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参数间的关系(精)

合集下载

储层表征概论

储层表征概论

储层表征内容与阶段性 储层表征内容
储层参数分布
储层流动单元分布
储层动态地质模型
储层表征内容与阶段性 储层表征内容
二、不同阶段储层表征内容 1. 油藏评价阶段
•6
探明油气藏 评价油气藏 开发可行性评价
-2350 -2300 -2200
-2350 -2300 -2200
A 2•
•1
•4 A’
A 2• •3
(孔隙度、渗透率、 含油饱和度等)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2.点解释
√针对砂层, 按8点/米的密度 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井深 孔隙度 (m) (%) 2100.000 17.0 2100.125 18.0 2100.250 18.1 2100.375 18.2 2100.500 20.5
渗透率 (×10-3μm2)
储层的非均质性,因此,可克服用二维图件描 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
有利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进 行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建模目的
2. 可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
常规的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单元:原则上以油藏(一个油水系统)
为计算单元。
纵向上:油组、砂组、小层、单层 横向上:一个圈闭,或更小单元。
三维数据体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三维网格化 (3D griding)
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
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
的精度愈高。
(精细油藏描述)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数值模型----即三维数据体----图形显示
三维显示 任意旋转 任意切片
从不同角度显示储层的外 部形态及其内部特点
/流动单元平面分布 (3)隔夹层平面分布

油气储层水淹及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油气储层水淹及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油气储层水淹及储层参数变化规律一、基本概念1.地层损害:由于油田生产过程中外来流体与储层的不匹配(水-岩作用)从而造成油井产能下降,甚至丧失产能的现象。

2.敏感性矿物:储集层中与流体接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并导致渗透率大幅度下降的一类矿物。

3.速敏:当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喉道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潜在可能性。

4.水敏性:当相对淡水进入地层时,某些粘土矿物发生膨胀、分散、运移,从而减少或堵塞孔隙喉道,造成渗透率降低的潜在可能性。

5.盐敏:由于不同矿化度的工作液进入地层发生矿物析出变化,造成油气层孔喉堵塞,引起渗透率下降的潜在可能性6.酸敏: 油气层与进入的酸性流体反应后引起渗透率降低的潜在可能性。

7.碱敏:当高PH值流体进入油层后(大部分钻井液的PH值大于8)油层中粘土矿物和颗粒矿物溶解发生改变,释放大量微粒,从而造成油气层堵塞,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8.储层敏感性: 储层对各类地层损害的敏感程度。

9.储层保护:防止地层损害(主要指油气层),稳定油井产量的措施。

11.吸吮过程:湿相驱替非湿相则称为“吸吮过程”,随吸吮过程,湿相饱和度增加。

二、简答题1.地层伤害的后果?①降低产能及产量。

②影响试井、测井解释的正确性,严重时导致误诊,漏掉或枪毙油气层。

③增加试油、酸化、压裂、解堵、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因而提高油气生产成本。

④影响最终采收率,造成油气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⑤地层损害是永久性的造成其它无法弥补的损失。

2.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储集层伤害及敏感性程度。

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性、压敏实验及评价。

或间接测定其伤害程度,即渗透率或产能指标。

方法包括离心发毛管压力曲线、试井、测井、完井等。

3.简述储层结构变化影响因素.主要的几个控制因素:①储层特征与储层变化的关系②注入水与岩石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③注水温度对油层孔隙的影响4.水淹层描述指标及级别划分方案如何?水淹层描述指标含水率(Sw),根据含水率的大小可以将水淹级别分为四类,既未淹Sw<10%;弱淹,10%≤Sw<40%;中淹40%≤Sw<80%;强淹,80%≤Sw。

第4章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讲解

第4章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讲解
如渗透率与粒度中值的相关系数为0.839,说明相关性很好,束缚水饱 和度与粒度中值的相关系数为-0.602,说明两者关系较好但为负相关的关系。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储集层物性相互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是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关系,它受颗粒 大小、分选程度、胶结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中粗颗粒的砂岩孔隙度大,渗 透率也大,而微细颗粒砂岩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图上,资料点的分布与粒度大小有关,粒度中值Md≤0.2mm,资料点分布在左 下方,也就是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MD≥0.4mm的资料点分布在右上方,也 就是孔隙度大渗透率也高;0.2<Md<0.4mm的资料点基本上分布在上述两者之间。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自然伽马确定泥质含量
在沉积岩石中,除钾盐层外,其放射性的强弱与岩石中含泥 质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岩石含泥质越多,自然放射性就越强。 这是因为构成泥质的粘土颗粒较细,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沉 积过程中能够吸附较多的溶液中放射性元素的离子。另外,泥 质颗粒沉积时间较长(特别是深海沉积),有充分的时间同放 射性元素接触和离子交换,所以,泥质岩石就具有较强的自然 放射性。这就是我们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定量计算地层泥质 含量的地质依据。
三种不同的角度上提供了地层的孔隙度信息。 经验表明,如果形成三孔隙度的测井系列,无论对于高-中
-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以及不同的储层类型,一般都具有较强 的求解能力,并能较好地提供满足于地质分析要求的地层孔隙 度数据。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残余油气特别是气层对声波、 密度以及中子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影响是不同的。
1
Shr
Nhr Nmf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3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3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在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百分数不断上升,其变化的含水饱
和度称之为自由水饱和度。 3 、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间的关系 关系较为密切。
四、岩石的比表面
1、概念 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总表面积。是度量岩石颗粒 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颗粒越细,比表面越大。 2、岩石比表面的计算
沙姆韦和伊格曼提出的沉积物的颗粒比表面积估算图
晶粒之间形成片状喉道。
(四)碳酸盐岩储集岩中的孔隙结构
捷奥多罗维奇根据孔隙的大小、形状和相互连通关系的分类: 1、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于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 成。
(2)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孔隙由 细粒孔隙性 连通带所连

(4)孔隙系 统在白云岩
的主体或胶
(3)相对渗透率 饱和多相流体的岩石中,每一种或某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 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二)碳酸盐岩的渗透率
1、碳酸盐岩总渗透率和渗透率贡献值
2、利用岩心资料计算裂隙渗透率
3、帕森斯的碳酸盐岩储集岩裂隙渗透率公式
(三)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粒度和分选,有正相关性。 研究资料:结晶石灰岩和白云岩的粒径大于0.5mm时,
二、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以及孔隙结构特征 (一)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1、原生孔隙
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
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1)粒间孔隙 发育于颗粒支撑碎屑岩的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具有孔 隙大、喉道较粗、连通性好以及储渗条件好的特征,是最重
要的有效储集孔隙类型。
分为3大类15种基本类型。
2、根据碳酸盐岩储渗条件的孔隙分类 主要考虑储层孔隙对流体的储集与渗滤影响,采用根据

储层参数计算范文

储层参数计算范文

储层参数计算范文储层参数计算是石油地质与储层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评价储层性质及开发潜力的基础。

储层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分布、渗透率分布等。

在储层参数计算中,需要利用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首先,孔隙度是储层中岩石或矿物颗粒间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或矿物颗粒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可以通过测井资料中的密度和孔隙度曲线来直接计算。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孔隙度(PHI)=((滴定孔隙度-最小孔隙度)/(最大孔隙度-最小孔隙度))*100%其中,最小孔隙度是指岩石或矿物颗粒之间最小的孔隙度,最大孔隙度是指岩石或矿物颗粒之间最大的孔隙度。

其次,渗透率是岩石中流体渗透的能力,一般以Darcy为单位。

渗透率的计算可以通过测井资料中的电阻率、声波速度等参数来间接计算。

其中,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根据Kozeny-Carman公式计算。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渗透率(K)=(φ3/((1-φ)^2*(1-φ)^3))*((D^2)/(180μ))其中,φ为孔隙度,D为岩石颗粒的平均直径,μ为岩石渗流介质的动力粘度。

此外,在储层参数计算中,孔隙度分布和渗透率分布的计算也是非常重要的。

孔隙度分布主要针对储层中不同岩石单元或层段的孔隙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渗透率分布主要针对储层中不同位置或不同岩性的渗透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些分布的计算方法可以基于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实验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综上所述,储层参数计算是石油地质与储层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计算,可以评价储层的性质和开发潜力,并为储层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取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介质,其特点是孔隙度高、渗透率低。

而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储层物性参数中最基础的两个参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定义入手,探究二者的关系机理,并介绍当前相关研究成果、挑战和前景。

一、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所有孔隙的体积占储层体积的百分比,是储层岩石中可被流体占据的空间的大小衡量指标。

通常划分为全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两部分,其中全孔隙度包括孔隙率和裂缝率,有效孔隙度则是指可以存储和流动流体的孔隙占全孔隙的比例。

计算储层孔隙度通常使用物理实验方法和测井数据方法。

物理实验方法包括岩心分析、重质烃分析和微孔分析等,能够精确地确定储层岩石的孔隙度、孔径分布及孔隙形态等信息。

而测井数据方法则是通过测井曲线的解释,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出储层孔隙度。

最常用的方法是伽马测井和中子测井方法。

二、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渗透率是指储层岩石中油气流动的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流体通过岩石介质的能力。

渗透率只有在岩石中存在孔隙时才存在,在储层中的孔隙间形成连通通道后,才可以对储层流体的渗流起到决定性作用。

渗透率大小和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储层压力、温度等有关,通常划分为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方法和计算储层孔隙度的方法相似,也包括物理实验和测井数据两种方法。

物理实验方法包括渗透试验、气相渗流实验和压汞实验等,而测井数据方法则利用电性测井、声波测井和压力测井等方法进行解释,计算储层渗透率和渗透率分布规律等。

三、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机理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是受岩石物性和成因影响的结果。

通常来说,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随着孔隙度的增加,渗透率会下降。

一方面,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空间多样性影响了渗透率的分布。

储层参数

储层参数

=
Δt − Δtma Δtφ − Δtma
− Vsh Δtsh Δtφ
− Δtma − Δtma
值得注意是,利用声波时差确定孔隙度时,对非压实或疏松地层需进行压实校正。 对中子测井来说,有:
CNL = CNLφφ + CNLsh Vsh + CNLma Vma 式中,CNL为中子测井值;CNLΦ、CNL sh、CNL ma分别为孔隙流体、泥质和石
Vsh
Vsh
如果 Swb<15, 令 Swb=15
最后 Swb=Swb/100
1
2)
Swb
=
1 φt
⎜⎛ ⎝
Rwb Rt
⎟⎞ ⎠
2
3) Swb = Sw 1+ B
SP
其中:B = 7.5(10 81 − 1)
SSP
SP
(10 81 − 10 81 )
4) lg(Swb) = 0.18 - (1.5lg(Md + 3.6)lg( φ ) 0.18
1 = Vsh − 1 − Vsh
Rt Rsh
Rsd
考虑到纯砂岩部分应该满足尔奇公式,即:
1 = Rsd = Rsdφsd m
S w n Fsd Rw
aRw
将该式代入上式,并整理得:
( ) Sw n
=
aR w
1 − Vsh φm
⎛ ⎜
1

Vsh
⎞ ⎟
⎝ R t Rsh ⎠
式中Sw为含水饱和度;φ为有效孔隙度;m、n、a为地区经验系数,一般取 n=2,m=2,a=1。
1、一种孔隙度测井方法确定孔隙度
对泥质砂岩来说,密度测井响应方程为:
DEN = ρφφ + ρsh Vsh + ρ ma Vma

储层参数计算.

储层参数计算.

SP SP min I sh SP max SP min 2GCUR I sh 1 Vsh GCUR 2 1
– 方法二:
SP Vsh 1 SSP
• SSP:目的层段中纯砂岩水层静自然电位。
三、储层参数计算及处理
4、泥质含量计算
3)自然伽马能谱
– 同时测量U、TH、K、SGR(无UGR)、CGR,除U外,都能用 来求泥质含量,用CGR较好。 – 方法同GR. – 当用多种方法求泥质含量时,最终应取多种方法求得的最 小者
¬ md Ê £ ¸ Â ø Í É
×Ï ¿ ¶ ¶ È £ ¬ £ ¥
三、储层参数计算及处理
2、渗透率计算
2)用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求取 如Timur公式
0.136 4.4 K 2 S wb
•Swb,%;φ,%;K,10-3μm2
三、储层参数计算及处 b D ma f
H H ma N H f H ma
S
t t ma t f t ma
ma——骨架 f ——流体
该公式称为平均时间公式或Wyllie-Rose公式
三、储层参数计算及处理
1、孔隙度计算
2)体积法:
适用范围:平均时间公式适用于压实和胶结良好的纯砂岩地层。在这
种砂岩中,矿物颗粒间接触良好,孔隙直径较小,故可以忽略矿物颗粒与孔隙流
体交界面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可认为声波在岩石中是直线传播的。但是对于未胶
结、又未压实的疏松砂层,矿物颗粒间接触不好,故矿物颗粒与孔隙水的交界面 对声波传播影响较大,使孔隙度相同的疏松砂层的声波时差要比压实的砂层大, 因此需要用压实校正系数校正: S
1 t t ma Cp t f t ma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通常是指描述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性质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储层的评价、预测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多孔介质储层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1. 孔隙度(Porosity):孔隙度是描述储层中孔隙空间占总体积比例的参数。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透性。

2. 渗透率(Permeability):渗透率是描述储层对流体渗流能力的参数,它反映了储层中孔隙通道的连通性和流体通过孔隙隙隙的能力。

3. 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孔隙结构描述了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形态和连通性等特征,对储层的渗流性能和流体储集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饱和度(Saturation):饱和度是指储层中的流体饱和度,包括孔隙中的水饱和度和油气饱和度,是评价储层中流体储集和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5. 孔隙度分布(Porosity Distribution):孔隙度分布描述了储层中孔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和流动有着重要影响。

6. 储层压力梯度(Reservoir Pressure Gradient):储层压力梯度是指储层中的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是评价储层压力及流体动力学性质的参数。

7. 渗流方向(Permeability Anisotropy):渗流方向描述了储层中不同方向的渗流性能差异,对储层的开发方案和注采策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常见的多孔介质储层参数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和评价这些参数对于储层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这些参数,可以更好地理解储层的储集性能、渗流性质和流体动力学特征,为储层的高效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

多孔介质储层参数多孔介质储层是石油、天然气等流体资源的主要赋存地。

对多孔介质储层参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储层的物性特征,还对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后续的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孔介质储层的基本定义出发,深入探讨储层参数的类型、测量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多孔介质储层概述多孔介质是指具有大量孔隙和喉道的固体物质,这些孔隙和喉道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孔隙网络。

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多孔介质储层主要指砂岩、碳酸盐岩等具有储油、储气能力的岩层。

这类储层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使得流体资源能够在其中聚集和流动。

二、多孔介质储层参数类型多孔介质储层参数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压缩系数等。

这些参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储层的物性特征,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依据。

1. 孔隙度孔隙度是指多孔介质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孔隙度是衡量储层储油、储气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高,储层的储油、储气能力越强。

2. 渗透率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它是衡量储层流体流动能力的重要参数。

渗透率的大小与孔隙度、孔隙结构、喉道大小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渗透率越高,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越容易。

3.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多孔介质中某种流体所占孔隙体积的比例。

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主要关注油、气、水三种流体的饱和度。

饱和度是衡量储层流体分布状态的重要参数,对于了解储层油、气、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压缩系数压缩系数是指多孔介质在单位压力下体积变化的程度。

它是衡量储层压缩性的重要参数。

压缩系数的大小与储层岩石的物性、孔隙结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压缩系数越小,储层的抗压能力越强。

三、多孔介质储层参数测量方法多孔介质储层参数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实验室测量和现场测量两大类。

1. 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测量是指在实验室内对岩心样本进行直接测量,以获得储层参数的方法。

实验室测量具有精度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但需要对岩心进行取样,可能存在一定的取样误差。

特殊储层测井解释14-储层定量评价

特殊储层测井解释14-储层定量评价

岩 气吹
样 参数 1
2
1
3 4
21 24.8 10.8 0.04473 90.6 4.05 57.89 29.7446 31.0533 23.1213 0.1
22 24.6 10.8 0.04401
71 3.12 44.64 27.9608 29.4675 22.0097 0.12
23 24.5 10.7 0.04406 164.4 7.24 103.48 28.8492 29.6935 22.2068 0.07
25 24.9 10.9 0.04467 171.1 7.64 109.2 30.3992 31.1159 23.1938 0.06
28 24.7 10.8 0.04437 2289.4 12.84 183.42 30.7199 31.2064 23.47 0.04
地层因素F
尕斯E32地层因素-孔隙度关系图
4、岩电参数确定
岩电参数m、n、a、b在测井储层参数计算中 有其特殊的地位,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储层 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
m、n、a、b通常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也可 以取经验参数。
m、a值的确定
m—岩石的胶结指数,是与岩石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有关的参 数,一般在1.5~3之间取值,孔隙型储层一般在2左右 a—与岩石有关的比例系数,一般在0.6~1.5之间取值
(十四)
思考题
1、岩电参数的含义与确定方法?
2、在碳酸盐岩地层通常用什么信息、哪些方法计算 泥质含量? 3、计算孔隙的的方法有哪些?需作那些校正?如何 校正?
二、基本解释参数确定
四种基本 解释参数
解释参数确 定基本原则
岩石骨架参数 泥质参数 流体参数 岩电参数
理论数据、实验分析结果 和区域经验相结合

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

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

文章编号:1000-2634(2001)04-0005-04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Ξ廖明光1,李士伦1,谈德辉2(1.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1;21西南石油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摘要:通过对大量岩样毛管压力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双对数坐标下储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呈现明显的双曲线特征,且可用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P d和S b及孔喉几何因子F g三个参数唯一确定,双曲线的顶点代表了非润湿相在岩石系统中完全占据能有效控制流体流动的那部分有效孔隙空间时的状态。

且双曲线的位置形状参数或顶点参数决定了岩石绝对渗透率的大小。

分别用位置形状参数和顶点参数成功建立了岩石绝对渗透率的估算模型,并用大量实测数据验证了估算模型的可靠性。

关键词:绝对渗透率;砂岩;储层;压汞试验;双曲线;估算模型中图分类号:TE122.3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压汞测试一直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由此得到的毛管压力曲线表征了岩石孔喉大小和分布[1]。

用毛管压力曲线或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来估算绝对渗透率历来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是搞清孔隙结构参数对绝对渗透率影响因素的不可缺少的工作。

因为各方面孔隙结构特征综合起来最终体现岩石的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的大小。

建立一个有效的渗透率估算模型,其根本意义不完全在于利用该模型来估算绝对渗透率的大小,而在于弄清孔隙结构特征中控制和影响流体在孔隙性岩石中流动的重要特征参数,同时也给这些参数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带来前景。

本文在双对数坐标下研究毛管压力曲线的双曲线特征及其顶点意义的基础上,用双曲线的位置形状参数及顶点有关参数建立岩样的绝对渗透率的估算模型,并用来自我国吐哈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等地区油气田的不同层位的砂岩储层的大量压汞测试资料,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1 毛管压力曲线的双曲线特征在毛管压力曲线图上,毛管压力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差异无疑反映岩样中一些包括孔隙几何学特征的基本性质[2]。

储层物理性质

储层物理性质
储层物理性质
1、储集层孔隙性 2、储集层渗透性 3、流体饱和度
储集层孔隙性
因储集层中具有大大小小的孔隙而使得储集层具备储存流 体的能力,称为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集层孔隙性是储集层的基本属性===必要条件。
1)储集空间(广义孔隙):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 储集空间→控制储能大小→受控于形成条件
实验测定法:精度最高 测井解释法:精度居中 地震和试井解释法:精度最差
不同精度的孔隙度应用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在实际应用中, 应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相互验证,补充、取长补短。
裂隙率
指岩石中裂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Φ

c
Vc 100% V
测定裂隙率的方法有几何公式法,曲率法,面积法等各种
方法,其中面积法应用比较广,既可以适用于室内显微镜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利用储层的岩样在实验室中用各种渗透 率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烘 干、预制成一定几何的形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应用空气、氮气或水渗透岩样来直接测定。
间接测定法:主要是利用岩石渗透率与其它参数之间 的关系,应用一些经验公式,间接地计算出渗透率值。 如常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水动力学试井资料计算储层 的渗透率值。
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a、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b、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已不能在其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 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S 1 S r K 2 2 2 2 2S 2S 21 S r
3 3
考虑迂曲度
nA r L 2 nr AL
2
Hale Waihona Puke 则有:nA 2r L 2 2 2 S 2nr nr AL r r
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
如果两种岩石之间的外部形状和几何尺 寸以及流体性质和外加压差相同时,若假想 岩石与真实岩石的渗流阻力相等,那么两者 的流量也应相等。
三、渗透率与孔隙半径的关系
假想岩石模型:设岩石长度为L,面积为A,单位 面积上有n根毛细管,毛细管半 径为r. 由泊稷叶方程得流过假想岩石的流量:
4
1 2 K r 8
渗透率与孔隙半径的关系式
由此可得:
r
8K cm
K的 单 位: cm
2
2 K r cm 7000
K的 单 位: Darcy
考虑到毛细管的弯曲性,引入迂曲度的概念:

L毛 管 L岩 石
L毛 管 L岩 石
由此可得:
r P1 P2 K A P Q 8 L L 1 4 K nr 8 2 Anr L 2 nr AL 2 nr
第六节
储层参数间的关系
• 教学目的: • 掌握毛管渗流定律、等值渗流阻力原 理、渗透率和孔隙半径的关系、渗透 率与岩石比面的关系。 • 教学重点和难点:毛管渗流定率、等 值渗流阻力原理。 • 教法说明:课堂讲授 • 教学内容:
第六节
储层参数间的关系
4
一、毛管渗流定律
r P1 P2 q 8 L
r P Q n A 8 L
4
根据达西定律:
K A P Q L
由等效渗流阻力原理得:


n A r P K A P 8 L L 1 4 K r 8 2 n Ar L 2 nr L A
4
即:
1 2 K 2 r 8 8K r 2 K r 7000 K : cm
2
K : Dc
四、渗透率与岩石比面的关系
对于假想岩石:
nA2rL 2 S 2rn AL r
2 3
1 2 1 4 K r 2 2 8 8 S 2S


1 2 K 2 r 8 2 1 4 2 2 8 S 3 1 2 2 2 S

S S 1 Sr
K 2 2 2 2 2 2 2 2 S 2 S 2 1 Sr
3 3
令:k 2 则有:
2
K 2 2 2 2 kS kS k 1 Sr
3 3
高才尼-卡尔曼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