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合集下载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杜浔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科学教案班级:三年班执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1个班,有10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观察方法2. 动物与植物常见动植物的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形态与特性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 使学生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特点,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

3. 让学生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增强环保意识。

4. 培养学生对声音与光现象的好奇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常见动植物的特点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探究声音与光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空气与水实验器材、声音与光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观察记录表动植物图片实验器材:空瓶、水、镜子、音叉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点。

2. 新课内容(20分钟):讲解观察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观察事物。

认识常见动植物,了解生物的基本需求。

介绍空气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探究声音与光现象,讲解相关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观察方法2. 动物与植物:常见动植物的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形态与特性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事物,记录其特点。

画一幅动植物画,注明其基本需求。

收集关于空气与水的资料,了解其性质。

记录生活中关于声音与光的现象。

2. 答案:观察记录表动植物画空气与水资料声音与光现象描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深入探讨《生活中科学》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磁铁性质以及简单电路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原理,解植物生长基本过程,认识天气变化规律,理解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探索未知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原理、植物生长过程、天气变化规律、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沉物体、植物、天气图、磁铁、电路元件等)、PPT、板书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现象,如浮沉物体、生长植物、变化天气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1)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提问:“为什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沉入水底?”(2)展示植物生长过程,提问:“植物是如何从小种子长成大树?”(3)展示天气变化规律,提问:“为什天气会不断变化?”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1)物体浮沉原理:讲解基米德原理,演示浮沉实验。

(2)植物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基本过程,演示植物生长实验。

(3)天气变化规律:讲解天气形成原因,演示天气变化实验。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解决问题。

(1)分组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记录与分析:学生将观察到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物体浮沉原理2. 植物生长过程3. 天气变化规律4. 磁铁性质与电路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浮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2024年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2024年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2024年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全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涉及第3章《物体的运动》的第1节“物体运动的描述”和第2节“力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运动的分类、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分类,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状态。

2.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运动的描述、力的概念和作用、简单机械的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图示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小车、滑轮、绳子、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车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物体运动的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

(2)力的概念:以学生拉弹簧测力计为例,讲解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

(3)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4)简单机械的原理:讲解滑轮、斜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简单机械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2. 力的概念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方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4. 简单机械滑轮斜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小明骑自行车匀速前进,突然刹车时,自行车进行减速运动。

(2)力的作用效果:小华用10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弹簧伸长5cm,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

(3)斜面可以省力,因为斜面可以将需要克服的重力分解为较小的力,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3.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教学难点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资料:“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会走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大雁南飞、河水奔流、火箭升空等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讲授新课(一)聚焦: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

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对其他物体而言的。

一个小女孩站在石头边喂鱼,有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水中游动的鱼儿,被鱼儿搅动的水;有的物体是静止的,如旁边的大石头。

要想准确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

(二)探索: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先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在运动会上,将坐在地上围观的同学作为参照物,跑赛的同学是运动的。

在公共汽车站,将静止不动的站牌作为参照物,公共汽车是运动的。

在大草原上,将远处的天空作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句式,“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乙物体是运动的;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没有移动,所以,乙物体是静止的”。

(三)探索2.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 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 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方案二: [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 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四、研讨 (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 问题 1 与探究活动 1 融合,问题 2 与探究活动 2-4 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 行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 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五、拓展 (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 立完成任务) 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 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
( 2)提出记录任务。 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 选择其中两种物体, 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 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 ——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 5 分钟) [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 1 把、 PPT] 1. 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 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 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 ——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 5 分钟) [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 1 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 生活动手册 ]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

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

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玩摆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

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

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

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全册优质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全册优质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全册优质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第二节植物的繁殖。

2. 第六章《动物的生活与变化》:第一节动物的生长;第二节动物的繁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奇妙。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植物生长过程图、动物生长过程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植物、动物观察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植物、动物,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

2. 新课导入:(1)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图,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3)教师展示动物生长过程图,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4)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动物的繁殖情况。

3.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例题。

(2)学生随堂练习,解答相关问题。

(3)教师讲解动物的繁殖过程例题。

(4)学生随堂练习,解答相关问题。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观察、记录。

(2)学生分组进行动物观察、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1)种子发芽(2)植株生长(3)开花结果2. 动物的繁殖过程:(1)交配(2)产卵(3)孵化(4)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

(2)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动物繁殖过程。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繁殖过程:交配→产卵→孵化→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植物、动物观察活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活动一: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活动二: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质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纸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力活动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起学生对力作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作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等。

-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活动二:力的转换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转换。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转换现象,引起学生对力转换的兴趣。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8页精品】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8页精品】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___县___中心小学学科:科学下册年级:三年级任课教师: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

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节种子的传播;第三节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六章《动物的一生》:第一节动物的出生与成长;第二节动物的繁殖;第三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认识自然界生命的奇妙。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理解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实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放大镜、种子、泥土、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发芽、生长等阶段。

(2)讲解动物的出生与成长,让学生了解繁殖、孵化、成长等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描述身边动物的成长变化,分享观察心得。

4. 讲解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一生:(1)生长与变化(2)种子的传播(3)植物与人类的关系2. 动物的一生:(1)出生与成长(2)繁殖(3)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并画出植物的生长示意图。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成长过程,并画出动物的成长示意图。

2. 答案:(1)植物生长示意图: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成长示意图:出生→成长→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自然界生命的奇妙。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详细学习种子的结构、种子发芽过程、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2. 第六章《动物的适应》: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包括动物的运动、食物、防御等方面。

3.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天气预报、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第八章《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特点、天气与气候知识以及电与磁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等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天气与气候的区分、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实验、动物适应性的观察、天气预报的制作、简单电路的搭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天气符号卡片、磁铁、导线、电池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画图工具、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性、天气与气候、电与磁现象等。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动物适应性行为、制作天气预报、搭建简单电路等。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一生:种子结构、发芽过程、生长与发育。

2. 动物的适应:运动、食物、防御。

3.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天气预报、气候类型。

4. 电与磁:电的基本概念、简单电路、磁铁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

(3)制作一份天气预报,并解释其原理。

(4)利用导线、电池、磁铁制作一个简单电路。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物。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共包含24课时。

教学内容涉及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世界》、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和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种子的发芽与生长第二节:植物的六大器官第三节:植物的生长需求2. 第二章《动物的世界》第一节:常见的动物第二节:动物的生活习性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方式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力的作用第二节:简单机械第三节:电的奥秘4. 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第一节:天气的变化第二节:水的循环第三节:地球的构造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植物的生长需求。

2. 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3. 学习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培养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

4. 了解天气的变化、水的循环和地球的构造,激发探索自然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需求、动物的生活习性、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和天气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气图标等。

2. 学具:画笔、剪刀、胶水、纸张、尺子、指南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动物,引入新课。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分类、力的作用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实验步骤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第二章:列举三种动物,并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第三章: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第四章: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的发现》:第1节《春天的变化》、第2节《春天的植物》。

2. 第2章《水》:第1节《水的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3节《水资源》。

3. 第3章《磁铁》:第1节《磁铁的性质》、第2节《磁铁的应用》、第3节《磁悬浮列车》。

4. 第4章《植物的生长》:第1节《种子发芽》、第2节《植物的生长环境》、第3节《植物的生长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的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使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循环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磁铁的性质、植物的生长规律。

2. 教学重点:春天的变化、水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种子发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春天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春天的变化、水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春天变化、水的性质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实验操作:进行水的循环、磁铁的性质等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植物2. 水的性质、循环、水资源3. 磁铁的性质、应用4. 植物的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春天变化,画一幅春天的画。

(2)列举出水的三种性质,并举例说明。

(3)简述磁铁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描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 答案:(1)略。

(2)水的三种性质:无色、无味、透明;冰融化成水;水可以导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观察与发现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1.1 植物的生长1.2 动物的变化第二单元:水2.1 水的来源和性质2.2 水的循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让学生掌握水的来源、性质和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变化过程水的循环过程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实物动物变化过程的图片或实物水循环过程的模型或动画2. 学具:学生观察记录表学生实验器材(如种子、土壤、容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春天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入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变化。

2. 新课内容: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1) 植物的生长a)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c) 教师点评,补充讲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2) 动物的变化a) 教师展示动物变化过程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c) 教师点评,补充讲解动物变化的原理。

第二单元:水1) 水的来源和性质a) 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水的来源和性质。

b)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水的循环a) 教师展示水循环过程的模型或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c) 教师点评,补充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3.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植物的生长:生长过程、特点、原理动物的变化:变化过程、特点、原理2. 第二单元:水水的来源和性质:来源、性质水的循环:过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观察身边的水源,了解水的性质和循环过程。

2. 答案: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液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充分展开猜想的活动,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引入。
上节课上,我们做了给一满瓶空气继续打人一些空气的实验,结果怎样?课后大家又去玩了足球和篮球,大家又有些什么发现呢?
足球、篮球里的气不足的时候都要往里面再打人一些空气,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里的气少了也要再往里面打人一些空气。这是为什么呢?
4、分组按计划研究土壤并做好记录
5、综合得出结论
看“阅读与拓展”部分,自制几种饮料
分组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研究土壤
问题→猜测→研究计划→结论
土壤是混合物吗?小石子、植物的根、动物
土壤是由什么混合成的?空气、沙、粘土、水……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
被压缩的空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探究
二、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你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讨论设计研究计划,并个别汇报、评议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
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三、分组实验并记录
四、分组汇报交流,综合得出结论
练习与延伸设计
3、阅读“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讨论修改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通过拍足球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能力目标
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充分展开猜想的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实验中观察注射器中空气体积的变化,注意体会手的感觉。
教学重点
学习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有变化。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观察
2探究
观察活动:沙和豆子
预测:沙和豆子混合后会怎样
探究:
混合、搅拌|观察:发生变化了吗?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
教学难点
研究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根据科学事实做出判断.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探究活动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呢?
3、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并实践的研究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情感目标
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思维活动,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计划。
教学难点
。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
课题: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参加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知道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
能力目标
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使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情感目标
会判断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的,还是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点
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通过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
3整合
分离: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
观察比较:分离后与混合前
同样方法学习油和水的混合
3整合:知道混合物及它的特性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有变化。
板书设计:沙豆子
混合 保持它们的特性
分离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探究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学生对简单的混合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比较沙、豆子的混合和小苏打、白醋的混合——总结
4、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的现象。
5、根据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做出判断——混合后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气体。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比较沙、豆子的混合和小苏打、白醋的混合—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课题
1。混合身边的物质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
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情感目标
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二、组织探究活动
1、分离粳米和面粉
(1)讨论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工具分离粳米和面粉
(3)记录、交流分离的方法和过程
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组织讨论:如果让你分离粳米和面粉,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
3、分组讨论采用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所需的工具、并分组操作。
8、分组操作,通过实践判断设想是否可行
板书设计:
分离混合物
用筛子筛用磁铁吸
用漏勺捞用嘴吹
用手敲打盒子用火烧
用水浸用手拣
用风吹……
……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
研究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研究出土壤的一些成分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混合后不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混合后的情况
特点
沙和豆子
小苏打和白醋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课题
分离混合物
课型
新授课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正确操作粳米和面粉的分离,并能想办法分离生活中的其它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意识;
情感目标
经历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粳米、面粉、铁钉、木屑等物质的一些知识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看图交流,谈话引入
4、记录、交流
促成学生回顾自己的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进一步深化认识。
练习与延伸设计
2、分离细铁钉和木屑
(1)分组讨论并交流分离细铁钉和木屑的方法
(2)分组操作并记录
3、分离黑墨水或绿墨
5、引导思考:怎样分离细铁钉和木屑?
6、填写评价中的表格,写出分离的方法和过程
7、组织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