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式下HR地新四角色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导图
![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90c15913bb4cf7ec4bfed0cf.png)
7个要点
what-who
8个
工作要素到职位簇
3点
目标战略企业文化等
目的 职责 任务 5点
程序 权限
微 职位说明书
职位描述6点 任职资格6点
宏 职位分析报告
3点 结构流程权责
时机5类
职位分析组织与实施 过程
工作外部
职位分析所需信息
与工作相关
信息来源4点
任职者相关 标杆 文献 人员 外部
企业内部 企业外部 工作内容 工作特征 任职资格要求 人际要求
内外部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2.2企业核心能力
三个要点 四个表现形式
独特 难模仿 自己有 知识 技能 技术 管理
2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 源管理
四大特征
价值性 独特性 难模仿性 组织化
人和系统
2.3企业核心能力来源载 体
两个方向三大类别四个要 点
人力社会组织资本
知识关系流程技术
2.4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
4.4范围 4.5方法
4.6标准
4.7结果
4.6步骤
5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 程序
5.1基于战略的规划系 统
5.2逻辑思路
6方法
5.3流程
潜力人才 组织盘点 开门盘点 关门盘点 二者区别 三和模型 九宫格模型 结果的应用三种
顺序
1.2
1概念 2相关概念 3地位与作用
4成果形式 5时机与步骤
第四章职位分析 6信息与来源 7方法
传统的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 源管理
1职位标识
核心内容
2职位概要
8职位说明书撰写
职位描述 例子
9任职资格的内容与 界定
员定量化实证 数据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图优秀课件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图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ba81d9844769eae109ed3a.png)
招聘与录用
规范面试
面试形式
面试的结构化程度: ➢非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
对面试的控制: ➢一对一面试(单独面试)/多对一面试(集体面试) ➢连续性面试/一次性面试 ➢计算机面试/人工面试
招聘与录用
规范面试
仅限于与工作有关的内容 面试者经过训练,能够客观地评价行为 按一套具体规则进行 使面试规范化
仔细审核收集到的信息 创造性地分析、发现有关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关键成分 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需材料和要素
☺根据规范和信息编制“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工作分析的工具——职务说明书
基本资料
(1)职务名称;(2)直接上级职位; (3)所属部门;
(4)工资等级;(5)工资水平;
(6)所辖人员;
(7)定员人数;(8)工作性质。
一般能力
兴趣爱好
个性特征
性别、年龄特征。
体能要求: 工作姿势
对视觉、听觉、嗅觉有何特殊要求
精神紧张程度
体力消耗大小。
工作环境
工作场所 职业病 工工作环境的舒服程度
工作分析与职务说明
对事不对人 尽可能具体,可操作 表述准确 剔除废话 任职资格与岗位责任对应
面试
如何使面试有效
仅限于与工作有关的内容 面试者经过训练,能够客观地评价行为 按一套具体规则进行 使面试规范化
➢ 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工作要求 ➢ 只着重了解工作要求的那些知识、技术、能力和其他特点(Knowledge,
Skills, Abi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KSAOs)。 ➢ 审查个人简历和申请表时,主要注意:与工作要求相符的关键词;反映申
们做好心理准备; ☺按精简、高效的原则组成工作小组; ☺确定调查、分析对象的样本,同时考虑样本的代表性; ☺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基本难度。
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e0d4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c.png)
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4、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研究的假设系 统与理论模型有哪些?
5、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人力 资源管理的角色错位)
人力资源专业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与技能; 员工的自我开发与管理的责任与技能。 6.人力资源专业职能部门如何基于战略进行角
色的定位、调整与职. 责承担?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 ——可持续发展——
理念依据 使命追求 核心价值观
战略与竞争优势
客观依据 市场与客户
客户忠诚
组织的核心能力
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
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
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
.
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
使命追求: 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为谁创造价值,以及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使命相一致的绩效而努力
.
变革推动者
帮助管理层和雇员适应组织文化、组织使命、 技能要求和工作安全的变革。
人力资源职责之内—— 这意味着要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层、同事和辅 助人员了解对变革的需求, 并尽可能创造性地、 积极地帮助他们对变革进行规划、培训和调 整适应。
组织层面中——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通常是最合格的帮助直线 经理应对变革的人员。当然不是在技术方面 的, 例如安装新的信息. 系统, 而是在人力资源
百分比
47% 34% 29% 21% 20%
.
重要程度
1 2 3 4 5
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衡量
惠悦咨询公司人力资本指数
人力资本指数(Human Capital Index)显示 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七大趋势:新四角色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七大趋势:新四角色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15522e419e8b8f67c1cb9e6.png)
人力资源管理七大趋势:新四角色模型作者:穆胜,GHR微周刊编委会执行主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2014年,颠覆人力资源管理的声音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一直在“选、用、育、留”等职能构筑的大厦里自得其乐的HR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老板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混乱中还在纠结地寻找方向,倒逼HR们也要拿效果说话,与企业一同看路,而非埋头种地;互联网世界中的一些新贵企业如Netflix、小米等标榜反常的“去人力资源管理”,并开始用辉煌的业绩嘲笑那些陈规旧习;就连传统企业中的标杆巨头海尔、华为等企业也开始不淡定,开始了自我颠覆,把过去的“标杆实践”扔到了垃圾箱,似乎还走得更轻、更快;雪上加霜的是,被HR 们奉为“男神”的“世界第一咨询师”拉姆查兰博士也开始炮轰HR,写出了《是时候分拆人力资源部》的文章……2014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大厦被轰了好多炮。
顽固派仍然会对外面的变化视而不见,不时用“小米没招聘吗?”、“没有我们,谁来发工资、办保险”、“人力资源是固本强基,哪有那么立竿见影?”来负隅顽抗。
但变化却就在那里,不管你睁不睁开眼睛,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变得“更加有效”。
顺势者,被时代推上风口,逆势者,被时代推下悬崖。
也欢迎预订GHR2015年《数据驱动HR效能提升》公开课,北京深圳上海三地同开,详细为您阐述什么是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什么是数据化力资源管理、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怎么做。
仅限50人/期。
预订席位请邮件service@或微信回复“主题+企业名称+联系手机+邮箱”。
其实,未来已来。
趋势一:“云组织”成为趋势,企业搭建大数据云台,一面导入用户,一面导入创客。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呈长尾分布,且无限极致、快速迭代,必须有最灵活的组织模式(organization pattern)进行匹配。
于是,“扁平化”成为应有之义,企业不断地减少自己的决策层级,不断地向一线授权。
当扁平化到极致(请注意是极致),企业就成为了一个平台,员工就成为了无数的创客,因为高层已经没有了调配资源的权力,而是提供平台服务,而员工则成为自主决策的个体。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3ecfdfc6524de518964b7d3f.png)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HRBP(Business Parte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Dave Ulrich 1996年提出此概念,大概01、02年引入中国。
无论是HR三支柱还是“跨界”&“混搭”,目的都是“Alignment”& “Segmentation”。
“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
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Aon Hewitt全球咨询经验和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的运作模式要发生变化。
本文从人力资源组织设计入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HR更好支持业务增长。
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HR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
如果做到这一点,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按职能块划分团队(例如薪酬、培训、领导力等)的运作模式阻碍了HR的价值创造——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
不管是在总部、业务线还是区域,这种组织架构层层复制。
当业务提出需求时,总部人力资源往往从一个职能块角度提供方案,然后变成一项公司政策要求下面推广。
在这种背景下,总部的业务领导者总觉得方案隔靴搔痒,下属单位的业务领导者觉得人力资源在强制推行政策,缺乏对一线业务的理解和灵活性。
HR三支柱到底是什么
![HR三支柱到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75c03a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f.png)
HR三支柱到底是什么HR三支柱到底是什么引导语:"HR三支柱本质上是一个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再造组织能力,让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创造价值增值、达成成果。
HR三支柱间的冲突:健康大混序1. HR三支柱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又称人力资源职能模块)一般分为”选、育、用、留、出”,或者分为工作分析、招聘、培训与开发、组织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退出管理等,这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工作的过程链条划分的。
HR三支柱模式相比重视过程的职能化管理体系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果与产出,即人力资源管理能为管理层、业务团队、基层员工带来哪些管理组织、管理人员上的支持。
强调结果并不代表HR三支柱模式推翻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是以人力资源的各大职能作为方法论和工具,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那么HR三支柱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职能模块实际上是嵌入到HR三支柱模式的每一个支柱之中的,即每一个支柱都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关的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工作,三个支柱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招聘为例,三个支柱都会涉及招聘职能的工作,但侧重不同。
COE招聘要思考招聘的渠道与资源,规划Headcount,负责管理者的招聘、猎聘,思考雇主品牌建设等;HRBP要基于业务的了解、业务团队的人员构成,分析业务最需要具备哪些胜任素质、潜质的人才,组织某些层级业务人员的面试;SSC使用HRBP提供的招聘关键词,进行简历搜索和评级;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总结来看,COE内部一般仍按职能划分,属于人力资源专才。
COE侧重各职能模型政策制定与方案设计,对员工的人力资源专业问询有最终解释权,对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优秀实践进行研究。
SSC侧重各职能模块中基础性、行政性工作,对各职能工作流程中的事务性环节进行处理,对各业务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中共性的工作进行整合、标准化处理。
人力资源开发的五大模型模型(ppt 154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五大模型模型(ppt 1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ec0d61219e31433238689356.png)
影
成
亲
影
就
和
响
就
和
响
就
和
响
导
力
力
导
力
力
导
力
力
向
向
向
29
素质模型举例:
优秀的生产经理具备的八大素质
激励和领 导团队
制定决 策与解 决问题
质量管理并 关注顾客
结果 导向
优秀的生产业绩
项目 管理
关注技 术运营
关注环境、 健康与安全
正直与 信任
30
研发人员素质模型
寻求信息 (INF):08
思维能力 (TA):60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你的感觉是? 因为:通常与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以及能力相关性不强;
18
访谈者的角色定位(续)
❖不要作理论专家(a theorist): 避免问
❖ 怎么样?” ❖ 为什么? 因为:与其做事的动机、能力也是不完全相关的;
❖不要作算命先生(a fortune-teller):避免问
❖ 如果…你会怎样? 因为:回答者通常会受到自己对过去同类事件的价值判断(而非个人能力的
模型一: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系统——寻找产生高 绩效的素质特征
模型二:以任职资格标准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37
模型三: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73 模型四:以经营检讨及中期述职报告为核心的绩效改进系统
117 模型五:以提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为核心的绩效管理
循环系统130
2021/3/24
出优秀表现的个人特征的集合。
动机
行动
结果
个性、自我形象、 价值观、内驱力
技能及知识
HR新四角色模型:极简化人力资源管理
![HR新四角色模型:极简化人力资源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ea03cc240c844769eaeeaa.png)
HR新四角色模型:极简化人力资源管理作者:穆胜来源:《销售与管理》2016年第10期懂得迎接变革的HR们将离开固有的身份,放弃一些无用的“专业工作”,转型到真正操盘人力资源为业务创造价值的角色。
那么,HR们究竟应该放弃哪些工作?保留哪些工作?增加哪些工作?德勤最近的一项针对CEO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反应最缓慢的职能。
在德勤与CFO群体的交流中,受访对象认为难以同HR合作。
有超过50%的业务领导者认为,HR并没有做好引领公司发展的准备。
甚至HR自己也认同这一点,在德勤的一次全球调查中,HR 领导者给自己的总体表现打了C-,有7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需要重新规划和提升HR职能的能力,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最优先的事项之一。
这个时代的变革是由外而内的,商业模式、战略的变化已经在倒逼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但是,相对一部分深切感受到压力,愿意拥抱变化的HR高层,另一部分HR大众却作茧自缚,拒绝变化。
这可能和他们陷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有关,拒绝变化的策略看似保住了HR 的专业,实则使他们快速被“边缘化”。
这个时代,HR们与其固步自封,还不如去思考如何转型。
一、极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那些标准流程和模块被HR们奉为金科玉律,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问一问,企业的业务真的需要HR这样的支持吗?事实上,HR们已经悲观地发现,市场的力量强大得足以摧毁自己那些引以为傲的“专业”,正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极简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异常复杂,有“选用育留”的“流程说”,有“招聘、调配、薪酬、绩效、培训、员工关系”的“模块说”,甚至连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等职能也进入了这个体系。
的确,这种复杂的设计似乎为HR们建立了“技术刚性”,使得其他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望而却步。
但是,毫无疑问也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更因为“管理”而约束了资源的自由流动。
在这个商业逻辑快速迭代的时代,这种僵化的玩法似乎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华为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解读(华为HR三支柱)
![华为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解读(华为HR三支柱)](https://img.taocdn.com/s3/m/e3a0231831b765ce04081416.png)
华为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解读内容目录1 2 3华为HR管理三支柱体系概述华为HRCOE定位及发展趋势华为HRSSC 服务及运作模式4华为HRBP角色模型及培养赋能华为2019年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及经营活动现金流程情况。
(数据来源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股东会监事会独立审计师人力资源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CEO/轮值CEO人力资源财经企业发展战略Marketing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质量与流程IT总干部部公共及政府事务法务内部审计道德遵从产品与解决方案运营商BG企业BGCloud BG消费者BG2012实验室供应链、采购、制造华为大学华为内部服务集团职能平台董事会(常务委员会)华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阶段阶段一:活下去基本的人事管理有效的招聘管理阶段二:增长、规范流程化组织建设人员的快速增长《华为基本法》建立HR 专业模块阶段二:全球化、超越公司发展的发动机新的核心价值观领导力与干部标准评价与激励方针全球化的HR 管理阶段四:领先,自我升华人力资源融入业务人力资源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1987-19941995-20042005-20132004至今华为2008年正式提出HRBP 运作模式实践,2009年开始落地推动三支柱模型,2013年基本完成人力资源转型。
HR总裁全球HR运营管理负责人全球COE全球SSC全球HRBP组织管理人才有效性整体薪酬招聘配置员工沟通与关系管理HR运营全球SSC1全球SSC2全球SSCN总职能部门HRBP产品与解决方案HRBP事业群/子事业群HRBP Ø领导力与关键人才发展Ø继任计划Ø管理者选拔与任命Ø个人绩效管理方案Ø个人绩效管理工具Ø能力和任职资格管理Ø全球学习平台Ø知识管理Ø组织设计Ø职位管理Ø组织变革管理Ø组织绩效管理Ø岗位编制管理Ø高管薪酬、员工薪酬Ø福利和其他薪酬Ø外派人员福利Ø人才搜寻Ø校园/社会招聘配置Ø文化和价值观管理Ø雇主品牌、社会责任Ø总部的PMOØHR战略流程支持Ø政策框架和标准Ø政策流程管控和合规性管理ØHR GPO管理Ø为业务提供整合解决方案Ø推行岗位编制管理Ø推行组织有效性和组织设计Ø推行和支持绩效与薪酬管理Ø推行继任管理和领导力发展Ø推行和支持人才管理Ø推行和支持变革管理Ø建立牢固的员工关系并提升敬业度ØHR PMOØHR 流程ØHR ITØHR 报告华为HR三支柱架构华为为什么要推行HR三支柱公司高层1、深刻理解战略和业务需求并能够集成的全球BP 资源,面对高层统沟通界面;2、具备领域专长的COE 及代表业务提供输入的体系/地区部HRBP;3、HR 队伍提供的是整合性而非职能性的解决方案。
(完整word版)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
![(完整word版)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016c5a32e3f5727a4e96215.png)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HRBP(Business Parte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Dave Ulrich 1996年提出此概念,大概01、02年引入中国。
无论是HR三支柱还是“跨界"&“混搭”,目的都是“Alignment”& “Segmentation”。
“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Aon Hewitt全球咨询经验和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的运作模式要发生变化。
本文从人力资源组织设计入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HR更好支持业务增长.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HR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如果做到这一点,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按职能块划分团队(例如薪酬、培训、领导力等)的运作模式阻碍了HR的价值创造——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
不管是在总部、业务线还是区域,这种组织架构层层复制。
当业务提出需求时,总部人力资源往往从一个职能块角度提供方案,然后变成一项公司政策要求下面推广。
在这种背景下,总部的业务领导者总觉得方案隔靴搔痒,下属单位的业务领导者觉得人力资源在强制推行政策,缺乏对一线业务的理解和灵活性。
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d11990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8.png)
03 模型创新点 05 模型比较
目录
02 理论依据 04 主要内容 06 评价
基本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为 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 人与企业的匹配。
这就是人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
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 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 “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 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 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 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素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素质获取管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使组织获得某种优势资源;
②素质保持管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
③素质增进管理,即通过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则,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
④素质使用管理,即通过为员工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员工素质得到充分 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③薪酬的体系管理,这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的管理,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个人成长、 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就业能力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经典的HR管理模型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经典的HR管理模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9fd43cb1eb91a37f0115c63.png)
分配机制与形式
•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机会、职 权、工资、奖金、红利、股权、 信息、分享、认可、学习 •分权的机制与分权手册 •分享报酬体系的建立 •两金工程(“金手铐”、“金 饭碗”) •报酬的内在结构与差异 •确定富有竞争力的报酬水平 •核心是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分 享
和君创业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审核当前的工作流程
*设计总部与分部的人力资源策略
继任人计划
设计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评估
*明确总部与分部汇报关系
设计关键绩效考核领域
*明确总部与分部各自的角色与职责
设计全员性核心能力模型
沟
通
与
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
招聘策略设计
知
识
短期激励方案 长期激励方案
基本工资体系
绩效考核方案
绩效管理制度 招聘流程、工具设计 定编策略研讨会 转
•产业趋势
--高标准
•集成技术基础设施
Hay的七大杠杆
战略目标
个人与团队 的素质
企业文化 与价值观
薪酬体系与 激励机制
领导力
工作流程和 业务系统
管理流程 与体系
组织,团队和 岗位设计
结果
翰威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明晰企业经营目标、策略与企业文化
2
1
3
人力资源策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架构设计 领导力模型设计、评估与发展
奖金绩效化
薪酬分配合理 沟通长期化
化
控制人工总成 本的不合理上 升
美世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职位说明
职位评估 职位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 目标设定 绩效考核
薪酬政策
人才能力发展 能力管理体系
深圳益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HR成长技能地图
![HR成长技能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ef3cec5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f.png)
境界修炼
人际理解
领导力
抗压抗挫折
深度思考等
人力资源制度深化建设表
考勤 管理制度
社保 管理制度
薪酬 管理制度
奖罚 管理制度
基础人事 管理制度
岗位职位 管理制度
绩效 管理制度
职业发展 晋升制度
离职 管理制度
招聘 管理制度
档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制度
人才培养 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未来5大趋势
快速变革
中台模式
弹性制度
人才平台
SMART 模型
GAPS模 柯氏型四级 人G才R评O培估W养模类 ADD型IE模
型 KPI法则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一体图
管理政策层 管理系统层 管理基础配置 管理服务层 系统工具层 底层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组织结构设计
内外部人才库 内外部讲师库 内部知识体系
ERP/OA系统 基础人力资源报表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彼得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HR简易工作流程
招聘 简易流程
具体需求→招聘计划→招募人才→邀约面试→面试评估→offer沟通→背调体检→入职培训→ 试用期考核→正式录用
专业通道
人力资源 顾问 COE
内部培训师
企业顾问
能力发展
单模块 通用能力
多模块 管理能力
多模块 领导力
战略能力 领导力
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分布
专业知识
六大板块
三支柱
劳动风险
自考《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模拟试题(1-3)
![自考《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模拟试题(1-3)](https://img.taocdn.com/s3/m/cc98a8f0f705cc175527095d.png)
IPMA《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模拟试题(一至三章)答案是加粗字体的选项第一章导论1.一般把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资源信息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P42.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克鲁克)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P43.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再生性两重性社会性)特征P44.4、(战略)是组织发展的长期方向和愿景,影响着组织整体的运营和未来的发展程度。
P55.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环境分析)P66.人力资源战略的关键是(确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职能活动)P67.人力资源战略的根本是(实现组织目标)P68.从层次上看,属于人力资源战略层次的是(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微观战略)9.从层次上看,属于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的是(微观战略)10.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它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对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方针与政策、实施步骤以及费用预算等做出的总体安排的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11.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
如沃尔玛的人力资源战略就是三句话: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吸纳人才,其在工作内容上(人力资源战略要高于人力资源规划)12.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13.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B、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延伸14.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整合D、以上都对15.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是企业战略的(核心)16.一种是作业性,另一种是战略性,是指(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7.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18.对人力资本研究卓有贡献的是(舒尔茨)19.战略管理则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是企业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所必须采取的管理手段。
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20.1971年,安德鲁斯把战略看做公司能够做的与可做的之间的匹配,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SWOT分析框架,该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资源与(战略)、(战略)与环境之间的适应。
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解析角色模型作用
![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解析角色模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8f18cdd15abe23482f4d20.png)
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解析角色模型作用[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解析多重角色模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我司下属污水处理厂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论述了角色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其能够为相关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模型;内涵;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中大,相关负责人也在不断寻求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人力资源部门的传统定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多重角色模型的建立与深层解析给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该厂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供了建设性方案,在实际运作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角色模型的内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状况,还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企业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则各方面的工作就得以顺利开展,即事得其人,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运营效益不断有所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人力资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推动者,又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者。
具有高水准的人力资源队伍能够根据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与战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的多重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目前人力资源的职能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转型和变革管理、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对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四方面,由此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具有四种角色类型,一是战略伙伴角色,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战略规划方面要同直接管理者建立一种战略伙伴的关系;二是企业变革的推动者角色,行动的主要项目包括组织企业的发展规划,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必要时成立人力资源项目专门小组,对外进行人力资源的咨询事宜的等;三是人事管理专家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有设计和贯彻人力资源制度的全项能力,并对管理过程和管理实践结果进行有效的测评和总结,各种管理项目包括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员工薪酬的管理、人事调度的管理、员工的业务考核管理、职位变更管理等;四是企业员工代言人的角色,包括与企业员工的日常沟通与服务,负责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相关事宜,对员工的激励与鼓舞,提高企业凝聚力,接受员工的申诉和诉讼等。
008.内外兼修十大HR新模型
![008.内外兼修十大HR新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530728d0029bd64793e2c14.png)
内外兼修十大HR新模型“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来源于实践需求,基于实践操作,又回归于实践价值。
本刊领衔专家彭剑锋教授在近十年的管理咨询实践中,以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问题为导向,以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为依据,以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理论与技术为基准,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与技术。
这些模型与技术也许还未臻成熟,但已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为此本刊撷取其中的几项成果,供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与企业界朋友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一种新的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力+职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职位,还是基于能力?企业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岗?传统的职位分析与职务评估对以知识型工作与知识型员工为主的组织为什么渐渐失效,甚至有的已经被弃之如敝屣?这些都是步入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系统构建时首先面临的问题。
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主要是以职务为核心,其系统构建是以职务分析和职务评价为基础,主要解决的基本命题是:通过职位分析确定岗位职责、任务大小及人员任职资格要求,企业因岗设人,依据职务价值确定岗位承担者的薪酬,即在什么岗拿什么钱。
但在以知识型工作为主的企业中,员工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而是在一个区间范围内移动,如研发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往往完成的是跨团队、跨职能的工作任务组合,不再扮演一个固定角色,是基于能力扮演的多重角色。
比如,一些咨询公司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职务说明书,咨询师的工资也不是基于职务价值来确定的。
咨询师往往基于项目任务、跨团队、跨职能地工作。
对咨询师的管理主要是基于任职资格等级来界定其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基本薪酬,依据其参与的项目团队及其贡献来确定绩效奖金。
再举一个例子。
微软研究院及索尼公司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知名企业,它们提出的人力资源理念已不再是因岗设人而是要因人设岗,也就是根据人的能力来设计岗位,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提前储备人才。
《新商业时代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培训课纲
![《新商业时代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培训课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4f7832c5da50e2524d7f40.png)
《新商业时代的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新商业时代到来,传统管理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次企业变革不再是修修补补,而是全面再造,是一次企业形态的进化,只有构建新的企业形态与管理模式才能满足新商业时代的市场要求,无论中国企业是否愿意,都将走向变革之路。
人力资源管理将在这次变革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转变企业形态的DNA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来实现,可谓任重道远,未来的组织变革必须系统化设计,这也让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对象】企业变革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课程时间】2天【课程目标】1.理解企业形态进化规律2.理解管理模式演变规律3.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变革趋势4.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革趋势5.掌握新商业时代组织变革的方法与关键步骤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方法与关键步骤模块一、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主要内容一、新商业时代对组织变革的要求1.如何理解中国企业转型的关键词2.中国经济现处于?.0时代?3.新商业时代市场的特点4.企业形态进化规律5.决定企业形态的DNA开始发生改变6.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特征7.新组织管理模式特征8.转型企业管理模式特征二、新商业时代管理模式构建方法1.组织结构的变革——矩阵型组织结构2.管理方式的变革——项目管理(全流程业务管理)3.管理基础的变革——角色管理4.转型阶段管理模式设计方法论:“3”+“5”+“N”5.组织形态案例分享模块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变革主要内容: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1.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风口浪尖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为何缺失?3.人力资源管理从加法变减法4.企业人才结构必须发生质变5.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正在转移6.人力资源管理十大新理念二、OD的历史使命与价值体现1.组织发展岗(OD)因何出现?2.OD的历史使命3.OD的职责4.案例:名企对OD的要求5.OD在中国企业中的实践情况6.OD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要求7.OD潜在的危机开始出现三、HR三支柱模型的使命与功能1.HR三支柱模型与四角色是什么?2.HR三支柱模型隐藏着什么秘密?3.COE、HRBP、SSC的职责与逻辑关系4.HR三支柱模型在中国企业的实践状况5.HRBP在现实中三种境遇6.HR三支柱如何才能发挥效果?7.案例分享:IBM、腾讯的“HR三支柱”模块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革主要内容:一、管理制度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1.职位管理基础的基本逻辑2.职位管理基础正在崩溃3.角色管理基础逐渐建立4.二元管理基础如何相处?5.如何构建角色管理系统?二、绩效管理机制的变革1.绩效管理的演变规律2.传统绩效管理设计逻辑与“硬伤”3.绩效管理循环对中国企业的误导4.绩效变革建立在战略实现的第二条路径上5.OKR的出现说明什么?6.OKR系统设计工具包7.案例分享三、薪酬管理制度的变革1.薪酬管理的演变规律2.传统薪酬的设计逻辑3.宽带薪酬的设计逻辑4.实施宽带薪酬注意事项5.变革期薪酬与绩效如何对接?6.案例分享四、人才管理制度的变革1.人才管理的演变规律2.传统企业培养人才的难题3.未来是骨干人才的竞争4.人才发展通道的解决之道5.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机制?6.如何优化企业人才结构?7.案例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HR的新四角色模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工作吗?HR们足够专业吗?从纸面上看,似乎是真的。
无论是“选用育留”几大功能,还是“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绩效、培训、调配”几大业务模块,这种专业的划分看似技术壁垒极高。
所以,HR 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专业自豪。
但另一方面,随着商业逻辑的迭代,老板和业务部门似乎越来越看轻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这个职能和HR这个群体,在他们眼中,技术壁垒极高的“规定动作”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战略贡献。
德勤最近的一项针对CEO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反应最缓慢的职能。
在德勤与CFO群体的交流中,受访对象认为难以同HR合作。
有超过50%的业务领导者认为,HR并没有做好引领公司发展的准备。
甚至HR自己也认同这一点,在2014年3月德勤的一次全球调查中,HR领导者(请注意,都是领导者)给自己的总体表现打了C-,7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需要重新规划和提升HR职能的能力,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最优先的事项之一。
这个时代的变革是由外而内的,商业模式、战略的变化已经在倒逼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HR们危机四伏,但这个群体内部却出现了分歧。
相对一部分人深切感受到压力,愿意拥抱变化的是HR高层。
另一部分HR大众却作茧自缚,拒绝变化,试图用传统的玩法“以不变应万变”。
这可能和他们陷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有关,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却连累了这个本来精英云集的群体,使他们越来越曲高和寡,越来越难以沟通。
拒绝变化的策略看似保住了HR的专业,实则使他们快速被“边缘化”。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在管什么?拨开HR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迷雾,是让他们直面危机的最好办法。
很多HR从从业之初就被标准的流程和模块束缚了思维,却从来没有想过,企业的那些组织流程和模块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些流程和模块?组织模式假设有一个企业创始人,看好了一个项目(目标),同时他拥有几个小伙伴(人)能够参与进来,他就会将小伙伴组合成为一个“组织”去实现目标。
人不同,目标不同,组织模式(organization pattern)就不同,即需要不同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岗位系统,来明确每个人应该在什么地方发挥什么作用。
这个阶段,因为企业人少,业务从无到有,所以,是企业创始人而非HR决定组织模式(创始人根本没有想过要HR介入)。
三大支持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支持机制分别是调配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开始,大家都凭借和创始人的友谊和对公司前景的预期投入工作,倒也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但是,随着业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组织模式就出现了问题。
于是,组织模式开始膨胀,管理幅度变大,管理层级变多,创始人老板不再能够监控每一个岗位上员工的工作状态。
有的岗位上不一定有最合适的人,这就需要调配机制,来招聘、晋升、降职、横向调配、淘汰,把最合适的人配置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有机会干。
有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岗位工作,这就需要培训、开发,让他们有能力干。
有的人没有足够的意愿完成岗位工作,这就需要设计绩效和薪酬来做激励,让他们有意愿干。
这三大支持机制,确保人在组织模式中能按照组织模式预设的方式运行。
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提供的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专业HR介入,“技术刚性”初步建立。
三大管理基础调配、培养和激励都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我调配谁,调配到什么地方?培养谁,培养什么内容?激励谁,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激励?事无巨细……所以,企业就有必要明确人创造价值的全过程。
因此,企业开始对人(输入)、组织(过程)和目标(输出)进行界定,分别产生了胜任力评估、岗位评估(HR很难干预到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和绩效评估三大管理基础。
这些基础型工作成为了设置支持机制的起点,例如,培训内容可能来自三个方面:胜任力评估确认胜任力短板;岗位评估确认岗位内容;绩效评估确认绩效短板。
激励也是一个道理,能力付薪(pay for abilities)、岗位付薪(pay for position)和绩效付薪(pay for performance)。
手握这三大法宝,HR们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工作的“技术刚性”。
组织和岗位设计复杂点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三大管理基础为标准,设置三大支持机制以确保组织模式按预期运行的管理工作。
当然,某些时候,HR们也可能对组织模式进行干预,例如调整组织结构和岗位系统,所以,就有了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设计两个职能。
但在这两个方面,老板和业务部门显然更有话语权。
人力资源规划另外,如果三大管理基础、三大支持机制和组织模式固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像一台磨合完毕的机器。
这时需要确定什么呢?需要管理人才供应链。
引入“供应链”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概念很清晰:不让需求堆积等待机器,也不让机器闲置等待需求。
放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做“人力资源规划”。
说简单点,就是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总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组织能力建设在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前提下(人越来越少也不行),当员工按照组织模式的预设行动,且持续一定的时间,企业里各类员工的行为模式就形成了一定的惯性。
组织知识得以沉淀,组织规则得以形成,组织价值观得以达成共识,这就是组织能力。
2变革:极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那些标准流程和模块被HR们奉为金科玉律,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问一问,企业的业务真的需要人力资源这样的支持吗?我们应该承认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管理基础、三大支持机制、组织模式设计、人力资源规划都是需要HR专业技术的。
但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式来使组织模式按照预期运行呢?事实上,HR们已经悲观地发现,市场的力量强大得足以摧毁自己那些引以为傲的“专业”,正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极简化”。
好的治理机制能够引导员工做适合的事,并给出公允的回报。
只要治理机制是好的,只要允许员工自由决定做什么(无边界行动),员工自然会把自己配置在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倘若员工能力不足,他也会加强自我的学习。
如此一来,企业根本不需要去做配置和培养两大支持机制,也不需要进行胜任力、岗位和绩效评估,更没有必要做人力资源规划。
类比一下,如果企业是一个市场,为何要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去决定谁来做什么?为何要规划谁该获得什么样的回报?为何要帮市场培养人?政府可以做区域人才规划或产业人才规划,但你何时见到这些规划真正在引领人才供给上起到作用?一句话,市场自有法则,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
其实,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像是从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设计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计划经济”,也可以称为“他组织”,再怎么计划,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设计(下文件、做方案、做运动)去“打补丁”。
换句话说,设计出来的系统中,人本来不会这样或那样,而是需要你设计一些其他的条件让他们这样或那样。
所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显得异常复杂,有“选用育留”的“流程说”,有“招聘、调配、薪酬、绩效、培训、员工关系”的“模块说”,甚至连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等职能也进入了这个体系。
的确,这种复杂的设计似乎为HR们建立了“技术刚性”,使得其他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望而却步。
但是,毫无疑问也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更因为“管理”而约束了资源的自由流动。
简单举例,在企业内部,可能有个市场营销部的员工非常擅长产品设计,但其却无法进入研发部奉献自己的特长,而另一方面,研发部又急需这样的人才……原因呢?正是因为这种设计出来的、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个商业逻辑快速迭代的时代,这种僵化的玩法似乎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演化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为“自组织”,基于简单的基础设计,自行演化出一些游戏规则。
这些规则的形成是基于人的本性,而不需要设置太多的条件去引导员工。
另外,这些规则可以自行进化,而不需要注入外力干预,体现出(内部)市场超强的自愈能力。
所以,我们发现的那种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能够实现自动运行:一是组织内无边界协作;二是激励随着员工的付出及时到位;三是支持随着员工的活动如影随行。
由此,员工有机会干、有意愿干、有能力干!这种新模式在结构上无比简单,在功能上却无比强大。
于是,我们没有了因过度管理而浪费成本和约束资源的担忧,这似乎是更加符合当前商业环境的玩法。
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美好,只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极简化,HR们还会有舞台吗?3HR的新四角色模型一部分HR们信奉人是需要“管理”的,让充满私欲的员工们自由行动未免也太荒谬了。
的确,坚信计划经济的人不会想到市场经济的美好,他们看到的都是人性的自私,却不知道这种自私(即亚当斯密所谓的“开明的自利”)会驱动员工“经营”自己,是市场经济中最好的动力。
模块化解构了企业,让市场的力量可以渗入,企业内也不再必须死守“计划经济”。
另一个牵强的逻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依然存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就不会改变。
一个HR说:“你不是说小米是‘去人力资源管理’吗?我看他们也有招聘,在招实习生嘛!”我们要理解HR们的愤怒。
如果像海尔一样大规模裁员,让裁掉的员工成立外包服务公司,招聘的规模是不是会大幅下降,招聘HR会不会恨死这种“变革”?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会改变的现实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职能会弱化,某些职能会强化,不必死守上面的那些流程和模块。
人力资源部到底应该做什么?尤里奇在《HR champions》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部的四角色模型,从“战略-操作”和“制度-人”两个维度划分了人力资源部应该充当的战略合作者、变革推动者、管理专家和员工支持者四个角色。
这在一段时间内为HR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有意思的是,这个舞台尚未被HR们充分利用,就开始在商业逻辑的变化中出现了漂移。
好比一个极度市场经济的国家仍然需要政府,在市场化渗入企业的时代,人力资源部毫无疑问仍将存在。
但HR们应发挥相对原来僵化的流程执行不同的其他作用。
以下提出的HR新四角色模型,可以在HR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漂移后的新舞台发挥自己的作用。
HR新四角色模型依然是从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角色:一个维度是介入层面是宏观还是微观,即是关系整个组织,还是关系局部。
另一个维度是介入的方式是干预还是不干预,即是维护内部市场的自然力量,还是主动塑造市场的格局。
四个角色分别是维护市场秩序者,组织能力打造者,基础平台建设者,专业咨询服务者。
维护市场秩序——守夜人政府当企业内部市场开始形成,人力资源部应转型为“小政府”,以“守夜人”的身份维护企业内部市场秩序。
HR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违规行为的处罚者,他们应该知道只要市场秩序的好的,市场对于资源(人力资源、激励资源、培养资源等)的配置就一定会保持高效率。
组织能力打造——全能政府当市场形成以后,市场机制对于资源的调配仍然会出现“失灵”,例如,耗竭性地使用人力资源,造成员工“工作-生活”失去平衡。