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米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初步形成米的感觉。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米的实际应用,知道1米=100厘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和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说出自己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说一说各种长度单位的特点。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米。
2.动手操作,建立概念(1)观察米和厘米的特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出示用厘米标注好的米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3)学生动手测量铅笔、课桌椅、书本等物体的长度。
(4)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一米大约有多长。
(5)小组交流:你心目中的一米是什么样子的?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1)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过米这个单位?(2)想一想: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少米?旗杆大约有多米?教学楼大约有多少米?(3)小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度。
4.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并解答。
例如:一米等于多少厘米?等等。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和厘米的特点,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联系生活实际应用,以及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米的概念。
在观察思考中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在测量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增强。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过程,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测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
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找身边的物体,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所以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初步接触厘米、米,有的学生会混淆两个概念,可借助一些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估测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例4、例5)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教学例4:一名用学生厘米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米尺)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前面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米的不同种类,了解其名称、特点。
(2)了解米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用途。
(3)掌握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烹饪技巧。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米的不同种类、生长过程、基本用途、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教学难点: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米的不同种类实物或图片。
(2)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3)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演示。
(4)烹饪所需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米的基本知识。
(2)准备烹饪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米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米有哪些种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认识米的种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讲解每种米的特点、名称。
(3)分组讨论:米的不同种类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了解米的生产过程(1)播放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2)讲解米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米是如何从种子变成粮食的?4. 认识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1)讲解米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2)演示米的烹饪方法,如煮饭、炒饭等。
(3)学生分组进行烹饪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米的种类、生长过程、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3)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家乡的粮食生产情况,了解当地特色米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烹饪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渗透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能力和估计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绸带米尺学生准备尺子标签教学过程板块一实际统计,导入新知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师: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板书课题)操作指导: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时,教师可问学生:“你的身高是1米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说出一两个与“米”相关的事物,如“咱们班黑板的长度是2米”等,使学生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块二师生交流,探究体验1.估测1米的长度。
(1)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谁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预设生1:我认为1米应该到老师的腰这里。
(贴上标签)生2:我觉得1米应该到老师的腰上面一些,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1米应该是老师的一多半身高。
(边说边贴上标签)(2)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上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3)导学:为了检验同学们估计得是否准确,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1.1《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第一单元 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认识米》【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理解1米=100厘米。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估算,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学生认识了1厘米,并建立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
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比较准确地估计物体的长度,有一定的估算意识。
【核心素养】新课程提出,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索创造的欲望。
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测量大赛”的情景,在比赛中使他们感受到小尺子测较长物体时既慢又不准,要测量较长的物体就需要较长的尺子,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下子激发了要一把大尺子的欲望。
《米的认识》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和已掌握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找身体上的1米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计数器、方形模块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既复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原始认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米尺,一些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1米有多长。
同时,教师用米尺测量实物,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感受米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用米尺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资料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1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
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另,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实际测量,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人教版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整理2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4的例4、例5。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学具:学生尺、米尺、绳子教法学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概念课教学过程:【核心问题】:1米大概有多长?你能找到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课前口算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2.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米”。
三、动手操作感知概念1.组织活动(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一把厘米尺和一把米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在测量时你有什么发现?注意:1.测量时强调一边测量一边做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在对比中体会: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尺方便。
2.介绍长度单位“米”: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长度单位是“米”。
)3.了解厘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对比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注意:1.刻度是10、20、30...2.1个小格就是1厘米,1个大格是10厘米(2)思考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利用米尺数一数或者利用10个十是100)(板书:1米=100厘米)4.感受长度单位“米”(1)教师拿出米尺,让学生看看1米有多长。
并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学会认、读表示身高的复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
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
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
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
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
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
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
量出准确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