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准备好了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历史时间段是“史前时期”,即从人的出现到文明的起源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第一单元的3课分别从人的进化、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出现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这3课也分别对应着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3个发展阶段。

(二)本课分析:中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远古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原始农业开始兴起,人们逐渐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

因此,原始农业的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认知水平有限,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比较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而本课又是通过考古成果展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学生会对考古发掘文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可从考古图片、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通过出土文物图片、历史故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史实,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二)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提升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三)通过学习本课,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影响,感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重点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六、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及解决,生成新的历史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策略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学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由迁徙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1.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2. 原始农耕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提问:你知道原始农耕生活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3. 课堂讲解:讲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分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总结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耕文明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6.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1. 学习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如气候、地理条件等。

2.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如耕作工具、种植作物等。

3. 探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居住方式、饮食、服饰等。

七、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生活状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生活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第一课时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1.2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

大约20000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2、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主要贡献。

相关史事: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

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

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

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学生识记掌握我国河姆渡居民的农作物、农业工具、房屋、家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天然漆;半坡居民的农作物、生活工具、家畜、房屋、陶器、纺织业等;通过本课学习,记住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考古材料推出考古结论,学生明白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通过河姆渡、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比较,学会比较分析的办法,同时得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生产生活的发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2.掌握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3.发现和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2.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三、教学难点1.完整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2.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热1.导入:举一些关于原始文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文化;2.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他们自己的任意器物,并解释其用途。

2. 教学内容1.农耕文化的起源:农耕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2.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农耕技术、生活方式、物产等;3.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种植、狩猎、制陶、编织等。

3. 活动1.观察演示:观看视频或照片展示,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真实情况;2.活动探究:学生分组模拟原始农耕生活,体验制作陶器等基础技能的过程;3.分享交流:分享模拟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交流学习体验。

4. 课堂总结1.知识回顾: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复习课堂所学内容;2.思考提问: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原始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模拟活动成果:包括器物制作、农耕种植等;2.学生的思维能力;3.学生的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了解了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技能,并且进行了模拟体验,让学生对原始文化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尝试模拟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一步,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1.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中国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主要农作物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认识到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没过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能够结合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等内容,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突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从农作物的种植、定居生活,工作工具,房屋建筑等方面,突出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区域性的农业文明特征。

难点:体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呢?生1: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生2: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1:种地、储存粮食生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师:是啊,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请同学观看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原始农耕遗址,其中很有原始人类已经逐渐走出洞穴来到陆地修建房屋,他聚集在一起,聚落由此出现。

在人类走出洞穴来到平地的同时,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是采集和狩猎),到了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大约在2万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农耕生活。

2.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黑板、彩色粉笔。

2.教学材料:《历史(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P15-P20,教师自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原始农耕生活。

”老师说完引入话题,问同学们对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多少?学过什么内容?2.呈现新课(15分钟)(1)播放PPT,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自然环境条件:人们选择了生活在适宜生活和种植的环境中。

2)气候和土地条件:人们亦会根据气候和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业范围。

3)种植农作物:人类会根据种植的农作物与环境杂和发展农业技术。

(2)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人类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2)社会出现贫富差距,部落之间的冲突增加。

3.讲解文化背景和知识点(20分钟)1)什么是部落?2)史前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3)中国最古老的村庄——仰韶文化。

4)古代中国先民的农业技术和发明。

4.讲解后测试(20分钟)(1)老师设计常见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内容。

1)农耕生活为什么可以让人类安居乐业?2)种植哪些农作物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有利?3)原始农耕的社会影响是什么?(2)小组合作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间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任务:根据本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古代中国先民的发明有哪些,对农业有什么贡献?问题2:从史前时期的女性角度,谈谈原始农耕生活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影响?5.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再次进行概述,并提醒同学们,回家一定要好好复习本课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文字、图片、PPT、常见提问、小组合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掌握知觉,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

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

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内容主旨】从考古的遗迹,可知在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远古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中河姆渡和半坡等先民,由于南北地理的差异,在原始农耕生活上存在着显著不同。

【教学目标】1、识记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点、主要农业生产(稻、粟);2、通过遗址地图,了解中国进入新时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通过时间轴,清楚河姆渡和半坡先民的时间关系;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初步解释两地先民的生产、生活特点,进一步区别原始与非原始史料的区别,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为我国先民的早期文明成就感到自豪。

【重点难点】重点:以考古与文献解释先民农耕生活难点: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环节1:由问题: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离我们今天多少年?导入,前面我们学过离我们几十万前的早期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那么离我们更近的古人类,他们的生产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环节2:由遗址图、玉蟾岩稻谷、贾湖遗址中的稻粒、家猪骨骼,以及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等,认识我国在1万前左右,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1万年前左右的古人遗址分布,以及进一步认识由遗物推导生产生活方式。

环节3:“在这些遗址中南北方最典型的就是河姆渡和半坡村落遗址”过渡,由历史地图、房屋遗址、复原图,水井遗址、稻粒、动物遗骸、骨耜、猪纹陶钵、朱漆碗等,解释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情况。

区别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设计意图:以遗迹文物了解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情况,进一步理解考古遗迹是还原古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力证据。

环节4:“那么黄河流域的原始村落代表怎么样呢?”过渡,让学生由历史地图、半坡房屋遗址、复原图、石器、骨器,粟、家畜、骨镞、鱼纹彩陶盆等遗物,解释半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由考古遗址、遗物解释古人类的生产生活,进一不增强证据意识。

环节5:那么,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地图册),进一步强调,南北自然环境对古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判断,不仅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参与课题教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他们学史的兴趣。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求提高了一点,学生从火的使用联想到农耕和驯养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又一大进步,问题4是使学生明白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

总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平稳中受到一点挑战,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

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