吸功能、神经系统、心血管等。

②含毒性蛋白类。

毒性蛋白在有毒中药毒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常见的种子类药物包含桐子、苍耳子、蓖麻子等。

其中,苍耳子、巴豆等药物所含有的毒性蛋白能够作用于人体胃肠黏膜,并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内脏出血。

③含生物碱类。

含生物碱类的有毒中药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如:曼陀罗、山豆根、莨菪子、附子、藜芦等。

附子、藜芦等药物其毒性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对人体心肌等也具有明显作用;曼陀罗等药物中含有较多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药物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兴奋等作用,严重者将引起嗜睡、昏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一)使用方面
(二)研制方面
(一)使用方面
1.采取正确的煎服方法
采取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有毒中药用药 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久煎
服用方法
2.严格限制用药剂量 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 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 控制。
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
不可超 把握用药的总剂量 量使用
某些中药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
6.剂型改变或给药途径不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不 断创新,中药片剂、口服液、免煎剂、注 射剂等新剂型的不断涌现,给药途径也有 改变或创新,但是制剂纯度问题,有效成 分改变与否,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 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 而目前对某些中药 成份的药理、毒理缺乏科学认识,以及对 中成药制剂内在质量特别是注射剂难以科 学控制,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
2.“毒”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祛邪疗疾,是因为具 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 《神农本草经》记载: 因毒为能,所谓毒药,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 及有毒、无毒。” 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攻邪也。”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
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及防
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制品。
事实上,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现的 频率正日渐增高,中药的毒性反应也成为 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 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壁垒。
目前,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两个误区: 一是对有毒中药谈虎色变,加以否认,不 敢使用,导致非用有毒中药不可的一些疑 难重症治不了,使临床疗效下降。另一种 认为中药无毒性,随便滥用。 因此,为避免和减少中药毒性反应的 发生,合理应用有毒中药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份为非有效成 份,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 疗作用的有毒成份,把他们去掉可以防止 中毒;二是有毒成份便是有效成分,即以 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雪上一支蒿 等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 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份,也 是有效成份。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含乌头碱类的中药
含莨菪碱类中药:
含番木鳖碱类中药
含秋水仙碱类中药
2.含氰苷类中药
3.含强心苷类中药:
4.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5.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
• 6.含重金属类药:
四、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品种混用 一些中药的基源品种往往有数种之多, 其基源品种不同所含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和毒性也有所差异;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 性的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等问题,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
建立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 既不能盲目乐观忽视中药的毒副 作用, 也不能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 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正 确把握和认识中药的毒性,只有熟悉中药的 毒性,辨证用药,严谨配伍,规范炮制,掌 握用药剂量,合理煎药,明确服法,才能做 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
3. “毒”指毒副作用
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 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 致人死亡者。 《诸病源候论》曰: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于人为害, 亦能杀人。”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 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 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毒性 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 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7.药不对证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倘若临床使用不当,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 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8.服用过量或长期用药
中药的毒性有无还与药物用量及用药时 间有关。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恰当,剂量 准确,起治疗作用;反之,则损害机体。
9.患者个体差异
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 程度也不一样,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 类型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因素有着密切的 联系。 10.药物的滥用、误用 一些患者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 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 药,而发生不良反应。
3.加强中药毒性规范化研究 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 理、药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 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 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 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
有必要对中药毒性进行更加规范化研究
4.加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医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有毒中药也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临床疗效, 因此对其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性研究 对趋利避害地精准使用这类中药具有重 要意义。
4.制剂工艺不合理、质量标准不完善 特殊药材 特殊煎法 合理的工艺、完善的质量标准对保证 产品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药物配伍不当 中药大多数为配伍用药,其制剂亦大 庆大霉素 部分由多种中药材配方制成,中药合理配 阿米卡星 磺胺类药物 伍直接影响到疗效与安全性。诺氟沙星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卡那霉素 链霉素
限制用药的时间
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
中病即止
3.必须合理配伍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 伍来减轻或消除,提倡“若有毒宜制”, 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4.辨证应用毒药 临床用药时,首先在于辨证是否准确, 用药是否对症,而不完全在于药物是否有 毒。 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 5.选择合适剂型 由于中药毒性成分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在 不同的剂型中显示的毒性大小亦有不同。
2.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确保用药安全。中药在进 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严格、规 范的炮制,炮制方法的不同可致质量相差 悬殊,毒性相差也大。
3.煎煮不当
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 煎法、火候、时间、药物的先、后入等因 素有关,不同的药物煎煮要求不同。
2005版《中国药典》 收载毒性中药72个, 其中大毒品种10个, 有毒品种37个,小毒 品种25个。 经统计,目前已 有国家标准含大毒药 材中成药约为413个品 种。
三、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主要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大多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成份。 了解这些有毒化学成分是正确认识和使用 有毒中药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目 的地采取必要方法减轻和消除其毒性。其 有毒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强心苷、氢 氰酸、皂苷、马兜铃酸、毒蛋白类及神经 毒、含砷和汞重金属等。
主要内容
• 中药“毒”的内涵
• 有毒中药及其分类
• 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主要临床表现
• 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有毒中药安全使用对策
一、中药“毒”的内涵
1. “毒”即谓药 古代,“毒”与“药”不分,认为凡治 病之药皆为毒药。 《淮南子· 修务训》云: 《黄帝内经》: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当今之世, 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必齐毒药攻其中……”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二、有毒中药及其分类
大毒: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 快而重,能引起主要脏器的严重损害症状较重,甚者导致脏器损害,如 用量过大时造成死亡。 小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 应,且症状较轻,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易造 成死亡。 无毒:一般不发生毒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 相当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
(二)研制方面
1.加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完善毒性中药 的质量标准 我们必须从中草药的源头抓起, 严格 执行GAP,尽快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 化的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确立中药材的 安全监测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安 全生产,做到药材质量标准化。
2.加强加工炮制方法研究 加强有毒中药炮制方法的研究,采用 新技术、新设备用于中药炮制, 制订科 学的、规范化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保证 中药炮制的稳定性、客观性、合理性和科 学性,达到炮制解毒、减毒、制毒和增效 的目的,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