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 货膨 胀 、经济 衰退 及英 镑贬 值 的 压 力 ,使 其 对利 率水 平 的控制 力不 从 心 ,国 际资本 市场 的发 展也 给英
国带来 压力 ,在 内外 双重 因素 的作 用 下 ,英 国开 始 了 “ 一步 到 位”式
国和德 国利率 市场 化改 革进 程 比较 短暂 ,但 由于 没有立 即放弃 对利 率
台《 银行 公 平竞 争法 》 、《 金 融 机构 改 革 、复兴 和强 化法 案 》等一 系列 法 令 ,取 消 分业 限制 ,支持 银行 业 从 单纯 的存 款贷 款业务 模 式拓 展到
般会经历 1 0 — 3 0年 ) ,但成功几率 较 大。 而激进 式 改革 是一 步 到位 、一
货 膨胀 ,内外压 力迫 使 日本利 率 市 场 化 改革 势在 必行 。 同期 ,中 国台
湾 也 为平衡 国际收支 和稳 定 资本 市
增强 ,银 行业资产 总额从 1 9 8 0年 的
1 1 7 4亿 英镑增 加到 2 0 0 0年 的 1 4 0 5 0
亿英镑 。 日本废 除 了对设 立金 融控 股公 司的禁 令 ,通 过 出 台 《 金 融控 股公
退 、金 融市 场欠 发 达 以及缺 乏监 管 的情况 下强行推 进 、“ 一步 到位”的
改 革 ,最 终 导 致 改 革 失 败 。
拓 经营 消费信 贷 、单位 信托 、住房
抵 押贷 款等新 的业 务。 比如劳 埃德
银行 集 团 、巴克 莱银 行集 团 以及汇 丰 、渣 打等 跨 国银行 集 团纷纷 收购 和 兼 并 证 券 公 司 ,提 供 包 括 证 券 、
蹴 而 就 的改革 ,改革 历程 时间较 短
低利率 风险。 美 国 先后 推 出 浮 动利 率 债 券 、 零 息债 券 、欧 洲美 元期 货期权 等 金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行列。
市场运行基础良好的国家如美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全面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市场运行基础不很完善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而又急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革的国家如阿根廷则只能以改革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我国正在不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对许多国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金融约束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论;与此同时,其同事爱德华·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提出了金融深化论。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被后人合称为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落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金融抑制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值;二是国家进行信贷配给。
麦金农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维普资讯
字 木 研 讨
是 .如 果在 投 资 当年 取 得 的被 投 资 单 位 的分 派 的属 于 以前 年度 实 现 的利 润 ,则应 中减投 资 成 本 。 2) ( 不计 提 长 期 资产 减值 准 备 。会 计 谨 慎性 原 则要 求 .不 得 多 计资 产 或 收益 .少计 负 债 或费 用 。《 企 业 会计 制 度 》要 求 企业 计 提八 项 减值 准备 。但 是 .对 小企 业而 言 . 资产 可 变现 净值 或 资 产 减 值金 额 不 能 够 被准 确 把 握 .甚 至 可 能 成 为调 节 利 润 的工 具 .为 了 防 止谨 慎 性 原 则被 滥 用 .《 企 业 会计 小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健全的金融监管是改革平稳进行的保证微观基础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利率改革的成功金融市场完善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加快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制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财政赤字状况使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微观经济主体的国
一
产 等 长 期 资产 减 值 准 备 。 如 果 固 定 资产 . 无 形 资产 发 生 了减 值 . 1 宏观经济环境 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 就 会 因未 计提 减 值 而 夸 大 本 期业 绩 。但 是 从 长期 来看 .固 定 资产 仍要 按 历 史 成 本计 提 折 旧 .无 形 资产 也 要 按 历 史 成 本 进 行摊 销 . 改革时机的选择 对改革成败影响重大。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 的情 又会 直 接 导 致 未来 业 绩 减 少 。 按 权益 法 简 化 核 算 时 ,不 单 独 核 算 况下,改革者可 以有足够的机会和 时间采取稳健型 改革 ,容 易取 股权 投 资 差额 。 又如 《 企 业 会计 制度 》 规 定 .专 门借 款 发 生 的 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大 小 借款 利息 .金 额 不 与 资 本 支 出 挂 钩 .就 有 可 能 夸 大 资 本 化 金 额 . 进而 多计 固 定 资产 价 值 ,少 计 当 期 费 用 。但 是 从 长远 看 将 来 会 多 计折 旧 ,增 加 成 本 .减 少利 润 。 与 此相 类似 的 有 .融 资租 入 固 定 资产 的计 价 等 再 如 ,《 小企 业会 计 制 度 》 规 定 .按 权 益 法 简 化 核 算长 期 股 权 投 资 时 .不 单 独 核 算 股权 投 资 差 额 :不对 被 投 资 单 位 除 净损 益 外 的 其 他所 以者 权 益 变 动进 行 账 面 处 理 .不 需要 对 该 差额 进 行 摊 销 。 当出现 出资 额 小 于 其在 被 投 资 单 位所 有者 权 益 中 所 占份 额 时 .会使 投 资 期 间 前 段 时 期 的投 资 收 益 率下 降 ;在 转 让 股 权 时 ,又 会 因 为 账面 投 资 成 本 较 高而 使 转 让 股 权投 资 的收 益率 减 少 。还 有 .《 小企 业 会 计 制 度 》规 定 . 预 提 费 用 科 目 ,当实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1)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2)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4)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尽管对存款利率暂时没有放开。
但放开贷款利率,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了。
当然这种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利率放开后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加强管理问题。
因此,有必要总结国际利率市场化(以下有时称“利率自由化”)的经验教训,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走得更顺。
(一)各国采取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集中管理:利率基本由国家货币当局进行管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前苏联、东欧等都采取这种形式,调整利率和制定利率政策都是由国家进行。
2、市场自由决定:发达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形式。
利率市场化管理是现代利率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利率都由市场自行决定,而且发达国家也不是一直这样,而是近些年来才逐渐进行利率市场管理。
3、市场管理和国家管理相结合:即某些重要的利率由国家来确定,其他利率放开。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类似于此,存贷款利率、再贷款由国家决定,而同业拆借、国债利率逐步放开,现在逐步过渡到除了存款利率没放开外,其他利率几乎全部由市场决定的地步。
采取何种利率管理体制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定。
(二)国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上个世纪80、90年代各国大都经历过从严格利率管理到逐步放松管制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即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即是官方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模式转变有什么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世界性浪潮又对正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中国银行业有怎样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全球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一方面是由于70年代以来实施的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积累和暴露,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属性,即充分反映资金余缺情况和资金使用成本高低的同时,形成利率机制以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而对于以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改变了货币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并引发银行的业务转型。
本文以上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世界性浪潮为背景,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模式转变的影响,并总结其对正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中国银行业有怎样的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贷款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变化理论上来说,取消利率管制之后,银行可以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即资金成本会有所上升,同时银行也会相应提高贷款利率的敏感性,加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银行存贷利差会伴随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渐缩小。
但从全球趋势和发达国家的数据分别判断,结论并不完全如此。
(一)全球利率水平及存贷利差水平的变化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数据表明利率市场化能够实现将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的初衷。
利率的总体水平被抬高,即贷款收益和存款成本均有较大的提升。
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多集中在1960年-1999年的时间段中,特别是在1980年左右,数据开始比较丰富。
选取这段时期作为考察,我们看到实际存款利率的U型变化以及实际存贷利差的平稳上升趋势。
如果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可能影响,这一时段的数据就可以证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实际利率总体水平上升,而银行存贷利差随着利率的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上浮。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即将完成的今天,对已经走过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其他国家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韩国、阿根廷、智利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经历,再对照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为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适时可行的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前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将其划分为激进派改革与渐进派改革(见表1)。
渐进派改革的代表有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70年,通货膨胀率一度升高,直至1982年才得到抑制,此后一直处于温和平稳状态,实际利率水平下降,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没有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
在此期间最大特点是社区银行的诞生,相比目标客户为大企业的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对本地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更加熟悉,对客户资金来源用途更加了解,对当地的风险评估能力较高,保持稳定的客户源,并获得了居民的支持。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日本金融结构原先存在的“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问题,更使日本银行脱离困境。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改良甄选办法、固定担保费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科学的融资保障。
激进派改革的代表为联邦德国,它是唯一一个采用激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国家,当时国内金融形势较为平缓,经济相对不景气,同时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不依靠存贷业务盈利,而是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竞争意识较高,而存贷款利率及产品定价更接近市场水平,这些特点与同样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也是德国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智利是激进派改革失败的典型国家,在改革前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胀大幅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扶正,但1976-1982年超高利率的出现引发市场秩序混乱,爆发金融危机,央行不得不对利率重新管制。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市场利率为基准进行贷款和投资的一种金融市场运作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政策,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国际经验的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方式、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市场定价和市场操作两种。
在市场定价方式下,利率水平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从而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在市场操作方式下,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调控市场资金的供应量和价格,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实施方式,但都以引入市场机制为核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带来一些明显的经济效果。
首先,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利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使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质量。
再次,利率市场化能够降低金融风险,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总需求,实现经济调节和稳定。
然而,利率市场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金融市场不完善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产品种类有限,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这使得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面临困难,需要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力度。
其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对实体经济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过高的利率水平可能导致企业借款成本上升,负担加重;而过低的利率水平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加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央行在利率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政策。
在国际经验上,利率市场化的实施需要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并与其他金融改革措施相互配合。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践经验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1996年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是一次实质性改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
2013年7月20日,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
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Q条例”,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美国实行渐进模式,首先从7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从80年代开始,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
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与借鉴
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与借鉴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并总结其改革措施的实施结果和影响,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标签: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一、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金融行业经历了高度自由化、管制、放松管制以及再管制的过程,这恰恰验证了凯恩的观点——管制辩证法,即监管者制定的条例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就会设法绕开管制制度,进行金融产品或盈利途径的创新,而监管者又会针对银行规避管制的行为,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规定来规范银行的行为。
监管者和银行的这种博弈将不断被重复。
在1929年-1933年前美国的市场是高度自由化的,而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时期,人们认为不加管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并不能始终保证取得预期的社会成就。
基于这种看法,在随后的50年里,政府开始对经济实施各种管制监督政策,直至1979年再次爆发金融危机,人们才意识到,政府过度的管制也并不能真正地稳定经济市场,开始逐步解除管制,利率市场化道路于1980年正式开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政府颁布并实施了各种改革措施,主要包括“1980法案”和“1982法案”,旨在取消三十年代以来实施的各种管制,以促进利于金融行业竞争的环境。
“1980法案”即《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分阶段逐步取消Q条例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超过25000美元的商业或农业贷款不受州政府贷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经政府保险存款的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其他贷款不受州政府贷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
1982年10月通过了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法案扩大了储蓄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范围,并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对1980年开始的取消管制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使金融行业在相互竞争和高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接着,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3月,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等少数例外,均取消限制。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启示与借鉴
取 消 对重点 部 门的优 惠贷 款利 率 ,
早 的 国家 Leabharlann 遭 遇 的曲折 和反复 也 其国 内宏 观 经济 长 期 稳 定 以及一 直 改革 之前 马来 西 亚 利 率 市场 化 决
第 二 次 利率 市 场 化 改革 从 18 年 相 对 更 多 。 一 是 背 景 。 马 来 西 亚 93 贷 款 的优 惠 利率 , 允许商 业银 行 行之 有效 的银 行监 管体 系决定 的 , 并 但 仍 设 定 了利 率 浮动 范 围 。 经 过 定 的程度较 高 , 以利 率市 场化作 为
随 着 德 意 志 银 行 间接 调 控 能力 的 提
程 。马 来西 亚 在 17 年 就开 始 尝 91
高 , 率 市场 化 的呼声 越 来 越 强 。 利 率 管制 , 由于这 次改 革选 择 的 试 利率 市场 化改革 , 经过 依次 放 利 但 在
二是进程 。16 年修 改《 92 信用 制 度
时 机 不 好 , 9 9 韩 国 的 经 济 形 开 4 期 存 款 利 率 、 年 期存 款 利 18 年 年 1
法 》 随后调 整利率 限制对 象 , 出 势 迅速 恶化 , , 迈 导致 政 府对 已经放 开 率 、 以消费信 贷为 主 的金融机 构存 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16 年取 的利 率 重新 进 行 管 制 。第 一 次 利 款利率 后 , 17 年 正式启 动存款 96 于 98
由此 引 化 的步 骤 大 体 如 下 : 一 步 , 开 速 发展 对资金 的巨大需 求 , 第 放
开始 国债 的发 行 利 率; 二 步 , 国外 发 了第 一 次 市场 化 改 革 。韩 国在 施 了一 系列 的稳定 经济 政策 , 第 从
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引言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是一个历史性的议题。
作为一名经济专家,我深刻认识到,外国利率市场化不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且对我国的利率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因此,我写了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外国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特点、优点及缺点的分析,探讨我国利率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外国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外国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让市场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来调节利率的价格。
它是由国际上的金融市场主导的,与政府干预利率的传统模式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式。
在外国利率市场化中,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市场活动受到政府干预的限制,而在传统的国家主导市场中,则是国家政策或宏观经济的考虑主导市场活动。
二、外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1)自由竞争。
外国利率市场化的充分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原则,市场上所有的主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主体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买卖,以确定一个公正的价格。
(2)灵活性大。
外国利率市场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市场上的主体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来调整购买和销售的数量和时间,因此,市场上的价格和利率水平也会随之而变化。
(3)信息透明。
外国利率市场化的运转机制要求市场上所有信息都应透明,这意味着每个市场主体都应该能清晰地了解市场上的价格和交易情况,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
(4)市场稳定性低。
外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充分体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由于市场上所有主体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动,因此市场的波动性比较大,较难保持稳定状态。
(5)政府干预少。
外国利率市场化中,政府往往不会参与到市场的价格和利率的调节过程中去,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调整宏观经济的水平,比如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
三、外国利率市场化的优点(1)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外国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上的资金配置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市场上现有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全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
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
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3张其林33 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纷纷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到了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等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卷入了这一改革浪潮之中。
这当中,有许多国家从中受益,经济金融系统得到改善、金融效率得到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优化,但也有一些国家遭受挫折,出现了经济倒退和金融危机。
借鉴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对于帮助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的创建,有效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大概有下列几个方面:(一)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改革时机的选择对改革成败影响重大。
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改革者可以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采取稳健型改革,容易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大多夭折。
例如,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
宏观经济的困境表现为产出增长率、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很低,甚至储蓄出现负增长,投资缓慢,而且出现了外资过度流入和比索先升值后大幅贬值的情况。
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松弛的银行管制间的相互作用加剧了银行系统的道德危机,其结果导致存贷款利率迅速上扬,利率波动加剧。
过高的利率迫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那些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
因为只有高风险项目才有高预期收入,才能支付高利息,结果银行贷款质量大大下降,不少企业也被迫破产。
企业破产又影响到银行收入、现金流动和资金状况,金融系统的贷款拖欠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由1975年的低于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
由于银行大量借外债用于放贷使得智利银行体系实际破产。
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将银行收归帐下,利率重新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
类似的还有阿根廷、印尼等都是很典型的反面教材。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
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
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作者:曹凤岐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12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1)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 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2)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4)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尽管对存款利率暂时没有放开。
但放开贷款利率,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了。
当然这种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有必要总结国际利率市场化(以下有时称“利率自由化”)的经验教训,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走得更顺。
(一)各国采取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集中管理:利率基本由国家货币当局进行管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前苏联、东欧等都采取这种形式,调整利率和制定利率政策都是由国家进行。
2、市场自由决定:发达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形式。
利率市场化管理是现代利率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利率都由市场自行决定,而且发达国家也不是一直这样,而是近些年来才逐渐进行利率市场管理。
3、市场管理和国家管理相结合:即某些重要的利率由国家来确定,其他利率放开。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类似于此,存贷款利率、再贷款由国家决定,而同业拆借、国债利率逐步放开,现在逐步过渡到除了存款利率没放开外,其他利率几乎全部由市场决定的地步。
采取何种利率管理体制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定。
(二)国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上个世纪80、90 年代各国大都经历过从严格利率管理到逐步放松管制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即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
1、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逼宫”的案例。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问题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问题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决策权从政府手中转化为市场决策。
在
国际经验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安排。
以下是一些
国际经验:
1. 美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利率市场化。
在这个
过程中,美国央行逐步放弃对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并推出了利率
期货和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2. 英国: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进行了金融自由化的一系
列改革,其中包括放松银行业的管制,开放银行业市场和推出利率
市场化。
3. 日本:日本在80年代开始逐渐放松对银行和信贷利率的管制,促进了银行竞争,使得贷款利率逐渐市场化。
现在回到中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银
行和信贷利率都由政府支配。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政策不断
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目前,中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较高,但与国际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银行市场竞争不足:在国内银行市场,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银行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2. 银行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风险管理能
力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在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传
导机制还不完善,导致部分资金利率较高的情况出现。
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个人金融教育,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激发银行市场竞争,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作者:贾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31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明确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
本文主要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出发,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判断下一步利率市场化走势。
一、一些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一)主要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除了德国用了6年时间以外,包括美国、日本等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由于贷款利率一般已经由市场决定,发达国家所谓利率市场化主要指存款利率市场化。
路径选择也比较类似,从推出不受利率上限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开始,按照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后活期存款的顺序逐步推进。
以美国为例,其利率市场化进程与Q条例的兴废有着密切联系。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的银行法中规定了Q条例,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最高上限。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开始不断放松对存款利率的管制,1986年完全废除Q条例,最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二)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由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经历的路径也不尽一致。
韩国利率市场化经历波折,从1981年至1988年开始了第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由于1989年经济恶化,暂停市场化进程。
随着经济转好,1991年韩国再度开启利率市场化。
韩国利率市场化基本遵循了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大额从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路径。
台湾则是从1980年同时开始调整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采取了允许逐步扩大浮动区间同时简化存款种类并行的方式,经过10年时间完成利率市场化。
香港的贷款利率从来是随行就市,与发达国家一致,利率市场化也专指存款利率市场化,共经历5个阶段,历时7年。
回归以前,完成了撤销一个月以上存款利率限制、撤销7天以上定期存款利率限制、撤销7天定期存款利率限制,回归以后,撤销7天以下定期存款利率限制,并最终在2001年7月撤销储蓄及往来存款的利率限制,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外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展开讨论。
在我们首先介绍了外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我国利率改革的现状。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外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和实施方式。
最后在强调了借鉴外国经验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呼吁加快我国利率改革的进程,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
通过深入分析外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利率改革的实施,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国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改革、经验、启示、借鉴、路径选择、实施方式、借鉴外国经验、推动、进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1. 引言1.1 外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意义外国利率市场化是指外国政府逐步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让市场力量自由决定利率水平的一种重要金融改革。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外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政府管制利率机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调节利率水平。
外国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通过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外国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增强金融体系的防风险能力,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外国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对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实现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1.2 我国利率改革的现状我国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作者:李三希来源:《人文杂志》2014年第10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当前,宜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启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历史概况从利率管制走向利率市场化,是全球包括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的常态。
为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国家发展战略和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很多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内选择实行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影响,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
如美国遭遇石油危机供给冲击带来的“滞涨”、“金融脱媒”;日本遭遇“滞涨”和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拉美经济体遭遇经济危机等等。
高通胀、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种种变化削弱了各国政府的货币和信贷控制,“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兴起,“监管规避”创新日益涌现。
利率管制弊端日益凸显,货币当局政策目标和金融秩序稳定都日益难以顺利实现,因而使得主要国家开始进行了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一系列广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放松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以更有效地调节金融资源配置,应对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指出:以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主要依据,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性潮流,多数国家的案例以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标志。
货币当局基本放弃行政性手段直接干预,转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用自身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间接地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启示1在改革模式上,宜采取渐进式改革而非激进式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主要有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方式。
采取激进式改革的国家主要有拉美国家(如智利和阿根廷)和转轨国家(如俄罗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泰国等东亚国家。
外国利率市场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外国利率市场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摘要:利率市场化指的是货币管理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利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自由化的兴起,一些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取消了金融管制政策,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并且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股国际规范的利率市场化的潮流。
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放松或废除了对利率的管制,走向利率的市场化。
在发达国家和家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和现实意义。
一、对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考察(一)对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考察1.对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考察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前,美国利率是非管制的。
但在1929~1933年大萧条的冲击下,金融制度崩溃使得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利率管理,“Q条例”是美国利率管理的象征。
Q条例的持续长期作用,了正常的经济运行。
在1979~1980年,美国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在客观形势的压力下,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从而揭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该法案的主要目标就是修改或取消原有的利率限制,但是还有一项主要限制维持不变,即活期存款仍不得支付利息。
到1984年,只有银行存折储蓄、活期存款、自动转账账户和可转让支付存单账户还保留利率最高限额,其他的存款已经完全取消了利率限制。
2.对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考察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是以国债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展开的。
日本在二战后很长时期内一直推行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国内金融体制的稳定,加快实施经济复苏计划。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了低增长时期,政府开始谋求大量发行国债,国债的发行对象逐步扩大,从商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和个人。
为了提高国债的流动性,日本开辟了国债流通市场,由此促成了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定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行列。
市场运行基础良好的国家如美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全面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市场运行基础不很完善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而又急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革的国家如阿根廷则只能以改革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我国正在不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对许多国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金融约束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论;与此同时,其同事爱德华·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提出了金融深化论。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被后人合称为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落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金融抑制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值;二是国家进行信贷配给。
麦金农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
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都急切盼望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追赶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通常做法是,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垄断整个国家的资金供应,并将这些资金分配给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或企业 (通常是国有企业);通过官定利率将实际利率压低,并通过低利率向这些部门或企业提供补贴。
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表明,这样做非但没有达到经济迅速增长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如下不良后果:一是资金供给不足,储蓄水平低下;二是资金的配置效率差,资金大量流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三是寻租行为普遍,腐败严重。
这些不良后果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金融深化论认为,如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发达国家),就能够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通过将利率提高到均衡利率的水平,可以提高储蓄水平,优化资金配置,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金融自由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汇率市场化、资本的完全可兑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金融机构设置的自由化等,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方面,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金融约束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虽然透彻地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和好处,但忽略了利率市场化的适当环境和实现方式,因此许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负面效应,甚至有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全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自由化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政策比金融自由化政策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
政府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保持一个正的但低于均衡利率的存款利率水平,以压低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通过限制贷款利率来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通过设定较高的利差为金融机构创造租金,从而激励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当市场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时,再解除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金融约束论强调政府的作用不是为了代替市场,而是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善,提高民间部门的金融活动能力,因此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并不矛盾。
金融发展理论指出了金融自由化的原因和终极目标,而金融约束理论则分析了实现金融自由化终极目标的途径,因此两种理论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两种理论的相互结合运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美国、日本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平稳的,改革是成功的。
下面以美国、日本为例来分析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前,实行的是完全市场化的利率。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导致了原有金融制度的崩溃。
为了挽救美国的银行业,美国政府颁布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该法的第Q项条款(习惯上称为Q项条例)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行了限制,从而美国进入了利率管制时代。
1960年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Q项条例扩大到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没有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银行。
美国通过Q项条例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进行限制,但却没有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应资金价格进行限制。
在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率迅速攀升和利率飞涨的情况下,资金大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导致了美国的资金“脱媒”现象。
为了缓解资金过度流失引起的银行经营困难,美国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如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设可转让提款通知账户、资产证券化等以躲避Q项条例的限制。
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以非存款的面目出现,从而可以完全按市场利率定价。
这些金融创新为顺利进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和货币控制法》。
该法一次性取消了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并提出分阶段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
由于银行创新型存款的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而创新型存款的比重又不断提高,因此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非常平稳。
经过6年的渐进改革,美国于1986年完全废除了Q项条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实行的基本上是市场化利率。
二战爆发后,日本的金融逐步走向国家统制。
二战结束后,尽管解除了金融统制,但政府仍然保留了对利率的管制。
日本在二战后很长时期内一直推行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国内金融体制的稳定,加快经济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
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发行国债。
为了成功地发行国债,日本引入了市场化的发债机制。
因此,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开始的。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4月开始,到1994年10月完成,大约用了17年的时间。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大体如下:第一步,放开国债的发行利率;第二步,从国外引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并放开其发行利率;第三步,加强货币市场的建设,并放开货币市场的利率;第四步,取消银行存贷款的利率,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韩国、阿根廷为例在发达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如中国的台湾省、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却完全失败了,如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
(一)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前,韩国的利率由“金融通货管理委员会”依据《韩国银行法》制定。
受到管制的利率包括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等。
韩国在1965年到1972年进行了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将官定利率推向均衡利率。
改革之前,韩国的实际利率很低,严重遏制了居民的储蓄热情。
为此,韩国政府从1965年9月开始实行“利率现实化”改革(即让利率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其主要内容是大幅度提高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如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5%提高到30%,正的实际利率达到10%。
存款利率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居民储蓄的热情。
据统计,在存款利率提高的最初3个月,韩国国内存款增加了50%,以后每4年翻一翻。
高利率政策在动员国内资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抑制了贷款的需求和经济的增长。
因此,韩国从1966年4月开始分阶段降低利率,到1972年8月,韩国的利率又回到了1965年改革前的水平。
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83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
1983年,韩国取消了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利率, 1984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对不同的贷款人收取不同的利率,但仍设定了利率浮动范围。
经过几年的时间,1988年12月韩国全面放开了对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利率管制。
但由于这次改革选择的时机不好,1989年韩国的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导致政府对已经放开的利率重新进行管制。
第三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1年开始,到1995年基本结束。
这次改革基本上实现了韩国利率的市场化。
前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失败在韩国引发了对如何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为成功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1年8月,韩国银行和韩国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对利率放款管制的中长期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根据这一计划,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先贷款后存款,贷款利率方面先短期后长期,存款利率方面先长期后短期”的原则分阶段进行。
1991年11月放开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几乎全部短期贷款利率、3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中2年以上公司债券的利率。
1993年11月放开了全部贷款利率、2年和2年以上的存款利率和所有债券的发行利率。
1994年,缩短了可转让定期存单、大额回购协议以及商业票据的期限,放开了1年及1年以上的存款利率。
1995年,放开了1年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利率。
经过逐步的改革,到 1995年7月,韩国基本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韩国虽然于1995年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很难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由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表现为在1994—199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3个月期商业票据的利率高于3年期公司债券的利率,而后者又高于银行贷款的基本利率,从而银行过多地承兑和贴现汇票),结果是公司部门越来越依靠商业票据进行融资。
这使得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公司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大型公司倒闭。
我们之所以说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成功了,是因为韩国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再次对利率进行管制。
(二)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阿根廷是一个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